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学实验大纲-运动人体

合集下载

运动疗法学教学大纲--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疗法学教学大纲--运动人体科学

运动疗法学课程理论教学大纲一、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包括编写依据、学时和学分、教学内容和目的、课程衔接关系等)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按照纪树荣主编的《运动疗法技术学》设计,200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疗法的定义、种类、对象、基本理论、评定、治疗方法以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常见疾病的运动治疗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同学们掌握临床运动治疗的方法,并能做到熟练操作。

通过实践,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基本操作技能并在临床中灵活运用。

运动疗法技术学是研究运动疗法技术的基本理论、常用的各种治疗技术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的科学,是康复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理论教学,我们采取理论讲授为先导,PBL教学为主、模拟演示为辅,灵活借助多媒体、录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运动疗法学》课程实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进度表,统一教学内容。

统一阅卷和评分标准;阅卷时流水作用,规范阅卷标准。

《运动疗法学》课程考试管理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

三、参考教材四、学时分配五、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运动疗法概论教学要求1.掌握运动疗法的概念和特点,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对人体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掌握运动处方的概念和制定方法。

3.熟悉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教学手段、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常规运动疗法技术第一节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教学要求1.掌握关节的运动方向、运动类型和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原则。

2.掌握上肢、下肢各关节被动运动技术。

3.熟悉关节的分类、改善关节活动的技术与方法。

4.熟悉上肢、下肢各关节辅助主动运动和主动运动技术。

5.了解关节的构成和关节活动范围。

6.了解上肢、下肢各关节的解剖及运动学概要。

教案16-运动疗法技术学--实验5-体位摆放、身体转移及站立步行训练-实验5

教案16-运动疗法技术学--实验5-体位摆放、身体转移及站立步行训练-实验5
(三)坐起训练
1、脊髓损伤患者的坐起
2、偏瘫患者的坐起训练
(四)坐位移动训练
1、脊髓损伤患者的坐位移动
2、偏瘫患者的坐位移动
(六)坐位站起训练
1、脊髓损伤患者的站起训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偏瘫患者的站起训练
借助于图片讲解训练方法
二、移乘训练
(一)脊髓损伤患者的移乘训练
1、前方移乘训练
2、侧方移乘训练
3、斜向移乘训练
4、轮椅与地面间的移乘动作:
(二)偏瘫患者的移乘训练
借助于图片讲解训练方法
三、拐杖和助行器的使用及恢复步行能力训练
1、手拐使用:
三点步行两点步行
2、腋拐:
蹭步、摆至步、摆过步
(先演示操作体位摆放、体位转移、步行训练方法,然后同学们分组练习,有的同学扮演患者,有的同学扮演治疗师,有的同学负责找出和发现问题,老师指导。)
操作重点
体位摆放方法
操作难点
身体移动的方法
操作注意事项
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教学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
实验内容、步骤、要求及时间分配
一、体位摆放与移动
(一)体位摆放
1.脊椎损伤患者的肢体位置
2.偏瘫患者的肢体位置摆放
(二)翻身训练
1、脊髓损伤患者的翻身动作
2、偏瘫患者的翻身训练
15min
15min
15min
15min
15min
15min
10min
实验教案
姓名2017~2018学年第1学期时间10.10节次3-4
课程名称
运动疗法技术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康复治疗学本科
实验项目

广中医运动疗法学考试大纲

广中医运动疗法学考试大纲

运动疗法学教学考试大纲复习第一章-总论运动疗法的概念应用力、电、光、声、水和温度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疾患的方法叫做物理疗法。

其中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伤、病、残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主要利用物理学中的力学因素)称为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主要部分。

运动疗法是患者应用各种运动来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矫正异常运动姿势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

运动疗法的目的总目标:通过运动的方法,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个人的活动能力,增强社会参与的适应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要目的:❖①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度;❖②增强肌力;❖③增强耐力;❖④改善平衡协调力;❖⑤增强心血管功能;❖⑥改善呼吸功能;❖⑦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⑧增进患者的体力,改善全身功能状态。

❖⑨预防或治疗各种临床并发症,如压疮、肌肉痉挛、关节挛缩、骨质疏松常规运动疗法分类:从临床使用出发,运动疗法技术主要可分为一下几大类: 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主要包括:①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

②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

③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

④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

⑤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

⑥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

⑦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NPT) NPT是主要针对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①Bobath疗法,②Brunnstrom疗法,③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④Rood 疗法等。

3.运动再学习法(MRP)。

4.其他另有一些运动疗法技术也较常用,如:水中运动,医疗体操,牵引疗法,按摩疗法,麦肯基力学疗法等,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应用。

第二章-关节活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影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因素: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神经性肌肉挛缩分类)㈠正常的生理因素1.拮抗肌的肌张力2.软组织相接触3.关节的韧带张力4.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5.骨组织的限制㈡病理性因素1.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2.神经性肌肉挛缩:反射性挛缩,痉挛性挛缩,失神经支配性挛缩3.粘连组织的形成4.关节内异物5.关节疾患6.疼痛/保护性肌痉挛7.关节长时间制动后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的训练方法:1.保持良好的体位,防止挛缩发生2.体位转换:翻身、坐起3.被动运动通过适当的关节被动运动,可保持肌肉的生理长度和张力,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运动疗法实训手册-项目1:改善与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

