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基苯酰基硫脲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

合集下载

对植物血红蛋白功能的新发现——调节NO的生物活性

对植物血红蛋白功能的新发现——调节NO的生物活性

对植物血红蛋白功能的新发现——调节NO的生物活性陈娟;肖强;裴真明;郑海雷【期刊名称】《细胞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07(29)4【摘要】血红蛋白在植物中广泛存在,对其功能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最新研究发现植物血红蛋白除具有运载氧、感应氧等生理功能外,还对植物诸多代谢活动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而这一作用主要通过调节信号分子NO的生物活性来实现。

综述了在正常生长及胁迫条件下,植物血红蛋白对NO生物活性的调节作用,着重阐述缺氧条件下植物血红蛋白在解除NO毒害,再生NAD(P)+及维持能量水平等方面的功能及其机制。

植物血红蛋白功能的这一新发现对研究不同条件下NO信号转导途径的调节机制具重要意义。

【总页数】6页(P513-518)【关键词】植物血红蛋白;胁迫诱导血红蛋白;一氧化氮;缺氧胁迫【作者】陈娟;肖强;裴真明;郑海雷【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1【相关文献】1.波罗蜜属植物2004-2008年新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J], 陈凯峰;欧阳胜;温慧玲;申作洁;谢平2.新型含酰基硫脲查尔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J], 肖彩琴;傅颖3.γ-氨丙基杂氮硅三环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研究 [J], 胡素文;张庆伟;宋博;叶发青;郭平;刘剑敏;韩安月;叶云4.葡萄生物多酚分离纯化及功能活性研究/改性血红蛋白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补肾通淋"颗粒/第二带电码防伪系统/利用抗除草剂基因快速鉴定黄瓜杂种纯度的研究/化学保鲜剂调控技术 [J],5.单酰基硫脲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植物生长调节活性的研究 [J], 李燕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含三唑基酰基硫脲类除草剂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量子化学研究

含三唑基酰基硫脲类除草剂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量子化学研究

含 三 唑基 酰基 硫脲 类 除草 剂 的结 构 与 生 物 活性 的量子 化 学 研究
李淑 贤 ,毕慧敏 ,柴兴泉 , 鹏涛 谢
( 邯郸 学 院 化 学 系 , 北 邯 郸 0 60 ) 河 50 5
摘 要 : 用 量 子 化 学 方 法 , 1 含 三 唑 基 酰 基硫 脲 类 化 合 物 的 结 构 与 除 草 活 性 关 系 进 行 了 研 究 。 采 用 HF方 利 对 4种
表 2 化 合 物 的前 线 轨 道 能 级
一 27一 0
过低或 E 。。 过高都意味着分子本身 的活性太强 , 进入生物体 内很容 易被 代 谢 或 与 其他 受 体 作 用 , 得 药 物 作 用 难 以控 制 , 使 因此 农 药 分 子 的 E 。 E 。。 应 有 合 适 的 预 期 估 或 值
间。其中一些三氮唑类的化合物具有杀虫、 杀菌 、 除草和植物 生长 调节作用 , 据活性 因子叠加 的原理 , 根 李淑贤等 在所 合成 的酰 基硫 脲化合 物 的结构 中 , 引入 了活性 较高 的杂 环 3一 基 12 4一三 氮 唑 , 成 了新 型酰 基 硫 脲类 化 合 物 , 测 氨 ,, 合 并

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7种化合物 的结 构类 似于化合物 d 这 , 结构式为 :


3一CC H3 C 2 j ; 一 B C H O H 一 (k) 3 一 16 O H 一() 4 r 6 3 C 2 ;
B C H O H 一 ( ) 4 一 N 2 6 3 C 2 一 (i ;3 一 r6 3 C 2 1 ; O CH O H n)
表 3 化 合 物 的 轨 道 主 要成 分 及所 占 比重 ( ) %
在此 基 础 上 , 通 过 量 子 化 学 计 算 预 测 了 h至 n7种 同 又

间苯三酚乙酰基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间苯三酚乙酰基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间苯三酚乙酰基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陈贯虹;孔学;高永超;王加宁;迟建国;邱维忠【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1(039)017【摘要】以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为基础,通过改变一个酰基碳链的长度,合成了三个间苯三酚乙酰基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经LC-MS进行了确证,室内生测试验结果表明,2-乙酰基-4-丙酰基间苯三酚与2-乙酰基-4-丁酰基间苯三酚对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灰葡萄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Three phloroglucinol acetylated derivatives were synthesized with 2,4-diacetylphloroglucinol as the basis structure.All the compounds synthesized were confirmed by LC-MS.The results of preliminary bioassay showed that two compounds of 2-acetyl-4-propionylphloroglucinol and 2-acetyl-4-butyrylphloroglucinol had obvious inhibitive effect on Rhizoctonia solani,Rhizoctonia cerealis,and Botrytis cinerea.【总页数】3页(P32-34)【作者】陈贯虹;孔学;高永超;王加宁;迟建国;邱维忠【作者单位】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山东省应用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314.24【相关文献】1.苯氧乙酰基硫脲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J], 聂丽;尹艺林;郑蕾;张强2.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及其衍生物的绿色高效合成 [J], 张小蓉;张晓婷;黄婉云;潘成学3.1—芳氧基乙酰基—4—苯甲酰氨基硫脲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J], 魏太保;杨素铀4.唾液酸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1.2去氧-2,3-去氢N乙酰基神经氨酸的合成 [J], 李绍顺;崔浩;小仓治夫5.1-芳氧基乙酰基-4-邻氯苯甲酰基氨基硫脲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J], 魏太保; 陈继畴; 王秀春; 杨素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合物C29H25N506S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

加合物C29H25N506S的合成及晶体结构研究
成 ;F T — I R测定 在 Ni c o l e t NE X US 6 7 0 F T — I R 7 O 型
的单 晶 于 B r u k e r S ma r t Ap e x C C D衍 射 仪 , 以石 墨 单色 器 单 色 化 的 Mo K 射 线 ( 0 . 7 1 0 7 3 A) 在 2 9 1
4 , V -2 7 2 6 . 6 ( 1 O ) , D=1 . 3 2 9 r a g / m s , F( o o o ) 一1 1 9 2 , ∞ F=1 . 0 3 5 . 结 构由直接 法解 出, 最终偏 离因子 为
R l =O . 0 8 0 6 , u 一O . 1 3 5 6 . X - 射线单 晶衍射分析显 示, 晶体 中分子 主要通 过分子 间 N- H…O氢键 ( N1 一 H1 A…
( 1 .兰州交通大学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 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7 0 ; 2 . 西北 民族大学 化工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1 5 4 )

要: 介绍 了有机 加合 物 N- ( 2 - 硝基苯基) - 2 - 苯 乙酰胺并 N 一 乙氧羰基一 N, 一 O - 硝 基苯 乙酰基硫脲 的合 成及结构
晶, 得黄色透明加合物 C 2 。 H 。 s N s O e S , 产率为 8 o ,
合成路 径如图 1 所示 , 玑P . : 1 1 7 ~1 1 8℃. F T — I R
( c m一 ):3 1 8 6 , 3 0 7 7 , 1 6 8 0, 1 5 4 4, 1 3 4 1 , 1 2 4 6, 1
中图分类号 : 0 6 2 5 . 7 2
文献标志码 : A
近年来 , 硫脲衍生物尤其是酰基硫脲衍生物 的 研究 备 受化 学家们 的广 泛 关 注. 这 是 因 为 酰基 硫 脲 衍生物不仅是很好 的氢键受体和给体 , 还与金属离 子有 很 强 的配位 能力 [ 】 寸 ] . 酰基 硫 脲 衍 生 物 的研 究 , 尤其是对其单晶结构的研究对于一些超分子结构 自 组装 、 结构新颖的配合物的合成 、 阴离子识别以及硫 脲衍生物应用的研究等[ 4 制都非常有益. 为此 , 我们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7 - 9 ] , 在这篇文章 中, 我们报道

