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启示与实践
【学生教育】
教育教学论坛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
Jun. 2021 No.24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启示与实践
李承杰,宋立文
(北京工业大学 环境与生命学部,北京 100124)
[摘 要]学生进入大生的成长成才。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新生适
2.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提升辅导员的共情能 力。共情能力主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愿意站在 对方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的一种心理方式。这种 换位思考使得当事人更容易体会和认同他人的情 绪、感受。在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具备 共情能力,就可以更为充分地理解学生的想法和 体会,及时做出适宜的回应,从而在一种自然的氛 围中将学生引导至自我认知、深入思考、主动探索 的积极情境,使学生与教师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人 文关怀主要是指对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 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它所体现的是一种 人文精神。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积极面的发现与 培养,本身就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3]因此,我们 倡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积极的教育理念并使之深
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在积极的社会关系中锻炼学 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自信心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探索朋辈互助模式,培植积极的心理品质 1.关注生活适应。开学前,学长助理便建立了 班级微信群,全天候活跃在群中,随时为学弟学妹 答疑解惑。开学前开展线上新生游园,由学长助理 带领新生提前熟悉校园环境,了解通州校区学习 和生活设施,为今后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开学 后,组织新生学习校园各项规章制度,传承优秀的 学校和学部文化精髓,引导新生建立良好班风学 风,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适应大学生 活。开展“学长学姐伴你行”—— —学生党员与新生 手拉手活动,让自尊、自信、乐观、上进等积极品质 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 2.引导学业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和中学时 期差别较大,大部分新生入学后都会产生学业、专 业方面的困惑。学长班助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经 验,占领“网络学习阵地”,与新生进行平等有趣 的交流和示范;组织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就专业 学习和职业规划做出合理正向的指导;建立帮扶 档案,建立目标、制定计划、攻克难点,一对一进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提升策略探新
的一个新 的研究 领域 。它是利用心理学 目前 已比较完善和有 效 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 来研究人类 的力量 和美德等积极 方 面 的一 个心理 学思潮… 。其 研究 内容 主要有积极情 感体
验 、 极 人 格 和 积 极 的 社 会 组 织 系 统 。积 极 心 理 学 是 相 对 积
20 0 9年 9月
湖南师 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J u a f E u ai n l S i n e o n n No m a ie st o r l o d c t a c e c f Hu a r lUn v ri n o y
VO18 N O. . 5 Se , p.200 9
探 讨 的大学 生 社会适 应力 提 升策 略——“ 观认 知结 构重 宏
压力事件 的大小成 反 比, 与大学生 自身的压力应 对水平成正
毕业 生达到 6 1万人 , l 而且每 年还在扩 大招生 规模 , 加上全 球 金融危机 的影响 , 大学生 的就业 形势非 常严峻 ; 学生学 大
比。 我国大学生 面临着多种高压力情境 , :0 9 如 2 0 年我 国大学 度 去寻求促进大 学生积极 心理 品质提升 的方法策略。本文所 建” 的研究 , 是积极 心理学理念 在寻求促进 大学生持 续发 就 展 策略上的具体 运用。
生 由于生 长环境的优越常常失去遭受挫 折的机会 , 应试教育 也 造成对学 生心理健 康教育 、 挫折 教育 、 社会 教育 的相对忽
收稿 日期 :2 0 .61 0 90 .5
三 、宏 观认 知 结构 重建 策 略及 其 在大 学 生社 会适 应力 提升 中的作 用
1 .宏观认 知结构重建策略的基本观点 认 知结构是建构主义心理学 的一个重 要概念 , 它是指学
大学生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7篇)
大学生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导游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tour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大学生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7篇)学好了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帮助你的朋友,那你上完心理学课程以后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大学生学习心理学心得体会篇1经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学实践报告
大学生心理学实践报告•相关推荐大学生心理学实践报告(通用6篇)难忘的社会实践生活已经告一段落了,这段经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一起好好总结一下这段经历的收获和付出吧。
为自己以后能更好的走向社会做准备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学实践报告(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心理学实践报告1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这一现象引起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多数苦读三年的高中生而言,步入大学校门无疑是一件喜事。
而随着大学生活的开始,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崭新的环境,心态也会因此有所改变。
大学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们往往在各种互相矛盾的心理状态中挣扎,如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等等。
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值得关注。
一、主题简介我们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话题为主题,利用网络、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着崭新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情感上,很多人都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
