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情绪获得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8章 儿童情绪(韩宏莉201208)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8章 儿童情绪(韩宏莉201208)

Lucas帅气可爱,在镜头前一点都不怯生
Lewis等有关陌生人的研究
时间:1974。 被试:7—19个月的婴儿。观察婴儿对不同对象的 反应。 处理水平:陌生的成年男子、成年女子、陌生儿 童(4岁的女孩)、母亲,儿童自己在镜子里的像。 结果显示:陌生人不一定让婴儿害怕,儿童与陌 生人的距离越近,消极情绪越大;儿童与父母越 近,积极情绪越大。 婴儿对陌生儿童显示了积极的、温和的反应,他 们只是对陌生的成人感到害怕。
“诱发性微笑;逗引性微笑”:
美国伊林沃思:42天为临界点,不迟于56天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婴儿 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有更多的微笑 ,这 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
2.哭
在乳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 乳婴儿的哭:生理性的啼哭;心理性啼哭 乳婴儿啼哭有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 理不适、感到无聊。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哭和笑是婴儿表达情绪最直接的手段,是实现情 绪交流功能最重要的手段。
1.笑: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
笑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自发性微笑( 生理性微笑):婴儿出生1-2天就有 笑的反应,往往与生理的满足有关 。一个月以内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周-4个月 ,他们对熟悉人 与陌生人的逗引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

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
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 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兔子与 吃饭) 系统脱敏法: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
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逐渐提高刺激强度)
模特塑造法:模特或榜样不仅能使儿童获得良好的行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在阶段一,婴儿开始出现基本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这些情绪通 常与基本的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有关。例如,婴儿会因为饿了或尿布湿了而哭 泣,这是他们表达不满和需求的情绪方式。
阶段二
要点一
总结词
情绪的分化和社会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阶段二,婴儿的情绪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和分化。他们不 仅能够体验基本的情绪,还能够表达更复杂的情绪,如嫉 妒、羞愧和自豪。同时,婴儿开始意识到他们的情绪可以 影响周围的人,这促使他们学习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随着与他人的互动增多,婴儿开始学习如何将他们的情绪 与他人的情绪匹配,这是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感谢您的观看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目录
• 情绪发展理论 • 情绪发展的阶段 • 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 • 情绪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01 情绪发展理论
理论一:认知-情感发展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情绪发展与认知发展紧密 相关,情绪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个方 面。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随着儿童对世界的认知 能力的提高,他们对情绪的理解和控 制能力也会增强。儿童的情绪反应和 表达是基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理解。
心理健康对情绪发展的阻碍
心理创伤
过去的心理创伤可能导致个体情 绪发展的停滞或受阻,影响其情 绪调节能力。
心理疾病
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个体可能面 临情绪调节困难,影响其正常情 绪发展。
不良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 子情绪发展的不健康,如过度溺 爱或忽视。
THANKS FOR WATCHING
自我认知
通过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 绪,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 自己,促进自我成长和发 展。
负向关系
01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一门学科,旨在理解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过程。

它涉及了儿童的各个方面,包括思维、语言、学习、性别认同、自我概念、道德发展和亲子关系等。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是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不同阶段,儿童会经历特定的认知发展特征和认知错误,例如中心思维、逆转思维等。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儿童思维和学习方式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帕夫洛夫(Ivan Pavlov)提出的,它主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反应习惯的形成。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关联形成的。

通过对一种刺激的重复暴露,儿童能够建立起对特定刺激的反应,例如为了获得其中一种奖励而表现出的特定行为。

这个理论对于培养儿童的积极行为和习惯具有指导意义。

3.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由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和模仿他人来实现的。

根据这个理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新的技能和行为方式。

这就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家长和教育者应该成为良好的榜样,提供积极的行为模式和环境。

