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及风险管理系统档案.doc
二级医院评审科室准备资料及档案盒建立
二级医院评审科室准备资料及档案盒建立临床(医技)科室准备资料及档案盒建立一、《科室简介》1、科室简介2、科室运行构架【附件8】3、科室医疗人员基本情况【附件1】4、科室获得的荣誉和奖励5、工作计划(计划的制定:要有近三年内的,包括年、季度、月计划等)6、工作总结(近三年)7、人才培养计划【附件2】二、《医疗人员执业档案》1、执业医师档案登记表【附件7】2、医疗人员资格证与执业证复印件3、特殊上岗证大型设备上岗证、母婴保健许可证等相关岗位资质证三、《培训考核记录档案》1、法律法规培训记录及考核表2、三基培训记录及考核表课件/试卷签到/成绩3、业务培训记录与考核表4、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5、持续改进记录6、文件及制度四、《临床病历讨论记录档案》1、《术前讨论记实档案》2、术前讨论记录表3、《疑难危重病讨论记实档案》及《住院超过30天患者科室讨论记实》4、疑难危重病讨论记录表5、住院超过30天患者上报表【附件9】6、《死亡讨论记实档案》7、死亡讨论记录表8、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9、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10、文件及制度五、《会诊记录档案》1、本科医师外出会诊记实登记表2、院外专家来院会诊A、来院会诊登记表B、会诊记实本3、《院内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记实档案》时会诊4、会诊登记表5、会诊小结6、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实7、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实8、文件及制度同一时间三个以上专科同六、《医疗质量控制管理记录档案》【附件6】(科内医疗质量控制措施记录要求:日常自查情况详细记录在“质控小组的工作会议记录、检查与评价记录及持续改进记录本”上)。
1、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质控小组的组成人员及分工2、质控小组的工作制度、职责3、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诊疗规范、事情计划和事情总结4、质控小组的事情会议记实、检查与评判记实5、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6、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7、文件及制度七、《医疗技术准入管理记录》1、科室的一、二、三类技术目录2、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实3、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4、二类以上技术准入申请书及批准文件5、文件及制度八、《科室各级医师医疗授权档案》[附件10]1、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2、各级医师处方授权表3、各级医师手术授权表4、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5、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实九、《医疗技术及风险管理档案》1、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及制度2、紧急情况下人员替代方案3、科室高风险诊疗项目目录与管理流程4、科室高风险患者管理记录本5、医疗技术管理报表月报与年报6、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十、《交接班管理档案》1、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及制度2、科室交班记实本3、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4、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11、《科研管理记实档案》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及制度1、可持续性的科研发展2、科室有明确的科研研究方向3、有合理的科研人才梯队4、年度有科研和人才培养计划5、各项在研项目中期评估表6、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的案例及效益评估7、科室人才培养记录8、科室国内外主要学术或社会兼职记实十二、举办继续医学教育研究班一览表1、近5年各级科研立项登记表2、近5年获奖科研项目登记表3、近5年发表医学论文登记表4、科教科对科室的督察记录5、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十三、《药品管理记实档案》1、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及制度2、抗生素的管理记实3、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名单及职责4、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5、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培训记实6、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活动记录7、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阐发记实A、使用量排名前三位的抗菌药物品种B、每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C、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E、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F、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比例G、每季度抗生素的耐药品种排位8、处方和医嘱点评制度执行表9、基药的管理记录使用品种、使用率、存在问题、改进措施10、毒、麻、精、放、危险药物的管理制度及使用情况11、高危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易制毒药品的管理制度及使用记录12、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医务科)13、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实十四、《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临床路径管理记实档案》【附件3、4、5】(附件3半年统计一次,附件4、5每月统计一次,上报医务科一份,科内存有一份)。
医疗技术及风险管理档案
1149出具各种虚假诊断证明,或者超越专业权限出具医学证明;
11410各种诊疗记录和资料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签名不规范、越权或者未进行审核;
11411以刮、涂、擦等违规方式修改病历资料;
112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实施抢救工作;
1123门诊、急诊医师对连续3次来院就诊但仍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相关科室会诊或者请上级医师复诊;
1124门诊、急诊医师或者住院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者未诊查患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者“电话会诊”;
1125门急诊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
112病房医师不查看病人情况即开具医嘱;
1126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
1127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
1128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偶尔院外会诊;
1129对需要即将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
11210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者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
113
9调配中药处方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
113
10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
113
11营养餐内有异物或者质量、卫生达不到规定要求;
113
12划价收费错误,导致患方投诉;
11313计算机网络疏于维修和管理,导致运行障碍,影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常工作。
114诊疗记录缺陷
1141门急诊医师未及时、规范书写门急诊病历;
111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不负责任地透露或者扩散患者的相关信息;
1114对医院相关规定及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做出不负责任随意的解释,造成患方误解
完整word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检查表
完整word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检查表XXX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检查表(10分)评审项目评审要点和分值1.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符合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且范围应在本院核准的诊疗科目范围内。
