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合集下载

中国力学事业50-年

中国力学事业50-年

中国力学事业50年庄逢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北京100830)中国力学学会走过50个春秋,50年的成长与辉煌!50年的拼搏与奉献!是中国力学创业、奋斗和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时值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之际,我们聚会一堂,共同庆贺。

在这里我将对中国力学的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与大家共同回顾中国力学事业的创建过程和近10年的重大成就,共同展望中国力学未来的发展。

1 中国力学事业的创建力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远非50年所能概括。

早在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较大发展,对力学知识的需求逐步增加。

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郑太朴翻译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徐骥著的《应用力学》,陆志鸿著的《材料强度学》。

在这一时期,一批学者先后留学归国并开设力学课程,如北京大学的夏元瑮、清华大学的周培源、北洋大学的张国藩、唐山铁道学院的罗忠忱等,在国内开始系统地讲授相对论、理论力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等课程,并相应开展了一些力学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这些力学活动为中国力学的早期发展是做出贡献的。

但是,力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快速蓬勃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

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建立独立民族工业体系的国家战略发展需求急需力学人才和专门机构。

1952年,周培源在北京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1953年,钱伟长首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建力学研究室。

1955年10月,钱学森回国,与钱伟长合作,在1956年1月5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建国初期,为解决专门力学人才匮乏的现状,钱学森等还探索了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我认为有两个较为成功的事例。

第一个是1957年,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开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学员选自工科专业四年级学生和力学教研组助教及生产部门的工程师,做到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样一种人才培养机制是可行而有效的,这些学员在后来的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会议暨“2011全国爆破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第六、七届委员会议暨“2011全国爆破理论研讨会”会议纪要
里 巴 哈 望 ( 德 里科 学 宫 ) 行 , 会 将 做 好 此 次 会 议 论 文 和 新 举 协
家对 国 家 标 准 《 破 安 全 规 程 》 行 认 真 修 编 并 已 将 送 审 稿 爆 进
呈 报 国 家 安 全 生 产 监 督 管 理 总 局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 ; 照 住 按 房和城乡建设部 的要求 , 已经 顺 利 完 成 了《 破 工 程 工 程 量 爆 计 量 规 范 》 编 制 工 作 ,并 提 交 给 建 设 部 标 准 定 额 司 审 核 ; 的
四届 专 业 委 员 会 主 任 委 员 、 国 工 程 爆 破 协 会 理 事 长 汪 中
研 。作 为 一 名 科 技 工 作 者 来 说 , 务 是 立 身 之 本 , 务 不 精 、 业 业 技 不 如 人 , 话 就 没 有 底 气 。在 强 调 业 务 学 习 的 同 时 , 要 说 还 适 当加 强 学 习 现 代 经 营 知 识 、 融 知 识 , 是 时 代 发 展 对 我 金 这
技 术 年 会 , 胜 利 召 开 了 “ 三 届 亚 太 地 区 爆 破 技 术 研 讨 会 并 第 暨第 七 届 岩 石 破 碎 物 理 问题 国 际会 议 ” 。 等
21~2 1 0 1 0 2年 度 的 工 作 建 议 , 要 是 努 力 完 成 第 五 次 主 会 员 代 表 大 会 提 出 的 各 项 工 作 任 务 ;积 极 推 动 人 才 强 国 战
振 动 测 试 技 术 》 材 的 编 制 工 作 ; 极 开 展 国 内外 学 术 、 术 教 积 技
交 流 , 功 地 组 团 参 加 了 第 六 届 中 、 韩 炸 药 与 爆 破 技 术 国 成 日、
际会 议 和 由 国际 爆 炸 工 程 师 协 会 主 办 的 第 3 7届 炸 药 和爆 破

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中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简史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成立,首任院长张子林。
8月中国科学院成立负责拟定发展人造地球卫星规划的‘581任务组’。随后,中科院力学所成立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和运载火箭研制的‘上天’设计院。10月其总体部、结构部和发动机部迁至上海,对外称机电设计院,1959年研制工作中止。
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联合在清华园内组建动力研究室,室主任吴仲华。1960年该室并入中科院力学所,1984年单独建所。
公元1957年
第一次全国力学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钱学森、钱伟长分别作“论技术科学”和“我国力学工作者的任务”的报告。于1952年2月10日成立中国力学学会,首届理事长钱学森,选举理事35人。会后相继成立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岩土力学4个专业委员会;以及哈尔滨、西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大连7个地方分会。
郭永怀回国,后任中科院力学所副所长。
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第一任院长钱学森。12月,五院下属空气动力学研究室成立,该室1959年发展为研究所(701所)。
钱学森起草《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为我国火箭与导弹技术提供重要实施方案。
国家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其中第37项“喷气与火箭技术的建立”与力学关系密切。同时还制定了我国第一份力学学科规划,确认力学为一级学科。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郭永怀及一批知名的力学家参与了力学专业的规划的调研、制定。钱学森任综合组组长。
中国在上海建成摇曳水池。
胡海昌提出弹性力学中三类变量变分原理,鹫津九一郎于1955年提出同一原理。
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英文版),由美国McGraw Hill出版社出版。
公元1955年
钱学森回国。20世纪40—50年代,我国大批留学西方、苏联和东欧的理学专家回国。

