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直肠与肛管疾病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提肌上 • 骨盆直肠间隙 • 直肠后间隙
肛提肌下 • 坐骨肛管间隙 • 肛门周围间隙
肛垫
自齿状线上1.5cm的直肠柱区的一环形海绵状组织带,是诱 发排便的感觉中心。肛垫内静脉丛的静脉壁无任何病理性损
害,属正常的生理性扩张。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动静脉吻合管。 支持结构: Treitz肌、Park’s肌、结缔组织、弹力纤维。 黏膜:直肠肛管移行上皮(ATZ上皮)。
(二)外科治疗 根治性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 明显扩张肥厚肠段、神经节变性的近端 结肠 年龄:新生儿期即可进行,如合并严重 小肠结肠炎或长段型巨结肠等患者,现 行结肠造瘘术
第三节 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
❖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是胚胎时期后肠 发育障碍所致的消化道畸形,常见, 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首位。
直肠、肛门测压检查;正常的直肠肛 管反射消失。2周内新生儿可出现假阴 性,故不适用。
直肠活检:HE常规病理示,黏膜下层 神经节细节消失;组化染色:乙酰胆 碱酯酶强阳性。
五 治疗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切除病变肠段 一、术前准备 1.洗肠:等渗盐水洗肠,虹吸法 2.扩肛、通便 3.必要时应用缓泻药
结直肠血管
肠系膜 上动脉
肠系膜 下动脉
腹主动脉 阴部内动脉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 乙结肠动脉 痔上动脉 直肠上动脉 直肠下动脉 骶中动脉 肛门动脉
盲肠 右结肠 横结肠
肠系膜
上静脉
门
静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近端
肠系膜 下静脉
脉
直肠
直肠下端后壁 肛管和括约肌
痔内静脉丛 痔外静脉丛
下腔静脉
结肠的淋巴引流
结肠的淋巴引流有 4 组淋巴结, 从结肠壁到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
右半结肠
左半结肠
结肠上淋巴结 结肠旁淋巴结 中间淋巴结 中央淋巴结
肠系膜上血管 根部淋巴结
肠系膜下血管 根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肛管直肠淋巴引流
以齿线为界,分为上下两组
上组
齿线
下组
向上 肠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结 两侧 直肠下血管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向下 髂内淋巴结
(二)婴儿和儿童期
特点:亚急性或慢性低位不全肠梗阻,表现为反复 性便秘伴腹胀进行性加重
1.生后排胎便延迟病史,以后反复便秘逐渐加重, 一周,甚至半月排一次大便,不能自主排便,常 靠洗肠或开塞露维持排便。痉挛段越长,出现便 秘的时间越早、越严重。
2.腹胀进行性加重,可见到巨大肠形,触诊有时可 触到巨大粪块,易误诊为腹腔肿瘤。
第二节 先天性巨结肠
概述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消化道畸形,发病率为 1/2000~5000,仅次于直肠肛门畸形,在新生儿 胃肠道畸形中居第二位,男女之比为(3~4):1, 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有关资料表明本病可能有 多基因遗传。
病因
因病变肠管肌间神经节缺如又称无神经节细 胞症。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 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
腹股沟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结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
右半结肠
左半结肠
• 吸收为主, 水份、无机 盐、气体、 少量糖;
• 储存为主 • 粪便呈半固
体、固体状
• 粪便呈液体、 半液体
肛管直肠
• 控制排便; 直肠下端 (肛管以上 3cm以内直 肠)是排便 反射的重要 部位
结直肠黏膜、 肛腺
• 分泌黏液
直肠-肛管交界处 的解剖
• 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
肛管(anus)
• 长2cm,齿线上、下的解剖学区别,肛垫
齿状线的临床意义
齿状线以上
黏膜 直肠上动脉 直肠上静脉丛
内痔 淋巴引流向上 至腹主动脉周围 或髂内淋巴结 自主神经支配
齿状线以下
皮肤 直肠下动脉 直肠下静脉丛
外痔 淋巴引流向下
至腹股沟及 髂外淋巴结 阴部内神经支配