同时,应有指定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
(1分)2.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应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对于新技术、新项目,应有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的报告。
(1分)3.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应全面梳理和档案管理第一类医疗技术,并按照规定进行第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审核申报工作。
(3分)4.针对手术和介入等高风险性诊疗技术,应实行分级管理制,并明确各位医师的资质,并进行动态调整。
同时,职能部门应有督查记录。
(1分)5.科研项目的开展应按照规定审批,并实行全程质量管理。
同时,应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1分)6.不得应用未经批准或已经废止、淘汰的技术。
(1分)评审方法1.查阅制度等资料。
若未指定专门的部门负责,则扣1分。
2.查阅资料。
若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未经审批,则扣1分。
3.查阅资料。
若第一类医疗技术未统一建档管理,则扣2分。
若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无审批资料,则扣1分。
4.查阅制度和记录。
若未实施分组管理或管理、落实不到位,则扣1分。
5.查阅审批资料和相应病历。
若未做到,则不得分。
6.查阅项目清单,核查信息系统或收费系统。
若未做到,则不得分。
实际得分医疗技术开展的条件:1.医院应有医疗技术风险处理预案和医疗技术损害处理预案。
2.对于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资料应建档保存,并对其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进行全程追踪管理与评价。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机制和损害处置预案:1.查阅资料及实施记录。
若资料、记录不完善,则扣0.2分。
若未开展,则扣0.5分。
2.查阅档案资料和管理记录。
若资料、记录不完善,则扣0.2分。
若未开展,则扣0.5分。
3.当技术力量、设备和设施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到医疗技术的安全和质量时,应中止此项技术的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风险管理与控制手册
医疗机构风险管理与控制手册第1章医疗机构风险管理概述 (4)1.1 风险管理的概念与意义 (4)1.2 医疗机构风险类型及特点 (5)1.3 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5)第2章医疗机构风险识别 (6)2.1 风险识别方法 (6)2.1.1 文献综述法 (6)2.1.2 专家访谈法 (6)2.1.3 现场观察法 (6)2.1.4 问卷调查法 (6)2.1.5 案例分析法 (6)2.2 风险识别步骤 (6)2.2.1 确定风险识别范围 (6)2.2.2 收集风险信息 (6)2.2.3 分析风险因素 (7)2.2.4 建立风险清单 (7)2.2.5 审核与更新 (7)2.3 风险识别工具与应用 (7)2.3.1 鱼骨图 (7)2.3.2 故障树分析(FTA) (7)2.3.3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7)2.3.4 风险评估矩阵 (7)2.3.5 信息化管理系统 (7)第3章风险评估与量化 (7)3.1 风险评估方法 (8)3.1.1 文献综述法 (8)3.1.2 专家访谈法 (8)3.1.3 故障树分析法(FTA) (8)3.1.4 事件树分析法(ETA) (8)3.1.5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 (8)3.2 风险量化技术 (8)3.2.1 概率分析 (8)3.2.2 影响分析 (8)3.2.3 风险矩阵法 (8)3.2.4 损失期望值法 (8)3.2.5 敏感性分析 (9)3.3 风险评估报告撰写 (9)3.3.1 报告封面 (9)3.3.2 摘要 (9)3.3.3 目录 (9)3.3.4 风险评估背景 (9)3.3.5 风险评估方法 (9)3.3.6 风险识别与评估 (9)3.3.7 风险量化 (9)3.3.8 风险控制建议 (9)3.3.9 附录 (9)第4章风险控制策略与措施 (9)4.1 风险规避与减轻 (9)4.1.1 风险识别与评估 (9)4.1.2 风险规避 (10)4.1.3 风险减轻 (10)4.2 风险转移与承担 (10)4.2.1 风险转移 (10)4.2.2 风险承担 (10)4.3 风险控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10)4.3.1 制定风险控制策略 (10)4.3.2 风险控制措施 (10)4.3.3 风险控制策略的监督与评价 (10)4.3.4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 (10)第5章医疗机构内部控制体系 (10)5.1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 (10)5.2 内部控制要素 (11)5.2.1 风险评估 (11)5.2.2 控制活动 (11)5.2.3 信息和沟通 (11)5.2.4 监控 (11)5.3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优化 (11)5.3.1 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11)5.3.2 内部控制制度优化 (11)第6章医疗质量风险管理与控制 (12)6.1 医疗质量风险识别 (12)6.1.1 诊断风险:包括误诊、漏诊、延误诊断等情况。
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加强医疗技术档案工作建设,科学地管理档案,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更好的体现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提升的连续性、真实性。
2.适用范围
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
3.定义
医疗技术档案是医务人员自申请开展某项医疗技术起,所有与开展该技术相关的审批、授权、再授权、中止及考核等相关内容的文件材料。
4.内容
4.1.1医务科与人事科联合为每位医务人员建立个人医疗技术考评档案,并存有医务人员个人的资质文件(经审核的医师执业证书、文凭、学位、教育和培训资料复印件)。
4.1.2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档案中,应记录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医务人员开展医疗技术年限、医疗技术数量、医疗技术效果、医疗技术质量与安全指标完成情况,科室及医院对医务人员月度、季度、年度培训及考核结果等。
4.1.3医院结合医师的相关医疗技术技能、数量、效果、质量与安全指标、开展的年限,对医务人员实施与其专业能
力相适应的医疗技术进行授权与再授权,纳入个人医疗技术档案。
4.1.4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情况纳入医疗技术档案:自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之日起,项目负责人至少每3个月将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开展情况(诊疗病例数、适应症掌握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发症、不良反应、随访情况)和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质控评价意见进行一次整理,由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备案,归入医疗技术档案。
4.1.5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档案应至少每年更新一次,由医务科与人事科共同负责管理与使用,相关文件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进行保存。
医疗技术管理档案
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档案目录管理在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中,目录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医疗技术目录被分为三类,分别是一类、二类和三类医疗技术目录。
这些目录的管理对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一类医疗技术目录一类医疗技术目录包括医学影像、临床各系统诊疗、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体表系统、麻醉和神经系统手术等。
这些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腰椎穿刺术和脑脊液置换术是神经系统的常用技术;关节穿刺术、关节腔灌注治疗和持续关节腔冲洗是肌肉骨骼系统的技术;拔甲治疗是体表系统的技术;局部浸润麻醉是麻醉技术的一种;颅骨和脑手术是神经系统手术的一部分。
二、二类医疗技术目录二类医疗技术目录包括介入治疗、心脏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神经内镜、内窥镜、激光治疗、超声刀、微波治疗、介入性肿瘤治疗、介入性神经治疗和介入性血管治疗等。
这些技术需要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操作。
三、三类医疗技术目录三类医疗技术目录包括器官移植、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核医学、放射治疗和心脏手术等。