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第二号通知)

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第二号通知)

第26卷第3期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 I •中国力学学会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第二号通知)主办单位: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协办单位(待增补):长江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三峡大学特邀顾问:袁建新、高大钊、孙钧、王思敬、周镜、哈秋舲、谢和平、葛修润、朱维申、陈如桂、李荣强、卢肇钧、汪闻韶、黄熙龄、钱七虎、包承纲、殷宗泽、殷有泉、朱可善、刘金砺、刘祖德组织委员会:主席:白世伟副主席:朱耀仲、王建华、潘一山、唐辉明、李建林、程展林委员:佘诗刚、李海波、杨春和、郑宏、陈卫忠、王水林、郑俊杰、佘成学、冯夏庭、罗晓辉、夏元友、胡新丽、程展林、雷学文、傅旭东、陈生水、李欢秋、李相崧、陈国兴、张建民、潘一山、蔡正银、李煜舲、徐卫亚、赵文、何满朝、廖红建、刘汉龙、李小春、韦昌富、马永芹学术委员会:主席:郑颖人副主席:孔令伟、栾茂田、杨光华、陈云敏、汪小刚委员:王建华、于玉贞、王卫东、马巍、白晓红、吕海波、李建林、李宁、李晓、李国英、朱合华、朱大勇、杨敏、陈正汉、陈晓平、陈剑平、陈湘生、闫澎旺、洪振舜、年廷凯、张利民、张建海、刘元雪、刘毓氚、周晓光、吴梦喜、高玉峰、黄强、黄茂松、袁晓铭、姚仰平、蔡永恩、殷建华、曹洪、谢永利、龚晓南、岳中琦大会秘书处:秘书长:佘诗刚、李海波秘书:方昭茹、付少兰、林松清、赵凌、罗晓辉、吴宜静、施丽会议主题: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发展与回顾会议专题:(1) 岩土本构模型与参数研究;(2) 岩土力学计算新方法;(3) 岩土工程研究与重大工程实例;(4) 岩土试验与测试技术;(5) 环境岩土力学与工程。

欢迎全国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科技工作者与工程技术人员踊跃撰稿与参加会议。

会议特邀报告:(1) 郑颖人——岩土材料基本力学特征与能量屈服准则;(2) 葛修润——岩石力学试验及数值分析方法中的几个问题研究;(3) 孔令伟——膨胀土边坡在多雨炎热环境下的响应过程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4) 汪小刚——边坡稳定性极限分析方法;(5) 冯夏庭——岩石力学与工程综合集成智能反馈分析方法及应用;(6) 陈云敏——环境土力学研究进展;(7) 潘一山——岩土结构破坏梯度塑性分析进展;(8) 李建林——节理岩体卸荷非线性力学特性研究;(9) 唐辉明——工程地质模型与数值模拟;(10) 岳中琦——基于多层弹性力学理论的加拿大机场跑道结构设计准则;(11) 郑宏——严格的边坡三维极限分析;(12) 程展林——粗粒料组构研究会议时间:2007年10月28~30日(28日全天报到,28日下午举行陈宗基讲座报告会,特邀王思敬院士主讲岩石力学的地质基础,同时还邀请伍法权教授等人作专题报告)会议地点:武汉东湖宾馆或湖北饭店会议论文与出版: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暨中国力学学会第七届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论文征稿截止日为2007年5月31日。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中国力学学会——第六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
,
展 示 了广 阔的 工程 应 用前 景 ; 此
,
在 光弹 性 流场 比拟显 示和 等达 因法 等方面 也做 了不少 工作 ; 图象处理 与载 波技术 的设 备 和 并 趋 于实用 ; 棍合 法 的研 究 已 引起 普 通重 视
. .
软 件 获得 了不 同程度 的发展 进展
2
,
并 已 在工 程 中得 到
, ,
从 论 文 内容 来分 个会 场
,
光 弹性 占 3 0 %
,
电测
冰土
.

