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及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
清末民初社会与经济PPT课件
农村经济的变革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人口迁移, 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土地制度的变 革,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地集中和
地主阶级的崛起。
农产品市场的扩大
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农产品销 售市场逐渐扩大,农民开始更加
注重市场需求和产品品质。
工业的兴起
民族工业的崛起
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代 表性的民族企业,涉及纺织、造纸、化工等领域。
活机会。
城市膨胀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城市规模 不断膨胀,城市管理面临挑战。
人口流动的影响
人口流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治 安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 响。
03
经济发展与特点
农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改进
随着西方农业技术的传入,清末 民初时期开始引进现代化的农业 机械和种植技术,提高了农业生
产效率和产量。
这些社会动荡进一步加速了清政府的 灭亡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也为中国社 会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农民起义、工人罢工、学生运动等不 断发生,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人 民的不满情绪。
02
社会结构的变化
阶级关系
传统阶级
地主、农民、商人等传统阶级依 然存在,但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 影响力逐渐减弱。
新兴阶级
推进科技创新
清末民初的科技创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支持,提示我们应继 续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竞争力。
关注民生福祉
清末民初的社会改革尝试关注民生福祉,提醒我们应关注民生问题, 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THANKS
土地大部分集中在地主手中,农民没有土 地或只有少量土地,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加剧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分化。
阶级矛盾尖锐
社会动荡不安
清末新政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
清末新政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的开端,是以一段不平常的社会改革为标志的。
1901年,清政府发布“变法”上谕,宣布进行改革,实施新政。
于是,在1901年——1911年的这段时间里,清政府“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在“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等各个方面,逐步推出了各项改革措施,较大程度改革了旧的封建体制,史称“清末新政”。
可以说,清末新政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非常可贵的开端,它最大的成就是实现了中国的经济自由,这对于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实际上是直接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
应该说,中国人获取自由是由经济领域开始的。
就传统经济领域而言,中国人当然可以经营农业、商业和手工业。
可是,有个障碍迎面而来:财产所有权的限制。
这严重压抑经营积极性的规定。
更为严重的是清政府为新经济的发展设置了种种障碍。
突出的表现是办新式工商、交通和金融事业,一律实行官府批准制,往往相应设置垄断特权,不准民间资本自由进入。
说到底,这是制度问题:传统中国没有经济自由。
因此,各行各业要办点当时的新经济,无不碰到官方批准这一难关。
这个障碍是怎样打破的?1895年7月,清政府发了一道上谕:“叠据中外臣工条陈时务……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
此应及时举办。
”以这一圣旨为标志,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从压制私人资本即剥夺国民的经济活动自由,转变为"恤工惠商"即力求保护和扶植私人资本。
阻力和困难仍然不少,但大体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
从鸦片战争以来历经6次内外战争,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国家内外交困,迫使清政府的经济政策不能不作出重大调整。
1903年8月,清政府设立商部掌管铁路、矿务、工农、通商事务。
1904年初又接连颁布《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商人通例》、《公司律》等一系列经济专门法。
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
第9课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浦东模范中学杨佳梅教学目标(1)识记清末民初社会风俗的巨大变化:剪辫、废裹脚、废除贱民、称谓礼节变化等。
理解:(2)从清朝专制统治与蓄辫的关系理解剪辫的社会政治意义。
(3)从女子不缠足运动、南京临时政府承认妇女受教育和参政的权利,理解近代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
(4)从身份等级制度与传统称谓、礼节、服饰的关系,民初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5)从民族经济“黄金时代”的出现和消逝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侵略、政治腐败是民族经济发展的两大障碍。
教学重点清末民初社会风俗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从清朝专制统治与蓄辫的关系理解剪辫的社会政治意义新课导入:蔡元培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曾经担任北大校长。
1900年,蔡元培刚满33岁时原配夫人王昭去世,来他家里提亲的人踏破了门槛。
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他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
他提出了五个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见不合可以离婚。
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提问: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对于蔡元培征婚启事的5个条件你有什么感想?(小结:我们从蔡元培的征婚启事可以看到在民主革命浪潮下,清末民初社会的新思想新风尚: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女子接受教育,追求自由平等。