运动疗法实训手册-项目1:改善与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

《运动疗法学》实训实训项目一:改善与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一、实训内容上、下肢各主要关节的被动活动、助力活动及主动活动训练二、目的和要求1.掌握关节周围组织挛缩、软组织粘连及神经肌肉性挛缩造成的关节活动障碍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2.熟悉关节活动度训练中常用器械的使用3.了解关节活动度训练的禁忌症三、实训器材PT床、上下肢CPM机、肋木、自动滑轮等四、实训形式分组(每组2人)练习五、实训步骤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2. 学生分组操作,每2名学生为一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1)防止关节周围组织挛缩的训练方法:①保持肢体良好的体位②体位转换③被动运动:a.躯干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膝屈曲,治疗师一手固定患者的一侧肩关节,另一手放在患侧骨盆,使肩和骨盆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并停留数秒钟。

b.肩关节屈曲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然后慢慢把患者上肢沿矢状面向上高举过头。

c.肩关节外展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后慢慢把患者上肢沿额状面向上高举过头。

d. 肩关节内外旋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伴肘关节屈曲,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以肘关节为轴,将上肢向内、外方向旋转。

e. 肘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上肢呈外展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另一手握住腕关节处做肘关节的屈曲动作。

f.前臂和腕关节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肘关节处于屈曲位,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肘关节上方进行固定,另一手握住手指,然后旋转前臂,进行旋前和旋后的动作。

治疗师一手握住患者腕关节的上方,另一手握住腕关节的下方,做腕关节屈曲和伸展动作。

g.髋关节曲的被动活动方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托患者小腿,另一手托患者足跟处,双手将大腿沿矢状面向上弯曲,使大腿前部尽量接近患者腹部。

运动疗法学实验大纲-运动人体

运动疗法学实验大纲-运动人体

运动疗法学课程实验(实训、见习)教学大纲一、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包括编写依据、学时和学分、教学内容和目的等)《运动疗法学》是研究和运用康复医学、体育学的理论、方法与手段来预防和治疗伤病的一门应用交叉学科。

主要研究与康复医学有关的体育和训练的方法、手段、措施、组织、指导和监督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应用各种体育活动动员人体各种后备潜能,增强代偿功能,促进伤患者和残障者在躯体功能上、精神上和职业技能上得到康复的一门学科。

编写依据:本大纲是依据《泰山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编写的。

目的任务:开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具有运动治疗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运动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能够根据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等个体特点制定科学的运动治疗处方,并指导和帮助伤病残者顺利完成康复体育锻炼的运动治疗专门人材。

课程类别:运动人体科学本科必修课。

学时与学分:18学时。

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所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通过实验加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熟悉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具体程序;实验数据记录规范,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规范的实验报告。

考核依据:实验报告考核办法: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按实验报告质量逐份评分(评分指标: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明确性;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的规范性;结果讨论的科学性),作为平时成绩进入课程总成绩。

三、参考教材四、学时、学分及各部分分配本课程总教学学时为XX学时,总学分为XX学分,其中理论授课学时为XX学时,五、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实验一被动活动技术与方法实验目的:能够独立正确进行全身各关节被动活动操作实验步骤:1、讲解被动活动技术目的;2、取舒适放松体位,尽量充分暴露被动活动局部;3、正确固定被动活动关节的近端,支托被动活动关节的远端,缓慢、有节奏、轻柔地被动活动关节;4、讲解被动活动操作的注意事项;5、分别示范肩、肘、腕、肩胛骨、髋、膝、踝等关节被动活动操作技术;6、每2人一组分别扮演患者和治疗师进行实践操作。

运动疗法实训手册-项目2:关节松动术

运动疗法实训手册-项目2:关节松动术

实训项目二:关节松动术一、实训内容周围关节松动术二、目的和要求1.掌握周围关节松动术的操作方法、关节松动术的等级2.熟悉关节松动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了解关节松动术的实施步骤三、实训器材PT床等四、实训形式分组(每组2人)练习五、实训步骤1.教师选择一名学生做模特,示教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学生观摩2.学生分组操作,每2名学生为一组,一名做模特,另外一名做治疗师,练习具体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方法上肢关节(1)上肢带关节松动术:盂肱关节①关节牵引:患者仰卧位,治疗师使用靠近治疗部位的手,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置于患者腋下的顶端,另一只手握住肱骨外侧面。

以在腋下的手用力,,将肱骨向外侧移动。

②尾端滑动: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一只手置于患者腋下,提供1级的关节牵张,另一只手的拇指指蹼置于肩峰远端。