26%
,
现 代 光测 力 学 占 2 %
7%
.
数 据 与 图象 处理 及混 合 法 占 会 议设
” 、 `
1 %
声 技术 占

4%
,
力学 及 其他 占 论

为 了广 泛 地进行 交 流
. 、 “
8
分 3 2 场 次 进行 了论 文 宣 读 和讨
’ ,
专业 委员 会 主任 委员 傅梦 蓬高 级工 程师 作 了题 为 十年 回 顾 与前 瞻 的发 言 祖炎 教授


同 济大学 副 校长 沈
中 国 力学 学会 副秘 书 长石光漪 同志
,
上海 市力学 会秘 书长 何福 保 教授 到会 祝 贺并 致 中国力 学学 会 副理事 长
, 、
会 识副 主 任委员 方 如华教 授 主持 了 闭幕 式 来 自全 国 2 5 个省
,
应用 ; 声技术 应 力测 t 方法 研究 中
在排 除对 象物等对 结果 的影 响因 素方 面
取 得 了实质 性 的
使 声 弹性 应力测 t 在 某些 问题上 获得 了应用

第六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

第六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

第六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工作总结(2011年5月6日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本届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分会)是2006年12月在香港召开的“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大会”期间换届,2007年3月分别获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批准后开始工作。

专业委员会(分会)在“积极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和学会组织建设,促进我国生物力学学科发展”方面开展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学术组织的主要工作之一。

专业委员会(分会)精心组织召开了“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2009年10月天津)、“第三届(2007年7月广州)和第四届(2010年7月重庆)中美生物医学工程暨海内外生物力学学术研讨会(Sino-American Workshop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hina-Overseas Joint Workshop on Biomechanics) 和2 次“全国生物力学研讨会暨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会议”(2008年5月太原;2011年5月十堰)。

这三个系列的学术会议是专业委员会(分会)主办的主要学术交流活动,均为每三年举办一次。

在专业委员会(分会)委员的精心组织和热情参与下,这些学术活动均取得了很大成功。

例如,2009年在天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是我国历次生物力学领域学术交流活动中,参加人数和交流论文篇数最多的一次。

来自全国各地(含香港地区)278 位生物力学、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临床与基础研究人员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

会议收到190 篇学术论文摘要,其中154 篇论文分别以大会报告、分会场主题报告、分会场报告及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报告的形式进行了交流。

会议的大会及各分会场的学术交流自始至终保持了旺盛的人气,呈现出年青学子参与热情高、讨论自由热烈的特点。

专业委员会(分会)成功举办了第四次中国科协论坛—“心血管力学生物学前沿问题研讨会”(2009年11月北京)。

中国力学学会2015、16年(部分)学术活动计划

中国力学学会2015、16年(部分)学术活动计划

2. 传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精
神;
3. 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基础力学实验
团体赛研讨
4. 实验教学设备展示与交流.
24 弹塑性动力学理 1. 弹塑性本构关系理论研究;
8月
70
论、数值模拟及 2. 弹塑性材料的损伤和断裂;
工程应用
3. 弹塑性动力学的数值方法;
学术会议
4. 弹塑性动力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讨会
新进展;
3. 活动构造与板块动力学数值模拟;
4. 地幔对流与地球深部物理的数值建模
与模拟等.
50–60
16 第 7 届全国力学 力学史与方法论范围内,结合教学和科研 7 月
150
史与方法论学术 的方法、经验和体会.
12–14 日
研讨会
17 第 11 届 中 国 1. CAE 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7 月
07 固体力学与多学 1. 生物力学与生医工程;
科交叉学术研讨 2. 软材料力学与柔性器件设计;

3. 微纳米力学与先进制造;
4. 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
5月
30
15–17 日
08 实验力学新方法 1. 实验力学方法走向工程应用的标准 5 月
50
新技术及其在重 化;
15–18 日
大工程中的应用 2. 实验力学方法与产业界结合;
多目标的探测;
2. 学术研讨会暨竞赛颁奖大会.
05 第 15 届全国非 1. 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 线性振动会议暨 2. 非线性振动理论与应用; 第 12 届全国非 3. 运动稳定性理论与控制; 线性动力学和运 4. 多体动力学与控制等. 动稳定性学术会 议
5月
400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实用文体写作》起草会议通知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97)(Word最新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实用文体写作》起草会议通知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97)(Word最新版)

最新国家开放高校电大专科《好用文体写作》起草会议通知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97)通过整理的最新国家开放高校电大专科《好用文体写作》起草会议通知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97)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最新国家开放高校电大专科《好用文体写作》起草会议通知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197)盗传必究下面是一份会议纪要中的几段文字.依据其内容,起草一份召开该会议的通知(30分) 1. 写作要求:内容要明确,事项要清晰;格式要正确,写法要规范(可只写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和发文时间几个项目,会议地点、报到时间等事项可以虚拟);语言要精确、简明、得体,书写要清晰。