吖啶酰胺基硫脲类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吖啶酰胺基硫脲类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吖啶酰胺基硫脲类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李俊威;刘华钢;梁燕;霍丽妮;范玉琴;罗世建;黄申立;黄星悦【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33)2【摘要】目的:对吖啶酰胺基硫脲类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并初步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该吖啶类化合物4a对人肺癌A549细胞、人鼻咽癌CNE-2细胞、人胰腺癌panc-1细胞、人脑神经母细胞瘤SN-K细胞及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并以作用活性最强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采用HE染色观察药物作用后细胞形态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影响.结果:吖啶类化合物4a对各肿瘤细胞均显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对A549、CNE-2、panc-1、SN-K及Hela细胞的IC50分别为(3.59±0.49) mg/L、(17.93±0.02) mg/L、(53.88±0.87) mg/L、(32.34±0.18) mg/L、(37.43±0.12) mg/L,对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最强.HE染色结果显示吖啶类化合物4a作用A549细胞后,细胞间隙增大,体积变小,核固缩.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吖啶类化合物4a A549作用48 h后,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的坏死率分别为(2.63±0.21)%、(2.70±1.19)%、(38.80±0.10)%;细胞周期中G2期和S期逐渐增加(P<0.05).结论:吖啶类化合物4a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A549细胞抑制活性最强,其初步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将细胞阻滞于G2期和S期,促进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总页数】7页(P194-200)【作者】李俊威;刘华钢;梁燕;霍丽妮;范玉琴;罗世建;黄申立;黄星悦【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南宁 53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相关文献】1.酰氨基硫脲及其相关杂环衍生物的研究(Ⅹ)——1-(4'-吡啶甲酰基)-4-芳酰胺基硫脲类化合物环化反应的研究 [J], 张自义2.1-脱氢松香酰基-3-芳酰胺基硫脲及其1,3,4-噻二唑类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J], 苏桂发;霍丽妮;覃江克;潘成学;关一富3.含水介质中N-苯甲酰胺基-N′-苯基硫脲衍生物识别阴离子研究 [J], 聂丽;张煊;吴芳英;江云宝4.四取代杯[4]芳烃酰胺基硫脲衍生物的合成与配合性能研究 [J], 赵夏;杨发福;黄翠玉;林建荣5.酰氨基硫脲及其相关杂环衍生物的研究——Ⅻ.1-(α-苯基氰乙酰胺基)-3-芳酰基硫脲及3-(α-苯基氰甲基)-4-芳酰基-1,2,4-三唑-5-硫酚衍生物的合成 [J], 张自义;陈立民;冯小明;曾福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硫脲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硫脲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l l
K C 1 uv) S N(. e i. 0q
R 一、 、 儿
I — u—叶 广 H—f— 2 h — e— — — F — x, 4 T rl —

N N I % H
Yil: 4 I2HC1 I
l : 堕
xl y u, ) 【
此 法适 用 于 伯胺 与 二 硫化 碳 合 成 一取 代 硫脲 、 13二 取代 硫 脲 及 13 3三取 代 硫 脲 。如 : 二 甲 ,一 , ,一 在
Ⅻ 删 一
(C ) D C 的作用下 , 二硫化碳与伯胺 的盐酸盐反应 , 可
制 得对 称硫 脲 E ( c e ) S h me3 。
Rl
1 4 硫 氰酸 盐与胺 作 用 .
反应物的物质的量 比, 达到有选择地制备不 同胺 来
的 目的嘲 ( c e ) S h me5 。
胺 的氢 卤 化 物与 硫 氢酸 钾 缩 合 反应 , 可制 得 伯 胺和 对称 N, 一 代硫 脲 。该 反 应 通 过 控 制 两 种 N’取
用 一锅 法 , 可合 成 得 到硫 脲 衍 生 物 。丁烯 基 溴可 以
具有 极 为广泛 的用 途 , 以 国 内外 学 者 对 其 进行 了 R 所 广泛 的研 究 。本文 主要 介绍 硫脲 的各 种合 成方 法及 应用 , 并就 其 发展前 景 作 了简单 介绍 。
1 硫脲衍 生 物 的合成 方法
1 1 异硫 氰 酸 酯与胺 作 用 .
难 以形成 稳定 的化 合物 [ 。这 一 特性使 得硫 脲衍 生 1 ] 物在 农业 、 医药 、 业 和分析 化学 等方 面具 有广 泛 的 工 应用 , 由它作 为 中间 体 制 备 的一 系 列 杂 环 化合 物 也

硫脲类化合物研究概述

硫脲类化合物研究概述
剂 。此 外 ,硫脲 类 化合物 在 除草剂 、植物 生长 调节 剂方面 的研究 也 比较 多,并取 得 了较好 的效果 。
2)应 用 于 医 药领 域 。硫 脲 类 化合 物 在 医 药 领 域也 表 现 出广 泛 的 生 物 活 性 ,如抗 结核 、抗 肿瘤 、抗
第3 期
翟智卫 硫 脲类 化合物研 究概述
必 要对 硫 脲 类化 合 物 以往 的研 究 状 况做 概 括介 绍 , 以方便 以后 的研 究 工 作者 快 速 了解 其 发展 进程 。下 面 就 从几 个方 面来 概述 硫脲 类 化合 物 的发 展情 况 。
1 硫脲类化合物 的分 类
之 所 以称 为硫 脲 类 化 合物 是 因为 其具 有硫 脲 的基 本结 构( 图1 示 1 如 所 。根 据 与其 基 本 结构相 连 基 团 的 不 同 ,可 以将硫 脲 类 化合 物 分 为 :硫脲 、酰基 硫脲 、氨基 硫脲 、缩 氨 基 硫脲 等 4 。其 中,硫 脲 、酰基 硫 类
第2 卷 第3 1 期 2I年9 0 1 月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 然科学版) 自
J u n l f u y n n t u e f S in e n e h o0 y Na u a S in e d t n o r a o o a gI si t c c d T c n 1g ( t r I ce c i o ) L t o e a E i
催化 、橡 胶 防老 化 等领 域 。
1)应 用于农 药领 域 。硫 脲 类化 合 物 具有广 泛 的 生物活 性 ,如 杀 虫 、除草 、 杀菌 、植 物 生长 调节 等 , 从2 世纪6 年代 以来就 受到 了人 们 的高度 关注 。硫脲 类化 合物 托布 津和 甲基托 布津 早 在2 世 纪6 年代就 已 O 0 0 0

N-(5-芳基-1,3,4-恶二唑-2-基)-N-4-硝基苯氧乙酰基硫脲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N-(5-芳基-1,3,4-恶二唑-2-基)-N-4-硝基苯氧乙酰基硫脲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基一134 嚼二唑反 应合成 了 1 个新 的酰基硫 脲类化 合物 ; ,,一 0 其结构经 红外光谱 、 核磁共振 氢谱 、 质谱和元 素分
析确认 。同时对6 种病 原菌进 行 了生 物活性测 试 , 结果 表明 : 5 / 在 0 mgL质量浓 度下 , 大部 分化合 物对黄瓜 灰
霉病菌 和小 麦赤霉病 菌抑制 效果 较好 , 抑制 率达 5 %以上 , 0 且优 于对照 商 品醚 菌酯 ; 别是 Ⅱ Ⅱ 化合物 对 特 、
黄瓜灰 霉病菌抑 制率 达8 %。 5
关键 词 : , , 一 二唑 ; 基硫 脲 ; 13 4 曝 酰 合成 ; 菌活 性 杀 中图分类号 : Q4 03 T 6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0 —4 (0 8 0 - 4 10 1 60 1 2 0 )6 0 3 -3 0 3
含 氮 杂 环农 药 的开 发研 究仍 是 当今 农药 创 制 的重 点 上 , 4 ; 苯氧 基 、,,一 将 墙 基 1 4 蟋二 唑 引入 到 酰基 硫脲 中 , 3 合 之一 “ 而 酰基硫 脲和 l , 嘿二唑类化 合物 具有较 强 的杀 成 了 1 个新 的具 有 较 好 生物 活 性 的化 合 物 。 。 ,4 3一 0 菌 、 虫 活 性 。 为 了设 计 合 成 生 物 活性 更 强 的化 合 杀 物 , 者 按 照 活 性 因子 叠 加 的原 理 , 前 文 工 作 基 础 作 在
维普资讯
4 卷第 6 7 期
2O 年 6 ] O8 Y
农 药
AGROCHE I M CALS
V 1 7N . o. , o6 4
Jn20 u.08
科研与开发
(一 5 芳基一 ,,一嗯 二唑一 一 一\ 4 硝基苯氧乙酰基硫脲 1 4 3 2 基)/一 一 / I

