河姆渡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约6950-5330年。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故名,分布于宁绍平原。遗址中保存有成堆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一般厚二十至五十厘米。与稻作农业相适应,农具中的骨耜数量特别多,上面凿孔装柄,以方便使用。出土遗物共六千多件,其中多为骨器,也有陶器、玉器、木器。木器相当发达,既有铲、桨、杵、锤等生产工具,也有碗、盆等生活用具。有一件碗上还发现有朱红色涂料,经化验,涂料实为生漆,这是中国最早的漆器。

房屋建筑颇为特别。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先在地上打成排的桩木,上面架梁,然后铺设楼板,形成架空的房基。上面再立柱、架梁、封顶。由于南方天气潮湿,这种木构建筑非常有优越性,现在云南的一些地方还可以见到。

半坡文化

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是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多种农具、鱼猎工具的出土,反映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

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遗址有两座同性合葬墓,分别埋着两个男子和四个女子,一般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随葬品精致丰富,表明当时对女孩的爱重。

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年代距今约6950-4950年。该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分布地域以陕西关中地区、河南为中心。彩陶极为发达,著名的人面鱼纹盆即是该文化的杰作。仰韶文化出现了布局整齐的村落。临潼姜寨遗址的村落中,中央是一个大广场,周围分布有五组建筑群,每组建筑群中以一座大型房屋为中心,附近分布有十或二十几座房屋。

居住区周围,有两条宽深各约两米的壕沟保护。沟外发现有三片大墓地,共清理出一百七十余座成人墓葬,此外有些建筑群附近有幼儿的瓮棺葬群。汝州洪山庙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陶缸和盖上绘有大量记事性图案,包括人、龟、鸟、蜥蜴、鹿以及它们的塑像。这是研究中国远古神话起源的珍贵资料。此外郑州西山遗址还发现了夯土城址。学术界一般认为,仰韶文化已经进入发达的氏族社会阶段。

李家村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前身,年代距今约7900-6950年。因最早发现于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而得名,分布于关中地区和甘肃东部。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居多,但也有不少打制石器、细石器。

陶器制造技术还很原始,手工制作,器物胎薄,烧成温度低,颜色大部分是红色,其中有些陶器里面黑色外面红色,最有特点。纹饰也很简单,只装饰一些绳纹、锯齿纹和剔刺纹。彩陶已经出现,但数量很少,只是在钵的口沿外壁绘一些简单的宽带纹。

磁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距今约7950-7350年,是仰韶文化的前身。因最早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而得名。农业与家畜开始出现,在一些窖穴中发现粟的痕迹以及猪、狗、牛、鸡的骨骼,同时发现一些加工粮食用的磨盘与磨棒。磨盘实为一块大石板,上面平整,下有支足,配以磨棒,即可使用。也有一些农具,如石铲、石斧、锛和镰,此时的石器虽为磨制,但不甚精细。

陶器制造很原始,器物都是手工造成的,没有后来的转轮,造型不规整,厚薄不匀。烧成的温度也较低,因此质地松脆,容易吸水。器类简单,只有罐、鼎、钵、碗之类。

裴李岗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距今约7950年,是仰韶文化的前身。因首先发现于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村而得名。制陶业和农业刚起步。陶器都是手工造成的,质地粗糙松脆,器类简单。农具主要是石制的磨盘、磨棒、铲与镰。其中镰较为精致,刃部有细密的锯齿,柄较宽而且上翘,易于持握。

裴李岗遗址还发现一片墓地,墓葬共一百一十四座。墓穴非常密集而整齐,看来是经过一定规划的,可能是一处氏族墓地。一座墓内一般埋一人,随葬的东西不多,主要是一些生产与生活用的工具,如磨盘、磨棒、铲、镰和陶器。

仙人洞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为距今14000─9000年。遗址位于江西万年县大源仙人洞洞内,1962以后作过数次发掘。洞内的上层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石器中既有打制的,也有磨制的。已发现陶器,但数量很少,质地非常疏松,胎厚近二厘米,陶泥既夹炭也夹砂,是中国目前所知最原始的陶器。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些水稻壳,其中既有普通的野生稻,也有栽培稻。

后者集野、、粳稻的特徵,是一种由野稻向人工栽培稻演化的稻种。这一发现将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提前到一万年前。不过,遗址中也发现了多处火堆遗迹,以及大量的动物碎骨、蚌螺介壳和少量的鱼骨等,但未发现饲养家畜和种植谷物的迹象,看来人们还主要依赖于渔猎和采集经济。

沙苑文化

中石器时代文化。1956年发现于陕西省朝邑、大荔两县交界处的沙丘地带,名为「沙苑」的地方。文化遗物为细石器和石片石器,没有发现陶片。石片石器较为原始,但细石器(特别石镞)则是该文化进入中石器时代的特徵。

大禹

鲧之子。《尚书·舜典》:「伯禹作司空」句下孔传云:「禹代鲧为崇伯」,说明禹曾被舜任命为司空,并继承了其父的封邑与爵称。后因治水有功,舜举荐他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一称崇伯鲧。相传尧将鲧封于崇地,崇指崇山而言。崇山即嵩山,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这是传说中夏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很多历史事件与传说都和这个地区有关。尧时,洪水为害,尧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失败,被「殛之于羽山」。

共工

共工氏,姜姓,是炎帝的后裔。《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