上位的手将肱骨向下滑动,或用替换手法,即治疗师双手握住患者的手臂,利用身体后倾的力量将手臂向尾端牵拉。

③向后滑动:患者体位同上。

治疗师背向患者,站在患者的躯干与上肢之间,将其上肢靠在治疗师躯干上作为支撑。

以侧边手握住患者肱骨远端,上位手置于关节前缘远端,该手为作用力手。

治疗师移动上肢将肱骨头向后滑动。

④向前滑动:患者俯卧位,上肢放松,垂出床边,由治疗师大腿支撑。

治疗师面对治疗床头,治疗师的外侧手将患者手臂固定于治疗师的腿部,为患者的肩部提供1级牵张,另一只手尺侧远置于肩峰远端,给予松动力量。

作用力方向朝向前并且稍向内侧,以免肱骨向前半脱位。

(2)肘关节及前臂:①肱尺关节a. 关节牵引:患者仰卧位,肘关节伸出治疗床边缘,肘关节放松,手腕搭在治疗师肩部。

治疗师双手交叉环抱尺骨近端掌面。

与骨干呈45°角的力量对尺骨近端施力。

b.远端滑动:患者和治疗师体位同上。

治疗师先以双手环抱方式牵张关节,然后再沿着尺骨长轴牵引。

②肱桡关节a.关节牵引:患者仰卧位或坐位,手臂放于治疗床上。

治疗师站在患者前臂尺侧。

上侧手固定肱骨,下侧手的大鱼际部及其余四指握住桡骨远端。

运动医学实验大纲

运动医学实验大纲

《运动医学》(课程)实验大纲
(供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言
本实验大纲是根据泰山医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培养方案,在总结、探讨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运动医学理论课的知识,掌握常用的运动医学检测手段,掌握、巩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为以后从事教学、科研和康复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验教学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体格检查
实验目的:掌握基本的人体检测手段
实验内容:血压、脉搏
1、熟悉常用体格检查设备的使用方法。

2、掌握体重、胸围、足弓、四肢长度、脊柱检查方法。

实验二:运动创伤的一般处理法
实验目的:生命体征的监测方法,止血、包扎、清创
实验内容:学习清创、止血等无菌操作
1、基本掌学会无菌操作步骤。

2、熟悉清创过程
实验三:体成分分析仪、骨密度仪的使用
实验目的:体成分分析仪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提供肌肉质量评估、体液指标评估、肥胖评估指标。

实验内容:让学生采用骨密度仪,生物电阻抗技术(BIA)、利用8接触电极对人体进行测量。

体重、脂肪重量、体脂百分比、瘦体重、肌肉含量、基础代谢率、总能量消耗、内脏脂肪水平。

让学生掌握体成分分析仪,骨密度仪的使用方法,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践性教学:
编著教材
教学研究课题:
教学研究论文: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学术情况学术研究课题:
学术论文:
2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2009年以来教学课题一览表
2009年以来发表论文一览表。

《运动治疗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运动治疗学》实验教学大纲.doc

武汉体育学院运动治疗学实验教学大纲(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适用)—、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治疗学》是研究和运用康复医学、体育学的理论、方法与手段来预防和治疗伤病的一门应用交又学科。

主要研究与康复医学有关的体育和训练的方法、手段、措施、组织、指导和监督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应用各种体育活动动员人体各种后备潜能,增强代偿功能,促进伤患者和残障者在躯体功能上、精神上和职业技能上得到康复的一门学科。

(二)编写依据:本大纲是依据《武汉体育学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学计划》(2009 年4月)编写的。

(三)日的任务:开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具有运动治疗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运动治疗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在实践中能够根据健康状况和功能水平等个体特点制定科学的运动治疗处方,并指导和帮助伤病残者顺利完成康复体育锻炼的运动治疗专门人材。

(四)课程类别: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必修课°(五)学时与学分:72学时,4学分。

二、教学内容、形式与时数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运动治疗概述一、运动治疗的概念和特点知识点:运动治疗、运动疗法的特点二、运动治疗的生理作用知识点:疾病发生、治疗原则、运动治疗的生理作用三、运动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知识点:运动治疗的适应症、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四、运动治疗的实施原则及运动处方知识点:运动治疗的实施原则、运动处方和概念、种类、主要内容第二章关节活动技术知识点:被动运动的定义、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CPM的临床应用。

第三章肌肉牵伸技术知识点:关节挛缩的分类;肌肉牵伸的概念、治疗作用、适应症及禁忌症;肌肉牵拉的方法、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

第四章关节松动技术知识点:关节强直的概念;关节松动术的概念、治疗作用、适应症及禁忌症;关节松动术的手法、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

第五章肌力训练技术知识点:肌力下降的原因;增强肌力技术的概念、治疗作用、适应症及禁忌症;增强肌力技术的方法、操作技术及临床应用。

《运动疗法技术学》 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

《运动疗法技术学》 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标准

《运动疗法技术学》教学大纲Exercise Therapy Technology课程代码:学时:24 学分:1.5 理论学时:24 实验或讨论学时:0 适用专业:课程性质:选修撰稿人:审定人: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运动疗法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应用各种形式的主动和被动进行具体操练,以促使病人康复的一类疗法。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运动治疗工作的原理,熟练掌握各种运动疗法技术的原理和技巧,并掌握常见疾病的各种运动治疗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运动疗法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

