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教案

合集下载

第5章地壳演化简史

第5章地壳演化简史
原始水平率——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态。 原始水平率——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态。 岩层是由古老沉积物演化而来的 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状态 7.1 ×108 钾 表 × 铀 235U 铅 207Pb 同位素地质年龄40K5—1)Ar 1.5×109 氩 40 地质年代表( 306, 地质年代表(P—306, 化石层序律” “化石层序律” 238U 206 Pb 生物演化特征 14C 4.5×109 碳 × × 可按照地层的顺序判别地层的顺序 5.7×103 铀 铅 氮 14N 构造活动事件 由老到新,由低级到高级, 由老到新,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
2011/5/28
5
第二节 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一、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二、岩相古地理分析
也称沉积相 沉积相):沉积岩形成时的成岩环境。 岩相(也称沉积相):沉积岩形成时的成岩环境 三、构造历史分析 ):沉积岩形成时的成岩环境。 岩相分析的主要依据 岩相分类: 岩相分类:化石可指示环境,重塑古地理特征 生物化石:化石可指示环境, 生物化石 : 四、地层系统 海相: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 海相: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非正 岩性特征结构、构造:颜色、粒度、磨圆、 岩性特征结构、构造:颜色、粒度、磨圆、构造 常海相。 常海相。 有代表性的特殊矿物: 有代表性的特殊矿物: 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相、 海陆过渡相:三角洲相、泻湖向 海绿石——较深浅海环境 如:海绿石——较深浅海环境 陆相:残积、坡积、洪积干燥环境 湖积、沼泽沉积、 陆相:残积、、石盐——干燥环境 湖积、沼泽沉积、 石膏、石盐—— 、冲积、 石膏坡积、洪积、冲积、 风积、冰川沉积、冰水沉积、洞穴堆积。 风积、冰川沉积、冰水沉积、洞穴堆积。 白云岩——咸化海 咸化海、 白云岩——咸化海、泻湖环境

《地球的演化》 教学设计

《地球的演化》 教学设计

《地球的演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球演化的大致历程,包括地球形成初期的状况、地质年代的划分以及不同地质年代的主要特征。

学生能够理解地球演化过程中地质作用、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让学生学会运用地质年代表来描述地球演化的历史,提高学生的时间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演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增强学生对地球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质年代的划分及各年代的主要特征。

地球演化过程中地质作用、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地质作用如何塑造地球的形态和结构。

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看待地球的演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从最初的混沌状态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吗?”2、知识讲解(30 分钟)(1)地球的形成简单介绍地球形成的假说,如星云说,让学生了解地球形成的大致过程和初始条件。

(2)地质年代的划分展示地质年代表,详细讲解地质年代的划分单位,如宙、代、纪、世等,并解释划分的依据。

(3)各地质年代的特征按照地质年代的顺序,分别介绍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主要地质事件、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情况。

例如,在古生代,重点讲解三叶虫、鱼类等生物的出现;中生代则强调恐龙的繁荣和灭绝;新生代突出人类的出现和发展。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份关于地球演化的资料,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地质作用、气候变化和生物进化是如何相互影响的?(2)人类活动对地球演化可能产生哪些影响?4、小组展示与交流(15 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地球演化历程》教案设计

《地球演化历程》教案设计

最近我为高中生物课程准备了一节关于《地球演化历程》的教学计划,希望向学生们介绍地球的起源、生命进化环境变迁的历程。

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演化的基本概念和进程。

2.了解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到复杂的进化历程。

3.理解地球环境变迁对生命演化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设计1.热身-地球演化有哪些重要事件?通过课前提前准备好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中所显示的地球演化事件,归纳和总结地球演化的重要事件,并组织讨论分享。

2.口述-地球起源和演化史介绍地球起源和演化史的前10亿年,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起源、地球内部结构,大陆漂移以及海洋的形成等。

3.阅读-生命起源和进化通过分组阅读让学生了解生命起源、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进化过程,以及曾经的生命形态和现在的生物多样性。

4.观察-简单生物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现今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如葫芦虫、纤细菌等,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生物的简单性和多样性,并进一步了解简单生物对于地球演化的重要作用。

5.实验-简单生物的环境适应性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简单生物的环境适应性,验证简单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繁殖能力。

通过实践感受生态与环境的互动作用。

6.小组讨论-大型陆生动物的演化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大型陆生动物的演化路径,了解巨型恐龙、哺乳类动物的进化历史和生态变化,比较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球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7.课堂互动-生命和地球共同进化在课堂中,教师通过互动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新,如问答、举手、互动探讨等等,让学生总结和对比生命和地球的共同演化进程,并进一步探讨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估1.完成课后作业。

