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素问·至真要大论》)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3.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14.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1.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解释:治疗疾病并不难,难点在于诊断病情。
这句话强调了准确诊断病情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才能针对性地开出药方进行治疗。
2.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解释:作为医生,必须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关心、体贴患者,才能真正地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德的重要性。
3.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解释:医生必须熟悉医书,才能够理解医学原理,从而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4.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刑。
解释:治疗疾病需要像用兵一样讲究策略和方法,医生需要像用刑一样严格遵守医学原则和规范。
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5.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解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治疗疾病时医生应当怀有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6.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解释:药物既能治疗疾病也能带来副作用甚至致命危险,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十分谨慎。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在用药时的严谨性和责任心。
7.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解释:世界上没有难以治愈的疾病,只有不善于治疗的医生;药物没有难以替代的品种,只有不善于使用药物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8.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解释: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或抑制疾病的发展,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因为大多数疾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是导致疾病的根源。
因此,要彻底治愈疾病,需要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9.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学医者必须记住中医经典语录,这些语录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能够指导临床治疗。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实际操作中所推崇的温和、柔软的治疗方式。
中医强调保持人体的平衡,而不是强迫性的干预。
2.“从天而下,治未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预防治疗观念,中医注重维持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通过关注原因而不是症状来预防疾病。
3.“形寒者病,法温;形热者病,法寒。
”,《伤寒杂病论》这句话讲的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患者体质的寒热,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治未病,要以未病防治。
”,《古代医书汇编》中医强调将治疗的重点放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式,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5.“未病先防,已病治其根。
”,《金匮要略》这句话强调了中医预防与治疗的综合观念,治疗应该从疾病的根本原因入手,而不只是关注表面症状。
6.“当与之通,乃可得天和。
”,《内经》中医强调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只有医患之间有良好的相互理解,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7.“病虽同名,治之多端。
”,《素问·行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观念,同一种疾病的治疗可以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8.“以荣筋而害骨,严肃而失和。
中医强调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治疗时需要兼顾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平衡与和谐。
9.“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外科正宗》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通则治疗原则,身体的不通常会导致各种疼痛症状,故治疗要通过调通经络来达到治疗目的。
10.“以静治动,以淡治烈。
”,《伤寒论》中医注重平和治疗,避免过度干预,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是一些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这些语录都是中医治疗思想的精髓和指导原则,学医者应该牢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1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2、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聚则塞,气散则通5、百病挟痰6、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7、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10、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11、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12、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4、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针足三里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1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0、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21、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善医者,法门广阔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27、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28、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31、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33、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34、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35、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6、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38、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中医名言名人经典语录
