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考

合集下载

对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的理解

对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的理解

对黑格尔艺术的终结的理解
黑格尔艺术的终结是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美学》中
提出的观点。

根据黑格尔的理论,艺术是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一
种形式,它通过艺术品的创作和欣赏来实现。

然而,黑格尔认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逐渐失去了其在人类精神发展中的重要性,
并将被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所取代。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终结是由于人类精神的进步和发展。

在他
看来,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和传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而这种表
达方式在其他领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例如,哲学、宗教和科学等
领域提供了更深刻、更准确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取代了艺术在这方
面的角色。

此外,黑格尔还认为,艺术的终结也是由于艺术自身的局限性。

艺术是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它无法达到理性的高度。

而随着人类
思维的进步,人们对于理性和科学的追求日益增加,艺术在这方面
的表现力逐渐受到限制。

然而,黑格尔并不是认为艺术完全消失了,而是指出艺术在人
类精神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艺术仍然存在,但它已经不再是
人类思想和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

相反,哲学、科学和宗教等更理
性的领域成为了更为重要和深入的表达方式。

总结起来,黑格尔艺术的终结是指随着人类精神的进步和发展,艺术逐渐失去了其在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方面的重要性,被其他更
为深入和准确的表达方式所取代。

然而,艺术仍然存在,只是其地
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摘要】黑格尔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形式,是思想和感性的统一体现。

在他看来,艺术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形式到抽象形式的过程,最终达到哲学的高度。

黑格尔认为,当艺术达到哲学的境界时,艺术就会终结,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这种艺术终结论引起了许多讨论和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对艺术的贬低,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对艺术的赞美。

无论如何,黑格尔的美学终结论在后来的美学理论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艺术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虽然具有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但其对艺术的评价和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讨论。

【关键词】引言、黑格尔、美学、艺术、历史发展、终结论、评价、影响、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人类思想史上,黑格尔被誉为近代哲学的巨匠,其思想影响深远,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美学。

在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中,他对艺术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他关于艺术终结论的观点。

通过分析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

在本文中,将重点探讨黑格尔对艺术的认识、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的阐述,对艺术终结论的评价以及美学终结论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呈现出黑格尔美学中关于艺术终结论的丰富内涵,同时也对读者们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和思考提供一定的启发。

2. 正文2.1 黑格尔对艺术的认识黑格尔认为艺术是表现自由精神的一种形式,是人类抽象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中介。

他将艺术视为一种思想的表达方式,认为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传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

黑格尔指出,艺术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精神的外在表现,是思想和形象的结合体。

他强调艺术的重要性,认为艺术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现,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形式。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达,是人类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与观众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亚瑟·丹托艺术终结论面面观

亚瑟·丹托艺术终结论面面观

亚瑟·丹托艺术终结论面面观
亚瑟·丹托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艺术家、作家和教育家,他对当代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见解。

他的著作《艺术终结论》(The End of Art)是他对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思考和探讨。

在这本书中,丹托提出了一种非常激进的观点,认为当代艺术已经到达了一个终结的阶段,艺术的历史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再有新的东西可以被创造出来。

这一观点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议和讨论,甚至有人批评他是在颠覆传统的艺术观念,但无可否认的是,丹托的观点确实对当代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丹托的观点并不是在宣扬艺术的终结和虚无,而是在指出当代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定义和价值观,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审美的追求和表达,艺术家已经从传统的审美意识中解放出来,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和文化的现实问题,通过艺术作品来反映和表达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变革。

艺术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实践和文化批判,通过艺术作品来探索和表达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对艺术未来走向的探讨——基于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

对艺术未来走向的探讨——基于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

054《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通过丹托艺术终结理论的研究对艺术未来的走向进行探讨。

