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过程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传统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H—O—S理论等)}、当代国际贸易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贸易理论首先从传统贸易理论谈起,18世纪和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支撑点是重商主义。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奖进限出”,即出口对国家是有利的,而进口对国家是不利的。

究其原因,可以这样说,当时国家的福利或财富,是以国家对金银的持有为基础的。

如果一国出口给外国的物品比起进口的多,那它将获得外国用金银支付的贸易差额。

这种重商主义的贡献在于鼓励出口会比较好的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而它的局限性很多,诸如它把本国的福利或财富的增加建立在外国的福利或财富减少的基础上,不可能是国际贸易得到双赢的结果;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限制进口的同时也就限制了国民消费,其实出口的目的也就是为购买消费品提供收入,而只出不进或多出少进的受益者只是国内生产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利益受损;再者,金银的扩大有可能导致国内货币供给扩大,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斯密等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比重商主义更进步的绝对优势理论。

由此步入了古典贸易理论阶段。

了解到衡量一国的财富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多少后,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既然消费的商品数量增加才意味着国家财富的增加,那么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而扩大生产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分工,即专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因此,“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有利。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非常苛刻,比如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也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国际贸易理论脉络

国际贸易理论脉络

国际贸易理论脉络一、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1、重商主义:15-17世纪,威廉-斯塔福、托马斯-孟原则: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政策:绝对禁止金银贵重金属外流措施:禁止货币出口,国家垄断全部贸易托马斯-孟:实质:贸易差额论原则:贸易顺差政策:奖出限入思想:变管理金银进出口为管理货物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目的。

反对进口,鼓励出口2、重农主义:18 世纪 50 ~ 70 年代,魁奈(Francois Quesany)和杜尔戈主要思想:重农主义继承了 17 世纪下半期以来重视农业和主张经济自由的思潮。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3、休谟(D.Humo1752)的“物价与金银流动的调整机能”理论(贸易差额平衡学说)他认为商品价格的提高是金银增加的必然结果,但价格变动并不紧随着金银的增加而是需要一些时间,这是所谓价格滞后现象,而这种货币贬值只在最后才提高劳动价格即提高工资,这是所谓工资滞后。

正是在这滞后时期,货币贬值对于工商业起了鼓舞作用。

二、古典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 斯密(1776)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绝对差异。

在劳动是唯一投入的情况下,一个经济如果在某一产品上具有比另一经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低于另一经济,那么它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了绝对优势。

如果各个经济都生产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那么,交换各方都可以从中获得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就克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但是其存在缺点: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力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2、斯密将劳动分工可以提供劳动生产率的命题推广到国际领域;3、其证明简单、直观4、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5、一国要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为重商主义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相互需求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15世纪17世纪)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产生背景:15世纪以后,社会财富由土地转向货币,货币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形式和国家富强的象征。

外贸被称为是财富的源泉。

主要内容:1、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积累财富2、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3、获取财富的途径是对外贸易顺差4、国家的政策:奖出限入5、各国间的贸易是:零和博弈重商主义理论的两个发展阶段:货币差额论:(15世纪16世纪中期)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

贸易差额论:(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

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贸易额顺差的原则。

(二)、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产生背景:1、实践背景: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手工业正向机械大工业过渡。

英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发展领先于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突破重商主义奖出限入、反对金银外流等思想的束缚,进口原料,发展工业生产。

2、理论背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绝对优势理论观点概括: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19世纪)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亚当·斯密:《国富论》;1815年,罗勃特·托伦斯:《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劳动价值论。

分析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分析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

分析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1. 古典理论阶段2. 新古典主义阶段3. 近代贸易理论阶段4. 新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阶段5. 新扩展贸易理论阶段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中,可以被分为五个主要阶段。

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体现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的经济学理论中,主张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原则。

随后,新古典主义阶段开始,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李嘉图,他们在经济学中运用“消费者主权”和“生产要素的移动性”等概念阐述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到了20世纪,近代贸易理论逐渐兴起,约翰·霍布斯·恩斯基和保罗·萨缪尔森成为了当时新的代表人物。