2.分享学习体会,让学生归纳与总结地球演化过程与生物变化,分享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组织考试,检验学生对于地球演化历程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手段1.PPT制作通过制作PPT进行知识点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解释分享。

2.设计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让学生感受生态与环境的互动作用。

自然地理学地壳的演变

自然地理学地壳的演变
1第五节地壳的演变?1地质年代?11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12绝对年代法?13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2地壳演化简史?21太古代?22元古代?23古生代?24中生代?25新生代21地质年代?11相对年代法或古生物地层法?相对年代法主要根据岩层的沉积顺序按地层剖面中的上新下老及整合与不整合相互关系和古生物化石按生物进化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找出标准化石和生物群体进行对比和划分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地球上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是非洲东 南部的类蓝藻化石和杆状细菌微化石, 其年龄分别为32×108—34×108年和 30×108—31×108年,由此可见,在 30×108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早期的生命 形式——原核生物。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2.4 中生代
中生代各地都有强烈的造山运动,欧洲有旧阿 尔卑斯运动,美洲为内华达运动和拉拉米运动, 中国为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这时褶皱、断裂 和岩浆活动都极为活跃。 在我国东部形成一系列华夏式隆起与凹陷,许 多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的形成都与这时的 岩浆活动有关,在断陷盆地中也形成煤、石油 和油页岩等矿物。我国大陆的基本轮廓也在这 时建立起来。

1.3 与地球演变有关的几种地质年龄

现在地壳中存在的最古老的岩石为格陵兰西南部的阿尔 曹库正片麻岩,年龄为3980±170Ma(Rb-Sr法)或 3620±100Ma(Pb法测定)。 这表明,在30×108—40×108年之前地球就已经有了质 轻的花岗岩地壳。 通过铅、锶等同位素蜕变规律推算,有的认为地壳的年 龄约为45.6×108年。 近来根据陨石、月岩(壤)和地壳古老岩石所测定的数 据估算也发现,它们的年龄大致在46×108年左右。 由此认为,地球的年龄即原始地球形成的时间一般要比 地壳的年龄为早,大致为50×108—70×108年。

高三最新地理教案-4-7地壳的演化 精品

高三最新地理教案-4-7地壳的演化 精品

课题:第七节地壳的演化[学习目标]:1、了解地层和化石的基本概念及化石在确定地质年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意义;2、了解地壳演化的简史及地质时代重要的地壳运动,生物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征。

[重点难点]:地层和化石、地壳演化史[讲授过程]:人们利用地壳岩石中存在的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测定地球的年龄为46亿年。

地壳有一部漫长的演变历史,一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历史。

一、地球的年龄:分析课本P.176《地质年代表》,介绍计算地球年龄的方法①同位素地质年龄(绝对地质年龄)②相对地质年龄(依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以地质时代第一级单位代来表示。

人类的历史可以通过记载了解认识,而地球的历史呢?阅读课本P.136“沉积岩和化石的生成图”分析:①正常地层的分布规律?②什么是化石?地壳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时代的地层,在地层中还保存有各种化石,它们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两个重要特征。

我们把有层理的沉积岩叫做地层。

研究地层的性质、厚度、相互关系以及化石,可以了解地壳的变化过程。

二、地层和化石1、正常地层的分布规律:上新下老,呈水平分布2、地壳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有的地层倾斜、层序颠倒或缺失,在此情况下,人们如何确定地层形成的时代和顺序?3、化石:1)定义:地层中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注意:生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①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其演化是不可逆的;②不同时代的地层里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近似的化石。

2)研究化石的意义:①利用地层中的化石,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例:课本P.170插图说明三叶虫、大羽羊齿——古生代;恐龙——中生代②根据岩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推知岩石沉积的环境特征。

例: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湿热的森林茂密区人们可以根据地层的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的年龄划分地球的演化史。

高一地理教案 4 7地壳的演化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4 7地壳的演化教案

高一地理教案 4.7地壳的演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层和化石的基本概念及化石在确定地质年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意义。

2.知道地壳演化的简史及地质时代重要的地壳运动、生物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征以及主要矿产形成的时代。