丹托吸收前人的理论,从艺术的哲学化进行分析,并根据现代杜尚的艺术作品,对艺术进行了阐释与解读,暗示着艺术品的使命被哲学完成了。

深入探索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他认为艺术的终结,是艺术在历史性方面的终结。

从艺术的历史属性来看,由绘画到电影的发展,证明艺术是再现的事实,再探讨艺术由再现事实转为表现理论,证实艺术历史维度的终结。

最终,对艺术未来的走向分析与畅想,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功能性表现与其复归。

艺术始终如一地存在,但其内涵与意义却各异。

[关 键 词] 艺术的终结;艺术;阐释;丹托对艺术未来走向的探讨——基于丹托的艺术终结理论王金霖一、艺术的哲学化丹托首先从柏拉图和康德的理论对艺术本身进行分析。

柏拉图将艺术实践和创造现象视为同一实体,强调了哲学的真实性。

按照柏拉图的理论,艺术和哲学与工匠所掌握的实践知识是相对立的,艺术家只能模仿工匠们的制品。

柏拉图还论断:人只要知道想模仿的事物是什么样子,哪怕对此事物的其他方面毫无了解,他也能模仿它。

因而,如果人所模仿的就是知识,艺术彻底停留在一个模仿的现象范围内,艺术的本体概念消失。

在康德那里也有着相似的理论,康德对艺术品的态度是他所谓的无功利性,就是一种相对性的态度。

可以说艺术品不存在甚至消失,也不会对人以及社会造成影响。

艺术品离开功利性,它存在的价值就是它的无价值。

既然如此,艺术为何合法地存在着?丹托指出,自从哲学开始侵略艺术以来,哲学史就不断地试图抹杀艺术的存在,并将其视为一种合法的行为;然而,有时哲学又会试图将艺术视为与哲学本身一样,以此来让其获得某种程度的合法性。

换句话说,从艺术的角度来讲,美学可能会带来一些危险,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这种危险可能会被代替。

杜尚的《泉》为丹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众所周知,《泉》这个作品,整体就是一个男用小便器,它之所以成为一件艺术品,是因为杜尚给予它超越男用小便器这种单纯实物并具有更进一步的性质。

对“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

对“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

对“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摘要】艺术终结论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传统艺术形式已经触及尽头,而新兴艺术形式正在崭露头角。

本文从探讨“艺术终结论”的角度入手,分析其在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与限制。

展望了艺术发展前景,探讨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特别关注了新兴艺术形式的崛起,如数字艺术和社会实践艺术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讨论,我们最终得出了对“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发展前景的综合思考,指出艺术仍然具有无限可能性,加强创新和跨界合作是发展的关键。

艺术不会终结,只会不断重生和发展。

【关键词】艺术终结论, 艺术发展前景, 探讨, 展望, 影响, 局限, 挑战, 机遇, 新兴艺术形式, 结论, 思考1. 引言1.1 概述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发展前景“艺术终结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艺术创作已经触碰到了极限,进而主张艺术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

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艺术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艺术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只是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变化和演变。

在当前艺术领域,许多新兴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拓展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与感知。

艺术与科技、社会的融合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和形式,表达对社会、生活、人性的思考与反思,促使观众重新审视世界和自我。

艺术发展前景充满着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开放心态,积极接纳新的艺术形式和思维。

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才能让艺术在变革的时代中保持活力和魅力。

这样的讨论和思考,正是我们对“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发展前景的重要思考之一。

2. 正文2.1 对“艺术终结论”的探讨“艺术终结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些人认为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传统艺术形式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数字艺术和虚拟现实等新兴形式。

他们认为,人类的审美趋势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艺术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摘要】黑格尔美学认为艺术是精神世界的最高形式,承载着普世真理和普遍理念。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精神的真实本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逐渐走向终结,进入哲学和宗教的领域。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指出,当代社会已经超越了艺术的方式表达,而转向其他形式。

这一观点引发了许多批评和争议,一些人认为艺术永无终结,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黑格尔的观点对当代艺术发展仍有启示,提醒人们思考艺术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当今社会中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的解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为当代艺术的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艺术、终结论、哲学、定义、功能、艺术发展、观点、解读、批评、反对意见、启示、当代艺术、借鉴。

1. 引言1.1 介绍黑格尔美学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美学理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美学》中,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现代美学的开山之作。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艺术被视为思维与物质的结合体,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达形式。

艺术不仅是审美经验的载体,更是人类理性的表达途径。

通过艺术,人们能够超越现实世界的局限,进入理想之境,体验美的普世性和永恒性。

黑格尔认为,艺术具有超越性和绝对性,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真理、美感和道德。

在他看来,艺术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必要阶段,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表达和实现。

黑格尔强调艺术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认为艺术应当受到尊重和重视。

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的内涵和作用,为后世的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的深入学习和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的真谛和意义。

1.2 艺术在黑格尔哲学中的地位在黑格尔哲学中,艺术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扮演着连接个体与普遍精神的桥梁。

艺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是思维和感性的结合体,能够通过具体形象和符号来表达普遍的观念和理念。

亚瑟·丹托艺术终结论面面观

亚瑟·丹托艺术终结论面面观

亚瑟·丹托艺术终结论面面观亚瑟·丹托是 20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品,包括《迷宫》、《天使的晚餐》等。

他的艺术观念和风格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代表,对后来的艺术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亚瑟·丹托的艺术风格和对艺术的终结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亚瑟·丹托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堪称独特,他将自己的创造力和哲学思想融合到了他的作品之中。

他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主要特点是:超现实的画面想象力、自由画风、奇幻色彩和不合常理的组合方式。

亚瑟·丹托的画作《天使的晚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群天使在享受晚宴,在画面中,天使们的身体和面容变得错乱和扭曲,带有浓重的梦幻色彩。

