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非遗文化 打造育人特色

合集下载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性、代表性、传承性和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重要政策和任务。

而非遗文化在育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一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感非遗文化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和传承性,他们中蕴藏着民族的精神和智慧。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传承了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智慧和血脉。

通过让年轻人接触、了解、学习非遗文化,不仅可以引导他们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感。

二、促进文化多元性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

因此,非遗文化具有多元文化的特征。

仅仅只看交响乐、歌剧和美术等艺术形式,这些形式是很少数的中国艺术形态,这与传统文化相比,就显得单一化。

坚持保护非遗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形态,加深对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这样的文化传承,能够培养一个民族包容其他下属文化的心胸,推动文化的交流、互动、进步。

三、推动社会进步的值服务非遗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它的实际应用价值。

非遗文化依然有着很高的社会价值。

无处不在的非遗文化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而其中,一些文化特别强调的是完整的生活方式、艺术和智慧,受到现代生活的冲击较小,能够更加快速地深入孩子们的心中。

例如,戏曲等在传统文化中的极度重要地位置,不仅是一种美的表现方式,更是人类思想、理解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体现。

而通过戏曲这种表演形式,也能够为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礼节意识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

非遗文化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更是原材料不同的文化产业。

相比之下,文化产业是大众可以直接合理了解的,那就是文化创意产业。

非遗文化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式被大众所谈论和感知,通过这种方式,非遗文化就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对真正的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全面了解,如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来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现象以外的、以非物质形式存在并以口头、乐曲、舞蹈、节庆等方式传承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重视,其保护、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

而在高校教育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实践,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1. 促进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村民、城市居民、少数民族、社团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形态。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

2. 增强国民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资源,对于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教育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因此融入高校教育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通过学习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学生可以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发展。

1. 开设相关课程高校可以在文化、艺术、历史、民俗学等专业中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创新等课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传承、保护等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关注度。

2. 开展实践活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比如传统技艺的传承、民间乐曲的演奏、传统舞蹈的表演等实践活动。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高校思政育人“同频共振”的路径研究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高校思政育人“同频共振”的路径研究

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高校思政育人“同频共振”的路径研究摘要: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在推进我国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高校是开展非遗文化教学的重要平台,高校应该从思政育人的角度出发,专门开发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同频共振”的有效路径,推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

本文就对这一路径开展了探讨研究,通过路径构建的价值、可行性、现状与问题等方面入手,提出了路径构建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保护;高校;思政育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缺失了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凝聚成一个民族的强大内核。

因此,近年来在党的相关文件与会议报告中,不断强调了文化传承发展的价值。

例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作出了明确的指示,要求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我国内涵深刻、形式丰富的传统优秀文化之中,非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构成,也是我国文化传承、保护的重点类目。

目前我国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上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根据中国知识产权报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2名。

在非遗文化传承队伍日益壮大的进程中,高校的大学生是极为特殊的一个群体。

一方面,大学生是国家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希望,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素养,在长期的教育指导下,大学生往往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有着较高的认同感、使命感,能够发挥自身在传承保护等工作开展上的能动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高校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上具有一定相对稳定良好的情境,尤其是在近年来思政育人、课程思政等工作的推进下,为实现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同频共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正因为如此,高校才应该寻找高效的路径,进一步提高思政余人与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在“同频共振”上的整体水平。

一、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高校思政育人“同频共振”的价值非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遗珠”,不仅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加深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在发现其魅力与特色的基础上,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以此来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非遗文化是指传承于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传统技艺,也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代表了中国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遭受到了威胁和冲击。

因此,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非遗文化在育人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非遗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根基。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学习非遗文化时,可以深刻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价值,在自己的心灵中形成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而文化自信心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以及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非遗文化可以引导学生的职业兴趣。

在现代社会中,物质生产和消费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技能成为越来越少的人掌握的技能。

