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合集下载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至关重要。

在教育中,学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他们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的受益者。

所以,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意味着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利益。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背景、兴趣和潜能。

因此,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习风格,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支持。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育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和进步。

以学生为本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不仅需要获得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理素质。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保护学生的权益和安全。

以学生为本也意味着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其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启发者,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学生为本还意味着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学生应该参与到教育的决策和管理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及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

教育是为了学生,学生是教育的未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将引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摘要: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观是指学生对待学习、成长和发展的态度和观念。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强调的是把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本文将探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教育实践中。

第一部分:引言学生观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涉及到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

传统的学生观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角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逐渐被提出和重视。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

本文将探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的特点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的特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需求和潜能。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2. 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节奏,不以传统的一刀切的方式对待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法,教育者应灵活地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3.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潜能。

传统的学生观往往侧重于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内在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自己的潜能。

第三部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的重要性1.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个体差异被尊重、学习方式被认可时,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 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术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的品格塑造、社交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生观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生观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生观内容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二、现代学生观(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这部分内容在教育知识与能力中也是重点,这里只要知道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进行教学即可。

2.学生具有巨大发展潜能。

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形成性评价,做到对每个学生不抛弃、不放弃。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因此要求老师要正视学生身上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不断促进学生成长。

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和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 学生是完整的人。

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的经历、情感和体验都是完整的。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应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另外,学生的年龄、成长经历、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等都与成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学生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因此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因势利导。

2.学生的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这一点主要是从法律层面强调学生是责任、权利的主体。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综合素质 考点归纳5-第一章 学生观(二)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综合素质 考点归纳5-第一章 学生观(二)

第一章学生观(二)第二节学生观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学生观的概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积极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正在成长着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育人。

(二)学生的本质特征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1)学生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①教学任务决定了学生需要掌握人类文明的精华②学生学习时间有限,不可能凡事都经过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③系统学习间接经验,可以缩短个体不成熟期,使其今后发展更顺利。

(2)学生是有主体性的人(3)学生具有明显的发展性(4)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三)“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1)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2)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3)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四)“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湖南教师招聘考点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

湖南教师招聘考点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

湖南教师招聘考点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通过最新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湖南教招将于3月报名,4月笔试,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湖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湖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很多考生反映,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总是记不住。

下面中公资深讲师为大家讲解的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在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任何教育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教学观念的改革,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的更新。

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

作为教师,应该摈弃落后的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首先,我们来一起看一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个人指的是谁呢?这里的“人”显然指的是学生。

那么以人为本,也即是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大家首先要记住的,作为一个选择题的备考点。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发展的人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发展,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里,针对学生的发展,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我们应该应用这些规律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

这里主要给大家列举了五个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针对这个考点,一般来说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察,因此需要大家做的就是:1、将这五个规律是什么记住,作为多选题备考。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喜欢艺术的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艺术元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喜欢运动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增加一些体育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等方面。

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健康和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授道德故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可以通过开展体育课、组织体育比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绘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只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教育工作者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以教资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发展,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使学生在教育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教育使命感,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力量。

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1. 学生是有价值和尊严的个体:人本主义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接纳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2. 学生有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人本主义主张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兴趣是促进学习和发展的关键。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学习动机,并提供与他们需求相匹配的学习体验。

3. 学生有自我实现的潜能:人本主义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即追求成长、发展和实现个人目标的内在倾向。

教师的角色是提供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

4.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本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学习,自己主导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5.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认为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信任、尊重和支持的关系,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总之,人本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需求和潜能,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实现。

这种学生观对于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是当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科目考试的必考内容。

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是高频考点,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更是大家以后为人师者所应该践行的教育理念。

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即将到来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一举通过。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与教育内涵1.“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以人为本”的内涵(1)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①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是学生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外界把教育强加给学生。

教育者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成长。

②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共7页word资料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共7页word资料

新课程教学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是:“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它强调人是自然、社会、自身的主体”。

现代教育对“以人为本”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面对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教师如何把社会发展过程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有能力继承传统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科学和未来科学,在不断延续人类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成长,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要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认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既关注那些可能成为“家”的少数学生,更要关心那些成为“匠”的多数学生。

实现教育面前无差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育人之本教育的真谛绝不是捧上一张张令人满意的成绩单,而应是捧出一个个鲜明而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教育的使命就是让每个生命成为他自己。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采取同一评价标准和整体划一的评价方式,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观点,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基本看法。