通过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丹托创造了一个难以想象的世界,让人不禁感到诡异和神秘。

另外,亚瑟·丹托还在他的作品中大胆的使用了符号和象征主义的元素,这些元素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性。

例如在他的画作《迷宫》中,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都具有特定的含义,代表着人类的各种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种特殊的画面符号,丹托使得他的画作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和表达。

另外一个让亚瑟·丹托成为艺术史上重要人物的原因,是他提出了一种极具争议性的艺术观点——“艺术的终结论”。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已经到达了发展的顶峰,画家已经没有更多的可创新的东西了,艺术已经无法超越自身。

尽管亚瑟·丹托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批判,但是在今天看来,他的想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在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之后,艺术呈现出一种新的形式,不断涌现出新的艺术品种类,但是旧有的艺术形式似乎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力量和独特性。

结论亚瑟·丹托的艺术风格和对艺术的终结论表明了他在艺术领域的伟大。

他特殊的艺术作品和独具特色的潜在思考,我们可以从他的创作中感受到当时人们对艺术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摘要】黑格尔认为,艺术是自我实现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显现。

随着历史的进程,艺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符号时代到古典时代再到现代时代。

黑格尔认为,艺术将在现代时代达到顶峰,并呈现出终结的趋势。

他认为,随着哲学和宗教等其他形式的出现,艺术将逐渐失去其独特性和重要性。

尽管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引起了很多争议,但其对于现代艺术的影响仍然广泛。

现代艺术家们在创作中常常受到黑格尔美学的启发,尝试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追求更加个性化和自我表达。

对于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反思也是必要的。

我们需要思考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在当代社会中重新定义艺术的意义和重要性。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的探讨和反思,可以为未来艺术的发展提供启示,为艺术界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艺术终结论、艺术发展、现代艺术、反思、启示、展望1. 引言1.1 引言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今天这个充满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的世界里,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终结论是否依然适用,成为了许多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艺术的历史发展、艺术的终结论、美学的重要性以及现代艺术对黑格尔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黑格尔对艺术的看法,并从中找到启示和展望。

在本文中,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探讨其对我们当下以及未来艺术发展的影响。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其对艺术终结论的探讨更是引发了无数艺术爱好者们的思考和争议。

在这里,我们将以探究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为主线,深入剖析其中的内涵和启示,以期为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2. 正文2.1 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黑格尔美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对艺术的本质、目的和意义的独特见解。

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精神的表达和具体化,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外在呈现。

他强调艺术作为自觉自我展示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之一。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

“艺术终结”问题及理论思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艺术终结”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至少自黑格尔以来,这个问题就被不断讨论。

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面对20世纪艺术的新进程,尤其是面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新情况时,这一问题则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引人瞩目。

“艺术的终结”、“艺术理论的终结”、“艺术世界的终结”,甚至“美学的终结”都得到了当代美学和艺术哲学的持续性争论和讨论。

本文旨在通过对黑格尔以来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理论阐述,探讨“终结”问题的意义和理论实质。

一、黑格尔与艺术终结问题黑格尔之前就出现过关于艺术终结问题的片言只语。

有研究者观察到,在早期关于艺术的历史描述中,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认为,青铜艺术在第121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后就停止了。

G.瓦萨利1550年出版的《意大利杰出画家、雕塑家与建筑家的生平》描述米开朗琪罗的作品时说,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表现了“艺术的终结和完美”(theendandtheperfectionofart)。

画家普桑曾经抱怨卡拉瓦乔走到了毁灭绘画的世界;保罗•德拉罗奇在1839年观看银版照相法(daguerreotype)时说:“自今日起,绘画已经死亡(fromtodaypaintingisdead)。

,这些言论是就某一具体的艺术而言的,并不具有某种艺术史的基本哲学和美学意识,真正从哲学意识的高度提出艺术终结问题的是黑格尔,他在《艺术哲学讲演录》中谈到浪漫艺术时提出了“艺术终结”这个概念。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既与他对艺术史发展进程的历史意识有关,也与他的理念学说的哲学目的论密切相关,并且哲学目的论支撑着他关于艺术史的历史意识。

黑格尔写道:“每个人在各种活动中,无论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还是科学的活动,都是他那个时代的儿子,他有一个任务,要把当时的基本内容意义极其必要的形象制造出来,所以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替一个民族的精神找到合适的艺术表现。

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

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

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艺术死亡”、“艺术史结束”、“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呼声,在当代欧美美学界和艺术界竟愈演愈烈,对中国本土的美学和艺术也开始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空洞口号”之源,既非艺术家也不是纯美学家所创,而是肇源于当代分析哲学家阿瑟·丹托(Arthur C. Danto)“艺术终结”的宣称。

