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ppt
合集下载
孟子选读第一课 王好战 请以战喻 ppt
![孟子选读第一课 王好战 请以战喻 ppt](https://img.taocdn.com/s3/m/bb097a12ff00bed5b9f31ddf.png)
• 狗彘食人食(贵族) 涂有饿莩(百姓)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子“仁”的主张,提
出了“仁政”说,我们刚学过的《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但对这
位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黄药师却颇有微 词,请看他写的这首诗:
齐乞何能有妾妻,
邻家安可日攘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四、《孟子》 •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 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 《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 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 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
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
满,说理深刻透彻。 • 《论语》如饭,最宜滋养; • 《孟子》如药,最宜祓弊。
• 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酒食,得了蝇头小利就心满意足, 其行为荒诞可笑,为人所不齿。孟子将齐人的行为夸大,使之 成为艺术形象,背地里“乞”食,妻妾前“施施”“骄”言,使读者 在强烈的反差中产生审美快感,并对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 • 《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的观点。 •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 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 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 • 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 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 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 深刻道理。
谈谈你所知道的孟子。
•
在中国,“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 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 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 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 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 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 本人也被尊为“亚圣。”在 这部著作中,作者构建了完 整、庞大的孟学体系。千百 年来,无数学者把这一庞大 的学说体系条分缕析,或以 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 体认等名目,指出孟学所蕴 含的价值。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8b75e6af1ffc4fff47ac45.png)
比喻
第四则
孟子
字音
• 卒然( cù ) • 恶乎定( wū ) • 嗜杀( shì ) • 枯槁( gǎo ) • 沛然( pèi )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 告诉 从远处看 国君 靠近,接近
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使人敬畏 卒:通“猝”,突然 怎样安定
梁惠王曰:“寡人之 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
凶,
国君谦词 对于
语气词连用 黄河北部 荒年
则移其民
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
使动,使…迁移 到
这样 考察
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
也?” 取消句子独立性
更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国都城在大 梁,故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问题探讨
3、本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来面 目。他本来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人交往, 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
4、文中“良人”的“餍足之道”是什么?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之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顾而之他”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丈夫是我们一生指望的人
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 精神状态低下,“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 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
42
问题探讨 2020/5/6
2、孟子是怎样看待梁襄王的?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
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 那 统治百姓的国君,人君
1
导入:
2020/5/6
《王好战_请以战喻》优秀课件
![《王好战_请以战喻》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55db44caaedd3383c4d3ff.png)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 们)一生依靠的人,现在却像这样的!”(于是)跟 他的妾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 泣,可是丈夫并不知道这些,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 傲视他的妻和妾。
qweqwe 10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
表推测, 大概
qweqwe 17
寓意分析 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坟场的“乞” 妻妾面前的“骄”
对比二: 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对比
齐人乞食不知羞耻
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
qweqwe 19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 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
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
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qweqwe 20
第三则
qweqwe 22
孟子曰:“今有人 日攘其邻之鸡者,或 日:名作状,每天 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攘:窃取,偷 或:有人 道!’曰:‘请损之, 是:这 道:道义,正道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 损:减少 月:名作状, 如:如果 然后已。’如知其非 每月 义,斯速已矣,何待 其:代指国君征收苛税的 办法 斯:则,就 来年?”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 (她们的)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 家。他妻子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 (他)就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qweqwe 7
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则必 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 尽富贵也,而未 尝有显者来,吾 将瞷良人之所之 也。”
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jià 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 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 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 词,取独,后一个“之”是 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qweqwe 10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
表推测, 大概
qweqwe 17
寓意分析 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坟场的“乞” 妻妾面前的“骄”
对比二: 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对比
齐人乞食不知羞耻
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
qweqwe 19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 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
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
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qweqwe 20
第三则
qweqwe 22
孟子曰:“今有人 日攘其邻之鸡者,或 日:名作状,每天 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攘:窃取,偷 或:有人 道!’曰:‘请损之, 是:这 道:道义,正道 月攘一鸡,以待来年, 损:减少 月:名作状, 如:如果 然后已。’如知其非 每月 义,斯速已矣,何待 其:代指国君征收苛税的 办法 斯:则,就 来年?” 译文:孟子说:“现在有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 (她们的)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 家。他妻子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 (他)就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qweqwe 7
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则必 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 尽富贵也,而未 尝有显者来,吾 将瞷良人之所之 也。”
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jià 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 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 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 词,取独,后一个“之”是 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dfd28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c.png)
对于
黄河北部
到
这样
考察
荒年
第一段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黄河北部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的地方,迁移黄河以东的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用心的人。邻国的百姓不会更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呢?”
