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 (2)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477f950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5.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作用。
2.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现象,如物体的变形、颜色、光的传播等。
3.培养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单元一:科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作用。
2.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3.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作用。
2.概念讲解: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科学的作用,并与学生探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实例分析:通过一些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学生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并撰写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
5.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与学生讨论一些有趣的科学问题。
2. 单元二:物体变形教学内容1.简单物体的变形和恢复。
2.物体变形的原因和规律。
3.练习观察和描述物体变形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生活场景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物体变形的好奇心。
2.概念讲解:讲解物体变形和恢复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变形的过程。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变形的过程,并总结物体变形的原因和规律。
4.学生实践:学生们自己找一些实例进行观察和描述,增强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5.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答一些问题,巩固学习的知识。
3. 单元三:物体的颜色教学内容1.物体的颜色和光的反射。
2.颜色的构成和变化。
3.实践观察和描述物体的颜色。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图片或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对物体颜色的兴趣。
2.概念讲解:讲解物体的颜色和光的反射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颜色的构成和变化。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描述物体的颜色,并通过实验总结颜色的构成和变化。
4.学生实践:学生们自己找一些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加深对物体颜色的认识。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b26e78affc4ffe473368abb3.png)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统编版新教材)目录第1 单元1. 水到哪里去了第1 单元2. 水沸腾了第1 单元3. 水结冰了第1 单元4. 冰融化了第1单元5. 水能溶解第1 单元6. 加快溶解第1 单元7. 混合与分离第1 单元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2 单元1. 感受空气第2 单元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第2 单元3. 压缩空气第2 单元4. 空气有质量吗第2 单元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第 2 单元 6. 我们来做“热气球”第2 单元7. 风的成因第2 单元8.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第3 单元1. 我们关心天气第3 单元2. 认识气温计第3 单元3. 测量气温第3 单元4. 测量降水量第3 单元5. 观测风第3 单元6. 观察云第3 单元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第3 单元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1.1 《水到哪里去了》课水到哪里去了单元 1 学科科学年 3题级科学知识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学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习科学探索:目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标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科学态度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重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点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难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点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环节导入新展示图片,聚焦问题:学生猜测单刀直入,课我们已经知道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回答激发兴趣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讲授新课一、探究 11、试着解释下面的现象,你认为水到学生试着哪里去了? 去解释交初步让学生(展示图片)流:跑到空了解水蒸发气里去了。
是怎么回事2、水变成什么物质跑到空气里去了?教师点拨: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2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237cea2af5335a8102d220a5.png)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教材简析】通过上节课的感性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特别是大塑料袋的活动使学生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也能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
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学生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他们体验过在一个固定的盒子放入不同的螺母、木块、乒乓球等,理解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空气也会占据空间这一点,与他们对于物体占据空间的原有认知是不太符合的。
对学生来说,占据空间意味着可以排挤原来的物质,这其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指向科学大概念。
因此,要解决以上难点,需要实验后,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充分的论证交流,进而在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对于空气进行研究的兴趣。
●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用实验现象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能基于事实的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空气垫。
【教学重难点】重点:按步骤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难点: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之间建立起一个逻辑联系,对实验现象进行基于事实的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水槽、透明硬塑料杯子、球针、纸巾、水、漂浮物(如塑料泡沫)、橡皮泥、吸管、塑料瓶、学生活动手册等,小组共用的擦拭用纸巾或毛巾。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一、聚焦1.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提问:大家都知道,纸遇到水会变湿。
