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掌握)(新)1、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是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二)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熟悉)(新)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P8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现代城市的发展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

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3)全球化与新经济。

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4)城市文化特质。

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新)P81、阶段: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农业社会的城市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城市内手工业和商业不占主导地位,而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工业社会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同时,工业文明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塞、生态失衡等城市问题;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生产力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新技术(如信息网络、快速交通等)为生产与生活的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中,我翻开了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城市的神秘大门。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城市规划可不是随随便便画几条线、盖几栋楼那么简单。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棋局,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考虑到无数的因素。

比如说,人口的增长和流动,经济的发展趋势,还有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

我想起有一次去一个新开发的城区。

那里高楼大厦林立,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

一开始,我还为那崭新的面貌感到兴奋。

可走着走着,问题就来了。

街道太宽,过马路要走好久,而且车流量大得吓人,绿灯时间短得让人总是一路小跑。

街边几乎没有什么小店,想买瓶水都得找上半天。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城市规划不能只追求外表的高大上,还得考虑人的实际需求。

就像书中说的,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该是以人为本的。

要让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得舒适、便捷,而不是被城市的建筑和道路所束缚。

再说说交通规划这一块。

书里强调了公共交通的重要性。

我就想到了我每天上班坐的地铁。

那叫一个挤啊!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被挤得动弹不得。

但仔细想想,这也不能全怪地铁线路不够多,站点设置不合理也是个问题。

有的站点周边是大片的居民区,可一到早高峰,地铁却总是满员不停。

这不是让人干着急嘛!还有那些老城区,虽然充满了烟火气,但也存在着不少规划上的难题。

狭窄的街道,老旧的排水系统,停车位紧张……有一回,我去一个老巷子找朋友。

那巷子窄得只能容一辆车通过,要是对面来辆车,就得有一方小心翼翼地往后倒,找个稍微宽点的地方避让。

而且,因为排水不好,一下雨就积水,走路都得踮着脚尖,生怕溅一身泥水。

读到关于城市绿化的部分时,我不禁想起了小区旁边的那个公园。

刚建成的时候,大家都特别高兴,终于有个休闲的好去处了。

可没过多久,问题就来了。

公园里的植被种类单一,一到冬天就显得光秃秃的。

而且,座椅设置得太少,想找个地方坐下来歇歇脚都难。

这让我明白,城市绿化不能只是为了“绿”而绿,还得注重美观和实用性。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和定义1.城市定义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是伴随私有化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2.与农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居民从事的职业)、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3.现代城镇的定义包含3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我国的城镇可以分为直辖市、市和镇,还可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称为前工业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影响因素:A 防御的要求B 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阶层)C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D 经济发展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农业的产生——第一次产业革命——出现定居的居民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影响因素A 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城市布局变化:居住地、仓储用地、商业及工业建筑、金融机构、商务贸易活动中心、交通工具的改变导致道理系统布局的变化。

城市类型有所增加: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以某种产业为主的城市。

原来的一些大城市则发展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经济中心。

B 环境影响C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城市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使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商品的交换和集散、信息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使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

3.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第3节城镇化1.城镇化的定义——是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供参考)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供参考)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的本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交通通讯子系统、空间子系统。

城市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是生产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

城市化的含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涵:(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

(2)实践思想: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

(3)理性思想: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的所在。

(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

(5)生态思想:城市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

(6)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周朝:中原地区游牧生活的结束;丰、镐两座京城;召公和周公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战国:《周礼·考工记》,在周代“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城;范蠡,《孙子兵法》;赵国,北方特点,高台建设;《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城市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城市规划,这门学科涵盖了众多领域,从社会经济到生态环境,从人文历史到科技创新,它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让我在阅读相关书籍时深感其魅力与挑战。

在众多关于城市规划的著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城市规划的目标和意义。

它不仅仅是为了建造美观的建筑和街道,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当考虑到居民的出行便利性,提供高效的交通网络,减少通勤时间和交通拥堵。

同时,也要保障居民能够享受到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以提高生活质量。

书中提到,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功能分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不同区域的合理布局至关重要。

商业区应当集中在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地段,以便促进商业活动的繁荣。

住宅区则要注重环境的安静和舒适,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并且要配备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

工业区则需要远离住宅区,同时要考虑到物流运输的便捷性,以减少对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城市规划还与土地利用息息相关。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

对于一些生态敏感区域,如湿地、森林等,应当加以保护,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建设。

