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全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全册)

4 孙权劝学(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相待,大兄⑤何⑥见事之晚⑦乎!”肃⑧遂⑨拜蒙母,结友而⑩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眼睛。

⑤何:为什么。

⑥见事:知晓事情。

⑦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⑧遂:于是,就。

⑨拜:拜访,拜见。

⑩别:告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像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纲领一、知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爽,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知识:本文是一篇漫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尔后进行讨论,揭穿道理。

古代漫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爽朗,境地隽永。

叙事成分很多,是抒情、讨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洁。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感情或阐述某种见解。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余闻之也久() 2、不能够称前时之闻()其:1、其诗以养父亲母亲()2、稍稍贵宾其父()然:1、父利其然也() 2、泯然大家矣()贵宾: 1、稍稍贵宾其父()2、于是贵宾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贵宾其父()..5、泯然(大家)矣()..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贵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大家,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研究1、以下句子中,属于正面描述的有(),属于侧面描述的有()。

A.何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贵宾其父。

F .令作诗,不能够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何尝识书具”,烘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表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表示了方仲永由于身世低微而将“泯然大家”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烘托了非凡天资,又表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词汇复习资料(含答案)

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词汇复习资料(含答案)

2018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词汇复习资料(含答案)1.___始接受教育。

他还走近菊花,欣赏它的美丽。

2.当他涉猎经典,就会有所收获。

3.他可以弹奏素琴。

可爱的事物非常丰富。

远远观看是可以的,但不可亵玩。

他可以根据逻辑推断。

不研究是不行的。

三军可以夺取将领。

4.通过观察沧海,他感悟到了顺流而下的道理。

他认为在军队中有太多的事务。

他自认为有很大的收获。

他用刀砍下了狼的头颅。

他用这种方法来引诱敌人。

他通过静心修身,俭朴养德。

没有研究就不能扩大才干。

他用油来检验它。

他用钱来贿赂他人。

5.他看到了昨夜的军令,了解了过去的事情。

他了解到他发射的箭矢中有八九成命中了目标。

他的兄长年长有经验。

他非常惊讶。

他了解到了往事。

6.他大声地笑了起来,因为他想向上流寻求帮助。

___在家中织布。

他站在窗前整理着自己的头发。

你现在应该负责管理事务。

7.他想要购买一匹鞍马。

他在东市场买了一匹骏马。

8.你们无法探究物理学。

但你们的手应该很熟练了。

你敢轻视我的射术吗?9.他曾经在家的菜地里射箭。

他的射术非常精湛。

你敢轻视我的射术吗?10.尽管泥沙淤积,但它并不会被染污。

你可以从远处观看,但不可以亵玩。

他们分手了。

研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他没有生气,尽管别人不了解他。

他十五岁时就立志于研究。

通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不断地学到新知识。

11.远播的香气可以传得很远。

你可以从远处观看,但不可以亵玩。

他的行程非常遥远。

只有心静才能有远大的目标。

12.他为别人谋划,但却不忠诚。

他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导师。

他不能带着暴躁的情绪离开。

大家都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他必须在石头下面挖出一个坑穴,来引水。

他想购买一匹鞍马。

他不想让你治理经书成为一名博士。

13.清澈的水清洗着清澈的涟漪,不会显得妖艳。

远播的香气非常清新。

3、我只是熟练而已,没有别的本领。

尔”和“耳”是同音字,只是不同的写法。

4、___用勺子舀油滤去杂质。

杓”和“勺”是同义词,都是指勺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纲要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 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5、泯然(众人..)矣()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伤仲永一、词语积累(一)一般词语【伤】哀伤,叹息。

【未尝】不曾。

尝,曾经。

【求】索要。

【焉】代“忽啼求之”一事。

【旁近】附近。

指邻居。

【与】给。

【书】写。

【养】赡养。

【意】指内容。

【一乡】全乡。

一,全。

【自是】从此。

自,从;是,此,这。

【就】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

【观】看。

【邑人】同县的人。

邑,县。

【稍稍】渐渐。

【或】有人。

【乞】求取。

【环谒(yè)】四处拜访。

谒,拜访。

【从】跟随。

【先人】称死去的父亲。

【令】让。

【称(chèn)】相当。

【复】又。

【泯(mǐn)然】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

【受】承受。

【材人】有才能的人。

【卒】最终。

【至】达到。

(二)古今异义【众人】古:常人。

今:所有的人。

(三)一词多义【然】①此、这样。

②……的(样子)。

【贤】①有才能。

②胜过,超过。

(四)词类活用【异】对……感到诧异。

【奇】对……感到惊奇。

【利】认为……有利可图。

(五)通假字【扳(pān)】通“攀”,牵,引。

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

整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整体把握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文章先叙后议,由事入理,给人启迪。