假如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到水里。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33315f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8.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篇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教学重点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
3、秋天气候的特征。
4、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5、小组汇报。
6、师生小结。
7、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8、小组讨论后汇报。
9、教师小结。
三、课后作业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2.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2、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3、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
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2c8eb05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9.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在我们身边》: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方法以及科学的重要性。
详细内容: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科学探究的步骤。
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详细内容:植物的生长需求,种子的结构和发芽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
3.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探讨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详细内容: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食性,动物的保护色和伪装。
4. 《生活中的能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了解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详细内容:动能和势能,太阳能和风能,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能量的概念和转换。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量的守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动物模型、能量转换实验装置等。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章节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和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六、板书设计1.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知识点:每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以提纲形式呈现。
3. 关键词:用不同颜色标注,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
(精品)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精品)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第2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https://img.taocdn.com/s3/m/669e0778680203d8cf2f246f.png)
第2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材P25~26)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探索与研讨2.研讨汇报。
集体汇报帮助卡主持人:请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你们组在实验中的发现。
小组1: 我们组的纸团没有湿,因为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主持人:你们认为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小组1:我们认为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主持人:其他小组有不同的现象或结论吗?小组2:我们组的现象和小组1的不同。
我们组的纸团湿了,因为杯子在压下去的时候倾斜了,空气泄漏,水进到杯子里,所以纸团湿了。
这让我们知道了在进行活动或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谨遵操作要求,要认真、细心、有耐心。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探索二:扎孔观察1.提问: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们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在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与研讨3.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
组内研讨帮助卡主持人: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学生1: 我观察到移开手指后,杯中的水面变高了,杯底的纸团湿了,小孔处出现了气泡。
主持人:小孔处的变化与水位变化和纸团变湿有关系吗?学生2:有关系。
小孔处出现气泡,说明移开手指以后,水跑到杯子里面,空气被水挤出来了,所以水面变高了,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水占据了,所以纸团湿了。
主持人汇总大家的发言。
探索三:打气观察1.过渡: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打气。
)2.演示:出示打气筒,指导学生如何打气,并进行演示。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与研讨【设计意图】将三个实验分开探究,旨在落实与每一个实验相关的研讨和思考内容,规范学生的操作和实验结果的汇报,尽可能地建立起纸团是否被打湿与空气是否占据杯内空间之间的逻辑联系。
4.交流: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将实验现象汇总,并思考研讨问题。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46ddf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8.png)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生命的世界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2. 空气的奥秘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和作用3. 水的奇妙水的形态水的循环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分类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空气和水的存在形态、性质及重要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力与运动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空气和水的性质、力的作用。
2. 教学重点:动植物特征、简单机械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卡片、实验工具、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的生物,引导学生关注动植物特征。
通过吹气球、倾倒水等生活实例,引出空气和水的性质。
设计简单的力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2. 例题讲解分析动植物特征,进行生物分类。
解释空气和水的性质,探讨其作用。
介绍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学习卡片。
进行生物分类、空气和水性质、力学实验的实践操作。
4. 课堂小结对学生进行提问,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世界:动植物特征、生物分类。
2. 空气的奥秘:空气存在、成分和作用。
3. 水的奇妙:水形态、水循环。
4. 力与运动:力的效应、简单机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动植物的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