同时,要加强对闲置土地的管理和利用,通过改造和再开发,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

城市的交通规划也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交通体系。

除了传统的道路建设,还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如地铁、轻轨、公交车等,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

此外,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和自行车骑行,通过建设专用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为居民提供更加健康和环保的出行选择。

在城市规划中,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也不能忽视。

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些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在规划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保留城市的记忆和特色。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3.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4.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6.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8.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9.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0.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1.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2.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3.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5篇材料)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5篇材料)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5篇材料)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⑵产业结构的转变;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⑷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这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3、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是防御部落战争;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和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他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中国是地主所有制,地主通过代理人征收地租,可以居住在城市;欧洲是封建领主人制,封建主大多数住在自己的城堡与领地的庄园中;中国的城市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而欧洲往往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中国,在一些商路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商业发达,手工业集中;中国虽有很长的海岸线,航海技术也较发达,但始终未把海外贸易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与欧洲和美洲有很大的差异;欧洲罗马帝国时期,地中海沿岸尽为罗马统治,很早这些地区就发展了海上交通,一些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2、近代城市的发展工业化初期,工厂外围修建了简陋的工人居住区,相应集合了生活服务的面包房、裁缝铺;以后又在外面修建工厂及工人住宅区,这样的圈层式的扩张,成了工业化初期的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部类增多;所需原料及产品要储运,就出现了城市仓储用用地;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导致城市的道路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的类型增加;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亚大陆许多城市受到战火的严重破坏;城市面临着恢复重建许多城市制定了重建及发展的城市规划,其中也不乏一些创新的思路;城市集中发展带来大量的生态问题,于是出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城市对外交通发展有很大的变化,城市结构布局发生变化;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由于私人交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人口和就业向郊区转移的现象,城市中心区逐渐衰退;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中的集中,产业门类的增加与分协作,使城市具有强大的聚集效应,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张;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的发展,使一些发达的城镇的密集地区的影响更大;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及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发展到对环境的破坏,已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物质生产的高度发达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引发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重视;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工业社会,4、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中国正在经历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的次城镇化浪潮;将对国家整体的永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未来的城镇化过程必须走向理性、健康和永续;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条件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试图用一项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并以此来制定城镇化政策必然无法满足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城镇化作为一种现象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仅仅将目光落城镇化上反而忽略了人居环境发展所真正追求的目标;未来的中国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一种多元化的模式,在一些地区,需要有大城市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而在别一些地区,则需要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开发来带动当地的发展;总之,未来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走向和谐的城市区域,这也将是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第四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一、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1 由单向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开放型的思想方法单向的封闭思想方法:其一、思维的单向性,是一种最简单的思维方法,否定了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后一阶段成果对前一阶段成果的作用;其二、就是指思想过程中单系统的思维方式,它否定了放系统外的环境对系统的作用;通俗地说,单向性否定了思维过程中的反馈作用,封闭型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复合开放,在思维的过程中要求有多条思维途径,这里包括反馈思维平行思维;1、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中方法特征就是指否定行动动态发展的思想方法,追求最终的理想状态,忽视发展过程中的协调、缺乏运行概念;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要求把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确定为动态过程,城市规划工作的成果是一种动态过程的控制和引导方法,城市规划管理的控制手段也是一种动态过程;1、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身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刚性规划思想方法即缺乏多种选择性;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表现为欲求唯一的最佳方案,极难适应城市这个综合复杂的社会团体发展需要;原因是:一、机械的社会观,以机械性代替社会的综合性;二、把规划与设计混为一谈,以设计工作的思想方法代替规划工作的思想方法;弹性规划思想方法要求抛弃刚性规划思想方法;首先需要明确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构成社会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作用的;1、4 