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与五脏六腑

合集下载

五行和五脏六腑关系是什么

五行和五脏六腑关系是什么

五行和五脏六腑关系是什么五行与我们人体有着密切的联系,你知道他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吗?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五行和五脏六腑,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五行和五脏六腑关系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腑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以腑脏为基础,按照其生理特点可以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为阴,五脏的共同特点是化生和储藏精气,所以多虚,属阴。

六腑:胆、小、胃、大、膀、三焦。

另外还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组成的奇恒之腑中医藏象学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所以人体的五脏六腑和五行也是相对应的。

木对应着肝;火对应着心;土对应着脾;金对应着肺;水对应着肾,这是五脏,。

我们来看看六腑:木(肝)对的是胆;火(心)呢对的是小肠;土(脾)对的是胃;金(肺)对的是大肠;水(肾)对的是膀胱,还有三焦,三焦又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主进(我们吃的);中焦主存(消化、吸收);下焦主出(排泄)。

六腑的共同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就是府字,有聚集的意思,所以为阳;五脏六腑由经络连接着六腑,互为里表。

五脏六腑对应着五行原因以木而言,木可以曲可以直,枝条发达,有生发的特性,而肝喜欢跳大而恶抑郁,有疏泄和藏血的功能,所以肝属于木。

火性热,其性炎上,心阳有温煦功能,所以心属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呢,也有运化输送水谷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为气血升华之源,所以脾属土。

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所以肺属金。

那还有啊,金属可以发出来声音,肺也是重要的发声动力,肺是矫脏,怕烟火,金属也怕火。

水性润下,水往低处流,滋润万物,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所以肾属水。

五脏六腑都在面部有表现,了解中医的人望闻问切的功夫了得啊,一看就知道,就好象神医扁鹊一样,要不要来学习一下,简单的了解一下是不是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啊?肝主筋,开窍于目。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六腑之大主” ❖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和归纳,也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之一。

本文将从五行的概念、相生相克关系、五脏与五行、病因病机解释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五行的概念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中医理论中,每个元素都与一个方位、一个季节、一个颜色、一个味道以及一些具体的器官和组织等相对应。

例如:金属对应西方方位,秋季,白色,辛味,肺和大肠等。

二、相生相克关系在五行学说中,除了每个元素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相生相克关系。

其中“生”指代一种生成关系,“克”则表示一种制约关系。

具体来说:1.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这种相生关系是指一个元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另一个元素而促使其生成。

2.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种相克关系是指一个元素可以通过作用于另一个元素而抑制其发展。

三、五脏与五行在中医理论中,五个脏器也与五行进行了对应。

具体如下:1. 肝属木:肝主疏泄,在情志调节、气血运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心属火:心主神明,在血液循环、情感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脾属土:脾主运化,在消化吸收、水液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 肺属金:肺主呼吸,在气血交流、防御外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 肾属水:肾主藏精,调节水液代谢、生殖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四、病因病机解释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被广泛应用于病因病机的解释和诊断治疗。

例如:1. 水火不相容:水火不相容是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阳上亢、胃火炽盛等。

2. 五行失调:五行失调是指人体内部五行元素的相对比例出现偏差,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木不生土、肺金不制水等。

3.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中最基本的分类方法,它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进行辨别。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五行脏腑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方针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促使阴平阳秘。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脾 土
主运化水湿 主肌肉 统血 主造血(消化 主免疫 开窍唇
主消化 (传导 至小肠) 储尿 排尿 主生长发育 主生殖 主骨 通脑 主水 其华在发

膀胱
胃胀痛 胃口差 易打嗝 反酸 口臭 牙痛 便秘
尿频 尿急 尿痛 浑浊 膀胱炎症


怕冷 腰酸背痛 不易受孕 性欲低下 夜尿多 浮 肿 月经量多 少 颜色黑 血块 痛经 耳鸣
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主呼吸之气 肺主气 主一身之气
气的生成(宗气) 对全身气机的调节
肺主气司呼吸 功能异常
呼吸不畅,呼吸异常,咳嗽气 喘,气虚、甚至呼吸停止生命 告终。
2、主行水
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 排泄。 宣发 脾胃 水谷 津液 肺 外达皮毛,汗、呼气