取独
国君谦词
语气词连用
介词,凭借
介词,用
以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动词
动词作名词
◆ 谨庠序之教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第二章
问题探讨
第三章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添加标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添加标题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添加标题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添加标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生依靠的人,现在却像这样的!”(于是)跟他的妾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泣,可是丈夫并不知道这些,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傲视他的妻和妾。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添加标题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01
添加标题
表推测, 大概
04
添加标题
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
告诉
通“猝”,突然
何、哪里
数词作动词:统一;
动词,亲附
然:形容词后; 之:动后助词,无义
夫:那;人牧:人君
期待
由:通“犹”; 就:流向
重点字词梳理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
遇旱而枯槁
遇雨而兴盛
百姓
禾苗
遇仁政而归之
大水流向低处
黄河北部
到
这样
考察
荒年
第一段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了!黄河北部发生灾荒,我就迁移那里的灾民到黄河以东的地方,迁移黄河以东的地方的粮食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发生灾荒,也是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用心的人。邻国的百姓不会更加少,我的百姓也不更加多,为什么呢?”
取独
国君谦词
语气词连用
介词,凭借
介词,用
以
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动词
动词作名词
◆ 谨庠序之教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第二章
问题探讨
第三章
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
添加标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添加标题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添加标题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添加标题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生依靠的人,现在却像这样的!”(于是)跟他的妾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泣,可是丈夫并不知道这些,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傲视他的妻和妾。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添加标题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01
添加标题
表推测, 大概
04
添加标题
之墦间,之祭者,顾而之他
告诉
通“猝”,突然
何、哪里
数词作动词:统一;
动词,亲附
然:形容词后; 之:动后助词,无义
夫:那;人牧:人君
期待
由:通“犹”; 就:流向
重点字词梳理
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
遇旱而枯槁
遇雨而兴盛
百姓
禾苗
遇仁政而归之
大水流向低处
《王好战-请以战喻》优秀课件
![《王好战-请以战喻》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0903546edb6f1aff001f84.png)
写法 探究
通观全文四则: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
“寓言和比喻”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 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 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故事”是“宾”,“寓意”是 “主”,
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 “主”?
用了哪些譬喻?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嘲笑邻 国国君
蚤:通“早” 施(yí):通“迤”,斜 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中: 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卒,最后 之: 去、往 东郭:城之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人 的人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
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 回过头看、环视 之他:走向其他人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然后已,何如? 以:表目的
已:停止
戴盈之说:“让国君实行十分之一的税率, 让国君废除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请让我 不能做到,请让国君减轻赋税和关市之征,来 等到明年再全部废止,怎么样?”
孟子曰:“今有人
日攘其邻之鸡者,或 日:名作状,每天
告之曰:是非君子之 攘:窃取,偷 或:有人
道!’曰:‘请损之,是:这 道:道义,正道
今夫天下之人牧,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 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 之矣。诚如是也,民 归之,由水之就下, 沛然谁能御之?’”