硫脲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硫脲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2010年第30卷有机化学V ol. 30, 2010第2期, 173~180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No. 2, 173~180* E-mail: mjzhangtju@Received February 16, 2009; revised May 10, 2009; accepted July 7, 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802049)资助项目.174有机化学V ol. 30, 2010硫代光气与伯胺缩合制备关键活性中间体异硫氰酸酯后再与胺迅速发生加成反应, 生成相应的硫脲类化合物, 如果是与仲胺反应得到的稳定中间体不是异硫氰酸酯而是二取代氨基硫代甲酰氯, 然后与胺类化合物发生取代反应, 得到目标产物. 例如: 2001年Dalluhn研究组[26]以硫代光气和二甲胺为原料在催化剂三乙胺存在下获得稳定中间体二甲氨基硫代甲酰氯(1), 然后用溶于碱性溶液中的双芳磺酰胺2作为亲核试剂与1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高收率地得到磺酰仲氮负离子取代Cl的产物双芳磺酰硫脲3 (Scheme 1).Scheme 1但硫代光气是一种剧毒的挥发性液体, 其生产、贮运和使用都不安全、不方便, 且反应中放出HCl气体, 对环境的危害较大. 因此, 一系列使用非硫代光气合成中间体异硫氰酸酯的绿色方法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其中主要包括从苯环上连接各种强吸电子基的芳(磺酰)伯胺制备相应的异硫氰酸酯的方法[27].非硫代光气法对于从芳(磺酰)胺制备芳(磺酰)异硫氰酸酯已很普遍, 但对于从杯芳胺合成杯芳异硫氰酸酯却未见文献报道. 所以, 尽管硫代光气有巨毒, 基于它极强的反应活性, 仍用于中间体杯芳异硫氰酸酯 4 (Scheme 2)的制备, 4再与胺类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获得杯芳硫脲5[28]. .2 以异硫氰酸酯和胺为原料的合成Neville等[29]以四异硫氰酸硅酯和胺为原料首次合成N-单-和N,N-二取代硫脲, 产率高达97%~100%. Neville法是用四氯化硅与硫氰酸铵制备四异硫氰酸硅酯, 再和胺作用后水解, 反应底物适用面宽, 产率高, 避免了硫代光气的使用, 该反应不足之处是使用的溶剂种类较多, 且四异硫氰酸硅酯毒性较大也不易制备.与四异硫氰酸硅酯相比, 异硫氰酸烷基或芳基酯与胺的反应活性以及由它们制备的产品用途远远超过毒性, 所以通过它们合成具有特殊用途且其它反应不易合成的硫脲类化合物,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例如: 1994Scheme 2年, Scheerder研究组[30]用异硫氰酸苯酯与四氨基杯芳烃在氯仿溶剂中于室温条件下缩合, 合成可以选择性络合氯离子的中性配位体6 (Eq. 1). 2002年, 杨发福等[31]用过量异硫氰酸苯酯与1,3-二氨基杯[4]-四丁醚于室温条件无溶剂直接缩合, 生成可以选择性络合24H PO-离子的杯[4]-双硫脲.运用异硫氰酸酯法除了制备杯芳硫脲之外, 还可制备芳磺酰硫脲[32]及环硫脲(1-芳磺酰四氢咪唑-2-硫酮). 例如: 最近, Faidallah小组[33]用对取代吡唑苯磺酰胺与异硫氰酸酯为原料在无水碳酸钾存在下于丙酮中回流, 合成了具有降血糖等生物活性的磺酰硫脲类化合物, 关于磺酰环硫脲合成方法研究始于1980年, McFarland 等[34]用对甲苯磺酰异硫氰酸酯与氨基乙醇为底物, 以浓硫酸为催化剂在甲醇中发生分子内关环反应合成芳磺酰环硫脲结构. 之后, 很少有文献用其它反应报道此类结构. 直至2007年, Cutting研究组[35]用磺酰亚胺7与异硫氰酸酯取代的杂环酰亚胺8在手性配体催化下发生No. 2丁从文等:硫脲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研究进展175对映选择性Mannich 反应合成了手性芳磺酰环硫脲9 (Eq. 2).以异硫氰酸酯和胺为起始原料合成硫脲类化合物的反应普遍在有毒且有挥发性的有机溶剂中进行, 很少于绿色溶剂里发生. 2007年, Xiao 研究组[36]将肉桂酰异硫氰酸酯、取代苯胺与离子液体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盐([Bmim][BF 4])于室温下混合搅拌可合成一系列肉桂酰基硫脲, 产率高达98.3% (Eq. 3).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反应时间短(2~12 min), 易于操作, 后处理简单, 环境友好, 离子液体经简单处理后可循环使用至少九次.由于异氰酸酯不稳定, 不便于储存, 而且异硫氰酸酯的制备大都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 生产也极不安全, 因此, 探索快速高效以及环境友好的合成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3 以硫氰酸盐、酰氯和胺为原料的合成以硫氰酸盐、酰氯和胺为原料可以在原位生成异硫氰酸酯, 不需分离直接和胺反应, 克服了传统的用过量光气与伯胺反应, 将过量的光气除去后得到异硫腈酸酯, 再与另一种伯胺反应合成不对称硫脲, 同时, 由于异硫腈酸酯有毒且相对较活泼, 该方法能够将两步反应连续进行.3.1 三组分直接回流的合成Sridevi 等[37]首次用硫氰酸铵、芳基甲酰氯与2-胺 基-苯并咪唑在无水丙酮中直接回流制备N -苯甲酰基- N I -(苯并咪唑-2-基)硫脲, 同时获得有价值的副产品N -(苯并咪唑-2-基)苯甲酰胺, 从而为绿色化学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2007年, 史达清研究组[38]用硫氰酸钾、取代苯甲酰氯与对硝基苯胺在无水丙酮中回流, 首次合成阴离子受体芳酰基硫脲. 此类方法存在的弊端在于, 回流时间长, 使用无水溶剂, 产率也不高.3.2 相转移催化剂参与下的合成Reeves 等[39]用硫氰酸钾水溶液与酰氯的苯溶液在室温下搅拌, 以四丁基溴化铵(TBAB)为相转移催化剂, 采用液-液相转移催化法, 制备酰基异硫氰酸酯后再与苯胺加热首次合成了N -酰基-N'-苯基-硫脲(Scheme 3).该反应缩短了反应时间, 产率高达82%, 底物酰氯适用面较宽, 但Reeves 法经过了异硫氰酸酯的分离纯化步骤, 并且使用的硫氰酸盐大大过量, 造成了原料不必要的浪费.Scheme 3采用操作更为简便的固-液相转移催化法, 以廉价无毒、来源丰富、稳定性高的聚乙烯醇-400 (PEG-400)为相转移催化剂, 进行固-液相转移催化法合成, 也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绿色合成方法之一[40]. 例如1992年,魏太保等[41]以5-芳基-2-呋喃甲酰氯与硫氰酸铵反应, 即得相应的酰基异硫氰酸酯, 可以不经分离直接与芳胺加成, 生成了5-芳基-2-呋喃甲酰基硫脲(Eq. 4). 2001年, Li 研究组[42]以5-(4-氯苯基)-2-呋喃甲酰氯、硫氰酸铵和芳基甲酰肼为原料, 在PEG-400催化下, 于室温条件下合成了1-芳基甲酰基-5-(4-氯苯基)-2-呋喃甲酰基-氨基硫脲.3.3 微波与相转移催化剂参与下的合成微波作为一种高频电磁波, 它能促进许多化学反应的进行, 具有反应速度快、效率高、节约能源、实现原子经济性合成和生态友好绿色合成等优点[43], 有不少文献已将微波应用于硫脲衍生物的合成中. 例如2003年, 李正等[44]利用微波辐射(MWI)技术快速高产率地合成含苯并呋喃甲酰基的氨基硫脲(Scheme 4), 该方法涉及到苯并呋喃甲酰氯、硫氰酸铵和芳甲酰肼等三组分在PEG-400的催化下于氯仿和DMF 溶剂中一锅法缩合,176有 机 化 学 V ol. 30, 2010其中介电常数较大的DMF 溶剂可有效改善微波吸收效率, 利于缩短反应时间和提高产率.Scheme 43.4 超声波与相转移催化剂参与下的合成与常规方法比较, 超声辐射法具有简便易控、能耗低、改善反应条件、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反应产率以及使一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进行的化学反应得以实现的优点, 因此近年来引起化学工作者广泛关注[45]. 例如2006年, 薛思佳等[46]将超声辐射和相转移催化结合起来, 以PEG-400为固-液相转移催化剂, 以乙腈为溶剂, 在超声辐射(USI)下顺利得到酰基硫脲(Scheme 5), 反应中间体酰基异硫氰酸酯也无需隔离, 反应温度由90 ℃降低至60 ℃, 反应总收率由49%提高至70%, 反应时间缩短为3 h.Scheme 52008年, 孙燕荣等[47]报道了类似的工作, 并且和常规加热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常规加热法合成目标产物需回流3 h 左右, 而采用超声波辐射法, 只需在60 ℃下超声波辐射约20 min, 反应时间仅是常规方法的11%, 产率比常规方法提高了7%~19%左右. 总之, 超声波辐射法是一个反应时间短、条件温和、产率高、副反应少并且应用面较宽的好方法. 3.5 水介质中相转移催化剂参与下的合成以上合成方法都需经中间体异硫氰酸酯的制备步骤, 并且整个合成需要在相对昂贵、有毒的有机溶剂中进行, 对环境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污染.随着人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重视, 越来越多的化学家将合成研究的重点放在对环境无污染的绿色合成上, 绿色合成要求合成中采用无毒的溶剂、试剂或催化剂, 尤其对反应溶剂的选择更是绿色合成研究的重点, 其中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绿色溶剂. 例如2006年, 王喜存等[48]在氯化三乙基苄基铵(TEBA)存在下, 于水介质中一步合成N -芳基- N '-(2-苯并呋喃甲酰基)硫脲(11)和1-芳甲酰基-4-(2-苯并呋喃甲酰基)氨基硫脲(12) (Scheme 6), 产率高达72%~87%. 与以上相转移催化方法相比, 本法将多步反应合并为一步, 并且在反应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溶剂, 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和环境友好等特点. 用水作为有机合成反应的溶剂, 体现了绿色化学中溶剂绿色化的要求, 开辟了合成硫脲类化合物的绿色途径.Scheme 63.6 微波参与下无溶剂无催化剂的合成自从Gedye 等[49]报道了微波作为反应热源可促进有机反应以来, 微波技术的应用即成为有机反应研究的热点之一, 因此, 具有速度快、产率高、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的微波促进下的无溶剂非均相有机反 应[50]被成功应用于硫脲衍生物的合成.例如, 2005年, Wang 等[51]在无溶剂和无催化剂条件下, 利用微波间歇加热合成1,4-二取代氨基硫脲衍生物13 (Scheme 7). 反应只需5 min, 产率高达82%~88%, 与以上直接回流和相转移催化方法比较, 该方法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和原料的浪费, 为酰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条绿色通道.Scheme 74 以二硫化碳和胺为原料的合成4.1 直接加热合成Allen 等[52]报道了用二硫化碳和乙二胺为原料直接No. 