4.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行为和发展是由潜意识的动力驱动的。

他关注儿童的个性和性别认同的形成,认为人类性别角色是在童年时期的心理冲突和家庭关系中形成的。

这个理论对于理解儿童的情绪、性格和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由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的,它强调了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对其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一、儿童的概念: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一段时间(如幼儿、小学生),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3岁)4、学前期或童年早期(3—6、7岁)5、小学期或童年中期(6、7岁—11、12岁)6、少年期或童年晚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儿童学要探讨的问题是一个在生理上和心理新生儿是如何怎样一步步生长、变化和发展起来的)。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主要回答引起儿童心里变化发展的原因)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虽然每个儿童的发展模式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速度、发展到达的水平、行为特点是不一样的)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家庭、学校、社区等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和原因,帮助儿童顺利的度过每个发展阶段三、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遗传绝对论:创始人代表—高尔顿环境绝对论:创始人代表—华生2、共同决定论:代表人物:斯腾格赛尔—双生子爬梯实验:在不同的时间开始训练爬楼梯,最后达到的成绩是一样的,说明成熟前的训练不起多大作用。

观点:等待儿童能接受未来学习的水平的观点。

他认为影响发展的机制是生理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

还认为儿童发展有一定的内在生物进度表,他与一定年龄相对应。

3、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皮亚杰四、儿童发展的心理特点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3、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4、不同情境的一致性五、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问题:关于心理发展是否有关键期,即是否有某个特定的时候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最早起源于动物心理学家劳伦兹。

六、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于1882年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观
• 从观察到学习之间存在着复杂旳认知过 程,涉及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和动机 等。首先,个体要注意到别人旳某种行 为,而注意具有选择性,在一样旳情境 中,不同旳人可能注意到不同旳信息, 从而造成不同旳学习。
行为主义观
• 其次,个体能在没有示范线索旳情况下 依然在头脑中保持原先观察到旳信息, 视觉表象、言语符号等就起着主要旳作 用。
精神分析论
• 1、口唇期(0—1岁)。新生儿旳吸吮动 作既使他取得了食物和营养,也是他快 感旳起源。所以口唇是这一时期产生快 感最集中旳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 他能抓到旳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弗洛 伊德以为,谋求口唇快感旳性欲倾向一 直会延续到成人阶段,接吻、咬东西、 抽烟或饮酒旳快乐,都是口唇快感旳发 展。
行为主义观
• 班杜拉旳观点 • 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旳新老行为主义学
派主要经过对动物(如白鼠、鸽子等)旳试验 来建构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人类旳行为。 这些理论受到抨击旳一种主要原因是忽视了行 为旳社会原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旳社会学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 补了这种不足。
行为主义观
行为主义观
• 从刺激—反应旳公式出发,华生以为遗传得来 旳是数量甚微旳简朴反射而已,它们对后来旳 心剪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 展旳唯一条件。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旳、 发育良好旳婴儿,和符合我旳要求旳抚育他们 旳环境,我确保能把他们随便哪一种都训练成 为我想要旳任何类型旳教授――医生、律师、 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旳才智、嗜好、 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旳宗族怎样 (1930)。”
成熟势力说
• 小朋友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旳准备状 态。所谓准备,是指由不成熟到成熟旳 生理机制旳变化过程,只要准备好了, 学习就会发生。决定学习最终效果旳原 因,取决于成熟。在发展旳进程中,个 体还体现出极强旳自我调整能力。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3、婴儿的微笑
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行为。通过笑,可 以引出其他人对他积极的反应。
微笑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是由 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儿童的情绪可以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获得。如华生和雷诺所做的恐惧习 得的经典实验;老式孤儿院中的孤儿的微笑发展更慢,长大后对周围 人在感情表达和丰富性上存在问题。 每种文化中的“情绪表达法则”是通过儿童对成人或其他人(影视角色) 的观察和模仿,通过自身生活体验的积累获得。 二、知觉再认理论 儿童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试图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来影响输入的 刺激。凯根(1966)给4个月的婴儿看一张规则的人脸照片或三维人 脸塑像,再给他看两者的变式,结果对前者产生更多的微笑,而且从 注视到微笑之间有3-5秒的潜伏期,说明婴儿要解释新刺激。Hebb (1946)使用黑猩猩做实验发现在正常视觉条件下生长的黑猩猩看到 石膏做的黑猩猩感到害怕,在看不到其他黑猩猩条件下抚养的个体不 会感到害怕,因为没有原有经验。
二、依恋的类型 (二)类型 艾斯沃斯(Ainsworth)等,利用婴儿在陌生环境中的表现作为依恋性 质的评定方法,将婴儿依恋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安全型:有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约占 65~70%) 2、回避型:缺乏依恋,与母亲没有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结;(约占 20%) 3、反抗型: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 (约占10~15%) 4、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美国最近研究发现5%-10%的婴儿在 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极度的压抑,这种类型是最不安全的。它混 合了回避和反抗。

