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喘息性疾病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
新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
01
根据症状和体征,初步 判断是否为哮喘。
03
对于疑似哮喘的患儿, 建议进行支气管舒张试 验或激发试验,以明确
诊断。
05
进行体格检查,注意肺 部听诊有无哮鸣音。
02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痰液检查 、肺功能检查等,以协
助诊断。
04
鉴别诊断
喘息性支气管炎
多见于3岁以下的患儿,喘息症状 多于2岁后缓解,但反复发作的喘
经过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小明咳嗽、气喘症状明显缓解 ,过敏原检测显示尘螨特异性IgE水平降低。
病例二
小红接受紧急治疗,包括氧疗、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症状迅 速缓解。
患者随访与预后评估
病例一
随访1年,小明哮喘控制良好,无急性发作,肺功能检查正常 。
病例二
随访3个月,小红症状稳定,未再出现急性发作,家长接受哮 喘教育,掌握哮喘管理技能。
作为基础治疗药物,用于控制 哮喘症状和预防哮喘发作。
短效β₂受体激动剂
用于快速缓解哮喘症状,如沙 丁胺醇。
白三烯调节剂
用于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 能。
抗过敏药物
如抗组胺药,用于缓解由过敏 引起的哮喘症状。
环境控制
01
02
03
04
避免过敏原
减少室内过敏原暴露,如尘螨 、霉菌等。
控制室外过敏原
减少室外过敏原的吸入,如花 粉、烟尘等。
治疗策略
新版指南提出了更为个性化的治疗策略,根据患儿的病情 严重程度、过敏状态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 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长期管理和监测
新版指南强调了长期管理和监测在哮喘治疗中的重要性, 要求定期评估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以实现哮喘的有效控制。
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完整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规范化诊治建议(2020完整版)哮喘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免疫和神经等方面。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过敏原、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病毒感染等。
在儿童中,哮喘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密切相关。
3.诊断标准儿童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表现和肺功能检查。
根据指南,儿童哮喘的诊断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2)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3)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能性。
二、常见疾病鉴别哮喘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有时相似,容易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常见的需与哮喘鉴别的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以确保正确诊断和规范治疗。
三、诊断和监测指标评估哮喘的诊断和监测需要依靠客观指标,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常用的指标包括峰流速、呼气峰流率、肺功能试验、气道炎症标志物等。
在评估指标时,应充分考虑患儿的年龄、身高、性别等因素,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四、难治性和重症哮喘的诊治流程部分儿童哮喘患者由于病情较为复杂或治疗效果不佳而被归为难治性或重症哮喘。
对于这类患者,应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治疗,包括确定诱因、加强药物治疗、应用生物制剂等。
必要时,可以考虑使用呼吸支持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方法。
五、哮喘分级治疗方案哮喘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分级标准包括GINA和NHLBI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并在治疗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在治疗中,应注意避免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以免产生副作用和耐药性。
六、医患沟通和患儿教育医患沟通和患儿教育是哮喘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医生应与患儿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详细了解患儿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应加强患儿的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培养其自我保健和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能力。
儿童哮喘临床诊疗指南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儿童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等呼吸道症状,以及肺 功能检查提示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同时需结合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进行综合评 估。
鉴别诊断
在诊断儿童哮喘时,需与先天性喉喘鸣、异物吸入、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疾病 进行鉴别。此外,还需注意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上呼吸道疾病相区分。
能力。
放松训练
教授儿童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 等放松技巧,降低紧张和焦虑水平 ,减少哮喘发作的诱因。
家庭心理支持