2丁从文等:硫脲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研究进展177加热到一定温度合成环状硫脲(四氢咪唑-2-硫酮)的方法(Eq. 5).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产率高, 反应时间短, 避免使用催化剂. 具备这些优点的原因可能是五元环硫脲结构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一旦生成便以固体形式从反应混合液中很快析出.4.2 催化剂参与下的合成Allen 报道的上述方法除了存在反应体系中有H 2S 气体放出, 污染环境的缺点之外, 在同样的反应条件下, 对于合成其它非环硫脲类化合物还存在回流时间较长、产率很低的问题, 因此人们在催化剂方面作了许多研究, 以使全过程更加简洁高效、环境友好.1999年, Ballabeni 研究组[53]以二硫化碳和伯胺为底物, Zn-Al HT (500)作为催化剂, 在高压釜中进行反应, 首次无溶剂合成了1,3-二取代对称硫脲14 (Eq. 6), 当底物胺是乙二胺和邻苯二胺时, 可得到相应的杂环硫酮产物, 产率高达100%. Ballabeni 催化法操作简单, 反应条件温和, 反应时间较短(2 h), 产率很高(最高达到100%), 催化剂Zn-Al HT (500)可以循环使用, 应用范围广泛, 因此它是一种高效合成对称硫脲、环状硫脲特别是具有光活性硫脲类化合物的绿色方法. 但该反应仍存在一些不足: 底物胺适用面狭窄, 只适合一些活性较强的芳香族伯胺和脂肪族伯胺; 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不易得到, 制备时涉及到高温回流、加热时间过长、需要小心控制等问题.近年来, 基于双氧水作为催化剂的低毒性、低污染、高活性、价廉易得以及对环境友好等优点[64], 倍受化学工作者普遍关注. 例如: 1997年, Li 研究组[54]采用双氧水作为催化剂脱去硫化氢改进了合成路线中关键中间体异硫氰酸酯的制备方法之后, 2000年, Sasaki 等[55]以取代间苄二胺 15 和二硫化碳为原料, 氢氧化钠和双氧水作为催化剂, 用四氢呋喃水溶液作为溶剂, 在氯仿高度稀释条件下得到大环双硫脲16 (Scheme 8), 它可以作为阴离子受体强烈选择性络合24H PO -和Ac -阴离子, 其络合阴离子的能力强于相应的非环状硫脲. 4.3 微波参与下的合成2004年, Sandin 等[56]以2-取代丙二胺17和二硫化Scheme 8碳为原料, 乙醇为溶剂和催化剂, 通过微波辐射方式, 在200 s 内完成了5-取代六氢嘧啶-2-硫酮(18)的合成(Eq. 7). 但是Sandin 微波辐射法, 存在着H 2S 气体从反应中放出污染环境的问题. 此外, 乙醇在该反应中作为溶剂和催化剂在微波辐射下可导致许多副产品生成, 特别是一硫代氨基甲酸乙酯, 相比之下, 廉价易得的无机碱 NaOH 或KOH 溶液作为催化剂的选择较为理想.5 以硫代羰基转移试剂与胺为原料的合成以硫代光气或异硫氰酸酯和伯胺、仲胺为原料合成对称和非对称硫脲已成为人们广泛采用的方法, 然而此类方法涉及到原料的巨毒性, 此外, 用硫代光气或二硫化碳为原料进行反应, 不可避免地放出HCl 或H 2S 气体污染环境. 一系列替代它们的诸如二硫氰三苯膦[57] (TPPT)、三硫代碳酸盐[58]、二硫代或单硫代秋兰姆[59]、苯胺基硫代羰基1,2,4-三唑[60]、活化的二硫代胺基甲酸盐[61]等硫代羰基转移试剂已经吸引了不少研究者目光.以上硫代羰基转移试剂法尽管避免了巨毒的硫代光气或异硫氰酸酯, 也解决了HCl 或H 2S 气体放出污染环境的问题, 从而给反应提供了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 但它们遭受实际条件的限制, 涉及到苛刻的反应条件、无水溶剂的使用、繁琐的多步骤操作、不易得到的起始原料、反应缺乏普遍适用性、总体收率也很低.2000年, Mohanta 研究组[62]以1-(甲基二硫代羰基)咪唑(19)或其N -甲基盐20为硫代羰基转移试剂, 在回流的乙醇溶剂中与胺发生取代反应合成了对称硫脲 21 (Eq. 8)和非对称硫脲22 (Scheme 9), 当反应以乙二胺或178有 机 化 学 V ol. 30, 2010邻苯二胺和19或20为底物在乙醇中加热时, 可得到四氢咪唑-2-硫酮和苯并咪唑-2-硫酮, 产率高达96%.Scheme 9值得一提的是, 硫代羰基转移试剂19或20与仲胺 (N -甲基苯胺、吗啉)按1∶2物质的量比在乙醇中回流时, 没有获得相应的四取代对称硫脲21, 结果生成了意外产物二硫代胺基甲酸甲酯. 然而, 对于非对称硫脲22的合成方法, 底物不管是氨气还是伯胺和仲胺, 都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另外, 此类硫代羰基转移试剂的结构类似于硫代光气, 是个高效、安全的硫代羰基转移试剂, 反应条件温和, 操作简单, 反应在无毒的乙醇溶剂中进行, 试剂种类少, 产率高, 这无疑是硫脲类化合物合成研究中的绿色化新进程.6 以取代硫脲与胺为原料的合成以上讨论了胺作为亲核试剂与硫代羰基转移试剂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N -取代硫脲, 胺作为亲核试剂还可以与N -取代硫脲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新型硫脲类化合物.1999年, Xian 课题组[63]以一系列烷基伯胺或仲胺作为亲核试剂与N -亚硝基-1,3-二甲基硫脲于室温下在乙腈中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以95%以上的高产率合成了一系列N -取代硫脲23 (Eq. 9). 与化合物23传统制备方 法[64]相比, 该方法不仅产率高,而且很容易进行.烷基伯胺或仲胺作为亲核试剂, 除了易与亚硝基硫脲发生亲核取代生成N -取代硫脲外, 还易与1,3-二芳基对称硫脲发生亲核取代生成N -取代硫脲, 例如, 1993年, Ramadas 等[65]用1,3-二苯基硫脲在少量三乙胺催化下, 于乙腈中回流, 被伯胺或仲胺亲核取代, 生成非对称硫脲24 (Eq. 10). 与传统的非对称硫脲[66]的制备方法相比较, Ramadas 法反应时间较短(1.5~3 h), 产率较高(70%~92%).作为亲核试剂的烷基伯胺或仲胺是手性胺时, 取代产物将是手性硫脲. 例如, 2008年, 王进家等[67]用手性胺取代1,3-二芳基对称硫脲, 成功地获得了手性硫脲 25 (Eq. 11). 此方法避免了传统方法[10]异硫氰酸酯的使用, 且具有反应简便、产率较高、后处理简单等优点.7 结语和展望硫脲类化合物在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近年来一直都有关于此类化合物合成新方法的文献报道, 从中不难看出, 如何寻找温和高效的催化剂和合成路线将是今后的探索目标, 利用微波加热和超声辐射技术缩短反应时间和优化条件值得尝试. 此外对于磺酰(环)硫脲的新合成方法以及硫脲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研究均较少, 本文课题组正朝这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 以经无机碱KOH 水溶液处理的磺酰胺和胺、二硫化碳为原料, 在室温下, 磺酰铵盐(RSO 2NHK)作为亲核试剂在水中与胺和二硫化碳的加合物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磺酰硫脲(Eq. 12), 底物是N -单磺酰二胺与二硫化碳时, 可发生分子内关环反应生成磺酰环硫脲(Eq. 13). 与以上报道的方法相比, 我们提出的方法全部在水相中进行, 且反应中所用的二硫化碳、KOH 价格均不高, 条件温和, 步骤简单, 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No. 2 丁从文等:硫脲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研究进展179References1 Xue, S.-J.; Duan, L.-P.; Ke, S.-Y.; Zhu, J.-M. Chin. J.Struct. Chem. 2004, 23, 441 (in Chinese).(薛思佳, 段李平, 柯少勇, 朱剑明, 结构化学, 2004, 23,441. )2 Bessard, Y.; Crettaz, R. Tetrahedron2000, 56, 4739.3 Sriram, D.; Yogeeswari, P.; Madhu, K. Bioorg. Med. Chem.Lett. 2006, 16, 876.4 Faidallah, H. M.; Al-Saadi, M. S.; Rostom, S. A. F.; Fahmy,H. T. Y. Med. Chem. Res. 2007, 16, 300.5 Venkatachalam, T. K.; Mao, C.; Uckum, F. M. Bioorg.Med. Chem. 2004, 12, 4275.6 Jurasek, A.; Safar, P.; Zvalk, V. Chem. Pap. 1987, 41, 693.7 (a) Wazeer, M. I. M.; Isab, A. A.; Fettouhi, M. Polyhedron2007, 26, 1725.(b) Fettouhi, M.; Wazeer, M. I. M.; Isab, A. A. J. Coord.Chem.2007, 60, 369.8 Linton, B. R.; Goodman, M. S.; Hamilton, A. D. Chem. Eur.J. 2000, 6, 2449.9 Hayashita, T.; Onodera, T.; Kato, R.; Nishizawa, S.;Teramae, N. Chem. Commun. 2000, 755.10 (a) Okino, T.; Nakamura, S.; Furukawa, T.; Takemoto, Y.Org. Lett. 2004, 6, 625.(b) Jiang, L.; Zheng, H. T.; Liu, T. Y.; Yue, L.; Chen, Y. C.Tetrahedron2007, 63, 5123.11 Makhsumov, A. G.; Safaev, A. S.; Abidova, S. V. KatalPererab. Uglevodordn. Syrya1968, 2, 101 [Chem. Abstr.1969, 71, 101668v].12 Alder, A. EP307361, 1989[Chem. Abstr. 1989, 111,173788b].13 De Deyn, P.; Mareseau, B.; Quneshi, I. A.; Mori, A. Gua-nidino Compound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Vol. 2, John Libbey & Co. Limited, London, 1997.14 Wang, X. C.; Song, A. Y.; Zhu, J. H.; Yang, Z.; Zhang, Z.Synth. Commun. 2007, 37, 1627.15 Griffin, T. S.; Woods, T. S.; Klayman, D. L. In Advances inHeterocyclic Chemistry, Vol. 18, Eds.: Katritzky, A. R.;Boulton, A. J., 1975, p. 99 and references therein.16 Takeuchi, N.; Kasama, T.; Ikeda, R.; Shimizu, K.; Hatake-yama, K. Chem. Pharm. Bull. 1984, 32, 2249.17 Nishizawa, S.; Cui, Y. Y.; Minagawa, M.; Morita, K.; Kato,Y.; Taniguchi, S.; Kato, R.; Teramae, N. J. Chem. Soc.,Perkin Trans. 