空气和水有哪些性质?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机械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2. 答案:动植物的特征:如动物会动、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占据空间;水性质:液态、固态、气态。
简单机械:如杠杆、轮轴等,利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进行工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生物。
设计实验,探索空气和水的更多性质。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发现力的作用和简单机械的应用。
第2课 《蜗牛(一)》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2课 《蜗牛(一)》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6d3ca6840066f5335b81218a.png)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蜗牛(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通过一次次的亲历活动,学生的科学态度得以端正,科学探究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
秋天是动物活动频繁的季节,也是观察研究动物的好时机。
学生们在观察大树等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
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熟悉但又没有仔细关注过的小动物。
学生观察的困难在于能否找到蜗牛的身体各部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观察蜗牛的爬行状态。
【教学目标】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按照教科书介绍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猜谜语(出示课件)师:在上课之前,我们来猜个谜语。
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
生:蜗牛。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蜗牛。
(板书:蜗牛)(设计说明:用猜谜的形式导入新课既生动有趣又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储备,同时还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2.蜗牛的生活环境师:我们每一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一只小蜗牛,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说一下你们在什么地方捕捉到小蜗牛?生:在花坛里,在草丛中。
师:我们捕捉到蜗牛的地方是干燥的还是湿润的,是充满阳光还是比较黑暗的?生:阴暗、潮湿。
师:蜗牛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设计说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捕捉蜗牛的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感知蜗牛的生活习性)二、观察蜗牛的身体1.如何观察师:通过捕捉蜗牛,我们知道它生活在阴暗潮湿。
那么关于蜗牛,你们想要了解什么。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沸腾了》教案2
![教科版(新)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水沸腾了》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ec2afd5dcc7931b765ce15a5.png)
《水沸腾了》教案课题水沸腾了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三学习目标1.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4.发展意愿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5.意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难点探究活动中,发现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观看视频《》蒸汽机车》,再出示图片。
蒸汽机车喷出的气体和和烧水时冒出的气体是否有区别?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讲授新课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出示有图片。
回忆我们生活中的情景,我们会发现,在“烧水”的过程中,水都是由最开始的冷水(也就是常温水),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加热后会慢慢沸腾——出现“白汽““气泡”等现象。
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可以画几个图帮助你把想法呈现出来哦!我的看法:水温逐渐升高、水中有大小不同的气泡产生、水沸腾了、变得热气腾腾。
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测量水温的方法。
(如下图)(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学生动手画,小组代表汇报。
目的是让学生对水沸腾现象产生探究兴趣,并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究为水持续加热后的现象。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水沸腾的过程,并能够通过画图的方式将抽象的想法(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测量连续变化的温度时除外)(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观看测量水温的方法视频。
2.学习使用酒精灯。
(1)认识酒精灯。
酒精灯是以酒精为燃料的加热工具,用于加热物体。
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四篇】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a08f8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56.png)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四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果实中有种子。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观察到的现象获得结论;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里的顺序解剖花。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为每组准备一朵凤仙花,一株凤仙花,一个凤仙花的果实,镊子、一张白纸。
(学生准备)用于交流观察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提出任务1、师:我们种下的凤仙花开花了,结果了。
2、师:凤仙花开花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吗?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交流活动:1、师:组织学生交流过去几周的观察记录,引领学生重点关注花和果实的生长现象。
2、生:学生分小组交流。
3、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整理观察信息的活动:1、师:指导学生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2、生:在书P14页上“我看到的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画板里画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过程。
3、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的欲望。
三、研究花变果实的过程1、师:为了观察凤仙花,我们采摘几朵凤仙花(按生长顺序采摘)。
2、师:指导学生观察花,引领学生发现,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
3、师:指导学生解剖花。
(解剖花时,要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个部分。
三上科学第2课教案
![三上科学第2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72247a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1.png)
三上科学第2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一话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概念讲解,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表,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而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运动。