这些技术需要高度专业的医疗人员和设备进行操作。
手术分级手术分级是指根据手术的难度和风险程度将手术分为不同等级,以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
手术分级一般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
一级手术是指常规手术,如阑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
二级手术是指较复杂的手术,如心脏手术、肝脏切除术等。
三级手术是指高风险的手术,如脑部手术、心肺复苏等。
医师授权医师授权是指医疗机构授权医师进行某些特定的医疗技术操作。
医师授权需要医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
骨科手术分级授权表是医师授权的一种形式。
该表列出了不同等级的骨科手术和相应的授权医师等级。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该表进行医师授权管理。
淘汰和废止医疗技术目录清单医疗技术目录是根据医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
为了保证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定期淘汰和废止一些不再适用的医疗技术。
医疗技术及风险管理档案
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及风险管理档案目录1)上级下发的相关文件2)紧急情况下人员替代方案3)科室高风险诊疗项目目录与管理流程4)科室高风险患者管理记录本5)医疗技术管理报表(月报与年报)6)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一医院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不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医疗技术风险。
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隐患,通过风险预警监控机制,减少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环节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警工作。
根据工作和医疗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1.1一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1.1违反工作法律1.1.1.1上班或值班期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以致影响正常工作;1.1.1.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与旁人聊天、嬉戏或打手机;1.1.1.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不负责任地透露或散布患者的相关信息;1.1.1.4对医院相关规定及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做出不负责任随意的解释,造成患方误解或引发不满情绪;1.1.1.5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1.1.1.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
1.1.2违反诊疗规范1.1.2.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1.1.2.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实施抢救工作;1.1.2.3门诊、急诊医师对连续3次来院就诊但仍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相关科室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1.1.2.4门诊、急诊医师或住院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患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1.1.2.5门急诊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病房医师不查看病人情况即开具医嘱;1.1.2.6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1.1.2.7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1.1.2.8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1.1.2.9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1.1.2.10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1.1.2.11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患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迟报、漏报;1.1.2.12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未查房,或术后内未在规定时限内随访;1.1.2.13手术科室对重大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1.1.2.14手术医师在手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患者手术后规定时限内无上级医师查房;1.1.2.15错发,漏发药品,但未造成不良后果,尚未引起患者投诉;1.1.2.16因医方对择期手术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进行;1.1.2.17供应或使用过期失效的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尚未造成不良后果;1.1.2.18护理环节未正确执行医嘱;1.1.2.19错采标本,错贴标签,错用抗凝剂等导致不能正常检验;1.1.2.20违反处方管理规定,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配伍等方面出现错误,尚未造成不良后果;1.1.2.21发生严重工伤、重大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等事件时,未及时上报;1.1.2.22患者转科过程中,转出科室未提前联系妥当或转入科室借故拒绝或拖延转入。
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护医疗技术档案的完整、准确和安全,以支持医疗技术的质量和安全管理。
该制度包括对医疗技术档案的管理、存储、使用和传输的规定,旨在确保医疗技术档案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首先是档案管理的组织与责任。
医院应组织并明确档案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指定专人负责医疗技术档案的管理,建立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存储,以及对档案的使用和传输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次是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医院应制定档案收集的规程和流程,确保医疗技术档案的及时、完整和准确的收集。
医疗技术档案应按照一定的分类和编码标准进行整理,以方便查询和管理。
第三是档案的归档与存储。
医院应设立专门的档案室,建立完善的档案存储设施,如文件柜、档案架等,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性。
医疗技术档案应按照一定的期限进行归档,并确定归档后的档案管理责任人,对归档档案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第四是档案的使用与传输。
医院应制定和实施档案的使用规定和流程,明确档案的使用权限和责任,并建立档案的使用审批制度。
医疗技术档案的传输应采用安全可靠的方式进行,如加密传输、封装传输等,确保档案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第五是档案的保密与销毁。
医院应建立医疗技术档案的保密制度,明确档案的保密等级和保密事项,加强对档案的保密意识和培训。
医疗技术档案的销毁应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确保档案的安全和保密。
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可以提高医疗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通过规范医疗技术档案的管理和使用,可以减少档案丢失、篡改和泄露的风险,提高医疗技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同时,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也有助于促进医疗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是保障医疗技术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对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医疗技术档案的完整、准确和安全。
2024年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例(四篇)
2024年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例一、医疗技术风险管理系统医疗技术风险已被纳入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进行两级监管。