封建的旧习俗旧风尚受到新思想新风尚的冲击,清末民初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变化。
)一移风易俗鸦片战争以来,在列强的侵犯面前中国连战连败,在失败面前慈禧太后也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她重新拾起了被她废除的百日维新的一些主张,有意思的是她的变革是从女人的小脚开始的。
1902年,她颁布召令《新政上谕》“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随着岁月的流逝,缠着小脚的老太渐渐地离开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脚老太太的回忆,了解缠足对中国妇女有什么危害。
缠足的废除说明了什么问题?(VCD天足运动)学生发言缠足对妇女的摧残和危害,就如《缠足女儿哭五更词》里所说的那样“三更里,月正中,裹脚女子真不中用。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的论文报告一、引言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四、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五、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研究一、引言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回顾近年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发展,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主要涵盖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经济史。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
其中,经济增长是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着工商业的发展,而传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垦。
此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还探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中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变迁过程以及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是研究中国向现代工业化转型过程的一部分,其时间跨度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独立自主的民族工业和军工企业。
此外,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还包括了工业化政策、工业部门的组织和管理、工人阶级的形成等多个方面。
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主要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间持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太原铁路车辆厂、天津玻璃厂等。
四、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所产生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变迁过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含答案解析)-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0 辛亥革命结合清末民初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创设学术情境和复杂情境,认识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相互关系,突出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联系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阶段性、急迫性、探索性和进步性,重点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复辟帝制(1)准备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1914年5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同年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1915年5月: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2)称帝:1915年10月6日,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
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派系纷争: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割据局面,直系、皖系、奉系等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2.“府院之争”:1917年5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3.张勋复辟:1917年,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很快失败。
4.护法运动起因: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他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经过: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展开护法运动结果: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护法运动很快失败5.参加“一战”: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民初时期的变革与社会动荡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民初时期的变革与社会动荡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社会动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变革以及社会动荡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治变革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政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近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统治。
新的政权不仅改变了国号,还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变革。
民主共和制度逐渐取代了封建君主制,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