3. 实验展示,老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亲眼看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如何发生的,加深他们的理解。
4.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比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手段。
1. 视频播放,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图表展示,通过图表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 实验展示,通过实验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亲眼观察,加深理解。
4.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练习题,通过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引发他们对这一话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欲望。
通过视频、图表、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ab24815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6e.png)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bb9c88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c.png)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的身体》:认识人体的主要器官,了解它们的功能。
2. 第2章《动物与植物》:学习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区分不同类型的动植物。
3. 第3章《天气与气候》:了解天气变化,认识基本气象现象。
4. 第4章《电与磁》:探索电和磁的基本性质,学习简单电路和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与磁章节的电路连接和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人体的器官功能、动植物分类、天气变化及电与磁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践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写出章节名称。
2. 内容:用不同颜色粉笔,列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知识点。
3. 图表:绘制相关结构图、示意图,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动物,分别描述它们的特点。
(2)画出简单电路图,并解释电路的工作原理。
(3)描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1)略(2)略(3)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章节和详细内容;2. 教学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6. 板书设计的内容与图表;7. 作业设计的题目与答案;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d4ac5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8e.png)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5篇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1 活动目的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2 一、活动目标:1、经过引导幼儿自我动手做实验,从而明白两种颜色加在一齐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本事。
第2课 《认识气温计》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2课 《认识气温计》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99665990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d9.png)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气温计》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三上《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时。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天气的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意识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本节课转入对“气温”这一具体的天气特征的观测,重点是气温计的研究与认识。
聚焦部分,先直述“太阳可以使地球变热”,从宏观的视角,理解太阳热量与气温的关系,然后聚焦问题:用什么工具去测量气温?探索部分,安排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认识气温计。
通过对气温计的观察,知道气温计一般与水温计一样,它由液泡、液柱、刻度、单位符号等部分组成,气温的常用单位是“℃”,读作“摄氏度”。
需要注意的是:《水》单元有过温度计的使用,但并没有强调掌握使用方法。
而在这一单元,则要求学生会正确使用气温计。
第二个活动是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读数。
气温计读数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特别是零下的读数。
利用气温计模型,这解决了实测过程中液柱升降变化难控制的问题,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练习不同数值的读数。
第三个活动是观察其他温度计。
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除气温计外,还有水温计、体温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很多不同类型的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有不同的应用场景。
这部分内容只是简单的了解,不需要做深入的分析。
研讨部分有2个问题。
针对第一个问题,可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读数中的困难,重点在于学生碰到的读数困难和不规范做法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归纳出气温计正确的读数方法和记录方法。
针对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让我们描述的天气情况更加精准,交流测量数据对描述天气、发现天气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拓展部分主要讨论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观察它们量程的不同,知道不同温度计的结构与它们功能相匹配。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04582a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d0.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我们身边的科学》: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2. 第2章《生物与环境》: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第3章《物体的运动》:研究物体运动的基本现象,理解运动规律。
4. 第4章《力的作用》:了解力的概念,学习力的作用效果及简单机械。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通过对生物、物体运动和力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理解物体运动和力的概念。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点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3.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主题。
2. 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身边的生物,描述其特点及与环境的关系。
(3)列举物体运动的现象,并分析其运动规律。
(4)解释力的概念,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2. 答案:(1)略。
(2)略。
(3)略。