为家长提供心理教育和指导,帮助 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情绪 需求,减轻家庭压力对哮喘的影响 。
饮食调整对哮喘控制的影响
避免过敏食物
针对已知过敏食物的儿童,应避免食 用相关食物,减少过敏反应引起的哮 喘发作。
运动性哮喘
运动前使用SABA可预防运动 诱发的哮喘发作。若运动前已 使用ICS和LABA联合制剂,则 无需再使用SABA。
过敏性哮喘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 哮喘发作的关键。在急性发作 期,可使用ICS和SABA联合制 剂缓解症状;在慢性持续期, 可使用ICS和LABA联合制剂进 行长期控制治疗。
0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及副作 用处理
常用药物介绍及使用注意事项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
ICS是儿童哮喘治疗的核心药 物,可有效控制炎症并减少发 作。使用时需注意选择合适的 剂量和吸入装置,确保正确吸 入方法,并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和调整剂量。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LABA)
LABA与ICS联合使用可增强抗 炎作用,减少ICS用量。使用 时需遵医嘱,注意避免过量使 用导致心动过速等副作用。
03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急性发作期治疗
儿童常见喘息性疾病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1、哮喘:支气管舒张剂可有效缓解哮喘症状,包括改善肺功能、减轻喘息 等。常用的支气管舒张剂包括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在哮喘急性发作 时,应首选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对于伴有严重哮喘的患儿,可 使用抗白三烯药物,如孟鲁司特钠。
2、慢性咳嗽:针对与哮喘相关的慢性咳嗽,可给予支气管舒张剂进行治疗。 β2受体激动剂可有效减轻咳嗽症状。另外,茶碱类药物也有一定的支气管舒张 作用,可缓解咳嗽症状。
3、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引起喘息、胸闷和 咳嗽等症状。尽管抗组胺H1受体药不能直接缓解支气管痉挛,但可以抑制炎症反 应和减少过敏原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对于伴有鼻部过敏症状的过敏性哮喘患者, 使用抗组胺H1受体药可能有助于改善哮喘控制。
四、注意事项与建议
尽管抗组胺H1受体药在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使 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2、药物选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当地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原 微生物药物。同时,应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儿童的耐受性。
3、疗程和剂量: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感染部位和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 制定适当的疗程和剂量。同时,应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联合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病原微生物药物以增强 疗效。例如,对于严重的细菌性喘息,可能需要同时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 然而,联合治疗应谨慎使用,并注意可能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参考内容三
一、引言Βιβλιοθήκη 支气管舒张剂是一类常用的药物,能够有效缓解呼吸道疾病症状。在儿童呼 吸道常见疾病中,如哮喘、慢性咳嗽、支气管炎等,支气管舒张剂的应用越来越 受到。本次演示将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就支气管舒张剂在儿童呼吸 道常见疾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童⽀⽓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道疾病。
20余年来我国⼉童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中华医学会⼉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在2008年指南的基础上,参照近年来国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以及国内的哮喘诊治共识,汲取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同时结合国内防治⼉童哮喘的重要临床经验,对2008年《⼉童⽀⽓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再次进⾏修订,使其更具有实⽤性和可操作性,为⼉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该指南于2016年3⽉发表在《中华⼉科杂志》。
该⽂摘取其中的要点,以飨读者。
⽀⽓管哮喘是⼀种以慢性⽓道炎症和⽓道⾼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促、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呼吸道症状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流受限。
⼉童处于⽣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哮喘的诊断思路及其具体检测⽅法也有所差异。
⼀、哮喘诊断标准诊断主要依据呼吸道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证实存在可变的呼⽓⽓流受限,并排除可引起相关症状的其他疾病。
①反复喘息、咳嗽、⽓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运动以及过度通⽓(如⼤笑和哭闹)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②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相为主的哮鸣⾳,呼⽓相延长。
③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缓解。
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促和胸闷。
