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简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 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 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 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背景透视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 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 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 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美不胜收。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 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 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 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合作探究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的人了。
自学指导三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谢谢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 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高山、白云 (仰视)
流水 (俯视)
4.作者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5.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 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 序来写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 我们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 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反复诵读,感受美景
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山水相映之美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
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配合之美
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 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书信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 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 政治等。
自学指导一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 2. 配乐范读。
1.解释下列词语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指水中潜游的鱼 竞相跳跃。 人间仙境。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配乐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tuí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 其奇者。
自学指导二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画出来,小 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 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 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本课主旨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 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拓展延伸
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句子,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陶弘景
作者简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 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 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 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背景透视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 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 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 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美不胜收。
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 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 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 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合作探究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的人了。
自学指导三 三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记承天寺夜游》
谢谢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 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高山、白云 (仰视)
流水 (俯视)
4.作者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5.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 阳、雾。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 序来写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林,一年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
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 我们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 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反复诵读,感受美景
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山水相映之美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
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色彩配合之美
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 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 美性结合得十分完美。书信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 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 政治等。
自学指导一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 2. 配乐范读。
1.解释下列词语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交相辉映。 四季。 消散。 坠落。指水中潜游的鱼 竞相跳跃。 人间仙境。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配乐朗读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tuí ),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 其奇者。
自学指导二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可以画出来,小 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 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 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本课主旨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 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拓展延伸
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句子,你能写出几句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