中医名言名人经典语录1.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这句经典语录强调了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的关系。
当邪气盛时,正气相对较弱,这时疾病表现为实证;而当精气夺时,即正气不足,疾病则表现为虚证。
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需要依据邪正盛衰的情况,采用适当的补泻方法,以恢复身体的平衡。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这句经典语录强调了治疗风邪疾病的重要性。
风为百病之长,常夹杂其他病邪一起侵犯人体,而治风的关键在于调节血液。
当血液充足时,风邪自然会消失;而当血液不足时,风邪也会随之猖獗。
因此,治疗风邪疾病时,需要从养血、活血、化痰等方面入手,以消除风邪。
3. 虚不受补,实不可泻。
这句经典语录说明了补泻的时机和原则。
当身体处于虚弱状态时,进补过于滋腻的药物或食物反而会加重身体的负担;而当身体处于实证状态时,应当采用泻下法以消除实邪。
因此,在进行补泻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方法。
4. 医必知整体,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句经典语录强调了整体观念的重要性。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医生在诊治疾病时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出整体的治疗方案,而不能只针对某个部位进行治疗。
5. 治病必求于本。
这句经典语录强调了治疗疾病要抓住疾病的根本原因。
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根本原因通常与阴阳失调、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时需要针对这些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补充气血等。
6. 调理脾胃为临床纲领之一。
这句经典语录说明了脾胃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
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重视调理脾胃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调理脾胃可以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增强体质、提高疗效等作用。
7. 养病好方法:“安神养血,百病无忧”。
这句经典语录强调了养心安神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藏神明。
如果心神不宁、心血不足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中医经典名句60条
中医经典名句60条1. 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
2. 阴阳失调,百病乃生。
3. 气血调和,百病不侵。
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5.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
6.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
7. 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8. 肺主气,开窍于鼻。
9.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
10. 肾主水,开窍于耳。
11. 阴阳互根,互为其根。
12. 阴阳消长,相互制约。
13. 阴阳平衡,健康之本。
14. 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之纲。
15. 标本缓急,四诊合参之要。
16.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
17.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18. 扶正祛邪,阴阳并调。
19. 攻补兼施,治病之要。
20. 调理气血,固本培元。
21.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22.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3. 疏经通络,气血畅通。
24. 扶正祛邪,恢复平衡。
25. 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26. 食疗养生,治未病之先。
27. 情志养生,心身和谐。
28.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
29. 导引养生,吐纳调息。
30.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
31. 药食同源,药补食疗。
32. 食药兼用,调理身体。
33.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34. 分清寒热,用药之要。
35. 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36. 调和阴阳,固本培元。
37.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38.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39. 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40. 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41. 平心静气,调畅情志。
42. 劳逸结合,保持健康。
43. 戒烟限酒,健康之基。
44. 适时进补,增强体质。
4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运动。
46. 预防为主,治未病之先。
47. 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48. 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
49. 养心安神,睡前静心。
50. 中医养生,健康之宝。
5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52. 病理从内,正气为主。
53.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54. 扶正祛邪,阴阳调和。
55.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56. 食药同源,药补食疗。
中医中药文化经典名句
中医中药文化经典名句
