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点总结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第十四章1.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1)“礼乐一体”的原则: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主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2.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从(汉魏时期)才真正开始形成的。
3.隶书:秦代由于官狱多事,奏章繁多,为了求得速决速用,官府让隶人(奴隶)们省易抄写,遂称“隶书”。
4.隶变:隶书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隶书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
5.(钟繇)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6.二王:王羲之、王献之7.唐初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8.(欧阳询)被尊为唐人楷书第一。
9.(薛稷)实开后世瘦体的先河。
10.颜肥柳瘦:(01年名解)11.帖学:就是辗转翻刻前代名帖,然后又师法于帖。
12.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3.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4.宋徽宗赵佶的字体是(瘦金体)。
15.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
16.所谓运笔起势指起笔要注意(逆),结体要注意(违),章法要注意(侧)。
17.数量很多、阵容最大的雕塑作品是(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8.汉代采用寓意手法雕塑作品代表作时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
1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艺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题材。
20.(灵岩寺千佛殿的40尊罗汉彩塑)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21.秦汉时期,出现(百戏),包括杂技和歌舞。
22.唐代开设(教坊),管理宫廷歌舞。
23.梨园:(97年名解)24.(唐玄宗)被奉为戏曲祖师。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要略》
笔记第二部分
育明教育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辅导多年来总结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辅导模式,拥有一套含金量极高的内部真题及视频资料,历年在冲刺阶段的模拟考试中都押中了大量的考研真题,《中国文化要略》这本书也是众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值得考生认真阅读。
育明教育资深咨询师薛老师认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有志于从事汉语对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学生可以积极报考该专业,由于国外汉语教师缺口与日俱增,就业前景及待遇也是非常乐观的。
54.道教一般把(楼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
55.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保护神。
56.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57.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
(1)信安拉是唯一的神
(2)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3)信天神
(4)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
(5)信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
(6)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
58.五功: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
2016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第十三章古典文学
2016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十三章古典文学1.最早的诗歌应当是民歌。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其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乐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地方乐调,即各地的民乐;雅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调;颂则是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其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比、兴、赋三种。
比是指以客观事务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其形式采用四言诗,重章迭句,一唱三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属于现实主义手法。
2.楚辞又称骚体,浪漫主义手法。
著名诗人有屈原,写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后有宋玉,代表作为《九辩》;汉代有刘向、王逸等人整理的《楚辞》。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屈原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抒发个人激情的伟大诗人。
3.《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
4.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收录了从汉代到隋唐的全部乐府作品。
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体自由多样,句式以五言为主,三、四、六、七言不等,奠定了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基础,著名篇章有《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东门行》、《妇病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敕勒歌》等。
到东汉末年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有班固的《咏史诗》、张衡的《同声歌》、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5.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瑒、徐干。
6.蔡琰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阮籍《咏怀诗》,嵇康《幽愤诗》,左思《咏史诗》。
7.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派”的奠基者,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桃花源诗》等。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超级完整版背诵版
legalization of archive s and information. Investee 4. i nsist on t he logisti cs, will be around strong str ong reforms, cadres of service management. Office w orkers is to be for thi s, de epe n reform, strengthen management, a nd conti nuously meet the ca dres of the organs function properly a nd the nee d for material and cult ural life. One is to enhance the l ogistica l support capabilit y. Ada 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maki ng full use of social pow er,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market mecha nisms a nd a ccel erate the pr oce ss of marketization and sociali zation of logisti c servi ces. A dhe re 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 on of the logisti cs management, esta blish and impleme nt a financial manageme nt system, trolley ma nagement systems, healt h manageme nt systems, se curity sy stems, such a s the l ogistics manageme nt system, strengt hen t he manageme nt of human, fina ncial, material, and l ogistical service s standardized a nd i nstitutionalize d track. Se condly, we shoul d strengt hen t he manageme nt of constructi on. Increasi ng investment, im proving t he worki ng conditions of organs; overall civilizati on create an a ctivity, a nd constantly improv e the level of civilizati on; t o prom ote greeni ng, lighti ng, purification, flower s, landscapi ng, Office w orkers create a g ood environment for work a nd life. T hir d, to improve