然而,在这位原创者那里:其一,(艺术)终结≠死亡(death);其二,(艺术史)终结≠结束(stopping)。

实际上,丹托终结观念的背后隐匿丰富的美学意蕴,那么,艺术何以终结呢?一、从黑格尔到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在历史上,提出“艺术终结”的第一人,还是那位德国古典哲学巨擘黑格尔。

据考证,这种观念始创于1828年,黑格尔最后一次授美学课的前一年,后来被学生霍托编入《美学讲演录》。

其实,在黑格尔那里,将艺术逼向了“终结之途”的是两种东西:一个是思想体系方面的“内在背谬”,这是其所“思”的;另一个则是他身处时代的整体艺术和文化状况,这是其所“感”的。

这便构成了双重的张力,一面是“时代与艺术”的张力(市民社会对艺术不利),一面是“艺术与观念”的张力(艺术向观念转化),黑格尔则试图将这两者融会在一起。

从“时代与艺术”错位来看,黑格尔确认“艺术却已实在不再能达到过去时代和过去民族在艺术中寻找的而且只有在艺术中才能寻找到的那种精神需要的满足……我们现时代的一般情况是不利于艺术的”(黑格尔,第14页)。

黑格尔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论断,这是由于,与艺术繁荣相抵牾的“现时代”正是黑格尔所说的近代“市民社会”。

在这个时代,艺术发展到“喜剧”阶段而最具“散文气息”,市民社会以“偏重理智”的总体趋向对艺术加以禁锢,从而使艺术不再能满足民族“时代精神”的需要。

“艺术终结”的逻辑终点,也正是黑格尔“艺术史哲学”的终结之处。

从“艺术向观念”转化来说,“从这一切方面看,就它的最高的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了。

……毋宁说,它已转移到我们的观念世界里去了”(黑格尔,第15页)。

艺术终结抑或艺术突围——当下“艺术终结论”及其中国语境的反思

艺术终结抑或艺术突围——当下“艺术终结论”及其中国语境的反思

艺术终结抑或艺术突围终究会被宗教和哲学所取代。

就前者而言,艺术拥有自己独立自足的历史,艺术的终结意味着特定的历史表现形式的完成,意味着一个新的开端;就后者而言,艺术作为精神的显现,仅仅是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成就”或一种形式,伴随着它的完成,艺术的形式也已“终结”,而被哲学所超越。

这样一来,我们发现,黑格尔的命题其实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艺术(作为绝对精神的演绎方式)终结了,而另一方面艺术(作为实存的艺术现象)却并没有终结。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命题受到了美国学者丹托的关注,不过,丹托显然是以一种反思的立场批判黑格尔和对“艺术终结”进行新的阐释。

学界在讨论丹托“艺术终结”思想时,更多立足于叙事话语的角度,认为丹托提出了与黑格尔不一样的“艺术终结”的话语逻辑。

笔者以为,虽然丹托将“艺术终结”置于叙事模式的话语逻辑中,但他对“艺术终结”的讨论,其主要目的却是在于揭示和批判哲学对艺术的压制和剥夺。

丹托并不认同学界将黑格尔的命题仅仅归于绝对精神发展中的一种历史形式,而意在通过对“艺术终结”的表面逻辑的分析去反思其内在本质。

在他看来,黑格尔命题的实质是哲学对艺术的压制和剥夺,艺术哲学史就是哲学压制和剥夺艺术的历史。

这在《艺术的终结序言》中有着明确表达:这部论文集的批判对象是哲学发动的对艺术进行剥夺和侵犯的两场运动。

丹托指出,黑格尔实质上是继承了柏拉图和康德意义上的哲学对艺术的剥夺策略,这种剥夺是一种有着政治隐喻的潜移默化的剥夺。

此外,与黑格尔的终结诊断不一样,丹托还指出,艺术终结之后,艺术迎来的并非消亡,艺术的终结所带来的是艺术对哲学的反终结。

为了证明这一点,丹托特别将艺术与修辞学类比,并将二者与哲学进行区分,以表明权利被剥夺之后的艺术是如何反过来对哲学进行反终结的。

丹托认为,艺术与修辞学是一种感化和劝说模式的表达,而哲学是一种推理模式的表达,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艺术不必,也不应服务哲学而最终让位于哲学。