中医中药文化经典名句如下: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4.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6.养生保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7.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8.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9.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10.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11.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12.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13.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将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15.良医则贵察声色。
中医经典语录11篇
中医经典语录11篇中医经典语录11、一是认为道是宇宙自然清静之气,二是认为道是阴阳二气消长之理,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本原,是事物变化的根由。
2、儒医还为中医理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善为诗文,重视典籍,所以不仅编纂、整理和保留了大量医学文献。
3、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4、故作为一名中医大家,应该像孙思邈那样,博览群书,涉猎百科,精通于“道”,才能达到“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的境界。
5、儒学对中医学的影响形成了“医乃仁术”的伦理道德,还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群体“儒医”,要求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
6、医理、哲理、易理、文理四者融贯一体,是中医学之所以具有勃勃生机的主要原因。
7、《周易》阴阳和合的思维方式和取象运数的思维方法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
8、中医学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9、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10、所以他们在思想品德、道德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为人风范等方面都表现出儒家的特征。
11、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12、举凡历史上的名医,无一不是对“道”有深刻领悟的得“道”者。
13、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哲学“形而上之道”指导临床“形而下之术”,即所谓“医乃道之绪余”。
代表中医学理论形成的《黄帝内经》,其基本思想即以“道”为主。
14、中医学的文化特征之所以突出,与儒医传统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儒医”经过儒家思想的熏陶。
15、而且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熔铸其中;而且还由于他们重传承、重流派、重积累,故对中医学的理论发展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经典语录2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六句话经典总结
中医六句话经典总结1. 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就好比一个国家,要是国防力量强大,外敌就很难入侵。
我有个朋友,身体倍儿棒,每天坚持锻炼、饮食规律,正气充足,周围人都感冒了,他就像个没事儿人似的。
哼,这就是正气足的好处!2. “不通则痛,痛则不通”,这可是中医的金句。
你想啊,身体里的气血就像河流里的水,河道堵住了,水流就不畅,那不就泛滥成灾了嘛。
我邻居大叔,老是腰酸背痛的,中医一瞧,说是经络不通。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拿按摩,气血一通,嘿,疼痛就减轻了好多呢。
3. 中医说“有诸内,必形诸外”。
这就像一个苹果,要是里面烂了,外面肯定能看出来点端倪。
我有次见一个人的脸色蜡黄,中医看一眼就说他脾胃不好,结果一检查,还真是。
哎呀,中医的眼力真是厉害得很呐!4. “风为百病之长”。
风啊,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鬼,带着各种病邪到处乱窜。
比如说春天的时候,风特别大,好多人就容易生病。
我表妹一到春天就感冒咳嗽,中医就说是风邪入侵,调理的时候就着重祛风,你还别说,效果真不错呢。
5. “肾为先天之本”。
这肾就像是一个人的根基啊,如果根基不稳,那整个人都容易出问题。
我爷爷年纪大了,老是觉得腰酸腿软,没什么精神。
中医就说他是肾气虚了,给他开了些补肾的方子,吃了一段时间后,爷爷感觉自己又有活力了,像年轻了好几岁似的,哈哈。
6. “脾为后天之本”。
脾就像是一个大仓库,负责把吃进去的东西转化成身体需要的能量。
要是这个仓库管理员不称职了,身体就缺乏营养了。
我同学以前胃口特别差,人瘦得像根竹竿。
看了中医后,说是脾虚,调理了一段时间脾胃,现在能吃能喝的,身体也慢慢壮实起来了。
7. “肝主疏泄”。
肝就像一个情绪的调节开关,如果这个开关坏了,人就容易生气、郁闷。
我同事老是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中医说他肝郁气滞。
喝了一段时间疏肝理气的药茶后,他脾气都变好了很多,不再像个炮仗似的一点就着了。
8. “肺主气司呼吸”。
肺就像是一个风箱,一呼一吸间维持着生命的运转。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重中医的国家,而中医名人也是不胜枚举。
在这些名人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名言警句。
下面,我将为大家列举100句中医名人名言,以供大家参考。
一、黄帝内经篇名言1. 听善言,扬善行,此医道之要义也。
2. 夫医者,能工巧匠也;尽其技,不自失也。
3. 胜者之策,治人为治己,治己为治人。
4. 安忍为身主,真防为心本,心本安忍,而病安从。
5. 心不惊,神不惧。
神不惧,即无事。
6.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7. 不念居何世,不问志何为,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扁鹊天下名言8. 夫乐队之不偏,声调乃正。
9.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0. 由于养生,以待病之不来;及病之至,则已防范。
三、华佗名言11. 把握全局,循序渐进。
12. 以病论病,以人论人,方能制治有方。
13.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14. 尽可能地严格要求自己,同时尽可能地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
15. 非我之人,其心不我;不我之人,虽举案如山,不亦轻乎?四、张仲景名言16. 不畏病之来,但畏病之久留。
17. 惟形劳之所生病,皆可以形劳之所除。
18. 上工者有治未病者,中工者有治已病者,下工者有治已死者。
19.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20.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五、葛洪名言21. 良医所以治病者,以其道自在也。
22. 虚虚实实,道之所藏;深深浅浅,道之所成。
23.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万虑,必有一失。