⑤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明显喘息或哮鸣⾳),应⾄少具备以下1项:(1)证实存在可逆性⽓流受限:①⽀⽓管舒张试验阳性:吸⼊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压⼒定量⽓雾剂200~400µg)后15 min第⼀秒⽤⼒呼⽓量(FEV1)增加≥12%;②抗炎治疗后肺通⽓功能改善:给予吸⼊糖⽪质激素和(或)抗⽩三烯药物治疗4~8周,FEV1增加≥12%;(2)⽀⽓管激发试验阳性;(3)最⼤呼⽓峰流量(PEF)⽇间变异率(连续监测2周)≥13%。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最新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8年修订)前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诊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
不予常规检查;适用于反复喘息或咳嗽儿童,怀疑哮喘以外其 他疾病。
支气管镜
适用于:反复喘息或咳嗽儿童,经规范哮喘治疗无效,怀疑其他疾病,或 哮喘合并其他疾病
中/高剂量ICS ICS+LTRA(或+缓
低剂量ICS+LTRA
释茶碱*)
(或+茶碱*)
中高剂量
ICS/;缓释茶碱*)
按需使用SABA
中高剂量 ICS/LABA+LTRA和 (或)缓释茶碱+抗
IgE治疗
*对于6-11岁儿童 ,不推荐应用茶碱,在Step3首选中等剂量ICS **对于处方了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或者应用 倍氯米松/福莫特罗维持缓解治疗的患者 # 噻托溴铵(软雾吸入器)被表明用于疾病发作史的病人的附加治疗;不可以用于<18岁儿童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证实存在可逆性气 流 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人速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压力定量气雾剂) 后15 min第 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 ②抗炎治疗后肺通气功能改善:给予吸人糖皮质激素和
按需使用SABA
首选控制 治疗方案
次选控制 治疗方案
缓解药物
第一级
第二级 低剂量ICS
第三级
低剂量 ICS/LABA**
第四级
中/高剂量 ICS/LABA**
第五级
中高剂量 ICS/LABA+LTRA和 (或)缓释茶碱+口服 最低剂量糖皮质激素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2020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2020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国际学术界制定了一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治指南2020》。
本指南旨在提供全面、科学、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应对儿童支气管哮喘。
一、诊断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家族史和肺功能检查。
根据指南的建议,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和呼吸困难,尤其在夜间和清晨加重。
同时,儿童有家族史、过敏史或其他相关疾病史的情况下,也应高度怀疑支气管哮喘。
肺功能检查是确诊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关键步骤,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峰流速测定和肺泡一秒容积测定。
二、治疗根据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情轻重,治疗分为控制治疗和急性发作治疗。
1. 控制治疗控制治疗是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基本治疗策略,旨在预防和减少哮喘发作。
常用的控制药物包括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LABA)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
ICS是控制治疗的首选药物,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肺功能。
对于需要更强效治疗的患儿,可以考虑联合应用ICS和LABA或LTRA。
2. 急性发作治疗急性发作治疗是针对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措施。
主要采用的药物包括短效β2-肾上腺素激动剂(SABA)和口服糖皮质激素(OCS)。
SABA是急性发作治疗的首选药物,能迅速扩张支气管,缓解呼吸困难。
OCS主要用于重度哮喘发作,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
三、预防和控制除了药物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预防和控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致敏因素: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室内灰尘、花粉、宠物毛发等。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期清洁和更换床上用品。
2. 积极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儿童的免疫力和呼吸系统功能。
3. 健康饮食:保证均衡营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避免过多食用油炸、辛辣刺激食物。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儿童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或加剧。
呼吸道症状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具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并常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
因此,对儿童哮喘的诊断和防治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检测和分析。
在儿童哮喘的诊断中,需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生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以及哮喘的临床表型的不同。