然而,在被淘汰的同时,非遗文化赋予了学生们发掘传统文化的机会,以及了解和掌握传统工艺技能的途径。

学生在学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和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品,以及对这些非遗文化技能产生兴趣和认同,从而开拓了职业方向和选择。

再者,非遗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价值观。

非遗文化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传承。

在学生接触和学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了解、体验和感性认识,获得一种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比如,在学习剪纸、刻字、织锦等传统手工艺品时,学生会明白这些手工艺品的背后有着传统的审美观和人生价值观。

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勤俭、坚毅、执着等传统美德的形象展示,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秉持传统价值观,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

最后,非遗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和电子化的娱乐方式让学生越来越缺乏亲手制作和创造的机会,身心的能量和想象力呈下降趋势。

学习非遗文化可以反映出这种情况,并提供了一种锻炼的方法。

许多非遗技艺需要耐心和精细的操作,需要专注和创造力,这些均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平衡,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依恋情感。

传承非遗文化,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传承非遗文化,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65课事EDUCATOR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全国各地区和学校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致力于减轻学生负担,并满足他们在课业和个性发展方面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依托“和·融”育人体系,构建了“非遗工作坊”的课后服务模式,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更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开辟了新路径。

成立非遗传习基地,构建工作坊新模式为将非遗文化与课后服务有机结合,学校打破传统的非遗进校园模式,从碎片化的文化体验转变为整体化的课程实施,从分散的社团组织发展到统一管理的机构。

通过多元化的美育实施路径,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非遗工作坊”传习模式。

该模式通过“我是小小艺术家”课程和“小小艺术家协会”两种形式,推动各级艺术竞赛、综合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成果展示以及文化交流与输出等美育活动的开展。

在充分感受非遗文化独特魅力的过程中,学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承担起“大国小工匠”的责任,积极参与对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共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挖掘非遗学习资源,促进核心素养提升为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深入挖掘本土资源,创设并丰富了符合学校育人特色的“我是小小艺术家”非遗校本课程。

该课程主要围绕彩塑京剧脸谱、面塑、剪纸、颖拓、陶艺和书法等非遗项目展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历史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创造潜能为原则,结合校园文化资源、校园生活和社会正能量等方面,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导,通过各具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实践,形成专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把技能学习和自主创作融为一体,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继承、发扬、开拓和创新作出积极贡献。

校园中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学生学习、探究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支持。

以颖拓课程为例,学生根据任务单,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拍摄、收集相关资料,并展开小组合作,对校园内的古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创造并世代相传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宗教仪式、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非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传统和文化,保护历史遗产,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多样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当今社会,非遗文化也承担着育人的使命,对人们的教育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非遗文化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丰富的传统技艺、民间艺术、传统节庆等,这些内容都能够给孩子带来新鲜感。

学习书法、剪纸、陶艺等非遗技艺,可以让孩子接触到传统艺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非遗文化也可以教育孩子尊重传统,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非遗文化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信心。

许多非遗文化项目都需要团队协作,比如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古代乐器合奏等,这些都需要孩子们在团队中合作,学会互相配合,倾听他人的声音,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非遗文化项目的学习和表演,孩子们也能够培养自信心,通过学习西洋乐器或传统舞蹈等,孩子们可以慢慢变得更加自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表现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非遗文化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化自信心。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逐渐被忽视和遗忘,传统非遗文化成为了我们去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孩子们会逐渐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

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文化自信心非常有益,因为文化自信是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国民素质和国际视野的重要基础。

非遗文化可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传统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通过学习传统手工艺、舞蹈、音乐等,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学习编织扇子的技艺,可以通过创造出新颖的图案或设计出独特的形状,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而通过这些创新,孩子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9)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实践育人经典案例】 (9)

河北科技大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不断挖掘其丰富的育人内涵,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开展六年来,使学生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得到增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深入挖掘“非遗”的育人价值——河北科技大学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教育日益开放的国际背景下,河北科技大学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挖掘、引进、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建设和谐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做出了贡献,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从2005年起,河北科技大学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河北民间特有的冀派内画、常山战鼓、井陉拉花等艺术形式引入校园,形成了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郁氛围,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断挖掘其丰富的育人内涵,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资源。

