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地理第1讲
2022-2023学年高二世界地理复习第1讲 世界陆地与海洋
![2022-2023学年高二世界地理复习第1讲 世界陆地与海洋](https://img.taocdn.com/s3/m/4f7224e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3.png)
1.消亡边界——板块与板块碰撞
岛弧 海 岸 山 脉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海沟
2.生长边界——板块张裂
裂谷的形成
海岭的形成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张
裂(生长边界)
碰 撞(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图示
影响
形成裂谷和海洋 海底:海岭
形成高大山脉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 海、大西洋等
分析: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 多发地震灾害。地震本身及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 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 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020年全国Ⅱ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
理 位
半球位置
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等
置
相邻位置
如附近的国家或地区,特别是邻近的
热点地区
交通位置
如靠近主要的铁路、海峡、运河等
(三)海底地形
地质年龄较新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沟
E.海岭 D.海盆
3.
海沟 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的
(四)板块构造学说
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 块,板块移动而发生 彼此碰撞或张裂,形 成了基本的地表形态。
征
海岸线
哪里高,哪里低?或自什么方向倾斜? 地形崎岖?
曲折
多半岛、岛屿
平直
少半岛、岛屿
特殊地貌
喀斯特地貌发育;冰川地貌发育等。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世界地理(第一章1全球地表形态)
![世界地理(第一章1全球地表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24fa99f09e31433239689397.png)
教学提纲:
一 世界海陆分布大势 二 大陆和洋底地形 三 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
一、世界海陆分布大势
(一)大陆和海洋
地球表面总面积? 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海洋的总面积? 陆地的总面积?
1.海陆面积
地球总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 地球表面水陆面积之比大体是7∶3。 海水约占71%,陆地约占29%。 海洋的总面积为3.61亿平方公里,地 球大部分是海洋。 陆地的总面积为1.49亿平方公里(包 括1000万平方公里的岛屿)。
北冰洋占:3.6%
四大洋
平均温度最高: 太平洋 岛屿最多:
图 水量最多:
太平洋
太平洋
渔业最发达: 太平洋(西北渔场和东南渔场) 深度最大:
太平洋
大洋的平均盐度为: 35 ‰ 盐度最高的海区: 红海,盐度40‰ 盐度最低的海区: 波罗的海10‰
世界海洋的分布 太平洋范围:
北界:俄罗斯迭日涅夫角—白令海峡北端—美国阿拉斯加洲的威 尔士太子角。
两大高山带是中生代末以来近期地壳运动(阿尔 卑斯运动)的产物,陆地上最高峻、最宏伟的年 轻山脉几乎都集中于此。 它们也是火山与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地球上 约95%的地震和大多数活火山也分布在这里。 古生代加里东和海西运动形成的山脉,由于年代 已久,历经风化剥蚀,与上述两大高山带相比, 山势大为逊色。
世界地 理
张启慧
世界地理总论
大洲
大洋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及其演化
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世界海陆分布的特征, 陆地与海底地貌的类型,并着重分 析地表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是 学习各大洲地质构造基础的基础。
教学重点:
1、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2、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3、地表形成和演化的基本规律
文化地理学 (第一节)
![文化地理学 (第一节)](https://img.taocdn.com/s3/m/28f55610a300a6c30c229fac.png)
文化地理学王晓芳wangxiaofang@ Culture Geography参考书目作者:(英)迈克·克朗著,杨淑华等译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王恩涌等编著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有关参考资料1 、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英)安德森等主编.李蕾蕾,张景秋等译.文化地理学手册.商务印书馆.20093 、(美)诺斯克,平奇著.柴彦威等译.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54 、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编著.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 、迈克克朗著,杨淑华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7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8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9 、有关文化地理研究论文及综述· 重点知识点·●什么是文化·●中国和西方怎样认识文化·●文化地理学研究什么、如何研究·●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西方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地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文化与文化地理学一、文化的概念与西方文化人类学(社会学)(一)文化的定义一个非常难以定义的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有150种之多的文化定义。
· 1 、“文化”在传统汉语系统中的界定· 在汉语系统中,“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
”·●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叉”· 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引申义。
· 其一,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 《尚书·序》载伏曦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 《论语·子罕》载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尚书·舜典》曰“经纬天地曰文”·● 《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概述
![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88b194b19e8b8f67c1cb9ab.png)
