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名师讲题】袁枚《游桂林诸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袁枚《游桂林诸山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079d2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b.pn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
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
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
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
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
初尚明,已而沉黑窗渺。
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
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纲、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
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
计行二里许。
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则游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客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
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
方知日光从西缚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
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又次日,游木龙洞。
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
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
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
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记岁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
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可喜、可愕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节选自袁枚《游桂林诸山记》)材料二: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上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世有A自谓明B于理C行乎D义E而终身F面墙G者H率类I是矣。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人教版)检测: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cd487a2b160b4e767fcfcf.png)
10 *游褒禅山记人生的不完美终究会不会是绊脚石?无须再问。
抬头看天,乌云之后躲着阳光。
关键在于心胸是不是足够开阔,心志是不是足够机敏,你是不是做好了接纳阳光的准备。
感叹于先贤的智慧,如果不是明白拨开乌云的必要,司马迁不会在接受身心摧残之后重新站立,韩非不会在受嘲后重新奋起,贝多芬不会在耳聋后重新高歌,季羡林不会在“牛棚”生活后重新欢笑,道尔顿、安藤百福亦不会成功……莫畏浮云遮望眼,精彩在黑暗之后重现。
褒禅山,古名华山。
因唐代高僧慧褒结庐于此,在他圆寂之后,映入眼帘的是王安石石雕。
雕像雄居于一块巨大的红色大理石之上,1.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在游山途中因轻信盲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运用角度] 这些材料可用于“志当存高远”“尽志无悔”“深思慎取”“严谨”“拒绝平庸”“善假于物”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示例一: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
《游褒禅山记》习题
![《游褒禅山记》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2d761ab604a1b0717fd5dde6.png)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下列句中加粗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2、对“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A、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B、那碑上面的文字被磨平了,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C、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
D、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那些深刻着的碑文还可以辨识。
3、下列对褒禅山名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A、褒禅山应该叫“华山”,“花山”是错误的称呼。
B、褒禅山本名是“花山”,后被慧褒和尚称为“华山”。
C、褒禅山被称为“华山”,是因为有一个华山洞的原因。
D、褒禅山先后被称“花山”“华山”,在当时被称褒禅山。
4.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D(A那B他们C自己))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D(ABC都是名词作动词,D动词作名词))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沛公欲王关中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下列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A)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是非贿得之。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于是余有叹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于是余有叹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db9e339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3.png)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于是余有叹焉”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游褒禅山记(节选)王安石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往往有得.得:心得,收获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C.而又不随以怠.怠:怠慢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2.将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3.作者说“此余之所得也”,在文中他获得了怎样的感悟?(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C2.(1)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平凡的景象,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
(2)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3.如果要取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要树立雄心壮志,需要具备足够的能力,需要争取外物的帮助。
在三者的关系中,立志又是最重要的。
【解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
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C项,怠,懈怠;“而又不随以怠”译为:又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
故选C。
2.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瑰怪,珍贵奇特;非常,不平凡的;观,景象;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9354d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6.png)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在各领域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答案1(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B.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6、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9eec9b83c4bb4cf7ecd1dc.png)
《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游褒禅山记(节选)》阅读及答案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4.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拿着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弄错C火尚足以明也明:明亮D而在己为有悔己:自己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
C“志”“力”“物”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
“志”是必要的`保障,“力”与“物”则是基本的前提。
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
6.给画波浪线的断句,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语段—阅读题答案
![《游褒禅山记》语段—阅读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42692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d6.png)
《游褒禅山记》语段—阅读题答案阅读下文,完成第1821题〔14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说明以下加点的字〔4分〕〔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盖音谬也〔3〕何可胜道也哉〔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9.翻译下面句子〔3分〕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以下句中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1〕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4〕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21.《古文观止》对王安石此文评语有借游华山洞,发挥学道,这里的道是指?〔4分〕〔〕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8.〔4分〕〔1〕南面〔2〕错误,读错〔3〕尽〔4〕帮助19.〔3分〕这就是讨论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索,谨慎取舍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的缘由。