研讨论证积极试点学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主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进行研讨论证,初步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指导思想。

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认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意义重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万年间劳动成果精华的凝炼,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大学生受到“根的教育”,实现育人过程中“世界胸怀与民族情怀”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体味认同“中国元素”中,逐步积淀形成一种将外来文明成果进行中国化的思维方式,对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有着重要意义。

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老百姓基于生产生活实践通过千百年锤炼而形成的本民族的劳动精华,它是民族认同的符号、民族文化传承的基因。

三全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文化 案例

三全育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文化 案例

三全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案例《三全育人中的非遗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在咱们的大学校园里啊,三全育人就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每个角落。

三全育人,那就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我就给您讲讲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非遗文化结合的超酷案例。

我有个朋友叫小美,在她的大学,有一位特别的老师。

这位老师就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超级传播大使。

他全员育人的本事可大了,不管是专业课老师,还是宿管阿姨,甚至是食堂打饭的叔叔,都被他带动起来。

有一次啊,学校举办非遗文化展,食堂打饭的叔叔说起自己家乡的糖画,那叫一个眉飞色舞。

叔叔说:“这糖画啊,可神奇嘞。

糖在艺人的手里,就像被施了魔法,一会儿变成龙,一会儿变成凤。

”同学们听着就像被勾了魂儿似的,对糖画充满了兴趣。

这不就是全员育人嘛,每个人都可能是激发你热爱非遗的那个人。

再说说全程育人。

小美回忆起她刚入学的时候,学校就给他们安排了传统文化的必修课,非遗文化就是其中的重点。

就像一颗种子,早早地种在同学们的心里。

随着课程的进展,他们有实践活动,去接触真正的非遗艺人。

有个同学在学习剪纸的时候,总是不得要领,差点就想放弃了。

这时,教剪纸的老奶奶就像电影里的智慧长者,她拉着同学的手说:“孩子啊,剪纸就像人生,慢慢来,才会有模样。

”同学一下子就像被点醒了一样,坚持了下来。

这从入学到学习过程中的引导,不就像是全程陪伴吗?全方位育人就更厉害了。

学校里可不只是在课堂上讲非遗文化。

校园广播会时不时地播放关于非遗文化的故事;校园的墙上贴满了非遗文化的宣传画。

小美说她有一次参加学校的文艺晚会,嘿,舞台上上演着一场皮影戏呢。

演员们耍着皮影,就像在讲述一个神秘遥远的故事。

台下的同学们眼睛都看直了。

这皮影戏在舞台上的展示,就像在从另一个角度诉说着非遗文化的魅力,让同学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非遗的力量。

这不就是全方位的影响吗?咱想想啊,如果没有这样三全育人的模式,非遗文化在校园里还能这么活灵活现吗?非遗文化就像一颗珍稀的种子,它需要合适的土壤、充足的阳光雨露才能发芽成长。

地方非遗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地方非遗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

天工|2024年第6期[摘 要]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大的美育价值,将其融入高校美育工作中,对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地方非遗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为切入点,研究非遗与高校美育融合的困境,然后从育人角度出发提出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美育;非遗;实施路径[中图分类号]J5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6-0072-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黎珂君.地方非遗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J].天工,2024(6):72-74.黎珂君 四川文理学院地方非遗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作者简介:黎珂君(1993—),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美育是艺术教育,是让学生感悟美,在美的陶冶、启迪下学会表达美、创造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

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凝聚了一定的文化精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形式。

一、地域性非遗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体现美育作为“五育”教育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工艺类非遗作为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突出的精神形态,具有突出的审美价值。

地域性工艺类非遗是当地人智慧的沉淀,承载着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地方高校肩负着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非遗中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是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的文化沃土。