夫:那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 君,人君 引领:伸长脖子 而:表修饰 望:期待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 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 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 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 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d265c9172ded630b1cb63d.png)
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jià 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 他所去的地方。瞷,窥视, 暗中看。前一个“之”是助 词,消独,后一个“之”是 动词。所之,所去的地方。
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 才回家;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些 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有声望的人来过, 我要暗中看看他去些什么地方。”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
孟子在最后 一层旨在说 明什么?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 加多应有的态度:应反 省自己,清除虐政,施 行仁政。
第二则
孟子
•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位儒学大师,他发展了孔 子“仁”的主张,提出了“仁政”说,我们刚学过的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仁政思想。但对这位被后人 尊称为“亚圣”的大儒,《射雕英雄传》中的
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良人 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 富贵也”重复了一遍,为什么?
明确:突出这一现象,显示其不同一
般,令人生疑。
哪一句点出了齐人可疑的 关键?
明确:而未尝有显 者来
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 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 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 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 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 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王好战_请以战喻》PPT
![《王好战_请以战喻》PPT](https://img.taocdn.com/s3/m/d26c38e5f90f76c661371aca.png)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 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 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 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 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 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 遂成《孟子》。
比作 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
2016/8/4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34
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
“水之就下”
形容 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施行仁政——获得民心——统一天下
2016/8/4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35
讨论:孟子是怎样看待梁襄王的?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
夫:那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 君,人君 引领:伸长脖子 而:表修饰 望:期待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
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 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 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啦的气势盛大, 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
蚤:通“早” 施(yí ):通“迤”,斜 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中: 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卒,最后 乊: 去、往 东郭:城乊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乊祭者:走向祭祀先人 的人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 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 回过头看、环视 乊他:走向其他人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2016/8/4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37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 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 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 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 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 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 遂成《孟子》。
比作 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
2016/8/4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34
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
“水之就下”
形容 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施行仁政——获得民心——统一天下
2016/8/4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35
讨论:孟子是怎样看待梁襄王的?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
夫:那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 君,人君 引领:伸长脖子 而:表修饰 望:期待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
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 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 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啦的气势盛大, 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
蚤:通“早” 施(yí ):通“迤”,斜 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中: 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卒,最后 乊: 去、往 东郭:城乊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乊祭者:走向祭祀先人 的人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 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 回过头看、环视 乊他:走向其他人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
2016/8/4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中学
37
【高中语文】王好战,请以战喻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王好战,请以战喻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17a01b3169a4517723a37c.png)
王好战,请以战喻
• 本节课所要完成目标: 1、了解孟子的思想性格。 2、了解孟子散文的魅力, 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3、体悟孟子及其思想的现 实意义。
• 善辩。 •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 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 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 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 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 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譬喻论证法:用具体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道理的方法。
• 比喻用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人们 熟知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是寓 言、传说等。 • 运用比喻论证法,能使文章说理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 《孟子》的犀利 • 《庄子》的恣肆 • 《荀子》的浑厚 • 《韩非子》的峻峭 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 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 利益。(以德治国,诚信社会)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 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可持续发 展,绿色产业,和谐社会) 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 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科技是第一生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 本节课所要完成目标: 1、了解孟子的思想性格。 2、了解孟子散文的魅力, 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3、体悟孟子及其思想的现 实意义。
• 善辩。 •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 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 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 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 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 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譬喻论证法:用具体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道理的方法。
• 比喻用的材料可以是生活中人们 熟知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是寓 言、传说等。 • 运用比喻论证法,能使文章说理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 《孟子》的犀利 • 《庄子》的恣肆 • 《荀子》的浑厚 • 《韩非子》的峻峭 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
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 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 利益。(以德治国,诚信社会)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 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可持续发 展,绿色产业,和谐社会) 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 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科技是第一生产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2234ffb9ec3d5bbfd0a7461.png)
蚤:通“早” 施(yí):通“迤”,斜 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 中:都城内 国,国都、京城 卒, 最后 之:去、往 东郭:城之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之祭者:走向祭祀先 人的人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
的酒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回过头看、环视 之他:走向其 他人 其:大概 为:是 道:方法。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 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亚圣”。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 出“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 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 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 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夫:那 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 君,人君 引领:伸长脖子 而:表修饰 望:期待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
译文: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
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 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 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啦的气势盛大 ,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
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 方面的内容?