22002, 866. 18 Kato, R.; Cui, Y. Y.; Nishizawa, S.; Yokobori, T.; Teramae,N. Tetrahedron Lett. 2004, 45, 4273.19 Li, J. Z.; Zhang, Z. F.; Fan, E. K. Tetrahedron Lett.2004,45, 1267.20 Sun, X.-H.; Tao, Y.; Liu, Y.-F.; Jia, Y.-Q.; Chen, B.; Yang,J.-W. Chin. J. Org. Chem. 2008, 28, 155 (in Chinese).(孙晓红, 陶燕, 刘源发, 贾婴琦, 陈邦, 杨建武, 有机化学, 2008, 28, 155.)21 Wilcox, C. S.; Kim, E.; Romano, D.; Kuo, L. H.; Burt, A.L.; Curran, D. P. Tetrahedron 1995, 51, 621.22 (a) Scheerder, J.; Fochi, M.; Engbersen, J. F. J.; Reinhoudt,D. N. J. Org. Chem. 1994, 59, 7815.(b) Raposo, C.; Almaraz, M.; Martın, M.; Weinrich, V.;Mussons, M. L.; Alcazar, V.; Caballero, M. C.; Moran, J. R.Chem. Lett. 1995, 759.23 Tobe, Y.; Sasaki, S.; Hirose, K.; Koichiro, N. TetrahedronLett. 1997, 38, 4791.24 Schroeder, D. C. Chem. Rev. 1955, 55, 18125 Beecham Group Ltd. BE 819436, 1975 [Chem. Abstr. 1977,87, 201318e].26 Dalluhn, J.; Proehl, H. H.; Moers, O. Z. Naturforsch., B2001, 56, 1188.27 (a) Du, X.-H.; Xu, X.-S.; Fu, Y.-F.; Lou, Y.-L.; Xu, Z.-Y.Agrochemicals2004, 43, 78 (in Chinese).(杜晓华, 许响生, 傅幼锋, 楼泳淋, 徐振元, 农药, 2004, 43, 78.)(b) Kou, J.-P.; Luo, X.-Y.; Qin, C.-Y., Gao, J.-J.; Li, J.-Z.Chem. Reag.2009, 31, 67 (in Chinese)(寇景平, 罗旭阳, 秦翠英, 高俊杰, 李继贞, 化学试剂, 2009, 31, 67.)28 Chrisstoffels, L. A. J.; Jong, F.; Reinhoudt, D. N.; Sivelli,S.; Gazzola, L.; Casnati, A.; Ungaro, R. J. Am. Chem. Soc.1999, 121, 10142.29 Neville, R. G.; McGee, J. J. Can. J. Chem.1963, 41, 2123.30 Scheerder, J.; Fochi, M.; Engbersen, J. F. J.; Reinhoudt, D.N. J. Org. Chem. 1994, 59, 7815.31 Yang, F.-F.; Yu, T.-X.; Yang, X.-J. Chin. J. Org. Chem.2002, 22, 1040 (in Chinese).(杨发福, 余天祥, 杨先金, 有机化学, 2002, 22, 1040.)32 Kurzer, F. Chem. Rev. 1952, 50, 1.33 Faidallah, H. M.; Albar, H. A.; Makki, M. S. I.; Sharshira,E. M. Phosphorus, Sulfur Silicon Relat. Elem.2002, 177,685.34 McFarland, J. W.; Kozel, T. H.; Stuhlmacher, K. R.; Cheva-lier, T. S. J. Heterocycl. Chem. 1980, 17, 273.35 Cutting, G. A.; Stainforth, N. E.; John, M. P.; Kociok-Kohn,G.; Willis, M. C. J. Am. Chem. Soc. 2007, 129, 10632.36 Xiao, M. L.; Chen, F. H.; Chen, Z. J.; Guo, B. S.; Lü, X. H.;Tang, W. M. Chin. Chem. Lett.2007, 18, 258.37 Sridevi, G.; Rao, J. P.; Reddy, K. K. Synth. Commun. 1989,19, 965.38 Shi, D.-Q.; Wang, H.-Y.; Yang, F., Li, X.-Y. Acta Chim.Sinica2007, 65, 1713 (in Chinese).(史达清, 王海营, 杨芳, 李小跃, 化学学报, 2007, 65,180有机化学V ol. 30, 20101713.)39 Reeves, W. P.; Simmons, J. A.; Rudis, J. A. Synth. Com-mun. 1981, 11, 781.40 Gil-Molto, J.; Karlstrom, S.; Najera, C. Tetrahedron2005,61, 12168.41 Wei, T.-B.; Chen, J.-C.; Wang, X.-C. Chem. J. Chin. Univ.1992, 9, 1217 (in Chinese).(魏太保, 陈继畴, 王秀春,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992, 9, 1217.)42 Li, Z.; Wang, X. C.; Da, Y. X.; Chen, J. C. Synth. Commun.2001, 31, 1433.43 (a)Bose, A. K.; Manhas, M. S.; Ganguly, S. N.; Sharma, A.H.; Banik, B. K. Synthesis2002, 1578.(b) Ii, Z.; Wang, X. C. Synth. Commun. 2002, 32, 3087.44 Li, Z.; Li, Z.-J.; Wang, X.-C. Chin. J. Org. Chem. 2003, 23,822 (in Chinese).(李正, 权正军, 王喜存, 有机化学, 2003, 23, 822.)45 (a) Jia, Z.-X.; Li, Y.-R.; Liu, C.-J. Chin.J. Org. Chem.2005, 25, 1450 (in Chinese).(贾兆祥, 李燕萍, 刘晨江, 有机化学, 2005, 25, 1450.)(b) Zhang, X. L.; Li, Y. P.; Liu, C. J.; Wang, J. D. J. Mol.Catal. A: Chem. 2006, 253, 207.46 Xue, S.-J.; Guo, Y.-L.; Li, J.-Z. Chin. J. Appl.Chem. 2006,12, 1381 (in Chinese).(薛思佳, 郭彦玲, 李景智, 应用化学, 2006, 12, 1381.)47 Sun, Y.-R.; Li, Y.-P.; Liu, C.-J.; Wang, J.-D. Chin. J. Org.Chem. 2008, 28, 151 (in Chinese).(孙燕荣, 李燕萍, 刘晨江, 王吉德, 有机化学, 2008, 28, 151.)48 Wang, X.-C.; Zhang, Z.; Quan, Z.-J.; Wang, M.-G.; Wang,F.; Li, Z.; Yang, C.-Y. Chin. J. Org. Chem. 2006, 26, 967(in Chinese).(王喜存, 张彰, 权正军, 王满刚, 王芳, 李正, 杨春燕, 有机化学, 2006, 26, 967.)49 Gedye, R.; Smith, F.; Westaway, K.; Ali, H.; Baldisera, L.;Laberge, L.; Rousell, R. Tetrahedron Lett. 1986, 27, 279.50 (a) Caddick, S. Tetrahedron1995, 51, 10403.(b) Galema, S. A. Chem. Soc. Rev. 1977, 26, 233. 51 Wang, X. C.; Quan, Z. J.; Li, Z. J.Chem. Res., Synop. 2005,71.52 Allen, C. F. H.; Edens, C. O.; VanAllan, J. Organic Synthe-ses, Vol. 3, Wiley, New York, 1955, p. 394.53 Ballabeni, M.; Ballini, R.; Bigi, F.; Maggi, R.; Parrini, M.;Predieri, G.; Sartori, G. J. Org. Chem. 1999, 64, 1029.54 Li, G.; Tajima, H.; Ohtani, T. J. Org. Chem. 1997, 62, 4539.55 Sasaki, S. I.; Mizuno, M.; Naemura, K.; Tobe, Y. J. Org.Chem. 2000, 65, 275.56 Sandin, H.; Swanstein, M. L.; Wellner, E. J. Org. Chem.2004, 69, 1571.57 (a) Tamura, Y.; Adachi, M.; Kawasaki, T.; Kita, Y. Tetra-hedron Lett. 1978, 1753.(b) Tamura, Y.; Kawasaki, T.; Tanio, M.; Kita, Y. Synthesis1979, 120.(c) Tamura, Y.; Kawasaki, T.; Adachi, M.; Kita, Y. Chem.Pharm. Bull. 1979, 27, 1636.58 Takikawa, Y.; Inoue, N.; Sato, R.; Yakizawa, S. Chem. Lett.1982, 641.59 Ramadas, K.; Srinivasan, N. Synth. Commun. 1995, 25,3381.60 Larsen, C.; Steliou, K.; Harpp, D. N. J. Org. Chem. 1978,43, 337.61 Sugimoto, H.; Makino, I.; Hirai, K. J. Org. Chem. 1988, 53,2263.62 Mohanta, P. K.; Dhar, S.; Samal, S. K.; Ila, H.; Junjappa, H.Tetrahedron2000, 56, 629.63 Xian, M.; Zhu, X. Q.; Li, Q.; Cheng, J. P. Tetrahedron Lett.1999, 40, 1957.64 Okawata, T.; Nakayama, K.; Furukawa, M. Chem. Pharm.Bull. 1983, 31, 507.65 Ramadas, K.; Srinivasan, N.; Janarthanan, N. TetrahedronLett. 1993, 34, 6447.66 Chatterjee, A.; Das, B.; Chaudhury, A. N.; Kirtaniya, D. S.Indian J. Chem. 1980, 19B, 163.67 Wang, J.-J.; Shen, Z.-X.; Zhang, Y.-W. Chin. J. Org. Chem.2008, 28, 1222 (in Chinese).(王进家, 沈宗旋, 张雅文, 有机化学, 2008, 28, 1222.)(Y0902165 Zhao, X.)。