非遗有助于丰富美育教学资源与教学载体,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1]。

通过美育这一途径,还能实现对非遗的传承和弘扬。

(一)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地域性非遗所包含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等项目蕴含着极大的审美价值,是一个地区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独特遗存,与当地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具有浓郁的地域特性,不仅体现了当地人们的审美观念,还是当地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精华,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传承非遗文化 践行立德树人 案例

传承非遗文化 践行立德树人 案例

传承非遗文化践行立德树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失去了人们的关注。

然而,非遗文化作为国家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艺术内涵,对于我们传承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非遗文化为载体,践行立德树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底蕴,还可以培养学生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一、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1. 保护国家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艺逐渐失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传承非遗文化,不仅可以保护这些珍贵的传统技艺,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只接触到了书本知识,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体验。

通过传承非遗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传承非遗文化,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对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

2. 增强学生成就感和归属感。

学生通过学习传承非遗文化,可以获得一种成就感和认同感,激发其对于学习和生活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传承非遗文化践行立德树人的案例分析某中学开设了非遗文化传承的课程,组织学生参与了皮影戏、剪纸、传统民族舞蹈等非遗项目的学习和表演活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在传统技艺上获得了一定的提高,还吸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了自身的文化自信心。

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也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增强了其全面发展的能力。

学校还积极利用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举办非遗文化节、展览等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总结与展望传承非遗文化,践行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携手非遗 传承经典——闽南赵岗村宋江阵的育人文化

携手非遗 传承经典——闽南赵岗村宋江阵的育人文化

文化艺术 |携手非遗传承经典——闽南赵岗村宋江阵的育人文化□陈海燕/文赵岗村的宋江阵是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闽南民俗文化的瑰宝。

从宋江阵的起源分析,宋江阵的形成很大可能与当地的抗倭有关,并融合水浒传中的故事和人物展开精彩纷呈的表演。

宋江阵的起源与发展体现了自强精神、民族精神,展示了礼仪文化和智慧文化。

我校开设宋江阵社团,聘请当地宋江阵文化传人指导学生练习。

学校鼓励学生学习宋江阵技法以强健体魄,领悟宋江阵精神以提升品格,利用学校表演的舞台让学生演绎宋江阵精彩以增强自信。

1 实施背景赵岗村的宋江阵已经流传300多年了,是闽南民俗文化的瑰宝,也在2007年的时被福建省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宋江阵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载体,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并融入了时代的生活气息。

每年农历二月十二赵岗村的宋江阵都到北辰山赵岗王姓祖先王审之升仙之地汇演,而年复一年的十一国庆期间,附近村落也有隆重的宋江阵表演。

我校毗邻赵岗村,当地学生对宋江阵的表演很熟悉,然而对宋江阵的文化却不甚了解。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为此,我校积极联系宋江阵文化传人,开设宋江阵社团,让学生近距离地浸润于宋江阵文化之中。

同时,通过学校的传承,使得宋江阵这一闽南特色文化得以被青年一代了解、保护和发展。

2 宋江阵文化的提炼2.1 宋江阵的起源与现状外地人初闻宋江阵都难免有疑惑,为什么这个阵要叫宋江阵呢?是水浒传里的英雄们流传下来的吗?其实关于宋江阵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明朝中后期,很多倭寇、土匪经常出没,抢劫盗窃盛行。

村民无法忍受倭寇的长期侵扰,于是纷纷自发组成队伍,习武练阵,保护村民平安;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宋江阵的起源与戚继光或郑成功操练士兵有关[1]。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1. 引言1.1 非遗文化的定义非遗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代的是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庆典、知识与实践、手工技艺以及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系统等各种方面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精神象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非遗文化的定义并不局限于特定的文化形式或传承方式,而是涵盖了各种形态和载体的文化遗产。

它既包括了作为习俗传统的口口相承的文化表达,也包括了具有独特技艺和工艺的手工传统。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传统继承,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对民族精神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1.2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体现在对我们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中。

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面对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承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后代能够了解和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从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对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的建设中。

非遗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展示我们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窗口。