3.通过对地球演化史的学习,认识到人类历史只是地球漫长历史中的一瞬间,万物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地壳的演化史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地层和化石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鱼化石标本,投影片:三叶虫化石、大羽羊齿化石、恐龙化石、古生代早期生物图、古生代晚期生物图、中生代生物图、新生代生物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介绍了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也就是说地球形成之初并不是今天的样子,它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那么地球形成之初地表是什么样子?以后又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又如何知道这种变化的呢?【板书】第七节地壳的演化要知道地壳的演化就要从地球的诞生开始研究,从地球诞生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呢?地球的年龄有46亿年了,这是人们利用地壳岩石中微量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测得的。

【启发引导】在46亿年中,地壳是如何演化?我们又是通过什么来得知地壳的变化过程的呢?【板书】一、地层和化石学生看书第170~171页,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人们为什么把地层比做“书页”?研究地层有何意义?(2)什么叫化石,研究化石有何意义?学生看书、讨论后,教师总结。

首先,“书页”是一页一页的。

地层从形态来看是一层一层的,它的层序和形态可以反映地壳的运动变化过程,一般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新在上,老在下,呈水平状态。

但是,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地层往往发生很大的变化。

其次,书页中应有文字、图表等内容,从中可以读出一些信息。

地层中的“文字、图表”主要是指地层中的化石及地层的厚度。

【展示鱼化石标本】问学生,什么叫化石;在地层中发现鱼的化石说明当时该地层是什么环境?如果在另一岩层中发现有恐龙化石,含有恐龙化石的岩层和含有鱼类化石的岩层哪个岩层有可能更年轻,为什么?【教师概括】地层年龄的确定既可以通过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来确定,即绝对年龄,也可以通过地层中的化石来确定,即相对年龄。

地质学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

地质学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

第四节:早古生代 (Pz1)
三个主要稳定核心
中国早寒武世古地理略图
• 华北地台 • 扬子地台 • 塔里木地台
第四节:早古生代 (Pz1)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在晚奥陶世华北形成广大古陆。 柴达木地块和阿拉善地块对接;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部 分对接,稳定地区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位于扬子地台和华夏地块之间的东南部活动带, 二者对接碰撞,形成一条宽广的加里东造山带。
二、时间标尺的建立
地球历史年龄以及相对时间标尺的建立,主要要靠地质 学三大基础理论的建立,才得以实现。 a、“地层三定律”——斯泰诺(丹麦) b、“大地质旋回”的理论——赫顿(丹麦) c、 “化石顺序定律”—— 史密斯(英)
喜马拉雅山 构造阶段


燕山构造阶段

印支构造阶段

海西构造

阶段
加里东构 造阶段
一、地层学理论的建立
地层即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是地 壳演化历史的物质记录。
人类对于地层的感性观察与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其共同的特征是把陆地高山上岩层中所 含的化石, 作为“ 沧海桑田”海陆变化的证据。
一、地层学理论的建立
对地层的科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是丹麦学者斯泰诺 N 。他在《天然固体中的坚质体》(1669)一文中,论述了地 层、山脉的形成过程,并提出了地层学的重要基础原理—— 地层层序律,具体包括: a、叠置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上新下老; b、原始连续律, 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横向连续延伸并逐渐 尖灭; c、原始水平律,地层未经变动时则呈水平产状。
第五章 地壳演化简史
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前寒武纪 第四节:早古生代 第五节:晚古生代 第六节:中生代 第七节:新生代

地质学基础地壳演化简史教案

地质学基础地壳演化简史教案

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史的争论方法;生疏地壳历史的进展挨次和分期阶段。

重点:各地史阶段中的大地构造演化、古地理、古生物的重大大事;难点:我国地史上发生的重要构造运动及其对我国自然地理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一、地层学理论的建立二、时间标尺的建立其次节地壳历史的争论方法一、地层的划分与比照〔一〕地层的划分的依据所谓地层是在地壳进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

假设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叫做正常层位。

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

划分地层的主要依据如下: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展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

但凡地层出露完全、挨次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

地层中的沉积旋回特别是陆相地层,不肯定都是很清楚的。

这时,就可以依据岩性来划分地层。

岩性变化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而沉积环境的变化又往往与地壳运动亲热相关。

因此,依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很多单位,根本上可以代表地方性的地史进展阶段。

2、岩层接触关系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3、古生物〔化石〕上述方法只能确定各组地层间的界限和相对老关系。

假设确定各地层时代则必需依据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

但凡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等〕和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人类石器等〕都叫化石。