2.掌握运动疗法技术中各种训练技术的操作要点。

3.掌握常见病的运动疗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课程教学改革本课程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出发,使学生先学会做,再逐步学懂弄通,实现课程实施从“知识中心”向“任务中心”转变。

实践操作意林轮知识支撑,理论知识一实践操作玮依托,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互相补充,实现对治疗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治疗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 1学时第一节概述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常用运动方法及设备3.应用范围及禁忌症第二节运动功能评定 0.5学时知识点:1.肌力评定2.上肢及手功能、平衡功能、协调性的评定本章小结重点:1.常用运动方法2.肌力评定难点:运动疗法中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评定思考题:举例说明肌力评定的不同等级的临床表现教学方法:讲授第二章常规运动疗法技术5学时第一节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影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因素3.训练方法4.适应证与禁忌证5.临床应用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述2.周围关节松动技术3.脊柱松动技术第三节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的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肌力下降的原因3.增强肌力和耐力训练的基本原理4.训练方法及注意事项5.临床应用第四节恢复平衡能力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念2.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3.训练原则和方法4.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及临床应用第五节协调性功能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运动控制的神经生理学基础2.运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训练效果3.运动控制功能的障碍4.协调功能障碍的分类及表现5.协调性训练及其影响因素第六节体位摆放、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功能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体位摆放、翻身及坐位移动训练2.移乘训练3.轮椅操作训练4.拐杖和助行器的使用及恢复步行能力训练第七节心脏功能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常见导致心功能减退的因素3.心脏功能评定4.心脏功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八节呼吸运动及排痰能力训练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述2.呼吸系统检查和功能评定3.呼吸训练4.胸腔松动练习5.咳嗽及体位引流第九节水中运动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述2.水中运动的分类3.设备及用具4.训练内容及注意事项5.临床应用第十节医疗体操 0.5学时知识点:1.基本概述2.姿势矫正体操3.肌肉放松训练4.体力恢复训练本章小结重点:1.心脏功能评定2.呼吸系统检查和功能评定3.医疗体操4.关节松动技术5.恢复平衡能力训练及协调性能力训练难点:本章功能训练的临床应用及表现思考题:功能训练对于什么样的病人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教学方法:讲授第三章脊柱牵引疗法2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1.定义及发展简史2.脊柱牵引的生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3.脊柱牵引的分类4.脊柱牵引装置5.适应证和禁忌证6.脊柱牵引研究进展第二节颈椎牵引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颈椎牵引生理效应2.常用颈椎牵引方法3.注意事项4.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第三节腰椎牵引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腰椎牵引生理效应2.常用腰椎牵引方法3.注意事项4.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第四节关节功能牵引 0.5学时知识点:1.关节活动范围受限2.关节功能牵引实验研究结果3.关节功能牵引基本方法4.注意事项本章小结重点:1.颈椎牵引技术2.腰椎牵引技术3.关节功能牵引难点:牵引技术的注意事项及临床应用思考题:牵引技术的优缺点是什么教学方法:讲授第四章神经生理学疗法 3学时第一节 Bobath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概述2.治疗原则3.常用治疗技术4.临床应用第二节 Brunnstrom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概述2.成人偏瘫患者的运动模式3.评定方法4.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第三节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 1学时知识点:1.概述2.本体感觉促进技术3.运动模式4.临床应用第四节 Rood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概述2.基础理论3.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第五节 Vojta疗法 0.5学时知识点:1.概述2.理论基础3.Vojta姿势反射4.中枢性协调障碍5.治疗技术6.临床应用本章小结重点:1.Bobath疗法2.Brunnstrom疗法3.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4.Rood疗法5.Vojta疗法难点:五种疗法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思考题:五种疗法的区别教学方法:讲授第五章运动再学习疗法2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概念第二节基本原理 0.5学时知识点:1.脑损伤后功能恢复2.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综合征3.限制不必要的肌肉运动4.反馈对运动控制的重要性5.调整重心6.训练要点7.创造恢复和学习的环境第三节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 1学时知识点:1.上肢功能训练2.口面部功能训练3.从仰卧到床边坐起的训练4.坐位平衡训练5.站起与坐下训练6.站立平衡训练7.行走训练本章小结重点:1.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基本原理2.运动再学习疗法的治疗技术及临床应用难点:运动再学习疗法的治疗技术思考题:运动再学习疗法的医学原理教学方法:讲授第六章引导式教育2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定义第二节基本理念 0.5学时知识点:1.功能失效、功能生效及引导式教育的目标2.性格3.学习理论及其应用4.动作学习理论第三节引导式教育实践 1学时知识点:1.评定2.应用的器具3.教育小组4.节律性意向5.引导员6.诱发技巧7.每日活动常规8.习作程序本章小结重点:引导式教育的基本理念与教育实践难点:引导式教育实践的步骤思考题:如何进行引导式教育实践教学方法:讲授第七章按摩疗法2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1.按摩疗法简史2.按摩疗法的作用3.适应证和禁忌证4.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5.学习按摩的态度和要求第二节按摩手法 0.5学时知识点:1.手法的种类、操作及临床应用2.按摩手法的要求3.按摩手法的练习4.各种手法的应用5.按摩时的体位6.按摩介质和热敷第三节按摩疗法的临床应用 1学时知识点:1.软组织损伤、颈椎病、落枕、腰背下肢痛、头痛、偏瘫2.脊髓损伤、脑瘫、先天性肌斜颈、类风湿性关节炎本章小结重点:按摩手法难点:按摩疗法的临床应用思考题:按摩疗法的优缺点教学方法:讲授第八章麦肯基力学诊断治疗方法4学时第一节概述 0.5学时知识点:1.概念与定义2.理论基础第二节诊断方法 0.5学时知识点:1.病史采集2.体格检查3.三大综合征4.向心化现象第三节治疗原则 0.5学时知识点:1.姿势综合征的治疗原则2.功能不良综合征的治疗原则3.移位综合征的治疗原则第四节颈椎的治疗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坐位后缩(治疗技术1)2.坐位后缩加伸展(治疗技术2)3.卧位后缩加伸展(治疗技术3)4.手法牵引下后缩加伸展和旋转(治疗技术4)5.伸展松动术(治疗技术5)6.后缩加侧屈(治疗技术6)7.侧屈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7)8.后缩加旋转(治疗技术8)9.旋转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9)10.屈曲颈椎(治疗技术10)11.屈曲松动术(治疗技术11)第五节胸椎的治疗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直坐屈曲(治疗技术1)2.卧位伸展(治疗技术2)3.伸展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3)4.直坐旋转(治疗技术4)5.伸展位旋转松动术和手法(治疗技术5)第六节腰椎的治疗技术 0.5学时知识点:1.俯卧位放松(治疗技术1)2.俯卧位伸展(治疗技术2)3.俯卧位重复伸展(治疗技术3)4.俯卧位伸展加压(治疗技术4)5.俯卧位持续伸展(治疗技术5)6.站立位伸展(治疗技术6)7.伸展松动术(治疗技术7)8.伸展松动加猛力手法(治疗技术8)9.伸展位旋转松动术(治疗技术9)10.伸展位旋转松动加猛力手法(治疗技术10)11.侧屈旋转手法(治疗技术11)12.侧屈旋转加猛力手法(治疗技术12)13.卧位屈曲(治疗技术13)14.站立位屈曲(治疗技术14)15.抬腿站立位屈曲(治疗技术15)16.侧方偏移的手法矫正(治疗技术16)17.侧方偏移的自我矫正(治疗技术17)第七节麦肯基方法的禁忌症 0.5学时知识点:1.绝对禁忌证2.相对禁忌证本章小结重点:1.颈椎的治疗技术2.胸椎的治疗技术3.腰椎的治疗技术难点:脊椎治疗技术思考题:麦肯基方法的优缺点教学方法:讲授第九章运动疗法技术新进展 3学时第一节强制性运动疗法 1学时知识点:1.概述2.强制性运动疗法技术特点3.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4.强制性运动疗法研究进展5.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局限性第二节减重步行运动训练 1学时知识点:1.概述2.减重步行训练设备3.评定指标4.训练方法5.临床应用第三节运动想象疗法 1学时知识点:1.概述2.运动想象疗法的实施3.运动想象能力的评定4.临床应用研究本章小结重点:1.强制性运动疗法2.减重步行运动训练3.运动想象疗法难点:这三种疗法之间的对比思考题:运动疗法技术的新发展还有哪些教学方法:讲授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平时成绩:习题作业/课堂小测验/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结课后考试:闭卷;总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

