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电布局演进轨迹及未来发展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核电布局演进轨迹及未来发展分析
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核电的发展已被提升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调整和优化核电布局,对于解决能源短缺、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我国核电布局的演进轨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动向进行前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演进轨迹:从沿海集中布局向内陆地区拓展
我国的核电建设是从沿海开放的总体战略下率先起步的。自1985年秦山一期核电站至今,我国建成和在建的核电站已达6座共11台机组,在建的有8座共24台核电机组。从地理位置上看,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沿海3省;目前在建核电项目也集中在广东、浙江、辽宁、福建、山东沿海5省,内陆地区至今还没有。与我国核电“沿海集中”布局形成比照的是,国外的核电布局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纵观全球核电布局,位于内陆滨河、滨湖地区的核电站占全部核电总装机容量的2/3以上。法国19座核电站有15座位于内陆8条主要河流上,占装机容量的65.1%;加拿大、瑞士除个别为滨海核电站外,绝大多数是内陆核电。
多年来,国内核电布局优先选择沿海地区,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安全,认为沿海地区充足的水资源既可以保证核反应堆的冷却速度,又可以保证排放水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过多的负面影响。二是核电单位电价相对较高,沿海地区一次能源缺乏,但经济比较发达,有能力支
付“高来高去”的电价。三是便于缓解沿海地区突出的一次能源短缺问题。
事易时移。今天核电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经济比较
发达”和“一次能源短缺”已不再是沿海地区的独有特征,内陆许多相对发达的地区也急需发展核电。同时,我国核电建设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日臻成熟,内陆滨河核电站的安全和环保问题可以解决。环境的变化促使核电布局从沿海向内地延伸。2008年1月3日,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会议决定启动内陆核电项目;同年2月1日,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内陆核电协调会议,明确湖南桃花江核电站、湖北大畈核电站、江西彭泽核电站可以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我国集中于沿海的核电布局将向内陆地区拓展。
影响因素:电力需求、环保压力与电力供给
影响核电布局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安全、环境、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国外的经验表明,核电站选址应首先考虑电力市场需求、一次能源情况和能源布局等经济社会因素,对两者的厂址选择标准并不需要刻意区别,滨海并非优先考虑的条件。借鉴国外核电布局经验,立足我国沿海核电建设运行的成功实践,我们认为,影响我国核电由“沿海集中式”布局向“内陆”布局转变的主要有三大因素:
电力需求。国外经验表明,电力需求决定核电布局。美国西部发展落后于东部,东部地区工业密集,生产和生活用电均多于西部,所以在核电站数量上东部远远多于西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优先发展沿海核电,既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内陆省份缺电问题尚不突出;更是因为沿海地区一次能源短缺和经济比较发达。改革开放30年来,中部尤其是长江中游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或超过核电发展初期的广东及江浙地区。与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当年(1994年)的浙江省和广东省人均GDP相比,湖北从1999年、湖南和重庆从2002年开始已超过了这一水平。内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需求越来越大。电力需求的快
速增加要求核电布局向内陆地区拓展。
环保压力。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环境问题的制约使经济增长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在我国电力装机中,燃煤机组高达八成,加剧了环境恶化的局面。而《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又使我国中长期内在有害气体排放问题上面临着较大的外部压力。这就意味着,内陆地区乃至全国继续大量建设火电的空间已经大为缩小。而核电作为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的能源,其运行无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及烟尘等污染物排放。1千克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煤燃烧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火电厂一年燃烧标煤300万吨;而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一年消耗燃料仅30吨。因此,相对于容易受到地域环境限制的水电、风电及生物发电而言,正处在工业化初中期的内陆地区而言,发展核电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电力供给。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结构,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受制于能源供给。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进入“重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期,能源强度将步入“高峰”阶段。一次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这种情况,也决定了核电布局向内陆地区拓展是必须的。
未来动向:沿海与内陆同步推进
我国加快发展核电,既有利于调整电力结构,又有利于合理布局核电、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从整体布局上看,核电发展不能仅从沿海来考虑,还要从电力需求、环保压力与电力供给导向相结合的布局方向演进,同步推进沿海与内陆地区核电建设。
加强沿海核电。虽然目前我国核电厂全部部署在沿海地区,但如果考虑到沿海地区的核电需求等因素,核电产业在沿海地区继续发展依然
是基本趋势。根据我们建立的全国30个省份核电需求模型的实证分析,上海的核电需求居全国第2,大于已有核电和在建核电项目的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份;天津的核电需求居全国第10,大于有在建项目的辽宁、福建、山东3省,这充分说明沿海地区核电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拓展内陆核电。内陆地区的能源缺口日益扩大,造成了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从实证结果来看,比沿海省份广西(有拟建项目)核电需求量大的内陆省份有15个;宁夏、江西、河南、陕西等9个省份的核电需求量,大于有在建核电项目的山东省;北京、青海、甘肃、湖南等4个内陆省份的核电需求量,大于已有核电商业运行的省份。这充分说明核电建设布局中心要从沿海向一次性能源匮乏、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内陆地区逐步倾斜,以期达到优化能源结构的目的。
布局关联产业。核电站是一个复杂产品。从秦山核电工业体系层次看,核电产业涉及到电力工业、核工业、机械制造、冶金工业、电子电器、仪器仪表、建筑安装、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核能研究、核电设计及研发等行业。因此,促进核电项目与关联产业配套布局,一方面有利于盘活核电产业链内部的各种技术、各类人才和设备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提升地方工业整体实力,对促进沿海与内陆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有裨益。(郑砚国 郭勇/华中科技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