幼儿心理学第七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幼儿心理学第七章幼儿心理发展的基础理论
社会发展状况
社会发展状况也会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如经济水平、教育制度、社会稳定性等。
04
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践应用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个性化教育
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阶段和特 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游戏化教学
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 奇心,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习,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
儿童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够进行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 此阶段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表现出 独立性和自主性。
02
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理论
总结词
皮亚杰理论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 累,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幼儿心理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世界,如抓取、听觉和视觉等。此阶段
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02 03
前操作阶段(2-7岁)
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操作活动。此 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游戏和故事讲 述。
详细描述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 期、潜伏期和生殖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性欲和心理冲突,这些冲突的解决 方式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埃里克森理论
总结词
埃里克森理论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自我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自主与羞怯、主动与内疚、勤奋与自 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立、繁衍对停滞、完善对绝望。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和发展危机,儿童需 要在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适应和发展自己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2. 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
▪ 第二阶段: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
▪ 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 ▪ 第四阶段: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 ▪ 第五阶段: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
▪ 第六阶段:亲密与孤独阶段(20-40岁)
二、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 行为主义创始人是华生(Watson,1878-1958), 代表人物除了华生,还有斯金纳 (Skinner,B.F.,1904-1990)和班杜拉 (Bandura,A.,1925-)。
第28页,共51页。
(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对行为主义的影响
▪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行为主义是有影响的。然而,这两种学说 又是有区别的。
第22页,共51页。
▪ 在里必多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 固着和倒退(regression)。
▪ 固着是一部分里必多停滞在较初期的发 展阶段上;
▪ 倒退是里必多倒流到初期的发展阶段。 停滞固着的点越多,倒退的可能性也就 越大。
▪ 无论固着还是倒退都是不正常现象。
第23页,共51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第11页,共51页。
三种相互作用对发展的影响
▪ 早期:被动式影响占主要地位。
▪ 成熟期:主动式影响越来越重要。 ▪ 唤起式影响:一直很重要。
第12页,共51页。
三、基本问题对教育的意义
▪ 思考与讨论
第13页,共51页。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理论
▪ 一、 精神分析的发展观 ▪ 二、 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 三、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四、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 五、 其他发展理论(补充)

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内的心理发展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从婴儿到成年人的认知、情感、社会和关系等方面的发展,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心理成长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

一、儿童发展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传感期:婴儿通过感觉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

- 操作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进行思考和表达。

- 具体操作思维期:儿童开始具备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只限于具体的对象和事件。

- 形式操作思维期:儿童具备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处理抽象的概念和推理问题。

2. 爱因斯坦情感发展阶段理论- 依恋阶段:婴儿形成基本的信任与依恋关系。

- 自我和情感的认识阶段:儿童逐渐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并懂得调节。

- 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建立阶段:儿童学会与他人建立互动和合作的关系。

二、青少年发展1. 克里斯滕森身份认同理论- 冒险和探索期: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身份和价值观。

