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_电子的发现____第二节_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教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一节 电子的发现
一、阴极射线
1、1856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 就在类似右图的实验中看到了玻璃壁 上淡淡的荧光及光中物体在玻璃壁上 的影
玻璃管壁上的荧光及阴影
2、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认为管壁上的荧光是由于玻 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并把这种射线命 名为阴极射线。 3、19世纪的两种观点
了汤 枣姆 糕孙 模提 型出
汤姆孙
一、汤姆孙式原子模型(枣糕式原子模型)
正电荷
在汤姆孙的原子模 型中,原子是一个球 体;正电核均匀分布 在整个球内,而电子 都象枣核那样镶嵌在 原子里面.
这个模型不 久就被实验事 实否定了
电子
二、α粒子散射实验
卢
1、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
瑟
盖革和马斯顿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
福
2、实验预测:如果汤姆孙式原子模型是正确的应该观察到的现 象是
根据汤姆生模型计算的结果:电
子质量很小,对α 粒子的运动方向
不会发生明显影响;由于正电荷
均匀分布,α 粒子所受库仑力也很 小,故α 粒子偏转角度不会很大.
3、实验现象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 (2)少数α 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 90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4、对实验现象分析
6、核式结构学说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
原子核的直径数量级是10-15m,原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两者相差十万 倍,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电子的质量是α粒子质量的1/7300,对α粒 子的运行不会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离核很远,受 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动几乎不受影响;只有极少数α粒子从原子核附近 飞过,明显地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而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说明:α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建立的实验基础
不加电场,粒子打在P1点,施加如图电场,粒子打在P2点,说明粒子带负电
第二步:求速度v
Eq Bqv
第两三板间步加:垂磁直场于中纸面偏向转外的匀强磁场B,使粒子重新打在P1点E
U d
v
UBiblioteka BaiduBd
去掉电场,只在磁场中偏转,根据打在P3的位置算出轨迹半径r
mv 2 Bqv
r
联立得:q m
U B2dr
mp 1836 me
3、电子的发现,标志着原子不是最小的微粒,原子有复杂的结 构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二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十九世纪末,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知道电子 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由于电子是带负电的,而 原子又是中性的,因此推断出原子中还有带正 电的物质.那么这两种物质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呢?
1、1897年,汤姆孙根据以上实验原理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并发现用不同材料做阴极,所得的比荷数值上都是相同的,后
来把这种粒子称为电子。
2、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电子 电荷
e 1.60217733 (49) 10 19C
me 9.1093897 10 31kg
(1)认为是阴极射线像X射线一样是电磁辐射;
(2)认为是带电微粒; 二、电子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认 为是带电粒子流,并用 右图气体放电管进行验 证
阴极射线产生的机理:A、K 之间的强电场把管中残存气体 电离,正离子在电场加速下撞 击阴极,于是阴极释放更多电 子,在电场中加速形成阴极射 线
第一步:确定其电性
第一条现象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第二条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 偏转,说明α粒子受到较大的库仑力的作用,偏转角度甚至大于900,几乎被 “撞了回来”,说明α粒子在原子中碰到了比他质量大得多的粒子。
5、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 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 核外的空间围绕原子核高速运转。
第一节 电子的发现
一、阴极射线
1、1856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尔, 就在类似右图的实验中看到了玻璃壁 上淡淡的荧光及光中物体在玻璃壁上 的影
玻璃管壁上的荧光及阴影
2、1876年,德国物理学家戈德斯坦认为管壁上的荧光是由于玻 璃受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撞击而引起的,并把这种射线命 名为阴极射线。 3、19世纪的两种观点
了汤 枣姆 糕孙 模提 型出
汤姆孙
一、汤姆孙式原子模型(枣糕式原子模型)
正电荷
在汤姆孙的原子模 型中,原子是一个球 体;正电核均匀分布 在整个球内,而电子 都象枣核那样镶嵌在 原子里面.
这个模型不 久就被实验事 实否定了
电子
二、α粒子散射实验
卢
1、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
瑟
盖革和马斯顿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
福
2、实验预测:如果汤姆孙式原子模型是正确的应该观察到的现 象是
根据汤姆生模型计算的结果:电
子质量很小,对α 粒子的运动方向
不会发生明显影响;由于正电荷
均匀分布,α 粒子所受库仑力也很 小,故α 粒子偏转角度不会很大.
3、实验现象 (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 (2)少数α 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偏转的角度甚至大于 900,也就是说它们几乎被“撞了回来” 4、对实验现象分析
6、核式结构学说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释
原子核的直径数量级是10-15m,原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两者相差十万 倍,原子内部是十分“空旷”的,电子的质量是α粒子质量的1/7300,对α粒 子的运行不会有明显的影响,所以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离核很远,受 到的斥力很小,它们的运动几乎不受影响;只有极少数α粒子从原子核附近 飞过,明显地受到原子核的库仑斥力而发生大角度的偏转。
说明:α粒子散射实验是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建立的实验基础
不加电场,粒子打在P1点,施加如图电场,粒子打在P2点,说明粒子带负电
第二步:求速度v
Eq Bqv
第两三板间步加:垂磁直场于中纸面偏向转外的匀强磁场B,使粒子重新打在P1点E
U d
v
UBiblioteka BaiduBd
去掉电场,只在磁场中偏转,根据打在P3的位置算出轨迹半径r
mv 2 Bqv
r
联立得:q m
U B2dr
mp 1836 me
3、电子的发现,标志着原子不是最小的微粒,原子有复杂的结 构
第十八章 原子结构
第二节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十九世纪末,汤姆孙发现了电子,并知道电子 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由于电子是带负电的,而 原子又是中性的,因此推断出原子中还有带正 电的物质.那么这两种物质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呢?
1、1897年,汤姆孙根据以上实验原理求出了这种粒子的比荷,
并发现用不同材料做阴极,所得的比荷数值上都是相同的,后
来把这种粒子称为电子。
2、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电子 电荷
e 1.60217733 (49) 10 19C
me 9.1093897 10 31kg
(1)认为是阴极射线像X射线一样是电磁辐射;
(2)认为是带电微粒; 二、电子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认 为是带电粒子流,并用 右图气体放电管进行验 证
阴极射线产生的机理:A、K 之间的强电场把管中残存气体 电离,正离子在电场加速下撞 击阴极,于是阴极释放更多电 子,在电场中加速形成阴极射 线
第一步:确定其电性
第一条现象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第二条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 偏转,说明α粒子受到较大的库仑力的作用,偏转角度甚至大于900,几乎被 “撞了回来”,说明α粒子在原子中碰到了比他质量大得多的粒子。
5、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 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 核外的空间围绕原子核高速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