第一届涡动力学国际研讨会会议纪要由北京高校、航天空气动力探讨院和中国力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一届涡动力学国际休研会”(IRVA)于2009年8月22日至8月24日在北京召开,会期两天半。

此次会议由北京高校、航天空气动力探讨院和上海交通高校赞助。

该会议是在吴镇远教授的倡议下组织起来的,它继承了以往三次国内涡动力学休研会的特色:小型、基于邀请、对学生开放;高端;充分探讨(报告和探讨时间为1:1)。

会议主要围绕三个主题进行,即:(1)涡量空气动力学;(2)旋涡稳定性;(3)旋涡流淌限制,有两个主题报告、20个邀请报告和8篇张贴报告,以及一个圆桌探讨。

40余名代表参会,包括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外国学者,和中国气动力研发中心、航天气动院、北大、清华、中科大、上海交大、复旦、北航、西工大、南航、大连理工、厦门高校等国内探讨机构与高校的学者和青年学生。

关于第一个主题,吴镇远教授在主题报告中阐述了有关涡量矩空气动力学理论及其推广的若干基础问题,强调了尽量发展普适的运动学分析在动力学理论探讨中的重要性。

A. Biesheuvel教授分析了Burgers、吴镇远、Lighthill、Kambe和Howe等人在不同时期对涡量空气动力学殊途同归的贡献及其内在联系。

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

中国力学学会 会 讯目 录• 学术活动国际断裂力学2003-结构完整性及材料老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1)第七届全国工程中边界元法学术会议-暨全球华人边界元与无网格法研讨会会议纪要 (2)全国微尺度力学行为测量新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3)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03会议纪要 (5)全国第六届分析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5)第七届全国加权残数法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纪要 (7)海峡两岸动力学、控制与力学中的变分原理研讨会会议纪要 (8)第七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9)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纪要 (10)第十一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纪要 (11)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会议纪要 (12)现代科技发展对实验力学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第75次论坛会议简介 (13)• 简讯• 专业委员会信息第七届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16)第六届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常务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 (17)MTS材料试验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18)MTS材料试验专业委员会2002年-2003年工作总结 (摘要) (19)2003年度科普工作委员会工作总结 (21)• 会议通知第九届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MMM-IX)第一轮征文通知 (23)第六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23)第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的通知 (24)第十三届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征文通知 (27)• 地方学会信息江苏省力学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江苏力学青年学者论坛”纪要 (28)吉林省力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纪要 (30)安徽省力学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暨第五届力学教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31)2003年东北三省力学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32)江苏省力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摘选) (32)• 2002科协学科发展蓝皮书选登之一随机激励的耗散的Hamilton系统理论 (39)2003年第3期会讯 1 学术活动国际断裂力学2003―结构完整性及材料老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由国家科技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中国压力容器学会、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共同主办的名为“Fracture Mechanics 2003:Symposium of Structural Integrity and Materials Aging”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8月19日至22日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隆重召开。

强化对外交流推进学会国际化职业化进程

强化对外交流推进学会国际化职业化进程

德国数学与力学学会(GAMM) 国际断裂学会(ICF ) 亚太计算力学会(ACCM)
6
中国力学学会
3.学会正在筹建“国际力学中心”
地点:中国北京; 目的:加强中国力学界与国际力学界的交流; 目标:国际力学联盟(IUTAM)在亚洲的常设分支机构; 条件:随着我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崛起,大型工程、桥梁、隧道、高坝、超高层建
13
中国力学学会
一、推进学会国际化工作:期刊国际化
1)提高期刊发表论文的学术水平,加大向国外组稿和约稿的力度; 2)期刊编委会国际化,如《Acta Mechanica Sinica》聘请德国马普研
9
中国力学学会
1.我会申办并已承办完成的大型国际例会
第六届世界计算力学大会暨第二届亚太地区计算力学大会 第20届世界稀薄气体动力学学术会议 第13届世界等离子体化学学术会议 第四届世界结构和多学科优化大会 中-日-美-新生物力学大会 远东太平洋地区断裂力学学术会议 国际理论与应用联合会(IUTAM)的6次高级专题研讨会和3次暑期学校
中国力学学会
积极配合国际组织ICSU 和IUTAM在亚洲地区的学术交流活动; 普及亚洲地区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力学教育,举办培训班和出版力学方面的科技
丛书、期刊; 组织亚洲地区的国际学术交流会、高级专题研讨会、暑期学校等学术活动,通
过这些活动为广大的亚洲力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为国内国际力学专家提供科研互访的平台,并提供力学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的研 究资助;
5
2.与众多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
中国力学学会
我会已有专家在下列组织中任主席、副主席、执委、理事,并共同 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吸引他们到中国与中国力学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亚太流体力学学会(AFM)