20.〔3分〕B21.〔4分〕坚决的志向,坚韧的毅力深思而慎取。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0c1fea0a5e9856a57126083.png)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A. 而卒葬之最终B.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尽C. 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己D. 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7.选出对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3分)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阅读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39d142a32d7375a4178089.png)
老师,能否归纳一下游褒禅山记的重点内容及翻译?答:为你归纳如下:《游褒禅山记》一、重点难点讲解[重点]1.体会本文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特点。
2.体会本文先叙后议,严谨自然的结构特色。
3.学习文章凝练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特色。
[难点]领悟作者阐述的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如何理解本文作为游记却不以写景状物为重点是本文的一大难点。
本文是一篇借事喻理的文章。
作者记山、记碑、记游洞,重点记半途而废的后洞之游,并非为了描绘“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是要从失败的游览中悟出发人深省的道理,阐发自己的真知灼见,即: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相之,而“志”尤为重要,因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由于“古书之不存”,学者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之”,不可以讹传讹。
由此可见,写景记游并不是文章的表达重点,只为后文明理作铺垫,写景状物,也就不可着墨太多。
如何理解“志”“物”“力”三者的关系,是本文的又一难点。
此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
“志”就是意志,属主观的因素;“力”即体力,“物”即物质条件,为客观条件。
三者并不是并列的,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主观因素,因为只要有了“志”,就会克服一切困难,百折不挠;相反,如果意志薄弱,斗志松懈,小挫即回,即使“力”与“物”再充足,也难以达到目标,因而作者将“二、字词1、注音慧褒(bāo) 庐冢(zhǒng) 窈(yǎo)然春华 (huá)秋实咎(jiù)其欲出者仆(pū) 道深父(fǔ)2、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甫",古代男子的美称3、重点实词①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持,拿)②夫夷以近 (平坦)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xiàng帮助)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感叹)⑤何可胜道也哉 (尽)4、一词多义乃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是,就是)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然)③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④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副词)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的)其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②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它的,代"有穴窈然"之"穴";后"其",那些;代"好游者")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自己)道①有碑仆道 (道路,名词) ②何可胜道也哉 (说,动词)。
《游褒禅山记》精选课后习题(附参考答案)
![《游褒禅山记》精选课后习题(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38fe27d1f34693dbef3e66.png)
《游褒禅山记》精选课后习题(附参考答案)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3.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与“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中“所以”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亲贤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C,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着急高义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B.夫夷.以近夷:平安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D.共孰.能讥之乎孰:怎么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8. 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9.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因为他们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没有不触及的领域B.有志者,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D.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10.“此予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高二语文下册第17课《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语文下册第17课《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2cd9c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0a.png)
高二语文下册第17课《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基础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碑仆.(pū)道B.有穴窈.(yǎo)然C.褒之庐冢.(zhǒnɡ)也D.盖音谬.(mù)也解析:D项,“谬”应读miù。
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属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C.而无物以相.之D.沛公军.霸上解析:C项,“相”:帮助。
本身就是动词,没有活用现象。
A、B、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解析:C项,指识其本名,A、B、D三项,都指命名。
答案:C4.下列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此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解析:B项,“而”为转折关系的连词,A、C、D三项“为”为并列关系。
答案:B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B.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②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①往往有得.②此予之所得.也D.①余于仆碑.②有碑.仆道解析:A项,①观察,②景观;B项,均为转折关系的连词;C项,均为“心得”;D 项,均为“石碑”。
答案:A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①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②于是..予有叹焉③古人之观于……往往..有得④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⑦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③⑤⑦解析:②于是:对于这种情况;④非常:非同寻常;⑤至于:到;⑦十一:十分之一。
2020-2021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1游褒禅山记优选习题语文版必修3
![2020-2021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1游褒禅山记优选习题语文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8928f03a28ea81c759f5789e.png)
11 游褒禅山记课后篇稳固提升一、根底稳固1.对以下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仆.道仆:向前跌倒。
漫.灭漫:淹。
C.盖.音谬也盖:大概。
胜.道也哉胜:成功。
解析D项,“胜〞,尽。
答案D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为哪一项( )舍.于其址名.之也名.者D.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解析D项,“至〞是动词用作名词,A、B、C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D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词义全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B.C.D.解析B项,分别是“死〞“突然,仓促〞“终于〞的意思;A项,前两个“极〞是“尽〞,第三个;C项,第一个“名〞是“命名〞,后两个“名〞是“说出〞;D项,前两个“加〞,更〞,第三个“加〞是“增加〞。
答案B(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④而人之.所罕至焉⑤褒之.庐冢也⑥遂与之.俱出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⑧何厌之.有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②⑤/③④/⑥⑧解析①④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⑤句中的“之〞,构造助词,相当;③⑥句中的“之〞,代词,指“他们〞;⑦⑧句中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B(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及答案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c059c8172ded630b1cb62e.png)
(时间:40分钟分值:62分)一、基础巩固(25分,1~5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其为文.犹可识文:碑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B.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C.往往有得.得:心得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D.何可胜.道也哉胜:尽盖音谬.也谬:错误解析:A项,“文”,应为“残存在石碑上的文字”。
答案:A2.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而记之者已少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嬴乃.夷门抱关者也D.独其为.文犹可识[]于人为.可讥解析:C项,两个“乃”都相当于“是”,表肯定,副词。
A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代词,它。
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
D项,动词,有/动词,是。
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解析:A项,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或表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做宾语)。
B项,古义,不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C项,古今意义相同,所说的。
D项,古义,到了;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解析:例句与A项都是名词作动词。
