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计划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计划## Marxism Philosophy Course Syllabus ##。
Course Overview.This course provid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of Marxism. Marxism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body of thought tha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world. The course will explore the main ideas of Marxism, including its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its theory of class struggle, and its vision of a communist society. Students will also be introduced to the work of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rxist thinkers, such as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and V.I. Lenin.Course Objectives.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of Marxism.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a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Marxism.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apply Marxist ideas to the contemporary world.Course Structure.The course is divided into four modules. Each module will focus on a different aspect of Marxism.Module 1: Marxism's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Module 2: Marxism's Theory of Class Struggle.Module 3: Marxism's Vision of a Communist Society.Module 4: The Work of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arxist Thinkers.Assessment.Students will be assessed on their participation in class, their completion of weekly readings, and their performance on a midterm exam and a final exam.Grading.Participation: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精品课材料
讲授哲学原理 讲授人生哲学、法律基础 讲授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主要教学 研究和Biblioteka 学研究工 作成果主要著述: 《哲学基础知识》 主编 2004年7月 河北教育出版社 《人生学》 专著 1999年7月 河北人民出版社 《法律基础》 主编 1990年9月 中国经济出版社 《高等学校教职工道德》 主编 1992年7月 中国经济出版社 《法律基础教学指导》 主编 1993年4月 天津科技出版社 《人生哲理》 副主编 1989年5月 四川人民出版社 《高等学校思想教育》 参编 1988年7月 河北人民出版社 《大学法律教程》 参编 1989年9月 学苑出版社 《法律基础》 参编 1991年6月 中国经济出版社 《青年人生观导向》 参编 1991年 中国青年出版社 《大学生入党引论》 参编 1991年3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高等学校管理》 参编 1993年6月 河北教育出版社获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荣誉奖,相当于一等奖 《法律基础》 参编 1995年5月 河北大学出版社 主要论文: 1.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 1994年12月《河北月刊》 2.也论人生价值 1995年第一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课讲授方法探讨 1995年《思想政治教育》 4.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关系 1995年10月《新时期社科理论探索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 获得省高校工委、省教委“省高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优秀论文奖” 5.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 《精神文明建设大家谈》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7年9月出版 被省教委宣传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评为一等奖 6.从低层次入手,向高层次引导—思想教育探讨 1997年8月《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 专利文献出版社 7.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1999年4月28日 《光明日报》第五版 8.为农服务是办好农业大学的根本 —河北农大20年坚持走“太行山道路”的思考1999年5月27日《中国教 育 报》第三版
思修马原毛概史纲全称
思修马原毛概史纲全称思修马原毛概史纲,即《思想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简称,是一门重要的哲学课程,内容涵盖了思想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并理解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指导原则。
思修马原毛概史纲的背景和意义思修马原毛概史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思修马原毛概史纲,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次,思修马原毛概史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概念,学生可以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思修马原毛概史纲对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和基本原则,如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历史使命等。
这些理论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的认识。
思修马原毛概史纲的主要内容思修马原毛概史纲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思想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
思想修养思想修养部分主要涵盖了对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培养。
课程将引导学生反思并思考自身的思想、行为和行动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同时,该部分还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思想流派,比如孔子、庄子、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以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思想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思修马原毛概史纲的核心内容。
该部分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唯物论和辩证法。
学生将学习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以及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此外,还将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思想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全校网络学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为全校网络学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专升本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在章的课程概述中。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网络教学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观看网络课件、作业和多种形式的辅导完成的。
学生在教学指导书的指导下,经过自学教材和参考书,完成规定的作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和学生自学情况,对每章的重点难点通过远程教育集中讲授。
并通过互连网及其它方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每章布置若干个复习思考题,帮助学生掌握重点。
学生应在掌握本章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着重对思考题有关内容进行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所以,学习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在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基本内容(中英)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基本内容(中英)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hapter 1 Marxist philosophy is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哲学基本问题Philosophy is the theoretical form of world outlook; Basic issues of philosophy2)哲学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Fundamental schools of philosophy: materialism and idealism and their historical forms3)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哲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Epochal, national and class characters of philosophy. Status ofphilosophy in national culture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及其伟大变革。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Emergence and great changes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advancement with the times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6)学习哲学,终生受益Learning philosophy benefits you in your whole life.第二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Chapter 2 Material unity of the world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The principle of Marxist philosophy课程代码:220201学时:48 学分: 3 讲课学时:46上机/实验学时:无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本课为公共必修课程。