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和自然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中的 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根据对文化和环境系统的不同认识,可以将文化生态 系统分为①直链型、②网链型、③社会型、④和谐 型(即:不同的人地关系论)。
①直链型文化生态系统
将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系统的作用看成一种 线性因果关系,把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 看成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主要 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代表观点:J.W.贝里所称的“强”式文化生态 关系说
②网链型文化生态系统
主要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既重视自然对人的 影响,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互为 影响。
茶叶和饮茶的习惯通过陆路和海陆两条不同的 路线传至国外。
⑤制陶技术的扩散
从唐代中晚期瓷器开始进入国际市场,分别从 西北陆道和东南沿海的国际贸易港扬州、明州 (宁波)和广州运往西亚和波斯湾、亚丁湾、红 海各地。
⑥汉语的扩散
越南语、日本语和朝鲜语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 它们在历史上,甚至直至今天都不同程度的采用 了汉字的字形和读音。语言学上把这三种语言受 汉语影响而产生的成分称作汉语的“城外方言”。
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形式文化区 formal culture regions 功能文化区 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 乡土文化区 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 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代表观点:J.W.贝里称其为弱式文化环境关系。
③社会型文化生态系统
即特别注重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 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与环境有关的 人类行为动机。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1讲 东亚和日本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第1讲 东亚和日本](https://img.taocdn.com/s3/m/402c9f9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d4.png)
为均匀。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气温年较差较小
原因:a.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 大 b.沿岸又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大陆性强
海洋性强
(1)最高温出现在8月,最低温出现在2月; (2)年平均气温较高,无霜期较长; (3)北海道东部沿海一带多雾,日照少,阻碍
农作物生长; 寒暖流交汇
(4)夏秋季台风,既带来降水又造成灾害。
高原高山气候
东亚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背靠世界最 大的亚欧大陆,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差异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哈尔滨
上海
分布:受纬度位置的影响,日本北部一、月气韩温国:北0部℃、以下朝(鲜寒及冷)我0国℃秦以岭上淮(河温暖 以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日本南部雨韩季:国南部)及短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长区 为亚热带带季风气候。
北海道
国
经纬度位置: 130°E—145°E
旗
徽
太
本州
平 洋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九州
濑户内海 四国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征
(1)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 (2)地势中间高,四周低,起伏大; (3)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4)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二、东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特征
⑴ 地形多种多样 ⑵ 主要地形及分布:
• 西部内陆:多高原和山地 • 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
• 东部半岛和岛屿:多山地和丘陵 ,平原狭小
⑶ 地西高东低 ⑷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 岛屿
人文地理学讲义[1].第1-4章
![人文地理学讲义[1].第1-4章](https://img.taocdn.com/s3/m/fba8283083c4bb4cf7ecd10f.png)
人文地理学本课程参考书目:[1] 张文奎编著. 人文地理学概论.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 金其铭,张小林,董新编著. 人文地理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 赫维人,潘玉君. 新人文地理学.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 翟有龙,李传永主编. 人文地理学新论.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5] 陈慧琳主编. 人文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6] 张善余著. 人口地理学概论.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编著. 城市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 宋金平主编,聚落地理专题.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等编著. 中国文化地理学概述(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王恩涌,王正毅,娄耀亮等编著. 政治地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1] 孙文昌,陈元泰. 应用旅游地理学.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 James People & Grarrick bailey. Humanity. West Public Company。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空间系统”。
本教材的定义:“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第1页)在地理学中,侧重于研究地表自然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作用的为自然地理学,而侧重于研究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事象(社会因素)的区域系统,揭示人类活动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作用的为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是指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的人文地理学,而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在内,主要指社会文化地理学,重点是研究文化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影响。