医务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包括风险报告、专家评审以及反馈改进措施。
二、可能引发医疗技术风险的因素(一)技术设计层面:新操作规范的不成熟性,操作流程的非科学性或过度复杂性等;(二)医务人员个体因素:新技术应用经验的匮乏,技术能力的不足等;(三)设备条件:设备设施的变动导致无法正常运行等。
三、风险管理和预警工作流程(一)执行技术操作的主治医师需监控技术风险。
一旦发现潜在风险或已造成损害,应立即采取现场处理措施。
若现场措施不足以应对,需立即逐级向上级医师报告,直至科室主任,必要时还需通知医务部或相关院领导。
同时,应参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医疗纠纷(事故)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进行上报。
(二)医务部依据《医疗技术管理制度》相关规定,视情况组织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进行分析讨论,为相关人员提供正确处理指导。
(三)若需继续使用该技术,主管医师需向患者或家属充分告知情况,获得其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再行实施。
(四)主治医师应对紧急意外情况后的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上级医师意见及诊疗情况做及时记录,并坚守岗位,直至患者病情稳定。
四、医疗技术风险的预防措施遵循我院《医疗技术管理制度》、《新技术准入和评估制度》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度》等规定,医务部会定期汇总和分析上报的医疗技术风险,提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评估。
我们将对医疗技术的安全性、质量、疗效和费用等进行全程追踪管理和评价,及时识别风险,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相关科室,以督促其采取相应改进措施,确保医疗技术管理的持续优化。
2024年医疗风险管理制度范例(二)为确保患者健康,全面降低医疗服务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以增强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的可靠性,同时减少风险事件对医院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在管理中降低风险成本。
三甲医院评审科室二十四个档案目录(发科室)
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必备资料盒目录(以下仅供参考)一、《科室概况》目录:1.科室简介2.科室运行构架(各种管理组织的架构图等,如质量与安全小组、感控小组、病历质控小组、消防安全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等)。
3.科室床位编制。
4.科室专业组设置图。
5.科室开展专业技术项目。
6.科室人员学历结构图。
7.科室人员职称结构图。
8.科室大型仪器设备清单。
9.科室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二、《人力资源管理》目录:2.各类人员资质管理(包括科室人员的毕业证、学位证、技术职称资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护士执业证和特殊上岗证、大型设备上岗证、母婴保健许可证等相关岗位资质证的复印件按人员名册顺序编排)。
三、《科室管理》目录:1.科室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近2年)。
2.科室3-5年业务发展规划。
3.科室人员排班表(近2年)。
4.科室学科建设:(1)创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情况(申报材料复印件)。
(2)三级医院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各专科的指标):近三年开展情况:如:心脏骤停:2014年**例、2015年**例、2016年**例;心力衰竭:2014年**例、2015年**例、2016年**例………附:住院号****** 诊断:出院诊断。
(3)近三年出院病人情况。
5.科内各种会议的会议记录本。
6.院周会记录。
7.针对每月职能科室检查提出问题的改进措施。
8.本科室针对医院各项制度所制定的具体要求。
9.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10.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四、《制度建设》目录:1.相关法律、法规。
2.医疗核心制度。
3.医院制度汇编。
4.院发文件汇编。
5.科室制度汇编。
6.行业标准。
五、《医疗技术准入管理》目录:1.上级或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2.二类以上技术准入申请书及批准文件。
3.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管理(新技术、新项目申报、审批、运行表等)。
4.科室的一、二、三类技术目录。
5.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6.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医疗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医疗技术档案管理的范围包括新技术、新项目档案以及国家级和省级限制性医疗技术档案。
管理资料范围包括医疗技术常规、操作规程、质量标准等文件,新技术、新项目申报材料、限制性医疗技术备案资料等。
所有资料必须真实反映情况,证书、文章、批文有原件,档案不得随便修改。
档案资料应注意完整、规范、保密,不得用圆珠笔书写,不得用热敏打印纸,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
所有档案资料应登记、分类、编号,并由专人保管,保存安全,防虫、防潮、防遗失。
归档资料中的质控资料及操作规程的保存期限按照三级医院评审标准要求,保存评审周期内的资料。
查阅或外借科室档案必须经管理人员或科主任同意才准许。
上述档案亦可存入计算机,并按上述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过期作废的档案必须收回,防止误用。
医疗技术评估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管理,根据相关规定,实施医疗技术的动态管理和评估,实现全程监控,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新技术、新项目应完善对疗效的评价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使其更加完善。
定期总结病历,与常规操作进行比较。
检索文献、查阅资料,与其它医院进行比较。
根据开展情况写出总结评估分析报告,并上报医务科备案。
限制性医疗技术的评估工作必须对照相应的管理规范,开展评估分析工作,并完成评估报告。
成立评估专家组,每年评估一次。
为了及时评估医疗技术,科室应该成立医疗技术评估小组,并组织小组成员开展评估分析工作。
如果出现问题,应该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持续整改方案。
医院也应该成立新技术新项目评估专家组,由学术管理委员会成员担任。
评估内容包括医疗技术综合实力、配套设备设施、人员资质、风险控制能力及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等方面。
综合评估的结果应该决定是否符合开展该项技术的条件。
评估流程应该包括科室评估、医务科XXX审批、报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讨论等步骤。
如果是新开展技术,符合条件的可以同意准入临床应用。
如果是新开展限制性医疗技术,需要同意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备案确认后才能准入应用。
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管理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和资源的系统。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越来越成为医疗机构重要的支撑系统。
本文将介绍医疗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功能、特点、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概念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医疗机构的医疗信息和资源进行管理和处理的系统。
它包括电子病历、病人档案、医疗图像、药品库存、医疗器械管理等内容。
通过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机构可以更高效地管理医疗信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事故风险,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功能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电子病历管理:存储、查询、分享病人的电子病历信息,减少纸质病历的使用,方便医生快速了解病人的病史、诊断和治疗方案。
2.医疗资源管理:管理药品库存、医疗器械、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使其能够被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
3.门诊挂号管理:实现在线挂号、排队等服务,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4.医疗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医疗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帮助医疗机构了解业务运营情况,制定决策。