四、问题探究1.方仲永才能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分为三个阶段:童年——才能初露;少年——才能衰退:青年——才能平庸。

2.方仲永的才能由神童沦为平庸的原因是什么?①从方仲永个人来看: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从道理上看: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受于人者不至”。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文中什么地方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果不加强后天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天赋较差的,如果不学习,结果更是不堪设想。

整理说明了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人教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人教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初一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人教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伤仲永一、重点字词ﻪﻭ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仲zhòng 谒yè称c 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ﻪﻭ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ﻭ(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

(4)邑人奇之奇:认为……(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6)或以是奇才。

ﻪﻭ钱币乞之乞:求取。

ﻭ(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

(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ﻪ(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

(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ﻪﻭ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ﻪﻭ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ﻪl.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2.自是指物自己题写了名字。

ﻭ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ﻪﻭ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ﻭ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ﻪﻭ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ﻪ3.泯然众人矣。

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ﻭ点拨:重点理解4.其诗以养父母、“泯然”的意思,“泯”,消失。

然,……的样子。

ﻪﻭ收族为意。

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ﻪ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ﻪﻭ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朝代名)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ﻪﻭ◇词语解释:P37注释1、3、4、6、7、9、10、11;P38注释2、3、5、6、7、9、10、11、14、15、16、17、18、19ﻪﻭ◇通假字:“扳”通“攀”,牵,引1.仲永变化的三ﻪ◇文言归纳:《三点一测》P37-38 六至八ﻪﻭ个阶段(根本原因:不使学)ﻭ(1)五岁: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者(2)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ﻭ2.第三段议论:通过说明“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

人教版语文七下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册)《孙权劝学》1.文学常识(1)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共294卷,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2.文章中心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之后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努力学习,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

3.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

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从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

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鲁肃正是一个庐山之外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②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掌事(2)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王侯自称今义:孤独(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种②但.当涉猎古义:只,仅仅③见往事...耳(见)古义:了解(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④自以为大.有所益古义:很今义:大小⑤蒙乃始就.学古义:从事今义:连词⑤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过)古义:到今义:经过⑤即更.刮目相古义:重新今义:程度副词,更加(3)一词多义①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当.涂掌事(动词:掌管)②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②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原意为借口,文中指推辞(5)重要句子翻译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统编2018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汇总

统编2018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汇总复习《孙权劝学》《孙权劝学》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答,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一)课文字词详解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⑪见⑫往事⑬耳。

卿言多务,⑭孰⑮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⑪见:了解。

⑫往事:指历史。

⑬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⑭孰:谁。

⑮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⑪别。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归纳5.伤仲永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七年级语文下文言文课件整理复习资料课件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文言文课件整理复习资料课件人教版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 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 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 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
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 的深切怀念。
1.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
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B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
D.意思是非常、十分。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 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你能找出几个使用了“互文”修辞的诗句?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 市买长鞭子。
意思是跑遍了许多市集,购齐了出征所需之 物,而不是在某一个集市上只买某一样东西。 2.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 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 上坐着。 3.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如此其贤也。有才智。
词 类 活
①伤仲永:
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②邑人奇之:
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用 ③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④利其然:
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
写,名词做动词。
重点字词
▪仲永生五年;生,长到。年,岁。 ▪自为其名;为,题上。 ▪“养父母”赡养 ▪“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新人教版_83

2018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新人教版_83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习题专题复习(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随州中考改编)欧阳修传(节选)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________________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

②治:处理。

③废:放下。

④服:听从,信服。

这里指遵从。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断两处)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母尝.谓曰尝:曾经(2)我求其.生其:代词,指犯人(3)不得.尔得:成功(4)犹.失之死犹:仍然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2)修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

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

[示例二]做官要公正严明(孩子成长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从“修父”做官时办案公正、明察秋毫(“修父”对欧阳修的影响)看出。