哲学如何剥夺艺术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

哲学如何剥夺艺术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

当代“艺术终结论”对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这一观点促使我们反思艺术的本质和价值,重新审视哲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促使艺术家们重新审视艺术创作的目的和方法, 进一步探索艺术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2、哲学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
哲学和艺术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在很多情况下,哲学思想对艺术创作和欣 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样地,艺术作品也能够传达哲学思想和观念。在当代 社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哲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和 多样化。 3.未来哲学和艺术发展趋势
一、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
1、当代“艺术终结论”的背景 和影响
“艺术终结论”这一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一书。尼采认 为,随着现代社会的理性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失去了对生命的本能 体验和审美能力,导致艺术的消亡。在当代,这一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些哲学家和艺术家认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使 得传统艺术创作的独特性逐渐消失,艺术因此走向终结。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艺术终结论”在当代社会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从哲学 的角度来看,“艺术终结论”反映了当代社会中哲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通过 深入探讨这一话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的本质和价值,同时也能够更好 地发挥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谢谢观看
3、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艺术家的启示及其对艺术创作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对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启示。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艺术的 真理性和存在意义,而不是仅仅追求技巧和形式的创新。这种思想对很多艺术 家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启示,激发了他们对艺术的深入思考和创作。
三、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

从后现代视域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从后现代视域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

从后现代视域看黑格尔“艺术终结论”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是指一种哲学观点,认为艺术在当代已经到达了自己发展的最高点,无法再继续发展,而需要被其他形式的表达方式所替代。

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艺术家和文化评论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和反驳。

但是从后现代的视域来看,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真理,而是一个受到历史和文化背景影响的局限性观点。

在当今世界,艺术已经不再只是单一的表达方式,而是多元化的,包含了众多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5个不同的例子,探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为什么是一个受限的观点。

首先,让我们看看电子运动音乐。

这种音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成为一种主流艺术形式。

电子运动音乐通过计算机和其他数字设备产生,以厚重的鼓点和快速的电子旋律为特色。

这种音乐形式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当今的文化中,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社会意义。

其次,我们来谈谈塑料艺术。

前不久,一位华裔艺术家刘鹏用塑料玩具制作了一组“福禄寿”雕塑,这组作品不仅创造了多种新型的材料技巧,更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塑料艺术的出现,让艺术家可以用更广泛的素材和更灵活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理念和思想。

第三个例子是跨界艺术。

跨界艺术是指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不同风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

很多现代艺术家通过跨界合作,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作品,从音乐和舞蹈到电影和数字艺术,艺术家们能够以更开放和多样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

第四个例子是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是无处不在的艺术,它将环境和艺术融为一体。

通过在公共空间创造艺术品的方式,环境艺术家表达了对城市环境和公共空间的探索和思考。

环境艺术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还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和重视。

最后一个例子是互动艺术。

互动艺术是通过观众和作品之间的互动来创造艺术体验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它借助于现代科技,创造出了无数令人惊叹和具有前瞻性的作品。

论文: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论文: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

67056 艺术理论论文浅议黑格尔美学中的艺术终结论“艺术终结论”这一概念,普遍认为最早出现在黑格尔的《美学讲演录》有关于艺术发展到最后阶段的分析里,艺术终结论实则是在黑格尔哲学体系语境之下对于艺术发展做出的判断。

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黑格尔把美称为美的理念,其本意是说,“美本身应该理解为理念,而且应该理解为一种确定形式的理念,即理想。

”[1]理念就是概念与客观存在的统一,同时理念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和自我完善之中。

艺术也按照其理念与形式的不同,以三个各相区别的状态发展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在象征艺术中自然形式和物质内容支配着精神。

在古典艺术中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因素达到平衡从而达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

但理念是发展变化的,它的发展不断壮大最终打破古典型艺术理想与形式和谐共存的状态,并逐渐超越并控制创作形式成为主体。

从最原始的象征型艺术来看,这也就是从形式大于理念,形式与理念达成和解,后来形式无法继续束缚理念的发展。

“浪漫型艺术”便取代了“古典型艺术”。

精神内容超出物质形式进一步的发展必然造成作为主体的精神的超越和作为体的物形式之间的决裂。

浪漫型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绝对精神不断克服外在形式的阻碍而回复到自身的本性,这种主体原则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即一种情感冲动,人之性格独立占主导地位。

这种分裂不但导致浪漫艺术的解体,而且也要导致艺术本身的解体。

最后理念抛弃了形式艺术终结转化为宗教与哲学。

“我们现在已不再把艺术看作体现真实的最高方式。

”[2]艺术在象征型艺术和古典型艺术阶段都缺乏的自由,必须依附于具体的客观形象或形式。

而在浪漫型艺术阶段艺术可以自由地探索和表达艺术家的内在主体意识,艺术不在拘于形式的表现而转为精神的表达,于是外在的形式也退居为精神意志向客观世界表达所需的语言和符号,艺术最后将走向自在自为的自我阐述阶段。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明确指出“我们诚然可以希望艺术还会将蒸蒸日上,日趋于完善,但是艺术形式已经不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了。

对艺术何以不可“终结”原因的梳理及思考

对艺术何以不可“终结”原因的梳理及思考

Arts circle理论广角对艺术何以不可“终结”原因的梳理及思考文/廖倩云【摘要】“艺术终结”的话题大约30年前在中国出现,且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诸多关于艺术命运、“生活美学”,以及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讨论。