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报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同龄人的调查,总结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关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帮助身边的同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二、活动日程1.7月1-9日:准备阶段组员集中,分配任务,内部交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谈论自己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看法,提出问题,制作调查问卷。
2.7月10-13日:调查阶段(一)校内调查:(1)口头询问,在宿舍、班级、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作为初步参考资料。
(2)问卷调查,在校园内随机派发问卷进行调查。
校外调查:将问卷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其他大学的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3.8月16-20日:调查阶段(二)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进行实地调查,分小组行动并且讨论调查情况。
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
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随着高考的结束,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步入大学校园。
大学生活对于新生来说是全新的,而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调整的过程。
本论文将围绕大学生心理调整展开讨论,帮助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适应大学生活。
一、认清适应需要的心态适应大学生活需要的不是刻意去适应,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
大学生活是一段自我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适应。
大学生活需要的是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二、积极寻求帮助对于新生来说,大学生活无疑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帮助是很重要的。
比如:找到自己的学习导师,老师能帮助同学们适应大学生活,还能为同学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建议。
三、正确看待自己的情绪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绪反应,如失落、压抑、悲伤等。
遇到情绪反应,同学们要正确对待,情绪是正常的反应,适应大学生活需要自己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
四、多参与学校生活适应大学生活需要的不仅是学习,更是多参与学校的活动和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实践可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心理素质,各种活动和比赛也能培养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多与别人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从而逐渐适应大学生活。
五、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大学生活中,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情,既要掌握学习方法,又要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
同学们应该认真听讲,细心做好笔记,及时向老师询问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
六、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成为大学中的一份子,社交是必不可少的。
适应大学生活的同学们应该多参与社交活动,在与他人交流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寻求提高。
能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人,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人脉,还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形成共同的学习和生活圈子。
总之,适应大学生活是一个需要调整自己心态的过程,同学们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寻求帮助,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社交观念,做到全面发展。
大学时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时期,希望同学们能够享受到这段时期的每一刻,为个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社会时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大学生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想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自如地适应,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
因此,大学生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时,首先需要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学习心理学知识以及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二、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也是大学生应该重点培养的能力。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各种社团、组织和志愿者活动,通过与不同的人接触和交流,积累宝贵的社交经验。
同时,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
三、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时间、制定目标并且坚持实施。
为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可以学习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的知识,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以及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纪律性。
四、增强适应多样化环境的能力如今社会多样性日益凸显,大学生需要具备适应多样化环境的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实习、参观企业、社区服务和交流等活动,了解多种文化背景、观点和习惯,从而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社会环境。
同时,跨文化交流的体验和学习也是提高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实习、社会实践、创业和实际工作等活动,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大学生心理适应与发展
表现出情感性的支持;
在交谈中注视对方的眼睛;
相伴的时候努力使对方快乐;
对彼此的关系不嫉妒或不批评;
对彼此的朋友宽容;
与对方分享成功的消息;
寻求个人化的建议;
不责备或唠叨;
和朋友开玩笑或取笑;
会偿还欠账、报答恩惠或赞扬;
对朋友表露自己的情感或遇到的问题.
三人际交往的原则
1. 平等原则
5性格与情绪问题:自卑、怯懦、依赖、猜疑、自我冲突、抑郁、焦虑、冷漠、暴躁等.