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教鞭下,教师是教书的机器,学生是学习的机器,教师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就是应该视为教育上的失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于20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评价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了挑战,对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内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生家长,我们都应该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指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断发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在知识上的积累,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只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素质。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只有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语文教师是中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不仅教授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培养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自信、有责任感的人才。

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美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

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树立自信、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求。

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求都不同,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增强对语文的热爱和感情投入。

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是人文科学,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人文情怀去品味文学作品,通过古代文人的品质和人生境界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引导学生去尊重他人,关爱社会,正义善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语文教师应该以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语文教师应该不仅在课堂上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生活中也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修养,做一个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和榜样。

语文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以人文情怀为灵魂,以人格力量为支撑,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以人为本”观点,希望通过营造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就能从自我的认知和发展角度,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仅要求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而且要求以他们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人文情怀的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能力。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把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性,增强学习动力。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心理特点等出发,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使学生在追求自我满足的过程中成长,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此外,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求老师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动脑能力,通过指导、辅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

最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习方法与人文价值融合在一起。

教师要及时理解学生的情绪,尊重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及时提供鼓励和赞赏,帮助学生拓宽眼界,更好地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给予学生文学艺术熏陶,培养健全的学生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

总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主动权,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为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和提高学习效果提供基础。

教育理念 教资

教育理念 教资

一、教育理念1.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6)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

2.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教师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有自身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更换(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1、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教师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的开放的教师。

2、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4. 新课改的教学观(1)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育者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2)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新课改的教学观提倡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5.新课改的评价观新课改所倡导的评价是发展性评价基本内涵包括:第一,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第二,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简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简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简述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这个话题真是让人想深入探讨一番啊!咱们常常说,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而不是学生为教育服务的。

这句话简单易懂,却隐藏着很深的哲理。

想想看,学生就像一颗待发芽的种子,得好好滋润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要知道,学生们在课堂上坐得再端正,心里如果没有热情,那也是白搭。

教育就得像是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让他们自由地生长。

我们不能让他们变成一个个知识的机器,得关注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那究竟什么才算是以人为本呢?其实挺简单的,首先得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安静内敛。

这就好比一盒巧克力,里面的每一颗都是不同的口味。

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不强求统一。

比如说,有的孩子在数学上就是天才,但在语文上可能就不那么给力。

那又何必强迫他们去追求平均呢?相反,应该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继续深耕,找到自己的优势。

我们也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

教育可不是学校一个人的事,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可大了。

就像小鸟离不开妈妈的呵护,学生也需要来自家庭的支持。

要是家长一味地给孩子施压,那可真是雪上加霜。

温暖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更有自信,他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畅行无阻。

所以,咱们得鼓励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在课堂上,互动也是关键。

教学不能是一场单方面的演讲,得让学生参与其中。

想象一下,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下面的学生却一个个打着瞌睡,那得多无聊啊!互动式的教学,能让学生主动思考,开口说话。

这样,他们才能在实践中领悟知识的真正意义。

要是能用游戏、讨论等有趣的方式来学习,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学习也能变得轻松愉快,谁说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不能与生活结合呢?老师的角色也得改变。

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伙伴和引导者。

想象一下,老师就像一位耐心的园丁,时刻关注着每一株小苗的成长。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简述新课改背景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新课改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以其以人为本的理念引起了广泛关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新课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教育不再简单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潜能。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潜能和特长。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挖掘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优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水平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还要求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只是被告知要做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要做。

而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下,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和创新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创新的机会,让他们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除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还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

在新课改中,教育不再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而是将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纳入教育的范畴。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只有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个重要理念。

它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下,教育不再简单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创新能力和心理健康。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观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发)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

2.学生是独特的人(独)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所以,“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用自己的视角和观念思考和评价学生的想法和行为,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伤害学生的心灵。

树立

树立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尤为重要。

作为教师,应该摈弃落后的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那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下面就“以人为本,树立新的学生观”的人文教育精神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尊重。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此,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尽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尽力营造一个平等、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还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天空。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尽力摈弃自己的思维定势,面对学生突发奇想的提问,或者说是灵光一闪的不成熟想法,都应给予呵护和鼓励,我们要像呵护荷叶上的小露珠一样呵护学生幼稚的心灵。