[示例三]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从欧阳修听从母亲的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附参考译文:欧阳修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当官,经常熬夜处理文书,多次放下文书叹息。

我问他,他说:‘犯人犯了死罪,我想让他活命但是办不到啊!’我说:‘能让他不死吗?’他说:‘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常常想让他活下来但是仍然判他死,而一般做官的人都是想让他死啊!’他平时教导学生,经常说这些话,我都听熟了。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完整word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复习一、?伤仲永?1.出处 :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 :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代表作 :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宦新义?残卷、?老子?假设干条。

4.内容理解 :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5.字词句 :A. 字音:环谒[ ye]泯[ min]然称[ chen]夫[ fu ]B.词义:⑴. 通假字 :①.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扳通“攀〞,牵、引。

② . 贤于材人远矣 : “材〞通“才〞,才能。

③ . 何尝识书具 :“尝〞同“曾〞,以前。

⑵ . 古今异义:① . 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 eg: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 . 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 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 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 eg: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 . 一词多义:① . 自: a. 自己, eg: 并自为其名; b. 从, eg: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 . 闻: a. 听闻, eg: 余闻之也久; b. 名誉, eg: 不能够称前时之闻。

③ . 其: a. , eg: 其以养父亲母亲; b. 他的, eg: 稍稍客其父。

④. 并: a. ,并且, eg: 并自其名; b. 副,全,都, eg: 黄垂髫并怡然自。

⑤ . 名: a. 名,名字, eg: 并自其名; b. ,出, eg: 不能够名其一也。

⑥. 客: a. ,以客之礼相待, eg: 稍稍客其父; b. 名,客人, eg: 于是客无不色离席。

⑦. 就: a. ,完成, eg: 自是指物作立就; b. ,从事,做, eg: 蒙乃始就学。

⑧. 然: a. 代,, eg: 父利其然也; b. 形容尾,⋯⋯的子, eg: 泯然大家矣。

人教版七下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七下文言文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5.伤仲永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世隶.耕()称.前时之闻()仲永之通悟..()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彼.其受之天也()泯然..()..众人矣()贤.于材人环谒..皆有可观者()..于邑人()其文理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的意思③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 余闻.之也久()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其:1.其.诗以养父母() 2.稍稍宾客其.父()然: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其父()2于是宾客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今义:)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今义:)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三、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省略句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省略介词“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

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

10.木兰诗一、通假字对镜帖花黄()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旦.辞爷娘去()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策勋木兰不用..尚书郎()出郭相扶将..()雄兔脚扑朔...()..()双兔傍地走②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的意思。

(完整版)2018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doc

(完整版)2018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doc

2018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陋室一、重点字1 山不在高 ,有仙名名 :名作 ,出名。

2 水不在深 ,有灵灵 :名作 ,灵3.惟吾德馨馨 :本意指能散布很的香气,里指德行美好。

4 笑有儒儒 :博学的人。

,大5 可以素琴素琴 :琴。

:弄。

素琴 ,不加装的琴 ;6 无竹之乱耳乱 :形容的使用法 ,使⋯⋯乱。

7 无案之形形 :形体、躯体 ; :形容的使用法 ,使⋯⋯累。

二、重点句子翻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

是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 )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陋了苔痕上 ,草色入帘青。

苔痕到台上,使台都都了;草映入竹帘 ,使室内染上了青色无竹之乱耳 ,无案之形。

没有世俗的曲使心境乱 ,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累孔子日:何陋之有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问题探究1 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以比兴、类比的写法 ,把陋室与山、水作类比,引出“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的主旨 ,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2 结尾“何陋之有”有何深意?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①“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句之 ,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 ,作用有三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巧妙呼应开头“惟吾德馨”——陋室不陋关键在于惟吾德馨。

紧扣题目 ,以反问作结 ,突出主旨。

②刘禹锡才华横溢,胸襟广阔 ,虽身居陋室 ,却视荣华如粪土 ,高洁傲岸 ,安贫乐道。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了美好的品行 ,不能为了利益而做损人利己的坏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比物质更宝贵的东西—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一、重点字词1.可爱者甚蕃蕃 :多2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只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 (污秽 )。

濯 :洗。

涟 :水波。

妖 :过分艳丽。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外直 :这里描写的是莲的茎。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翻译:金溪乡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一天)忽然哭叫着要这些东西。

他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向邻居借来给了他,他立即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一宗族的人为主旨,传给全乡的秀才欣赏他的诗作。