硫脲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硫脲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1 N, 硫 代 磷 酰 基 芳 酰 胺 基 硫 脲 的 N一
合 威.
金桂玉 等[ 报道 了通过芳 酰肼 与硫代磷 酰基
异 硫 氰 酸 酯 的 加 成 反 应 ,合 成 了 1 4种 化 合 物 即
R 一
N 硫代磷 酰基 N 一 酰胺基硫 脲 ,其具 体合成 路 一 芳
图 2 N- 基 - - 代 - 基 硫 脲及 糖 2取 氨
2 N一 糖基 一一 代 . 基 硫 脲 及 N 糖 基 一 2取 氨
N 糖 基 . 取 代- 二硫 脲 类 化 合 物 的 合成 路 线 - N- 联
N 一 代一 二 硫 脲 类 化 合 物 的合 成 取 联
连 召 斌 等 [报 道 了通 过 糖 基 异 硫 氰 酸 酯 分 2 3 别 与 2肼 基 一一 基 一 , , 一 二 唑 、一 基 一/ 一 一 5芳 1 3 4恶 2肼 4 6
法, 其具体合成路线见 图 4 。

C 面S I K面 C N

2m 0 L石油醚产 生 白色 沉淀 , 抽滤 , 得 固体 用 乙 所 酸 乙酯和石油醚重结 晶得 白色晶体 。
6 ID 糖基 苯 胺 基 硫 脲 的合 成 3 一 .