❖发病率:1500~5000名新生儿中有一 例。上海一医院妇产科统计30525名新 生儿中发现11例,平均2800:1。无明 显性别差异。
第二十八章 结肠、直肠与肛管疾病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为150 cm(120~200cm)。 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 结肠,结肠有三个解剖标志:即结肠袋、肠 脂垂和结肠带。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阑尾 盲肠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后有右肾下级,内侧有腰 大肌和十二指肠降部
横结肠及其系膜将腹腔分 为结肠上和结肠下
易扭转
长约40cm 分为固定段和活动段
易扭转
回盲瓣,调节食糜进入盲 肠速度,防止反流
直肠、肛管解剖
直肠(recFra Baidu bibliotekum):
• 长12cm(上1/3、中1/3、下1/3) 以腹膜为界 分为上段直肠(腹膜间位) 和下段直肠(腹 膜外)直肠内括约肌、直肠外括约肌、直肠系 膜
先天性巨结肠病理
神经母细胞沿消化管从头端向尾端发育,肠神 经节细胞在移行过程中发生中断,远端肠管神经 节细胞缺如
病变肠管平滑肌持续 收缩,痉挛性肠梗阻 (非器质性肠狭窄)
直肠肛管反射环中段 不能诱发直肠收缩和 内括约肌弛缓,便意
消失和便秘
粪便不能排出,近端正常肠管因粪 便淤积和剧烈蠕动代偿性扩张和肥厚, 形成巨大扩张肠段
直肠、肛管肌肉
随 意 肌 :肛门外括约肌 肛提肌
不随意肌:肛门内括约肌 中间肌层:联合纵肌 肛管直肠环:有重要括约功能,
切断可致肛门失禁
肛直肠环
肛管外括约肌肌环
肛管外括约肌深部 肛管内括约肌
耻骨直肠肌
上环-外括约肌深 部,向上
中环-外括约肌浅 部,向后
下环-外括约肌皮 下部,向前
直肠纵肌
直肠周围间隙
3.由于功能性肠梗阻,患儿可出现呕吐,量不多, 呕吐物含少量胆汁,严重者可见粪样液,加上长 期腹胀,便秘,患儿食欲下降,营养物质吸收障 碍,致发育迟缓、消瘦、贫血或有低蛋白血症伴 水肿。
4.直肠壶腹部空虚,拔指后由于近端肠管内积存大 量粪便,可排除恶臭气体及大便。
四、诊断
1.病史:排胎便延迟;呕吐;反复腹胀、便秘进行性 加重
2.辅助检查: 肛门指诊:可刺激排便,有时可触巨大粪块。 X线检查:①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不完全性肠 梗阻,近端结肠扩张,盆腔无气体或少量气体。
②钡灌肠:诊断率在90%左右,可显示痉 挛肠段的长短和结肠扩张的程度和范 围,呈“漏斗状”改变,痉挛段及其 上方的扩张肠管,排钡功能差,若黏 膜皱襞变粗,呈锯齿状变化,则提示 伴有小肠结肠炎。
肛提肌下 • 坐骨肛管间隙 • 肛门周围间隙
肛垫
自齿状线上1.5cm的直肠柱区的一环形海绵状组织带,是诱 发排便的感觉中心。肛垫内静脉丛的静脉壁无任何病理性损
害,属正常的生理性扩张。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动静脉吻合管。 支持结构: Treitz肌、Park’s肌、结缔组织、弹力纤维。 黏膜:直肠肛管移行上皮(ATZ上皮)。
(二)外科治疗 根治性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 明显扩张肥厚肠段、神经节变性的近端 结肠 年龄:新生儿期即可进行,如合并严重 小肠结肠炎或长段型巨结肠等患者,现 行结肠造瘘术
第三节 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
❖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是胚胎时期后肠 发育障碍所致的消化道畸形,常见, 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首位。
直肠、肛门测压检查;正常的直肠肛 管反射消失。2周内新生儿可出现假阴 性,故不适用。
直肠活检:HE常规病理示,黏膜下层 神经节细节消失;组化染色:乙酰胆 碱酯酶强阳性。
五 治疗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为主,切除病变肠段 一、术前准备 1.洗肠:等渗盐水洗肠,虹吸法 2.扩肛、通便 3.必要时应用缓泻药
结直肠血管
肠系膜 上动脉
肠系膜 下动脉
腹主动脉 阴部内动脉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 乙结肠动脉 痔上动脉 直肠上动脉 直肠下动脉 骶中动脉 肛门动脉
盲肠 右结肠 横结肠
肠系膜
上静脉
门
静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近端
肠系膜 下静脉
脉
直肠
直肠下端后壁 肛管和括约肌
痔内静脉丛 痔外静脉丛
下腔静脉
结肠的淋巴引流
结肠的淋巴引流有 4 组淋巴结, 从结肠壁到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
右半结肠
左半结肠
结肠上淋巴结 结肠旁淋巴结 中间淋巴结 中央淋巴结
肠系膜上血管 根部淋巴结