6就业心理困扰:择业取向、职业迷惘、就业恐惧等
2、心理障碍
1神经症
睡眠障碍
焦虑症
抑郁症
强迫症
疑病症
恐怖症
2人格异常
反社会型人格
偏执型人格
分裂型人格
强迫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
癔病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
3性心理障碍
性指向障碍
性偏好障碍
性身份障碍
适度的欲望
有清醒的理智
平和、稳定、愉悦和接纳自己
对人类有深刻、诚挚的感情
富于哲理、善意的幽默感
丰富、深刻的自我情感体验
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一大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情绪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情绪的稳定性和波动性;情绪的掩饰性和压抑性;情绪的冲动性和爆发性
二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1、焦虑
心理适应焦虑
考试焦虑
本课程以心理学及相关理论为依据,针对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努力做到科学性与应用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互动性、体验性、感染性,倡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学大纲
第一讲 发展---从健康心理开始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渐获得独立处理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有效应对社会变化和挑战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就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心理压力应对能力等多个方面。
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于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个人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体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一些大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全面了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
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研究背景:介绍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期待也在不断变化。
作为社会的新鲜血液,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尤为关键。
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在面临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角色。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也对社会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改变自身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就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个方面。
谈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性 , 即提高大学生随外 界 环境条 件的改 变而改 变 自身 的特性 和生 活方式 的 能力 。社 会适 应 能力是人 对复 杂多 变的社 会环境做 出适 合生存 的反应 能力 。一个人 如果 没有 良好 的社 会适应 能力 , 就会 对其心 理健康 带来很 大危 害 , 而 进 影 响到个人 的长远 发展 。 社 会适 应 能力 的提 高 , 是 一个 人 从 出生后 的 也 自然人 , 经过社 会 、 庭 、 校 的教 育逐 渐 学 习社 会 家 学 知识 、 技能与规 范 , 而形 成 自觉遵 守 、 护 社会 秩 从 维 序, 以及 价值观 念 与 行 为方 式 的社 会 人 。心 理健 康 是社会 适应程 度和结 果 的具体体 现 。要想 大学 生具 有健康 的心理 , 就要对 其进 行心理 健康教 育 。 二、 对大学 生心 理健康 教育 的重要意 义 ( ) 一 对大 学 生进 行 心理 健 康 教 育 是 大 学 生 心 理 健康 实际情况 的要求 下面 以我校部分 高职学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为 例: 当前我校高职专业学生 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如 何 。我们 在 20 0 7年 1 1月 尝 试 用 症 状 自评 量 表 (C 一 0 对我校高职专业 的2 7 S L 9) 1 名学生的心理健 康状况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如下 :
NO. oo 42 9
Ge e M . 4 n r No 6
谈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 能力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 育
朱春华 郎益君2
( 、 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2铁 辽宁 铁岭 12 0 ) 100
摘 要 :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密切 的关系。大学生社会适应 问题不容忽
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摘要: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
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提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和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从而找到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经过几年的紧张学习,面临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就业。
然而,许多学生在毕业之际,往往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感到陌生、茫然、恐慌、不知所措。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太差。
所以,大学本科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其毕业时能更好地步入社会、更快地适应社会。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性1.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当中,既要承担个体生活上的角色,又要扮演社会中的角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当今社会在高科技的推动变化下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对每一个社会人提出新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掌握着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这种使命和责任与当代世界的状况,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挥的程度,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所以,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最优秀的一部分,担负着继承上一代的事业、知识和优良传统,开创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历史重任。
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都包含于其中。
大学生社会心理
大学生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过程与行为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社会交互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社会心理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问题。
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发展、自我认同、社会支持和社会压力等方面,探讨大学生社会心理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大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迈入成年的关键转折点。
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面临着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角色转变的挑战和调适需求。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并面临着独立生活的责任和压力。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探索,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常常面临着自我定位的困惑和迷茫。
他们需要适应学业上的挑战,同时还要面对人际关系的变化和情感问题的处理。
为了应对这些心理发展的挑战,大学生需要加强自我认识,培养积极进取的心态,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并适时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