孙 卫 东 等 [报 道 了 从 糖 基 异 硫 氰 酸 酯 出发 , 6 J
状或 白色无定形物 。
3 N 取 代 硫 脲 的合 成 一
Miu oo r等 [报 道 了一 种 合 成 硫 脲 的 t oK dmai 。 s ] 方 法 , 具 体 的设 计 路 线 见 图 3 其 。

图 5 缩氨 基硫 脲 的 合成 路 线
其具 体合成方案如下 :
NH 4 S

1,2,4-三唑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2,4-三唑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2,4-三唑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曹肖;陈卓;乐慧庆;张池;龚银香【摘要】Triazole derivatives not only have the broad-spectrum, efficient bactericidal activity, but also have very good insecticide, herbicide and growth regulating activities.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the synthetic routes of 1,2,4-triazole derivatives have been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1,2,4-triazole derivatives have extensive application prospect.%三唑类杂环衍生物不仅具有广谱、高效的杀菌活性,而且具有良好的杀虫、除草及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综述了1,2,4-三唑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和合成方法,同时指出了该类衍生物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1(028)006【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三唑类衍生物;生物活性;合成【作者】曹肖;陈卓;乐慧庆;张池;龚银香【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5三唑类杂环衍生物以其良好的生物活性以及药效高、作用谱广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1],其中N-取代-1,2,4-三唑类衍生物由于其高效的生物活性已成为农药工作者的研究热点[2]。

硫脲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硫脲衍生物及其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述 了硫 脲 衍 生 物 及 其 配 合 物 的 生 物 活 性 研 究 , 结 了取 代 基 影 响作 用 的 规 律 , 归 纳 了具 有 较 强 生 物 活 性 的硫 脲 类 化 合 总 并
物 结 构特 点 .
[ 关键词]硫 脲衍 生物; 配合物 ; 生物活性 [ 中图分类号 】 2 .2 06 36 6 [ 文献 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1 0 —2 0 {0 0 0 —0 0 —0 0 9 12 2 1 )2 0 7 5
硫脲 衍 生物及 其 配合 物具 有除草 、 菌 、 菌、 节植 物 生长和 抗 病毒 等 广泛 的生物 活性 , 非线 性 抑 抗 调 在 光 学材料 以及 催 化合 成等方 面 也具有 应用 价 值 n . 过 该类 化 合 物 的 应 用研 究 , 以使 硫 脲衍 生 物 及 】通 可 其 配合物 的 理论性 研 究成果 转化 为实 际 效益 , 而设 计和 生产 绿色 、 从 环保 、 高效 、 成本 的硫脲 类 农用试 低 剂, 这对 促进 农业 生产 具有 重要 意义 【 2. 前期 的 研究 工作 中 【 J我 们合成 了多 种新 型 酰 基硫 脲衍 1 ]在 - l , 生物 及其 过 渡金属 配合 物 , 并对 其结 构和 生物 活 性进 行 了检测 . 实验 结果 显 示, 些硫 脲衍 生物 具有 较 一 强 的除草 性 能 . 了进 一步 了解 该类 化 合物 的 构效 关系 , 必 要对 其 结 构 和 生物 活 性 之 间 的关 系 进行 为 有
第3 1卷 总 第 7 8期
2 010 年 6 月
西 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 学 版 )
Vo . 1 No 2 13 , .
Junl f ot 鹤 I e i r aoatsNaua S i c) ora o N r w t I r t f tnli ( trl c n e h u i sy o N i i v CHHcN — S -2O N儿 C O 一 - N

N-(5-巯基-1,3,4-噻二唑-2-基)-N’-芳酰基硫脲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N-(5-巯基-1,3,4-噻二唑-2-基)-N’-芳酰基硫脲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M a . 2 07 r 0
文 章 编 号 :1 0 — 1 0 2 0 ) 10 8 — 3 0 0 1 9 ( 0 7 0 — 0 80
N (一 一5巯基一 , ,一 13 4噻二唑一一 )N’ 2基 一 一 芳 酰基硫脲 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张 正 文
( 中 师 范 大 学 化 学 学 院 , 汉 40 7 ) 华 武 3 0 9
基生 成 的酰基 硫脲 的生 物活性 , 本文 中先 合成 出 在 了 2氨基一一 一 5巯基一 , , - 二 唑 , 与 芳 酰基 异 硫 1 3 4噻 再 氰 酸 酯反 应 , 成 了 l 种新 的芳 酰基硫 脲 , 合成 合 1 其
路线 如下 :
步研 究 引 为 了探 讨 含 不 同取 代 的 1 3 4 噻二 唑 . , ,-
I uc R / m一
Co d ---------・・__ — mp ----------。__ ---。-----・_。_ ---。------_—。 --。—-----。_。— ・-----・-・。__ N— H C一 0 C— S H NM R( 8,DM S d ) O-
在 圆底烧 瓶 中加 入 7 mmo 的芳 酸 , 于新 蒸 l 溶 的7 mL二氯亚 砜 中 , 回流 约 4h 减 压 蒸 去过 量 的 ,
S 1, OC : 加入 1 0mmo 干 燥 的 K NS和 1 l C 0mL 乙
NE XUS 7 4 0型红 外光谱 仪 , r 片 ; ru KB 压 Mec - r ls4 0核 磁 共 振 仪 , MS为 内标 , MS d y u一0 p T D O— 为溶 剂 ; ekn Eme 4 0元 素 自动 分析 仪 ; 1 0 P r i— l r 0 2 8 O

1,3,4-噁唑取代芳酰基硫脲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

1,3,4-噁唑取代芳酰基硫脲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

1,3,4-噁唑取代芳酰基硫脲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
黄琴;覃章兰
【期刊名称】《农化新世纪》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酰基硫脲类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杀菌,杀虫,抗病毒以及植物生长调节等
功效,也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1,3,4-噁二唑衍生物也因其独特而广泛的
生理活性(如止痛、抗炎、抗真菌、抗菌)而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了得到有关其杀菌活性的进一步信息,本文将1,3,4-噁二唑环引入到芳酰基硫脲类化合物中,设计合成了10个1,3,4-噁二唑取代的芳酰基硫脲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
构经IR,1H NMR及元素分析确证,
【总页数】1页(P26)
【作者】黄琴;覃章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914.1
【相关文献】
1.含异噁唑环的新型2,5-二取代-1,3,4-噁二唑的合成及其杀菌活性 [J], 滕信焕;姜林;周少方;张泽远
2.含1,3,4-(口恶)二唑取代的酰基硫脲的合成及杀菌活性 [J], 王芬华;覃章兰;黄琴
3.N-(5-巯基-1,3,4-噻二唑-2-基)-N'-芳酰基硫脲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J], 张正文
4.N-1,3,4-(口恶)二唑基-N′-呋喃甲酰基硫脲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 [J], 覃章兰;
王芬华;李秀文;张欣
5.1,3,4-噁二唑取代芳酰基硫脲的合成及杀菌活性研究 [J], 黄琴;覃章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肉桂酰基硫脲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

肉桂酰基硫脲衍生物的合成及杀菌活性
第2 5卷 第 1 期 1
20 0 8年 l 月 1
应 用 化 学
C N S OURNA P L E HEMIT HI E E J L OF A P I D C S RY
V 12 o 1 o. 5 N . l
NO . 0o V2 8
肉桂 酰基 硫 脲 衍 生物 的合成 及 杀 菌 活性
O 2

C ’ H,
, ,

H O
gpN 2 6 4 hm— O C H ,i —O C H , .-r6 4 kpC C H .- O C H , . N 26 4 . N 2 6 4 jpBC H , .-H36 4 o
S h me 1 S nh t o t fcn a c a y ho r a d r ai e c e y t ei r u e o i n mi c l iu e e v t s c t i v
1 实验部分
1 1 仪器 和试剂 .
X - 型双 目 T 4 显微熔点测定仪( 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温度未校正; aoI 型元素分析仪 ( , V r .I iI 德国 Ee et 公司) P sg- 型红外光谱仪( l nr m a ;r te 1 ei 2 日本岛津 ) K r , B 压片; O A40M z I V - H 型超导核磁共振仪 N 0
肉桂酸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 , 可用作长效杀菌剂 、 抗病毒剂、 防腐剂及植物生长促进剂等 , ]本文根据
新药研究中的活性基团拼接原则 , 肉桂酰基与硫脲连接 。 将 期望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肉桂酰基硫脲类 化 合物 。目标化 合物 的合成路线 与结构 如 Shm ce e1所示 。