二、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教师应用积极的、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学生的天性,多关注学生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自我提高和完善的内在需要和倾向,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造就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三、相信学生会做得更好这是我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相信也是每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这说明每个教师都相信学生的确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在教育实践中,有不少探索,正是基于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学习成功的潜能的信念,取得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良好效果。

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教师不断的期待和鼓励中获得点点滴滴的成功与进步。

四、对学生多一份爱心,多一分宽容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

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对学生求全责备。

这是和发展观点相对立的。

其实,作为发展的人,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则是不符合实际的。

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哈十四中学姜春英大家请看如下几个重大事件:1、2000年《中国青年报》杂志刊登了一个14岁少男自杀事件的遗书:......遗书是这样写的:"那天我看电视,见记者采访一个放牛娃.放牛娃说,他的理想是放好牛、然后卖牛挣钱盖房子、盖了房子娶媳妇、娶了媳妇生孩子、生了孩子再让他放牛.事后,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呢?找个好媳妇.然后呢?生孩子,让他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于是这位连续3年是校三好学生、班长的优秀少年,服毒自杀了.2、《春天到了》“春风吹绿了大地,春雨带来了万紫千红。

你看,地上的小草发芽了,路边的杨树挂满了‘毛毛虫’,风中的柳树长了嫩绿的叶子,公园里粉红的桃花、雪白的玉兰花、金黄的迎春花盛开了。

”这是一个12岁的小女孩写的日记,从她稚嫩的文笔中可以看出她对大自然的热爱,她也曾天真地想过让“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这又光明又美丽的世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却因为一次小测验的失误而自杀。

3、2001年5月20日凌晨5时许,在天津,年仅19岁的刘佳朝熟睡中的母亲的要害部位猛捅23刀,致使母亲当场死亡。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杀了母亲后,他带上钱物到泰山旅游去了。

4、2002年4月间,在甘肃景泰县,一名初二学生由于母亲管教严厉,竟然约了两个同学用铁丝将母亲活活勒死。

他怕母亲缓过气来,将一张湿纸紧紧帖在母亲的面部面对以上这一幕幕惨剧,我们是必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孩子如此轻生呢?是家庭?是社会?还是学校?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应该进行反思,尤其是我们这些作教师的更应该认真地进行思索。

我想,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都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去看待,而是把他们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即在我国的教育中缺少人性化,因而造成这些孩子心理扭曲。

可以说,能否顺利地度过中学并进入大学对每个青少年都是巨大的心理挑战.也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个核心理念.使"以人为本"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可见,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为了深刻理解新课程、新理念,我们需要认识“人文主义”,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一、人文主义概念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各位老师,人文主义并不是今天的新名词,它已有着几百年的历史,那么,为什么,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人文精神又被重新提出来了呢?下面我们来看这种思想提出的原因.二、人文主义思想提出的原因1、历史根源:人文主义的提出始于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它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人”的幸福、解放、自由和尊严。

例如:当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描绘的是一位民间妇女的形象,女主人公亲切、自然的永恒微笑万古流芳。

这体现了当时以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是进步的。

既然以人为中心,那么人就有七情六欲,也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于是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伽利略自制望远镜等都是这时期的成果.但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却产生了对人性和科学的异化,人们在陶醉于自然科学带来的成就时,却忽视了人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科学技术的重实证和功利性追求扭曲了人性,“人是机器”的观念又泯灭了人的个性,否定了人的情感和精神,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随着战争、核武器的威胁,环境的恶化,能源的枯竭、贫富的悬殊、人际关系的冷漠,面对着物质和精神文明失衡的加剧,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困惑和信仰危机,它促使人们对现实进行新的理性思考: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资源,只有人才具有知识,才能使用知识,才能为人类造福。

所以规范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弘扬人文精神,成为急迫解决的问题。

2、现实因素: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从外在于人本身发展的目的出发,片面强调分数、升学的价值,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机械训练,学生成了教育和考试的“机器”,忽视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

同时,由于受教育行为功利化倾向的影响,导致了文科教育和理科教育的畸形发展:一方面是人们重“理”轻“文”导致理科知识的过剩;另一方面是普遍的人文素养的匮乏,导致象“清华大学某学生伤熊事件”等缺乏社会公德和积极健康的社会理想的现象的发生,令人触目惊心。