- 混乱期:青少年在身份形成中经历困惑和矛盾。

- 责任感和成熟期:青少年逐渐接纳自我身份,有明确的目标和责任感。

2.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性激情期:青少年面对自我身份和性欲望的内外冲突。

- 困境和抗拒期:青少年逐步形成性别角色和性倾向,面对性取向的挑战。

- 成熟期:青少年建立稳定的性身份。

三、成年期发展1. 马尔科夫区域辅助性习得理论- 探索阶段:成年人开始探索个人和职业发展道路。

- 满足和参与阶段:成年人逐渐找到生活和工作的满足感,并融入社会。

- 责任和责任阶段:成年人承担起家庭、工作和社区的责任和义务。

2. 中年转折期理论- 抗拒和否定阶段:成年人面对生理和心理变化,可能会抗拒和否定自己的年龄。

- 探索和调整阶段:成年人努力探索新的兴趣和生活目标,并调整自身的价值观和身份认同。

- 接受和成就阶段:成年人逐渐接受自己的年龄,并感到满足和成就。

以上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阶段和理论的详细介绍。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

儿童发展心理学(三)第三篇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一、情绪的组成成分1、情境2、身体状态3、情绪表现4、情绪体验二、婴幼儿的情绪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

2、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3、婴儿的微笑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4、婴儿的害怕。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一、学习理论二、知觉再认理论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恋人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一、害怕的发展1、怯生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影响怯生的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二、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1、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有些心理学家主张,为了可靠起见,与其采用对抗性条件作用的方式,不如让儿童简单地去适应害怕的对象为好。

2、系统脱敏法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3、模特塑造法4、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是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

三、害怕的预防四、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1、沮丧2、社会退缩3、焦虑反应4、青少年抑郁症两种表现;一是缺乏感情,有一种空虚感;二是以长期、反复体验挫折为基础的抑郁,很难消除。

第四节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感的发展1、直觉的情感体验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儿童的道德感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体验。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 一、情绪的组成成分 • 情境、身体状态、情绪表现、情绪体验 • 二、婴幼儿的情绪
引起的刺激和事件
身体状态: 躯体的 生化的 神经的
表情: 脸部的 身体姿 态 说话的
体验: 知觉 概念化 标志情绪
四种情绪成分
二、婴幼儿的情绪
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 ●行为主义华生的观点: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
3、儿童害怕的年龄 6个月以后,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恼怒和惧怕的情绪,研究人员认为,
这两种情绪对婴儿有生存价值,恼怒能使他激发更多的能量 去排除障碍,惧怕使他能躲避危险。
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 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 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练习与思考:
1、举例说明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有什么作用。 2、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请判断以下论点的正误: • ①出生婴儿没有情绪反应。 • ②婴儿最初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不分化的。 • ③中国婴儿与西方婴儿的情绪表现是相似的,中国幼儿与 西方幼儿的表情也是相同的。 • ④幼儿情绪情感的产生及其性质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 • ⑤只要幼儿在幼儿园不哭、不烦躁,就说明他情绪上没问 题。 • ⑥5岁幼儿的告状和他道德感的发展有一定关系。 • ⑦儿童自半岁左右能形成依恋后,他与人形成的依恋的性 质都是一样的。
第四节 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道德感的发展
– 直觉的情感体验 – 与具体的道德形象
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 意识到道德理论的
情感体验
朱智贤的研究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转折过程;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小学儿童道德情感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 自然的、直接的由客观现实引起的布里奇斯的观点:新生儿的情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四)(两篇)2024

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整理(四)(两篇)2024

引言概述: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的学科,对于理解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交和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主题,通过整理笔记,进一步探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相关概念、理论和研究发现,以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相关问题的探讨。

正文内容:一、儿童认知发展1.感知与注意力发展:儿童在感知上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息息相关,注意力的发展对于儿童能否正确地获取信息和理解世界具有重要影响。

2.记忆与思维发展:儿童的记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思维方式也逐渐从具体、运用观察和操作的知觉观念发展为抽象、运用逻辑推理的概念观念。