从此指定题才叫他写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之处.同县的人认为他才能奇特,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用钱求他题诗。

他的父亲以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本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老家,在舅舅家看到了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作诗,不能和以前听到的情况相当。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乡,又到了舅舅家,问仲永的情况,(舅舅)说:“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及古诗文总复习.doc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及古诗文总复习.doc

七年下册文言文复料第 4《学》初, / / 蒙曰:“卿 / 今/ 当涂掌事,不可 / 不学!”蒙 / 辞以 / 中多。

曰:“孤 / 欲卿 / 治 / 博士邪 ! 但当 / 涉, / 往事耳。

卿言 / 多, / 孰 / 若/ 孤?孤常,自以 / 大有所益。

”蒙 / 乃始就学。

及 /阳,与蒙 / ,大惊曰:“卿 / 今者才略,非复 / 吴下阿蒙!”蒙曰:“士三日,即更 / 刮目相待,大兄 / 何/ / 事之晚乎!” / 遂拜蒙母,友 / 而。

《学》自,是期的主持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有的一是()A .初 ( 当初 )当涂(当道,当)多(多事)B.孤 ( 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高深的人)辞(推托)C .涉 ( 粗略地 )往事(史)(到)D.事 ( 清事物 )及(到了⋯⋯的候)非复(不再是)3.翻句子。

⑴ 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4. 本文主要通来刻画人物,表人物明的性格:是;蒙是。

5 .的表他的感情,也从面写出了;文末“”更一步表了蒙才略的惊人。

6.是如何蒙学的?答:7.写出自本的成:答:8.蒙的化你有什么启示?第 8《木》卿卿复卿卿,木当。

不机杼声,惟女息。

女何所思,女何所。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

昨夜帖,可汗大点兵,十二卷,卷卷有名。

阿无大儿,木无兄,愿市鞍,从此替征。

① 市,西市鞍,南市,北市鞭。

旦辞娘去,暮宿黄河,不娘女声,但黄河流水。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不娘女声,但燕山胡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

朔气金柝,寒光照衣。

将百死,壮士十年。

来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十二,百千。

可汗所欲,木不用尚郎;愿千里足,送儿故。

娘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妹来,当理;小弟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②开我,坐我西床,脱我袍,著我旧裳,当窗理云,帖花黄。

出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本文《》自宋代的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复习资料
陋室铭
一、重点字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作动,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名作动,灵验
3.惟吾德馨馨:本意指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谈笑有鸿儒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5可以调素琴调素琴: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6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7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躯体;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二、重点句子翻译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台阶上,使台阶都都绿了;草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使心境扰乱,也没有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孔子日: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以比兴、类比的写法,把陋室与山、水作类比,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伏笔。

2结尾“何陋之有”有何深意?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①“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句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作用有三暗含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巧妙呼应开头“惟吾德馨”——陋室不陋关键在于惟吾德馨。

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突出主旨。

②刘禹锡才华横溢,胸襟广阔,虽身居陋室,却视荣华如粪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了美好的品行,不能为了利益而做损人利己的坏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比物质更宝贵的东西—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
一、重点字词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涟:水波。

妖:过分艳丽。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外直:这里描写的是莲的茎。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茎。

5香远益清益:更加
6亭亭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8.陶后鲜有闻鲜:少。

9宜乎众矣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翻译
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三、问题探究
1.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作者用菊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以突出莲的形象。

作者对于菊,肯定其不同流合污,但否定其消极避世。

对于牡丹,批判其贪图富贵,追名逐利。

赞扬了莲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贵品质(君子的品质)是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庄重、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美好的姿态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3.“孟母三迁”以求不受环境的影响。

孟子也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都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

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

两种观点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环境(或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个人如果自控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情操。

反之,一个人如果自控力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跟着坏人学坏,也就是“近墨者黑
河中石兽
一、重点字词
1.临:靠近
2圮:倒塌
3阅:经过,经历
4求:寻找
5竟:终于,到底
6.棹:划(船)
7.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8是非木柿:是,这。

木柿,木片。

9.湮:埋没
10颠:颠倒、错乱。

11遂:于是
12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3臆断:主观地判断
重点句子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水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有找到,(寺僧)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

2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fe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4.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5,转转不已,遂反溯(su)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了;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
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问题探究
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2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査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3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