三、特点1.信息集成性: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整合各个部门和系统的信息,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
2.安全性:医疗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严格的权限控制和数据加密手段,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3.便捷性:通过网络或移动设备,医生和患者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医疗信息,便于沟通和协作。
4.高效性:自动化处理医疗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错误。
5.可扩展性: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医疗机构的需求进行定制和扩展,适应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医疗机构。
四、优势1.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及时、准确地记录和传递医疗信息,减少医疗事故风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2.降低医疗成本:通过对医疗资源的管理和优化利用,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提高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
3.优化医疗流程: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优化医疗流程,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提升医疗机构的竞争力。
三甲医院评审科室二十四个档案目录(发科室)
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医技科室必备资料盒目录(以下仅供参考)一、《科室概况》目录:1.科室简介2.科室运行构架(各种管理组织的架构图等,如质量与安全小组、感控小组、病历质控小组、消防安全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等)。
3.科室床位编制。
4.科室专业组设置图。
5.科室开展专业技术项目。
6.科室人员学历结构图。
7.科室人员职称结构图。
8.科室大型仪器设备清单。
9.科室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二、《人力资源管理》目录:2.各类人员资质管理(包括科室人员的毕业证、学位证、技术职称资格证、执业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护士执业证和特殊上岗证、大型设备上岗证、母婴保健许可证等相关岗位资质证的复印件按人员名册顺序编排)。
三、《科室管理》目录:1.科室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近2年)。
2.科室3-5年业务发展规划。
3.科室人员排班表(近2年)。
4.科室学科建设:(1)创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情况(申报材料复印件)。
(2)三级医院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各专科的指标):近三年开展情况:如:心脏骤停:2014年**例、2015年**例、2016年**例;心力衰竭:2014年**例、2015年**例、2016年**例………附:住院号****** 诊断:出院诊断。
(3)近三年出院病人情况。
5.科内各种会议的会议记录本。
6.院周会记录。
7.针对每月职能科室检查提出问题的改进措施。
8.本科室针对医院各项制度所制定的具体要求。
9.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10.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四、《制度建设》目录:1.相关法律、法规。
2.医疗核心制度。
3.医院制度汇编。
4.院发文件汇编。
5.科室制度汇编。
6.行业标准。
五、《医疗技术准入管理》目录:1.上级或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2.二类以上技术准入申请书及批准文件。
3.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管理(新技术、新项目申报、审批、运行表等)。
4.科室的一、二、三类技术目录。
5.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6.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医疗器械三版风险管理文档
医疗器械三版风险管理文档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医疗器械在临床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风险管理。
医疗器械三版风险管理文档旨在规范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工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
医疗器械三版风险管理文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风险管理的目的和范围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和控制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的风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风险管理的范围包括医疗器械的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和报告等环节。
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和风险沟通。
风险评估是通过对医疗器械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确定其可能导致的危害和概率。
风险控制是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和控制风险,包括设计改进、生产控制、标识和警示、培训和教育等。
风险监测是对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
风险沟通是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渠道,向相关方面传达风险信息,包括患者、医务人员和监管部门等。
三、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
风险识别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识别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是通过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降低和控制已识别的风险。
风险监测是对已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
四、风险管理的责任和要求风险管理涉及多个方面的责任和要求。
医疗器械制造商应负责对医疗器械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警示。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组织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患者应积极参与风险管理,了解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及时反馈使用中的问题和意见。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监管,推动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及时处理风险事件和投诉。
三级医院评审科室二十四个档案目录(发科室)汇总
三级医院评审科室二十四个档案目录(发科室)汇总创建三级综合医院需要准备临床和医技科室的必备资料盒目录。
以下是参考目录:一、科室概况1.科室简介2.科室运行构架,包括各种管理组织的架构图,如质量与安全小组、感控小组、病历质控小组、消防安全小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等。
3.科室床位编制。
4.科室专业组设置图。
5.科室开展专业技术项目。
6.科室人员学历职称结构表,包括医护分开的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职称年限等。
7.科室大型仪器设备清单。
8.科室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9.省市学术会任职复印件等。
二、科室管理1.科室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近2年)。
2.科室3-5年业务发展规划。
3.科室人员排班表(近2年)。
4.科室学科建设,包括创建重点学科、重点专科情况(申报材料复印件,重点专科填写)、三级医院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各专科的指标,三级医院目录病种)近三年开展情况,如心脏骤停:2014年**例、2015年**例、2016年**例;心力衰竭:2014年**例、2015年**例、2016年**例诊断:出院诊断,以及近三年入出院出院病人情况(新开科室以开科时间为准)。
5.XXX各种会议的会议记录本。
6.院周会记录。
7.针对每月职能科室检查提出问题的改进措施。
8.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9.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三、制度建设(1.2.3.4项医院统一发放,5各科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1.相关法律、法规。