文化地理一教学讲义
![文化地理一教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e7447a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2.png)
03
历史性
文化地理学关注文化随时间的变化,研究文 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播、演变和影响。
05
02
特点
综合性、地域性、历史性和实践性。
04
地域性
文化地理学强调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 响和塑造作用,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 特色和发展差异。
06
实践性
文化地理学与实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研究成 果可为区域发展、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等提供 指导。
文化生态
总结词
文化生态是指某一地区或民族的文化 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
详细描述
文化生态关注的是人类文化与自然环 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适应,强调人类 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保护环 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03
文化地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文化地理学基础
介绍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理论和方法,阐述文化现象与
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区与文化景观
分析不同文化区的特点、形成过程 及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探讨文化 景观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文化扩散与文化整合
研究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的过程、 机制及影响,探讨文化传播和文化 交融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
文化生态与地方认同
分析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功能 及演化,探讨地方认同的形成、
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
生态文化教育
01
结合地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提高人
们的环保意识。
地域文化景观教育
02
利用文化地理信息,介绍地域内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增强
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遗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教育
03
阐明文化遗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7章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7章 第1讲 世界地理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9a4ae71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a.png)
缓的山地
返回导航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东部山地阻挡太平洋湿 润气流深入内陆,山地 东侧降水较多,气候狭 长分布;西侧为背风 坡,降水少
南
平均海拔最高
平均海拔高,冰雪面对
极
的大洲;冰川
阳光反射强烈,是酷寒
洲
广布
原因之一
第十七章 世界地理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知识扩展] 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思路 (1)地势高低对气候的影响 ①地形起伏对山地气候的影响:山地上随海拔的增加,气温降低, 降水增加,但是超过某一高度降水就不断减少,从而形成山地的垂直气 候分布。 ②地形起伏对山脉两侧气候的影响:高耸的山脉往往成为低层空气 流动运行的障碍,高大的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分界线。
第十七章 世界地理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考向 区域自然特征
明考向
(2020·1月浙江地理)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据图完成(1)~
(2)题。
第十七章 世界地理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1)雅鲁藏布江上游的“V”字形河谷形成的主要内、外力作用是
①板块张裂 ②板块挤压 ③风力侵蚀 ④流水侵蚀
返回导航
②大洲分界线
大洲 北美洲与南美洲
非洲与亚洲 亚洲与北美洲
亚洲与欧洲
分界线 __巴__拿__马____运河 __苏__伊__士____运河、红海 __白__令____海峡 __乌__拉__尔____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
其海峡
第十七章 世界地理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日
约14时
变
化
(地方时)
文化地理讲义.第1-2章
![文化地理讲义.第1-2章](https://img.taocdn.com/s3/m/953ad941dd3383c4ba4cd242.png)
文化地理学本课程教材:周尚意孔翔朱竑编著《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主要参考书目:[1] 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邓辉:《世界文化地理(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 赵世瑜,周尚意:《中国文化地理概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5] 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修订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胡兆亮,阿尔斯朗,琼达:《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王恩涌,胡兆量,周尚意等:《中国文化地理》,科学出版社,2008;[8] 杨海廷:《世界文化地理》,长春出版社,2008;[9]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Terry G. Jordan-Bychkov, Mona Domosh: 《The Human Mosaic: A Thematic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Geography (Eighth Edition)》, USA: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2001第一章文化与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的出现及其含义在我国,“文化”最早出现在《周易》里,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
这里“人文”与“以化成天下”,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这种以文教化便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