staff welfare. To in poli cy allow s of range wit hin, tryi ng to for Office ca dres w orkers sol ution housing, a nd couple s separati on, a nd chil dren employme nt, aspects of actual difficult pr ovide s hel p, ha s conditi ons of pla ce and units, also should a ppropriate to i ncrea sed ca dres w orkers of welfare, real do "care er left people, feeling s left people, a ppr opriate treatment left pe opl e", let General Office staff in pay har d efforts of while, feel organizati on of warm, get due of affordable. Investee 5. i nsist on the team, will focus on stimul ating vitality who care a nd re spe ct for pe ople. o Office ca dres for the cut ... Lear ning style, strengthen the theor et ical knowle dge, optimize the struct ure of knowledgeand conti nuously im prove the quality of cadres a nd w orkers. Attention to the ir physi cal health, a nd a ctively carry out regular w hole some re creational第一章简论1.《周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含章节补充练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要略》重点知识整理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 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是看得见摸的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 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 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 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 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 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 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 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 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 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因中国地域广大, 民族众多, 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 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 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 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 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 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 空间巨大, 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 复杂多样, 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 景色秀美, 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
1. 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2. 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 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陇西, 南到广西, 北到长城唐朝疆域: 东到大海, 西到咸海, 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 南到南海元代疆域: 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 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清代疆域: 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到南海诸岛4. 西藏在(元朝)归入中国的版图。
2016北外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十五章风俗习惯
2016北外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十五章风俗习惯1.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是东汉末年应劭所写的《风俗通义》。
2.陆羽茶经元亮酒,韦家食谱步兵厨。
3.世界三大饮料是茶、咖啡、可可。
世界饮茶发源于中国,中国饮茶发源于四川。
4.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
陆羽,字鸿渐,被尊为“茶圣”、“茶仙”。
宋代书法家蔡襄著有《茶录》一书,记述了宋代流行的多种名茶。
5.传说造酒的人是仪狄和杜康。
魏晋时的刘伶曾写《酒德颂》,以饮酒为德。
传说《尚书·酒诰》是周成王的禁酒令。
6.世界上最古老的烹调理论保存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
魏晋南北朝时的饮食专著有西晋的《安平公食学》、南齐的《食珍录》、北齐的《食经》等。
“韦家食谱”指唐代韦巨源所著《食谱》。
明代饮食专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袁枚的《随园食单》,对烹调技艺提出了许多高明见解。
7.中国的“八大菜系”指:鲁、川、粤、闽、苏、浙、皖、湘。
“四大菜系”指鲁、川、淮、粤。
以风味小吃闻名的菜系是川菜。
鲁菜中最具特色的是宫廷菜。
鲁菜是“贵”菜,淮扬菜是“富”菜。
北京烤鸭属鲁菜,麻婆豆腐属川菜。
8.一般来说,服饰主要有三个作用:御寒、遮羞、装饰。
9.唐代把颜色引入服饰等级制度,规定皇帝着黄色,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色,五品以上着绯色,五品以下着青、绿,士兵着皂色,未入仕途的士子和百姓着白色。
唐代还以所佩带銙来区分等级,宋代则以金鱼袋。
10.明代官员的等级可以从补子看出来,规定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文官用鸟,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白雉)、六品鹭鸶、七品鸂[氵束鸟](紫鸳鸯)、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执法官)獬豸;武官用兽,一二品狮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并佩牙牌代替鱼袋。
11.媒人的最早产生,大约在周代。
从周代起,规定嫁娶时须行“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
中国文化要略知识复习第一章:简论1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国古代的文化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l,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泰勒在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说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一、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含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层次(结构):1. 物质文化层 2. 制度文化层 3. 行为文化层 4. 心态文化层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突出人文主义精神2、注重和谐中庸3、安土乐天的情趣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看一看。
P4-P93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即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且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4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外在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内在特点;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儒释道三教合一)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美感和乐感)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人伦关系,如父慈子孝等)第二章:地理概况1地理环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内陆辽阔,空间巨大。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山河壮丽,景色秀美。
人文地理环境:人口众多,区域繁多,民族融合。
A中国地理环境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自然之基。
B中国地理环境促进中华一统趋势。
C中国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中国地理环境使中华文化延续,封闭与开放。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1. 地理环境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影响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3.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保守型的影响2自然地理基本要点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3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性组织系统。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六章第六章学术思想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