2.医疗核心制度。
3.医院制度汇编。
4.院发文件汇编。
5.科室制度汇编。
四、医疗技术准入管理1.上级或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2.二类以上技术准入申请书及批准文件。
3.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管理,包括新技术、新项目申报、审批、运行表等。
4.科室的一、二、三类技术目录。
5.职能部门的监管记录。
6.科室的持续改进记录。
五、医疗技术及风险管理(待定,根据具体情况填写)1.上级或医院下发的相关文件。
2.紧急情况下人员替代方案。
2.制定临床路径工作计划。
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是当前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工作效率的必要措施。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环境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医务人员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效便捷的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外许多医疗机构还在使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信息获取困难、查询效率低、信息安全性不高等。
而建立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促进医疗服务的优质发展。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可以更好地满足医疗机构的管理需求并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一套科学规范、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的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以推动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1.2 研究意义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首先,在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卫生工作也面临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挑战。
通过建立完善的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事故风险,从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其次,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加强医务人员间的协作与交流,提高工作协同效率,促进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同时,建立健全的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也符合现代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推动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实现医院管理的智能化、高效化和便捷化。
因此,研究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重大,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旨在解决传统医务人员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务人员档案信息的整合、共享和利用效率,确保医务人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便于医务部门对医务人员的资质和绩效进行评价和管理,促进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和提升。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一、引言医疗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系统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监测、评估、控制和预防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潜在风险,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不断发展,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对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流程进行探讨。
二、医疗风险管理制度1. 制度建立的背景和必要性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医疗服务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着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复杂交互,医疗工作面临的风险也多种多样。
医疗机构要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需要建立完善的医疗风险管理制度,从而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2. 制度的内容和要求(1)风险识别与评估:医疗服务机构应当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设备的使用、医疗环境的清洁和安全等。
针对不同的医疗流程和环节,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标准和流程,建立风险等级分类体系。
(2)风险控制与预防: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和预防策略,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3)风险反馈与改进:建立风险事件报告和反馈机制,规范化处理风险事件,追踪和评估风险事件的处理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医疗服务流程,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3. 制度的要求和实施(1)法律法规的要求:医疗机构应当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医疗风险管理制度。
例如,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2)管理层的重视:医疗机构的管理层应当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并将其纳入医疗机构的各项管理和运营工作中。
(3)医务人员的参与:医院应当加强医务人员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使他们成为有效风险管理的参与者。
三、医疗风险管理流程医疗风险管理流程是指医疗机构在实施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时,所采取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流程。
医疗风险管理流程通常包括: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控制与预防、风险反馈与改进等环节。
医疗风险管理方案.doc
39、医疗风险管理方案1医疗风险管理方案一、医院医疗风险的概念1、医疗风险是一种在医疗实践中发生的风险,发生在特定的职业实践活动中,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心理、职业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是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非故意、非预期、非计划的医疗意外而造成的患者损伤,它与医护人员的过失所造成的医疗事故或差错不同. 有时也把医疗纠纷归入医疗风险之中。
医疗纠纷通常是医患双方对诊疗的结果和原因认识不一致造成的分岐,多数并无诊疗过失,或者有过失但与不良后果无因果关系。
医疗纠纷多数伴有患者及家属追究责任、索取经济赔偿的要求。
2、医疗风险管理:医疗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地、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医疗风险对病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的活动。
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通过风险的预防、控制与规避,降低风险成本。
医疗风险管理的首要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类危险因素,确保诊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同时,医疗风险管理还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对医院造成的间接损失,通过积极改善服务态度、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加强风险防范,从而减少纠纷的发生。
二、医院医疗风险的特征:风险因素的多样性,从医院的内部管理来看,医院方面存在的风险包括诊疗风险、服务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设备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人员风险等等。