《运动疗法学》实验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运动疗法学》实验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运动疗法学》实验教学大纲(供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使用)前言本课程实验教学大纲是按照按照纪树荣主编的《运动疗法技术学》设计,2005年华夏出版社出版,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材。

本课程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理论课中所学内容对应的实验方法,增加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掌握临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及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进行运动疗法的实验教学,共包含10个项目,其中设计性实验1个、综合性实验9个。

二、教学内容:实验1运动疗法基本知识(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两人一组,模拟病人或治疗师;根据病变部位和治疗要求,选择不同的姿势体位进行模拟治疗练习;相互体验感受所选体位是否安全、舒适;观摩老师在进行运动治疗时为病人选择的体位姿势。

老师所选择的体位是否便于治疗师操作?观看运动治疗手法的教学光盘。

实验内容:掌握运动疗法的基本姿势和临床应用;掌握运动处方的基本内容;掌握运动处方应遵循的原则。

实验2 肌力训练、耐力训练(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观看录像、结合病例观摩老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模拟练习。

实验内容:掌握耐力训练适应证;掌握不同病种(中枢神经损伤与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肌力训练方法;熟悉肌力训练和肌耐力训练方法;熟悉理论知识实验3 ROM训练(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观看录像、结合病例观摩老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模拟练习。