二、儿童情绪发展1.情绪识别与表达:儿童从幼儿期到儿童期,逐渐学会辨认和表达基本情绪,掌握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对于儿童的情绪发展至关重要。

2.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儿童在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方面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训练,这些技能对于儿童良好的社交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三、儿童社会发展1.人际关系发展:儿童通过与家庭、同伴和社交界面的互动,建立起重要的人际关系,这对于儿童的社会发展和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社交技能培养:儿童社交技能的培养对于儿童的社交互动和适应能力具有关键作用,培养儿童的情商和人际沟通能力是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1.儿童身体发育:儿童的身体发育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儿童身体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2.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拥有良好的情感体验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保障儿童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五、儿童教育与发展1.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通过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2.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教育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长在儿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总结: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笔记整理,我们了解到儿童的认知、情绪、社会和身心健康发展是相互关联的,这些发展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发展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阶段性
(三)发展的方向性
(四)发展的不平衡性
(五)个别差异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质变的出现形成了阶段性,他们在各个发展 阶段表现出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质的特征,即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 征。
3、班杜拉
社会学习 (观察学习)
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环 个行 境 体为
观 察 学 习 ( observational learning),就是指个体通过观 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 的替代性(间接性)学习。
这种学习不需要直接做出 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 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 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接受的行 为结果就能完成学习。
在格赛尔看来,支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但主要是成熟。格赛尔认为成熟与内部因素有关,这种内部因素决定机体 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而学习作为一种和外部环境相关的因素,只是给发展 提供了适当的时机,学习对发展只起了一种促进作用。
(二)婴儿童的养育
1.教养应以婴儿童为中心 2.父母应掌握婴儿童成熟的知识
(二)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强调个性形成与学前儿童早期经验有关,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 的活动能力,把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五个渐进的阶段,分别是口腔 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
1
5
15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
本我、自我、超我 口腔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1Fra bibliotek313
• 一、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儿童发展心理学-情绪

儿童发展心理学-情绪

第八章
林传鼎的观点:新生儿具备两种可以分辨 的情绪反应,愉快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孟昭兰的观点::婴儿从种族进化中获得8 -10种基本情绪;情绪的发展有规律。 情绪的发展:到2岁时,婴儿开始出现复杂 情绪,例如尴尬、害羞、内疚、骄傲等, 这些情绪与认知发展紧密相连,被称为自 我意识的情绪。
第八章
第八章
4、具体情绪的发展之婴儿的怯生
怯生:婴幼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 反应。图 怯生的发展: 4个月以下的婴儿不会怯生;5-7个月表现出 严肃的表情;7-12个月表现出怯生。
第八章
婴儿的怯生
第八章
影响因素
父母是否在场 环境的熟悉性 抚养者的多少 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婴儿接受的刺激 陌生人的特点
从外部的、被动的向内部的、主动的转化
第八章
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 验。 发展:新生儿能探索环境;随着活动能力 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更多的情感体 验;小学开始兴趣产生分化,高中时明显。
第八章
美感的发展
美感:个体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 事物做出评价时的情感体验。 发展: 1、对美的模糊反应期(0-1岁) 2、美的本能创作期(1-3岁) 3、审美形式化时期(3-7岁)
第八章Biblioteka 第八章视崖实验(Visual-cliff )
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婴儿 就不敢向前爬 如果母亲向他微笑,大多数 的婴儿能够爬过视崖
第八章
3、具体情绪的发展之婴儿的微笑
阶段 1: 自发微笑(0-5周) 阶段 2: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阶段 3: 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2、情绪的识别
实验:新生儿对哭的辨别和反应。 第一组:真正的婴儿哭声 第二组:电脑制造的哭声 第三组:没有哭声 7-10个月的婴儿能识别和理解他人的情绪。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金花主编  教学大纲

《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导论课程内容:1.概述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要求:1.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遗传、环境、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2.了解西方和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分别经历了不同的时期;3.熟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的研究方法等知识点。

