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试题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文学试题资料
怪刺整理
名词解释:
初唐四杰:指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不满于当时注重形式的文风,倡导一种有骨气的刚健诗风,并将诗歌题材由宫廷转向市井、边塞、山水等,感情真挚,对校正当时的文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山水田园诗派:唐代以描写山水田园为主的诗歌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是王维和孟浩然,故又称王孟诗派。该诗派作家无论在朝为官还是隐居山林,对自然山水都有浓厚兴趣,他们或独立创作,或相互唱和,留下许多精美作品,故后人将他们归为一个诗派。
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元稹、白居易等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他们继承了国风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去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新乐府运动是一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古文运动: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等人倡导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要求摒弃今文,恢复散句单行的古文传统,并在文章中弘扬儒家之道,为现实服务。
韩孟诗派:中唐时期重要的诗歌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而得名,主张表现个性,善写奇景、怪景,惯用险韵,风格奇特,故又称“险怪诗派”。代表人物除韩愈、孟郊外还有贾岛、卢仝等。
边塞诗派:盛唐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他们继承并发展了魏晋、隋及唐初以来边塞诗的创作传统,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多方面反映边塞生活,表现了巩固国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进取精神。诗歌反映了盛唐气象,开阔了诗歌创作题材,气势磅礴,乐观向上,描写生动、形象,风格雄浑豪放,富有艺术感染力,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上官体:初唐时期上官仪在宫廷文学创作中提倡“六对”、“八对”,其艺术风格为绮挫婉媚。因上官仪当时官至宰相,影响大,追随者多,故将其倡导的诗体称为上官体。上官体是唐代近体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近体诗范式的确立有较大影响。
大历十才子:唐代活跃于唐代宗大历年间的一群诗人,有卢纶、钱起、吉中孚、司空曙等十个人,他们的作品以场合与山水描写为主,形式上多用律诗,语言清丽,体现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才子型文人的精神面貌和艺术追求。
作品分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四年或五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一说张说),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象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作者在此处以景衬人,以洞庭湖之广阔宏大喻自己的雄才。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此处作者以渡湖喻出仕。“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以“垂钓者”喻已出仕的人,以“羡鱼情”喻自己想出仕的愿望,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分。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论述题: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诗尚质而主理,岑参诗尚巧而主景。(【元】陈铎《诗谱》)
1、高适诗慷慨雄浑,有悲壮气;岑参诗新奇俏丽,有浪漫气。
2、高适诗古近体兼善,由其长于歌行体;岑参诗善于近体,尤长于七绝
3、高适诗以气胜,悲壮而厚重;岑参诗以巧胜,奇异而浪漫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比较
一、在选材立意上
从古至今,学术界似乎都坚持把高适与岑参并举,合称“高岑”,并以为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诗人,以边塞诗歌著称。但是,两人虽同为边塞诗人,同以“边塞”为题,他们在选材立意上却有质的差异。
高适的边塞诗所蕴含的沉厚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较岑参而言是比较复杂的。高适诗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岑参的诗则显得比较单一。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内涵较丰厚。而岑参虽然也是以“入幕”为目的,但其诗只能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其诗人式的敏感、敏锐的心灵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边塞的风光,有着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而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层黎民百姓的情怀。可以说,这种差别与创作主体的个人身世以及生活体验不无关系。岑参祖上三代都以文墨至相,虽家道中落,但终究没有像高适般受过潦倒与贫困的折磨,未能从思想上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所以从作家本体来说,它缺乏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贴切观照与人生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