第五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纪要-中国力学学会

第五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纪要-中国力学学会

第五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纪要
第五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于2002年7月29日至8月2日在山东烟台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空气动力学会共同主办,石油大学和烟台大学承办。

到会代表55人,交流论文48篇,其中大会邀请报告8篇。

报告内容覆盖了流动显示研究的诸多学术领域,如湍流和复杂流动、分离流和涡旋、分层流和多相流、高速流动、微重力和稀薄气体流动、大气、海洋和环境流体等,也涉及到流动显示的各个技术领域,如示踪法、氢泡和烟线法、光学方法、PIV 以及数值流动显示方法等。

会议的学术报告反映了我国流动显示技术及其应用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特点,主要是:(一)流动的形象显示向空间化和动态化发展;(二)流动的结构显示向细微化、定量化发展。

其中,数字技术的发展尤为突出。

可以看到,粒子图象测速技术(PIV)在我国得到了相当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也可以看到,在发展逼真、生动和多彩的数值流动显示技术上我国学者的突出进步和创新性的贡献。

会议组委会决定2004年9月在四川绵阳召开第六届全国流动显示学术会议。

© Copy Right Reserved.。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一、会议概况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中国力学学会和北京工业大学共同承办的“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Chinese Conference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 2005,简称CCTAM’2005)于2005年8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主席由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崔尔杰院士担任,副主席有程耿东、贺德馨、李家春、沈为平、苏先樾、王自强、吴有生、杨卫、卢振洋、张泽。

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其它单位的全国各地代表1200余人参加了这次大会。

会议共收到论文1615篇,分为15个分会场和45个专题研讨会。

从代表人数和论文篇数来看,这无疑是我国力学界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盛会。

大会交流和讨论的内容涵盖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动力学、振动与控制)、生物力学等多数力学分支学科领域,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果。

本文对CCTAM’2005的学术报告内容进行了简单总结。

这些报告充分反映了新世纪力学学科研究的前沿和我国力学工作者的主要研究进展。

(更多内容请参见CCTAM’2005主页()和论文摘要集)。

二、我国力学研究近期主要进展这次大会的学术活动采用了大会邀请报告、专题邀请报告、分会报告、小型专题讨论会、青年学术沙龙等多种交流形式。

其中,大会邀请报告力求反映力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趋向,以综述性报告为主体;专题邀请报告主要介绍各力学分支学科的前沿研究和代表性成果;而由各学科专业委员会及专业组和专家个人负责组织的分会报告和专题讨论会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在各领域的研究进展。

1.大会邀请报告© Copy Right Reserved.会议共安排了大会邀请报告8篇。

顾诵芬院士的报告“航空科技发展有赖于力学的支持”,介绍了航空科技在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军用和民用飞机的发展趋势、力学在航空科技中的重要作用等问题。

工程力学系研究生教育情况简介ppt课件

工程力学系研究生教育情况简介ppt课件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
CCTAM2009
研究生计算力学教学方法探索
工程力学系研究生教育情况简介
工程力学系研究生教育情况简介
工程力学系研究生教育情况简介
工程力学系研究生教育情况简介
创新
这一弊一利迫使我们在 课程内容的设置与 教学方法上进行创 新,试图找到一种 可行方法:
• 既能够达到培养基 本要求;
• 又能够针对不同背 景学生的情况因材 施教,促进个性化 发展。
研究生计算力学课程的内容
根据学生程度不同 的现状及课时的限 制,不能全都涉及, 而以应用最广,适 应性最强的有限元 法为主开展教学, 其它部分根据学生 研究方向有针对性 的选取。
研究生计算力学课程的内容
研究生计算力学课程的内容
计算力学课程的内容模块及要求
教学方法及要求 一、讲授与自研相结合
教学方法及要求
❖二、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上机实践相结合
▪ 除有理论与方法外,计算过程的计算机实现是有限元方法的
重要步骤,学生必须掌握。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
CCTAM2009
谢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中国力学大会-2013参会通知