典型哮喘的呼吸道症状具有多样性的诱因,如上呼吸道感染、变应原暴露、剧烈运动、大笑、哭闹、气候变化等,具有反复发作性、时间节律性、季节性和可逆性等特征。
此外,湿疹、变应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病史或家族史也可以增加哮喘的诊断可能性。
因此,对哮喘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特征,以便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
在儿童哮喘的诊断中,还需要注意喘息的特点。
喘息是学龄前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临床表现,非哮喘的学龄前儿童也可能会发生反复喘息。
目前学龄前儿童喘息主要有两种表型分类方法,即按症状表现形式分为发作性喘息和多诱因性喘息。
发作性喘息常与上呼吸道感染相关,发作控制后症状可完全缓解,而多诱因性喘息则可由多种触发因素诱发,喘息发作的间歇期也有症状。
这两种喘息表现形式可相互转化。
哮喘患儿肺功能变化具有明显的特征,即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和气道反应性增加。
前者主要表现在肺功能变化幅度超过正常人群,不同患儿的肺功能变异度很大,同一患儿的肺功能随时间变化亦不同。
因此,若患儿肺功能检查出现以上特点,结合病史,可协助明确诊断。
总之,在儿童哮喘的诊断和防治中,需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生理、免疫、病理等特点,以及哮喘的临床表型和喘息的特点,以便进行准确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根据病程演变趋势,儿童哮喘可分为早期一过性喘息、早期持续性喘息和迟发性喘息。
早期一过性喘息多见于早产儿和父母吸烟者,年龄增长后喘息逐渐消失。
早期持续性喘息在3岁前起病,常伴随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持续至学龄期或成年。
儿童常见喘息性疾病抗病原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百日咳综合征(pertussis syndrome,PS) PS又称“类百日 咳”, 是由除百日咳杆菌外的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引发的一 组症候群。常见病原包括副百日咳鲍特菌、 霍式鲍特菌、 支气管败血鲍特菌等, 也可能是多种病毒如ADV、 RSV、 RV、 副流感病毒等, 还可能是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 等细 病原学未明时, 凡具有百日咳类似症状者均可称为百日咳综 合征。患儿临床表现多以发作性痉挛性咳嗽、 伴高音调鸡鸣 样回声等为特征。也有小部分患儿可出现喘息症状。小婴儿 可不出现典型痉咳症状, 可在数声咳嗽后即发生屏气、 发 绀, 严重者可出现窒息、 惊厥或心脏停搏。
其他儿童喘息相关性呼吸道疾病
其他如支气管异物、 支气管内膜结核、 气管支气 管软化、 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 原发性纤毛运 动障碍、 囊性纤维化等均可有喘息症状。呼吸道病 毒、 细菌及非典型病原感染均有可能诱发和加重这 些疾病的症状。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llitis obliterans, BO) BO是一种细 支气管炎性损伤及纤维化所致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病理改变 主要为细支气管周围纤维化, 压迫管腔, 导致管腔狭窄闭塞, 这 种通常是不可逆的损伤是BO的特征性改变。此外, 也有以管腔内 肉芽组织增生为特征, 尤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 肺泡管和肺泡, 具有潜在可逆性。临床主要特点是反复或持续咳嗽、 喘息、 呼吸 急促、 呼吸困难及活动不耐受, 肺部有细湿啰音和哮鸣音。本病 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感染是儿童BO的首位发病因素, ADV是其 主要病原, MP、 麻疹病毒感染导致BO也较多见。其他病原感染 如RSV、单纯疱疹病毒、IFV、PIV-3、肠道病毒、RV、 HMPV、 HBo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CP、百日咳杆菌等均与BO发生 相关。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最新版)
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2008年修订)前言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十余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众多研究证明,儿童哮喘的早期干预和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控制,改善预后。
本指南是在我国2003年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试行)》的基础上,参照近年国内外发表的哮喘防治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儿科临床实践的特点重新修订,为儿童哮喘的规范化诊断和防治提供指导性建议。
[定义]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气道结构细胞(气道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易感个体气道高反应性,当接触物理、化学、生物等刺激因素时,发生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从而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诊断]儿童处于生长发育过程,各年龄段哮喘儿童由于呼吸系统解剖、生理、免疫、病理特点不同,哮喘的临床表型不同,对药物治疗反应和协调配合程度等的不同,哮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诊断标准1.反复发作喘息、咳嗽、气促、胸闷,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运动等有关,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经抗哮喘治疗有效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咳嗽、气促和胸闷。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哮鸣音),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疗有效: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和口服(或吸人)糖皮质激素治疗1-2周后,FEV1增加≥12%;(3)最大呼气流量(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喘息性疾病合理用药指南(完整版)喘息是儿童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之一,常在患有呼吸道疾病时出现。