实验内容:掌握患者的ROM训练方法;熟悉ROM评定;熟悉理论知识。

实验4 关节松动术(综合性实验)实验目的:观看录像、结合病例观摩老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模拟练习。

实验内容:掌握关节松动术手法;熟悉理论知识。

实验5 平衡、协调训练(综合性实验)观看录像、结合病例观摩老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模拟练习。

实验内容:掌握不同病种(如截瘫、偏瘫、供济失调)患者的平衡能力训练方法;掌握不同病种(如截瘫、偏瘫、供济失调)患者的协调能力训练方法;熟悉三级平衡的训练方法;熟悉理论知识。

运动疗法总结(PT)

运动疗法总结(PT)
及注意事项 ⑦熟悉躯体运动功能发育障碍的评定内容及操作
要点 ⑧了解生存质量及职业能力评定的常用方法。
(2)技能目标
①正确收集病史,能独立分析已有的资料,学会 选择相应的评定方法。
②熟悉评定操作体位、程序及所需的环境要求 ③掌握肌力、肌张力、ROM、感觉及常用神经系
统检查和评定的方法及要点 ④掌握平衡协调能力、基本ADL的评定要点及注
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通过临床实习,理解物理治疗师的职业内涵
培养高尚的医德情操和医学伦理观念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医疗作风
培养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培养明辨性思考的临床推理能力
养成循证物理治疗临床处理的习惯,初步达到物理治疗专业方向的临床要求
管理能力
能按时提交物理治 疗记录文书及各项 报告
能够承担工作单位赋予 的所有责任,包括与工作 团队中的其他人员保持联 系,处理紧急状况或任何 公共事务。
注意治疗环境的整洁
与安全,并担负起维 护的责任
管理能力
遵循临床及行政的政 策与程序
能在老师协助之下向相关 人员说明有关各项保险、 社会福利等的基本规定
了解内科、外科、五官科、眼科、口腔科、妇产科、皮肤 科等与理疗相关的一些常见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及治疗 方法
熟悉各种常用物理因子的生物生理学作用、适应证、禁忌 证
能熟练掌握各种常用理疗仪器的操作技术和注意事项 能结合临床实际,正确选择最佳的物理治疗因子。
物理因子治疗
(1)知识目标 (2)具体目标
掌握徒手肌力检查(MMT)方法,独立指导患者进行肌 力训练

运动疗法学教学考试大纲复习

运动疗法学教学考试大纲复习

运动疗法学教学考试大纲复习第一章-总论运动疗法的概念:应用力、电、光、声、水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的方法叫做物理疗法。

其中以徒手以及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的方法(主要利用物理学中的力学因素)称为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的主要部分。

运动疗法是患者应用各种运动来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矫正运动姿势一场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康复治疗手段。

运动疗法的目的:总目标:通过运动的方法,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个人的活动能力,增强社会参与的适应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要目的:①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度;②增强肌力;③增强耐力;④改善平衡协调力;⑤增强心血管功能;⑥改善呼吸功能;⑦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⑧增进患者的体力,改善全身功能状态。

⑨预防或治疗各种临床并发症,如压疮、肌肉痉挛、关节挛缩、骨质疏松物理疗法的概念:应用力、电、光、声、水等物理学因素来治疗患者的方法叫做物理疗法。

常规运动疗法分类:从临床使用出发,运动疗法技术主要可分为一下几大类: 1.常规运动疗法技术主要包括:①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运动疗法。

②增强肌力的运动疗法。

③增强肌肉耐力的运动疗法。

④增强肌肉协调能力的运动疗法。

⑤恢复平衡功能的运动疗法。

⑥恢复步行功能的运动疗法。

⑦增强心肺功能的运动疗法。

2.神经生理学疗法(neurophysiological therapy,NPT) NPT是主要针对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①Bobath疗法,②Brunnstrom疗法,③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④Rood疗法等。

3.运动再学习法(MRP)。

4.其他另有一些运动疗法技术也较常用,如:水中运动,医疗体操,牵引疗法,按摩疗法,麦肯基力学疗法等,可根据单位具体条件选择应用。

神经生理学疗法包括的治疗方法:包括:①Bobath疗法,②Brunnstrom疗法,③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④Rood疗法等。

第二章-关节活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影响关节活动范围受限的因素: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神经性肌肉挛缩分类)㈠正常的生理因素1拮抗肌的肌张力2.软组织相接触3.关节的韧带张力4.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情况5.骨组织的限制㈡病理性因素1.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2.神经性肌肉挛缩:神经性挛缩,痉挛性挛缩,失神经支配性挛缩3.粘连组织的形成4.关节内异物5.关节疾患6.疼痛/保护性肌痉挛7.关节长时间制动后RICE方法:防止组织粘连形成常用RICE方法R:rest(休息),I:ice(冰敷法),C:compression(压缩)E:elevation(抬高)四肢主要关节的训练方法:P55防止关节周围组织挛缩的训练方法:P581.保持良好的体位防止挛缩发生2.体位转换3.被动运动通过适当的关节被动运动,可保持肌肉的生理长度和张力,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