肃降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埃及醫師 (3000B.C.)
巴比倫空中花園 (3500B.C.)
鼎: 古時的容器 (1600B.C.)
遠古時代 (公元前2200年)

原始的部落
火的應用
如雲南的元謀人、陜西的藍田人、北京周口店的直立人 (北京人及山頂洞人)等。由其文化遺址中便發現他們在 長期與自然災 害、猛獸、疾病作抗爭的過程中,已開始了 醫療保健活動。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

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病原理主要包括五个基本原理,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

这五个基本原理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发病基础和治疗原则。

其次,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和自然界中的诸多事物都可以归纳为五个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

五行学说对于中医学发病的解释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五行相互制约的关系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内外关系紊乱而引起的疾病,如肝火旺盛导致的头晕目眩等。

第三,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基本理论。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有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系统,气血得以流通。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经络的阻塞、瘀滞以及气血运行异常等引起的。

中医理论中的针灸和推拿等疗法就是通过调节经络系统来恢复人体正常的气血循环。

最后,脏腑学说是中医学中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中医学将人体的脏腑器官归纳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着不同的生理功能,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对身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当一些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当肝功能受损时,就会对人体的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引发各种疾病。

总之,中医学发病的基本原理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

这些原理相互交互作用,共同解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中医学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五行和谐、经络通畅、气血运行顺畅,以及脏腑功能的协调,来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ppt课件(2024版)
2024/11/12
五脏与五行相对应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体: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爪 面 唇 毛 发 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泪 汗 涎 涕 唾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风 暑 湿 燥 寒 五化:生 长 化 收 藏 五音:角 徵 宫 商 羽 五官:目 舌 口 鼻 耳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 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在正常情况下,神明之心接受和
反映客观外界事物,进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其二,主宰生命活动。“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饮
膳正要·序》)。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 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 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
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
1)、肺主呼吸:肺的呼吸运动有节律地一呼一吸,呼浊吸清,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所谓“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
腑无所不治”(《类经·脏象类》)。
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
2024/11/12
五脏六腑 - 五脏之心
心的生理功能:
2、心藏神。
神的含义:在中医学中,神的含义主要有三: 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 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一般称之为广义的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

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

382017.04基础研究五行学说与人体五脏之间的关系李亚亚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咸阳市 712000【摘 要】五行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医理论运用五行生克关系对应人体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

研究其间关系,有利于人们追本溯源,顺应规律,科学健康地生活。

【关键词】五行学说;人体五脏;相生相克《尚书》是先秦最早论述五行的重要著作,其中《洪范》篇对五行的基本属性概括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1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民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古人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并且每种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经过运动和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其中,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是五行相生相克,可以用它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的规律。

如中医理论用五行相生说解释人体五脏之间相互资生与相互促进的关系;用五行相克说解释人体五脏之间相互抑制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1.1 五行相生五行相生说是指一种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和资生的作用,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白虎通》记载: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热,能焚木,木焚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少阴之气润泽,流津销金,亦为水,山云而从润,故金生水;水润能生长,故水生木。

也可以用四季变化来形象地说明五行相生关系。

春季万物复苏,故春属木;夏天骄阳似火,故夏属火;金秋十月收获季,故秋属金;冬天白雪皑皑,雪由水凝结而成,故冬属水;四季更替影响着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最重要的“土”应位居四季中间总揽四方,故长夏属土。

按照春天-夏天-长夏-秋天-冬天这个循环顺序,也可得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

中医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各家学说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学的各家学说。

1.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学说之一。

阴阳二气是存在于整个自然界中的两种相反的力量,它们彼此互补、相互作用,产生各种现象。

在中医中,通过分析疾病的阴阳失衡现象,来确定治疗方案。

2.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

五行相克相生,与身体的五脏和六腑相应,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各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3.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的经络系统。

经络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贯穿全身并与脏腑组织相连。

通过影响经络系统的流通和调整经气的流量,来治疗各种疾病。

4.元气学说元气学说是中医中的一种基本理论,元意为根本、本质,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