此外,新政权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民法通则》的制定、全面废除科举制度等,这些措施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经济变革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列强侵占,并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自强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推行等。
这些改革措施对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问题的存在,中国的经济变革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三、社会动荡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动荡和不安定。
清朝统治的腐败和无能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种民主主义和革命思潮迅速兴起。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孙中山的领导,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此外,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也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到了危机之中。
各种社会运动和冲突此起彼伏,如义和团运动、庚子拳乱等。
这些社会动荡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四、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的变革和社会动荡,不仅带来了各种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思想启蒙。
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的推行,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带来了契机。
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兴起,如维新派、康有为的“西学东渐”等。
这些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金融史十讲读书笔记
中国近代金融史十讲读书笔记一、介绍近代金融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根据《中国近代金融史十讲》一书,对中国近代金融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清末金融改革2.1 戊戌变法清末中国金融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金融改革的重要尝试。
1.清朝金融困境:大量的外债、通货膨胀、货币失信等问题。
2.戊戌变法的金融改革:制定新法币、改革财政体制、积极引进外国技术与资金。
2.2 关税自主权的争夺关税自主权的争夺也是近代中国金融改革的一部分。
1.关税自主权的争夺: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开始争夺这一权利。
2.关税自主权的恢复:中法新约、中英新约等,中国获得部分关税自主权。
三、晚清金融危机3.1 封锁河南使路事件封锁河南使路事件是晚清政府面临的金融危机之一。
由于政府资金不足,无法支付巨额的外债利息,导致资金短缺。
1.事件经过:由于政府内外困境,政府采取了封锁河南使路的措施,引发了内外的财政风波。
2.影响与教训:这一事件使得晚清政府意识到了财政危机的严重性,同时也加深了国内外经济困境。
3.2 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近代金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中国财政的摧毁:八国联军侵华使得中国财政雪上加霜,国家债务压力加剧。
2.八国联军侵华后的金融改革:侵华后,中国政府开始进行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增加税收收入,改善财政状况。
四、民国时期的金融改革4.1 刘震寰的金融改革尝试刘震寰是中国近代金融改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方案。
1.刘震寰的理论观点:刘震寰主张以国有银行为主导,进行货币发行与经济发展。
2.刘震寰的改革方案:他提出了国有银行的设立、金本位制度的确立等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方案。
4.2 孙中山的金融改革思路孙中山也对中国的金融体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1.黄埔军校的经济思想:为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提出了许多经济思想,包括金融体制的改革。
中国近现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近现代制度归纳总结中国近现代历经了清末时期的动荡、民国时期的探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与改革,社会制度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近现代的制度进行归纳和总结。
1. 政治制度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封建王朝到共和国的转变。
清朝时期,中国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民国时期,中国建立了较为民主的共和政体,实行了宪政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2. 经济制度中国近现代的经济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清朝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封建的农业经济,农民负担重,生活困苦。
民国时期,实行了市场经济改革,加强了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制度,并在改革开放中逐步转向市场经济。
3. 教育制度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也经历了重大变革。
清朝时期,教育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民国时期,推行了现代教育制度,大力发展了中等教育和大学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并加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4. 司法制度近现代中国的司法制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清朝时期,司法制度主要以官员为主,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
民国时期,试图建立独立的司法体系,但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较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制和独立的司法制度,加强了法律的实施和司法的公正性。
5. 社会制度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清朝时期,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封建等级制度严格,妇女和底层民众权益受到压迫。