但是,并不是全部古生物都能保存下来成为化石。

首先,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局部简洁形成化石。

其次,生物死后必需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开氧化腐烂或者被其他动物所吞食。

第5章 地壳演化简史

第5章 地壳演化简史

四、地层系统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已如前述,由于地层
划分的目的、根据和适用范围不同,地层划 分系统可有两类:一是区域性或地方性的, 以岩性变化为主的地层划分,称为岩性地层 分类系统,地层单位为群、组、段等;一是 国际性的、全国性或大区域性的,以时代为 准的地层划分,称为年代地层分类系统,地 层单位为宇、界、系、统、阶等,与其相对 应的地质时代为宙、代、纪、世、期等。
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宙 宇
代 界
纪 系
世 统
期 阶
时 带
(三)、地质时代单位 地质时代单位是从年代地层单位(它们都代
表地层的实体)概括抽象出来的时间概念, 所以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层型,作为比较 研究的根据。组成地壳的全部地层(从最老 到最新)所代表的时代称地质时代,不同级 别的年代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代,称地质时 代单位。形成一个宇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 宙;形成一个界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代; 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纪;形成 一个统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世;形成一个 阶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期。
(二)地层的对比 地层的划分是指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划 分,而地层的对比是指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 比较。地层对比既然首先是地质时代的对比,而地 质时代的划分和确立,则首先必须以古生物化石为 根据。生物演化是不可逆的,又是阶段性的,每一 个生物的种属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不可能有任 何重复;因此,每一个生物种属只能出现在一定地 质时代的地层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主要是根据生物地层学和岩性地层学的原理,也是 传统地层学的普遍性原理,不过这只是对沉积地层 纵向堆积作用的划分原则。
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或化石群,称指相化石 或指相化石群。标准化石和指相化石结合起 来,是确定地层时代、岩相和重塑古地理环 境的重要依据。

高中地理《地球的演化史》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的演化史》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的演化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地质历史的年代划分,结合地质年代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2.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各个地质年代的海陆演化和生物演化,认识到生物演化和海陆演化的规律性,树立人地协调观。

3.通过对各个年代特点的描述,认识其对人类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演化。

难点:结合地质年代简表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

教师讲解: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准确地指出化石来源的人,他通过对岩石中图案的描述,推测出这些图案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之后留下来的生物遗迹,虽然当时这种观点的离经叛道的,但是后来的科学家展开了对化石的深入研究,那么这些科学家为什么研究化石,地球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地球历史的划分教师活动: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引导学生思考思考下列问题。

(1)地球历史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划分?(2)什么是地质年代?师生总结:(1)地球历史的划分依据是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

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

在宙之下,又分出代;在代之下,再分出纪。

(2)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称为地质年代。

2.前寒武纪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1-25《澳大利亚沙克湾的现代叠石》,学生结合自主阅读课本并思考:(1)前寒武纪的时间是如何划分的?(2)前寒武纪海陆演化和生物演化有什么特点?师生总结:(1)前寒武纪指古生代寒武纪以前的时期,大约经历了40亿年的时间,包含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2)海陆演化:岩浆活动剧烈,火山喷发频繁,地壳运动剧烈,出现若干大片陆地;生物演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标志着地壳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

教师活动:硬体生物的大量出现时寒武纪的开始,代表着地球上有大量生物开始出现的新时期,因此寒武纪为显生宙的开始。

地壳演化简史

地壳演化简史

2. 岩层接触关系
岩层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 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两大沉积旋回之间存在着不整合面,根据不整合面 和沉积旋回所划分出来的地层界限常是一致的。
对于侵入岩,必须根据侵入岩和围岩的接触关 系确定时代。
侵入接触;沉积接触。
如有多次侵入,侵入体往往互相穿插,则被穿 过的岩体时代较老,穿越其他岩体者时代较新。
生物相和岩相都反映了沉积岩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如浅海三 叶虫页岩相标志了岩性是页岩,内含三叶虫化石,其代表的 沉积环境是浅海。
沉积相分为: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
1. 海相沉积 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和深海相。 此外还有非正常海相。
(1).滨海相
位于低潮线和高潮线之间及其临近地带的狭长 滨海区。
地层对比图
5.1.2 岩相古地理分析
5.1.2.1 沉积相的分类
沉积相——沉积物特征、生物特征及其历代表的生成 环境的总和。
包括岩相(或沉积岩相)和生物相。
生物相——指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生物群的生态特征。
如含大量笔石的笔石相,反映流水不畅的海湾环境。
岩相——指反映一定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包括矿物 组成、化学成份、粒度大小、分选性、磨圆度和结构、 构造等。
有些是在广阔的陆表海中沉积形成。陆表海又 称内陆海,深度小于 200m ,沉积分异明显, 如有海侵海退,沉积旋回也比较清楚。
(3).半深海相和深海相 即相当于大陆坡及海盆底地带。
深海沉积物少含或基本不含有陆屑物质,以 各种碳酸盐岩为主。 现代深海沉积有较多的由具有灰质和硅质硬 体的微小浮游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生物软泥, 及铁锰结核。铁锰结核的物质来源可能与海 底火山喷发以及海底地下含矿热水喷出有关。

