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
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
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
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
象的表现的艺术。

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
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

革命胜利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
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
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一个特
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

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
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
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

很显然,流行艺术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

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它实际上从来没有对现状的批判,它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有
文化工业的既有逻辑,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作为国际潮流的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反
映,本质上它是一种移植的文化。

(摘编自荣剑《第三空间:抽象艺术的中国力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油画在艺术生产领域具有某种最典型的包容性,因此中国油画的国际形式和它
需要表达的内在的民族记忆也就没有了冲突。

B. 从古典写实的再现艺术逐渐过渡到抽象意象的表现艺术,这表明油画艺术在中国和
在西方有着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

C. 与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不一样,中国写实主义油画,表达特定时期的民族
记忆,再现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D. 在美国的文化背景下,流行艺术作为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实际上并没有对现状进
行批判,批判的只是艺术本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段,从油画形式的国际性和内容的民族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引起下文。

B. 文章第二段,从革命胜利前、后两个方面,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形成的原因。

C. 文章第三段,阐述中国写实主义油画的特点、发展及其产生的一些影响。

D. 文章最后一段,通过阐述西方艺术变迁的规律,论述中国流行艺术崛起的深层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被在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下所形成的艺术形
式所取代,与当时的革命进程有关系。

B. “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成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
观念而存在,这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一定完全是坏事。

C. 如果流行文化通过某些途径消解了艺术的神圣性,就有可能导致具有几千年文化积
累的欧洲艺术中心地位的崩塌。

D. 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占据主导地位和中国流行艺术的崛起都有外国文化影响的因
素,由此可知,外国文化的影响是文艺繁荣的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

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
者,伟丈夫之谓也。

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

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
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
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

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

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

通俗
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

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
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

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

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

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

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

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僻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

如果让
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儿干,
或是找到了活儿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

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
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沓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父亲,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部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
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

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为父亲做饭。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

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
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法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枚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

我咬着牙
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他们备一份像样
的嫁妆。

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

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
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

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
亭前。

到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在人丛中。

父亲演一个寻闹事的恶霸,样
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

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

接着,又去忙
着搬道具、清扫场地。

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儿来,手
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本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开头介绍父亲的名字很气派,但他其实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已,作者
以一种欲
抑先扬的手法巧妙设置悬念,引发了阅读兴趣。

B. 小说中作者借“初中男同学”之口,既赞赏父亲精湛的演技,也隐约透露出父亲一
辈子未能
出演主角的复杂心理,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C.小说中画线的句子“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属于自然环境描写,突出了父亲工作环境
的恶劣,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 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
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5.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是怎样变化的?(5分)
6.有人认为,小说塑造的主人公是父亲,把题目改成“我的父亲”更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

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

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
会偏离初衷。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
常重要的一部分。

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

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
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
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材料二: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
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
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
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
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
味。

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

我们对
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诠
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材料三: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
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

”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

“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

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

“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

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
儿。

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

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

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
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

”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
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

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
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

“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B.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C. 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D.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
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
重要。

B.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
焕发生命力。

C.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D.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
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E. 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必须有读书会这个民间组织引领公众
阅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9.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

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

知华州郑县,转运使
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

时贻书使者曰:“会三万斛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
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

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

”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
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

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
授欲上之,曰:“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

”时即火其书,曰:“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
闻乎?”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

岁饥,
发公粟以振民。

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

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

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

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

时言:“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

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乃止。

迁太仆少卿。

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

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

西归,遇其里人
赵雍,为言:“取燕必召祸。

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

”累岁而卒,年七十八。

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节选自《宋史?吴时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B.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C.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D.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究,古代是读书人的泛称,文中指吴时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了学究。

“学究”是科举中的科目名,后来一般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B.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

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
斛。

C.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D.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
同。

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
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

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
州有的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

C.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

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
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

D.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

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
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他为“立地书橱”。

“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5分)(2)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苏武庙
温庭筠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温庭筠,晚唐诗人。

②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

《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
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

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

下一幅是
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

“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E.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来。

15.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

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所描述的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是一样的。

(2)遭遇困境时,我们要想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相信有峰回路转的时候,从而战胜困难,走
出困境。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石林风景区是一处世界地质公园,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的美誉。

石林内光怪陆离
....的奇山异石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游客。

②虽然苏轼一直被卷入政治漩涡中,但他风光霁月
....,超脱于蝇营狗苟的政治斗争之外。

③小时候的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大学问家,没想到一语成谶
....,后来,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学家。

④从中国书法史来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了一条重要的规律。

但不容置喙
....的是,艺术作品的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⑤历史专业出身的石晓明,不愿像其他同学一样埋首钻研,皓首穷经....,著书立说,而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