在西方,“文化”(culture)最早在拉丁语里指的是培育(cultivation)。
西方人论述“文化”要比中国人晚。
在1690 年安托万•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将culture 定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并有注释称“耕种土地是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最诚实、最纯洁的活动”。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解析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524e276310a6f524cdbf851a.png)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本单元课标15.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⑴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⑵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要点学纲一、人类文明的产生(一)前提:采集、狩猎→农耕、畜牧1.农耕、畜牧业发展成就;2.农耕、畜牧业发展的影响:⑴社会分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⑵早期城市的出现。
(二)基本标志1.私有制和阶级逐渐产生;2.国家开始形成;3.文字产生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参见表1)(一)两河文明(以古巴比伦文明为典型):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成就。
(二)古埃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和文化成就。
(三)古印度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
(四)华夏早期文明(五)古希腊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政治文明成就与城邦民主政治的实质(局限),文化成就注:“▲”为教材主干或重点知识,是涵育学科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科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种命题(尤其是高考选拔性考试)中的常考点;“△”为较重点知识,其知识地位和考试地位仅次于“▲”。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结合学纲提要,认真阅读课文并在课本上整理读书笔记。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培育出芋头,中国培育出水稻和粟,中南美洲培育出玉米和南瓜等农作物。
2.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人类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表1)古代文明中心地域主要时段文明的早期发展(主要成就)政治文化两河文明(典型:古巴比伦文明)西亚两河流域前3500年至前18世纪1.约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2.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汉谟拉比法典》1.创立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2.创作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诞生了著名的洪水与方舟传说;3.发明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古埃及文明东北非尼罗河流域前3500—3100年左右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1.创立象形文字,生产主要书写材料莎草纸;2.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造金字塔(体现法老至上权威,包含数学方面的知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印度文明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前6世纪至前4世纪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种姓制度1.释迦牟尼创立佛教;2.创作世界上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3.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希腊文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中部分海岛前8世纪至前5世纪1.公元前8—6世纪,发展起数量众多、具有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特征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城邦;2. 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1.文学:创作出优美的神话、严肃的悲剧、诙谐的喜剧;2.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3.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人类文明的早期发展(图1)1.古代埃及和西亚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了它们各自文化的特点?(8分)允许和鼓励学生开放性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地理老师总结(第一部分第1讲基础知识-地球部分)
![地理老师总结(第一部分第1讲基础知识-地球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8d988a255fbfc77da369b15c.png)
20ºW 160ºE 70ºE 160ºE 20ºW110ºWW 东半球 西半球 W 第一部分 世界地理复习要点世界地理总论第1讲 基础知识——地球部分[考纲要求]地球的大小。
东、西半球的划分。
南、北半球的划分。
高、中、低纬的划分。
地球的形状。
地轴。
两极。
赤道。
经线。
经度。
本初子午线。
纬线。
纬度。
南、北回归线。
南、北极圈。
经纬网及其意义。
时区的划分。
区时的计算和应用。
日界线。
北京时间。
[知识讲解](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1. 形状和大小:(2)两极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用N 表示;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用S 表示。
(3)赤道 :在地球表面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园 ,周长4万千米。
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1)经线 -----在地球仪上连结南北两极的线是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线一半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表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线圈一切经线圈都是通过地球两极,因而都在两极相交。
这样,每一个经线圈都被两极等分成两个180° 的半圆,这样的半圆叫 “经线”即 “子午线”。
(经圈之所以必须分成两根经线是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经度,二者相差180 ,是地理定位的需要。