地壳的演化史的说课稿

地壳的演化史的说课稿

地壳的演化史的说课稿说教材(包括创思点)(一) 本节教材的地位:本节是对全章的总结,它与前面所学的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海陆变迁、岩浆活动、沉积岩特征的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习前面知识之后具有怎样的综合利用能力、创新能力,在本节均能得到反馈。

(二) 本节教材的特点:由于学生对地层、化石缺乏感性认识加上学生对化石形成过程不做说明,教材基本上是各种事件与结论的堆砌,规律与原理分析很少,内容显得枯燥,各地质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显得多而乱,学生难以掌握,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课外、课内充分参与、充分思考,否则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

研究地壳演化史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思想教育点。

抓住该教育点,宣传科普知识,让学生明确新陈代谢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

创思点)▲对化石的地质学意义的研究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造性想象能力的教育点,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结合点。

对地壳演化史各重大事件的演变规律的研究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学会分析整理信息能力的绝好教育点。

通过补充介绍云南澄江化石群的发现及意义,培养学生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同时也宣传生物进化的最新科研动态。

(三)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分析:预期重点:化石的地质学意义及地壳演化史中各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其先后顺序。

其依据是<<中学地理教学大纲>>。

预期难点是:化石的概念和化石的形成及各时代重大事件的记忆。

其依据是教材对化石仅做简单阐述,并未对化石的形成做进一步阐述,而各重大事件多且学生不易发现其中规律。

重、难点的调控:根据本节课前的5分钟练习情况的反馈临时调集处理情况只能在上课时得到反馈,而教师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时间安排必须充分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故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作随机调整。

(四) 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激发创新意识,培养科学精神。

2、知识目标:了解地层时代顺序与化石的二个地质学意义,掌握各地质时代重大事件发生的时代顺序。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大纲
第三大类:卤化物(17、氟石18、石盐)
第四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19、刚玉20、赤铁矿*21、锡石22、软锰矿*23、石英*24、磁铁矿*25、铬铁矿26、软锰矿*27、褐铁矿*28、硬锰矿*)
第五大类:含氧盐
第一类:硅酸盐类:(29、橄榄石*30、石榴子石*31、红柱石*32、黄玉33、绿帘石34、绿柱石35、电气石36、普通辉石37、普通角闪石*38、透闪石、阳起石和石棉39、蓝闪石40、硅灰石41、滑石42、蛇纹石和石棉*43、高岭石*44、云母45、绿泥石46、正长石*47、斜长石48、白榴石49、霞石)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磁偏角;磁倾角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掌握地球的结构的划分
一、地球外部圈
大气圈
水气圈
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的一级构造单位: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大陆型地壳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玄武岩层
大洋地壳具单层结构:玄武岩层
六、火成岩的分类
七、主要的火成岩简介
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辉岩)。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玢岩、玄武岩)。中性岩类(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正长岩、正长斑岩、粗面岩)。
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班岩、英发岩)。
碱性岩类(霞石正长岩、霞石正长班岩、响岩)。脉岩类(伟晶岩、细晶岩、煌斑岩)。火山玻璃岩类(黑曜岩、浮岩)。
11、总结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
第四章构造运动及构造变动
【教学目的】
掌握构造运动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和理解褶皱与断层构造的特点;了解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知识;了解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地质过程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地质过程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地质过程,掌握地质变化所引发的地表形态变化。

2. 了解地球地质变化的影响和作用,掌握地球的演化历史。

3. 学习了解如何利用地形变化观测和验证地球的地质变化。

教学内容:第一节:地球的地质过程1. 地球的演化历史:从地球的形成到现在,大约13.8亿年。

2. 地球的构造特征:有硅铝质岩石和基性岩石两种类型。

3. 地球内部的构造:由内而外分三层,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第二节:地质变化的影响和作用1. 地球的地质变化:包括地球内部的地壳变化和地球表面的陆地变化。