民国时期,逐渐实现了社会阶级的平等和男女平等的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强调了社会主义的阶级平等和共同富裕的原则,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制度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政治、经济、教育、司法和社会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制度的演进和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民国时期的经济发展新
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经济严重困难 战时经济体制
内战阶段
1945-1949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新发主主义经济建立
民国初期
❖ 中国资本主义近代经济有了初步发展,特别 是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中国工业化 的黄金时代”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 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政策
❖ “四行二局” 。 ❖ 压制商办银行,转为南京政府控制 ❖ 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政策,扩大纸币发行
量,法币的崩溃;后又发行金圆券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从政策成效上看,金融垄断政策极大地强化 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势力
❖ 严重削弱了民族资本金融业,衰落 ❖ 法币政策虽使中国摆脱了1934~1935年金融
民国时期的经济 发展
❖ 鸦片战争前期 (1730年一1830年) ❖ 鸦片战争时期 (1840年~1860年) ❖ 洋务运动时期 (1861年一1895年) ❖ 清末政府推动下的金融发展与金融制度建设
的开始(1896年~1911年) ❖ 民国初期 (1912年~1927年)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1937年) ❖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一1945年) ❖ 内战时期(1945-1949年)
经验教训
❖ 健全、强大的金融 ❖ 先进的经济思想 ❖ 独立自主 ❖ 国家有足够实力控制本国金融 ❖ 协调好金融与财政的关系 ❖ 正确处理官办与民办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 《近代中国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 孙建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 《中国全史—中国民国经济史》 史仲文 胡晓林 人民出版社
抗日战争时期
成效:A、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从无到有,从
小到大,由弱到强,避免了走退让与依附政 策所带来的民族悲剧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讲解部分
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 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 军队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2)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 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考点二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国家出路的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2.中法战争(1883—1885年) 1)背景:1883年,法国控制了清朝藩属国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 2)经过 ①1883年年底,中法战争打响。 ②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同年,进攻台湾。 ③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的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3)结果:1885年6月,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 台湾建省。 (二)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1895—1898年) 1.背景
2.概况 3.结果: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4.影响: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新思想传播。 5.失败原因:守旧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和严密的组织;把 希望寄托于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剧;反洋教斗争兴起。 2.发展: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 县农村。
学习聚焦 义和团的兴起,缘于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后引发的教民与当地民众的 冲突。
3.各方态度 1)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 2)清政府:采取“招抚”的办法,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 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5.评价 1)具有反帝爱国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认识 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 2)存在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民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民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大致指的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思想解放与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运动起源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时期,然而却被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政治统治者所影响和压制。
民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作为社会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了中国思想史的一段新的篇章,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封建制度向现代化的转型。
一、背景与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背景是19世纪末期清朝政治和社会体制的衰败和危机。