)特点: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地轴是这个圆的直径,地轴是所有经线平面的交线),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经线圈可以把地球表面分为两个半球 ②所有的经线长度都是相等(约111Km/1°)③经线无穷多。
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
④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某地子午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即某地的经度。
在立体几何上是一种二面角度量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讲 地球与地球仪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讲 地球与地球仪](https://img.taocdn.com/s3/m/df57011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65.png)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1讲地球与地球仪初中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初中教材·对应内容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世界地理]上册—2.地球仪与经纬网。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世界地理]上册浙江卷第19题;北京卷第17(3)题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由上图可知:地球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特点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易误辨析]在下列两种情形中,是否会出现相同的结果?(1)在地球仪上的A点(如上图),两只蜘蛛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沿经线圈、赤道绕行一周,它们是否会相遇于A点?(2)在地球上的A点(如上图),甲、乙两人乘飞行器以同样高度、同样速度分别沿经线圈、赤道绕行一周,两人是否会相遇于A点?提示(1)会。
(2)不会,甲先到达A点。
二、地球仪1.概述地球仪是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
地轴与赤道面垂直,与黄道面有一个66°34′的夹角。
[绘图填图]在下图中绘出地轴与地球仪底座平面的夹角和黄赤交角,并标注度数。
提示2.经纬网(1)经线与纬线经线纬线形状半圆圆(极点除外)长度长度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相互关系相交于极点相互平行(极点除外)指示方向南北东西(2)经度与纬度项目经度纬度度数分界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赤道(0°纬线)度数划分0°经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分别为东经(E)和西经(W)(0°和180°无东西经之分)赤道向北、向南各划分90°,分别为北纬(N)和南纬(S)(0°无南北纬之分)经纬度计算经度差:同在东经或者西经,度数相减;分别在东经和西经,度数相加纬度差:同在南纬或者北纬,度数相减;分别在南纬和北纬,度数相加[易误辨析]地球上的点是不是都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提示不是。
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世界地理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含解析
![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世界地理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3fbe6d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1c.png)
第1讲世界地理概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1.建设陆上丝绸之路—-铁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①冻土广布,气候寒冷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③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④沙漠广布,气候恶劣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2.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沿线国家和地区()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地区集聚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系统更完善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A.①③ B.②③C.②④ D.①④解析:第1题,陆上丝绸之路主要途经中亚地区,铁路沿线没有冻土分布,①错;亚欧大陆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②对;沿线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③对;沿线沙漠广布,气候恶劣,④对。
第2题,从题目所给材料中可以看出,“一带一路”主要发展的是铁路和港口交通系统,不是发展高速公路、航空,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地区集聚,①对,②错;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③对;欧洲国家没有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④错.答案:1。
C2。
A(2019·云南师大附中测试)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完成3~5题。
3.甲处洋流的流向与性质是()A.西北寒流B.东南暖流C.东南寒流D.西北暖流4.甲附近海域()A.与同纬度相比海水蒸发更旺盛B.因北部石油泄漏,海水污染严重C.分布有寒暖流交汇成的大渔场D.沿岸观赏到茂密热带雨林景观5.与刚果河相比,尼日尔河()A.径流量更大B.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大C.结冰期更长D.水能资源储藏量更大解析:第3题,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在中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是寒流,北半球是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是逆时针方向,所以洋流方向是由东南流向西北方向,A对.B、C、D错。
世界地理 第一讲 世界陆地和海洋
![世界地理 第一讲 世界陆地和海洋](https://img.taocdn.com/s3/m/17dee8ed524de518964b7d11.png)
世界主要海峡
位置: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 国家: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 沿岸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重要性: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 洋流:莫桑比克暖流
世界主要海峡
位置:中国福建—台湾 东海—南海 国家:中国 沿岸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重要性:东亚至印度洋地区、西欧的航海要道之一 洋流:西侧—寒流 东侧—暖流
54oS
五、世界的地形
1、陆地地形
(2)各大洲经纬度位置和地形特征
澳大利亚: 分西部高原、 中部平原、 东部山地 (纵列)
110oE
130oW
五、世界的地形
1、陆地地形
(2)各大洲经纬度位置和地形特征
南极洲: 地形较单一,冰雪 大陆.平均海拔(超 过2000米)最高的 一洲.