二、自我认同大学生在社会心理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一个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定位和价值的评价和接纳。
大学期间,大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开始思考自己的作用和责任。
在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面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性别认同、文化认同等问题。
他们可能会遇到社会对性别、职业、地域等方面的期待和压力,而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
此时,大学生需要加强对自己的价值评估,接受自己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并尝试了解和接纳其他人的身份和观点。
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获取的物质和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
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支持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至关重要。
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压力和挑战,比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社会支持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信息上的指导、实质上的帮助等,对于缓解压力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寻求社会支持,比如和亲友交流、参加社团活动、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等。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作者:邵际珍邢镇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15期摘要:在各种世界观及文化意识呈现多元、复杂状态的当今社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成为了当代大学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本文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概念出发,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适应社会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隐患,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教育中针对培养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以此为相关高校的教育工作的优化改善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 Today, the view of the world and cultural awareness presents a diverse and complex state, so the soci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real problem that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education can not be avoided. From the concept of social adap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ses a variety of risks in social adapt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al work of the relevant universities.关键词:高校教育;社会适应性;择业观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social adaptation;career outlook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93-020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与多元所有制的新经济秩序逐步完善,使得社会文化也逐渐趋向多样化。
心理学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心理学毕业论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一项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篇论文旨在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1.学业压力:如今,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学业压力,包括学业任务繁重、升学竞争激烈等。
这些压力往往导致大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2.就业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竞争。
就业不确定性和就业压力导致大学生产生担忧、挫败感等心理问题。
3.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是一个社交的场所,与陌生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对一些学生而言是一项挑战。
人际关系的不顺利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孤独感、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
4.身份认同问题:大学时期是一个身份认同的重要阶段。
一些大学生可能对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感到困惑,这种认同危机可能引发自我价值感下降、自卑等心理问题。
二、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1.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应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关心,提供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相关资源,如心理咨询服务、学习指导和解决问题的技巧等。
2.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提供有关就业市场的信息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应对能力,减轻他们的就业压力。
3.促进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交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加强对学生社交技巧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4.心理辅导与指导: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机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5.心理教育的普及:学校可将心理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心理学相关的选修课程或为学生提供相关心理素养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与预防能力。
6.社会支持的建立: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心理援助和帮助机会,争取社会资源的共享与共建。
论以社会适应为指向的大学生学习
论以社会适应为指向的大学生学习作者:戴盼攀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4期【摘要】在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竞争。
成为人才要靠学习,具备人才的素质要靠修养。
本文从大学生学习观着手,简单说明了社会适应对于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与要求。
【关键词】社会适应;学习;大学生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两大主题,如何应对多元化、全球化政治经济的挑战,怎样健全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整体素质,切实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潜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共同的话题。
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在其代表作《学无止境》一书中,深刻地指出人类社会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学会学习”品质上。
只有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占得先机。
也就是说,人类如何学习、如何科学地学习是与如何生存一样重要的事情。
1.大学生的学习观社会进入学习化的时代,人才的素质结构已经不是固定不变的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应当采用新的学习观来指导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
所谓学习观,就是人们对学习的看法,是从事学习活动的指导思想。
一个人的学习观包括他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必须树立面向未来的学习观。