明确: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寓意分析
对比一:齐人自身行为的对比
齐 坟场的“乞” 妻妾面前的“骄” 人
有 一 妻
对比二: 齐人与妻妾人生准则的 对比
一 齐人乞食不知羞耻 妾
妻妾为丈夫行为痛哭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 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 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 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 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 惨剧。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马兰兰)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马兰兰)](https://img.taocdn.com/s3/m/f273a1d6da38376baf1fae2b.png)
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其中“良人 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 富贵也”重复了一遍,为什么?
明确:突出这一现象,显示其不同一
般,令人生疑。
哪一句点出了齐人可疑的 关键?
明确:而未尝有显 者来
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 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
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
心
民生的道理
第四则
孟子
cù)沛然(pèi ) • 卒然( shì) 嗜杀( • 枯槁(gǎo) wū ) • 恶乎定(
孟子见梁襄王。出, 语人 语:告诉 望:从远处 曰:“望之不似人君,就 看 人君:国君 就: 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 靠近,接近 畏:使人 问曰:‘天下恶乎定?’ 敬畏 卒:通“猝”,突然 “吾对曰:‘定于一。’。 恶乎定:怎样安定。恶, 何,哪里 定于一:安 ‘孰能一之?’“对曰: 定于统一 孰:谁 嗜: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爱好 与:动词,亲附 ‘孰能与之?’ 译文: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告诉别人说“远远
四、《孟子》 •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
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
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 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 《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 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
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
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 《论语》如饭,最宜滋养;
• 《孟子》如药,最宜祓弊。
其妻归,告其妾, 曰:“良人者,所 仰望而终身也,今 若此。”与其妾讪 其良人,而相泣于 中庭,而良人未之 知也,施施从外来, 骄其妻妾。
仰望:依靠、指望。今指 敬仰而有所期望 讪(shà n):讥讽 相泣: 相向涕泣,面对面哭 于中庭:在庭院中,介词 结构后置 未之知:宾语 前置 施施(yí yí ):喜 悦自得的样子 骄:轻视。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https://img.taocdn.com/s3/m/58e47bd5102de2bd9705880f.png)
E、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 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 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2007 年开始不收农业税。)
小结:
1、在 比较中阅读经典 2、在现实的共鸣中感悟经典
课后作业
1、比较《论语》和《孟子》 的区别写一篇小论文,题目 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2、预习《王何必曰利》。
•
1、许多人企求着生活的完美结局,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结局,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
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 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可持续发 展,绿色产业,和谐社会)
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 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科技是第一生产
D、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 所向的条件之一。(一国两制)
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 子》
宿州二中 张雪莉
• 本节课所要完成目标: 1、了解孟子的思想性格。 2、了解孟子散文的魅力, 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3、体悟孟子及其思想的现 实意义。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仁政 王道
省刑罚 薄税敛
• 善辩。
•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 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 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 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 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 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
9、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
10、没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
1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开的更加灿烂。
•
12、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再也不能赢回来。
小结:
1、在 比较中阅读经典 2、在现实的共鸣中感悟经典
课后作业
1、比较《论语》和《孟子》 的区别写一篇小论文,题目 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 2、预习《王何必曰利》。
•
1、许多人企求着生活的完美结局,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结局,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
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 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 协调发展,实现“双赢”。(可持续发 展,绿色产业,和谐社会)
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 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科技是第一生产
D、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 所向的条件之一。(一国两制)
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 子》
宿州二中 张雪莉
• 本节课所要完成目标: 1、了解孟子的思想性格。 2、了解孟子散文的魅力, 掌握譬喻说理的好处。
3、体悟孟子及其思想的现 实意义。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仁政 王道
省刑罚 薄税敛
• 善辩。
•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 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 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 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 那班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 者,才施展他的辩才的。