他们提出了对外贸易影响因素的独特见解,包括产业组织、内部扭曲和外部因素等等。

此后,新动态比较优势理论逐渐流行,代表人物有保罗·克鲁格曼和詹姆斯·康芒等。

这一理论以经济体的知识和技能为核心,解释了为何一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比其他国家更有优势。

最后,新扩展贸易理论阶段迅速发展,主要由介绍国家之间掌握关于环境、社会重要性和劳动条件等疑虑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专家提供。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是世界经济与贸易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更新和提高将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针对不同案例的分析1. 中美贸易战当前,中美贸易战是国际经贸关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根据新经济学理论,自由贸易和相对优势原则是有效的。

由于贸易争端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影响,国际贸易必须建立在公平和正义的基础上。

2. 北美贸易协定北美贸易协议的签订,对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三国的国际贸易造成了重要影响。

此协议的实质是自贸协议,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参与贸易的风险,减少了有关各方的贸易成本,极大地推动了跨国贸易流动的发展。

3. 欧盟与英国的退欧协议伦敦市场是欧洲最大的市场之一,欧盟与英国的脱欧协议将对欧洲国家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国际贸易作为一种交往方式和一种经济活动形式,由于其涉及到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换,其理论研究也相应复杂而丰富。

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经济学家们为了探讨贸易模式和国家间利益关系,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型。

本文将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和阶段划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在当时,亚当·斯密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这个理论成为国际贸易的第一个理论基础。

他认为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将其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而进口其他国家自身制造的产品,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然而,他也指出,自由贸易的前提条件是国家之间基于互惠原则进行贸易,这个前提也成为今后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因素。

19世纪早期,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这个理论成为斯密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他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产品的优势部分,而将其劣势部分从其他国家进口。

相较于斯密的理论,这个理论更加注重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这两个理论一直被经济学家们广泛运用,并且通过实践得到证实。

20世纪初,古典学派逐渐被现代学派所代替,国际贸易理论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尼古拉斯·卡尔多所提出的比较成本理论(或称为拓展的比较优势理论)成为了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生产一种商品时,应为整体社会成本最少的那个国家生产该商品。

这个理论把关注点从单一产品转移到了特定条件下的多种商品,更加贴近实际情况,因此被广泛接受,并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基础。

20世纪50年代,由比纳姆·欧林托提出的带有生产可能性前提的新贸易理论,成为了国际贸易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向。

这个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与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有关,例如人口规模、技术水平等。

该理论侧重于分析国际贸易的生产和分工特征,对于理解国际贸易市场的实际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国际贸易纯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即,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国际贸易的结果。

国际贸易的原因要说明,一国为什么要参与国际贸易,它的动力是什么?国际贸易的结构所要回答的是,国际贸易的生产结构或分工结构是什么?从而要回答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出口或进口的商品结构是什么。

国际贸易的结果所要回答问题的是,国际贸易能否给参加国带来经济利益。

要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还有待于国际贸易理论前提的确立。

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前提所得出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一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贸易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企业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它部门时,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一国的生产资料在本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

各国对商品贸易不加干预。

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出发,有两种表述。

一是技术差异论。

技术差异论认为,各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基础在于,它们生产同一产品或同质商品的价格差;这种价格差的基本原因是各国生产该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在生产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假定条件下,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表现为各国劳动力熟练程度上的差别,从而是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别。

比较利益实质上是比较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从而是劳动力熟练程度在各国的差异。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

各国在同一商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又进一步表现为,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相对劳动生产率,即表现为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差别。

在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的情况下,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家时,从相对意义看,该国专门生产其中一种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商品时,可以发挥本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即将本国的生产要素都投入到生产其机会成本比较低的商品。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第一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是探讨国际贸易分工发生的原因、贸易利益、贸易格局变动的理论。

如果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1776年出版)算起,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经过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和新贸易理论阶段,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生产要素流动特别是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加深,贸易与投资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局面,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亟待创新。

但是,理论创新不能脱离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对于纠正学术界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某些“误读”、明确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方向,并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业已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立阶段,即古典阶段,从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到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成本理论,前后共41年。

一、绝对成本理论及其贡献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

在《国富论》一书中,开篇第一句话就论述分工,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促使国家财富增加。