2. 地球地质变化的影响:地质变化可能引发自然灾害,如地震和火山喷发。

3. 地球地质变化的作用:地球地质变化对生态环境、气候和自然资源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三节:利用地形变化观测和验证地球的地质变化1. 海岸和河道的变化:通过对海岸线和河道形状的变化观测,可以了解地面隆起和地震活动等地质变化。

2. 冰期和冰消期的变化:通过对冰层遗留下来的地形和地貌的变化观测,可以了解气候变化等地质变化。

3. 露天矿山的变化:通过对露天矿山的变化观测,可以了解矿物资源的生产和使用情况。

教学方法:1、听课和讲授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听懂师生间的交流和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通过实地调查和示范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地质变化的实际情况和遗留影响。

3、通过GIS技术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地形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方法,以及地球地质变化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重点:1、要了解地球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

2、要学习如何利用地形变化观测和验证地球的地质变化。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掌握地球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

2、如何确定地形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方法。

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形成对地球地质变化的基本理解和掌握,同时能够理解地形变化观测和验证地球的地质变化。

通过课堂例子和示范演示,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分析和预测,能够理解地球地质变化对生态环境、气候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和作用。

地球的演化 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演化 高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演化高中地理教案课题:地球的演化一、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演化理论。

掌握地球演化的主要特征和证据。

分析地球演化对地球表面和生命的影响。

培养对地球演化和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材料:幻灯片或投影仪地球演化时间线图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三、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地球演化过程的图像,引发学生对地球演化的兴趣和好奇。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地球演化的了解,并讨论地球演化对地球和生命的重要性。

探究(15分钟):介绍地球演化的概念和地球演化理论,如大爆炸理论、地球内部热对流等。

分享地球演化的主要特征,如地球的年龄、岩石和化石的记录等。

解释(15分钟):解释地球演化的证据和方法,如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地质地层和化石记录等。

解释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如地球的形成、地壳运动、生命的起源等。

实践(3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一个特定的地球演化事件(如地球的形成、地质纪录等)。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讨论该事件对地球演化和生命的重要性和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总结(5分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对地球表面和生命的影响。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地球科学的发展,并培养对地球演化和地球科学的兴趣。

拓展活动(根据需要):进行实地考察地质地层和化石遗迹,了解地球演化的证据。

设计模拟实验,模拟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地球科学书籍,深入了解地球演化和地球历史的研究。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地壳演化简史[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地史的研究方法;熟悉地壳历史的发展顺序和分期阶段。

重点:各地史阶段中的大地构造演化、古地理、古生物的重大事件;难点:我国地史上发生的重要构造运动及其对我国自然地理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一、地层学理论的建立二、时间标尺的建立第二节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一、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一)地层的划分的依据所谓地层是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

地层既然具有时代的概念,所以地层就有所谓上下或新老关系,这叫做地层层序,也就是相当于一本书的页次。

如果地层没有受过扰动,愈处于下部的地层时代愈老,愈处于上部的地层时代愈新,叫做正常层位。

前面已经讲过,这种上新下老的关系叫地层层序律。

划分地层的主要根据如下: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划分时,一般是先建立一个标准剖面。

凡是地层出露完全、顺序正常、接触关系清楚、化石保存良好的剖面就可以做为标准剖面。

地层中的沉积旋回特别是陆相地层,不一定都是很清楚的。

这时,就可以根据岩性来划分地层。

岩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而沉积环境的变化又往往与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因此,根据岩性把地层划分成许多单位,基本上可以代表地方性的地史发展阶段。

2、岩层接触关系岩层之间的不整合面是划分地层的重要标志。

任何类型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都代表岩层的不连续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重大变化。

3、古生物(化石)上述方法只能确定各组地层间的界限和相对新老关系。

若确定各地层时代则必须根据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

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如动物骨骼、硬壳等)和遗迹(如动物足印、虫穴、蛋、粪便、人类石器等)都叫化石。

但是,并不是所有古生物都能保存下来成为化石。

首先,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容易形成化石。

第二,生物死后必须尽快地被沉积物所掩埋,这样才能避免氧化腐烂或者被其他动物所吞食。

第三,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在较长时间内经历一定的填充、置换或升馏等作用才能形成化石。

(二)地层的对比地层的划分是指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划分,而地层的对比是指不同地区的地层进行时代的比较。