运动疗法实习报告

运动疗法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康复医学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

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康复手段,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我于2022年3月至5月在XX医院康复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和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运动疗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和效果。

3. 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 运动疗法基本原理运动疗法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治疗:利用物理因素,如电、光、声、磁等,对人体的生理、生化、代谢等过程产生调节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

(2)作业治疗:通过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3)言语治疗:针对言语障碍患者,通过专业训练,提高其言语表达能力。

(4)心理治疗: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 运动疗法操作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以下几种运动疗法操作方法:(1)关节活动度训练:通过被动或主动活动关节,增加关节活动度,改善关节功能。

(2)肌力训练: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耐力。

(3)平衡训练:通过训练患者的平衡能力,预防跌倒,提高生活质量。

(4)步态训练:通过调整患者的步态,改善行走姿势,提高行走能力。

3. 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在实习过程中,我参与了以下几种运动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1)骨折康复: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训练,促进骨折部位愈合,提高关节功能。

(2)脑卒中康复:通过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行走能力。

(3)脊髓损伤康复:通过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提高患者的肌力和平衡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4)颈椎病康复:通过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力训练,缓解颈椎疼痛,改善颈椎功能。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运动疗法总-73页文档资料

运动疗法总-73页文档资料

•等长练习(20~30%最大阻力至疲劳)。 •等速练习(低负荷,快速运动至力矩为 0%)
(二)全身耐力练习 1、常见名词 •最大耗氧量:每分钟最大耗氧量,也可称 之为最大摄氧量,可根据心率、每搏量、
动静脉氧分压差来计算。
•代谢当量(METS):最大耗氧量除以3.5 •靶心率:运动中允许达到的心率,常有三 种方法测算
①靶心率=180(170)-年龄 ②靶心率=(年龄预计最高心率-安静心
率)×(60%~80%)+安静心率 其中年龄最高心率为220减去年龄(岁) 后的余数。
③心电运动试验法:症状限制心电运动试
验中停止时最高心率的70%~80%。 2、运动处方 •运动方式 •运动强度:50%~70%最大耗氧量、 60% ~70%的最大代谢当量、靶心率





规 格 : 119 ( L ) ×115 ( W ) ×117 ( H ) cm
用途:膝关节运动受限患者进行股四头肌抗阻力主动运动,也可进行膝关节
牵引。
名称:下肢CPM训练器 规格:103(L)×15(W)×43(H)cm 用途:通过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用于髋、膝关节疾患、 关节置换手术后
第二章 运动治疗的基本方法
一、肌力练习
(一)肌力练习在康复医学中的运用
1、防治失用性肌萎缩 2、防治因肢体创伤、炎症疼痛所致反射 性地抑制脊髓前角细胞的肌萎缩。
3、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 4、帮助维持肌病时的骨肉舒缩功能。 5、矫治关节畸形、加强脊柱等关节的稳 定性、防止关节退行性病变。
5、防治内脏下垂、改善呼吸及消化功能
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
助力运动
关节功能牵引法
连续被动运动(CP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疗法学课程实验(实训、见习)教学大纲
一、内容简介(300字以内包括编写依据、学时与学分、教学内容与目的等)
《运动疗法学》就是研究与运用康复医学、体育学的理论、方法与手段来预防与治疗伤病的一门应用交叉学科。

主要研究与康复医学有关的体育与训练的方法、手段、措施、组织、指导与监督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应用各种体育活动动员人体各种后备潜能,增强代偿功能,促进伤患者与残障者在躯体功能上、精神上与职业技能上得到康复的一门学科。

编写依据:本大纲就是依据《泰山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编写的。

目的任务:开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具有运动治疗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运动治疗的手段与方法,从而在实践中能够根据健康状况与功能水平等个体特点制定科学的运动治疗处方,并指导与帮助伤病残者顺利完成康复体育锻炼的运动治疗专门人材。

课程类别:运动人体科学本科必修课。

学时与学分:18学时。

二、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所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就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启发学生善于观察、自主思考、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活动空间,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通过实验加深对有关理论的理解;熟悉实验项目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操作的具体程序;实验数据记录规范,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形成规范的实验报告。

考核依据:实验报告
考核办法: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按实验报告质量逐份评分(评分指标: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明确性;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的规范性;结果讨论的科学性),作为平时成绩进入课程总成绩。

三、参考教材
四、学时、学分及各部分分配
本课程总教学学时为XX学时,总学分为XX学分,其中理论授课学时为XX学时,实
注:
五、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被动活动技术与方法
实验目的:能够独立正确进行全身各关节被动活动操作
实验步骤:
1、讲解被动活动技术目的;
2、取舒适放松体位,尽量充分暴露被动活动局部;
3、正确固定被动活动关节的近端,支托被动活动关节的远端,缓慢、有节奏、轻柔地被动活动关节;
4、讲解被动活动操作的注意事项;
5、分别示范肩、肘、腕、肩胛骨、髋、膝、踝等关节被动活动操作技术;
6、每2人一组分别扮演患者与治疗师进行实践操作。