像科举制度和皇权专制制度等制度危机,地域割据和外部侵略的军阀混战等政治危机,以及经济和社会矛盾的加剧等社会危机,在民国初年,对于思想解放的呼声提供了土壤。
然而民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个阶段发展于民国初年,以革命派和进步派为主,他们对于推翻清朝政治体制,实现基本的政治和经济民主革命目标,追求思想解放与科学启蒙,不断发出呼吁。
第二个阶段是在民国大战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这个阶段的发展在理论上有所超越,思想解放的内容也更加广泛,范畴众多,如新思潮、文学革命、女权主义、无政府主义等,表明了中国思想界已然有了一个具有更加广泛意义的解放运动的连锁反应。
二、特点与意义1、加强了启蒙意识民国时期独立、自由、平等的思想,具有启蒙意义,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的源泉。
在这段历史中,思想界不再是门户之见,更加重视多元、综合的学术思考,加强了启蒙意识。
2、反对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在当时的民族条件下,民国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特别是在晚期,不仅仅是社会统治者压制认识的革命,还是抵制外来侵略和危机的反抗;是爱国主义的呼声,并且深化了民族的精神和思想,推动民族意识觉醒。
3、反对旧社会的封建思想和文化在民国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社会创业者和科学家们极力反对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形式和观念。
他们强调个人意识,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实现,呼吁文化自由和学术多元,也为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 辛亥革命 学案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背景: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通过“__新政__”进行“自救”。
2.经过(1)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
①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结果:腐败无能的权贵掌握政权,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__预备立宪公会__,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3)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__钦定宪法大纲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4)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但很快被证明此路不通。
(5)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__皇族内阁__”。
3.影响(1)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皇族内阁”成立使很多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概念阐释(1)清末新政: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的打击甚大,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2)预备立宪:晚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宪政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导致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二)革命派的准备1.组织上(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__兴中会__,走上了革命道路。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__同盟会__。
2.思想上(1)提出三民主义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__恢复中华__,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__三民主义__”。
(2)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
(广东专用)2023年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单元质检五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统编
单元质检五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2021广东汕尾期末)下面是鸦片战争中英双方兵力投入及损耗概况表。
由此可知( )A.英国蓄谋侵略战争B.政府极力抵抗外辱C.清朝军队纪律涣散D.清政府的腐败无能2.(2021广东肇庆三模)某学者认为,领事裁判权是列强在华攫取各种权利和特权的政治、法律基础,是构成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中枢。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领事裁判权( )A.推动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B.为西方列强侵华大开方便之门C.是《南京条约》主要内容D.反映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要求3.(2021广东东莞一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要求下,清朝的自称不再是奉天承运的“天朝”,而改为了“大清国”,19世纪,列强把外部的“国”(概念)强行塞进了中国,一些中国人的思想因此被搅乱了。
这说明( )A.中国传统观念受到冲击B.清朝主动顺应世界潮流C.中西方文化的逐步融合D.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4.(2021广东湛江一模)鸦片战争后,像允许建立租界、让外国人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组织中外联防局等极为重要的决定,最初都是由地方(大员)做出的,只是在成为既定事实后,才呈递核准。
由此可知当时清廷( )A.积极推动地方政治革新B.从人治走向法治C.近代主权外交意识缺乏D.对地方管理失控5.《辛丑条约》规定,为帮助赔款实现,以关余、盐余(关税和盐税收入在清偿外债后的剩余部分)和常关收入三项税收作为担保,同意把现行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到5%,对迄今为止的免税商品征税。
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收回了一部分关税自主权B.对民族工业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C.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途径6.(2021广东深圳月考)鸦片战争后,英国伦敦一座专门陈列世界名人伟人的蜡像馆为林则徐塑像。
1877年,清朝派驻英国的刘锡鸿参观记载说:“文忠(像)前有小案,摊书一卷,为禁鸦片烟条约。
高中历史:晚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中历史:晚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文化—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第1 页共1 页。