实际上,借此话题的提出,不仅为我们就艺术未来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探讨的契机,也为我们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思考不同民族精神文化现象及价值提供了一个切入口。

关于“艺术终结论”的阐释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有着不同话语内涵,本文通过展开关于这一话题不同的“终结”逻辑之内涵(以黑格尔和丹托为例),而试图从不同的视域下探讨“艺术”存在的根据,并提出新的思考。

本文认为,理性的把握总是在现象过去之后,“艺术”这一概念的创造可以看作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尝试,而它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必然“终结”。

另外,从弗洛伊德心理学和佛教哲学中可以知道,我们得以继续存在于此世间的根本乃在于对美妙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世界及感性本能的外化表达方式,它符合人类深层次的某些心理需求,也是作为人类对美、愉悦和人生幸福追求的一种典型化方式,它体现为生存意义和价值的载体。

另外,从儒道两家的传统艺术精神中,我们也能找到艺术永恒的价值。

肯定了现世的存在价值即意味着肯定了对美、愉悦的追求,在此前提下,具有精神满足和审美表征的那部分艺术(即使它不再叫“艺术”)就绝不会终结。

【关键词】艺术终结论;黑格尔;丹托;弗洛伊德;儒道艺术精神;美;愉悦一自19世纪,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出了“艺术终结”的话题后,便由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诸多关于艺术命运,乃至延展至今颇为热门的有关“生活美学”的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讨论。

实际上,借此看似具有颠覆性话题的提出,不仅为我们就艺术之未来何去何从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探讨的契机,也为我们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思考不同民族精神文化现象及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入口。

但“艺术”是否真的就此走向终结,答案却是值得怀疑的。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

艺术终结及其归宿艺术终结及其归宿是一个众多艺术家、评论家和观众长期争论的问题。

一方面,有人认为艺术是永恒存在的,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有终结的一天;也有人认为,由于社会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艺术将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失去其现有的功能和意义。

对于第一种看法,支持者认为艺术与人类文明紧密相连,始终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艺术是人类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表达,是思想、情感和审美的表达方式。

无论是古代的绘画、雕塑,还是现代的音乐、电影,艺术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

在今天,艺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对世界和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之一。

艺术是不会终结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化和发展。

也有人认为,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艺术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危机。

随着人们对实用主义和经济效益的追求,艺术逐渐被商业化和消费化。

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观众和支持者,艺术家面临着日益困难的生存环境。

新兴科技的应用也使得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冲击,新的数字媒体艺术逐渐崛起,取代了传统的艺术形式。

在这个背景下,有人担心艺术将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和意义,最终走向终结。

不论是支持艺术存在的观点,还是担忧艺术终结的观点,都不能忽视现实和未来的发展。

艺术的终结与否,将取决于我们对艺术的珍视和投入。

如果我们能够继续支持和推动艺术的发展,保持对艺术的热情和欣赏,那么艺术将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艺术家们也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政府和社会机构也应该给予艺术更多的支持和保护,为艺术家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关于艺术终结及其归宿的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艺术的终结与否将取决于我们对艺术的态度和行动。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保证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让它永远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考丹托在艺术哲学成为现实的基础上,作出了艺术愈加依赖于理论的判断,从而得出了艺术家正将工作移交给哲学家的结论。

黑格尔始终是在思想体系内推断出艺术衰亡的命运,认为艺术会逐渐丧失真理和生命而日渐式微,而丹托则在狂飙突进的现代艺术运动中反思,预言艺术发展的动力已经枯竭,我们终将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

即使黑格尔和丹托对于艺术终结的命题有着不同的阐释,但他们的预言却昭示着相同的未来图景:艺术终将被哲学取而代之。

时至今日,艺术从来就没有真正终结过,不过自杜尚开启了观点至上的历史,艺术语言与观点表现出割裂的态势,科技理性在漠视生命个体性的同时也在消解艺术的功能,使我们意识到艺术终结论并不是虚妄的预言,而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命题。

理性主义与艺术的冲突18世纪的启蒙运动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对理性的信仰。

启蒙思想家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

正是这种理性思想的锋芒,让黑格尔看到了艺术必将衰亡的命运。

在他看来,艺术的最高任务是用感性去显现理念,在一个“偏重理智”的时代,艺术会逐渐丧失它自身的水平———感性,所以,艺术已经不再是实现人类心灵的最高旨趣的必要方式,因而艺术会向宗教过渡,最终将被哲学取代。

他说:“从这个切方面看,就它的最高职能来说,艺术对于我们现代人已是过去的事情了。

所以,它也已丧失了真正的真实和生命,已不复能维持它从前的在现实中的必需和崇高地位,毋宁说,它已经转移到我们的观点世界里去了。

”[1](P15)在丹托看来,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包含着一个“理论氛围”,只有在艺术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才能把握其特性。