中国力学大会-2013参会通知

琳)
中国力学学会 2013 年 6 月 15 日
西安交通大学 2013 年 6 月 15 日
7
CCTAM2013
中国力学大会-2013 参会回执
姓名
性别
职称
□ 大会邀请报告
参会
□ 分会场邀请报告,分会场名称:
类别
□ 专题研讨会报告,专题研讨会名称:
□ 没有文章
□ 10 号楼、12 号楼
□ 豪华标准间 □ 豪华单间 □ 豪华套房
结构拓扑优化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展望 风沙环境力学研究的若干进展 从材料的孔结构设计谈如何开展原创性力学研究 高超声速飞行与高温气体流动研究进展 Molecular Biomechanics
6
CCTAM2013
6. 吕 坚
7. 胡更开 8. 滕 斌
香港城市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多尺度应变非局域化原理的高强高韧金属材料原子 与纳米尺度组织结构设计,制备及应用 波传播控制与超材料设计
为了保证参会质量,请参会代表认真做好宣读论文的准备。会议室将提供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各一 台,如果您有其它要求,请事先与会务组联系。
七、 大会邀请报告
1. 程耿东 2. 郑晓静 3. 卢天健 4. 姜宗林 5. 朱 承
大连理工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
请大家根据需求选择房间类型,因宾馆房型、房间数量有限,宾馆将按收到回执的先后安排住房,如
您所选房型已全部预定,宾馆将给您安排其它房型,届时宾馆将提前通知您。丈八宾馆总台咨询电话:
029-68899681,68899682,68899683(打电话时请说明参加“2013-中国力学大会”)。

中国力学学会章程

中国力学学会章程

中国力学学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学会的名称:中国力学学会。

英文译名: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缩写:CSTAM)。

第二条中国力学学会(以下简称本会)是由全国力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的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发展我国力学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接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

第三条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全国力学科技工作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公德,提倡辩证唯物主义,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积极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促进力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力学科技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力学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力学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为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第四条本会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社团登记机关国家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本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路15号。

第二章业务范围第六条本会的业务范围:(一)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举办非营利的科技展览,促进民间科技合作;(二)推举会员代表本会或专业委员会参加相关的国际学术组织及其活动;(三)编辑、出版、发行力学科技书籍报刊及相关的音像制品;(四)开展力学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继续教育;(五)交流力学教育和培养力学人才的经验,促进力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六)举荐人才,表彰、奖励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会员和力学科技工作者;(七)推广力学研究成果,为力学工作者面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八)对国家重要的科技政策、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问题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进行科学论证,提出政策建议;(九)接受委托承担科技项目评估、科技成果鉴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十)维护本会会员与学会活动有关的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呼声,举办为会员服务的事业和活动。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2009年学术年会时间安排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2009年学术年会时间安排

环境力学重点实验室(LEM)2009年度学术年会
会议日程
时间:2010-1-7
地点:力学所主楼小礼堂
上午主任报告、大会报告、学术委员会会议
实验室副主任林缅研究员主持
8:30- 8:55 实验室主任刘青泉研究员主任报告
8:55- 9:15 领导及嘉宾致辞
实验室副主任魏小林研究员主持
9:15- 9:45 白庆中教授大会报告1
9:45-10:15 李家春院士大会报告2
10:15-10:30 合影
10:30-11:30 学术委员会会议
12:00 中餐
下午学术交流(每个报告20分钟,提问5分钟)
李世海研究员主持
14:00-14:25 刘晓宇三峡水库175米试验性蓄水诱发的凉水井滑
坡现场监测及破坏机理研究14:25-14:50 刘天苹基于CDEM(Continuum based Distinct
Element Method)的边坡稳定性分析14:50-15:15 范平Fully nonlinear internal solitary waves of
permanent form in shear: from shallow to deep
water configuration 15:15-15:40 黄国君海冰环境与海冰力学
15:40-15:55 休息15分钟
15:55-16:20 张宇稠密气固两相流动与输运的研究
16:20-16:45 李森冶金炉炉气产生及燃烧数值模拟研究16:45-17:10 李要建等离子体危险废物处理研究
17:10-17:35 吴梦喜地下水渗流有限元模拟方法及其在水电站工
程中的应用
18:00 结束。

“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征文

“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征文

“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征文
佚名
【期刊名称】《科技导报》
【年(卷),期】2008(26)19
【摘要】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郑州大学承办的'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将于2009年8月20日在河南郑州举行。

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是我国力学界每两年一次的综合性学术盛会,是广大力学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总页数】1页(P77-77)
【关键词】中国力学学会;力学界;学术交流;科学交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
【相关文献】
1."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爆炸力学学术分会征文 [J],
2.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暨庆祝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征文通知 [J],
3.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暨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3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学术会议,会议及征文通知(第一轮通知) [J],
4.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12CTAM 2005)暨中国力学学会流体控制工程专业委员会第12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学术会议北京2005年8月26~28日北京理工大学承办会议及征文通知 [J],
5.“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爆炸力学学术分会征文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会议纪要杨亚政1,冯西桥2,詹世革3,陈常青2,许春晓2,姚明辉4,赵建福5,梁军6,郭旭7,赵红平21. 中国力学学会,北京1001902.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北京1000854.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北京1001245.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北京1001906.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哈尔滨1500017.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大连1160231会议概况2009年8月24~26日,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在河南郑州召开。

本次大会是由中国力学学会和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承办,51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办的一次学术盛会。

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800余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其中包括16位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20余位大学校长和副校长,共同交流探讨近两年我国力学各分支学科的新进展。