医厅服务行为是一种高技术行业、同时又是高风险、高难度行业。
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将面临更大的市场责任和运营风险。
医疗风险还具有风险水平高、类型复杂、危害严重和极易引发医疗纠纷等特点。
三、各级组织及人员职责:1、院长是全院医疗风险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分管院长承担主管业务的风险管理责任,各科室主任为预防、监控和处理所属科室的医疗风险管理第一责任人;2、科室质控小组全面负责各科室医疗风险预防、风险评估、质量监控、风险处置、缺陷整改等工作;对医疗风险作定期总结,跟踪评价;结果向医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报告;3、医务处是医院医疗风险管理的常设机构,接受各级组织及个人的医疗风险报告,并对科室及责任人发出预警通告,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做出处置;4、医院各科室员工均有权,也有义务提出全院、科室和岗位工作中的各种医疗风险隐患,规避、控制、上报风险,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医疗工作的安全和质量;5、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对出现缺陷的新技术项目行使否决权,对存在医疗纠纷的病例进行讨论,界定责任人的所承担的医疗责任;6、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医疗风险进行汇总、整理、分析,上报主管院长,年终将全年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下一年度的医疗风险管理重点并制定年度工作方案。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系统报告材料模版
风险管理报告(模版)编写:风险管理参加人员:日期: 年月日评审:日期: 年月日批准:日期: 年月日(盖章)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第一章概述1. 编制依据1.1相关标准(按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类型列举相关标准,以下标准为举例)1)YY0316-200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注册产品标准(XXXX YZB/国XXXX-2009)3)其他标准1.2产品的有关资料1)使用说明书2)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3)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2.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文是对XXXX 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XXXX 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
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
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见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产品,该产品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3.产品描述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如能加入照片或图片最好),产品概述、机理、用途适应症:禁忌症:设备由以下部分组成:(文字描述或示意图)4. 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XXXX 产品于20XX 年开始策划立项。
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指定了风险管理计划(文件编号:XXXX,版本号XX)。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参加人员及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基于制造商决定可接受风险方针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 (2)一、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 (2)(一)一级预警项目 (2)(二)二级预警项目 (6)(三)三级预警项目 (7)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来源. (7)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 (8)(一)立案 (8)(二)处理程序 (8)(三)处罚 (9)四、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9)(一)医疗技术损害一般处置原则 .9(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 (10)(三)医疗技术损害相关处置. (11)(四)奖惩 (12)临床医疗人员紧急替代制度 (13)一、门急诊人员紧急替代制度 (13)(一)门诊工作人员替代制度. (13)(二)急诊工作人员替代制度. (13)二、病房人员紧急替代制度 (13)三、术中人员紧急替代制度 (14)四、突发事件人员紧急替代制度. (14)医疗技术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技术风险是指医疗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或出现的可能发生医疗失误或过失导致病人死亡、伤残以及躯体组织、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受损等不安全事件的危险因素,不论不良后果是否发生以及患者是否投诉,均属医疗技术风险。
为了及早发现医疗技术风险隐患,通过风险预警监控机制,减少医疗技术损害事件的发生, 确保医疗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级医疗技术安全预警工作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找医疗质量和安全各环节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达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示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的目的。
医院领导、职能管理部门、各科室、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按职责和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预警工作。
根据工作和医疗活动中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程度及后果,将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分为三级。
(一)一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但尚未给患者或医院造成损害或招致患者投诉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违反工作法律(1)、上班或值班期间擅自离岗、脱岗,班前班中饮酒以致影响正常工作;(2)、为患者进行诊疗服务过程中,不遵守职业礼仪,与旁人聊天、嬉戏或打手机;(3)、违反职业道德和医疗保护原则,不负责任地透露或散布患者的相关信息;(4)、对医院相关规定及其他科室、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做出不负责任随意的解释,造成患方误解或引发不满情绪;(5)、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中违反医疗保险有关规定;(6)违反医德规范,以医谋私,收受红包。
2、违反诊疗规范(1)违反首诊负责制有关规定;(2)危重患者来诊后,未在规定时间内实施抢救工作;(3)门诊、急诊医师对连续 3 次来院就诊但仍未能确诊的患者未安排相关科室会诊或请上级医师复诊;(4)门诊、急诊医师或住院会诊时,未在规定时限内到达,或未诊查患者只看病历进行“书面会诊”或“电话会诊” ;(5)门急诊医师不见病人即开具“住院通知单” ;(6)病房医师不查看病人情况即开具医嘱;(7)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不认真,记录、签名、审签不规范,不及时;(8)住院患者病情恶化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指导;(9)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或院外会诊;(10)对需要立即执行的医嘱,医师未通知护理人员从而导致执行延迟;(11)对危重患者未进行床头交接班,或未按规定书写交班记录;(12)临床医师发现传染病患者未按要求进行报告,出现迟报、漏报;(13)麻醉医师对手术患者术前未查房,或术后内未在规定时限内随访;(14)手术科室对重大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权限履行报批手续;(15)手术医师在手术后未及时诊查患者,患者手术后规定时限内无上级医师查房;(16)错发,漏发药品,但未造成不良后果,尚未引起患者投诉;(17)因医方对择期手术准备不足,延误手术进行;(18)供应或使用过期失效的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尚未造成不良后果;(19)护理环节未正确执行医嘱;(20)错采标本,错贴标签,错用抗凝剂等导致不能正常检验;(21)违反处方管理规定,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剂量、用法、配伍等方面出现错误,尚未造成不良后果;(22)发生严重工伤、重大事故、传染病暴发流行等事件时,未及时上报;(23)患者转科过程中,转出科室未提前联系妥当或转入科室借故拒绝或拖延转入。