元气来源于父母遗传和天地精华的滋养,它是人体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逆气犯元是指任何影响到元气的因素,它可能是内部、外部或精神因素,病因可通过恢复元气来治疗。

5.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根本基础。

五脏六腑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互相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机能。

通过分析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6.虚实学说虚实学说是中医中的一种基本学说,虚实是中医中常用来描述疾病和诊断的术语。

虚指体内功能失调或欠缺,实指体内功能过盛或物质过多。

通过判断病人是否为虚或实,来确定治疗方案。

7.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中医中关键的学说之一,主要研究疾病产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因与外因相诱发的,并以外感、情志、饮食、劳逸等因素为主,针对不同的病因,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气血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学说,它认为气和血是人体机能正常运作的两个最基本的物质。

气的运动和血的循环,保证了整个身体的营养和代谢。

中医五脏六腑与脏腑调理

中医五脏六腑与脏腑调理

中医五脏六腑与脏腑调理中医学中,五脏六腑是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类和组织方式,其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小肠、膀胱、大肠、三焦。

这些脏腑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的组织功能和调节作用,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心脏心脏是中医学中的至高无上之官,被视为人体的君主。

心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血液循环,保障全身器官和组织的营养和氧气供给。

此外,心还与情绪、思维、记忆等精神活动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保持心的健康需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劳累。

二、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储存血液、调节血液量和清除有毒物质的功能。

肝的主要功能是调畅情绪,保持血液的顺畅循环。

中医认为,肝的健康与情绪的稳定息息相关,过度愤怒、焦虑等情绪会影响肝的功能,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保持肝的健康需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脾脏脾脏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器官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同时参与免疫调节。

脾的健康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中医强调“饮食为养生之本”。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可以保持脾的健康,避免脾虚引发的脾胃不和等问题。

四、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呼吸和气血的代谢。

中医强调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密切,保持肺的健康需要呼吸新鲜空气,避免吸入有害物质。

此外,中医还强调运动,通过适当的锻炼可以提高肺的功能和保持呼吸系统的健康。

五、肾脏肾脏是中医五脏之一,被视为人体的先天之本。

肾的功能主要包括调节水液代谢、排除代谢废物、控制生殖功能等。

中医认为,肾主管生长发育、生殖功能以及激素分泌,保持肾的健康需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

六腑调理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调整脏腑的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脏腑调理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饮食调理等。

中医强调一切从阴阳调理出发,通过调整脏腑的阴阳平衡来实现调理目的。

例如,如果肾气虚导致腰痛、夜尿频多等症状,中医会通过调整肾脏的功能来改善病情,常用的方法包括食疗、按摩、艾灸等。

中医理论基础五行与脏腑学说

中医理论基础五行与脏腑学说

中医理论基础五行与脏腑学说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其中,五行与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中。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五行与脏腑关系以及应用举例等方面,探讨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

一、理论基础中医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等。

其核心思想是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的相互作用。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将自然界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每个阶段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属性和功能。

脏腑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的系统研究。

二、五行与脏腑关系五行与脏腑的关系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根据五行学说的观点,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生,而脏腑作为人体内部器官的代表,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每个脏腑对应着五行中的一个或多个属性,从而决定了其功能、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

比如,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与脏腑的关系是中医诊疗中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三、应用举例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在中医诊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通过具体病例进行举例说明:病例一: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出现了面色苍白、气短乏力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面色苍白可能与心脏功能失调有关,气短乏力可能与肺功能不佳有关。

医生通过中医诊断方法发现,该患者心火不旺,肺气不足,从而确定了治疗方案,如补益心阳、调理肺气等。

病例二: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出现了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腹胀可能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中医诊断方法发现,该患者脾气不足,导致消化功能减弱,从而确定了治疗方案,如健脾养胃、调理脾气等。

通过以上两个病例可以看出,中医理论基础中的五行与脏腑学说在中医诊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脏腑侧重、确定治疗方案,并提高治疗的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五脏