在开幕式上,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宋璇涛、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李家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赵小敏、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分别致词。

随后举行了颁奖仪式,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黄克智先生获得“第六届周培源力学奖”,陈少华、陈伟球、冯西桥、康国政、郭旭、季葆华、梁军、张田忠8位青年学者分别获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

南京理工大学姜峣等53名同学获第七届全国周培© Copy Right Reserved.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一、二、三等奖;清华大学获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赛特等奖,大连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团体赛一等奖,国防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获团体赛二等奖,吉林大学等9所高校获得团体赛三等奖,西北工业大学、江苏省力学学会、湖南省力学学会获得大赛组织奖。

本次大会共设立1个主会场,16个分会场,51个专题研讨会,交流论文1600余篇,其中主会场安排8篇大会特邀报告。

大会交流与讨论的内容涵盖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动力学与控制、生物力学等力学分支学科的广泛领域,较好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力学在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

本文对大会学术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更多内容请详见论文摘要集与CCTAM’2009主页http: ///xkfz.asp?unid=240。

2大会主要内容简介这次大会的学术活动包括大会邀请报告、分会场报告与专题研讨会等多种交流形式。

大会邀请报告以综述性报告为主体,力求反映国内在力学及其交叉学科的重大进展与研究趋势;分会场报告主要介绍各力学分支学科的前沿研究和代表性成果;专题研讨会由各学科专业委员会及专业组和各领域专家负责组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各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2.1 大会邀请报告本次大会共安排了大会邀请报告8篇。

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院士的报告“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材料及结构问题”,系统总结了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研发与应用现状及其关键的力学问题。

热防护材料与结构是关系高超声速飞行器成败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热/力环境中,材料的力学行为和结构安全性分析至关重要。

杜善义院士就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特征及需求、热防护材料与结构的性能表征与评价、陶瓷化与复合化是非烧蚀防热材料的重要发展趋势以及防、隔热材料与结构一体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樊菁研究员的报告“高超声速流动研究进展”,介绍了高超声速流动的若干关键问题以及中科院力学所在这些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高温气体效应判据、高超声速流动相似律、高超声速升阻比、远程超低飞行轨道、高超声速峰值热流估计、新型空天推进技术、爆轰驱动地面实验方法、临近空间流动领域划分等。

郑州大学申长雨教授做了题为“先进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中的关键力学和工程问题”的报告,阐述了诸如固体输送、熔融、熔体输送、流动、压实、固化、相变、分子取向、纤维取向、翘曲变形、复杂流体动力学计算、成型过程和制品性能预测的多尺度分析、模具优化设计和成型工艺控制等先进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中的系列关键力学和工程问题。

美国西北大学黄永刚教授的“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力学问题”报告,评述了柔性电子器件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及其力学问题,介绍了柔性硅、柔性集成电路、世界首部眼睛状摄影机和柔性晶硅光电等相关问题的国际发展概况。

天津大学陈予恕院士的“旋转机械发展中的若干非线性动力学问题”,评述了旋转机械非线性动力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某些非线性动力学复杂现象的新机理、非线性转子动力学理论的若干发展与转子系统重大振动故障的治理与应用。

北京大学陈十一教授做了题为“流体湍流的多尺度模拟与计算”,其研究组基于湍流的多尺度物理过程,引入了一系列物理约束条件,解决了湍流大涡模拟的若干问题,并探讨了该方法在可压缩复杂湍流中的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宋杰教授的“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中的数学力学问题”报告,介绍了其建立的化学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数学模型,即多孔介质的多维多相多组分流动的数学模型,并重点评述了该方法中的数学力学问题。

此外,海岩院士的题为“面向研究工程师的力学教育”的大会邀请报告也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他指出,要从国家工业化对工程师的需求出发,讨论力学教育所涉及的若干问题。

他首先以航空科技工业所需的飞行器结构工程师和强度工程师为例,通过分析人才数量、知识结构的变化情况,指出我国既需要大批以应用现有技术为主、研制开发产品的工程师以适应当前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又需要一批以技术创新为主的研究工程师去适应未来以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

他还从培养研究工程师的目标出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建议采用本硕贯通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培养成效。

他还认为,从技术科学统一性的角度看待力学理论教学环节,对技术科学体系所具有的统一性特征进行分析,建议进一步对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通过深化力学教育来带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他建议要从实践与创新统一性的角度看待力学实践教学环节,建议对大作业、考试、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改革,增加创新内容和要求。

2.2 分会场与专题研讨会报告2.2.1 固体力学在本次大会上,固体力学共有9个分会场和23个专题研讨会,大体反映了固体力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在我国力学科研队伍中所占的比重。