七大洲主要地形区 斯堪的纳维亚 阿尔卑斯山 阿特拉斯山地 刚果盆地 德拉肯斯山地 西西伯利亚平原
世界主要海峡
、
位置: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 波罗的海—北海 国家:丹麦—瑞典 沿岸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重要性:波罗的海一大西洋航运要道 洋流:密度流
世界主要海峡
佛罗里达海峡
位置:佛罗里达半岛—古巴岛之间 墨西哥湾一大西洋 国家:美国—古巴 沿岸气候:北岸—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岸—热带草原气候 重要性:墨西哥湾一大西洋航运要道 洋流:墨西哥湾暖流
五、世界的地形
1、陆地地形
(1)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
五、世界的地形
1、陆地地形
(1)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特征
五、世界的地形
1、陆地地形
(2)各大洲经纬度位置和地形特征
北极圈
26oE
80 N
o
169oW 亚洲
亚洲: 地形复杂,起伏 很大;中部高, 四周低;高原山 地面积广大
人教版地理高二世界地理第1讲《地球和地球仪》张伟利郑州外国语学校
![人教版地理高二世界地理第1讲《地球和地球仪》张伟利郑州外国语学校](https://img.taocdn.com/s3/m/6ef4364a79563c1ec5da7195.png)
特殊 经纬线
①东、西半球分界:20°W 和160°E ②时区中央经线:经度为15 的整数倍
①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②高、中、低纬分界: 南北纬30°、60°、90° ③五带分界: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典例一】
1、关于甲地(35°N, 30°W)的叙述正确的是,
该地位于( D )
A.东半球
B.低纬度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2.地球仪:人们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仿造地球的形状, 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1)地轴:地球自转运动的旋转轴。 (2)极点: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指向北极星附近
的点是北极点,与北极点相反的为南极点。 (3)赤道:地球表面到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
(注意:地轴和赤道平面总是垂直的)
【典例二】
下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分别说出A、B两点的地理坐标。
A(60°S,40°W) B (40°S,70°W)
【本节小结】
第1讲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经纬网定方向; 2、运用经纬网定距离; 3、运用经纬网定最短航线; 4、运用经纬网定对称点。
郑州外国语学校 张伟利
(二)“最短航线”航向的判断:
(1)两地经度差等于180°时
80 °
①同在北半球:
60 °
从A到E: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
20 ° 80 °
20 ° 0°
40 °
(二)“最短航线”航向的判断:
(1)两地经度差等于180°时
80 °
①同在北半球:
60 °
从A到E: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
②同在南半球:
80 °
20 ° 0°
40 °
(2)两地在同一纬线上时 ①同在北纬:
2024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2单元 第1讲 课时3世界的气候
![2024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2单元 第1讲 课时3世界的气候](https://img.taocdn.com/s3/m/c0106a0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0.png)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
3.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 (1)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 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 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2)风带性质: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 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 燥。
安第斯山脉
低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
【特别提醒】 (1)特殊位置的气候分布 ①热带雨林气候: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 南部、中美洲东北部。 ②东非高原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 ③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南北美洲西海岸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多种气候。 ⑤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南北二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
第一讲 世界地理概况 第3课时 世界的气候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
01
生态原图 自主填绘
02
课堂互动 考点突破
03
试做真题 感悟高考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
[学习目标] 1.掌握世界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根据世界气候的分布图,说明主要气候类型 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形成原因。(综合思维) 2.根据各种气候资料图,正确判断气候类型,并能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成因。 (综合思维)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二单元 世界地理