(4)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关注科学热点问题,拓宽知识面。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与深度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可操作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视觉吸引力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反馈机制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尽性与深度教学内容需涵盖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核心知识点,同时要注重对每个知识点的深入挖掘。
第2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
![第2课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e47d394c9b89680202d8258a.png)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2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学设计教学导航【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不强。
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对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点,但对它们本质的区别认识是模糊的。
这些都是要在本节课及今后的教学中予以培养、锻炼、提高。
【教学目标】1.认识和分辨水和食用油。
2.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水和食用油各自的特点及相同点。
3.整理观察结果,制作表格,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重点】运用不同感官比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师:老师今天带来两杯液体,这杯是水,这杯是食用油,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比较它们吗?板书课题: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二、用感官观察水和油1.说说观察方法生1:看一看生2:听一听生3:摸一摸师:老师建议大家摸完后赶紧用纸巾把手擦干净。
生4:闻一闻生5:尝一尝师:这液体不干净的,你敢尝吗?生:不敢了。
师:这就对了,在科学观察中,我们不提倡用尝的方法,这样既不卫生,也不安全。
2.用感官直接观察水和食用油师:原来有那么多方法可以比较水和油,假如把这样的一杯水和一杯油放在你们的桌上,你们能快速把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都找出来吗?生:能师:那就请各组上来领取材料开始观察吧!比一比哪组发现的特点多。
小组观察比较。
3.交流师:通过我们细致的观察,一定有不少新发现了吧!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师板书在维恩图中)三、观察、比较不同的液滴1.导:刚才,我们进行的是一杯水和一杯油的比较,如果从它们中各取一滴分别滴在报纸上或者玻璃上,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你们想知道吗?2.设计活动方案师:要想找到水滴和油滴的不同,我们还需要先用这个(出示滴管)取出液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植物⒈我看到了什么一、教材简析: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
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
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二、教学背景:本课内容既是植物单元的起始部分,也是整个科学课的起始部分,相当于一个初步接触科学观察的学生,经历一次怎样用观察的方法学习科学的过程。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
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潘幸君)⒉校园的树木一、教材简析:本课是在让学生了解科学观察重要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和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意识到校园观察一棵树,做好详细的的描述记录;另一个是分析比较各组的观察记录,找出不同树木的相同与不同,指向树木座位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观察的重要性,初步懂得了观察需要各种感官共同参与、需要运用观察工具。
本课将带领学生带着一个任务去观察校园里的树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最后汇集成一篇观察日记。
在观察的过程中,能够用简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⒊大树和小草一、教材简析:《大树和小草》一课在“植物”单元中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教材由“认识周围一些常见的小草”“比较大树与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利用维恩图比较结果”三个活动组成,在活动中是先从单一的小草入手,让同学了解小草的特点,并用简图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描述,更进一步了解小草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树和小草的比较,主要比较三个方面:茎的比较、果实的比较、叶的比较。
大树和小草的形态特征区别非常明显,生在比较过程中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两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区别,从而建立起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概念的建立。
在此基础上再用列举法给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概念。
最后用一个维恩图把学生观察比较的结果进行梳理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清晰的显示出大树和小草的异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学背景:学生一般对高大的树木有较深的印象,而对路旁的小草关注不多,大多数学生甚至叫不出一种小草的名字。
其次,他们的心理和生理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所以师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进行细微的观察、比较、逻辑思考进行探究活动。
当然还需要教师的特别方法,如用表格归纳法、画维恩图法等,以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⒋观察水生植物一、教材简析:本课安排的水生植物与前面所学的陆生植物相对应,从植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展示不同的植物个体,体现植物的多样性。
现存的各种水生显花植物,是由陆生植物再度退回水域的次生现象。
水生植物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的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
水花生还可以在陆地上生长。
教科书第10页安排了四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和浮萍。
每一种水生植物由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特写组成。
其中水葫芦、水花生和浮萍采用的是自然环境的照片,金鱼藻采用的是水族箱的环境,右上圆圈里两株水生植物中,左边一株就是金鱼藻。
本课主要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因此教科书中用“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来表述,而画面中间有一句话“我还认识水花生、浮萍”,意思是学生仅仅认识水葫芦和金鱼藻是不够的,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认识更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认识这些水生植物,是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的,并不是在课堂上一次完成,应该在课外请父母帮助继续认识水生植物。
教科书第11页的上半部分是两个活动,一是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二是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
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形态结构,仍然采用画简图的方式进行描述,这是一项观察描述的要求,贯穿在本单元之中。