它包括以下学习观念:正确处理精与博的关系,做到精与博的有机统一。
现今社会,各个专业的界限逐渐模糊,产生了许多交叉和边缘学科;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知识更新和老化的速度也逐渐加快。
所以,大学生应当加强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使自己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学习知识与学会做人同样重要。
大学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大学生能够在人格上、道德上得以完善。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大学生的期望所言: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
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社会化是人的终身课题。
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必须要经过社会化过程,否则个体将无法适应人类社会。
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生命是全程发展的,即发展贯穿着人的一生,一旦我们人的生命过程展开,我们的需要、我们的欲望、我们对世界关注的热点等就会随着我们生命发展的进程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式以及不同的内容。
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发展,而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将在大学阶段初步完成从生物机体意义上的“自然’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转变。
大学生能否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实践为将来的社会角色准确定位并获得相应技能,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地成长成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能否拥有一批优秀的接班人。
所以,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化内涵及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是新时期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关于社会化这一概念的含义,有不同的说法:(1)以美国s.柯尼格为代表,从社会规范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由此成为他所出身的那个社会的一分子,他的一举一动都符合于该社会的民俗民德。
(2)以美国e.a.罗斯为代表,从社会意识(群属之感)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它是在团体中与同伴产生共同行动的能力和意志时的一种群属之感的发展。
(3)以中国孙本文为代表,从行为改变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化,认为社会化有无数的刺激约束个人的反应,使之成为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这种作用即称之为个人社会化。
可以说社会化就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
他们不仅要承担社会延续的自然继承者角色,更要完成作为社会发展开拓者的角色准备过程,是承担技术革新、观念更新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后备军。
因此,大学生社会化明显地不同于其他青年群体和非青年群体的社会化,应赋予其特殊的涵义。
笔者认为,所谓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以社会影响为主要背景、以高等教育传递为主要媒介,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社会文化并“通过大学文化这一特有形式影响和作用社会的过程”;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引导一f、在逐步成为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相统一的过程这一含义体现了大学生实现和外化91身社会属性的特殊性,并被赋予了明确的19我意义和社会意义。
环境心理学视角下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研究最早源自欧美国家对大学生辍学现象的研究。
辍学现象一直以来都是欧美国家高校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研究显示,几乎有一半大一新生辍学。
中国的大学生辍学现象不严重,但近年来有不断发展国际化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本科教育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管理的时代要求,而中国教育部于2018年8月27日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无疑也传达了这样的要求。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从心理健康方面解读新生适应性问题,有效降低大学生辍学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不少高校心理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下面笔者将从生态学、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系统论等视角,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
一、学校适应与适应障碍适应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aptaus,原意为调整、改变,指系统与环境相协调的行为。
通常用来描述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系统通过控制策略或改变结构等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功能。
学校适应是由外国学者Birch和Ladd提出的,他们认为,学校适应是指学生对学校活动积极参与,同时获得学习成就的状况。
Kathryn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适应还应包括学生的社会表现和学业表现。
学校适应不良发展严重的会转变为适应障碍,适应障碍是指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所产生的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等。
在医学诊断和心理治疗中,适应障碍经常伴有抑郁、焦虑、行为紊乱等情绪障碍症状,忙于处理造成环境适应这一因素不够受重视。
国内大学通常是寄宿制管理,影响学校适应的因素比其他环境系统更为复杂,所造成的影响也会占更多比重。
二、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在环境心理学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能割裂,二者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同时对人的行为产生着影响。
大学校园从建筑学定义上来说是指通过实体建筑物,如围墙等划分出可供使用的区域,包括教学活动区域、课余运动区域、学生和某些学校相关人员日常生活的区域。
试论大学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 会 的快 速 发 展 .市 场竞 争 的 日趋 激 烈 , 现代社 会对 人才 的要求 也越来 越高 ,用 人单位 为 了 保 证 其在市 场 中的竞争 力 ,总是希 望通 过市场 规则
来对 大学毕 业 生进行 优选 ,这就要 求大 学毕业 生 以
世界 的认识 .可 以通过很 多方式获 得 。但 是 心理 发 展却 不得不 通过 主客体 的相 互作用 来 达到 ,而 这也 是最 重要 的 自我发展 。著 名心理 学家 皮亚杰 的心理 建 构理论 认 为 ,心 理发展 是 主体在 与客体 相互 作用 的过程 中 ,通 过 同化和顺 应 的方式 不断达 到平 衡 的
环境 互 相 作 用 。进 而 达 到 与社 会 相 协 调 的和 谐 状 态 。大学 毕业生 掌握 了现代 知识 和技能 ,是青 年 中
的佼佼 者 ,是 国家和社 会 的栋梁 之才 ,只有尽 快地 融人 社会 ,适应 社会 ,才可 以使 自己的优势 充分发 挥 ,为 国家 的发展 ,社会 的进 步作 出 自己的贡献 。 2 . 大学毕业 生适应 社会是 自我 发展 的 需要
社会 适应 中心 理 问题 的研究 具有 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一
、
大学 毕业 生社会 适应 的必要 性
1 . 大 学毕业 生适应 社会是 社会发 展 的 需要 人 只要 存 在 于 这 个 社 会 中 ,就 会 具 有 双 重 属 性 ,一 是作 为个体 人 的 自然属 性 ,一 是作 为社会 人 的社会 属性 ,而社会 属性 才是 人 的本 质属 性 。也 就 是说 ,人要 想在 社会 中生存 发展 。就必须 要与社 会
过程 。而这个 平衡 指 的就 是 主客体 之 间的平 衡 ,也
最快 的速 度和 质量去 适应新 环境 ,而 大学毕业 生 的 社会 适 应能力 也就成 了用 人单 位评价 其优 秀与否 的
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
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每个学生要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等心理素质的训练。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重要,作为心理健康老师你不妨和我们分享你的心理心得。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下面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社会心理学心得体会1一般人听到变态心理学,都会觉得有些不自然,因为变态这个词总是和怪异、恐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心理学中的变态心理源自英文Abnormal Psychology,我觉得翻译成异常心理学会更易让人接受一点。
