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群文阅读《爱国情怀》文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阅读《爱国情怀》文本

选文一:

巴蔓子将军

战国中期,巴国走向了衰落,一些贵族趁机向巴王室索取政治经济利益,以至发动了武装叛乱,人民遭受了深重灾难。驻守在巴国东部边境的巴蔓子将军决定赶回国都江州(今重庆市渝中区)平乱,但他掌握的兵力却不足以战胜贵族武装,巴蔓子决定向东边的楚国借兵。在楚国郢(yǐng)都,巴蔓子向楚王说明了来意,恳请楚王出兵。楚王答应出兵,但却提出了一个条件,要巴蔓子割让他驻守的三座城池,同时要他把儿子送到楚国当人质。楚王说:“他什么时候来,你什么时候把军队带走。你看怎么样?”

以人质作抵押,在战国时代也是一种外交惯例,目的是取得诚信。但那样一来,时间被耽搁了,巴国的内乱恐怕已经不可收拾,借兵就失去了意义。巴蔓子一下急了,对楚王说:“不行!楚王如果怀疑我的诚信,这个兵不借也罢!你如果还相信我,今天就让我把军队带回去。到时候你拿不到三座城,我把脑壳砍给你!我巴蔓子从来说话算话!”楚王见一向耿直的巴蔓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也不好再说什么,答应立即出兵。

巴蔓子带着楚军赶回江州,很快打垮了贵族叛乱武装,恢复了国内秩序。过了些日子,楚王派出使臣找到巴蔓子,要求他兑现当初的承诺,将三座城池割让给楚国。那日蔓子将军设宴款待楚国使者,宴席开始,蔓子将军脱掉上衣,赤膊抱起一坛米酒,倒入三个大碗中,一饮而尽,然后重重的摔碎了三个酒碗,入席者被蔓子将军惊呆了,不知他怎样应答楚国使者,这时蔓子慷慨以答:“许诺,为大丈夫之言。然而,巴国疆土不可分,人臣岂能私下割城。吾宁可一死,以谢食言之罪。请楚国使者把我的人头带回楚国,告诉你们国君:我用我的头换城池。”

言毕,他举起利剑割颈自尽,头颅落地。满座大惊,全场哑然,肃然敬仰。奇迹在这时发生了,断头之后的巴蔓子仍然站立着。史籍记载的情节是,“蔓子乃自刎,以头授楚使。”楚国使者面对此情此景,不知所措,迫于无奈,捧蔓子将军头颅启程回归楚国。使者回到楚国,禀报蔓子的壮举,楚王感叹:“我们得到如此忠臣,又何需要几座城池。”当即命令:“用上卿之礼葬,安葬蔓子将军的头颅”。巴国举国悲痛,在巴国国都(今利川的都亭山)厚葬巴蔓子将军无头之遗体。巴蔓子将军是巴人精神的化身,是大义凛然、笃诚笃信、救国救民的民族楷模。巴人的后裔土家人,至今用喝摔碗酒纪念土家人的民族英雄蔓子将军。

1.文章围绕巴蔓子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巴蔓子的爱国情怀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选文二:

《我的祖国》唱的就是家乡忠县

《重庆日报》11月4日第13版“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伴着这首《我的祖国》,你是否还能回忆起电影《上甘岭》中,那个梳着短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抢救伤员的女卫生员王兰?

7月23日,在天津市南开区静雅老人院,记者采访了电影《上甘岭》中王兰一角的原型吴炯。现今83岁的吴炯依旧精神矍铄,面对家乡来客,她用一口带着天津味的重庆话,将自己的人生娓娓道来。

战场上出生入死救战友

吴炯出生于忠县城关镇(今忠州镇)的一个普通人家。1949年12月,忠县解放。解放军进入忠县,其中一支部队暂住在吴炯家中。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的人民子弟兵,深深地吸引了吴炯,她梦想着自己也能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吴炯怀着满腔热血报名参军。在部队学了一年医务后,她提出要上前线。可因为年纪小,她的请求屡次未获批准。为了表明决心,她用针刺破手指写下血书:“我虽然不能直接抗击美帝国主义,但能帮助负伤的同志洗衣、治疗,请组织批准我上前线。”

她的决心感动了党组织。1951年,年仅19岁的她跟随部队,从辽宁丹东出发进入朝鲜,来到了抗美援朝第一线。到了前线后,吴炯被分配至志愿军15军45师攻坚一连当卫生员,和黄继光、邱少云同属一个部队。

攻坚连的战士们除了作战外,还要运送作战物资、抢修公路、抢救伤员等。为了作战方便,吴炯将长发剪短压在军帽里,开始,战友们都没有看出她是女孩,直到相处久了,才知她是个“花木兰”。

尽管是女儿身,但行军作战,吴炯一点不比男兵差。那时,行军靠步行,有时一走就是七天,脚趾走出了水泡,脚掌磨出了茧疤。为了不拖连队后腿,她仍咬着牙关坚持前行。吴炯回忆说,一次,她跟着男兵运输炮弹,运输车遭敌军轰炸起火,她和战友冒着生命危险冲上去,脱下棉大衣扑灭大火,避免了炮弹爆炸。男兵们修工事、挖防空洞,她也自告奋勇前去帮忙,常常和男兵们一起扛石头、运泥沙。

1952年10月至11月,她和战友们一起,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残酷的战争,将吴炯磨砺得无比勇敢顽强。每次想家时,吴炯便拿出信纸给父母写信,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将战场的艰苦、战争的危险全部省去,只把快乐的事写在信中。

由于在战场上表现英勇,她先后荣立两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1953年,吴炯作为15军6位英模代表中唯一的女英雄,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一”节归国观礼仪式,受到了毛泽东和朱德的接见。

195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电影《上甘岭》,编导们被她和她的战友王清珍的事迹深深打动,并根据她们的事迹塑造了王兰的形象。

和平年代时刻不忘服务人民

1989年,吴炯所在的天津市和平区在全国率先成立志愿者协会,她报名成了第一批志愿者。从此,人们经常看到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身穿白大褂、肩挎药箱穿梭于社区,为居民送医送药。

和平区居民刘淑敏是吴炯服务的病人之一。她家住15楼,有一阵犯了高血压,不能下楼,吴炯每天亲自上门照顾她。一次,刘淑敏家电梯坏了,吴炯就爬上15楼,为她看病。深受感动的刘淑敏劝她注意身体。可吴炯却说:“义务奉献是志愿者的使命,到了老年还能为社会做点事是我的幸福。”

2010年,得知天津轻工业学校学生罗勇玉因家境贫寒,正打算辍学务工,吴炯当即拿出2000元积蓄,鼓励她完成学业。在吴炯的帮助下,前年,罗勇玉顺利毕业,并找到心仪的工作。罗勇玉告诉记者,吴炯是她见过最善良的老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