•
9、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被别人的意见引入歧途。
•
10、没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
11、花开不是为了花落,而是为了开的更加灿烂。
•
12、随随便便浪费的时间,再也不能赢回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 词 活
• 4、然而不王王者
用
• 5、王无罪罪岁 • 6、是使民养生丧丧死无憾也
动 词
• 谨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活用动词
• 是使民养生生丧死死无憾也 动词作名词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四、古今异义:写出红色字的古今义
1、河内凶 黄河/河流
荒年/凶恶,不吉利
23、、请弃以甲战曳喻兵而走请允许我/跑礼/貌行用走语,让对方……
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 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 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 “民贵君轻”、反对“霸道”,提倡 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 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 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 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 书,遂成《孟子》。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本文为何能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
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
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 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 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二是妻妾与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是两种道德标
《王好战,请以战肉而后反 餍:饱,动词,吃饱
b. 则尽富贵也
富贵:名词,有钱有势的 人
c.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瞷:窥视
d.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国:都城 e. 所仰望而终身也
终:使动词,使……完全度过。
f. 与其讪其良人 讪:讥讽,怨詈也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4、然而不王者
这样却/连词,表转折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五、特殊句式: 写出下列各项各属何句式。
• 1、是亦走也。 • 2、王道之始也。 • 3、非我也,岁也。 • 4、非我也,兵也。 • 5、未之有也。
判 断 句 宾语前置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第三则学习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本则寓言内 容是什么?
指责社会上那些用龌 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 达的人,连他们自己 的妻妾对此都感到无 地自容。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寓意
• 《齐人有一妻一妾》讽刺官场中那种不顾 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钻营富贵利达的 人,揭露他们丑恶的灵魂。
二、通假字:找出各项中所通假的字
• 1、不可,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
•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无失其时;王无罪岁)
“无”通“毋”
•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三、词类活用: 找出活用字并解释用法和意义
• 1、填然鼓鼓之
• 2、树树之以桑 • 3、五十者可以衣衣帛矣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他 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 不违农时 (农)
王道 之始
• 保护鱼类 (渔) 不可胜食 • 按时砍伐 (林) 不可胜用
保
• 鼓励养蚕(纺)
民
王道 • 繁兴六畜(牧) 之成 • 生产粮食(农)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揭示了齐人的本 来面目。他本来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社会地位低下,不与任何人交往, 是一个不知廉耻的乞丐。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了哪两方面 的内容?
明确:
1、妻妾的羞惭愤恨。 2、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
孟子特点
• 善辩。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 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 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 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确实是为 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付那班 见利忘义、嗜杀不仁的统治者,才 施展他的辩才的。
《孟子》简介
•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 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 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 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 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 《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 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 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8、树之以桑
状 语
• 9、申之以孝悌之义
后
•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置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六、写出下各项“以”字用法和意义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斧斤以时入山林 • 以五十步笑百步 • 王好战,请以战喻
介词,把 介词,按照 介词,凭借 介词,用
• 兴办教育
教民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思考:最后一层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对比 狗彘食人食(贵族)
•
涂有饿莩(百姓)
• 比喻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本体)
•
刺人而杀人归罪于武器(喻体)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孟子在最后 一层旨在说
第一则 寡人之于国也
一、给括号前一个字注音。
• (1)弃甲曳( yè)兵 • (2)涂( tú通“途)”有饿殍 ( piǎ)o • (3) 鸡豚( tú)n 狗彘(zhì)之畜x( ù ) • (4) 数( C)ù 罟( gǔ)不入洿( wū)池 • (5) 无( wú通“毋)”失其时 • (6) 谨庠( xián)g序之教 • (7) 颁( bān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8) 申之以孝悌( t)ì 之义
明什么?
旨在阐述统治者想使民 加多应有的态度:应反 省自己,清除虐政,施 行仁政。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齐人有一妻一妾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
正音 瞷( jiàn ) 墦(fán ) 讪(shàn ) 施( yí)从良人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