由指令性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指令笥的思想方法首先假设了城市诸系统的发展是由某一中心的枢纽控制的,而城市规划编制及管理就是这个伟大的枢纽,它控制了整个城市中的任何系统的发展;这种思想方法的危害性极大,使城市规划工作从城市诸系统孤立了出来;在技术设计阶段应该集思广益,广泛综合各方面的分析研究成果;在管理实施规划阶段,每一个城市用地开发案或建设项目也是需要投资方,接受投资方和管理部门协同努力,如果城市中有组织开发的机构,则更是依靠经济规律等诸掠地攻城共同作用进行工作;引导性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控制论思想,它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的选择性强调规划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引导性控制作用,城市规划是向各系统提供正确的发展选择的引导者;2、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2、1 对工作方法冲击和影响城市规划工作将向分析的广泛性、论证的严谨性、成果的弹性方面发展;分析的广泛性包括收集数据资料的广泛性,以及分析角度的和分析对象的多样性;论证的严谨性主要指规划论证工作中思想方法的严谨、论证包括数理统计论证、利用计算机辅助论证等;城市规划工作成果的弹性是指规划成果形式的弹性和规划成果内容的弹性;2、2 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这里的传递方式是指城市规划工作在参加规划的单位相互间的传递关系或程序;1规划技术设计论证工作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工作其内部的工作传递关系是横向的、复合的;2政府立法执行工作是指确认规划的法律效果;3组织开发经营活动的传递关系是相互配合性的,强调社会总效益和参加开发经营单位集体效益的结合,所以这种传递关系也是横向为主的传递关系;三、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1、城市全球化世界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化,全球性地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资本和劳动力全球性流动,产业的全球性迁移,经济活动中心的全球性集聚;2、空间市场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地域在20世纪末大规模扩大,城市用地出现重构和置换;3、信息网络化交通与通讯的进步使得城镇在地理上的分散成为可能,因而更接近自然;人类将步入信息社会,信息化社会将使城市建设的时空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4、全球城市化发达国家步入后城市化阶段,面临的是大量的城市更新换代的任务;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市化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期;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第1节城市规划的任务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第2节城市规划的目标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目标建构城市规划工作相关环节,如立法、机构设置、程序设计等的出发点,也是城市规划各个环节绩效评价的重要准则;从本质上来看,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一、健康,土地使用要有助于保证公众健康,二、公共安全,保障市民的安全三、交通,便利的交通安全四、公共设施的提供, 五、财政健康六、经济目标七、环境保护八、再分配的目标;3、城市规划价值观的确立城市规划作为一项社会实践,价值观对于目标的确立、执行、调整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价值观的影响更是贯穿于规划立法、规划编制、开发控制和项目实施等所有环节和阶段;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一直以保护与促进公共利益作为学科的价值观;任何规划都不可能是脱离价值观的中立工作,只有真正明确了规划的价值观,才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进行有目的的协调,规划编排,规划实施和规划评价;近20年来,永续发展正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第3节永续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观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的永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发展,关系重大;城市规划正是着眼于长远、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地、综合权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和重要工作,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贯彻、落实永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永续城市与和谐城市相比于西方思想体系中的永续发展,和谐城市扎根于东方思想体系;从永续发展到和谐发展,反映了人类为建设更美好城市的思索有了更新的认识;永续发展提出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危机,其核心诉求是人类的通生存;而和谐城市发展则是在永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美好、更有意义的人类生存方式;或者说,和谐城市以永续性为底线,但又不满足于人类生存的底线,而是追求更高境界的发展模式;因此,坚守永续城市的底线,追求和谐城市的高线,两者同样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分别构成了东西方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永续发展:用来描述一种对资源的战略管理方式,即如何使用或消耗全部资源中的适当比例,而不到使资源受到毁灭性破坏,并且,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耗用的数量;第二篇城市环境的容量与质量城市环境的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即城市所在的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门槛理论:对城镇与工业区发展规模进行经济论证及基本建设投资进行计量分析的一种理论;基本思想: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当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建设投资也逐步增加,城市原有的规模用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了极限门槛,若要继续扩大,就意味着需要一次性投入开发新区,另建新一套基础设施;城市环境质量:是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论;城市环境质量的评价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城市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内容: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三类回顾评价:是在对环境区域的历史环境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对该区域的环境质量发展演变进行评价;环境现状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着眼当前情况对区域内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质量变化进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影响分析,是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估计;第七章人口与社会城市社会要素的定义: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城市社会是指以城市为主体的社会空间组织,城市社会要素包括城市中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结构、城市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发展规律等,主要研究内容有:1、人类生态学,2、城市社区的划分 