实验二增强肌力技术(徒手)
实验目的:掌握全身主要肌群徒手增强肌力技术操作
实验步骤:
1、讲解实验目的及临床应用范围;
2、取舒适放松体位,在正确部位施加阻力,注意阻力大小、方向与调整,避免阻力时大时小或不稳定;
3、每组肌群每个动作练习10次,等张收缩、等长收缩均可;
4、示范徒手助力运动的技术操作要领,并注意结合治疗师口令;
5、分别示范全身主要肌群的徒手施加阻力增强力量训练操作技术,重点讲解如何根据病人肌力情况调整阻力的大小;
6、每2人一组进行全身主要肌群徒手增强肌力练习。

实验三关节松动术
实验目的:能够独立进行肩肘腕关节松动技术操作
实验步骤:
1、讲解实验目的及上肢关节松动术的临床应用;
2、取正确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治疗局部,固定好拟松动关节的近端,根据需要松动关节远端;
3、分别示范肩肘腕关节各种松动技术操作,并讲解治疗作用;
4、每2人一小组互相进行实践操作练习;
5、分别进行Ⅰ、Ⅱ、Ⅲ、Ⅳ级手法操作练习;
6、思考领会关节松动术治疗手法的本质,体会关节松动术的治疗反应。

实验四体位转移技术
实验目的:能够正确指导偏瘫患者进行体位转移
实验步骤:
1、讲解实验目的及临床应用范围与意义;
2、示范讲解偏瘫患者床上良姿位的摆放、横向与纵向移动、翻身动作要领;
3、示范讲解偏瘫患者仰卧位到坐起、由坐位站起动作要领;
4、示范讲解偏瘫患者独立由轮椅到床及床到轮椅的转移动作要领;
5、示范讲解治疗病辅助下偏瘫患者轮椅与床之间的转移;
6、2人一小组分别进行上述体位转移技术的练习,掌握偏瘫患者体位转移的关键动作及安全防范。

实验五牵引技术
实验目的:能够独立进行颈椎牵引操作技术
实验步骤:
1、讲解实验目的及颈椎牵引的临床应用;
2、取坐位或仰卧位,根据牵引目的与要求调整牵引角度,正确固定好颌枕吊带;
3、设置好牵引三要素(方向、重量、时间);
4、根据病程与患者反应设置牵引方式(持续或间断牵引);
5、讲解颈椎牵引注意事项及应急措施;
6、学生分别进行颈椎牵引术操作与被操作体会治疗感觉。

实验六平衡与协调训练
实验目的:正确指导平衡与协调障碍患者进行练习
实验步骤:
1、讲解实验目的及临床应用范围;
2、示范由易到难各种体位下平衡保持训练;
3、示范静态、自动动态及她动动态平衡训练方法;
4、2人一组进行各种体位下平衡功能训练;
5、示范上肢协调训练动作要领;
6、示范下肢协调训练动作要领;
7、2人一组分别进行上下肢协调动作的训练练习。

实验七Bobath技术
实验目的:能够熟练运用Bobath技术治疗训练偏瘫患者
实验步骤:
1、讲解实验目的及临床应用范围;
2、示范讲解脑卒中后弛缓期Bobath技术训练方法;
3、2人一小组进行脑卒中后弛缓期Bobath技术练习;
4、示范讲解脑卒中后痉挛期Bobath技术训练方法;
5、2人一小组进行脑卒中后痉挛期Bobath技术练习;
6、示范讲解脑卒中后恢复期Bobath技术训练方法;
7、2人一小组进行脑卒中后恢复期Bobath技术练习。

实验八Brunnstrom技术
实验目的:能够熟练运用Brunnstrom技术治疗训练偏瘫患者实验步骤:
1、讲解实验目的及临床应用范围;
2、示范讲解脑卒中后弛缓期Brunnstrom技术训练方法;
3、2人一小组进行脑卒中后弛缓期Brunnstrom技术练习;
4、示范讲解脑卒中后痉挛期Brunnstrom技术训练方法;
5、2人一小组进行脑卒中后痉挛期Brunnstrom技术练习;
6、示范讲解脑卒中后恢复期Brunnstrom技术训练方法;
7、2人一小组进行脑卒中后恢复期Brunnstrom技术练习。

实验九PNF技术
实验目的:能够熟练运用PNF技术治疗训练偏瘫患者
实验步骤:
1、讲解实验目的及临床应用;
2、示范上肢PNF模式1与模式2动作要领;
3、2人一小组进行上肢PNF模式1与模式2动作练习;
4、示范下肢PNF模式1与模式2动作要领;
5、2人一小组进行下肢PNF模式1与模式2动作练习;
6、示范肩胛PNF模式1与模式2动作要领;
7、2人一小组进行肩胛PNF模式1与模式2动作练习;
8、示范骨盆PNF模式1与模式2动作要领;
9、2人一小组进行骨盆PNF模式1与模式2动作练习;
10、讲解主动抑制技术动作要领;
11、2人一小组进行主动抑制技术练习;
12、讲解PNF技术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执笔人: 审核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