2. 孔孟之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字。
仁的意义“仁者爱人”,方法:“推己及人”。
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大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正名和统治者立信。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
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
尊为“亚圣”。
提出要“养浩然之气”,在孔子“杀身成仁”基础上又提出了“舍生取义”。
政治方面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提出“仁政”观念。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
主张性恶,为善方法是“修身”和“师法”,主张强化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
董仲舒的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
王充的《论衡》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否认天有意志。
3.老庄思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称老聃,一字伯阳。
春秋时期楚国苦人。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把“道”作为最高范畴。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同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
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4.墨家学说:代表人物墨子,名翟,鲁国人。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
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三部分
《中国文化要略》
笔记第三部分
育明教育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辅导多年来总结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辅导模式,拥有一套含金量极高的内部真题及视频资料,历年在冲刺阶段的模拟考试中都押中了大量的考研真题,《中国文化要略》这本书也是众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考试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值得考生认真阅读。
育明教育资深咨询师薛老师认为,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非常可观的,有志于从事汉语对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学生可以积极报考该专业,由于国外汉语教师缺口与日俱增,就业前景及待遇也是非常乐观的。
(1)长城是一个防御性的军事系统工程,它所反映的战略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
(2)长城是大一统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像万里长城这样宏伟艰巨的工程,单靠小农经济的分散意识,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3)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力与智、灵与肉铸成的美的实体;
(4)长城是民族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见证)。
31.关隘:长城的关门的建筑凭借险要,往往建于两扇狭隘之处,故称为“关隘”。
关是(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产物,最早的关用于(贸易),检查(货商出入)因此称为关卡。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
北外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
北外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十六章中外文化交流1.传说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山形如壶,又称“三壶山”,为仙人所居之地,有长生不老之药,以黄金白银为宫阙。
据说齐人徐福在秦始皇时期,曾帅童男童女千人,东渡求药。
2.“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后,分为南北二线。
北线经现在的吐鲁番、库车、喀什,南线经现在的若羌、和田、莎车,在今马里(古木鹿城)汇合,经里海南沿、巴格达,抵达地中海东岸,转至罗马各地,全长七千余公里。
3.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时的航线是:以广州为起点,驶出珠江口,转向西南方,绕过海南岛东岸,再西南行,贴近越南沿海,越暹罗湾至马六甲海峡,沿海峡向西北,经印度半岛,过孟加拉湾抵达今斯里兰卡,然后渡阿拉伯海,驶入波斯湾。
4.中外交通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明代郑和下西洋。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到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及其副手王景弘受明成祖朱棣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派遣,先后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
他们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浏河镇)出发,经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和斯里兰卡,到达印度西岸,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
郑和船队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航程之远,不但在15世纪的中国航运史上,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航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郑和是回族人,本名马三保,因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赐姓郑。
5.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是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他在元代来到中国。
意大利人利玛窦是传教士,著有《天主实义》,他的传教活动注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朝野名流先后受洗,成为明末中国天主教的三大支柱。
徐光启还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李之藻则随利玛窦学习地理和历算。
其后,西方传教士龙华民、艾儒略、毕方济、汤若望等相继取得合法身份,先后供职朝廷,并在徐光启的保举下参与修订历法、制造枪炮。
2016北外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十四章各类艺术
2016北外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十四章各类艺术1.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的。
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就已经开始,但在汉魏时期才真正形成。
汉代以前的金石文字还只是书法艺术的产生阶段,那时的书体是金文和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的小篆,此时的书法家以李斯为代表,此前有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春秋时期的《石鼓文》、秦代的《泰山刻记》。
2.汉代是书法艺术成熟的时期,此时隶书定型,草书、行书、楷书也应运而生,终于形成隶书盛行、诸体皆备的辉煌局面。
隶书在秦代时已经产生,到汉代逐步定型为横扁形的,从起笔到结体,都有一定的规格,到东汉时已经成为官定标准字体。
这一书体的变革,文字史上叫做“隶变”。
这种“隶变”后通行的隶书,即为“汉隶”。
它上承秦隶,又显出汉隶本身点划均匀、舒展自由的特点。
西汉墨迹有山东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孙膑兵法》,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等。
具有代表性的东汉墨迹有《张迁碑》、《雁门太守鲜于璜墓碑》、《礼器碑》、《华山碑》、《苍颉庙碑题记》等。
两汉书法家有蔡邕、曹喜等。
3.魏晋南北朝的书法是承上启下、完成书体演变的阶段,其特点是篆、隶、楷、行、草诸体俱臻完善。
此时的钟繇师承蔡邕、曹喜,又习众家之长,完成了楷书的定型化,其隶书代表作有河南临颍县的《上尊号碑》。
“书圣”王羲之,后世称为“王右军”,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并成为“二王”,代表作是《兰亭序》。
南北朝时的书法,风格多在“二王”的影响之下,书法作品也大都出于无名书法家之手,值得一提的是陈僧智永,写有《千字文》。
北朝的书法则以魏碑最佳,其结构严密,笔力雄厚,代表作有河南省洛阳市的《始平公造像记》、山东省曲阜市的《张猛龙碑》、山东省莱州市的《郑文公碑》。
4.隋唐两代是书法艺术的鼎盛阶段。
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书法被列为“书学”,被定为学校中的学习科目,因而无论是理论和创作都达到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不但书法家辈出,书法理论专著也远胜前代。
2016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8章
2016北京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笔记8章第八章古代教育1.中国的封建社会很重视教育,表现在: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2.“教”是会意字,意思是一手拿一根棍棒打一个孩子,孩子的头上还有被打的两个记号,说明其本意是以棍棒训子,令其遵循长辈的意志。