3、城市问题4、城镇化;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1、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最基本标杆,是估算未来居住、零售、办公空间需求,工业生产空间需求以及城镇设施空间需求,甚至一些类型的开放空间需求的基础;2、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结构指的是整体规模中特定组群的比重;3、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人口分布是评价公共服务的配置、工作地点、商业以及其他设施可达性的必要依据;社会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社会目标:一是物质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协调;二是社会群体内部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三是保障社会底层群体的基本生活空间;四是改进空间环境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第八章历史与文化基于城市历史的规划分析内容:城市历史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最直接的规划手段反映在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城市复兴的过程中,其最基本方法包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等;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城市历史沿革的认识和分析,包括城市历史的发展、演进以及城市发展的脉络;2分析城市格局的演变,包括城市的整体形态、功能布局、空间要素如道路街巷、城市轴线3分析城市历史发展中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气候、景观等内容;具体可采用的工作方法包括:历史与文献资料研究、历史资源调查、自然资源调查和面向市民的社会调查等;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1、传统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传统价值取向可体现在城市形态与规模方面,城市形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受到神人关系、君臣关系的影响,也受到城市经济 ,特别是工商业结构的影响;2、历史变革时期的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在城市文化历史变革期,城市文化思潮对城市规划往往具有较大的冲击;3、当代城市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在当代城市规划实践中,城市文化通过塑造城市规划决策都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同时,通过制约城市规划决策制度的法理基础,直接干预规划方案的选择,包括城市总体格局、城市肌理、城市形象和建设效果等;基于城市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1、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城市定位诠释城市文化形象;2 、根据城市文化特征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3、根据城市文化选择城市产业发展;4、在城市设计阶段通过对城市肌理的分析诠释城市文化历史;5、根据城市文化指导城市景观设计;6、通过城市环境要素诠释城市文化基调;第三篇第十章简述城市规划所需确定的主要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的基础设施的布局;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一)城市规划区范围(二)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区域(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四)城市建设用地(五)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六)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七)城市防灾工程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一)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二)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三)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四)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五)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六)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简述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一般城市规划层面分为发展战略层面和城市控制引导层面两个;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个层面;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主要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作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我国的详细规划属于这一个层面;第十一章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具体有以下方面:(一)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二)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三)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四)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有利于可更合理地布局建筑、绿地等设施;(五)地貌对通信、电波有一定的影响;城市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一)建设现状和使用: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二)重大基础设施:限制或促进城市发展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铁路、重大水利、能源设施;(三)区域关系:指一个城市与周边其他城市或者地区的关联程度;(四)市政设施配套:指可能选择的用地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即市政设施环境条件;(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六)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用地所在的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七)文化遗存: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以及有关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状况;(八)社会问题:用地的产权归属、涉及原住居民或企业的社会、民族、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城市用地选择的原则(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二)了解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相关国家法律中对于土地利用的相关条文规定;(三)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再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降低城市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碳排放,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四)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五)城市用地选择应当有经济、社会和意识与视角,充分利用体现出城市空间对于城市经济与产业、社会发展与和谐、区域共生与协作的支撑作用与促进作用;(六)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很多情况下,对这些影响因素和选择原则的认识、排序与调和决定了城市规划的质量与水平,而在很大程度上,这依赖于城市规划师的知识能力、实践经验、投入程度与沟通技巧;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的概念:在将要开辟若干新工业区和将要建设若干新工业城镇的地区,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计划,对工业、动力、交通运输、电信、水利、农业、林业、。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班级:建筑二班姓名:张殿恒学号:2014301530086读《城市发展史》节选特大城市的神话有感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中国中部最大的城市,在各种定义中,已经被贴上了特大城市的标签。