斯密将其分工理论推广到国际贸易分工领域,创立了绝对成本理论,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一国只要专业化生产本国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用以交换本国生产成本绝对高于他国的产品,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获得总产量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利益。

斯密不仅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还进一步指出了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

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

一般说,一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脉络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脉络

重农主义
(18世纪50-70年代)
重商主义
(16世纪-18世纪)
绝对优势论
亚当·斯密(1776)
保护关税说
汉密尔顿(1791)
比较优势论
大卫·李嘉图(1817)
保护幼稚工业论
李斯特(1841)
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马歇尔(1848-1878)
超保护贸易理论
凯恩斯的支持者(1940s)
要素禀赋论
赫克歇尔,俄林(1919-1933)
应对国际贸易现实挑战的需要13绝对优势论亚当斯密1776重农主义18世纪5070年代比较优势论大卫李嘉图1817要素禀赋论赫克歇尔俄林19191933里昂惕夫之谜及相关解释1953偏好相似说林德尔1961产品生命周期说弗农1966产业内贸易说格鲁贝尔等19701985国家竞争优势说波特1990重商主义16世纪18世纪保护关税说汉密尔顿1791保护幼稚工业论李斯特1841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的支持者1940s中心外围论普莱维什1950战略贸易论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20世纪70年代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20世纪80年代相互需求论约翰穆勒马歇尔1848187814抽象法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市场完全竞争性不存在外部经济性要素生产率不变资源禀赋不变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不变完全竞争性的要求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不变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
70年代后,国际贸易理论在引入规模经济因 素后,突破了一般均衡的完全竞争模型,将资 源配置之道贯穿到“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理论” 的分析中去,从而实现贸易理论的新变革
三大贸易模型:外部规模经济模型、垄断竞争 模型和寡头垄断模型
8
◎“三生万物”
❖ 在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 理论的基础上,国际贸易理不断演化,从 多个研究的角度产生诸多理论流派和观点;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当代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三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多篇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多篇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多篇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

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三个代表。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这就是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求关系不同,导致两国间要素的价格差异,而投入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成本的差异形成不同国家商品的价格差异,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贸易可以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势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在H-O定理中,俄林将贸易模式进一步表述为:一国出口的应该是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为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那些需要在生产上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因此,其结论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一样,认为自由贸易对于各个贸易参加国都是有利的。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在俄林的模型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的技术条件及规模报酬仍然不变。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过程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过程
现贸易条件恶化的局面。
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H-O-S定理)
1、背景
❖ 在美国经济由中盛走向极盛、再走向衰落的时代背 景下,1941年萨缪尔森与斯托尔珀(W.F.Stolper) 合著并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提出 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的观点。
❖ 萨缪尔森还在1948年前后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 价格均衡》、《国际要素价格均衡》及《论国际要 素价格的均衡》等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 证,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发展了要素禀赋 论。
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H-O-S定理)
2、内容
随着自由贸易的发生,两国间产品的价格 将出于均等,同时,两国间要素的价格也趋于 均等。这也称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或 H-O-S定理(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 型)。
这一定理潜在地认为,在没有要素跨国 流动的条件下,仅通过商品的自由贸易也能实 现世界范围内生产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资料:工业国家真实工资水平的接近
发达工业国家制造业的实际小时工资与美国实际小时工资 的百分比(%)
国家 1959年 1970年 1983年 1990年 2000年
日本
11
24
51
86
96
意大利 23
42
62
79
85
法国
27
41
62
102
91
英国
29
35
53
85
84
德国
29
56
84
142 140
加拿大 42
57
75
84
90
三、 里昂惕夫悖论
❖ 由图可知,1947年,美国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 品为主,进口则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论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这一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主要有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一)重商主义(1)重商主义的理论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 世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中叶),两个阶段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对通过顺差贸易获取金银货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早期重商主义以“货币差额论”为其主要思想,他们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绝对禁止货币的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主要思想,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者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其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