“育”是形声字,它的篆书字形是个颠倒的“子”字,古人认为颠倒之子即不顺之子,也即不孝之子,以骨肉之情感化、教导不顺之子谓之“育”。
由此可见,“教育”二字的古意就是培养人的良好品德,当然,培养的手段离不开棍棒政策。
3.最早把“教育”连起来用的是孟子。
《孟子·尽心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4.在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统一,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也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教育制度。
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向奴隶主贵族子弟单独传授礼乐和御射,教育开始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并且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形成了奴隶社会的教育。
据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庠、序、学、校都是那时学校的名称。
但有文物作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殷商学校的名称有庠、序、学、瞽宗等。
从文献记载看,大约庠、序属于教育平民子弟的乡学,学则属于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而瞽宗则可能是学习祭礼的学校。
5.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小学设在王宫南边左侧,大学则设在国都的南郊。
周天子的学校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
当时的教育内容因国学和乡学而有所不同。
以国学而论,包括了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则为六艺:礼(规章制度)、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等,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小学则以书、数为重点。
实施教育的目的如《礼记·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一章科技成就第六章学术思想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一章科技成就第六章学术思想一.中国古代科技综述中国古代科技停留在经验阶段,科学技术理论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1.中国社会的伦理型结构。
中国的古代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主要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整个教育所培养的目标也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各级官吏,因此与此相悖的科学技术活动被视为“旁门左道”。
2.中国科技的实用性特点。
一切学科、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
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讨论,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企图在某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突破。
3.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
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独立研究它们的实体和属性,细致探讨它们的奥秘。
二.天文与历法1.综述:天象记录: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最准确。
世界上最早记载太阳黑子、彗星、哈雷彗星、新星、日食、月食、流星雨等。
天体测量:公元前4世纪,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经》比西方早200年。
敦煌发现的唐代星图绘有1350多颗,是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最古老的星图。
历法制定:殷周时期,已有较为准确的历法,殷代四分历定定岁为365.25日,比欧洲早1000多年。
2.二十八星宿:古代的天文家在观测天象时,选取黄道带及赤道带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测的标志,其中每个星宿由若干颗星组合。
二十八星宿又以东、北、西、南方位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方保护神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相配。
古人认为二十八宿属于恒星,它们的方位是永恒不变的,因而可以用来作为观测行星的坐标。
其次是古人将天文与地理相联系,使之相互对应,将星宿对应的地域称为“分野”。
3.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中的重要概念。
4.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的历法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成二十四节气,这是依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所处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制定的,它能反映不同月份的气温、物候和雨量变化,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各类艺术(上)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四章各类艺术(上)第十四章各类艺术一.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1.“礼乐一体”的原则:有礼必乐,乐附于礼;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
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
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
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二.书法艺术(一)书法艺术的基础——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1.一方面,汉字中融入了中国人对造型美的基本见解,即结构平衡,线条流畅,整齐而有变化,均匀而有对比,给书法家提供了施展艺术才能、驰骋艺术想象的天地。
2.另一方面,汉字结构的写实主义和人体本位精神,是汉字本身就具有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因素,便于书法家依据自己对美的感受,将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美与汉字的结构美紧密结合起来。
(二)书法艺术的发展三.雕塑艺术四.戏曲艺术五.绘画艺术(一)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与演变(二)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及与西洋画的区别(三)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特征1.形神兼备,画贵神韵。
注重神似,气韵,形态是否逼真在其次。
重在写意,写神。
2.诗情画意,重在意境。
画如诗,有情趣,有意境。
要描绘一种境界,抒发一种感情。
使人与自然相通,相融。
3.心师造化,迁想妙得。
以造化(大自然环境)为师,为创作源泉。
在观察体验,“迁想”的基础上,分析,提炼,构想,有“妙得”再去作画。
(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4.绘画技巧讲究“六法”:(谢赫提出)气韵生动: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骨法用笔: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
应物象形: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
但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北语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辅导班讲义分享
北语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这一章内容不太复杂,掌握划定的重点即可。
1、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也称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2、人文地理环境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3、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将它们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来研究。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2、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2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3、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5、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
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6、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7、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8、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是吐鲁蕃盘地。
9、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乾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10、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简记:季大多)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从人文中分出经济和社会文化)2、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2016北外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3-4章