生活在武汉,作为一个平民,能感受到的最真实的感受也就是,紧走慢走走不出汉口,地铁永远占不到座,马路上总是在堵车……归根到底,还是人口太多的缘故,目前武汉人口已经超过了一千万的大关。

刘易斯.芒福德所著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的节选“特大城市的神话”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专业的视角来看待特大城市的发展。

在本章中,作者对大都市所持的观点更多属于阴暗的消极面,他将大都市比作磁石、容器和交流传布器,来象征现代大都市在功能形态之上的特点。

首先,从特大城市的形成原因来看,有以下几个因素:城市规划的认识上的局限性,资源财富集中后的吸引效应,中央集权导致的政治集中性。

⑴城市规划的问题:毫无疑问,每个大城市都不会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

现代大都市都是千篇一律的,你会看到四通八达的道路,地铁,无数林立的摩天大厦,如果能从高空俯瞰,或者说是卫星地图,就会发现,每个城市真的就像是一个个巨大的膨胀团块,一条条道路就像是一条条触手向四周伸展扩张,这似乎是城市发展的自由生长,然而,这真的是合理的吗?显然不是!对于城市的生长,在这种超大尺度上时不可能放任的,要让城市有效合理的生长,就涉及到城市规划的责任。

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城市的前期发展中,一味追求空间扩展上的大成为了主旋律,取消量的限制标志着从一个有机系统变为一个机械系统,从有目的性的增长变为无目的的盲目扩展。

城市摊大饼似的向四周扩张着,却缺少了合理的思考,导致了各种问题,道路堵了,就拓宽道路,车子多了,就修停车场,结果是道路更堵了,车子更多了。

只是为出现的问题找小范围的解决方案,没有进行更深的前期规划上的思考,来优化城市的发展,没有特别专业的规划师是一大原因。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8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8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读书笔记本书作者:吴志强、李德华本书分为五篇22章:第一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二篇城市规划的影响要素机器分析方法;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第四篇城市专项规划;第五篇城市规划的实施。

二十二章内容分别是:城市与城镇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实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

第九章技术与信息一、人类技术的进步及其对城市的影响除却原始社会阶段,人类技术发展可以简单地分为手工技术阶段、工业技术阶段和信息技术阶段。

1784年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以及其技术为主导的技术时代到来。

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城市中人类的生活组织形式,影响了城市经济与产业组织,也对环境造成了深刻影响,但最终这些影响会在地球表面留下它的空间投影。

未来的城市必须重新思索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永续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自身技术的发展1、城市规划技术技术进步对城市规划学科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推动这一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新技术的进步对城市规划领域的促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城市规划中的计量模型的应用;二是城市规划的成果表现与沟通交流方法的改善;三是城市规划管理能力的提高。

现代城市规划在早期被认为是一种物质空间形态的规划与设计行为,规划编制在很长时间内更多地依赖于思想和理念而存在。

1960年以后,城市规划引入了系统规划理念,规划工作被定义为系统控制的一种形式,这一思想带来了规划技术的重大变化。

第一,需要了解城市这一复杂系统是怎样运行的;第二,一旦城市被看成不同区域位置的更能活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系统,那么一个局部所发生的变化将会引起其他局部的相应变化;第三,认识到了城市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城市规划被看做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情形下持续的监视、分析、干预的过程;第四,把城市看做一个相互关联的功能活动系统,规划需要处理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

城市规划原理读后感

城市规划原理读后感

城市规划原理读后感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读后感城市规划原理读后感心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思考,在做设计之时,入手点究竟是什么,现顿悟.一句话,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去设计建筑单体.更可谓之,鸟看,人看,虫看.在本书中,对于城市公共用地,及历史古建筑保护等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看法,而这些都是目前告诉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所面临的难题,历史遗迹的拆除应该慎重,应该多加思索,加以保护利用,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亮点.书中一个精辟的说法,城市规划过程中不应仅仅看到在未来发展与变化,更应同时注意在规划中这段时间对城市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影响.所谓的“政绩工程”,应该三思而后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第二篇:《城市规划原理》简述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功能空间与环境欢喜、尊重地方文脉及生活方式以人为本、提高生态效应、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规范与标准提高土地效用保证环境质量、提供好的社区环境与设施支持。

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准、分布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居住用地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居住用地的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的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地由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列举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关键词:沿街线状、独立地段成片集中、综合。

(1 1)沿街现状布置这种布置方式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走向等综合考虑。

在交通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上一般不宜布置。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生活的家园。

城市规划则是塑造城市未来的蓝图,它对于城市的发展、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籍,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首先深刻认识到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

它不仅仅涉及到建筑设计、道路交通规划等物质层面的内容,还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

一个成功的城市规划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实现城市的功能优化、资源合理配置以及居民生活的改善。

例如,在社会方面,城市规划要考虑人口的分布和流动趋势,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提供适宜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同时,还要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以满足居民的教育、医疗和文化需求。

在经济方面,规划要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通过规划工业园区、商业区和金融中心等,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吸引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因素也不容忽视。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地域特色,规划应当尊重和保护这些文化元素,使其成为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

比如,一些古老的街区和建筑应该得到妥善的修缮和保护,而不是在城市建设的浪潮中被轻易拆除。

同时,新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也可以融入当地的文化特色,让城市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韵味。