开课院系:社会科学部教材:杨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主要参考书:《世界 人生 价值》,吴德清主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8。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为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公共理论政治课。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达到三个目的:1、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科学的世界观。
3、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教学内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和派别一、哲学二、哲学基本问题三、哲学基本派别四、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二、运用原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物质二、运动三、时间和空间第二节意识的产生及其本质一、意识的起源二、意识的本质三、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三章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一节实践的结构、特点和基本形式一、人和自然的关系二、实践的结构、特点和基本形式三、实践的基本环节第二节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一、实践的主体特征和类型二、实践的客体特征和类型三、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辨证关系第三节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一、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二、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第四章物质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一、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二、世界处于永恒发展之中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一、规律及其类别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四、对立统一规律第三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一、现象与本质二、原因和结果三、必然和偶然四、内容和形式五、可能与现实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和辨证运动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三、认识的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辨证运动——两个飞跃一、认识活动的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的本教学计划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掌握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加深对辩证法和物质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其思想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概念及历史渊源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内涵3. 唯物史观的概念及主要内容4. 辩证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5. 物质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实践意义和历史地位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文献阅读、思维导图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加强思想建设和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进程第一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概念及历史渊源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概念及基本内容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思潮的比较第二课 唯物史观的概念及主要内容1. 唯物史观的概念及其理论要素2.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与联系3. 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及其意义4. 中国革命的历史规律性分析第三课 辩证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1. 辩证法的概念、特征和分类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 矛盾的主要类型和解决原则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和联系第四课 物质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1. 物质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分类2. 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普遍规律性3. 生命和意识的物质基础和本质属性4. 物质向能量和信息的转化及其意义第五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实践意义和历史地位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基础和历史背景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示和挑战五、教学评价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注重学生的全面评价和激励,评价标准以理论联系实际、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为主要依据,全面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人才培养水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5015007总学时:40学时(讲课40学时)总学分:2.5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全校本科二年级学生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本科各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必考课。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毛泽东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理解,更加自觉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其基本的教学要求是精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前的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原则性建议:贯彻传授知识、提高觉悟、培养智能三位一体的教学总要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体现“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则,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对于紧密联系现实的问题要多采用课堂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读书、理解、体悟、运用相结合;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四、大纲使用说明:本校四年制本科所有专业统一使用本大纲。
第三章的第三节和第五章的第三节内容,在上课时统一不作讲解。
大纲正文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时:3学时本章讲授要点:什么是哲学及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的旗帜并永葆科学青春的奥秘所在;把握马克恩主义及哲学的理论体系、特征和历史发展;在实践上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哲学的含义、世界观的含义;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它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了解哲学的发展过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各自形态以及辩证法的形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科本),汪华岳主编,书号为 ISBN 7-04-012232-4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适用于各专业的公共理论课,其体系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四部分。
唯物辩证的思想是贯穿其始终的灵魂。
它是其它政治课的理论基础和理论起点,它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有助于学生科学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规律;它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对其他课程的掌握,它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目标:
使学生全面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理论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方法论,帮助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学生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打下哲学基础。
四、学时分配(讲授学时):
五、教授方式: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姜锡润课程中文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als of Marxist philosophy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数:3.0+3.0课程学时数:54+54授课对象:人文班本科一年级本课程的前导课程: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