气候带 气候类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热带
热带雨 林气候
赤道低气压
亚马孙河流域、
2021届高考地理教学案:第一讲 第1课时 地球和经纬网含解析
![2021届高考地理教学案:第一讲 第1课时 地球和经纬网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fa7a6f452d380eb63946db1.png)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一讲第1课时地球和经纬网含解析第一讲经纬网和地图[考纲展示] 1.经纬网及其意义;2.地图三要素;3.等高线地形图。
命题点经纬网地图和区域地图中距离的计算、方向的判断、最短航线的判断、比例尺及其计算,等高(深)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地形的判断、河流的判断、生产实践应用等。
题型设置直接考查经纬网、地图、等高(深)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时,以选择题为主;以经纬网地图、区域地图、等高(深)线地形图为载体,考查相关地理知识时,选择题、综合题均可命题。
考查形式以热点地区、重大地理事件、经纬网地图、区域地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空间定位、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距离的计算、方向的判断、最短航线的判断;以某区域等高(深)线地形图为载体,考查等高(深)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河流流向、流速的判断、地形部位及地形特征的判断,等高(深)线地形图的生产实践应用是高考关注的重要内容,主要有农业生产布局、交通线路选择、港口布局、水利工程建设、行进路线的选择等。
第1课时地球和经纬网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错误!略鼓的椭球体。
2.经纬网及应用(1)经纬网的特点①图一为地球侧视图;图二为地球错误!俯视图,图二为错误!北半球。
所有经线相交于错误!南北两极,所有纬线相互错误!平行.②相等的.图一相邻两条经线间隔为错误!30°,图二相邻两条经线间隔为错误!45°。
③所有经线长度错误!相等,约为错误!2万千米;纬线长度由错误!赤道向两极递减.④经线指示错误!南北方向,纬线指示错误!东西方向。
(2)重要经纬线及其意义①赤道-—错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南北纬的分界线.②南北纬错误!30°和南北纬60°—-错误!低、中、高纬分界线。
③错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错误!五带分界线。
④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错误!20°W和错误!160°E,东西经的分界线是错误!0°和错误!180°经线。
人文地理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
![人文地理第一章 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b215d602020740bf1e9b62.png)
Daniels P, Bradshaw M, Shaw D and Sidaway J (eds).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 [M]. Second edition. Harlow, England: Prentice-Hall, 2005. http:///
49491研究人地关系环境学派以拉采尔白兰士为代表a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决定论b以白兰士为代表的人地相关论c以拉采尔为代表的地缘政治学d以巴罗斯为代表的人类生态论50502研究景观人文景观景观学派以德国施吕特尔美国的苏尔为代表3研究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学派以德国的赫特纳赫美国的哈特向为代表4研究产业区位区位学派以韦伯廖什为代表51511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525253535454555556565757585859596060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明显的趋势传统的学科界线变得模糊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主讲教师: 联系方式:
,665136 办公地点:行政西前座417
精品课件
前言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基本框架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学习要求
精品课件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 3 考核形式:考试
精品课件
课程的基本框架
文化地理理论1 北大课件
![文化地理理论1 北大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2f0e0d2af90242a895e547.png)
亚历山大-冯· 洪堡 (AlexandervonHumboldt)
在近代地理学中,李特尔最早阐述了人地关 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并奠定了人文地理 学的基础。李特尔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应 从观察出发,而不能从观念和假设出发,主张地理 学的研究对象是布满人的地表空间,人是整个地理 研究的核心和顶点。创用“地学”一词,代替 A.von洪堡的“地球描述”。指出人地相关的一般 法则,运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 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并用传统划分的洲作为最大的 区域单位。在具体研究中偏重人文现象,把自然作 为人文的基本因素。主张地理学必须与历史学携手
文化地理
Cultural Geography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韩茂莉
主要讲授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地理学的发生、发展与分科 文化与文化地理 文化地理探讨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文化发展途径与文化传播 宗教地理与文化 语言地理及文化 种族、民族及其文化 流行文化与民间文化
康德(Immanuel Kant)