通过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可以增强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力。

传承非遗文化也可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加强国民的文化自觉和文明素养。

2. 正文2.1 非遗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非遗文化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非常重要。

非遗文化是历史的传承和延续,通过学习和了解非遗文化,青少年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历史背景。

这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

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经过师徒传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和耐心。

青少年在学习非遗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高职院校 非遗文化育人典型案例

高职院校 非遗文化育人典型案例

高职院校非遗文化育人典型案例一、背景概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世代相传、以口头、书写、行为、表现等形式体现的文化传统,具有历史、艺术、科学、道德和社会等价值。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场所,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育人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案例介绍某高职院校位于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学校的非遗文化育人工作深受学生和社会的欢迎,被誉为非遗文化的搬迁者和传承者。

学校充分挖掘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学校自身的优势资源,以非遗文化为特色,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育人模式。

1. 多元化的非遗文化课程学校将非遗文化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设立非遗文化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涵盖继承、保护、弘扬传统工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等多个方面。

学生们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可亲身感受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感受传统音乐与舞蹈的魅力,深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实地考察与体验活动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的实地考察与体验活动。

通过走进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工作室,实地学习传统工艺,亲手体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神韵。

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深了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3. 组织非遗文化展示与演出学校积极组织非遗文化展示与演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举办展览、演出等形式,展示学生们的非遗文化作品,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创造力。

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使学生们更加自信地走出校园去展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造。

4. 开设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室学校开设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室,为有意向学习非遗文化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实践机会。

在工作室里,学生们可以亲身参与非遗文化传承人的教学,学习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实现对非遗文化的深入学习和传承。

5. 开展非遗文化研究与创新工作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开展非遗文化研究与创新工作,挖掘非遗文化中的精华与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非遗文化是指传承并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非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功能,更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本文将从鼓励创新、传承文化传统、培养美学情操、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探讨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鼓励了创新精神。

非遗文化的传承并不是僵化地保护着历史遗产,而是通过传承和创新的方式,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在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强调的是技艺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技艺,人们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创造力和创业精神。

这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培养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非遗文化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非遗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这样的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认同感,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非遗文化的传承也能够培养人们的美学情操。

非遗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传统的木雕、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艺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元素,对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和体验非遗文化,人们能够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

这对于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文化是中国人民创造的独特财富,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这种自信有助于推动国家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提升国家在文化领域的综合实力。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由民间创造并得到社会认同的,不以物质形式体现的文化传统。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体系,对于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审美情趣、品格修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一、传统技艺培养创造力和耐心非遗文化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既是一种工艺传承,也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和耐心的教育资源。

中国剪纸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品,流传千年,作为非遗文化的代表之一,剪纸技艺对于培养孩子们的耐心和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

剪纸需要耐心细致地剪刀,而且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构思图案,所以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细心和耐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传统文化传承塑造情感认同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对自身文化传承的情感认同。

通过学习非遗文化,可以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的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的表演形式、唱腔、服饰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京剧可以让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通过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让他们在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珍重和保护意识,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传统价值观培养品德修养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品德修养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的书法艺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在书法的世界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笔墨纸砚的训练,不断提升自身的气质和修养,提高自己的情操和品德素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

浅谈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非遗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各种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技能、手工艺制品等构成的文化遗产。

它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

非遗文化具有非常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它具有非常重要的育人作用。

一、提高人的文化素养非遗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包括舞蹈、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和各种习俗和民间文化,这些形式融合了历史、地域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与创作经验,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文化传统,传承我们的文化基因,使中华民族更具凝聚力和归属感。

同时,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必将得到弘扬。

三、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遗文化多种多样,每一个艺术品、每一种习俗都蕴含着历史与文化。

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文化潜能与人性之美。

非遗文化不仅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够带给人家国之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激发人的爱国之情,增强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四、促进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非遗文化是民间文化,同属于这一文化的人们通常都有共同的习俗和传统,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和情感。