3、医疗保障缺陷(1)抢救药品器材质量不合格,过期失效,供应、补充、更换不及时,账物不符;(2)设备、器材出现故障,维修不及时影响正常使用;(3)医技科室对仪器设备疏于维护,违规操作,导致结果失真;(4)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项目或检查部位;(5)遗失检查化验标本;(6)特殊标本、病理标本保存时间不符合相关规定;(7)检查检验结果出现可疑、矛盾或意外阳性结果时,未进行复核、主动报告或未通知临床科室及时复查;(8)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用药不当、用法错误、配伍禁忌、违规超量等风险;(9)调配中药处方时,对需要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处理的药物未单包注明;(10)调配中草药不使用计量器具;(11)营养餐内有异物或质量、卫生达不到规定要求;(12)划价收费错误,导致患方投诉;(13)计算机网络疏于维修和管理,导致运行障碍,影响正常工作。
4、诊疗记录缺陷(1)门急诊医师未及时、规范书写门急诊病历;(2)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中未记录药物过敏史及输血史;(3)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入院记录、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及规定应当记录的其他资料;(4)对转科患者,未书写转科记录;(5)对意外死亡病例,未及时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6)大中型手术未按手术分级管理规定进行术前讨论并完成讨论记录;(7)未认真履行知情同意手续,未及时、规范、严谨地签署知情同意文书;(8)诊疗资料记录不真实、不完善、不及时、不规范,造成安全隐患;(9)出具各种虚假诊断证明,或超越专业权限出具医学证明;(10)各种诊疗记录和资料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签名不规范、越权或未进行审核;(11)以刮、涂、擦等违规方式修改病历资料;(12)诊疗科室、病案室保管不善,造成病历丢失、损坏或违规复制。
(二)二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引起患者投诉或给医院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或名誉损害等不良后果的情形。
1、因发生一级风险预警引起患方投诉;2、一年内累计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一级风险预警;3、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低于5000 元。
(三)三级预警项目指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操作规程和常规,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由于医务人员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或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从而给医院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或声誉损害的情形。
1、一年内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二级风险预警;2、由于责任者的过失,造成非事故性医疗缺陷,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经协商、调解或法院判决),金额高于5000 元;3、出现医疗事件酿成医疗纠纷,虽未认定为医疗事故,但责任者过失严重,情节恶劣,严重损害了医院声誉;4、发生严重违反医德医风事件,被上级通报或新闻媒体曝光,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
二、医疗技术风险预警信息来源(一)各级各类查房:临床医师三级查房、护理查房、临床药师查房、院长查房等;(二)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如医务科、投诉管理办公室、感控科、护理部等日常检查、监督、考核、评价、分析、反馈;(三)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工作中的反映和积累;(四)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领导机关监督检查结果或通报;(五)患方反映、投诉、举报;(六)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等方面的信息等。
三、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程序(一)立案1、自查立案医务科、护理部、门诊办公室、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及其他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预警项目内容,均有权利义务立案处理。
2、投诉立案投诉管理办公室、门诊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管理部门接到投诉,经核实确系风险预警内容时,应在48 小时内立案,紧急情况应尽快立案。
(二)处理程序1、属于自查立案的,应当限期整改并做好记录。
24 小时内填写《医院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处置登记表》,与医疗不良事件同时上报。
2、属于投诉立案的,应在受理投诉后24 小时内通知被投诉科室并限期整改。
3、被二、三级医疗技术风险预警警示的当事科室或当事人,接到通知后最迟在 48 小时内必须主动作出说明或检讨,根据情节、后果、态度和整改结果,当月内作出处理。
4、经依法鉴定认定为医疗事故、医疗损害的医疗事件,按照处理医疗事故的相关规定以及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三)处罚1、根据警示等级、情节轻重与后果,参照态度和一贯表现,确定处罚额度。
2、对于受到风险警示的部门和个人,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对于及时发现风险、努力补救、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工作人员,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
3、做出处罚决定时,要区别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合理地确定责任者在综合原因中应负的责任比重。
4、做出处罚决定时,由医院学术管理委员会评析,对评析出的医疗纠纷进行责任追究。
四、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一)医疗技术损害一般处置原则立即消除致害因素。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汇报请示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
迅速采取补救措施。
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
尽快报告有关领导。
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都必须立即如实报告。
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科(或者总值班)、主管院领导,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瞒报或迟报。
(二)医疗技术损害处置流程当发生医疗技术损害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对患者所受到的损害程度进行初步判断,并根据损害程度进行相应流程的处置。
1、患者损害较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首先,应立即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当事科室要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或三级医师或现场高年资医师主持)并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应急补救措施。
随后,应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及医务科,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措施,防止再次或继续发生医疗技术损害。
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会诊讨论,研究进一步的补救处理对策和是否继续进行原医疗技术操作,同时向医务科汇报进展情况,医务科根据进展情况选派技术专家参与补救对策及时处理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其他并发症。
治疗时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
及时按规定整理材料,保留标本并报医院相关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
2、患者损害较重,有生命危险的情况首先,应立即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
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和医务科及医院相关领导。
科室负责人或医务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往事发地点组织相关技术专家抢救患者生命,讨论并采取补救处理对策同时报告医院相关领导;必要时由医务科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指导(医务科或医院相关领导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