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是在观察中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活动是连在一起的,当学生把水葫芦和金鱼藻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形态时,会很自然地提出一个问题:水葫芦能浮在水面的秘密在哪里?教科书提供了剖开叶柄的水葫芦的照片,叶柄中部有膨大如葫芦状的海绵体气囊,提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这个问题。
教科书第11页下半部分是总结本课的观察研究结果。
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指向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和生长需要,也是生命体特征的总结;水葫芦和狗尾草的比较,代表了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总结出的结论,为建立植物的共同特点打下基础,实际上也指向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二、教学背景: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植物形态是不同的,植物都会适应生存的环境。
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是两种非常典型的生存环境。
对植物来说,水生环境下的生存需要有相应的形态结构,这也就显示了植物的多样性。
多样性是植物的个体独特面貌的体现,多样性背后仍然蕴涵植物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本课的设计仍然围绕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展开。
相比较陆生植物而言,学生对水生植物的认识更少,因此需要认识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然后对其中的一两种水生植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探索水生植物能够浮在水面的秘密,这对学生认识水生植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好处。
教科书设计了四个活动,一是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二是观察两种水生植物并用简图画下来;三是探究水葫芦能浮在水面上的秘密;最后是总结水生植物的共同特点、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这些总结的共同特点都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生命体的特征。
⒌植物的叶一、教材简析:学生对叶子的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叶的结构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叶的生命过程认识不够。
研究叶子是从是不是同一种叶开始,发现叶子有相同的结构。
再从新鲜的叶与落叶的比较中,显出叶子的生命特征,最后从一条枝条上的叶子变化过程中看出,叶子具有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从而显出叶子的生命轨迹。
让学生从植物器官的角度进一步体会到,植物的整体具有生命特征。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在观察了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个体之后,出现的专门观察植物器官的内容。
植物的个体具有生命体的特征,植物的叶也具有生命体的一些特征,从而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⒍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一、教材简析:植物的这些变化,归根到底就是生命体的特征体现。
因此,观察植物的变化,也就是体会生命体变化的特征。
主要告诉我们植物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究竟有什么样的变化,是需要观察和记录的。
有些植物的变化是很明显的,例如,狗尾草枯死了,一些大树落叶了,只要对这些植物观察后就能明白;有些植物的变化不明显,或者是有些植物的某个部分变化很不明显,这就需要测量和记录了,从前后的对比过程中发现它们的变化。
二、教学背景:课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叙述植物在秋冬季各方面的变化。
植物在秋冬季有哪些变化呢?一年生的植株会枯萎死亡;落叶树的叶子渐渐变黄、变红并掉落下来;常绿树几乎不变;一些植物在秋季又开始生长、开花;一些植物的果实在秋季成熟,种子开始传播。
对学生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恐怕是果实成熟了,树木落叶了,小草枯黄了。
除此之外呢?植物的其他变化必须要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做好记录,才能看出来。
(布政小学:刘永祥)⒎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一、教材简析:本单元所选择的植物有大树和小草,这时形态的差别;有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这是生长环境的差别。
这个差别造成了植物个体的多样性,但是,不管植物的个体多么不同,它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着共同特征的生命体。
通过探寻植物的共同特征,让学生深入认识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关心生命的点点滴滴。
二、教学背景:学生已经对几种植物有了一定得了解,从这些植物中知道了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已有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得出植物的共同特征。
(布政小学:刘永祥)二、动物⒈寻访小动物一、教材简析:本课是观察小动物的起始课,本课的学习将对本单元小动物的观察开启探索之门。
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指导学生在动脑筋、想办法的基础上尝试调查、观察,获得更多的生活在附近环境中的小动物的信息。
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感受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本课的目标。
本课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讨论秋天里有哪些小动物;第二部分是调查周围的小动物;第三部分是提出观察中要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背景:学生对身边的小动物还是比较熟悉的。
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对一些小动物进行了观察,但这些观察大都没有明确的目的性,观察中的发现也都是零碎的,不成结构的。
现在,我们要真正来观察小动物了,这个观察活动即有目的性又有指向性,是一种科学的探究活动。
这些小动物在哪里活动?我们怎样观察它们的活动?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便是本课的任务。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会对小动物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活动。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⒉蜗牛(一)一、教材简析:从蜗牛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
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课教学,通过观察蜗牛,了解它的身体特征,了解它的运动方式,并关注它的生活,学会如何饲养蜗牛。
通过与蜗牛近距离的接触,更加熟悉了解这类小动物。
在观察的过程中,应关注如何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细致地观察,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通过本课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背景:蜗牛是学生非常喜爱的小动物,它行动缓慢,易于观察研究,因此非常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研究活动。
蜗牛身体柔软,身体外面有壳,这是学生所熟知的,但除此之外,学生对蜗牛的了解却不多,因为不曾细致观察过。
因此,学生对蜗牛的认知并非一张白纸,学生对蜗牛的认知是有发展空间的,这就是本课的教学基础。
本课教学,将发展学生观察、饲养小动物的兴趣和能力。
2、蜗牛(一)饲养蜗牛,继续观察蜗牛在吃食、排泄等方面的特征。
(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顾勤华)⒊蜗牛(二)一、教材简析:本课紧接上一课的内容,重点在于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
由于学生在此前饲养了蜗牛,因此对蜗牛的活动时间、吃食方式、食物种类和排泄等方面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零碎的经验片断,串联起整体的对蜗牛的认识,将有利于学生建立动物生活习性的整体印象,促进学生对生命特征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