这种共通的经验和文化的传承,可以促进人际交往。

从而增加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情感沟通和社会和谐。

五、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信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仅在于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本身的审美情趣,让我们更好的欣赏、感受和创造文化。

此外,非遗文化能够让我们更加自信、自豪,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底蕴。

这种自信和自豪感,是我们健康心态和积极生活的重要保障。

总之,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和育人作用。

幼儿园传承非遗文化:美育与情感教育

幼儿园传承非遗文化:美育与情感教育

幼儿园传承非遗文化:美育与情感教育幼儿园传承非遗文化:美育与情感教育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通过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开展美育和情感教育,可以向孩子们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同时也有助于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非遗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承1. 了解非遗文化幼儿园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或专家为孩子们讲解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意义和传承价值,例如传统手工艺品、民间音乐舞蹈、传统戏曲等,让孩子们对非遗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2. 制作非遗手工艺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辅助,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非遗手工艺品,如剪纸、扎染、陶艺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传统技艺,感受其中的乐趣和魅力。

3. 欣赏非遗表演在幼儿园组织非遗表演活动,邀请专业艺术团体或艺术家进行传统音乐、舞蹈、戏曲表演,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三、美育与情感教育1. 美育的重要性美育是培养孩子审美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孩子审美情感的重要资源。

2. 培养审美情感通过非遗文化教育,让孩子们在欣赏、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感,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3. 塑造积极情感非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例如孝道、友爱、忠诚等等,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积极的情感态度,提升他们的情感素养。

四、总结与展望通过幼儿园传承非遗文化,开展美育和情感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情感表达能力,更能让他们在童年时期感受到文化传统的魅力,为其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深化非遗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接触、了解并热爱传统文化,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个人观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深信非遗文化的传承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作为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非遗项目在校园教育中的融入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和体验传统文化,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进行探讨,从意义、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促进非遗项目在教育中的更好发展。

一、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意义1.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非遗项目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民俗文化、传统艺术等。

通过将非遗项目引入校园和课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从而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2.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非遗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国家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

4. 满足学生多元化的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非遗项目的介入可以满足学生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学生对学校和课程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方式1. 举办非遗文化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节,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或专家来校园进行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项目,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非遗文化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和学习非遗项目的历史、技艺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3. 开展非遗手工制作活动:通过组织非遗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学习传统手工艺,提升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4. 参与非遗田野调研: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遗田野调研,亲身走访非遗传承人,了解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增强学生对非遗项目的认知和体验。

三、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效果1. 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活动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活动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活动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以下是一些在校园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有效举措。

一、开设非遗课程学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体系,开设专门的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多种非遗项目,如剪纸、刺绣、戏曲、武术等。

课程设置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还能亲身体验制作过程或表演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为学生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

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纪录片、教学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遗知识。

二、建立非遗社团鼓励学生成立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如戏曲社、书法社、剪纸社等。

社团可以定期组织活动,如交流分享会、作品展示、校内外演出等。

通过社团活动,学生能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

学校应为社团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活动场地、设备器材、指导教师等。

还可以组织社团之间的竞赛和合作,促进不同非遗项目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举办非遗展览在校园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各种非遗作品和相关资料。

展览可以分为主题展和综合展,主题展可以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非遗项目,如陶瓷艺术展、木雕艺术展等;综合展则可以涵盖多种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让学生全面了解非遗的多样性。

在展览中,可以设置互动环节,如让学生亲自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非遗作品,或者设置问答环节,解答学生对非遗的疑问。

此外,还可以利用展板、宣传单页等形式,介绍非遗的历史、特点和传承现状,增强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开展非遗主题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的活动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的活动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的活动策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学校,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以下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的活动策略。

一、加强宣传,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1、举办专题讲座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学者或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可以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设立宣传展板在学校的宣传栏、教学楼走廊等地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板。

展板内容可以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简介、传承人的故事等,以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3、利用校园广播和多媒体平台通过校园广播播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新闻、故事、音乐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耳濡目染。