⼀、⼼(附:⼼包络)⼼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包卫护。

⼼与⼩肠、脉、⾯、⾆等构成⼼系统。

⼼,在五⾏属⽕,为阳中之阳脏,主⾎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命之主宰。

⼼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的解剖形态1.⼼的解剖位置:关于⼼的解剖部位,在《内经》《难经》《医贯》等中医⽂献中已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位于胸腔偏左,居肺下膈上,“⼼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着脊之第五椎’’(《类经图翼·经络》)。

⼼是隐藏在脊柱之前,胸⾻之后的⼀个重要的脏器。

⼼尖搏动在左乳之下。

2.⼼的形态结构:⼼脏呈尖圆形,⾊红,中有孔窍,外有⼼包络围护,⼼居其中。

中医学对⼈体⼼脏的重量、颜⾊、结构,以及⼼腔的⾎容量等均有⼀定的认识,只是较为粗略⽽已。

“⼼象尖圆形,如莲蕊……外有⾚黄裹脂,⼀是为⼼包络”(《类经图翼·经络》)。

脏象学说中的⼼,在中医⽂献中有⾎⾁之⼼和神明之⼼之别。

⾎⾁之⼼,即指实质性的⼼脏;神明之⼼是指脑接受和反映外界事物,进⾏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归属于⼼,故有神明之⼼的说法。

正如李梃所说:“有⾎⾁之⼼,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是也”(《医学⼊门·脏腑》)。

(⼆)⼼的⽣理功能1.⼼主⾎脉:⼼主⾎脉,指⼼有主管⾎脉和推动⾎液循⾏于脉中的作⽤,包括主⾎和主脉两个⽅⾯。

⾎就是⾎液。

脉,即是脉管,⼜称经脉,为⾎之府,是⾎液运⾏的通道。

⼼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个密闭的系统,成为⾎液循环的枢纽。

⼼脏不停地搏动,推动⾎液在全⾝脉管中循环⽆端,周流不息,成为⾎液循环的动⼒。

所以说:“⼈⼼动,则⾎⾏于诸经,……是⼼主⾎也”(《医学⼊门·脏腑》)。

由此可见,⼼脏、脉和⾎液所构成的这个相对独⽴系统的⽣理功能,·都属于⼼所主,都有赖于⼼脏的正常搏动。

⼼脏有规律的跳动,与⼼脏相通的脉管亦随之产⽣有规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医脏腑基本理论•脏腑的生理特性•脏腑病理与疾病•中医脏腑理论的临床应用•中医脏腑理论的现代研究目录01中医脏腑基本理论•心:主血脉、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包络为心之辅佐,有保护心脏的作用。

•肝:主疏泄,主藏血,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相互协调。

•脾:主运化,主统血,其华在唇四白,开窍于口,与胃相表里。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肾:藏精气,主水、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开窍于耳及二阴,与膀胱相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与脾相表里。

•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液,与心相表里。

•大肠:主传化糟粕,与肺相表里。

•三焦:主持诸气,为水道出焉。

•心:心火亢盛则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等;心血不足则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

•肝:肝火上炎则出现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耳鸣、爪甲薄弱等。

•脾:脾阳虚则出现腹胀纳呆、腹痛喜温喜按、大便溏薄等;脾阴虚则出现纳呆、消瘦、大便干结等。

•肺:肺火炽盛则出现咳嗽、咳痰、咽喉肿痛等;肺气虚则出现咳喘无力、气短懒言等。

•肾:肾阴虚则出现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盗汗遗精等;肾阳虚则出现畏寒肢冷、阳痿早泄等。

•胃:胃火炽盛则出现口渴喜饮、消谷善饥等;胃气虚则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

•小肠:小肠实热则出现小便短赤、尿频尿急等;小肠虚寒则出现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等。

•大肠:大肠湿热则出现腹泻、腹痛、粪便黏腻等症状;大肠虚寒则出现五更泄泻、粪便清稀等。

•三焦:三焦湿热则出现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三焦气滞则出现胁肋胀满、脘腹疼痛等。

经络是脏腑之间的联系桥梁和通道,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到相应的穴位上。

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02脏腑的生理特性脏腑的阴阳五行属性阴阳属性脏腑被分为阴、阳两类,每一类都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和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和五脏六腑