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城市规划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合理的绿地系统、公园和水系,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推广绿色建筑和清洁能源的使用,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政策和管理也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规划方案的顺利实施。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乡村的基本特征: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4、社会结构较单一5、能源使用多样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聚集规模差异2、生产效率差异3、生产力结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线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与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3、城乡社会、经济以及景观和聚落都具有连续性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1、物质联系2、经济联系3、人口移动联系4、技术联系5、社会作用与联系6、服务联系7、政治、行政组织联系城市社会经济的特点:1、工业和服务业可称之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2、城市社会的经济形式多样3、城市经济分为: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部类,和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内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非基本经济部类。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在阅读城市规划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城市的大门,对城市规划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城市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美好生活。

它不仅仅是绘制一幅地图,更是在为城市的未来描绘蓝图,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品质。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能够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

想象一下,如果城市的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布局混乱,人们每天在通勤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

相反,合理的规划可以使各个功能区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城市的运转更加顺畅。

同时,城市规划对于保护环境也起着关键作用。

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态因素,合理规划绿地、公园和水系等,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而且,通过科学的规划,可以引导城市的发展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前进,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

在城市规划中,交通规划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动脉。

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线路以及停车场等设施,能够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

此外,还需要考虑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换,实现无缝对接,让居民能够更加方便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除了交通,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也不容忽视。

学校、医院、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

这些设施应该根据城市的人口分布和需求进行合理配置,确保居民能够在合理的距离内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

然而,城市规划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诸多挑战。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给城市规划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城市规划者需要解决的难题。

另外,城市规划还需要充分考虑社会公平和包容性。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城市规划,这四个字听起来似乎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但实际上,它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从我们居住的小区到工作的商务区,从休闲的公园到繁忙的交通枢纽,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城市规划的痕迹。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籍,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的功能布局。

一个城市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机器,各个部分都需要协同运作,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

商业区要集中在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地方,以便吸引消费者和促进商业活动;工业区则需要远离居民区,以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要考虑到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问题;居民区则应该有良好的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超市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在规划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过渡和衔接,避免出现功能分区过于明显导致的城市割裂现象。

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动脉。

道路的布局要合理,既要满足当前的交通需求,又要预留未来发展的空间。

公共交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地铁、公交等能够有效地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

此外,还要考虑到行人和自行车的出行需求,建设完善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

在一些大城市,交通枢纽的规划更是重中之重,火车站、机场、汽车站等要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

生态环境在城市规划中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城市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中要预留足够的绿地和公园,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

同时,要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广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回用技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对于城市中的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要进行保护和治理,打造宜人的滨水景观。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城市规划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不能因为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而被破坏和遗忘。

在规划中,要对历史建筑和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和修复,使其与现代城市相融合,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12111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12111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1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1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1)
各类原则的总结:
制定城乡规划的基本原则:
遵守《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
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环境、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考虑人民群众的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关注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
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的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战略互相促进的原则
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
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划定规划区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坚持可操作性的原则。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城乡结合,统筹安排的原则、
功能协调结构清晰的原则、
依托旧区,紧凑发展的原则、
分期建设留有余地的原则。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城市规划,这个看似宏大而遥远的词汇,实则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它是一门融合了多学科知识、旨在塑造美好城市未来的学问。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籍,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城市规划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的功能分区。

一个合理的功能分区能够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让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

商业区应该集中在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地方,以促进商业活动的繁荣;住宅区则要注重环境的安静和舒适,配套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要齐全,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工业区要远离住宅区,同时要有良好的交通和物流条件,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和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在规划过程中,交通规划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高效的交通系统能够减少拥堵,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

道路的布局要合理,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相互配合,形成一个通畅的交通网络。

公共交通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应该覆盖广泛,站点设置合理,方便市民出行。

同时,还要考虑到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需求,设置专用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鼓励绿色出行。

城市的绿化和公共空间同样不可或缺。

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能够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绿化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调节气候,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在规划中,要确保公共空间的分布均匀,让每个居民都能够方便地享受到。

城市规划还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是居民的精神寄托。

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街区等都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复。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将新的建设与历史文化相融合,让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不失其灵魂。

另外,城市规划也需要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的变化,城市的需求也会不断改变。

规划要有前瞻性,预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需求。

比如,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预留土地,为可能增加的人口提供住房和基础设施。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城市规划,是一门旨在塑造和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在阅读相关书籍的过程中,我对城市规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城市规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

它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个成功的城市规划应该能够适应城市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城市的特色和记忆。

在规划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

比如,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进行科学的划分,既能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又能促进各区域的协同发展。

同时,还要考虑到公共设施的布局,如学校、医院、公园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交通规划也是城市规划中的重点。