(2)托马斯·孟生平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

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商人家庭,早年从商,成为英国的大商人。

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贸易差额说的主要倡导者。

1615年担任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后又任政府贸易委员会的常务委员。

(3)主要理论其经济思想主要包括:货币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货币来自于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各种利益;贸易差额论的创立者;赋税会使国家受益;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

他明确提出了发展对外贸易对英国的好处,要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增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力.托马斯·孟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集中表现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之中。

该书不仅成为英国,而且成为一切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准则。

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脉络整理

经典国际贸易理论发展脉络整理

经典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整理00825102 马腾一古典贸易理论1、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的理论。

在对其理论的论述中,斯密首先分析了分工的利益。

在他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的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

2、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李嘉图认为,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二新古典贸易理论3、赫克歇尔—俄林理论(1)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2)不同产品的生产需要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3)一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在生产中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在生产中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4、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理论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

5、雷布津斯基理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改变原来比较优势的格局,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而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因此该国的比较优势向有利于密集使用增长要素的行业转移。

6、斯托普—萨缪尔森理论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实际收益的长期影响是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论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一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主要有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一)重商主义(1)重商主义的理论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 世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中叶),两个阶段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对通过顺差贸易获取金银货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

早期重商主义以“货币差额论”为其主要思想,他们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绝对禁止货币的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主要思想,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者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的外贸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就可以。

其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

(2)托马斯·孟生平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

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商人家庭,早年从商,成为英国的大商人。

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贸易差额说的主要倡导者。

1615年担任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后又任政府贸易委员会的常务委员。

(3)主要理论其经济思想主要包括:货币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货币来自于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各种利益;贸易差额论的创立者;赋税会使国家受益;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

他明确提出了发展对外贸易对英国的好处,要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增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力。

托马斯·孟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集中表现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之中。

该书不仅成为英国,而且成为一切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准则。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及其阶段划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形成的。

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阶段、新贸易理论阶段、新经济地理学阶段和新贸易政策阶段。

本文将对这四个阶段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阶段主要涵盖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相对优势的产品并进行贸易。

而绝对优势理论,则是由亚当·斯密提出,强调各国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的绝对优势产品来实现贸易。

这两个理论都阐述了国际贸易对各国产业的影响。

接下来,新贸易理论阶段主要涉及到了两个重要的模型,即产品差异化模型和规模经济模型。

产品差异化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认为企业通过提供差异化产品来占据市场份额,并形成贸易。

规模经济模型则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强调企业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来实现竞争优势。

这些模型进一步解释了贸易模式的形成和国际间贸易的起因。

然后,新经济地理学阶段强调了地理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的主要贡献者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和美国经济学家/scientist/尤金·ฯ纳夫·ฯฯฯฯฯฯฯฯ。

他们认为地理空间布局、区位优势和集聚效应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地理因素被纳入贸易模型中,并对贸易模式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后,新贸易政策阶段强调了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的作用。

这一阶段的贡献者主要包括美国经济学家 Elhanan Helpman 和波兰经济学家Krysztof Michał Czarnovski 。

他们认为贸易政策的改变会影响国际贸易的模式和结果。

因此,国家对贸易政策的调整可以对贸易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阶段、新贸易理论阶段、新经济地理学阶段和新贸易政策阶段。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

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进行商品、服务和资本的交流和交易。

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于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展示了国际贸易的演变和重要里程碑。

1. 古代贸易:从早期的海上贸易到丝绸之路古代贸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摆布,最早的贸易形式是通过海上贸易进行的。

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代希腊都是早期贸易中心。

此后,随着交通和通信的改善,丝绸之路成为亚洲和欧洲之间的主要贸易通道。

丝绸、香料、茶叶和陶瓷等商品在东西方之间进行交易。

2. 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探索新世界15世纪至17世纪,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海上探险,目的是开辟新的贸易路线和资源。

葡萄牙的亨利王子、西班牙的哥伦布和麦哲伦等探险家都在这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发现了新大陆,建立了殖民地,并将商品如烟草、糖和奴隶带回欧洲。

3. 工业革命:贸易的新时代18世纪的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贸易的面貌。

机器创造业的发展使得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商品的生产和运输成本大幅降低。

这导致了贸易的进一步扩大和加速。

英国成为工业化的中心,其创造业产品如纺织品、机械设备和铁路设备迅速走向全球市场。

4.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全球化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旨在促进贸易和经济合作。