作为哲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本课程还致力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学贯彻启发式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吸收近年来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共识性研究成果,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并通过指定学生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的学习。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第一节哲学的对象和内容内容: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对象;哲学的主要领域重点讲授:哲学的对象第二节哲学的性质、特点和历史形态内容:哲学的性质;哲学的特点;哲学的历史形态重点讲授: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相比所具有的特点第三节哲学的功能内容:哲学与人类文明;哲学与民族精神;哲学与人生重点讲授: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四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派别;哲学基本问题的表现形式重点讲授: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意义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意义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点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形式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人类实践的指导意义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第一节实践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内容:实践的本质和特点;实践的历史发展;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基础重点讲授:实践的本质第二节实践的形态、结构和过程内容:实践的形态;实践的结构;实践的过程重点讲授:实践的基本结构第三节实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实践与物质世界的分化和统一重点讲授: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第四节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及其克服途径内容: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重点讲授:思想路线及其哲学依据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第一节辩证法的演变及其变革内容:辩证法的历史演变;合理形态的辩证法重点讲授: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特征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客观基础(客观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重点讲授: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内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重点讲授:唯物辩证法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第四节辩证思维的方法内容: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重点讲授: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第一节自然哲学的演变及其变革内容:自然哲学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的变革重点讲授:由自然哲学的历史发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变革第二节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内容:自然界对人类的先在性;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前提性;外部自然与人本身的自然重点讲授:外部自然界对于人类活动的意义第三节自然的人化内容:自然人化的实质和意义;人化自然的构成和特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重点讲授:人化自然的实质第四节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内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发展;当代的生态危机及其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讲授:人与自然关系的当代特点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观第一节社会哲学的演变及其变革内容:社会哲学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观上的变革重点讲授:由社会哲学的历史发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观的变革第二节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本质内容:人类社会的产生;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的基本矛盾重点讲授:实践与人类社会生活第三节社会有机体及其基本结构内容:人类社会的有机整体性;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文化结构重点讲授: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及其结构第四节社会发展与社会文明内容:社会发展;社会文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重点讲授:社会文明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第一节历史哲学的演变及其变革内容:历史哲学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观上的变革重点讲授:由历史哲学的历史发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的变革第二节人类历史的本质和特点内容:历史是人的活动过程;人类历史的进步趋势;人类历史的决定性与选择性重点讲授:人类历史的本质第三节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内容:历史规律的基本特征;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阶级斗争的规律重点讲授:社会基本矛盾第四节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内容: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决定作用;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群众史观与群众观点重点讲授: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观第一节文化哲学的演变及其变革内容:文化哲学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化观上的变革重点讲授:由自文化哲学的历史发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观的变革第二节人类对世界的文化把握内容: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模式;文化的功能重点讲授:文化的本质第三节文化创造和文化交往内容:文化的创造;文化的交往;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重点讲授:文化交往的意义第四节当代全球化与文化发展内容:全球化的文化内涵;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点讲授:全球化对于当代文化的影响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第一节科学的本质和特点内容:科学与科学活动;科学活动的一般特征;科学的分类重点讲授:科学活动的本质第二节科学的发展内容: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重点讲授:科学发展的规律第三节科学的社会功能内容:科学与社会的物质文明;科学与社会的精神文明;科学与社会的制度文明重点讲授:科学的现实作用第四节现代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时代内容:现代科技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教育事业重点讲授:科学技术的现实意义与知识经济时代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结构和基础内容:认识的本质;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实践基础重点讲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节人类认识过程内容: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观念重点讲授:人类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内容:真理的客观本质;真理的辩证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观的基本内容第四节认识的辩证运动与群众路线内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重点讲授: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第十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9)第一节价值的本质、特点和形态(3)内容:1价值的本质;2价值的特点;3价值的形态重点讲授:价值的实质第二节价值评价(2)内容:评价的实质和特征;评价的类型和标准;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重点讲授:价值评价的实质第三节价值创造、价值选择与价值实现(2)内容:价值创造;价值选择;价值实现重点讲授:价值选择第四节价值观念(2)内容:价值观念的本质和结构;价值观念的认同、冲突和变革;价值理想与人生境界重点讲授:价值观念的本质及其存在的现实意义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论(8)第一节人学理论的演变及其变革(2)内容:人学理论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学理论上的变革重点讲授:由人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理论的变革第二节人的生存(2)内容:人的生存方式;人的需要和利益;人自身的生产重点讲授:人的需要对于人的生存的现实意义第三节人的本质(2)内容:人的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人的个性与类特性;现实的个人及其社会本质重点讲授:人的本质的多重理解及其合理性第四节人的价值(2)内容:人的自我价值;人的社会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重点讲授:人的价值的实现第五节人的发展(2)内容: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以人为本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解放重点讲授:人的历史发展三、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自编教材),2006年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实施计划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实施计划