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础。

这不仅包括道路的建设和拓宽,还涉及到公共交通的优化,如地铁、公交的线路规划和站点设置。

此外,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和自行车道的建设,对于减少碳排放、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中的绿地、河流、湖泊等自然元素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

因此,在规划中要预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社会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同样不可忽视。

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城市空间有着不同的需求。

例如,老年人需要便捷的医疗设施和休闲场所,年轻人则更关注娱乐和文化设施。

因此,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多样性,打造一个包容、和谐的城市环境。

另外,城市规划还需要有前瞻性。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无人驾驶、智能物流等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对城市的交通和物流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规划者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提前做好规划和应对策略。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一些成功的城市规划案例。

比如新加坡,以其高效的交通系统、优美的城市景观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而闻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居民点的形成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包括:⑴人口职能的转变;⑵产业结构的转变;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⑷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4.城镇化的历史过程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30%(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达到60%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向第三产业转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⑴完善的公共设施,公共服务设施;⑵较强的技术力量;⑶较多的就业岗位等5.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前城市化→集聚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6.我国的城镇化道路⑴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⑵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⑶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最核心的内容:⑴辨方正为——整体思想;⑵体国经野——区域观念;⑶天人合一——自然观念;春秋战国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它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中西方古城的形态差异比较相同点:都比较规则和不规则。

不同点:中国,方正规则,中轴对称;西方,广场为中心,街道呈放射状,城市轮廓自由。

3.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⑴起源:田园城市,城市美化运动,公共卫生改革⑵规划的概念: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预先安排行动步骤并不断付诸实践的过程。

⑶规划的特征:a.未来导向性;b.规划目标;c.未来不确定性。

⑷语义要素:a.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b.作为实现社会,经济诸多目标你的手段;c.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d.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

⑸规划的作用: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⑹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a.土地使用的配置;b.城市空间的组合;c.交通运输网路的架构;d.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⑺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a.霍华德的田园城市b.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c.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不同点: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

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⑻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马》对《雅》的修正与改进意见:a.应努力创造综合的多功能环境;b.应注意各社会阶层的融合而不是隔阂;c.优先考虑公共交通;d.减少环境污染;e.保护包括文化传统在内的历史遗产;f.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g.区域与城市规划应包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h.建筑设计的任务是创造连续的空间建筑,城市与园林规划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⑴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⑵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⑶《城乡规划法》是我国城乡规划领域的主干法。

⑷“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⑸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3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5个类型;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成果;分区规划;专项规划。

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规。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1.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城市生态规划讲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者层次不同,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2.城市生态系统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

3.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a.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其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缺生产者和分解者d.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它的脆弱性。

4.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生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播。

5.城市环境的概念: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环境。

6.城市环境的特征a.界限相对明确;b.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c.开放性并对外界具有依赖性;d.影响和制约因素众多;e.具有脆弱性。

7.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点⑴注意城市特点引起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⑵慎重确定规划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⑶对城市发展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1.城市用地的概念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

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2.城市用地的属性:自然属性(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更变得特性、社会属性(在自然属性以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的土地特性3.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自然条件是多方面的,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组成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

4.城市用地的分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

总规: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分区:中类为主,小类为辅;详规:达到小类深度。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与总体规划1.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做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

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和区域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安排区域性交通、能源、水利、园林、休疗养、旅游、环境保护等各项区域服务性工程设施。

它为城市规划和专项工程规划提供了宏观、区域范围的技术经济依据。

2.总体规划⑴作用与任务: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⑵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

社会。

环境的发展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等内容。

⑶城市的性质与职能a.城市的性质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b.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内部各种功能要素的相互作用是城市职能的基础,城市与外部(区域或其他城市的联系和作用是城市职能的集中体现,城市是外部作用于内部功能相统一的整体。

⑷城市规模城市规模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⑸用地布局城市用地布局形态的类型:集中和分散两类。

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可进一步划分为网格状、环形放射状等类型。

分散式布局的城市可划分为组团状、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等多种形态。

⑹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a.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

他是研究城市各项用地的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根据指定的城市发展纲要,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

b.影响城市总体布局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方式、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城市所在地区的资源和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交通运输等因素。

C.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①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②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③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⑺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城市的建设发展总有一些预见不到的变化,在规划布局中要留有发展用地,或者在规划布局中有足够的弹性。

城市空间布局也要有适应性,使之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相对比较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