肠系膜下血管 根部淋巴结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肛管直肠淋巴引流
以齿线为界,分为上下两组
上组
齿线
下组
向上 肠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结 两侧 直肠下血管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向下 髂内淋巴结
(二)婴儿和儿童期
特点:亚急性或慢性低位不全肠梗阻,表现为反复 性便秘伴腹胀进行性加重
1.生后排胎便延迟病史,以后反复便秘逐渐加重, 一周,甚至半月排一次大便,不能自主排便,常 靠洗肠或开塞露维持排便。痉挛段越长,出现便 秘的时间越早、越严重。
2.腹胀进行性加重,可见到巨大肠形,触诊有时可 触到巨大粪块,易误诊为腹腔肿瘤。
第二节 先天性巨结肠
概述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消化道畸形,发病率为 1/2000~5000,仅次于直肠肛门畸形,在新生儿 胃肠道畸形中居第二位,男女之比为(3~4):1, 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有关资料表明本病可能有 多基因遗传。
病因
因病变肠管肌间神经节缺如又称无神经节细 胞症。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 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
腹股沟淋巴结 髂外淋巴结
髂内淋巴结
结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
右半结肠
左半结肠
• 吸收为主, 水份、无机 盐、气体、 少量糖;
• 储存为主 • 粪便呈半固
体、固体状
• 粪便呈液体、 半液体
肛管直肠
• 控制排便; 直肠下端 (肛管以上 3cm以内直 肠)是排便 反射的重要 部位
结直肠黏膜、 肛腺
• 分泌黏液
直肠-肛管交界处 的解剖
• 肛柱、肛瓣、肛窦、齿状线
肛管(anus)
• 长2cm,齿线上、下的解剖学区别,肛垫
齿状线的临床意义
齿状线以上
黏膜 直肠上动脉 直肠上静脉丛
内痔 淋巴引流向上 至腹主动脉周围 或髂内淋巴结 自主神经支配
齿状线以下
皮肤 直肠下动脉 直肠下静脉丛
外痔 淋巴引流向下
至腹股沟及 髂外淋巴结 阴部内神经支配
❖发病率:1500~5000名新生儿中有一 例。上海一医院妇产科统计30525名新 生儿中发现11例,平均2800:1。无明 显性别差异。
第二十八章 结肠、直肠与肛管疾病
成人结肠全长平均为150 cm(120~200cm)。 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 结肠,结肠有三个解剖标志:即结肠袋、肠 脂垂和结肠带。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阑尾 盲肠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间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内位器官
后有右肾下级,内侧有腰 大肌和十二指肠降部
横结肠及其系膜将腹腔分 为结肠上和结肠下
易扭转
长约40cm 分为固定段和活动段
易扭转
回盲瓣,调节食糜进入盲 肠速度,防止反流
直肠、肛管解剖
直肠(recFra Baidu bibliotekum):
• 长12cm(上1/3、中1/3、下1/3) 以腹膜为界 分为上段直肠(腹膜间位) 和下段直肠(腹 膜外)直肠内括约肌、直肠外括约肌、直肠系 膜
先天性巨结肠病理
神经母细胞沿消化管从头端向尾端发育,肠神 经节细胞在移行过程中发生中断,远端肠管神经 节细胞缺如
病变肠管平滑肌持续 收缩,痉挛性肠梗阻 (非器质性肠狭窄)
直肠肛管反射环中段 不能诱发直肠收缩和 内括约肌弛缓,便意
消失和便秘
粪便不能排出,近端正常肠管因粪 便淤积和剧烈蠕动代偿性扩张和肥厚, 形成巨大扩张肠段
直肠、肛管肌肉
随 意 肌 :肛门外括约肌 肛提肌
不随意肌:肛门内括约肌 中间肌层:联合纵肌 肛管直肠环:有重要括约功能,
切断可致肛门失禁
肛直肠环
肛管外括约肌肌环
肛管外括约肌深部 肛管内括约肌
耻骨直肠肌
上环-外括约肌深 部,向上
中环-外括约肌浅 部,向后
下环-外括约肌皮 下部,向前
直肠纵肌
直肠周围间隙
3.由于功能性肠梗阻,患儿可出现呕吐,量不多, 呕吐物含少量胆汁,严重者可见粪样液,加上长 期腹胀,便秘,患儿食欲下降,营养物质吸收障 碍,致发育迟缓、消瘦、贫血或有低蛋白血症伴 水肿。
4.直肠壶腹部空虚,拔指后由于近端肠管内积存大 量粪便,可排除恶臭气体及大便。
四、诊断
1.病史:排胎便延迟;呕吐;反复腹胀、便秘进行性 加重
2.辅助检查: 肛门指诊:可刺激排便,有时可触巨大粪块。 X线检查:①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不完全性肠 梗阻,近端结肠扩张,盆腔无气体或少量气体。
②钡灌肠:诊断率在90%左右,可显示痉 挛肠段的长短和结肠扩张的程度和范 围,呈“漏斗状”改变,痉挛段及其 上方的扩张肠管,排钡功能差,若黏 膜皱襞变粗,呈锯齿状变化,则提示 伴有小肠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