此后,各国签署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如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

这些协定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

5. 当代国际贸易:数字化和新兴市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支付的兴起使得跨国贸易更加便捷和高效。

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们的经济增长和市场潜力吸引了全球企业的关注。

总结: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古代的海上贸易到现代的数字化时代。

国际贸易理论及发展趋向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及发展趋向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及发展趋向分析余正辉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应的结构的改变,新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形式也应运而生。

因此,传统地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贸易现象,不能合理的解释这些现象。

因此,国际贸易理论面临着新的研究挑战,在结合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向微观的层面开始演进。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从十八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核心时期。

著名的理论有两类,即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以及大卫〃李嘉图创立的比较优势理论都是古典贸易理论的典型代表。

而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则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典型代表。

这些理论的建立都是基于一系列的传统假设,即假定规模生产收益不变、生产技术给定、完全竞争等等要素。

1.1古典贸易理论的阐述。

绝对优势理论的思想是从以认为分工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报酬两个层面为基础的。

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如果两个国家分别生产两种产品,分别都在各自的生产中获得较高的效率,那么就具有绝对的优势。

如果两个国家都依靠自己的绝对优势,在专业分工的劳动,相互交换各自生产的绝对优势产品都促使将双方都获得利益。

这是一种“双赢”的理论,目前依然属于各个国家贸易的目的和宗旨。

但是绝对理论是贸易利润所涉及的国家的绝对优势,这仅仅是一种片面的解释,无法诠释那些国家的所有产品都处在绝对劣势的地位。

比较优势理论继承和放养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阐释每个国家都应该专注于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的生产和出口,而对于比较大的绝对劣势商品选择进口的方式。

因此,这样的国际劳动分工有助于各个国家贸易上的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国际贸易中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1.2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

二十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从不同的要素禀赋的角度来阐释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标题: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是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

从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到现代的国际生产要素分工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不仅反映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国际贸易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一、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的比较优势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一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就可以通过出口该产品来换取其他国家在另一产品上的绝对优势,从而使得全球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这个理论成为了当时国际贸易政策的基础。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比较优势理论也逐渐开始关注到了不同国家间的要素差异,比如劳动力的素质、技术水平等。

二、现代的国际生产要素分工理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议题。

现代的国际生产要素分工理论强调了生产要素的异质性和多样性,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这一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和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这种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它强调了通过发挥自身的生产要素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

三、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国际贸易的理解。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和国家间的生产效率差异,还受到市场结构、技术创新、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了市场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非对称性贸易关系的重要性。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则强调了国家通过干预和引导市场,提高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

此外,新贸易理论还强调了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技术溢出效应是指一国通过出口技术或知识,带动其他国家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国际贸易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和规律,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经典理论阶段经典理论阶段主要涵盖了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比较理论等四个时期。

重商主义时期,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以追求贸易顺差和保护国家工业为主。

重商主义理论认为,财富即国力,只有通过贸易顺差才能累积财富和增加国力。

随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现,经济学理论逐渐转向了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间的贸易不是基于国家的需要,而是基于生产者之间的比较。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那么这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该商品,然后与另一个国家交换其他商品。

这种“制造费用绝对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前提。

之后,随着英国学者戴维·里卡多的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使理论偏向了更加具有普适性的方向。

里卡多指出,国际贸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各国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其他国家高,只要它在某些商品上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优势,那么它也应该以这种商品为出口商品,以其他商品为进口商品。

这种比较优势引起了贸易,形成了国际贸易的核心内容。

之后,要素比较理论又提出了“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这一概念。

要素比较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因要素的分布和活用不同而导致生产成本差异,进而决定国际贸易的方向。

例如,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源成本较低的国家会生产资源密集型产品。

二、新古典主义理论阶段新古典主义理论阶段主要涵盖了重心转移理论、扩大贸易理论和准新古典主义理论等三个时期。

重心转移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初的产物。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缓慢转移是由于生产活动的要素成本不同而导致的。