志.把魂赋予肝,魂是伴随精神而活动叫灵魂.如:痰迷
心窍---癫痫(西医);
• 3、心主汗,汗为心之液.过多旳流汗 会造成心
脏衰竭.自汗,盗汗,手足潮湿也阐明心脏有病 变;
4、心开窍于舌,心有病变在舌反应出来.舌 为心之苗.心血不足舌质淡白,心火旺 (上)则
舌质红,甚至舌体糜烂.心血淤滞舌质紫暗或现 瘀点,瘀班;
•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份之间旳合适平衡,一种
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 然界)当中。
五行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 五色来体现:
• 五窍—— •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旳人影响中枢神经,
吐字不清。
•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
无泽。
下焦阳气,而为尿排 除体外。
5、三焦:三焦总司人体汽化,水谷精微生化精养,
水液代谢。上焦司呼吸主血脉,谓气。中焦熟水谷,吸精
养通肺化生营血。下焦分清浊。
五脏旳病变反应
• 1、肾:腰酸腿痛,腿沉,小便不顺,下肢浮肿,
头晕,耳鸣,性淡漠,高血压,不育症,结石, 炎症,关节痛,呵喘不止;
2、肝:口干苦,耳鸣,聋,偏头痛,手脚 抽筋肝区痛沉,易怒,多疑,恶心,呕吐,易感 冒,经期不正常,行走不稳等;
中医基础之五行学说 和五脏六腑
什么是五行呢?
• 五行学说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
金、水五类物质旳特征及其生克制化规律 来认识、解释自然旳系统构造和措施论利 用到中医学而建立旳中医基本理论,用以 解释人体内脏之间旳相互关系、脏腑组织 器官旳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 旳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
• 从相克旳理论得出这么一种结论,当一种脏器有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 向外的、明 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晦 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特性
• 1、普遍性 • 2、阴阳的相对性:
(如昼夜、上下午)
• 无限可分性 • 3、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指定事物不同时,阴阳属性随之改变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亢)
培土生金(脾胃虚弱→肺气虚) 益火补土法(温肾阳→健脾阳) – 实则泻其子:
• 肝旺泻心法(清心火→降肝火)
• (2)相克规律:
– “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调理肝脾法) 培土制水法(温运脾阳→治疗肾虚水泛) 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 泻南补北法(泻心火以滋肾水)
• 其他:
相生 相克
水(肾)
火(心)
金(肺)
土(脾)
2、五行的制化
• →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 • 制化:克制与生化 • 《类经图翼·运气上》:“盖造化之机,不
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 五制则亢而为害。”
• (四)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 五行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 • 相乘:相克太过
– 相乘次序:与相克次序相同 • 相侮:反克
–指导脏腑用药
色、味
–指导针灸治疗 –指导精神情志疾病的治疗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
• 均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 阴阳与五行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事物发展
变化的规律 • 五行中每一行又可再分阴阳
谢谢聆听!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部位: 上 下
表 里(脏腑)
背胸
气血津液: 气 血、津液
脏腑: 六腑 五脏
心阳 心阴
经络: 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阳

中医基础学

中医基础学

4
中医基础学 ——阴阳学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 程。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永恒的,当他们在运动过程中相遇 而又处于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阴阳交感是阴 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是万物发生和变化 的根由。
2、阴阳对立制约——“对立”即“相反”,相反则导致 相 互制约其结果是使事物取得一种动态平衡。
“肾虚”、“脾虚”——误以为是肾出了 毛病,误以为是脾有了问题,甚至买了药 补、去治疗;
其实中医所说的肾、脾等五脏六腑主要是 一种功能定位;
如——“肾”并不是独立的肾脏,而是泛 指泌尿系统,包括膀胱等;
“脾”也不是指独立的脾脏,而是泛指消 的认识
阴阳双方,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任何一方都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 阳、下为阴,没有上便无所谓下,气为阳,血为 阴血依靠气的运化水谷精微而成,气以赖于血的 充分供给营养,气沛血旺面部则红润光泽,两目 有神,容光焕发。
.
6
中医基础学 ——阴阳学说
4、阴阳消长平衡——指一事物中阴阳的量和阴 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消 长变化着,阴阳在这种量变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肝胆发病时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时肝胆同治。
.
26
中医基础学 ——脏腑的认识
3.脾与胃: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
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 “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 能。 胃主要是消化食物。脾与胃都是消化食物的主要 脏腑,二者经脉互相联系,构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 营养物质的任务。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便于 消化,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到全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之五行与五脏 六腑关系
赵绍光 2016-3-15
什么是五行呢?
• 五行学说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
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 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 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 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 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 的关系。“
五行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 五色来表现:
• 五窍—— •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



