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模拟试题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模拟1

一、选择题

1.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 C )

A.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B.创造支持性环境

C.强化社区行动D.发展个人技能E.调整社会消费

2.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 C )

A.扩散

B.沉降

C.转移

D.氧化

E.植物吸收

3.飘尘的直径在( C )

A.≤100μm

B.≤10μm

C.≤5μm

D.≤1μm

4.地方性砷中毒主要表现是( A )

A.黑脚病

B.氟骨症

C. 牙斑釉

D.甲状腺功能低下

5.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高低的主要指标是( E )

A.蛋白质的含量 B.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C.蛋白质的利用

D.氨基酸模式 E.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及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程度

二、名词解释

1. 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和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和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2. 标准差:是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它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

3. 营养价值:指食物中所含营养素和热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

4. 碘缺乏病:是指机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因碘摄入量不足所导致的以智力障碍为主要危害的一系列障碍,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智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病例对照研究?

比较患某病者与未患该病的对照者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可能危险因素的百分比差异,以判断这(些)因素与该病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观察性研究方法。

2.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99%的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的排放来源于汽车尾气。我市近几年来汽车持有量的增长达20%,环保面临着汽车污染的考验。

3.中暑的临床表现及防护措施是什么?

临床表现: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防护措施:

1)技术措施;

2)保健措施:①就业前体检,②合理供给清凉保健饮料及食品,③加强个人防护;

3)组织措施:①落实防暑降温的工作,②开展卫生宣传教育,③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休息制度。

预防医学模拟2

一、选择题

1.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 A )

A.相加作用

B.相乘作用

C.独立作用

D.协同作用

E.拮抗作用

2.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

A.职业病 B.心血管疾病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D.脑卒中 E.糖尿病

3.SO2所引起的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是指( D )

A.慢性支气管炎、肺水肿和咽喉炎的总称 B.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水肿的总称C.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咽喉炎的总称

D.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的总称 E.慢性呼吸道疾病

4.生态健康模式是( E )

A.环境-健康 B.环境-人群 C.环境-生物

D.环境-人群-健康 E.环境-生物-健康

5.我国目前法定的职业病有( D )种。

A.100 B.105 C.110 D.115 E.120

二、名词解释

1. 健康促进: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

2. 公害病:是指由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

3. 职业中毒:在劳动过程中,人体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了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4. 样本和总体: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的个体之全部。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二、简答题

1. 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2.什么是三间分布?

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包括疾病在什么地区、什么时间和什么人群中高发,有何规律和特点等,即在人群中对一种疾病测量到的某种变量值或特征类别的频率的总概括,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3.简述氯化消毒的原理及常用的消毒物。

氯气或其他氯化消毒剂溶于水后,在常温下即很快水解成次氯酸(HOCl):

Cl2+H2O→HOCl+H++Cl-

2Ca(OCl)+2H2O→2HOCl+Ca(OH)2+CaCl2

Ca(OCl)2+2H2O→2HOCl+Ca(OH)2

次氯酸分子小,不荷电,易于穿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影响细菌的多种酶系统,例如,使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并损伤细胞膜,使蛋白质、RNA 和DNA等物质释出而导致细菌死亡。次氯酸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破坏。

常用消毒物法:

(1)常量氯化消毒法即按常规加氯量(一般为1—3mg/L)进行饮水消毒的方法。

(2)持续氯消毒法指用放有漂白粉或漂精片(一次消毒用量的20—30倍)容器,上面打孔,悬浮于水中,借水的振荡,容器内的消毒剂由小孔中漏出。

(3)过量氯消毒法:加入10倍于常量氯化消毒时所用的加氯量,即10—20mg/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