丹托说:“授予《布瑞洛盒子》和《泉》以艺术地位,与其说是一种宣告,不如说是一种发现。

那些专家是真正的专家,就像天文学家是关于某个东西是否是星星的专家一样。

他们发现那些作品具有意义,而它们那难以识别的类似物却缺乏这些意义,而且他们还发现这些作品具有这些意义的方式。

”[3](P751)在丹托看来,靠感性是不能真正理解艺术作品的,只有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深入到艺术史和艺术评价等构成的“理论氛围”中才能真正理解到作品本身。

不论黑格尔还是丹托,他们关于艺术终结的预言,都与启蒙运动之后的科学理性至上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理性主义是一种对世界实行逻辑化的区分并将其对象化的知性思维方式,它把主体与客观世界抽象地对立起来;人与人之间变成相互利用的关系,人与世界只剩下纯粹的手段,精神的生命在冰冷的理性和法权社会之中被逐渐消解,独立自主的整体和自由散失殆尽。

哲学家J.G.哈曼强烈反对理性主义,他不无幽默地说:“上帝不是个数学家而是个艺术家。

”面对启蒙理性的“对象化”的世界和功利主义的王国,黑格尔认为,现代“偏重理智”的文化精神极其不利于艺术的发展。

鉴于此,黑格尔感叹道:“命运把那些古代的艺术品给予我们,却没有把那些艺术品在其中开花结果的当时伦理生活的春天和夏天一并给予我们,而给予我们的仅仅对这种现实性的朦胧的回忆。

”[4](P229)对于“终结”的预言,除了艺术的终结外,还有“因克隆技术的发明来说生育将不再为性情左右,成为纯粹的技术行为,遂预言家庭终结者;另外,还有因信息技术的发达而预言书写文字,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印刷、出版、书店、有围墙的图书馆与学校亦将终结者等等,不胜枚举,似乎一切关系人类道德、性情、信仰、智能、行为的传统方式都将因新技术的滥觞而消亡殆尽,最终导致传统中人的概念的终结。

”[5](P54)所有这些关于终结的预言都透露出对于科学技术的魔力的迷信。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物质财富高速增长、社会生活急剧转变的同时,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崇拜近乎迷信,“人们以为科学是无所不能的,不过,事实上科学将对象物质化的特征,必然导致对人的物质性一面的重视,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人的精神性一面的忽视,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此长彼消的局面。

”[5](P20)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艺术在克服科技理性的局限性、构建人的精神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艺术运动正是对科学理性主义最顽强的抵抗,理性思维的主宰地位在艺术领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野兽派、达达派、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各种流派都是以对抗理性主义为目的的,正是“以这种非理性意志主体为基础的现代意识对资本主义理性的反抗,产生了对个体独异性的追求”[6](P142),形成了艺术史上绚丽多彩的局面。

“但自抽象主义出现以后,艺术探索渐次向语言内部倾斜,导致语言的日趋精致化、深刻化。

语言的延伸从来是生命体验的结果,但是语言的绝对化模式亦导致接受层面的陌生感,随即而来的是艺术的精英化,使艺术与社会现实疏离。

”[5](P69)杜尚为了挑战艺术精英化的理念,将一个小便器作为艺术品在展览会上展出,随之而来的大地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非以语言为介质的艺术,表现出艺术语言与观点割裂的态势。

关于艺术语言与观点艺术语言又称艺术语汇,指的是在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时所使用的技术系统,是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

观点是形而上的存有,是思想的结果。

艺术语言与观点始终是一体化的存有。

“语言的存有意味着观点的存有,反之,观点的存有亦意味着语言的存有,它们之间无论谁离开了对方,其意义则会变得模糊,形成事实上艺术的缺失。

”在黑格尔那里,艺术作为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必然向宗教过渡而最终走向哲学。

他说:“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就是宗教。

宗教的意识形式是观点,因为绝对离开艺术的客体性而转到主体的内心生活,以主体方式表现于观点,所以心胸和情绪,即内在的主体性,就成为基本要素了。

这种从艺术转到宗教的进展能够说成这样:艺术仅仅宗教意识的一个方面。

换句话说,如果艺术作品以感性方式使真实,即心灵,成为对象,把绝对的这种形式作为适合它的形式,那么,宗教就在这上面加上虔诚态度,即内心生活所特有的对绝对对象的态度。

”[1](PP.132-133)黑格尔在理论体系中推导出艺术终将被哲学取代的结论。

丹托置身于20世纪末期的现代艺术思潮中,受黑格尔思想的启发而反思艺术。

他通过树立西方绘画从野兽派、立体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的发展过程,发现作品中的物体形象越来越难以辨认,最终在抽象表现主义中完全退出画布。