在hk实习的时候,就听说心理咨询师不同于精神科医生,只有那些不太严重的问题才能靠咨询解决;如果是脑器质性损伤,再怎么咨询都没用,必须要精神科医生用药物控制病情。
虽然我不是精神科医生,但仍然需要了解异常心理方面的知识,原因是辨别出没有精神障碍的案主,作为咨询对象,而将疑似有精神障碍的转介给精神科医生,以避免错把精神病人当作一般心理问题来对待。
听了郭念锋教授的8堂课,真是受益匪浅,他用简单的语言、生动的例子,把枯燥的异常心理学讲述的深入浅出,不仅记忆得快也方便理解,真不愧是中国心理学第一人啊。
尤其是他提到的例子,对于我这样没有经验的准心理咨询师来说,很有帮助。
比如有些家长称赞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是天才,能记住一年365天的天气预报,又或者能记住城市所有的地铁路线。
这时,我们就要警惕了,这孩子是否是在记忆方面有所障碍。
在记忆障碍里有一种症状叫作记忆增强,这是病理性的,表现为患者只专注于记忆某一件事,而且记得特别清楚,这类患者通常都是精神障碍的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也有可能是偏执狂。
作为80后的年轻家长,如果不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很可能还真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儿童,还很骄傲的向朋友炫耀呢。
读写障碍也是在小学前半阶段常发的思维方面的疾病之一,在hk我就遇过一例,患有读写障碍的儿童分不清类似的字词,无法分辨b和d,p和q,对中文也是如此,左右偏旁的字他会写反。
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
第30卷 第3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Vol.30 No.3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May ,2004Ξ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陈建文,王 滔(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具有密切关系。
社会适应可以解剖为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
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回答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其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关键词: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B848;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677(2004)0320034206 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评定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操作上的需要,大家对心理健康的理论问题比较关注。
这些探讨都不由自主地涉及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问题。
有人认为社会适应是考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另外个人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人认为,社会适应其实就是心理健康的本质,还有人认为社会适应不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标准[1][2]。
尽管这些观点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其基本结论是都承认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
上述研究的缺陷在于,其一是对社会适应的分歧性和片面性的理解;其二是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
本文试图在全面分析社会适应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以追求与社会环境维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过程,系统地分析,社会适应包括社会适应的心理机制、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三个方面[3]。
那么,通过分析社会适应的三个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我们可以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个体的社会适应是怎样影响心理健康的?什么样的社会适应心理素质能够为心理健康提供保证?从社会适应角度看,心理健康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保证条件和评价标准问题。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综述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综述作者:刘莹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3期摘要:从社会适应性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三方面对国内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9-0222-02一、社会适应的概念适应(Adaptation)源自拉丁文中的“Adantare”,最早出现于生物学领域,被认为是生物所特有的普遍存在现象。
达尔文在其进化论理论中指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关系。
从研究范畴上看,“适应”原属于生物学命题,后不断有学者将其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其中心理学、社会学领域的成果尤为突出。
在社会学领域,社会适应更多的强调适应主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是最早使用“社会适应”这一名词的人,他认为“生活即是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的调适”。
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过程,表现为顺应、自制、遵从、服从、同化等具体的适应方式。
《社会学词典》中将“社会适应”解释为:个人和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陈会昌教授认为,社会适应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社会适应实际上是对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存在描述。
在心理学领域,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较为丰富,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知和智能的层次对适应作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儿童心理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朱智贤教授在其更多地关注个体的行为。
朱智贤教授在其《心理学大辞典》)中将个体的社会适应界定为:“个体接受现存的社会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张春兴教授则认为,个体的社会适应(social Adjustment)指个体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会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学
一、大学生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为研究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以及行为特点提供参考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的存在必然需要融入社会环境当中,每一个人都必须考虑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反应,在进行执行。
因此,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或多或少的代表着个体或者集体的心理以及行为,并且如果根据时间来划分,还能够清晰的发现各个阶段大学生的社会行为都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所以,研究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不仅要从社会适应能力的行为以及心理特点去考虑,还要结合所要研究的人群的时代背景。
这样得到的结果才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社会适应心理。
(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成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
经过社会洗礼的大学生无论在行为还是心理上都更加趋于成熟,而心理上的成熟在此过程中往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想要系统的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结合个体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环境交互情况,并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与社会适应心理密切相关。