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 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 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 中耳炎,闹耳 底。
• 五脏的生理(肺) • 肺——肺是宰相,开窍于鼻,配合心
控制全身,也参与意识活动,忧悲易伤肺。 1、主呼吸; 2、 通调水道,水道不通会出现浮肿; 3、主皮毛,皮毛感受到气温,疼痛首 先反射到肺; 4、络于大肠。
• 五脏的生理(心) • 心——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为人体血液动力所在,并
认为心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1、心是推动血脉运 行的脏器,属火,是泵.它的功 能出现问题,整个五脏六腑都出现问题; 2、主思维 每个脏器与神经都有关系.古人把神赋 予心,由阴气,阳气相互 作用而成,精神体现人的意 志.把魂赋予肝,魂是随着精神而活动叫灵魂.如:痰迷 心窍---癫痫(西医);
•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
• •
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 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 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 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 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 肺。
•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 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 -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 -肺好,肺好- 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 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 分 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 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 以肝大脾就大。
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1、主免疫,肝有解毒功能; 2、肝藏血,肝是血液的储存器,向心脏供血; 3、主谋虑,考虑判断事情的能力与肝胆有关; 4、主筋,其华在于爪.久走伤筋,筋 伤肝衰; 5、开窍于目,由于肝胆经络走向眼睛,肝胆有病变 会影响眼部; 6、消化,胆汁是由肝脏分泌进入胆囊和十二指肠, 帮助肠道消 化吸收营养.病变出现上逆苦水,消化不良, 胃胀,腹胀; 7、络胆,出现胆结石,胆囊炎等。
•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
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 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 胃寒脾受湿,脾受 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 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 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 素 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 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 六腑的生理(胆) • 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胆汁注入
大肠,促进食物消化; 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有关.惊悸,失 眠,多梦,等精 神情志症状,也从胆方面 治疗; 胆病:呕吐苦水,胆液外溢身,面目 发黄等症状。
• 六腑的生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 1、胃:胃主主受纳,腐熟水谷。中医称胃:山谷之
• • • •
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喜则伤心,注意心情,乐极生悲,不要去那种过 于激动的场合。 脾:思则伤脾。现在来自个方面非压力很大,情绪紧 张,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黄肌瘦。 肺:悲忧伤肺,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 悲也悲,喜也悲,悲伤过度,不停咳嗽,时间久了开始咳 血,形成肺结核 而死。 肾:恐则伤肾。惊吓刺激肾功能,膀胱内气功能不好, 所以就有说:吓得屁滚尿流。