高二历史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 解析 注意广告内容中的“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 人必需之国货”、“振兴织袜厂之出品”等,说 明与民族经济有关。B、D两项是相关选项。从题 干中所说的“民国九年”即1920年来看,B项为正 确选项。D项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此题主要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答案 B
【典例】 (2008·宁夏卷)1870~1910年中国一些
年份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此表反映出
棉布 28.0 24.9 20.2 21.5 14.7
金属和矿物 5.8 5.5 5.7 4.7 4.3
机械 -
0.3 0.7 1.5 ()
A. B. C. D. 解析 本题是图表型材料选择题,要充分获取材 料信息并对选项做综合分析判断。可采用排除 法,A项根据表中“机械”一栏中进口量增加可排 除;根据标题中“进口货物”可知是“商品输出” 而非“资本输出”,排除B项;D项从材料中不能 得出;从表中“金属和矿物”一栏数字变化可得 出C项结论。 答案 C
4.(2009·潍坊统考)下图为中国近代南洋兄弟烟
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其主要文字表述为:
“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
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从该广告能够
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A. B. C. D.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所含信息的理解。 洋烟在古代就有,A项错;题中广告无法证明是最 早的香烟广告,C项错;在近代中国,洋货凭借特 权和资本技术优势,控制着中国市场,D项错。但 从材料中“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 可以推断出倡用国货这一结论,B项正确。 答案 B
西合璧”特点不符,因此B项最佳。
浅谈晚清到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
浅谈晚清到民国乡村治理的制度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乡村治理,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制逐渐被改革进步,铁腕手段缺乏的官员们开始尝试各种制度拟定来加强乡村管理,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
本文将就当时的乡村治理制度进行探讨。
中国传统社会的乡村管理基本上是依靠乡约村规来实现的,乡约村规向来是传统农民生活中最基本的规范,主要反映信仰及伦理文化方面的特点。
而在清朝中后期,乡约村规逐渐不能完全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于是一些地方垂手,一些政治家及官员开始尝试改革。
从政治层面来看,民国前期制定了一系列治理体制。
1909年成立的“乡村理政编查局”就是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机构之一。
该机构将各地乡村规模及财产、人口统计数据进行摸排,以研究乡村经济的发展及演变过程,精确掌握当地生产生活情况的变化,为制定乡村管理制度及改进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理论基础。
在经济方面,晚清至民国时期也适当地推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建立起新的农村经济体制。
这期间的乡村经济依然沿袭了继承压制真金白银的苛政思想,如:义务田制、钳臂税制、大礼税、累进赋税等,但也附加了一些新的农村改革措施,如:设立农村合作社、农民银行等。
这些新的制度或措施对那个传统社会具有革命性的改革与创新。
在社会文化方面,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面临着一种破坏的趋势。
尽管在短暂的满清盛世中,某些传统文化得到了一些复兴,在清末思想运动中批判古代文化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传统文化的危机难以被挽救:极酷的割去缺乏现代意识的封建愚昧的脐带,该文化与传让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迭中的上游更浅。
民国初年,孙中山曾将“民为主,政为辅”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这一思想影响了那个时代中的政治制度体系,理念便入侵了乡村制度改革之中,开始尝试改变过去由等级性组织、非正式的公开秩序构成的乡村组织形态,向以机构化、官办化和法制化融为一体的新式治理体制转型。
综上所述,晚清至民国时期乡村治理制度的变革是一个不断尝试与失败的过程。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通史资料三:中国近现代史阶段划分的依据: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内容总论:1 近代中华民族在列强侵略的屈辱中,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前80年1840——1919)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后30年(1919——1949)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要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
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④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3.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①先天的不利条件: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准备不足;缺乏科技支持,技术准备不足;欠缺技术人才,人才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思想准备不足。
②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封建专制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
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高考目标:一、政治史(必修一)(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打击了本国____统治和外来侵略。
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没有农民参与的革命是不能成功的。
局限:1 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2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3 阶级思想的局限性。
1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 (或商业资本主义)--晚清的经济历史