2016北外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复习资料中国文化要略笔记3-4章第三章历史发展1.1965年5月在云南省发现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是在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
接下来,有1963至1964年间在陕西发现的蓝田猿人,生活在大约八十万年以前。
1927年首次在北京市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距今也有六十万年左右。
北京猿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2.广东的马坝人、陕西的大荔人、湖北的长阳人、山西的丁村人、内蒙古的河套人、广西的柳江人、北京的山顶洞人和四川的资阳人,距今约二十万到一万年左右,都属于智人。
这是由原始人群进入初期氏族公社的阶段。
3.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以陕西西安市的半坡遗址最为著名,出土的陶器多为彩陶,又被称为彩陶文化。
而山东章丘市龙山镇的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称为黑陶,龙山文化又被称为黑陶文化。
4.历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是: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5.历史上的“三王”指禹、汤武王、周武王。
6.中国人的远祖,大体可分为西北的华夏集团、东方的东夷集团和南方的苗蛮集团。
7.华夏集团由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组成,起于陕甘地区,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即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分布区。
炎黄二帝和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禹都属于这个集团。
8.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在今山东、河南东部及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区,少昊属于这个集团。
9.苗蛮集团主要活动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是该集团的历史表现,太昊伏羲氏是该集团的代表。
10.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其建立者是禹的儿子启,共传十七君,其最后一个君主是桀。
夏朝已将全国领土分为九州,在每个州设立地方官,称为九牧。
此时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1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
当时被任用为相的伊尹,曾以“治大国若烹小鲜”讲解治国道理。
公元前1384年盘庚迁都于殷,故商朝又称殷商,至纣王帝辛为周武王所灭。
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章
汉硕考研 | 《中国文化要略》复习笔记第十章第十章典籍藏书1、中国古代的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刻印本),还包括(石刻书籍)。
2.简册:也称“简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
3. 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已经出现了。
4.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残卷。
5.(唐代的《金刚经》)和(唐代的《陀罗尼经咒》)是目前我们所知较早的印本书籍。
6. 中国古代书籍的代称是(坟典)。
三坟:伏羲、神农、皇帝之书。
五典: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之书。
7.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8.五经:《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
9. 历代的读书和科举以(四书)为本,以(朱熹)的注为准。
10.十三经:三礼:《周礼》、《礼记》、《仪礼》,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11.(明代)出现十三经的名称,是唐代所列的十二经加上(《孟子》)。
12.编年体: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13. 《春秋》开创了我国编年史的先例。
14.纪传体: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
15.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开端。
《史记》全书从黄帝写到汉武帝,首创十二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十(年)表(按年月简列历史大事和人物)、八书(记述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述诸侯、圣哲名人事迹)、七十列传(记述其他历史人物)。
16.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单独成篇。
创始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
17.实录:忠实记录帝王言行的史书。
18. 我国最早的实录是南朝时出现的(《梁皇帝实录》)。
19. 制度史的首创者是唐代史学家(杜佑),写成《通典》。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 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
2016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汉语国际教育中国文化要略笔记第十二章传统建筑1.原始人群都是利用天然的岩洞作为居住的处所,后来人们觉得这些洞穴在夏天时比较潮湿,就在地面挖些土坑,用土层作为四周的壁体,上面搭些简单的木架,形成高出地面、略略通风的“半穴居”或“浅穴居”。
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榫卯结构”遗迹。
这种“半穴居”就是最早的房屋建筑。
这已经到了新石器时代。
在半穴居的基础上才逐步发展成为地面上的建筑物。
2.1974年在湖南省北部的澧县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其古城址保存完整,城区面积达8.8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这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城市。
另外,在传说中的伏羲建都的陈(今河南淮阳县),发现了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城址”,距今已四千年。
3.近年在河南省偃师市发现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都城遗址,可能是商汤建国后的第一个都城“西亳”。
另一处重大的发现,是位于山西省凤翔县的春秋时期的秦国都城“雍城遗址”。
4.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古城是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全城面积为84.1平方公里,约为现存西安古城(明代建)的七倍半以上,比早它一百年建城的拜占庭古城也大七倍多。
隋大兴城的总设计师是宇文恺。
5.唐代的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
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三个城门,其中以南边正中的“明德门”为最大,是全城的正门。
城内划分为108个里坊(唐代增为100个)和都会(东市)、利人(西市)两个市场。
南北向有11条大街,东西向有14条大街。
其中六条主干道宽100米以上,由皇城朱雀门通往明德门的朱雀大街宽150米。
其宏伟规模反映了隋唐时代的兴盛气象。
6.明清的北京,是封建社会后期全国最大的城市,面积60.2平方公里,是在忽必烈所建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
元大都城的平面为方形,分为都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皇城、宫城略偏城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语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这一章还是比较重要的,出简答题的资源点较多,不排除出论述题,因此要重点把握。
1、影响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包括: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外来因素以及社会政治结构。
2、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两个特点影响中国文化: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3、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是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
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
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
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第二节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简记:家族国构)2、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
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8、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9、商鞅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
第三节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欧州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希腊。
2、欧州封建皇权的专制一直受到宗教力量的抗衡,宗教势力一直制约着皇权。