一、课程简介
课程学分: 2 学分
课程学时数:40 学时
选课基础:无
二、课程任务
课程任务: 本课程旨在强调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理解,提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并位学好其他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四、课程教材及相关资源:
2、课件:
1)自主学习型网络课件2)考前串讲课件
3、网站资源:学生中心的“课程专栏”;
其它:相关专业杂志
五、教学安排
本课程学习主要形式有:课件播放课为主,辅以考前串讲或模拟题、平时作业、网上实时和非实时答疑、网上BBS讨论。
课件自学由学生根据教学周历表要求,自主安排学
习计划。
具体安排如下:
3、网上实时答疑安排
课程实时答疑大致安排在每月一次,每次两小时,具体答疑时间及栏目见学习平台通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第一、二课时○先自我介绍(见手写)○引入课程:一、哲学与生活的关系:一般而言,一说起哲学,人们总觉得抽象难懂,而且觉得学了也没用,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没有甚么关系。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首先,从哲学的产生过程来看,哲学源于生活。
1.物我不分的原始世界观2.万物有灵的神话世界观3.追求万物本原的哲学世界观:最先对这一思想作出明确表述的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他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
因此,我们往往把泰勒斯看作是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家。
可见,哲学实际上是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出来的。
(二)其次,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来看,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哲学绝不是远离现实、不可捉摸的,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天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哲学,当我们还没有学习哲学的时候,其实也都在按照一定的哲学观点思考问题、做人、做事情了。
只不过是自己没有感觉到罢了,如果大家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经常反省,就会切实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都可以发现哲学的踪迹,事事都可以受到哲理的启示。
例如:生活中的:1.归纳问题—休谟问题2.分配标准问题-伦理学和政治哲学3.美丑标准问题-美学问题可见,哲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其实你对上述问题以及其他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的,都包含了一定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世界观,只不过你没有意识到罢了,甚至当别人给你指明,你也不以为然。
从这儿大家可以看出哲学与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并不深秘,也不抽象。
当然,这也不是说,人们对生活中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看法都具有哲学意义。
哲学源于生活,但生活并不等于哲学,如果事情是这么简单,那也就不需要学习哲学了,因为人人都有生活。
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二、哲学是什么(一)哲学的词源学意义:1.哲学一词是舶来品,来源于希腊文φιλοσοφ α,拉丁化为philosophia,意思是”爱知识”,”爱智慧”(love of knowledge and wisdom).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首次用”哲学”二字表述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哲学学说,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1848-1905)首先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并被中国学术界沿用.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在十九世纪中期欧洲的一些大学,但哲学的专业化(major)直到康德的三大批判发表后,才确立起来.在近代以前,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工作也不能明确区分.哲学与科学的最终区分是随着西方近代哲学所谓认识论的转向而形成的,并由康德完成.康德反对旧哲学”哲学是科学的皇后”的观点,认为哲学是一种最基本的学科的概念,即哲学是一门基础的学科.哲学的首要性不再是由于其最高的位置,而是由于其”基层”的位置.形而上学即哲学的核心是知识论,它是一种不同于各门科学的理论,因为它是各门科学的”基础”.2.从古汉语来分析,↗析哲心通过分析而达到清楚明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2003.11目录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授课大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第一节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化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二节意识与物质世界第三节人的实践与物质世界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党的思想路线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第一节人类的实践与世界的辩证性第二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三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范畴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第三节认识过程的动力机制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其社会的本质第二节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性第三节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第一节社会的经济结构第二节社会的政治结构第三节社会的文化结构第四节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创造者》(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节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第四节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第五节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一)教学重点(二)教学难点第一节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二节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第三节人的发展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大学生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程,课程设置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使他们能够科学理解毛泽东的哲学思想、邓小平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为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本大纲是根据教育部社政司2003年17号文“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和广东高校2003年新版教材重新制定的。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授课大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教学重点:第一节重点讲授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要解决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和哲学的研究对象及社会作用等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集中在对两大阵营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划分标准的理解上,同时对哲学发展的历史演变也要做系统的概述。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要通过整体性的概述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进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9世纪中叶产生的必然性,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和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致性问题要通过联系实际去分析和把握;介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学难点:注重从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大背景下工夫,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许多概念学生在中学的政治课已经有接触,重点是如何讲深将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中提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分析,无论是讲授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是分析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和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中国化的问题,都要求有整体的把握。
第一节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演变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第四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一)教学重点第一节重点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通过对唯物论物质观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的分析,说明人类对世界的本质问题的探索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要求学生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是“总和中的抽象”的产物,只能是物质的共性的概括,区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朴素唯物论、形而上学唯物论物质观的同异。