在巨大的就业升学压力下,部分大学生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价值观、婚恋观都产生了扭曲。
因此,必须系统的开展大学生社会是适应性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积极探索预防、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手段,确保大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社会压力与竞争,更好的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三)拓展现有大学生心理学研究领域,推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发
展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必然承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开展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心理学研究十分必要。
例如:笔者曾经发现,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在第一年工作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负面的心理暗示,容易出现工作不积极、缺乏自信心等问题,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失业或者频繁的跳槽。
而另外一部分学生通过坚持与毅力才逐渐步入人生与事业的快车道,学生普遍表示如果毕业第一年能够接受一定程度的社会适应心理学辅导,对于原来的工作可能坚持更长时间,并取得一定的成绩。
由此可见,专门的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学辅导的开展十分必要。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学的研究思路
(一)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进行研究
现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为90后,属于独生子女一代,并且也经历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社会的急剧变化也带给了现代大学生大量不同的心理想法。
如果想要深入的了解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必须首先能够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以及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采用针对性的研究策略才能得到更真实的研究结果。
(二)多层次多角度综合分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心理以及行为特点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除了具有时代特点之外,也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
这些区域之间的差距对于研究结果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当代大学生的诸多心理都符合区域内社会背景,例如:南方学生更精明、北方学生更豪爽、西部地区学生更节约等等。
而外在的
行为表现都受到自身从小形成的心理特点,想要对某地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进行研究,不仅要考虑大学四年的心理以及行为特点,更要捋顺学生在青少年时代的心理成长特点以及成长环境,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探讨,才能够从纷繁的社会环境中理清主线,分清主次进而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心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三)针对关键心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的普遍问题是如何能够最短的时间解决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不适感。
以及如何快速的解决因此产生的心理问题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的离职率以及减少失业率,大部分学生再工作伊始都会感觉自身的知识技能无处发挥,自己的价值被低估,自己的薪水过低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等等。
因此,必须分清主次,针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开设心理健康门诊定期开展社会心理学讲座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防止出现类似问题。
三、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基础
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问题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社会适应是否顺利,二是社会制约力是否足够强,在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也可以用社会品德、自我认知、社会责任三个方面作为衡量基础进行探讨:(1)社会品德研究
社会品德是指个体遵循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心理联系密切,拥有良好社会品德的个体能够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
会诚信体系,能够运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公平问题,整体价值观倾向较为中性,没有过多的偏激思想。
(2)自我认知研究
自我认知能力是社会个体任何阶段都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也是社会适应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指标,拥有良好认知能力的大学生抗压能力更强、面对困难时更加勇于挑战自我,能够尽快摆脱家庭与学校的依赖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会圈子以及社会地位,这样的大学生往往在职场中更容易脱颖而出,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
这样的学生也通常是其他人口中被称为情商较高的学生。
(3)社会责任研究
社会个体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个体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是否完全成熟的重要衡量指标。
大学生如果能够跳出个体角度,站在国家与社会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就能够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例如:社会责任、家庭责任、领导责任。
在此阶段的大学生基本摆脱了经济生活方面的困扰,能够根据自己责任去实现内心的理想抱负。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动力
(1)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研究
拥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才能够在社会发展中拥有更强烈的心理动力,如:生存动力、发展动力、理想动力等等,这些学生更愿意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付出自己大量的精力、资源。
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发展特点制定最切合实际的生命观、诚信观、金钱观以及婚恋观。
想要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价值观则必须从上述几个角度出发,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大学生社会情感的研究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显然不能够独立于社会之外存在,而在社会生存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其他人的情感,或是主观情感或是客观体验。
是人在社会生存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动力,而大学生社会情感既分为积极情感也分为消极情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分开论述。
(三)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行为表现
(1)大学生社会交往行为研究
大学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认识各式各样的人,而适当的人际关系处理则能够体现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帮助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的重要资源,并且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既包括实际的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还包括网络化的虚拟社交,实际研究过程中应该分别探讨。
(2)大学生职业适应行为研究
大学生毕业必然面临各种社会职业的选择,而不同社会职业之间的经济收入千差万别,在学生互相比较之间很容易产生心里不平衡,甚至是自卑等心理问题,大学生应该在学习阶段就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学对于预防、治疗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各高校应该在学习阶段就开展一系列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