同时,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平台,如校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等,推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活动信息,扩大宣传范围。

二、开设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体系1、编写校本教材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相关专家共同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教材。

教材内容可以涵盖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传统技艺、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

教材要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2、开设选修课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修课。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如剪纸、刺绣、戏曲、武术等。

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和知识。

3、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科教学在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讲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诗词、散文;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欣赏和创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艺术作品;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教学生演唱传统戏曲和民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入非遗文化打造育人特色
济宁是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故里。

源远流长的历史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为济宁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

作为文化名城,济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作为济宁高职院校,承担非遗保护与传承责无旁贷。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院文化素质教育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基于我们在非遗文化进校园方面所做的工作,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的通报》(鲁政字〔2015〕264号),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荣获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

一、搭建非遗传承保护平台
2013年,我院在全省首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重要阵地。

该体验馆分为课程建设开发中心、作品展示交流中心、互动参与体验中心及研发创作推广中心。

课程建设开发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开发非遗课程体系,作品展示交流中心为非遗作品的展示提供了场所,互动参与体验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与非遗文化零距离接触的平台,研发创作推广中心主要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学前教育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创作场所,推广设计作品,促进作品转化商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的建立,不仅增强了学生体验非遗的快乐,更提高了对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与
传承的认识。

二、开发非遗特色课程
组织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选择、整理,开发了具有济宁地方特色《济宁非遗文化》《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烙画技艺》《圣绣技艺》等“非遗”课程,搭建课程体系,深入开发课程,让教师和学生有本可依,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与曲阜孔庙、邹城孟庙、嘉祥鲁锦等相关单位进行交流和合作,使课程开发更有实践性。

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目前已形成了一批比较规范化的教学改革创新活动,比如艺术设计系每年都要举办《鲁锦服装展演》,既锻炼了老师,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

三、开展非遗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创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院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馆为平台,给“非遗”传承人设立工作室,鼓励师傅带徒授艺、创作作品、转化推广成果。

开展“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示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进校园传艺,举办文艺演出、专题报告,还成立剪纸艺术协会、大学生非遗学社等学生社团,结合学生活动,打造品牌社团。

这些活动使学生近距离感悟非物质文化遗产,领悟
其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提高艺术素养。

针对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发挥非遗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我们将非遗活动与全省挑战杯系列活动、调研山东系列活动相结合,广泛发动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收集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深学生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

如我院艺术设计系学生组建的“大学生非遗学社”,利用暑期“三下乡”的机会,收集资料,结合实际开展各类创作并参与各类竞赛,将作品不断推向社会。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青年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志愿服务队,为各类非遗保护活动提供服务,以实际行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发展。

四、打造非遗师资队伍
根据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需求,我们派教师实地参观考察,了解非遗项目及传承情况,同时聘请非遗产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利用各种形式培训在岗教师,更鼓励传承人将相关项目带到学校,与学生互动交流,为系统规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帮助,为民族文化传承保驾护航。

以服装设计系为例,通过邀请鲁锦传承人来院讲学,深入讲解制作工艺,既让学生接触到鲁锦织造流程,又能推动安排学生进入鲁锦生产基地顶岗实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2010年以来该系学
生制作的鲁锦服装在服装设计大赛多次获奖。

五、创新非遗传承手段
牵头成立了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协会。

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手机报、微信、Q Q 群等各种方式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播放各类非遗保护宣传片,宣传国家及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政策,介绍文化遗产保护知识。

这些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手段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实现了文化的凝聚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六、喜结非遗文化硕果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实现了紧密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学生在校期间会普遍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最终实现光彩就业,赢得用人单位普遍赞誉。

山东如意集团、山东圣大建设集团、山东鲁抗集团等单位称赞我院毕业生“不但业务水平高,而且很有敬业精神,对公司忠诚,对客户诚信,勤奋刻苦,谦虚上进,表现出良好的文化修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各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会使校园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更加多彩,人际氛围更加温馨,综合素质更加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