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演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

中国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演进

庞君芳

【摘要】中国教育公平思想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奴隶社会,孔子提出的“学而不

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体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公平思

想;教育公平思想的初步发展主要在封建社会,体现在科举制的兴起、发展和完善

中;到了近现代,无论是平民教育家们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公平理论和实践,都给

新中国的教育开启了走向教育公平的前进之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拨乱反正和高考

制度的恢复,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高考选拔制度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当

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公平思想在大发展的同时也经历着挑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中国教育公平思想;演进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6660(2019)01-0098-11

教育公平既是一个现实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研究中国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发展线索,对于我们今天探究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公平理想意义重大。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公平观出发,分析历史和现阶段中国教育公平问题,并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一、中国传统教育公平思想的渊源

我国教育公平思想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到了奴隶社会,孔子的“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等主张,是中国古代教育公平思想的最早体现。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教育公平对社会公平的价值。

(一)原始教育公平思想的萌芽

中国大约在100多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原始人群。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后,人类的大脑逐渐发达,教育活动开始产生。原始社会人类的教育活动主要源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当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自身的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选择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为例”(19NDJC245YB),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普通高中选择性课程实施的研究”(19SC331)。

作者简介:庞君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研究。

2019年第1期/总第1期

Vol.1,No.1,2019Educational History Studies

| 中国教育公平思想的历史演进 |

教育活动时,最原始的教育思想开始萌芽。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a这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种的繁衍是决定教育产生的两个主要因素:前者是为维持人类个体生命的需要,后者是为延续群体生命的需要。在生命延续的过程中,要将知识、技能、经验、传统等传递给下一代,就必须进行教育。

“人民之生活,逐水草而居,恃渔猎为生。后由牧畜之民,进而为耕作之业。所谓教育制度者,利用厚生以养民而已。教之渔猎,教之牧畜,教之耕耘。其教育不外乎处世日用之需,所见所闻,皆家庭宗族之事也。而教育之目的,即所以增加富源与人生境地之利益耳。”b随着语言的产生和生产工具的制造出现,我们的祖先在依靠自然、征服自然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互相帮助,共同协作,传授给下一代劳动生活的经验和技能。原始社会虽然没有正式的学校教育系统,但社会成员在长期的亲族生活中逐渐自发积累了一定的习俗、规范和仪式,存在着自发而平等的原始教育活动特征。“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一是没有阶级性,即人人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教育内容体现了互助友爱的精神;二是原始性,即教育没有分化为专门的活动,也尚未形成专门的施教机构,施教的手段仅为语言的口耳相传和行动的实际模仿。”c一方面,由于私有制和阶级分化没有产生,人与人之间并不是根据个人在社会权力结构中的位置而决定的,而是一种自然的平等关系,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另一方面,这时候的教育资源依据个体在群体生活中的处境平等分配。社会成员为了整个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平等接受一定的教育,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机会。可以这样说,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的教育公平形态已经萌芽。当然,这种教育公平应该是无意识的。

(二)教育公平思想的初步形成

随着奴隶制的产生和国家的出现,教育较之原始社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由于社会分工,学校开始作为一个专门的施教场所出现;一是教育开始被统治阶级垄断,与社会生产和劳动相脱离。因此,从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来看,教育公平真正成为问题,最本质的原因在于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d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e

在这种以阶级地位主导教育权利的历史条件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贤们提出的教育公平思想,为后世社会教育民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主张“人格平等”的“天道之公”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对所

a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b 郭秉文著:《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c 张彬、周谷平编著:《中国教育史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de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400—401页。

99

| 教育史研究 | 2019/1

有人一视同仁、打破血统论的意蕴。a可以这样说,孔子在教育上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是孔子教育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经典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公平思想。

首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基于人性平等基础上教育公平思想的起点。《论语·述而》中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认为学习是人区别于动物,实现自身生命完善和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而教化则是君子必须承担的历史文化使命。这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是孔子对人性平等的肯定而在教育上的“发声”,是孔子仁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其次,“有教无类”是孔子基于人性为善基础上教育机会平等思想的体现。“有教无类”是孔子在人存在价值的平等性思想上直接生发出来的。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突破以前“类”的限制,使教育的对象有所扩大,私学的出现,也使更多的人接受文化教育成为可能。但是,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它不仅表现在招收什么人上,根本的还是看它为哪一个阶级的利益服务,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b“有教无类”强调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即不分族类,无论贫富贵贱、年龄都给予受教育的机会,冲击了统治阶级以“类”分人的传统观念,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再次,“因材施教”是孔子基于人性尊重基础上教育过程公平思想的体现。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但现实中每个人的性格、天赋、智力、水平和程度等都各不相同,这就意味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业程度进行指导。孔子的学生来源复杂,国籍、贵贱、贫富、老幼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聪慧迂拙素质不一,文化素养高低不同,性格各异,学习目的也是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然要求教师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因素,“开创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c,“从而形成了中国儒家重视教育的传统,也开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d,既表达了对个体存在价值平等性的肯定,也体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是对教育发展初期教育公平理念的朴素阐释,也为中国早期推行教育公平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使教育公平得以褪去虚象的外衣逐渐走到实践的层面。同时对促进我国当前教育公平的发展,推动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教育公平思想的初步发展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公平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科举制的兴起、发展和完善中。当时社会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的不均等分配。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差异,社会成员对价值资本诸如财富、名望、教育机会、社会地位等的占有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逐渐导致社会的分层:优势阶层凭借自身的特权获得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劣势阶层则因社会条件的局限而丧失获得公共资源的权利。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机制,在促进社会流动,分化社会分层结构中凸显出巨大的作用。起于隋朝的科举制度因其与当时社会人才选

a 何怀宏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7页。

b 全国教育史研究会编务组编:《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c 匡亚明著:《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277—278页。

d 朱永新著:《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