由于儿童的特殊解剖、生理及免疫特点,喘息在儿童中发生率较高。
在很多儿童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支气管炎、肺炎中,都可表现为以喘息为主的临床特征。
数据表明,约34%的儿童在3周岁之前出现过至少1次喘息,有近一半儿童在6岁前会出现喘息[1]。
为了更规范地管理儿童喘息性疾病及其用药,专家组广泛参阅相关文献,依据国内外相关防治指南,汲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同时结合国内外防治哮喘等喘息性疾病的临床经验,对临床常用药物的种类、药学特性、安全性等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临床合理用药方案,制定了《儿童喘息性疾病合理用药指南》(简称指南)。
该指南尽可能贴近临床、贴近基层,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较为实用和规范的指导和建议,以期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指南对诊疗机构配备儿童用药、保证药物可及性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本指南共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1)儿童喘息性疾病概述;(2)儿童喘息性疾病常用药物;(3)儿童喘息性疾病合理用药的一般原则;(4)儿童喘息性疾病的合理用药。
介绍了常见的儿童喘息性疾病种类,列举了5类常用于儿童喘息性疾病治疗的药物,提出了合理用药的一般原则,并重点介绍了5种常见儿童喘息性疾病的治疗目标、治疗原则、临床建议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由于儿童喘息性疾病诊治指南在国内为首次提出,针对喘息发生的机制、儿童喘息性疾病临床用药的高级别临床循证依据目前仍然存在不足,尚待临床专家、同道们进一步努力。
专家组将在不断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收集更多的证据,计划每2年对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
1 儿童喘息性疾病概述儿童喘息临床表现为呼吸过程中发出的持续、粗糙、高调的声音,是由气体通过狭窄气道形成湍流产生。
引起儿童喘息的原因包括哮喘、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气管及支气管发育异常和异物、呼吸系统一些少见疾病,也包括呼吸系统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特别是血管环畸形和胃肠道疾病等。
本指南主要涵盖儿童气道炎症相关喘息性疾病,主要包括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等,其中哮喘和毛细支气管炎最为常见。
学龄前儿童喘息的表型有多种分类,目前被大家熟知和广泛认可的是Tucson儿童呼吸研究的分类:早期一过性喘息、早期起病的持续喘息、迟发性喘息[1]。
1.1 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比较,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儿童早期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气道管腔狭小,肺泡数量少,整个肺脏含血多而含气少,黏膜纤毛清除能力差、呼吸代偿能力不足等,使年幼儿童容易发生气道阻塞和出现喘息[2,3,4]。
儿童气管和支气管腔较成人狭窄,气管软骨发育尚未完善,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壁层平滑肌相对薄弱,婴幼儿时期的细支气管壁平滑肌稀疏,同时,肺弹力组织发育较差,对气道的支撑作用弱,故在疾病状态下,气道易于塌陷,影响通气功能。
此外,新生儿肺泡数量较少,至3岁时才接近成人,也是儿童容易发生通气不足的原因之一。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呼吸道黏膜柔嫩且血管丰富,易于发生感染,出现黏膜充血、水肿,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等,但其纤毛运动能力差,故易发生黏液阻塞,导致喘息、咳嗽等症状。
与喘息发生和治疗相关的呼吸系统的受体主要有2类,即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和胆碱能受体[5]。
β2受体广泛分布于自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上,且密度随气道直径的缩小而逐渐增加,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松弛气道平滑肌,扩张气道。
气道上皮细胞亦存在较高水平β2受体,激活后可促进上皮细胞纤毛运动,增加黏液纤毛清除能力,促进排痰[6]。
此外,在肺泡壁也有β2受体分布,与肺血管内皮和平滑肌上的β受体共同作用,促进肺泡内液体的吸收和转运,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上的β2受体激活则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降低肺泡张力,使肺泡扩张,改善气体交换[7]。
因此,β2受体对远端气道功能的调节作用更为重要。
胆碱能受体主要是M受体,包括M1、M2和M3,主要分布于大气道,并随气道直径的变小而逐渐减少,终末细支气管几乎无M受体。
3种受体在气道的分布有所不同,M1受体则主要分布于小气道平滑肌,在黏膜下腺体亦有分布。
M2受体主要分布于大气道内的胆碱能神经节,起自身负反馈调节作用。
M3受体分布于各级支气管平滑肌及黏膜下腺体,发挥主要作用。
M1和M3受体激动时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被抗胆碱能药物阻滞后则表现为舒张气道平滑肌和减少黏液分泌[6]。
由于以上儿童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的特点,在疾病状态下,气道黏膜肿胀、气道平滑肌收缩、分泌物增加等,容易发生气道堵塞,但因其咳嗽反射弱、黏液纤毛清除功能低,难以有效清除病原体和分泌物,受体介导的支气管舒张作用可能也相对弱,同时,儿童各项呼吸肺功能储备低,容易导致呼吸功能不全等[4]。
1.2 儿童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在气道炎症相关喘息性疾病的患儿中,婴幼儿的第一次喘息,往往以毛细支气管炎或喘息性支气管炎起病,其中50%~70%的患儿可发生反复喘息,进而发展成为哮喘。
病毒感染是引起早期喘息的重要原因,而在哮喘患儿中,病毒感染往往是引起哮喘严重发作的诱因之一[8]。
气道炎症相关喘息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支气管痉挛和气道重塑。