由生产要素的相对成本的变化所引起的贸易转移称为重心转移。

扩大贸易的理论研究集中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的经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充满争议的过程。

它起源于18世纪,在经历了古典经济学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凯恩斯主义时期和新自由主义时期等多次转型和变革后,至今仍在不断地发展。

以下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经历:古典经济学时期:18世纪到19世纪初,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提出了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国际贸易具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其比较优势的产品,以获得效率和效益。

绝对优势理论则认为,某些国家或地区由于天然资源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可以生产某些商品而其他国家不能。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20世纪初,约瑟夫·斯派格费尔德提出了“要素比较理论”,强调了生产力和因素运用的重要性。

它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中所占用的生产要素不同,因此国家之间的相对成本和产出也不同。

这个理论还进一步发展了怀德赫苏斯-欧林模型,解释了生产和贸易的价格和分配机制。

凯恩斯主义时期:20世纪中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兴起导致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大挑战。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失灵和额外需求的存在使得贸易可能无法达到最优。

他们主张干预和调控国际贸易,以增加就业和稳定经济增长。

新自由主义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开始重视市场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资源分配和经济增长。

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经济理论,如合作和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等。

这些理论更关注了国际贸易中的企业和市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经济学家们在不断地理论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贸易理论,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今天,贸易理论正面临新的挑战,如全球化的贸易关系、基于价值链的贸易和数字贸易的兴起等。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中,贸易理论将会进一步拓展和普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商主义
• 基本思想
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 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 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 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 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因此, 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进口。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 基本概念与内容
– 基本含义:
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 生产率上占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 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从事自己占有 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 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 得分工的好处
– 生产成本的比较:
综述
•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 典、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三大阶段。
•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 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 释了产业间贸易。
•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 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 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劳动耗费与生产成本或费用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数字说明
设有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两种产品X和Y,使用一种生 产要素-劳动,即一个简单的2×2×1的模型。在两个国 家的生产进行专业化分工之前和分工之后,单位产品 的劳动耗费情况如下表:
表1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分工前)
国家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A
1
2
B
2
1
表2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分工后)
国家Leabharlann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A
3
0
B
0
3
表3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X
Y
世界生产净变化
A
+3
-1
+2
B
-1
+3
+2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评价
贡献:揭示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产生的原 因在于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贸易的参与者与整 个世界会因此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反映了国际贸易中的某 些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综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综述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H-O-S理论 里昂惕夫悖论
综述
现代国际 贸易理论
技术差距论与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新要素贸易理论
战略性 贸易政策理论
贸易自由化 与新贸易保护主义
古典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缺陷:1. 前提条件过于苛刻,在实践中不符合实际情况。 (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2.未能说明两种产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 什么,在国际间进行交易的价值基础是什么。(从劳动价值 论出发的评价)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背景知识
•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 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另一个国 家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则这 两个国家之间不会进行贸易。 根据这一理论,国际贸易可能 只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 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不 会发生任何贸易。这显然与国 际贸易的现实不符。1817年, 大卫·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 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中 他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 假设前提
– 采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一种要素的模型; – 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 要素在一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 劳动时间决定价值; – 劳动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 – 收入分配不受贸易影响。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 基本内容
– 比较利益的核心思想: 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应遵循同样的原则: 若A国在任何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都高 于B国,处于绝对优势,这时两个国家间依然 存在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 之间存在差距.
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 是错误的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背景知识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 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又称《国富论》),书 中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 的批判,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资 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 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再需要实 行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严重 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代 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实 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斯密的 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 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重商主义:背景知识
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 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 理论考察。
15 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 给商业、航海业、工业以极大刺激;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 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 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 家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商 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商业资本 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 ,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认为国家间关系属于“零和”博弈。即财富是一定的 ,己方得到的相对更多的财富必须建立于其他国家损失的基 础上。所以一个国家要改变或改善自己的国际地位,就只有 掠夺别国的财富。
重商主义
• 评价
贡献:重商主义的政策、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了资本的原 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产生方式的建立与发展。 缺陷:1.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高水 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顺差与金 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Adam Smith (1723-1790)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模型基本假设
– 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 – 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 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 规模收益不变; – 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 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 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 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