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精彩思维在等待中绽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精彩思维在等待中绽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一课程理念是要求无论是学生在探索、归纳与总结方面,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往往在很多的评优课、示范课中我们发现教师教的潇洒自如,学生也对答如流,在有关思维训练方法,好像通过学生简单的一说教师就可以小结陈词了。这样一种课看似热闹,学生学的很好,但背后却隐藏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对日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扼杀,或者说“被老师思维”了。那么,在课堂中怎么解决这种问题呢?怎么样在课堂中训练思维呢,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要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将对学生思维训练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审题中等待,开启思维的阀门

笔者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时,出示这样一个例题:用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变化?表面积有没有变化?像这样的正方体像下面这样拼吗?

问题抛出来后,优秀的学生一下子说出了老师想要的答案,体积没变,表面积变少了。按以往的要求教师就可以,借势完成任务就可以了,这时我并没有着急肯定,而是等了一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思维相对来说比较慢一点的同学也在积极思考这道题。这样参与的人多了,动脑的人多了,思考的人多了,不像以往你一肯定,大部分学生都跟着优异的学生后面,跟着老师肯定的而肯定,

并不开动自己的脑筋。

二、在探究中等待,让思维得到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探究。但是由于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学生在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会有很多种探究的思路与方法。我们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人人探究,等待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发现,从而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中,有这样一道题:楼房外壁用于流水的铁皮水管的形状是长方体。做这样一节水管,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师:同学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同桌位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回答。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回答:求水管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求它的表面积,这题的表面积实际上是求四个面?

师:哪四个面呢,你们是怎么求的呢?

生1:我是用六个面减两个面,(1×15+1×0.6+0.6×15)×2-1×0.6×2

生2:我直接求四个面,(1×15+0.6×15)×2

师:还有吗?再想想。(我这时不着急,等了等)

生3:我通过学习还发现可以这样列式,(1+0.6)×2×15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大家一齐讨论一下。

我并没有着急的去将这道题完成,而是充分的给学生时间去讨

论,最后经过大家集体的思维发现,不但得出了侧面积可以用周长×高来解决,还知道了这是为什么?

生:我们可以将这个长方体剪开,发现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不就是长×宽吗?而它的长也就是原来的周长,宽其它就是它的高,这样我就得出了要求侧面积就可以用底面周长×高或者说侧面周长×长了。

这样的等一等还真是等到了好的思维,清晰的思维,比我们老师日后总结多少遍都有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自己说出来,全员参与的,这样的思维清晰、有条理,难道他们还会忘记吗?

三、在小结时等待,让思维得到升华

通常让我们感觉一节好课,一节优课,是在学生很完满的完成了课上任务后,老师与学生在小结时,学生只要能说出本节课学的重点就立马收兵。这样的为了上好课而为之,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如果能在此时教师再等一等,多让一些学生说一说,我想学生的思绪可能将整个课堂又回忆了一遍,而他的陈述将更加精彩。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在最后让学生谈学习收获各抒己见时,我就多等了一会。。有的同学说:我收获最大的是让我重新想起了商不变的规律。有的同学说:我知道了当被除数不变,除数变大,商反而变小。还有的同学说小数扩大10倍也就是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学生的收获各不相同,不但有本节课学的收获,还收获了其它很多......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理

念,也是数学课堂思维训练的理念。学生的思维应该是主动构思,自主探究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课堂应该重视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应该以本节课知识内容为重点。但是,却也不应该是每个学生都“整齐划一,步调一致”的思考一个模式,应该是千变万化、百花齐放的。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乘法的简便运算》时,有这么一道时:12×25,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来做,发现了学生的解题方法非常多,经过小结,有以下几种:

①12×25=12×5×5=60×5=300 ②12×25×=25×4×3=100×

3=300

③12×25=25×2×6=50×6=300 ④12×25=25×6×2=150×

2=300

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比较哪些最简便,我们日常计算时就用哪些。学生们学的认真,讨论的激烈,记忆深刻呀。

上述教学片断很明显的可以感觉到学生思维起点不一,得到的方法也不一样。我们不要选择最优的,放弃起点低的,我们要让好的变优,优的变精。最重要的还要培养那些思维慢的,让他们在课堂中学会思维,敢于思考。给每一名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与时间,真正做到让学生变“要我思考”为“我要思考”。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要多花点时间,学会等待。当学生思维正确时,我们要等,等等那些需要等的学生;当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我们更要等,

更要以百倍的耐心去等待学生的发现。学生永远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相信这样的等待长期坚持下去,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会让你收获到等待会有奇迹:等来的不止是正确的答案,等来的还可能是精彩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