基于以上原因,要求我们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三、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

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资格,是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

作为人就有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人格和老师的人格是平等的。

人格需要尊重和保护,作教师的往往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容易形成盲目自尊、无视学生的人格、不容许学生有丝毫挑战的畸形心理。

突出的表现是师生关系不平等,学生常常要看着老师的脸色说话做事,稍有不慎,就会招致老师的不满和处罚,尤其严重的是,甚至出现了在学生脸上刺字,让学生吃粪便等恶性事件,这些都是这种畸形心理的突出反映。

也恰恰是这些不尊重学生人格的行为而导致了一些“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即学生殴打教师的事件,面对这些事件,我们与其问:我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了?还不如问我们这些做教育的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到底是怎么了?我们来分析一下敢殴打教师的都是哪些人?据观察,他们多数是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在学生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在能力上往往具有体育或艺术方面的某些特长;在性格上比较外向,好表现,易冲动。

事发之后,他们在自责一时冲动的同时,都无一例外地涉及到两方面的原因:即一方面,他们认为教师平时对自己就有歧视;另一方面,事发时老师的做法很不给他们面子,使他们在同学面前下不了台。

可见,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他都有自己的尊严,因此,我们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位二战中的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在每一位新老师来到时,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所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工程师毒死;妇女和幼儿被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

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

因为,只有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可见,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人”,其次才是成“才”全国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说,假如一个人没有很高的道德水准,那么,他的才华少一点可能更好,因为这将使他对社会的危害更少一点。

2、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就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需要老师引导、帮助、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只是闻道在先、在社会上起步早一点的人,纠偏正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老师的神圣职责,而不是什么额外负担。

何况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一般是以老师的眼光或者现成的标准去评判的,这种评价标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还很难说。

作教师的一定要谨言慎行,切莫以自己的好恶和兴趣,妄加评判,特别是不要把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不一般的爱好特长当作学生的缺点或者错误进行批评。

例如:有这么一位教师,当学生兴高采烈地告诉她:“老师,我写了一首诗,您帮我看看。

”这位老师沉着脸说:“学习不好,诗写的再好也没有用。

”一句话,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应看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不仅会有缺点和错误,而且还可能会反复甚至多次反复地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一定要学会容忍,多作深入细致的工作,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我们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面都由教育赐与我们."作为决定人之命运的老师们,让我们以山之仁水之智天之义地之礼风之信去迎接一年年等同的每一天,去面对一张张风采各异的面庞.3、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从来不是孤立的人群,在他们身上总是打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

学生的情况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复杂与多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多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的。

教育就是要张扬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特长,而不能铸成千人一面;社会需要千差万别的特长的人,而且这种特长越突出越好。

教师要作好学生工作就要首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

我们的学生整天就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的高期望、严要求之中,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极重。

据调查,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学生是属于最累的人群。

(如:周六、周日公共汽车都是背着书包上学的学生)我们作学生工作要多沟通,工作方法要因人而异,要循循善诱,要多肯定学生的长处,多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赏识教育)舍得感情投入,善于捕捉教育的最佳契机,多琢磨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有耐心和恒心。

学生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观,虽然目前得到全社会认可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是高考,标准比较单一,但老师们切不可就认为学习好的能够考上大学的就是人才,其他的就是偏才、怪才或者蠢才;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我们老师的职责在于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学生潜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以崭新的理念重新审视教育,从关注部分人的部分智慧到关注全体的所有智慧。

因此,我们教师不能偏爱学习好的,歧视学习成绩差的;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切莫歧视甚至打击有特长的学生和性格比较特别的学生4、学生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社会在发展,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社会的大环境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人与传统人在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巨大反差,是现代社会大环境的突出特征。

教师同学生的年龄悬殊愈大,思想观念、生存方式上的反差就愈大,反之,则愈小。

一般说来,教师成长时的学校、社会环境与现在的很不相同,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不是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

现在学生的家庭环境比以前有很大的好转,他们在物质上享受着生活的富裕,在精神文化上又充分享受着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使得他们的视野开阔,思想前卫,评价标准多元。

教师和学生的代沟是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

如果我们不懂得自己和学生是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那么就会喜欢用自己的思想去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弄得师生关系很难融洽甚至紧张,再严重者会发生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