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 娥 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认识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特有的舞台语言
3、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4、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欣赏一副对联: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这幅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它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完成相应练习
2找几位同学介绍剧情,要求语言简练,交待清楚,故事性强,引人入胜。
目的
一是使学生对全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解说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的独白开始。四折内容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本所选的是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解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使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让我们来体会一下这一剧烈的矛盾冲突是如何展现的。
说明
包括舞台说明和科介要一并读出,为演出作一定的准备。可选五或六位同学分别扮演,通过演出,激发同学们的参与兴趣。
七、作业
思考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场标上小标题。
2、本文篇名为“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3、仔细阅读曲词,体味曲词中除了叙述自己的冤情外,还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曲词进行分析。
4、读剧本,看戏曲,就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本折中冲突的双方是谁?冲突的焦点何在?由此概括出本剧的主题。
解说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即本文的矛盾而设计,从结构出发,
由浅入深,直至文章的主题。此四题的解决,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二课时
一、分析上节课遗留的问题
1、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场标上小标题。
明确
共三个场面,即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可概括为:指斥天地
(二)“刽子手”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可概括为:诀别婆婆
(三)“刽子作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可概括为:三桩誓愿
2、本文篇名为“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明确
“冤”,简而言之,就是无辜受屈。“没来由”“不提防”就是明证,窦娥与婆婆诀别更是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是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经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正是“三木之下,何患无供”,由此可见,窦娥冤案的造成,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在这样的社会中,造成的冤案何止这一桩,受屈而死的又何止窦娥一人。难怪窦娥在曲词中指天斥地、骂鬼怒神,把斗争的锋芒直指那黑暗不公的社会,“这都是官吏们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三桩誓愿的一一应验,更进一步证明了窦娥的“冤”。
3、仔细阅读曲词,体味曲词中除了叙述自己的冤情外,还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的曲词进行分析。
明确
文章分三个部分,用一“冤”字贯穿全篇,但经过仔细阅读,又可看出全文中不仅仅是这个“冤”字,还有“怨”“悲”“恨”的情感。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怎样理解在《滚绣球》一曲中,窦娥对天地鬼神的猛烈谴责?
明确
对天地的指斥、对鬼神的怒骂,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迫害,而且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按世俗观念,天地鬼神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况。窦娥起初受到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自己时,她仍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渐觉醒过来,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面目。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谴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善良横遭杀戮。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可窦娥勇于怒目青天,顿足大地,对之进行愤怒谴责,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的反抗性格正闪烁着剧作家关汉卿的思想光辉。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这一个“怨”来体现的。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窦娥与婆婆的对话,我们了解到窦娥的孤苦无依的身世,看到她那屈找的无奈,令人悲从中来。[快活三][鲍老儿]二曲,可谓是一字一泪,泪中含血。
即使如此,她还在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这一节,怎一个“悲”字了得。
第三部分中,窦娥更是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反动统治者。一个心地善良的弱女子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们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吏治的腐败。若不是“恨”到了极点,一个善良的女子如何能发出如此的誓言。
可见,这三部分贯穿一个“冤”字: 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恨)。前两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敦厚的不同侧面,第三个部分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不暝目,从而更集中更充分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三个部分逐层深入,逐步突出人物性格,突出窦娥的叛逆精神。
4、读剧本,看戏曲,就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本折中冲突的双方是谁?冲突的焦点何在?由此概括出本剧的主题。
明确
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与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的冲突。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太守等人,而是整社会制度的腐败。因而,本剧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二、戏剧结尾,为什么要安排“三愿”?
1、阅读设计
说明
选四位同学分别担任刽子手、监斩官、窦娥(宾白)等角色和舞台说明的阅读。全体女生齐读窦娥的曲词,以增强曲词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赏析“三桩誓愿”
(1)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桩誓愿。
明确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运用了哪些典故?
明确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
(3)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
不行。第一愿是血溅白练,是希望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让“四下里皆瞧见”,以证明她“委实的冤情不浅”,并且用“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说明她的冤枉、悲凄。第二愿是“六月飞雪”以“免得我尸骸现”。让洁白的雪花覆盖她纯洁的躯体,表明她的清白,并用“六月飞霜” 这个典故表现她的冤情深重,足以动天。第三愿是要楚州亢旱三年,为的是“官吏们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已经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冤屈,而是希望上天惩治邪恶。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东海孝妇” 这一典故的运用,更加强化了她的斗争性。这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层层深入,不可颠倒。
三、作业
1、这三桩誓愿的提出,每一桩都是先用宾白提出,再用曲词进一步强化,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
2、分析窦娥的形象
第三课时
一、继续赏析“三桩誓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