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广大地区的地史发展过程的共性和异性,才能具体认识地层区域性特征,了解地层空间分异的情况。

但是各地区的地层层序及特征,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因此地层对比必须有一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时间或地质年代。

换言之,在地层划分和层序建立的基础上,必须对同一时代在各地区形成的地层进行比较研究。

二、岩相古地理分析(一)沉积相的分类各种沉积物和沉积环境之间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因此根据沉积环境可以把沉积地层分为海相、过渡相和陆相三大类。

1、海相沉积海洋是接受沉积的最主要最广阔的场所,古代沉积岩层有很大部分属于海相沉积。

(1)滨海相发育于低潮线和高潮线之间及其临近地带的狭长滨海区,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占主要地位。

(2)浅海相存在于海面到海面下200m左右的浅海地区,约相当于大陆架上的海洋部分。

这一带的特点是波浪作用力减小,阳光充足,底栖生物繁盛,所以沉积物以陆源细碎屑物质及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物质为主,富含生物遗体,但也常含有海盆中形成的内碎屑。

(3)半深海相和深海相存在于半深海(海面下约200—2500m)和深海(约2500m 以下)地区,即相当于大陆坡及海盆底地带。

(4)非正常海相非正常海包括淡化海和咸化海。

2、过渡相沉积(海陆混合相沉积)发育于滨海地区。

其中主要包括三角洲相和潟湖相:(1)三角洲相在河流入海处,特别是在河流含砂量大、海底较浅而且比较稳定的地区,常常形成三角洲。

(2)潟湖相滨海地区部分海水为砂堤隔绝可形成潟湖。

3、陆相沉积大陆是遭受剥蚀的地区,但在相对低洼部位可以接受沉积。

和海相沉积相比,陆相沉积类型多种多样,横向变化显著,地层对比也比较困难。

沉积物中以碎屑(砾、砂、泥)成分为主,有时含陆生动植物化石。

(二)岩相分析的主要依据1、生物化石化石可以用来指示古地理环境。

例如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现代珊瑚生活要求:水温20℃左右,水中没有混杂的泥沙,水深不超过50—70m);2、岩性特征和结构岩性特征、结构和构造等是一定环境下的沉积物的表现形式,因此可以作为岩相分析的重要根据。

例如,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交错层、不对称波痕等反映流动浅水地区;干裂反映滨海、滨湖等环境。

3.、特殊矿物有些矿物是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可以起指相作用。

例如海绿石代表较深浅海环境;石膏、石盐等代表干燥环境;白云岩(指形成于古生代以后者)并少含化石往往代表咸化海或潟湖环境,等等。

(三)岩相分析的原则——现实类比方法1.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2.时间因素3.沉积物的后生变化(四)古地理图对于一定地区一定时代的地层进行岩相分析之后,把当时的海陆分布、地形、气候等情况综合起来绘成图件,就是古地理图。

三、构造历史分析构造历史分析在于进一步研究地壳构造运动的历史及发展规律。

重塑地壳构造运动可以根据岩相的垂直变化、岩层厚度、岩层接触关系等。

四、地层系统(一)岩性地层单位组是地方性的最基本的地层单位。

凡是岩相、岩性和变质程度大体一致的,与上下地层之间有明确的界限的,在一定地理范围内比较稳定的地层,都可以划分为一个组。

比组大的地方性地层单位叫群。

凡是厚度巨大、岩性较复杂而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无明确界限可以分组的一套岩系,或者是连续的、在成因上互相联系的几个组的组合,都可以划分成一个群。

组还可以根据岩性特征进一步划分为段。

上述地层的划分,主要以岩性为根据,仅仅反映一定地理范围的沉积过程及沉积环境,只适用于一定地区,所以属于地方性的地层单位。

(二)年代地层单位对于岩性地层单位,应该利用一切手段来确定其地质时代的位置。

为了认识大区域,甚至全世界的地层发育和地理环境全貌,认识地球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建立和逐步完善地质年代表,就必须建立大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地层单位。

这种地层单位必须和地质时代单位相对应。

换言之,这种单位是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地层总体的名称,是超越地区性具体差异的抽象概括。

(三)地质时代单位地质时代单位是从年代地层单位(它们都代表地层的实体)概括抽象出来的时间概念,所以年代地层单位都有一个层型,作为比较研究的根据。

组成地壳的全部地层(从最老到最新)所代表的时代称地质时代,不同级别的年代地层单位所代表的时代,称地质时代单位。

形成一个宇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宙;形成一个界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代;形成一个系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纪;形成一个统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世;形成一个阶的地层所占的时间称为期。