本章重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基本问题。

本章难点:基本问题;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课程内容:1.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2.胎儿的发育与先天素质3.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4.儿童动作的发展基本要求:1.了解胎儿的发育过程经过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三个时期;胎儿的正常发育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2.掌握儿童身体、脑、神经系统和动作的发展有其各自的顺序和规律性。

本章重点:动作发展的规律、动作发展的阶段。

本章难点:基本疾病、影响胎儿发育的因素、动作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课程内容:1.婴幼儿感觉的发展2.婴幼儿知觉的发展基本要求:1.熟悉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觉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2.掌握婴幼儿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本章重点: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本章难点:婴幼儿感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和知觉等)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课程内容:1.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2.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3.布鲁纳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4.信息加工理论5.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研究基本要求:1.掌握儿童思维的发展经过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时期、具体运算时期和形式运算时期四个阶段以及特点;2.了解儿童思维的发展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思维总是朝着必经的途径向前发展;了解领域特殊性研究。

3.理解社会文化理论、布鲁纳以及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

儿童心理学—注释

儿童心理学—注释

《儿童心理学》—注释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

(儿童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出生到17、18岁左右。

)2.思维的结构(认知结构)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动作和概念的组织,组织的内容是动作的或概念的,组织的结果就是结构。

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皮亚杰称其为格式,格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者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者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认知广义上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狭义就是思维或记忆。

3.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是已有知识的应用,如把木块假想为一条船。

同化:外在刺激适应内在心理结构;4.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个体对特定事物作出反应,改变已有的知识结构,儿童模仿他人的行为方式,通过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运动知识,使之适应他人的行为。

顺应:内在心理结构适应外在刺激结构。

5.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但仍相信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成为客体永久性。

客体永久性是一个渐进的学习过程6.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的形态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特征叫做守恒。

7.元记忆,儿童还不具备对记忆技能的认识或不具备什么时候利用这些策略作为适合的经验。

8.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元认知过程:计划,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监控学习,控制分心和焦虑,评定结果。

P1079.图式,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的。

作用:使记忆更为有效。

10.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是心理上的再产生。

常在图式中出现,且是有意识的制作。

11.语用技能,指交谈双方根据语言意图和语言环境有效的使用语言工具的一系列技能,包括说者和听者两方面的技能。

12.选择性模仿,儿童学习语言并非是对成人语言的机械模仿,而是有选择性的。

13.强化依随,指强化的刺激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的,如紧张和害怕。
• 观察是情绪反应的重要来源。
学习理论(小结)
• 主要假设:把情绪情感的发展看成是生理状态和社会环境 的条件反射(经典的或操作性的)。
• 支持性证据: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其情感表达的方式, 情感的丰富性和发展速度也不相同。
• 每个社会都有一定的“情绪表现法则”,儿童通过观察和模 仿成人获得这些法则。
儿童情绪的获得理论
• (一)学习理论 • (二)知觉再认理论 • (三)社会认知理论
(一)学习理论
•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等
• 主要观点:先天的情绪反应(害怕;爱;愤怒)


后天学习获得(恐惧产生和消退实验)