20 .02 0 71-7收稿 .0 71-0修回 2 0 .2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 (o 3 B 1- 4 , 2 o c l4o ) 安徽省科技厅重点科研基金 (6 2o 2 ) 4 O o 39 c 及安徽省教 育厅 青年教师基金 ( 07q 04) 20 j15 资

酰基硫脲的合成方法

酰基硫脲的合成方法

酰基硫脲的合成方法
酰基硫脲的合成方法可以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来实现。

酰基硫脲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以用于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合成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以碘甲烷为起始原料,通过碘甲烷和硫脲的反应合成碘代硫脲化合物。

这一步反应是酰基硫脲合成的关键步骤,通常在乙腈或乙醇等有机溶剂中进行。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得到高产率的碘代硫脲。

接着,将碘代硫脲与碘代酰基反应,得到酰基硫脲。

这一步骤通常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碱性条件有助于促进反应的进行。

酰基硫脲是酰基硫脲合成的最终产物,具有重要的化学反应活性。

除了以上描述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合成酰基硫脲。

例如,可以利用硫脲和酰氯反应,得到酰基硫脲化合物。

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合成路线,适用于合成不同结构的酰基硫脲化合物。

总的来说,酰基硫脲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合成路线。

通过合成酰基硫脲,可以为有机合成化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中间体,为新药物的发现和合成提供有力支持。

酰基硫脲合成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 分 类 号 :6 5 7 0 2 . 文 献标 识 码 : A

南 阳 4 36 ; 70 1
南阳 436 ) 7 0 1
zI N 一 —
一 。
物生长 和抗 肿瘤 等作 用 。 为 了寻 找新 的活性 物 质 和先导 化合 物 , 文采 用 活 性基 团拼 接法 , 杀 菌 本 将
硝 基 苯 酰 基 硫 脲 衍 生 物 的 合 成 与 生 物 活 性 研 究
● Βιβλιοθήκη 柳 文敏 H , 宏 伟 惠 丰立 周 桂 平 王 倩 王 , , ,
( . 阳师 范学 院化 学 与制 药工 程学 院 , 1南 河南
2 南 阳师范学 院生 物与 生命科 学学 院 , . 河南
关键词 : 酰氨基硫脲 ; 芳基酰肼 ; 萘乙酸 ; ・ 合成 ; 生物活性
第2 2卷第 3 期 21 0 0年 3月
化 学 研 究 与 应 用
Ch mi a s a c n p ia in e cl Re e r h a d Ap l t c o
V0 . 2. . I 2 No 3 M a- 2 0 l ., 01
文 章编 号 :0 41 5 ( 0 0 0 -3 3 4 1 0 —6 6 2 1 ) 30 4 - 0
NO,

l I a oN :b m- . - O1 . NO, . N02 :CP-
图 1 目标 化 合 物 ia 1c的 合 成 路 线 i. I
F g 1 T e s nh ssr u e o r e o o n s I ・ I i . h y t e i o t f a g tc mp u d 1 8 I c t
化 学 研 究 与 应 用 13 目标 化合 物 ( I —IC 的合成 . Ia I )
第2 2卷
142 植 物 生长 调节 活 性试 验 在 直径 为 1. .. 15 按文 献 [ 3 , 1 ] 在制 得 的 化 合 物 I中, 入 c 加 m培养 皿 中垫一层 滤 纸 , 人 已浸涨 的水 稻种 子 放 0 0 o . 乙 酰肼 , 着加 人 2 L无水 乙腈 , 4 .3m l 萘 接 5m 0粒 , 再加 入 2 L设 定浓 度 的 药液 ,5℃恒 温 0m 2 搅 拌 回流 . , 应 体 系呈 乳 黄 色 浑浊 状 , 人 1 , 3 5h 反 倒 0d 测定根长 , 并同时用 仅萘 乙酸和清水代替药 - 烧杯 中 , 水稀 释 , 出沉 淀 , 滤 , 质量 分数 为 液作对照组。以清水中的水稻根长为 10 计算药 用 析 抽 用 0, 5 %碳 酸钠 和蒸 馏水 各 洗 3次 , 干 , D . , 液处 理水 稻根 长的增 长率 , 果列于 表 4 抽 用 MFH O 结 。 重结 晶 。它们 的物理 常数 和 元 素分 析 数据 列 于表 1I ,R和 M H N R数 据列于 表 2 。 2 结 果 与讨 论
酰氨基 硫 脲 类 化 合 物 具 有 很好 的生 物 活 性 ,
如 消炎 、 菌 、 结 核 、 癌 、 菌 、 虫 及 植 物 生 抗 抗 抗 杀 杀 长 调节 等 【 s , 是重要 的有 机 合成 中间 体 l ]也 - 。 因此 , 随着新 型农药 的 开发 研究 , 酰氨 基硫 脲 类 化 合 物又 成为 药物开发 的热 点之 一 。 本 文合成 了一 系 列 酰 氨 基 硫 脲 类 化 合 物 , 并
基金项 目: 河南省教育厅 自然科学研究项 目( 0 9 35 0 0 ; 20 1 10 2 ) 南阳师范学院 2 0 06年专项资助项 目(  ̄c O ) n k 9 O 联 系人简介 : 柳文敏( 99 ) , 16 ・女 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 : 有机合成 、 不对称催化反应 。E all w 9 9@13 cr m i i m16 :u 6 .o n
1 实验 部 分
1 1 仪器和 试剂 .
燥 ;r 乙酰肼 按文献 [4 方法制备 。 o萘 . 1] 12 硝 基 苯 甲 酰 基 异 硫 氰 酸 酯 (Ia~ Ie 的 . )
合成
x5型显微熔点 仪 ( 京福 凯 仪器有 限公 司 ) - 北 ; Nclt 0 i e 70型傅立叶变换 红外 光谱仪 ( 国热 电公 o 5 美 司) K r , B 压片 ; a a N V 0 V r nI O A4 0型 核磁共 振仪 ( i 美 国 V rn公 司) P - O ai a ;E2 O型 元 素 分 析 仪 ( 国 P 4 美 E 公司 ) 。所用试 剂除 - 乙酸和水 合肼 为化学 纯试 萘 剂外 , 其余均 为分析纯试剂, 乙腈经无水氯化钙干
收 稿 日期 :0 90 -6 修 回 日期 :0 91 -1 20 -82 ; 2 0 -10
按文献 [3 , 10mL圆 底 烧 瓶 中加 入 0 1 ] 在 0 . 0 o 硝基 苯 甲酰 氯 ,0 m 3t l o 4 L无 水 乙腈 ,. 3 o 0 03m l
硫 氰 酸钾 固体 , 溶液颜 色 迅 速 加深 , 白色 氯化 钾 有 沉 淀析 出 , 拌 回流 2 n后 , 橙 红 色浑 浊 液 , 搅 0mi 得 过 滤除 去氯 化钾 , 即得硝 基 苯 甲酰 基 异 硫氰 酸 酯 , 产物 不需 提 纯直 接进 行下 步反应 。
性能 。

研 究 了 它们 的生 物 活性 【IJ研究 发 现 当硫 脲桥 lH , ,
端 为 硝基 苯 甲 酰基 时 , 菌 效 果 较 好 。仅 萘 乙 抑 一 酸及 其衍 生物具 有 多种 生 物 活性 ¨ J如 调 节植 ” ,

NN2 HI {

CNHC H N N
效 果较 好 的带 有 硝基 的芳 基 和 本 身具 有植 物 生长 调 节作 用 的 一 乙酸 引 入 到酰 氨 基 硫 脲 结构 中 , 萘
合成 了 3种新 硝基 苯酰 基硫 脲衍 生 物 (Ha一Ⅱc ) ( 合成 路 线见 图 1 , 初 步 测 定 了 它们 对 大 肠 杆 )并 菌 和枯 草 杆 菌 的 抑 制 作 用 及 对 植 物 生 长 的 调 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