4、肺:呵喘,咽干,多痰,浮肿,口鼻 皮肤干燥,呼吸无力, 大便干稀不定; 5、心:胸闷气短,心率不齐,胸心痛, 失眠多梦,多汗,眩晕,口舌青紫,心悸, 口舌生疮。
• • •
发红) 脾胃不和的人脸色发黄,无光泽。 肺脏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白(结核的病人 过午发烧,脸色发红) 肾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黑,因为肾过滤毒 素的,如肾脏不好,毒素虑不出去,反射到脸上, 所以脸色黑。
五脏六腑的生理
• 肺,大肠为金
肝,胆为木 肾,膀胱为水 心,小肠为火 脾,胃,胰为土 五行相克相生,治疗疾病不可单一入手,其 方法(包括调养),每种疾病至少二十五种,应 择优,排好顺序,分阶段治疗。
• 3、心主汗,汗为心之液.过多的流汗 会导致心
脏衰竭.自汗,盗汗,手足潮湿也说明心脏有病 变; 4、心开窍于舌,心有病变在舌反映出来.舌 为心之苗.心血不足舌质淡白,心火旺 (上)则 舌质红,甚至舌体糜烂.心血淤滞舌质紫暗或现 瘀点,瘀班; 5、络小肠,心有火使小肠受热,受热的水分 进入膀胱.出现尿痛,尿涩,尿热 甚至尿血。
育发育之源,又主纳气,主水,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 于发 1、血液循环的过滤器; 2、肾主生殖; 3、肾主水(泌尿); 4、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 5、肾纳气 人体呼吸虽然是肺所生,但吸入之气必 须纳于肾; 6、络膀胱; 7、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 五脏的生理(肝) • 肝——中医认为肝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
• 五脏的生理(脾) • 脾——中医所指的脾,主要指消化吸收功能而言,脾
主晕化通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于唇. 1、 脾与胃有经络关系,胃是容纳与腐熟食物.脾是 吸收输送营养到心,肝,肾,胃,肺,大脑和四肢. 2、脾生血 主运化,它将营养输送到血液中; 3、脾通血 脾脏有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能力; 4、脾主肌肉 脾健康肌肉发达有力; 5、脾主四肢 功能好,四肢有力; 6、脾向全身控制提供水液.脾脏输布功能紊乱全身 浮肿; 7、络胃 胃寒则脾湿。
五行相生相克
五脏六腑五行图
•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 •
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 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 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 胆为络,肝胆 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 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 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 受热 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 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 调理心脏等。

• 人体的发病因素—— • 1、情绪:人是有思维,有感情的,人的情绪
变化会对健康有明显的影响; 2、气候:气候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又 一因素; 3、饮食:(1)偏食 (2)伤食 (3) 停食; 4、滥用药物; 5、环境污染:主要指水质,空气,噪音。
• 五脏的生理(肾) • 肾——中医认为肾的功能是藏精、生髓、生骨,为生
• 五体—— • 肝主筋和指甲: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
• •


筋自然柔软,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竖纹,不光 滑。 心主脸:心脏不好的人早晨起来脸浮肿。 脾主肌肉:脾胃不和,肌肉就不发达,四肢 无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不强,头发干燥,汗毛孔 粗,皮肤无光泽。 肾主骨:肾功能不强时,影响骨骼健康。
• 五志—— • 情绪会伤肝,怒则伤肝脾气暴躁,控制不了天气,一
五脏的病变反映
• 1、肾:腰酸腿痛,腿沉,小便不顺,下肢浮肿,
头晕,耳鸣,性冷淡,高血压,不育症,结石, 炎症,关节痛,呵喘不止; 2、肝:口干苦,耳鸣,聋,偏头痛,手脚 抽筋肝区痛沉,易怒,多疑,恶心,呕吐,易感 冒,经期不正常,行走不稳等; 3、脾:口臭酸,食欲 退,爱睡,头身沉重, 皮肤瘙痒,胃反酸,隐痛,口,鼻,牙出血,便 血,大失血等;
海。胃谓后天之本,人以胃气为本。胃气不衰病愉快。 2、小肠:小肠分清浊。清为精养.浊为糟粕。吸收 精养,经脾输送身体个部分利用,剩余水。下输膀胱。小 肠病变,影响消化,小便异常。 3、大 肠: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物。大肠虚:肠鸣,大 便泻等。大肠实:大便秘等。 4、膀胱:膀胱是人体水的代谢器官之一。津液通过 下焦阳气,而为尿排 除体外。 5、三焦:三焦总司人体汽化,水谷精微生化精养, 水液代谢。上焦司呼吸主血脉,谓气。中焦熟水谷,吸精 养通肺化生营血。下焦分清浊。

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 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 能治愈,就会变成 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 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 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 一 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 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 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 然界)当中。
• 五味—— • 肝功能不好的人少吃酸的,美味不可多用。 • 心脏功能不全的人少吃苦的,苦味入心,苦



的在血管里不易流动。 脾功能不强的人少吃甜食,甜味入脾,影响 消化。 肺脏功能不强的人少吃辛辣的食物,辛辣入 肺。 肾功能不强的人少吃咸的,咸味入肾,咸味 过重伤肾,美味不可多用。
• 五色—— • 肝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青。 • 心功能不强的人脸色发红(高血压的人脸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