24. 行道者不行过,言道者不出口。
25. 逆境之所以为神仙,顺境之所以为凡人。
六、雷公炮名言26.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27. 独卧寝息之时,为姓名实无分别。
28. 治病先静心,用药须谨慎。
29. 病在千头万绪中,治病只求一个确实。
30. 不求全责备,但求有建设性的批评。
七、朱震亨名言31.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32. 未病先防,已病先治。
33. 中国有养生之道,老有养老之路。
600句中医顶尖名句
600句中医顶尖名句(一)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学中医必背122条经典格言
学中医必背122条经典格言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胡希恕先生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源)。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朱良春先生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珍藏的口诀100句
中医珍藏的口诀100句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5.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6.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7.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8.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9.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10.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1.好的,以下是更多中医珍藏的口诀:12.黄连解毒汤,烦躁申时量。
13.肝火旺时量,眼红痛用凉。
14.便干加生地,情绪易怒黄。
15.心情舒畅好,白芍加几两。
16.舌红苔黄腻,多加连翘梗。
17.咽喉肿痛疼,生地增量行。
18.皮肤瘙痒病,黄柏加地肤。
19.丹毒加栀子,血热需凉散。
20.夜寐不安稳,酸枣仁加量。
21.莫忘生脉饮,气阴两虚当。
22.汗多加黄芪,浮小麦需量。
23.胸闷加郁金,心悸加桂心。
24.腹痛加白芍,便溏加山药。
25.食少加山楂,舌红苔剥离。
26.黄连用量多,肝脾失调需。
27.生姜健胃气,痰饮需温化。
28.银翘解毒片,感冒热毒解。
29.肺热需清肺,枇杷叶需量。
30.胃热需清胃,黄连黄芩配。
31.肝火需清肝,龙胆草需量。
32.肺燥需润肺,沙参麦冬配。
33.脾虚需健脾,四君子汤行。
34.心悸需养心,天王补心丹。
35.头痛需疏肝,逍遥散需量。
36.咳嗽需润肺,养阴清肺汤。
37.气虚需补气,四君子汤行。
38.血虚需补血,四物汤需量。
39.脾阳虚温中,四神丸需量。
40.心血虚养心,天王补心丹。
41.肝血虚补肝,酸枣仁汤行。
42.生姜止呕好,多用于呕吐。
43.黄连清热毒,泻心火需量。
44.黄柏泻肾火,滋阴需养血。
45.黄芪补中气,多用于气虚。
46.白术健脾气,多用于脾胃不和。
47.当归补血汤,血虚时常用。
48.好的,以下是更多的中医珍藏口诀:49.肾阴虚左归丸,滋补肾阴效果佳。
中医经典名句100句
中医经典名句100句1. 万病之源,皆生于脾。
2. 脏腑出入,谓之经络。
3. 五脏六腑,藏于内脏。
4. 人身犹天地,四时气血寒暖同。
5. 内外相合,阴阳平衡。
6. 心脾肺肾肝,五脏各藏精气。
7. 气行三阴三阳。
8. 阴阳互根。
9. 精血运行于经络。
10. 人体之气,上连于五脏。
11. 脾为后天之本。
12. 心主志,肝主筋。
13. 脾主肌肉,肺主皮毛。
14. 肾主骨,肝主眼。
15. 肝藏血、心藏神、脾藏气、肺藏正气、肾藏精。
16. 肝者怒则气逆,脾者悲则气消。
17. 志意恐惧伤脾胃,喜怒思虑伤心肺。
18. 血气失和,病从口入。
19. 五脏六腑之气,皆起于脑髓。
20. 知止而后有定,定则能静。
21. 中和养生,无欲则刚。
22.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23. 治未病,治未病。
24. 百病之始生于胃。
25. 自然之道,治疗之本。
26. 明心见性,施以和气。
27. 冷热虚实,因人而异。
28. 本草纲目,指导用药。
29. 树医风尚,古为盛业。
30. 名医传世,历久弥新。
31. 嗜肉伤风寒,多食混杂人轻煎。
32. 大寒大热无胃食,五谷养胃固元气。
33. 良药苦口利于病,良方苦心治病人。
34. 医者,吾所尊重者也。
35. 治未病,事半功倍。
36. 顾草三生意气呕,不顾草享百年福。
37. 人有胃病一生事,病谐三病苦推诸。
38. 和为贵,正气存。
39. 吃药不投机,天地不会与。
40. 治未病,病不愈。
41. 平复中和,疾病无踪。
42. 合理饮食,健康长久。
43.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44. 回阳复外,补气复运。
45.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46. 五行调度,气血和畅。
47. 内环外环,气息相通。
48. 生活不节,人体难恢。
49. 心脏喘气,肺脏控制。
50. 养心修身,永保健康。
51. 肝主筋脉行,舌下看肝阴生。
52. 脾生水谷胃先伤,五音听之犹手心。
53. 肺主皮毛神舌色,肾藏精少腰带巅。
54. 寒热虚实脉无力,切脉精通本无常。
中医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中医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1. 解八千篇经脉,看人无日常。
2. 有理者必持千古之道,有不理者必坠万世之轮。
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4. 黄粱一梦,人间万象。
5.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行而知其人。
6. 百岁之人,或即不死,必亦或至近之年。
7. 巧言善辩者,口似朱脣,言若悬河。
8.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9.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 您要常怀一颗感激之心,否则,财永远不会持续流入你的生活。
11. 医者,其功至微,其能万分。
12. 脾胃者,先天之根本,五行之纲纪。
13.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4. 一切皆有缘,连理由也是缘。
15. 民之微者,国之大本也。
16. 有病治未然,无病防有备。
17. 无欲,以明心。
有欲,以困心。
18. 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庸医治尸骨。
19. 如无节,不合法则身病。
20. 登堂入室,不可不智而且勇。
21. 法而恒,民无康也;仁而义,民无仁也;忠而信,民无信也。
22. 活命要紧,保命第一。
23. 喜怒不形于色,有罪皆归自身。
24. 和为贵,心以和为贵,和以心为贵。
25. 随民而诊,如同宅心人。
中医博大精深经典语录
中医博大精深经典语录
中医,那可真是一门充满智慧和奥秘的学问!就像一座深藏无数宝藏的大山,等着我们去探索。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 这不就好比我们在洪水来临前就修好堤坝,总比洪水泛滥了再去抢险要明智得多吧?想想看,如果我们能在身体还没生病的时候就注意保养,提前预防,那得少受多少罪呀!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就好像一个国家内部团结强大,外敌就不敢轻易来侵犯。
我们自身的正气充足,各种病邪就没法侵害我们的身体。
身边有朋友总是生病,不就是因为正气不足,给了病邪可乘之机吗?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这不就跟太阳的升起落下一样明显吗?早上精神好,白天比较安稳,到了晚上病情加重,这不就是身体与自然的一种呼应吗?