从研究内容上,主要分布在实验固体力学、计算固体力学、疲劳与断裂力学、微纳米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电子电磁器件力学、环境力学、岩土力学、材料与结构力学性能测试、生物材料与仿生力学、结构力学、薄膜与界面力学等方向,反映了固体力学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

此外,国内学者在石油管线/管柱力学、生物力学与人类健康研讨会、特种设备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研讨会、柔性电子器件力学、近空间飞行器材料与结构的力学问题、轻质多孔材料与结构的性能表征和多功能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具有重要成果。

“固体力学研究进展”分会场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交流了固体力学不同方向的研究进展。

王自强介绍了非局部理论的一个新框架和基于新框架的应变梯度塑性理论,该理论避免了高阶应力项的出现,简化了分析和计算,成功解释了实验中观察到的尺度效应。

余寿文研究了表面吸附对表面变形、弯曲和共振频移的影响,指出表面弹性和表面层厚度均有显著的尺度效应。

张统一针对纳米丝和纳米薄膜分析了表面效应引起的纳米材料杨氏模量的尺度效应,探讨了其内在机理。

韩杰才介绍了复合材料、非均质材料结构的热冲击问题以及在长期高温环境下的损伤演化、增韧等国内外研究进展。

周益春报告了其研究在铁电薄膜的制备和性能表征方面的研究进展。

吴承伟以蚊子为对象研究了昆虫生物材料与表面的微纳米力学,并基于仿生学原理发明了一种微米锯齿手术刀。

卢天健对超轻多孔材料性能表征、结构设计、制备及多功能工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介绍,指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胡更开讨论了电磁/声波超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两种超材料分析中采用的方法。

汪越胜综述了声子晶体波传播特性表征方法和计算方法,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

王建祥对非均质广义输运性能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介绍了等效输运性能、界面相模型等问题的研究进展。

仲政介绍了在功能梯度板壳结构的解析解、梯度材料结构的断裂分析以及梯度材料的细观力学研究等领域的新进展。

微纳米力学是固体力学最为活跃的前沿方向之一。

郑泉水发现微纳米石墨具有自缩回性能,指出了基于石墨烯的微纳机电系统中的机遇和挑战性问题。

张洪武分析了碳纳米管中流动传输的特点和可能的应用前景。

黄克智等提出了一个基于原子势碳纳米管纳米尺度的连续壳体新理论,指出了该理论的适用范围;还讨论了柔性电子器件力学。

周进雄基于流体模型和金兹堡—朗道理论,模拟了聚合物凝胶的相变演化,发现应力和浓度的演化决定其相变动力学过程。

赵亚溥采用分子动力学和第一原理方法研究了固气和固液微纳米界面力电耦合特性对纳米器件的影响。

张青川介绍了在基于微悬臂梁传感技术的系列研究进展,涉及光学读出双材料微梁阵列红外成像技术等。

冯西桥报告了其研究组织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多尺度力学方面的系列工作。

李喜德介绍了微纳米固体实验中的关键技术和实验平台,并针对探针检测技术和系统给出了具体的典型应用。

胡仲豪讨论了力学在材料多尺度多物理场模拟中的角色和作用,评述铁电、铁磁、位错动力学等方面的若干进展。

成会明介绍了石墨烯的结构和物性,以及在石墨烯制备和应用方面的探索。

白雪冬介绍了一种可用于半导体纳米线机电耦合性质研究的新实验方法。

姜开利揭示了基于热声效应的碳纳米管薄膜扬声器的优点和研究进展。

郭万林以碳、硼/氮纳米结构和器件研究为例,详细说明了纳米尺度下物理力学的研究方法。

俞大鹏介绍了单根氧化锌纳米线在弯曲应力作用下的力电耦合效应新结果。

张田忠讨论了碳纳米管机械双稳器件的特点和近期进展。

多物理场耦合特性研究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固体力学热点之一。

“电子电磁器件力学”分会场和“磁电弹多场耦合材料与结构的力学问题”专题研讨会吸引了众多与会代表的关注。

匡震邦讨论了快速热冲击和微尺度情况下的不同温度波理论的优缺点,提出了新理论来模拟温度的波动特性。

裘进浩采用改进的Prandtl-Ishlinskii模型,模拟了压电陶瓷驱动器非对称迟滞特性。

李显方介绍了压电材料中几种典型裂纹的奇异性以及不同断裂参数适用性。

李龙土等利用有限元方法和激光测振仪分析了压电陶瓷电机的性能,并讨论了多层压电变压器的断裂问题。

金峰给出了金属薄膜—功能梯度压电基体结构中的B-G波的传播特性解析分析。

裴永茂介绍了他在铁磁智能材料的多场耦合实验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对超磁致伸缩材料磁畴观测、智能桁架结构的强度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