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方法(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理论与方法
导论
一、历史学的传统定位
总体定位:鉴戒史学
求真:“实录”、“信史”与“良史”
求善:“彰善瘅恶”
求美:美德、美事、美人
《左传》宣公二年通过记载晋灵公被杀、太史董狐对此事的记述(赵穿杀晋灵公,正卿赵盾未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及其与赵盾的辩论,然后借孔子的话,称赞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突出了董狐坚持如实记事的原则。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齐国崔杼派人杀死国君庄公之事后,写道:“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作者对于这一史事未作评论,但联系宣公二年所记,当为鲜明称颂齐国太史兄弟和南史氏不惜以死殉职的精神。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农夫见莠,其必锄也:若斯之科,亦万代一准焉。
史之为任,乃弥纶一代,负海内之责,而赢是非之尤。秉笔荷担,莫此之劳。迁、固通矣,而历诋后世。若任情失正,文其殆哉!
赞曰:史肇轩黄,体备周孔。世历斯编,善恶偕总。腾褒裁贬,万古魂动。辞宗邱明,直归南董。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
史之为务,厥途有三焉。何则?彰善贬恶,不避强御,若晋之董狐、齐之南史,此其上也。编次勒成,郁为不朽,若鲁之丘明、汉之子长,此其次也。高才博学,名重一时,若周之史佚、楚之倚相,此其下也。苟三者并阙,复何为者哉?
——刘知几:《史通·辨职》
二、历史学的现代定位
总体定位:科学史学
求真为第一要义
科学释义与主客对立
史学的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与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这样几乎全国一致的崇信,究竟有无价值,那是另一个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说,自从中国讲变法维新以来,没有一个自命为新人物的人敢公然毁谤“科学”的。
——胡适:《科学与人生观》序
关于史学的“科学性质”的鉴定很是重要的,其情形颇有如《民法》上的“妻”与“妾”,“嫡子”与“庶子”或“私生子”等等的身份证明,显然有优劣高低差别,所以假如说“史学”没有成为“科学”的资格,那么“史学”就根本没有研究的价值。
——杨鸿烈:《史学通论》
一、把些传统的或自造的“仁义礼智”和其他主观,同历史学和语言学混在一气的人,绝对不是我们的同志!
二、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
三、我们要科学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怎样建立与自然科学同样的历史学?
首在保证历史学的“客观性”,排除任何主观的存在。为此,他对历史学的范围作了严格限定:第一,“历史学不是著史”;第二,历史学不是“史论”或“历史哲学”;第三,历史学不是“官书”,没有一般的用处。必须把“著史”、“史论”、“历史哲学”或“官书”等带有主观性的东西摒弃于历史学之外。他把东西方史学进步的条件归为三点:“一、史的观念之进步,在于由主观的哲学及伦理价值论变做客观的史料学。二、著史的事业之进步,在于由人文的手段,变做如生物学地质学等一般的事业。三、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史学就是“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史学便是史料学”,这是研究的“中央题目”。
科学主义倾向,即将科学只在自身范围内,主要在自然领域中有效的原则、方法,当作普遍有效;认为科学的原则、方法能够解决包括社会人生在内的所有领域的问题,由此赋予科学至高的权威,对科学持一种信仰的态度。
——(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唯科学主义》
相对主义史学为纠正实证主义史学在史学科学化过程中出现的极端偏向,他们并不否定史学科学化本身,而是提出了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他们反对实证主义者将史学等同于自然科学的倾向,认为历史学不是这种“狭义的科学”,而属于“广义的科学”,即是“社会科学之一”,是“文化科学”。
相对主义史学为纠正实证主义史学在史学科学化过程中出现的极端偏向,他们并不否定史学科学化本身,而是提出了自己对科学的理解。他们反对实证主义者将史学等同于自然科学的倾向,认为历史学不是这种“狭义的科学”,而属于“广义的科学”,即是“社会科学之一”,是“文化科学”。历史学具备了科学的基本特征,所以也是科学。
对科学特征的理解:
1、科学的特征是寻求法则,以常乃惪、朱谦之为代表。
“我们要问历史是不是科学,应该先问历史是不是与一切科学同样有一个法则,是不是贯彻于历史进程中的个性,乃是跟着存在其中的必然的法则来的”,“历史学的最大任务,即在于根据历史的一切事实来发现统辖一切人类历史发展之定律的”,因此,它是一种科学。
——朱谦之:《历史哲学大纲》
2、科学是指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以梁启超、何炳松为代表。
“所谓科学乃有条理之智识之谓。史学之观察点及方法,虽与其他科学不同,然其为有条理之智识,则初无二致。而史学之志切求真,亦正与其他科学之精神无异。故史学本身,虽远较其他科学为不备,终不失其为科学之一种也。”
——何炳松:《历史研究法》
马克思主义史学坚信历史学是科学。科学的历史学,即历史科学产生的最重要的保证,就在于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去探讨和发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所以主张以经济为中心考察社会的变革的原故,因为经济关系能如自然科学发现因果律。这样子遂把历史学提到科学的地位。一方面把历史与社会打成一气,看作一个整个的,一方面把人类的生活及其产物的文化,亦看作一个整个的,不容以一部分遗其全体或散其全体,与吾人以一个整个的活泼泼的历史的观念,是吾人不能不感谢马克思的。”
——李大钊:《史学要论》
史学的追求
真、善、美的统一。
第一讲历史发展中的制约要素
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文化因素
人的主体因素
决定论与选择论的整合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政治制度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与人类文明发展水平成反比
(一)对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生存方式。
地理环境多种多样,主要可分为三类:(1)干燥的高地及其广阔的草原和平原。(2)大江大河流过的平原流域。(3)沿海地区。在第一种情况下,只能过游牧生活,如蒙古人。他们的财产不在于固定的土地,而在于随他们漂泊的畜群;第二种地理条件下,土地肥沃,易于进行农业生产;而处于第三种情况的沿海居民,凭靠茫茫大海,多从事商业和航海事业。
——黑格尔:《历史哲学》
土壤、气候和季节的差异,必然会使人们不得不把这种差异带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去。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方的地理条件差异很大,因而造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由于地貌、上质、气候等地理条件的差异,影响到社会经济中物质产品、生产部门、人口密度、城乡分布的不同特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从全国范围来看,主要形成以黄河流域中下游为中心的区域和以长江流域中下游为中心的区域;从局部范围来看,又可以分为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区域、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区域和以渔猎经济为主的区域。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人口茂盛。而在等雨线的西北,气候干燥,适合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蓏(luo,瓜类)隋(少)蠃蛤,不待贾而足,地熟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弱)窳(yu,恶劣)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