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 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些绕太阳运 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 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 似。
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是19世纪的科 学界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洪堡走遍了西欧、 北亚和南、北美洲。他所涉猎的科目非常广泛, 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矿石等。常被称为气 象学、地貌学、火山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 之一。洪堡在科学上的贡献是具有创造性的。 他的活动不仅限于科学考察成果方面,对于科 学理论方面也颇有贡献。他根据前人和自己所 测定的世界各地温度,于1817年第一个绘制了 全球等温线图,因此使同纬度各地的气候得以 互相比较,大陆气候和海洋气候的差别才因此 得以显示。他还把植物的分布和当地的气候和 土壤联系起来,提出植物如何受环境影响的问 题,而且把植被依景观的不同而把全世界分为 16个区。这样强调环境虽不免失之于偏,但在 科学史上仍有其地位,而且促进了植物地理学 这门新科学的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地理》导言
——《世界文化地理》第一讲
一、地理(Geography)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易·系辞》
“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xi),各有条理,故称理也。
”——唐·孔颖达
中国古代地理学
•政区地理:为政治服务的传统;
•山水地理:为历史服务的传统,《水经》、《水经注》、《水道提纲》、《西域水道记》;
•堪舆地理:为现实服务的传统
堪舆地理
禹迹图:计里画方
古希腊地理学
•Geography:大地的描述;
•哲学、天文学、几何学、地理学结合;
•地球概念的提出,五带的划分;
•地图及经纬网的使用
(一)什么是地理学(Geography)?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地球圈层结构图: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二)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群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特征,这些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特征构成一群人的共同行为模式。
如共同的语言、行为、思想、生活习惯、技术、价值观等,并由此将人们社会性地联系在一起。
(三)什么是文化地理学?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区域多样性问题,揭示不同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的功能联系。
它描述和研究语言、宗教、经济、政治和其他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变化性和稳定性,解释不同地方的人类活动在表象和功能上的差别。
二、地理学研究中的区域问题
1.区域(自然地理区、文化地理区):
1)地域;
2)边界;
3)位置: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2.尺度:大、中、小
地图比例尺:大、中、小
(一)世界自然地理区
1. 世界大陆与世界大洋
地球表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地球总面积51000万KM2;
海洋36100万KM2 (71%);
陆地14900万KM2 (29%)。
世界七大洲(万KM2 )
亚洲(4300)
非洲(2984 )
北美洲(2425 )
南美洲(1828 )
欧洲(1060)
南极洲(1400)
澳洲(大洋洲)(896)
世界四大洋(万KM2 ):
太平洋(17968)
大西洋(9310 )
印度洋(7492 )
北冰洋(1310 )
1.亚洲
欧—亚分界线:乌拉尔河——乌拉尔山——里海——黑海——博斯普鲁斯海峡非—亚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2.非洲
3.北美洲
6.南极洲
世界气候带
世界植被
世界土壤
世界自然区
1. 文化区
•1)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al region)
•2)功能文化区(function cultural region)
•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al region):
1.1 形式文化区
•具有一个或多个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区内的文化特性是一致的,其边界具有过渡性和模糊性。
世界小麦分布图
形式文化区图示
欧洲的语言、宗教文化区
1.2 功能文化区
•通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宗教的功能形式而组织起来的文化区。
区内文化特征具有异质性,有明显的节点和边界。
功能文化区可以包括不同的形式文化区。
北京市行政区
摩门教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
1.3 乡土文化区
•非具体的,存在于居住者脑海中,被一部分人们共同认可的区域,如“南方”、“北方”、“关东”等。
是研究民间文化的重要工具。
美国Dixie乡土文化区
(二)世界文化地理区
世界文化区
文化区划分的指标
1. 民族
2. 语言
3. 宗教
5. 经济
6. 历史
12个世界文化区
• 1. 欧洲 2. 俄罗斯
• 3. 北美 4.中美 5.南美
• 6.北非/西南亚
•7.亚撒哈拉非洲
•8.东亚 9. 南亚 10.东南亚
•11.澳大利亚
•12.太平洋地区
世界文化区:
1.欧洲文化区:西欧、北欧、东欧、南欧、不列颠诸岛
2.俄罗斯文化区:俄罗斯核心区、东部边疆区、西伯利亚区、远东区
3. 北美文化区:大陆核心区、南方区、西南区、西部沿海区、腹地农业区、边缘内陆区、法语加拿大区、新英格兰沿海区
4. 中美文化区:墨西哥区、中央美洲区、加勒比区(大安德列斯区、小安德列斯区)
5. 南美文化区:巴西区、北部毗加勒比区、西部高山区、南部地区
6. 北非-西南亚区:北非过渡区、马格里布、埃及、中东、阿拉伯半岛、非阿拉伯地区(Empire States)、突厥斯坦
7. 亚撒哈拉非洲:西非、南非、东非、赤道非洲
8. 南亚文化区:印度恒河平原区、西部巴基斯坦区、北部尼泊尔-不丹区、东部孟加拉区、南部达罗毗荼-斯里兰卡区
9. 远东文化区:中国核心区、新疆区、西藏区、蒙古区、韩-日-台三角区
10. 东南亚文化区(印度支那):中南半岛区、海岛区
11. 澳大利亚文化区:澳大利亚核心区、澳大利亚边缘区、新西兰区
12.太平洋文化区: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