他认为,“因为会有纯表现的、因而也就根本不具清晰再现的绘画,再现性必然会从艺术中消失。

但从我们的角度看,更有趣的事实是艺术史需要一种完全不同的结构。

”[2](P116)在丹托看来,当艺术作为视觉形象的叙事方式越来越趋向于哲学化时,艺术史最终走向了观点史,也就意味着艺术史叙事的终结。

他说:“黑格尔惊人的历史哲学图景在杜尚作品中得到了或几乎得到了惊人的确认,杜尚作品在艺术之内提出了艺术的哲学性质这个问题,他暗示着艺术已经是形式生动的哲学,而且现在已通过在其中心揭示哲学本质完成了其精神使命。

”[2](P19)西方艺术在缤纷多彩的发展历程中,从追求准确再现的阶段进入到现代主义追求艺术语言的纯粹性,语言与观点并不是始终平衡并重的,其间或向语言倾斜,或以观点为先,表现出相互沉浮的历史局面。

语言和观点作为艺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始终不曾剥离开来。

自杜尚开启了观点至上的时代,出现了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人体艺术、包扎艺术等被哲学的“观点世界”所代替的艺术,成为纯粹“思”的事件,观点即艺术的命题颠覆了语言的意义,观点成为后现代艺术最为鲜明的话语方式。

艺术即观点实质是“拆解”语言与观点的一体化内核,抛弃语言而最终消解艺术本身。

值得思考的是,不以艺术语言作为叙述方式的观点,是否还属于艺术的范畴。

西方艺术从自然的模仿到自我意志的表现,表现出语言与观点此消彼长的态势,一直是一个孰轻孰重的矛盾结合体,中国绘画自古重“道”而轻“技”,却并不拒绝技术,艺术语言与观点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语言与观点是艺术的全部,一个是有形的存有,一个是无形的存有,二者互为表里。

单有语言或者单有观点都不能称作艺术,艺术是语言和观点的复合体,在它们被称作艺术时是共时态的,不可分解。

”[5](P67)如果观点不以语言作为承载方式,那么这种叙述实质已经走出了艺术的边界,进入到另一个介入社会生活的范畴。

艺术与生命个体的关怀在我看来,艺术终结的命题所预言的并不是艺术的命运,而是人类的命运。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难题。

无论世界变暖还是资源枯竭,自然灾害亦或核危机,都昭示着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艺术蕴含着个体生命的意志与情怀,作为表达对周围世界的个体感知和经验的艺术逐渐进入了概念思考的范围,艺术终结的命题折射出的是人类生活的困境。

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高度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紧紧抓住一些普泛的观点、规定、职责、权利、戒律、准则,与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强调普遍性和同一性不同,艺术追求个体性和风格化。

科学和管理重视机械化的“重复”,艺术推崇自我意志表现的“唯一”。

彭锋认为,这种同一性思维的合理化运动产生了行政管理体制和现代科学,而追求个性的现代艺术正是他们最顽强的敌人。

自启蒙运动以来的合理化运动,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驱逐个体性的生命。

现代艺术是对这种合理化运动的最顽强的抵抗,立体派、青年风格、野兽派、抽象派等艺术流派竞波逐流,追求艺术自由,表达独立个性。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把世界看作表象的,只能是由与世界对立的主体来构成。

这样,一个彻底由主体支配的世界出现了,但这个主体已不再是‘我思’主体,而是非理性的意志主体;启蒙主义的理性的人转变成了非理性的、禀赋着生命力———意志———的人。

而且这个主体不再是以类的形式存有,而是以个体的形式存有,类主体转换为个体-自我主体,能够说,整个现代主义美学和艺术,就是把这个个体-自我主体作为其意义、创造力的唯一基础。

”[6](P1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充分肯定艺术对于生命个体性的关怀,他说:“如果艺术传授什么(首先对艺术家来说),那就是人格的私人性。

艺术,作为私人事业最古老、最具字面意义的形式,在一个人心中,有意无意地培育一种独特性、个人性、分离性的意识,使他从一个社会动物,转变为独立自主的‘我’。

”[7]任何概念和规则都具有普遍性和同一性,抛弃艺术语言的观点必然是同一性的,不过任何具体的人生都是个体的生命体验,艺术作为挖掘、捕捉、记录人的生存经验的方式显然有着独特的优越性。

另外,审美是艺术的根本属性,而以观点为唯一目标的艺术则表现出对审美的极大蔑视,哲学取代艺术的同时,意味着审美的散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审美已经从人类精神需求中消失,审美已无法从普遍存有的人类生活现实中剥离,观点艺术对艺术的重新诠释并未造就替代审美存有的精神场域,审美仍将继续存有,而被称作艺术的人类行为仍然是审美使命的基本负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