第三节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一、太古宙太古宙大约经历了十多亿年(38—25亿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薄而活动的原始地壳,出现了水圈和气圈,蕴育和诞生了低级的生命。

(一)太古宙的一般地史特征1、缺氧的气圈及水体从太古宙,在地球表面虽然已经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它们的性质和规模跟后来的有明显不同。

海水中所含的盐类比现在要低,富含氯化物。

大气成分以水蒸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甲烷、氯化氢等为主。

由于岩浆活动强烈,又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故大气中CO2含量比后来要高。

太古宙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普遍的由低价铁沉积而成的铁矿,这些都说明当时大气组分和水体性质都处于缺氧的还原状态。

2、薄弱的地壳和频繁的岩浆活动3、岩石变质很深4、海洋占绝对优势5、陆核形成陆核的形成标志着地壳构造发展的第一大阶段的结束。

6、原始生命萌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32亿年前的超微化石——古杆菌和巴贝通球藻(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这是最原始的原核生物,个体呈圆形和椭圆形,整个个体只有一个细胞组成,没有细胞核。

在南非布拉维群(Bulawayan)灰岩中,还发现了年龄值31亿年的原核细胞蓝绿藻类(形成大型化石叠层石),说明至少在31亿年前蓝绿藻类已经开始繁殖。

从无生命到有生命,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飞跃。

7、构造运动(二)中国的太古宙地层中国的太古宙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即东经105°以东,北纬31°—43°之间,构成华北地台的基底。

地层划分暂时分下太古界和上太古界,其界线为29—30亿年。

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三带:北带自宁夏吉兰泰,经内蒙古乌拉山到冀东燕山,东延至吉林南部的龙冈山及辽东地区。

中带主要分布于吕梁山、太行山和鲁西地区。

南带主要分布于关中、豫西、大别山、安徽淮阳地区。

二、元古宙(一)元古宙的地史特征1、从缺氧气圈到贫氧气圈由于藻类植物日益繁盛,它们营光合作用不断吸收大气中的CO2,放出O2,使气圈和水体从缺氧发展到含有较多氧的状态。

2、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太古宙已出现菌类和蓝绿藻类,到元古宙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岩层中广布蓝绿藻类的群体,经生物作用和沉积作用形成综合体。

这种综合体常保存在石灰岩和白云岩中。

从横剖面上看呈同心圆状、椭圆状等。

从纵剖面上看呈向上凸起的弧形或锥形叠层状,就象扣放着的一摞碗,称做叠层石。

元古宙则是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到多细胞,标志着在地球发展史和生命演化过程中进入一个新阶段。

3、由陆核到原地台和古地台由陆核到原地台和古地台,是陆壳构造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4、古元古代地层和中、新元古代地层有很大区别(二)中国的元古宙古地理和地层1、古元古代在古元古代,中国北方已经形成华北原地台,南方形成扬子原地台,西部则形成塔里木原地台。

2、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古元古代末期,在中国已经出现了华北、扬子、塔里木等相对稳定的原地台,但陆壳稳定情况仍存在很大差异。

三、震旦纪(一)世界古地理基本轮廓到了元古宙末期即震旦纪,大陆壳已经形成为许多大规模的稳定的部分——古地台。

这时候全世界形成的古地台有:Ⅰ.中国地台(主要包括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扬子地台);Ⅱ.西伯利亚地台(又称安卡拉地台);Ⅲ.俄罗斯地台(又称东欧地台,包括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芬兰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部地区);Ⅳ.加拿大地台(又称北美地台,包括美国中北部、加拿大地盾,格陵兰地台);Ⅴ.巴西地台(又称南美地台,主要包括巴西);Ⅵ.非洲地台(除去非洲北部及南部,包括非洲的广大地区、马达加斯加岛和阿拉伯半岛地块);Ⅶ.印度地台(包括印度中南部);Ⅷ.澳大利亚地台(包括澳大利亚中、西部)。

根据南半球地台分布情况及构造特点,上述巴西地台、非洲地台、印度地台和澳大利亚地台是一个稳定的联合古陆,在中生代以前它们还没有分裂,总称冈瓦纳古陆地台和澳大利亚地台是一个稳定的联合古陆,在中生代以前它们还没有分裂,总称冈瓦纳古陆。

在古地台之间或其周围,是一些相对活动的地带,从大地构造角度叫地槽,从古地理角度可以叫海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