BC两项,为动词作名词;D 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A5.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③此余之所得也④所谓前洞也⑤遂与之俱出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⑥/②③④⑤解析:①⑤是省略句,“有碑仆(于)道”,“(余)遂与之俱出”,②③④是判断句,⑥是状语后置。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氓》、王羲之《兰亭集序》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氓》、王羲之《兰亭集序》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5edb20a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0d.png)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氓》、王羲之《兰亭集序》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乙)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丙)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丁)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_文言文整体阅读:游褒禅山记_练习(3)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复习高中语文_文言文整体阅读:游褒禅山记_练习(3) Word版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b031710577232f60ddcca1a8.png)
文言文整体阅读:游褒禅山记课后练习(3)1.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2.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其孰能讥之乎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叹:叹惜。
B.夫夷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4.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趣舍万殊,静噪不同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D.长乐王回深父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③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④近腊月下,景气和畅⑤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②④⑥ B.②③④C.③⑤⑥ D.①③⑤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A.凌万顷之茫然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当其欣于所遇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7.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8.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
《游褒禅山记》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游褒禅山记》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三)](https://img.taocdn.com/s3/m/c09ab44558fb770bf68a5530.png)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屋B.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仆:倒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夷:平坦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11.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C.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3 游褒禅山记 作业2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语文(语文版)必修3 游褒禅山记 作业2 Word版含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3182603cb84ae45c3b358cec.png)
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屋B.有怠.而欲出者怠:懒惰,松懈C.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要且僻远D.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南为阳解析:选C。
险远:险要且僻远的地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而人之.所罕至焉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穴窈然.D.于.是余有叹焉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选B。
两句中的“之”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1 游褒禅山记检测(含解析)语文版必修3语文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1 游褒禅山记检测(含解析)语文版必修3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52e18be2cc7931b764ce158e.png)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1 游褒禅山记检测(含解析)语文版必修3语文版11 游褒禅山记课后篇稳固提升一、根底稳固1.对以下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有碑仆.道 仆:向前跌倒。
B.其文漫.灭 漫:淹。
C.盖.音谬也 盖:大概。
D.何可胜.道也哉 胜:胜利。
解析D 项,“胜〞,尽。
答案D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为哪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 解析D 项,“至〞是动词用作名词,A 、B 、C 三项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D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词义全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北通巫峡,南极潇湘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五万兵难卒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解析B 项,分别是“死〞“突然,仓促〞“终于〞的意思;A 项,前两个“极〞是“尽〞,第三个“极〞是“直达〞;C 项,第一个“名〞是“命名〞,后两个“名〞是“说出〞;D 项,前两个“加〞是“更加,更〞,第三个“加〞是“增加〞。
答案B4.以下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④而人之.所罕至焉 ⑤褒之.庐冢也 ⑥遂与之.俱出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解析①④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⑤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③⑥句中的“之〞,代词,指“他们〞;⑦⑧句中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游褒禅山记练习及答案解析
![游褒禅山记练习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e5110ef111f18583d05a90.png)
游褒禅山记练习(时间:40分钟分值:55分)一、基础巩固(21分)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始舍于其址.(山脚) 其至又加.(更加)少矣B.褒之庐冢.(坟墓)也华山之阳.(山的北面)C.悲.(感叹)夫古书之不存非常之观.(景象)D.拥.(拿着)火以入火且.(将要)尽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3分)(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其”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3分)(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距其.院东五里5.请将下面句中横线处补充完整。
(3分)(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
6.翻译下列句子。
(6分)(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鉴赏(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
《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8f7b3a941ea76e59fa043d.png)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7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褒之庐冢也
以其无礼于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 距其院东五里
D.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8.下列对以上三个语段中划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我(曾)派人观察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的形状,五彩斑斓
B.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从中引出一条供流觞用的曲折水流,大家依次排列坐在岸边
C.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因此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以极尽视听的乐趣,相信一定会令人快乐
D.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那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
答案:
A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完成各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房屋
B.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仆:倒
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夷:平坦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11.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B.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C.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D. 于是余有叹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 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
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 作者从第一段“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 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 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只有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答案:
10. A 11. B 12. D
13. (1)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2)这就是学习的人不可以不经过深入思考而做出决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