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 (或商业资本主义)——晚清的经济历史杨小凯最近朱学勤教授请笔者为百年中国史写一章中国百年经济史,盛情难却,只好慢慢收集材料,准备这一章的写作开始做阅读文献的家庭作业以後,後悔不该应允此事,因为比起做理论研究文章,阅读文献辛苦多了。
为了累积背景材料,笔者写下一些读史笔记,也许不少读者会有兴趣一睹晚清经济史。
晚清经济史最有趣的是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是晚清经济发展的状况。
有人认为晚清经济并不是一个未发展经济,而是在城市中有相当发达的原始资本主义,或商业资本主义,其形态相当接近中国80年代温州,江浙,北京浙江村中的个体和私人经济。
第二个问题与中国和西欧十八,十九世纪经济发展的比较有关,也与当时法国和英国经济制度的差别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会大大落後於西欧,为什么中国的原始资本主义不能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
第二个问题的一个回答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不能从原始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资本主义。
这个回答从笔者看到的史料来看完全不符合史实。
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的就是对晚清洋务运动的评价。
笔者看到的资料显示,洋务运动是个失败的工业化运动,其失败不在於帝国主义的侵略,而是在於政府的「国家机会主义」,用国有企业的方式推动工业化,扼杀了私人自由企业的发展。
在分析这三个问题之前,笔者有必要说明我所采用的治史方法,笔者不同意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治史方法,原因是历史研究从未有述而不作的,每本历史著作都有显含或隐含的理论框架。
这些框架对历史上各现象或变数之间的关系结构作一些假定,而记载历史不可能不采用一个组织史料的框架。
试想相信地心说的人写出的天体运行史与相信日心说的人写出的必然会非常不一样。
实证的研究态度是在写史前,言明分析框架的假设,则读者可以自行判断这些假设与史实之间的关系。
当这些言明的假设之多样化到达足够多,且在不同框架之间有充分竞争时,对理解历史最有帮助的框架才会在学界共识的基础上脱颖而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孙中山
孙中山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 孙中山学习西方与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思想
一、孙中山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有两大经 济内容。一为“平均地权”,二为“节制资本”。两者都体 现了国家干涉主义的立场。孙中山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而 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为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孙中山在主观上 却认为自己的一切主张和措施,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在中 国推行社会主义。孙中山这种主观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有 它的历史条件。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 同时西方国家也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谈看到在 垄断资本压迫下西方国家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日益激化, 又受到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即热望中 国通过学习西方而走向富强,有深怕中国将来也会发生向欧 美那样的社会矛盾和积弊,于是就产生了他的“与其医于已 发,不如防于未然”的想法,产生了他的把发展资本主义的
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所以,在严复看来,同样具有资本 主义性质的农业和工商业之间,自然不会存在互相排斥、互 相敌对的关系,自然就不可能存在重此抑彼得问题。于是, 严复在对本末范畴进行重新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封建主 义的重本抑末论根本对立的资本主义的农工商关系论。 严复的农工商关系论,是中国传统本末论与法国重农学 派理论向揉合的产物。他关于农业问题的看法,既继承了中 国传统重农思想的合理成分,又接受了法国重农学派关于农 业是唯一生产剩余产品的生产部门的思想影响。
二、薛福成的工基商纲论
薛福成是中国近代著名外交家,他于1889年以三品京堂 之衔,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眼界大开,思想锐变。他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可以概 括为“工基商纲”论。他认为封建社会以农业为基础,而资 本主义社会则要转而以工业为基础,并且指出在工商业的关 系中“工实尚居商之先”,提出工是商业之基的观点,这是 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韬的“恃商为国本”的观点大大前进了一步。但另一方 面,他又把商人说成是“握四民之纲”的人,在他看来,以 工为基和以商为纲并不矛盾,资本主义归家的国民经济中, 商业居主导地位,但发展商业又要以发展工业为基础。从这 一认识出发,它既把“振兴商务”看作是“生财大端”,又 指出“中国欲振兴商务,必先讲求工艺”。他一直把工和商 联系起来考虑,而对于农则不加以注意。
第二节 魏 源
魏源的“缓本急标”论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一、魏源的“缓本急标”论
魏源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有古代跨入近代的起着承前启后作 用的重要人物。他的“缓本急标”论可以说是近代产业思想产 生的始端。在鸦片战争前,魏源的经济思想还未完全摆脱农本 思想的影响,以缓和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为出发点,甚至还常 常引用“金玉非宝,稼穑为宝”的古训,但亦不主张抑末。鸦 片战争后,魏源的经济思想着重于解决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所引起的问题。他对传统的本末论作了重要修正,提出了“缓 本急标”、“货先于食”的新观点,把发展工商业以抗衡资本 主义经济侵略作为当务之急,这就为他重视货币财富和工商业 的一贯立场寻找到了理论根据。魏源认为,“金生粟死”和 “重本抑末”的古训是古代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而今当务之 急,是要正视世界潮流和中国民族危机的现状,发展商业和工 业,权且把“古训”放一放。尽管魏源这里还不曾公开否定传 统的“本末”概念,但他是一个注重实物的人,他在“急标” 思想的指导下,
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 空前高的战争惨败,使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率先 从对中国数千年古文明自我陶醉重震惊过来,开始了向西 方寻求救国致强图富的道路。他们开始了结合所及原先不 熟悉的西方国家的有关知识、资料,编纂了一批介绍世界 各国情况的论著,成为近代初期的“知夷”论者。 在众多的“知夷”论者中,魏源和林则徐是走在时 代前面的人,他们不仅提出了乐街西方,认识世界的问题, 而且依次为出发点,提出了学习西方,走向世界的时代的 更强音。这就是林则徐的“船坚炮利”论和魏源“师夷制 夷”论,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军工引进”型的对外开 放模式。