1.2.1 气道炎症气道炎症是气道炎症相关喘息性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也是哮喘特征性病理学改变。
参与哮喘气道炎症的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
这些炎症细胞活化后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如白细胞介素- 4、白细胞介素-13等,募集、活化其他效应细胞,刺激炎性介质的二次释放,如组胺、白三烯等,促使气道炎症的加重和持续[8,9]。
多种因素可以激发这一过程,如变应原暴露、呼吸道病毒感染等[10,11,12,13]。
1.2.2 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如变应原、冷空气、运动等呈现的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研究显示炎性细胞和气道结构细胞协同产生的炎性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白三烯等,促进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10,14]。
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的特征,非特异性刺激、特异性变应原暴露及病毒感染等,均可诱发这一过程。
1.2.3 支气管痉挛气道炎症反应或气道神经调节功能失调是支气管发生痉挛的前提,炎性细胞活化后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如组胺、前列环素E2、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白三烯、局部释放的神经肽类及神经反射等,均可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出现支气管痉挛[15,16]。
变应原暴露、病毒感染、物理化学刺激等可诱发这一过程[17]。
1.2.4 气道重塑气道重塑的机制复杂,持续的气道慢性炎症、气道上皮的慢性损伤可导致上皮下基底膜和平滑肌层增厚、胶原基质增加,即气道重塑。
气道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可通过刺激纤维细胞迁移和增殖、分泌成纤维细胞生长促进因子等参与气道重塑和纤维化过程[9]。
气道上皮细胞的损伤、损伤后修复及生长因子的分泌,均可导致气道重塑。
其中气道上皮细胞在气道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2 儿童喘息性疾病常用药物儿童喘息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包括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抗组胺药物等,某些疾病特殊用药,如重症哮喘使用的免疫球蛋白(Ig)E单抗等药物不在此部分叙述,详见各疾病章节。
2.1 支气管舒张剂支气管舒张剂是能够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减轻气道阻力并缓解气流受限的一类药物,常用的支气管舒张剂包括β2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拮抗剂、茶碱类(甲基黄嘌呤类)药物及硫酸镁。
2.1.1 β2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是最常用的支气管舒张剂,其舒张支气管的机制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激活气道平滑肌细胞表面β2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松弛气道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和减轻气道黏膜充血水肿。
根据β2受体激动剂作用持续时间不同,分为短效(作用维持4~6 h)和长效(作用维持12 h)[18]。
2.1.1.1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hort-acting beta2-agonist,SABA)常见SABA代表药物有沙丁胺醇(Salbutamol)和特布他林(Terbutaline)。
给药方式以吸入方式为主,是治疗急性喘息的主要药物。
其他类型的SABA制剂还包括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
(1)沙丁胺醇:主要以吸入剂型为主。
当通过吸入给药时,在5 min内舒张支气管,作用最强时间在1.0~1.5 h,作用持续时间为4~6 h。
口服沙丁胺醇15~30 min起效,2~3 h达最大效应,作用维持时间为4~6 h。
常规剂量: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溶液,<5岁,2.5 mg/次;>5岁,5 mg/次,用药间隔视病情轻重而定。
(2)特布他林:以吸入剂型为主。
一般在吸入后3~5 min起效,作用最强时间约在1 h,作用持续时间为4~6 h。
口服特布他林30~60 min 起效,作用维持6 h以上。
常规剂量:特布他林雾化液,体质量<20 kg,2.5 mg/次;体质量≥20 kg,5 mg/次。
视病情轻重每日给药3~4次。
SABA按需间歇使用,不宜长期、单药使用,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具有协同作用。
2.1.1.2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ong-acting beta2-agonist,LABA)常见的LABA的代表药物有吸入的福莫特罗(Formoterol)、沙美特罗(Salmeterol),口服的丙卡特罗(Procaterol),透皮贴剂妥洛特罗(Tulobutero1)。
(1)福莫特罗及沙美特罗:吸入后具有12 h以上的支气管舒张作用,主要以联合ICS的固定剂量组合产品,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用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哮喘长期维持治疗。
不推荐单用上述LABA用于支气管痉挛缓解治疗。
福莫特罗是目前唯一的既是长效也是速效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其支气管舒张作用可在吸入治疗剂量后约2 min 起效。
支气管舒张效应具有剂量依赖性,可以重复给药,吸入后支气管舒张效应是沙丁胺醇的10倍以上[19]。
因此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可作为6岁及以上儿童的哮喘维持和缓解用药。
(2)丙卡特罗:主要以口服片剂和溶液为主。
一般口服15~30 min开始起效,1.5 h左右作用最强,持续时间为8~10 h。
常规剂量:<6岁,1.25 μg/kg,1~2次/d;≥6岁:25 μg或5 mL,每12小时1次。
(3)妥洛特罗贴剂:是首个透皮吸收型的β2受体激动剂,具有显著的支气管舒张效应,在儿童中单次经皮给药后约14 h可达最大血药浓度,作用持续约24 h[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