中医的这些经典语录,哪一句不是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它们就像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前行。
我觉得呀,咱们真得好好学学中医,领悟其中的精髓,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能拥有健康的身体,难道不是吗?。
中医经典名句格言
中医经典名句格言1、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天折。
出自《古今医统大全·医道》。
【译文】医疗本来是让人活命的,但如果学艺不精,反而让人夭折。
2、医学贵精,不精则宫人匪细。
出自《古今医统大全·医道》。
【译文】医学贵在精通,如果不精通就会害人不浅。
3、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
出自《诊家正眼·必先问明然后诊脉》。
【译文】古代的神医圣人未尝不是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来审察病情的。
4、天有日月而照临万方,人有眼目而明见万象。
出自《类经·人身应天地》。
【译文】天上有日和月照耀着宇宙万方,人有眼睛能看见万物的形象。
5、地有不毛之地,人有不育之人。
出自《类经·人身应天地》。
【译文】地上有不长草木的地方,人中有不能生育的人。
6、土含万物,无所不备。
土生万物,无所不化。
出自《类经·五运三气之纪物生之应》。
【译文】土地包含了万物,所以土中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土又能生万物,所以土没有什么不能化育的。
7、不明天道,则不知运气之变。
不明地理,则不知方土之宜。
不明阴阳更胜,则本末俱失。
不明气之先后,则缓急倒施。
出自《类经》。
【译文】不明白天的道理,就不知运气的变化。
不明白地理,就不知地方的风土人情。
不明白阴阳的更替,就会使本末都失序。
不明白节气的先后,就会让缓急倒行逆施。
8、脉也者,实气血之先也。
出自《诊家正眼·脉之名义》。
【译文】所谓的脉,实际上就是气血的先导。
9、本草药之命名,固有不可晓者,中间亦多有意义,学人不可以不察。
出自《格致余论·石膏论》。
【译文】本草药的命名,固然有不可知晓的名字,但中间也大多有一定的意义,学习的人不可以不觉察。
10、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病在中者,欲其吐下俱多。
出自《格致余论·倒仓论》。
【译文】疾病在身体上部的,想吐的多;疾病在身体下部的,想泄的多;疾病在身体中部的,想吐的同时又泄的多。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
1.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就像你身体好好的时候,就该注意保养,别等真生病了才后悔呀!你看那些经常锻炼、饮食健康的人,不就是在践行“上医治未病”嘛!
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哎呀,人的身体要是正气满满,那些邪气哪能轻易得逞呀!好比一个阳光积极的人,遇到点困难也不容易被打倒呀!
3.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
”这不是很明白嘛,吃再多补药,都不如好好吃饭睡觉来得实在。
你想想,老是熬夜又不注意饮食,光吃药能有多大用呢?
4.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就如同家里着火了,肯定得先灭火呀,但之后还是得找到起火原因彻底解决,不然下次还得着火。
生病了也一样,紧急情况得先处理症状,后面再慢慢调理根本啊!
5. “三分治,七分养。
”治病可不能只靠医生呀,自己不注意调养那怎么行!就像伤口愈合,光靠药不行,还得给它时间和合适的环境去恢复呀,是不是?
6.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浑身都不舒服呀,心态平和的时候就感觉啥事没有。
人得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情,不然病都容易找上门呢!
7.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看再多医书,都不如多去临床上实践一下呀!你看书学游泳学得再好,不下水试试永远也学不会呀!
我的观点结论:中医的这些金句和经典语录真的是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呀,我们可要好好体会和运用呀!。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干货...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干货>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久病和慢性病的注意事项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保护胃气和阴气。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肝脾的关系,胆胃的关系。
●百病挟痰
凡病多有痰湿。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引起眩晕的病机。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理气和活血的重要性。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和血的关系。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肝和脾的关系。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大多病痛都因淤血所致。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荊芥和木贼不能用太新鲜的。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所有的花类植物的中药都是往上升气的,唯有旋覆花是往下降的。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和胃的特性。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脾和胃的特性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理气和祛痰的关系。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气与驱邪的关系。
我是一名中药执业药师,每天普及医药健康知识,关注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收藏关注,一般健康每一天!。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六腑以通为补少年进补,老来吃苦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暴怒伤肝,五志化火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风为百病之长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六腑以通为用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氣聚則塞,氣散則通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氣--金翼匱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靈樞?五邪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大医精诚.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
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修和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
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
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胁痛)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 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