第三节 严 复
严复的农工商关系论 严复的自由主义经济主张
一、严复的农工商关系论
严复位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与经济学说在中国的 重要引进者与传播者。在农业和工业的相互关系问题上,严复 坚决反对传统的封建主义的重本抑末的教条,坚决反对地主阶 级顽固派以这种叫台哦为依据反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各种 论调。但他仍使用传统的“本末”范畴来分析农工商关系问题, 仍把农业称为“本业”,把工业称为“末业”。这是因为他认 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剩余产品是工商业成为独立部门的基础和 前提。不过,严复所谓“末业”,丝毫不包括轻视、贱视之意, 而是相反,他非常强调工商业的重要性,认为工商业和农业都 是“相养所必资而于国为并重”的手段,而且工商业的发展对 农业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严复所说的农业,已不是指封建自 然经济下的传统农业,而是为得“赢”即利润而使用资本进行 企业经营
二、严复的自由主义经济主张
严复把《原富》中的经济自由主义作为批判的武器,借用斯 密反对重商主义,反对国家干涉经济的主张,尖锐批判清政府 压制民族资本的政策,尤其是洋务派垄断新式工商业的政策。 他宣扬西方古典经济学的说法,认为只有个人最关心也最懂得 自己的利益,而是社会上的每个人能得到自己的最大利益,合 起来就最能增加整个国家的利益和财富。而要使每个人能够为 自己谋求最大利益,就必须给予个人已进行经济活动的充分自 由。严复把这种经济自由说成是一种“自然之机”和“必至之 势”。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策,必须顺应这种“自然之机”和 “必至之势”,废止一切妨碍私人资本活动的政策措施,对经 济活动实行完全的自由放任。如果国家政权对私人经济活动多 方限制,在生存竞争的世界上,坚持这种逆天违理的政策,就 会造成国家的衰落和危亡。他对经济自由必要性进行了这样的 论证之后,就把工缉的矛头明确指向洋务派集团,指责洋务派 对新式工商
业的官僚垄断,尤其是洋务派的官督商办制度,是私人经济 活动自由的严重障碍。 用西方的自由主义作武器,反对洋务派对新式工商业的 官僚垄断,这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经济思想 的一个带有共性的内容。这是因为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派的 破产,而日本那种允许和鼓励私人资本自由兴办工业的做法 租金了国家的富强,人们越来越把洋务派对新式工业的垄断, 把洋务派朝办工业的主要形式“官督商办”看作是“中国工 艺不光之大原”。因而强烈要求废除洋务派对新式工业的垄 断政策,给予私人资本以充分的活动自由。不仅严复如此, 19世纪末变法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如谭嗣同、梁启超等人, 也都先后积极宣扬和运用国经济自由主义,但是由于他们当 时都为直接阅读过西方经济学著作,对经济自由主义的阐述 都是一些间接的道听途说,甚至有牵强附会之处。他们的经 济自由主义观点往往和他们的对外贸易观点紧密结合。后来 由于目睹中国外贸逆差的日益严重,又先后转而拥护重商主 义的国家保护贸易思想。
经济纲领解释为社会主义纲领的主管社会主义理论。然而 用以“防止”资本主义的,却是两项有利于资本主义迅速 法展的经济纲领,这在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 却是具有很大进步意义的。 总之,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两大经济纲领,说到底是发展 资本主义的纲领,而才缺的宏观调控与运行机制,则是国 家资本主义式的机制——通过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力量, 来调节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把国家垄断国民经济重 要部门与鼓励私人自由经营一般中小企业两种体制有机结 合起来,使国民经济沿着资本主义工业化方向发展与运行 的机制。
林则徐在于英军直接较量之后,亲自体验到西方在军 舰枪炮方面的优势,“内地船炮非外夷之敌”。为了抵制外 夷再次侵略,他力主“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 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从发展军事工业的角度入手, 学习西方,以达富强兵抵御外辱的目的。 魏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明确提出了向西方——敌人学习问题。魏源还把林则徐的 “制炮造船”的主张加以丰富和发汗,不再局限于为了应付 眼前战争的需要,而是把引进西方军事工业技术已建立中国 新诗国防工业,作为对外放开的战略性任务提出了出来。魏 源是地主阶级改革派向民族资产阶级过渡的思想先驱。他不 仅把“师夷”的方向放在发展军事工业方面,而且还主张军 事工业企业可以兼制民用产品,发展军民两用工业。魏源把 “师夷”与“制夷”正确地结合起来,在坚持反对外来侵略 的同时,主张学习外国长处以努力改变中国自身的落后面貌, 尽快缩短东西放在经济方面的差距。
第八章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 经济思想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政治 魏源 严复 薛福成 孙中山 张培刚
第一节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社会 经济与政治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清末及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
一、清末及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二、清末及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
第六节 张培刚
工业化的内涵、动力和机制 农业与工业的关系 “中心与外围”理论
一、工业化的内涵、动力和机制
张培刚用“基要的生产函数”来描述工业化,他把工业 化定义为一系列即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其 基本过程是:最先发生于某一生产单位的生产函数,然后 再以一种支配的形态形成另一种生产函数继而遍及整个社 会。这些函数的变化能引起并决定其他生产函数的变化, 故称为“基要”函数。那么,对于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来 说,那些函数是“基要”的呢?张培刚认为,社会生产有 资本品工业和消费品工业两种。基要的生产函数都是与资 本品工业相关联的。在他看来,基要生产函数发生变化不 仅联带消费品工业,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经济组织和经济结 构。张培刚这种工业化定义的深刻意义在于,他指出了工 业化不仅仅是一个兴办工业的过程,而且是经济组织系统 和生产关系的突变。
以后更着意于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鼓励工商业发展,重视商 品货币流通等方面,就连他的消费思想和货币思想也体现了 “缓本急标”这一基本的经济思想的总则。 魏源在“缓本急标”思想的指导下,还逐渐认识到发展近 代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师夷”、“制夷”的口号中 提出了学习、移植西方新式工业的问题。总之,魏源的缓本 急标论还没有完全摆脱“本末”思想的影响,但已把发展近 代工商业以抗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作为当务之急,这就为以 后资产阶级最终“重本抑末”这一封建教条提供了一个必要 的思想解体和理论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