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础上把握物质的根本属性,特别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理解。
对于时间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从学生的思维和理解的情况看,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节主要讲授意识产生的根源、本质与作用。
第三节重点讲授人通过实践把握物质世界。
第四节应该作为本章的结论讲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最后的逻辑归结得出的结论。
(二)教学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既是出发点,也是理论难点。
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物质的本质、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的讲授,再展开对意识的产生和作用的诠释,从理论的逻辑上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通过第三节了解人类通过实践环节与物质世界相联系的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第二章的教学难点相对集中在第一节对物质的概念、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和时空的绝对与相对的原理的把握上。
讲授的过程应该结合科学发展的新材料要展开。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物质范畴的历史演变二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形式三物质世界的特性第二节意识与物质世界一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人的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能动把握第三节人的实践与物质世界一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二实践的特点和基本形式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党的思想路线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一)教学重点第一节重点讲授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和逻辑起点,掌握这一特征是学好本章理论的思想基础,讲授的时候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加深学生对普遍联系与无限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理解。
第二节要从理论上把辩证法的三大规律进行梳理,首先是质量互变规律,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对立统一规律则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是理解和把握整个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特别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如何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这是本章重点问题的实质应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联系社会发展道路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现象进行分析。
第三节重点讲授辩证法的五对范畴和系统的思想,特别是系统观点对辩证法的深化和丰富。
(二)教学难点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是辩证法的出发点,在第一节要联系实际进行发挥,注意理论的把握和联系实际的发挥。
第二节难点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的基本属性与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意义,同时注重辩证否定的分析法中重点说明事物的发展为什么往往都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并联系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现象进行阐述,说明这是由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两次向对立而转化所决定的。
第三节的内容可以根据课时和教学计划适当调整。
第一节人类的实践与世界的辩证性一唯物辩证法与人类的实践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三世界的辩证发展第二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质量互变规律二对立统一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范畴一对事物进行侧面认识的范畴二对事物进行过程认识的范畴三对事物进行系统分析的范畴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教学重点:第一节重点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与唯心论的先验论和形而上学唯物论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的区别,引导学生通过对唯心论与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比较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础与本质的原理。
第二节主要解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掌握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本质,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的意义。
第三节重点讲授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非理性因素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两部分可以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二)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要注意几重关系的把握。
第一是从辩证法的角度阐述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说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内容的纵深发展。
第二是在阐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同时着重强调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
第三是通过对真理的客观性和两重性的原理的讲授引导学生了解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意义。
加深对科学认识和发展过程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的理解,深化对实践标准的正确理解。
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一认识的基础二认识的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一般认识的开展过程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三认识的辩证思维方法第三节认识过程的动力机制一真理过程的相对与绝对的矛盾二实践过程的真理与价值的矛盾三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基本问题》(一)教学重点第一节重点讲授社会历史观与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重要联系,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把握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必须把唯物史观的确立的意义与唯心史观的理论表现做首要的分析和论证,并以此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内容的出发点。
第二节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中劳动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的根源;第三节通过讲授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把握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的问题上要联系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难点第一节通过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内涵与划分的标准的讲授,重点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都是唯心史观,从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展开分析。
第二节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劳动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结中起决定作用。
第三节重点放在联系实际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把握上,最后的逻辑归结为理解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其社会的本质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性一劳动是连接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纽带二劳动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中的决定作用三劳动是理解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第三节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一地理环境及其作用二人口因素及其作用三生产方式及其作用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一)教学重点:第一节重点讲授社会经济结构中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与要素,着重说明生产力的客观标准是劳动工具,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两者共同构成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层次;第二节阐明社会政治结构,着重说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区分不同的国家性质与构成的形式;第三节阐明社会的文化结构,特别是社会意识构成的复杂性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这部分是本章的重点部分,要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阐述;第四节阐述社会进步与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意义,联系十六大提出的加强三个文明建设的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分析,提高学生对理论的把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