3、中国从迈向文明开始,统治者就凭借武力使神职人员成了它的奴仆,形成了以个人为核心的权力专制体制。
4、中国君主专制的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统治者普遍采取对工商业和贸易压制的态度,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
5、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
(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人控严)6、从春秋时期开始,以郡县制为其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体产生,这种新的专制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末期。
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
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简记:伦理型政治型两个化)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一章内容比较多,需要全面把握。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2、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3、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4、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
5、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
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
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 xu)、帝喾(ku)、唐尧、虞舜。
6、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
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2、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
3、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4、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
5、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6、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
7、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
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8、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
9、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
一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土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度中解放出来,产生了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阶层。
二是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规模日盛,多因素交织,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三是竞相争霸的诸候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为多种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是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后,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下次向下层,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
2、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因为此时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1、秦汉文化的主旋律是对宏阁的追求。
2、秦始皇统一文化的主要措施:一是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工作;二是统一车辆形制;三是统一度量衡;四是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设官专掌教化;五是实行郡县制,废除封建制。
3、西汉末古文经出现,学者内部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
4、今文经是指以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为依据写成定本;古文经是指用古籀文写成的儒家经书。
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1、魏晋南北朝战乱和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出现了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表现在一是玄学的崛兴;二是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三是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2、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的,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3、玄学对魏晋文化思深潮的影响:一是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因此使魏晋学术富于谈玄析理。
二是玄学与美学联系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魂,促成了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观念;三是玄学的现实意蕴对魏晋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上的建构。
4、道教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南北朝时基本定型。
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1、隋唐文化气象恢宏,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
在门阀世族衰落的同时,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地位上升。
2、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其次是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3、唐代诗、画、书、文都有着巨大的成就。
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1、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有着昂扬的生命活力。
2、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3、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强调以天理遏人欲。
4、两宋的土大夫文化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
宋词、宋画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5、两宋的市民文化逐步兴起。
6、瓦舍勾栏是指市民文化表现自我的固定游艺场所以及专供演出的圈子。
7、宋代官学的特色:一是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二是重视发展地方学校。
8、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明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
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1、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重效应是指:一方面,两宋汉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的忧患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是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
2、元朝,程朱理学开始成为官学。
3、元杂剧的文化意义是谴责黑暗,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
4、元代有了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表现在:一是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形成了回回民族;二是元代中西交通的开辟,为基督教入华创造了有利的气候和土壤;三是亚欧大陆的沟通,为东西方旅行家远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马可波罗及其《马可·波罗游记》。
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1、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阶段,也是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型的历程。
2、文字狱是指以文字之过定罪处罚的案件,始于明初,盛于明清,大批儒生士大夫因文字而遭横祸。
3、明清时期文化专制的表现一方面是盛行文字狱,在文化领域制造恐怖;另一方面是崇正宗,灭异端,明朝以朱理学为宗。
乾隆发动了19年的禁书活动。
4、明清两代的文化,一方面是文化专制主义空前,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出现了不少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
如以“致良知”之说打破程朱理学一统局面的王阳明。
5、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都对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程朱理学提出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