观察学习
• 分析评价:认为情绪是通过学习和观察获得。情绪学习过程停留在简 单的分析。
• 1.无条件刺激引起情绪反应;(甜的或苦的液体) • 2.情绪反应是通过经典条件作用而产生的; • 3.建立操作条件反射; • 4.观察学习也是引起情绪反应的重要来源。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
• Waston 经典条件作用: • 华生认为婴儿的爱、怒、怕三种基本情绪是先天的非条件
反射无需学习。其他的大多数情绪反应是儿童通过经典条 件反射习得的。
经典实验 Albert 儿童的情绪反应:学习的结果 S(刺激)--R(反应) 恐惧产生实验:阿尔伯特--白老鼠 恐惧消退实验:害怕兔子--糖果
• 儿童知觉外部事物的时候,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心理映像-图式。
• 凯根(Kagan,1966)研究发现:4个月的婴儿对刺激的 微笑反应往往有3-5秒的延迟。这就是知觉再认的过程。 婴儿遇到熟悉的人就微笑,遇到陌生人(既相似又不相似) 就引起焦虑,都和他的知觉再认能力有关。
• 希伯对黑猩猩的研究:一组有正常的视觉刺激,包括看到 黑猩猩;另一组在有障碍物且看不到黑猩猩的条件下抚养 长大,给两组黑猩猩看石膏的黑猩猩头像。正常视觉条件 下的唤起害怕和愤怒;而另一组是好奇而绝无害怕的表示。 (知觉模式的影响)
中等时,显示最显著的兴趣。 • 分析评价:把情绪纳入情境和认知评价中
没有涉及所有情绪;
认知理论
• 观点:情绪是认知过程的过程的产物,情绪发展是认知发 展和新知识掌握的结果,真正的情绪依赖于认知的成熟。
• 【案例】认知的成熟的误读?
• 斯拉夫(Sroufe,1979,1984)认为引起不同性质情绪 的原因要看刺激情境的多方面因素;儿童对刺激的评价决 定着情绪的性质。
• 局限:不能解释情绪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如社会性微笑的 发生,婴儿的“陌生人焦虑”。
(二)认知理论
• 代表人物:曼德勒;赫布等
• 主要观点: • 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 • 当前活动与经验不相似,产生惧怕。 • 影响儿童情绪的不是刺激的简单输入,而是解释; • 刺激物和认知经验完全一致或不一致不会引起兴趣,只有两者不一致
• 解释的事实:陌生人焦虑现象。 • 局限: • ①认知理论不能解释一些情绪的发生,如悲伤。 • ②它还面临遗传效应的挑战:研究表明双生子的微笑发生
和陌生人焦虑的发生是相关的。
• ③认知理论只是单向地研究认知对情绪的影响,而忽视情 绪对认知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
• 社会认知是对人类和人类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 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重点是儿童对社会世界、对自己和别
儿童情绪的获得理论
李晓萍
引言
• 儿童出生时已经具有一定的情绪反应能力。但情绪的社会 化作为一种社会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大量的学习获得的。
• 儿童需要获得情绪的社会适应力主要有三方面: • ①学习理解和识别情绪 • ②学习控制情绪的能力 • ③学习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或场合怎样表现合适的、符
合社会预期的情绪。
• 【案例】95分或欢呼雀跃或垂头丧气
认知理论(小结)
• 认知理论把情绪的发生纳入情境关系、认知评价 和比较的概念之中。
主要假设:情绪和认知不可分,情绪表达在相当 程度上有赖于认知,也即理解先于情绪表达,情 绪是认知的产物。
知觉再认理论
• 支持性证据:
• 知觉再认理论把儿童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机体,并试图 用已形成的结构或工具了影响输入的刺激。
【检测你的学习】
• 1.关于情绪获得理论的代表学者、主要观点与经典实验的 梳理,建议用XMIND的思维导图或列表的方法完成。
人、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 【案例】学前儿童和小学生观看儿童被黄蜂攻击的不同情绪反应
归因对情绪的影响
• 归因理论还发现儿童的情绪反应和他对情境的归因有关。 • 【案例】5岁儿童的社会认知 • 儿童甲刚刚搭好的积木被儿童乙推倒了,如果儿童甲认为
这是儿童乙的故意破坏,就会发怒;但若是认为是无意中 碰翻的,就不会发火。
• 斯金纳等人提出操作条件反射概念,强调情绪的随意性。许多学者运用操作
条件反射来引发情绪,获得成功。
• 【案例】孤儿院长大的孤儿的微笑发展较之一般家庭抚养的婴儿慢, 长大后对周围人情感的表达和丰富性上存在问题,有时十分冷漠,有 时表现多于热烈,渴求别人的注意。
• 儿童表情的丰富与父母的反馈密切相关。 • 经常讨论:怎么啦,什么事情让你这样高兴?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对情绪的影响,大量的学习是通过模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