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尔都塞的总问题方法和科学主义认识论
论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论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摘要】本文研究了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探讨了其来源、影响、贡献、核心观点以及批评。
阿尔都塞学派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在其文论中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致力于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阶级斗争和权力关系。
该学派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贡献体现在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深刻分析和批判,为文学研究领域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也有学者对阿尔都塞学派的观点提出批评,认为其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基础和社会现实的考量。
综合评价来看,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文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实践。
展望未来,可以从跨学科研究、实践探索等方面拓展对该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阿尔都塞学派、马克思主义、文论、贡献、观点、批评、综合评价、研究方向、文化批评、历史唯物主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20世纪的到来,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种思潮,并在学术界得到广泛发展。
而阿尔都塞学派则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阿尔都塞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启发和影响。
1.2 研究意义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当代文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意义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思考和探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核心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
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于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理论创新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解读和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
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还对于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阿尔都塞的“难题性”概念及其哲学实践方案
国外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的“难题性”概念及其哲学实践方案*唐瑭/文提要:阿尔都塞“断裂说”的研究存在两种解读模式,这两种解读模式既与意识形态向科学转变的问题相关,又与阿尔都塞对传统哲学实践的批判有关。
阿尔都塞针对传统哲学实践的批判,发现了意识形态向科学的转变不仅是基于“问题式”的变化,它更是与哲学实践中的“难题性”相关。
“难题性”是哲学家无意识行为状态的表现,它反映了哲学实践与哲学外部难题之间有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哲学实践者希望在哲学中改造难题,却在哲学实践中被难题驾驭。
消除一切意识形态担保的哲学实践看似能解决这一难题,却将哲学实践推向激进化的争议中。
阿尔都塞基于“难题性”概念对哲学实践的反思,给处于困境中的欧洲共产主义实践提供了重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哲学实践方案。
关键词:断裂说;难题性;阿尔都塞;哲学实践;历史科学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政治哲学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项目编号:18CZX005)的阶段性成果。
①参见林青:《激进政治理论的“相遇”问题———从马克思、阿尔都塞到当代生命政治理论》,《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②参见邹诗鹏:《阿尔都塞对斯宾诺莎的回溯》,《世界哲学》2017年第3期;冯波:《早期阿尔都塞的斯宾诺莎主义———以意识形态批判为中心》,《哲学研究》2018年第11期;王雨辰、张星萍:《斯宾诺莎对阿尔都塞理论探索的影响及其当代效应》,《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王春明:《阿尔都塞双重意识形态界说的“斯宾诺莎迂回”及其理性主义内核》,《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近年来,建构阿尔都塞晚期理论与当代激进政治理论的关联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①,阿尔都塞被当作是将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导向左翼激进主义的关键人物。
在其作品中,阿尔都塞针对其早年理论主义的自我批评成为与当代激进理论建构理论关联的重要理论证据。
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探讨的开题报告
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探讨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探讨一、论题背景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探讨认识问题,对认识的本质、来源、限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但是,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阿尔都塞提出了“认识论断裂”的观点,质疑了现代哲学探究认识和存在的方式和有效性,引发了认识论断裂学派的产生,成为后现代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思想。
本文的目的是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进行探讨和分析。
二、论文内容(一)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说的内容和主要观点。
阿尔都塞在其著作《哲学的病态》中主张,现代哲学的认识论落后于科学和技术,其方法难以解决存在和真理等哲学问题。
他批评了旧哲学的形而上学和现象学,认为哲学应该回归到存在的问题上来。
他认为存在的问题是认识论的总问题,而哲学则应该关注存在的本质问题和存在和意义的联系问题。
(二)认识论断裂学派的形成及其影响。
阿尔都塞的这一观点被称为“认识论断裂”说,成为20世纪后期后现代哲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思想,对认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认识论断裂学派的思想贯穿于当代一系列哲学思潮,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不仅如此,阿尔都塞的思想对其他领域如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一种潮流。
(三)批判阿尔都塞的观点,认识论是否真的断裂。
阿尔都塞提出的观点虽然在现代哲学和认识论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但也受到了批评。
如何评价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认识论是否真的断裂?笔者将从真理的角度进行思考,探讨这一问题。
本部分将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对阿尔都塞的核心观点的梳理,来探讨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主要进行文献分析、逻辑分析、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分析方法,以探究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四、研究意义本文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和分析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说,理清其核心观点和思路,探讨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对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的思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法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和他的“认识论断裂”说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并不陌生,他在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时,说“我们应该明确指出,在马克思理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个‘断裂’,这个‘断裂’不但不等于零,而且对于整个工人运动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马克思思想在其演进的过程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个从早期的意识形态到成熟时期的科学的“认识论断裂”。
一、阿尔都塞“断裂说”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可是,由于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某些失误,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内部实行不平等的强权政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斯大林教条主义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就是一切不仅发生在前苏东国家内部,而且波及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苏共“二十大”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流行。
当这种人本主义被严重泛化时,资产阶级学者则趁机利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来攻击马克思主义,举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大旗。
因此,阿尔都塞提出要“保卫马克思”,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在法国兴起,列维一斯特劳斯在社会学领域中运用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直接启发了阿尔都塞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的著作。
具体到操作层面,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阿尔都塞把这种理论与结构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症候”阅读法,并通过这种方法阿尔都塞发现马克思的前后期著作中潜藏着不同的“问题框架”。
为此,阿尔都塞直接借助他的老师加斯东·巴歇拉尔研究科学史的过程中提出的“认识论决裂”概念来说明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不同,存在着“断裂。
”二、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基本内容:阿尔都塞是运用“症候阅读法”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的,并在这种阅读过程中提出“总问题”这一概念说明马克思前后期思想建立在不同的基地上,存在着“断裂”。
在关于断裂的确切位置这个问题,阿尔都塞认为这个断裂的位置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著作则是断裂的前岸。
(推荐)试论阿尔都塞“理论实践”的意义——关于阿尔都塞的“研究笔记”(下)_政治理论论文_3.doc
(推荐)试论阿尔都塞“理论实践”的意义——关于阿尔都塞的“研究笔记”(下)_政治理论论文;在论述“理论实践”的必要性时,阿尔都塞指出“很久以来,我们的理论问题的解答已经以实践状态在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存在着”[258],这说明,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差距”。
在“哲学实践”中,他也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落后”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问题。
而阿尔都塞的任务正是通过“理论实践”来弥补这些与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的“距离”,通过“新的哲学实践”来跟上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步伐。
在这里,阿尔都塞并非要用理论实践、哲学实践来代替革命实践或生产实践,正如他从来没有怀疑过经济基础的“归根到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是,他对理论实践、哲学实践的关注,不仅仅是要在法国“造就理论大师的理论学派”或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而且主要是为了充分认识到马克思、列宁等经典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理论成果,以便为“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认识论。
结语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结构与主体”、“历史与结构”和“哲学与实践”的讨论,大致可以呈现出阿尔都塞“理论实践”的面貌。
阿尔都塞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并非如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施密特在《历史与结构》中所批评的那样简单。
在其“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理论上反历史主义”、“认识论断裂”、“多元决定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已经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教条化的论述背后,遮蔽掉的是阿尔都塞更大的抱负和企图,他要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理论革命”,他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身份来完成“一百年来与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实践相提并论”的“理论实践”。
相比其他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更为关注马克思(而不仅仅是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实践怀有更多地敬意,并用“理论实践”或“新的哲学实践”来回应这种革命实践的成果,这为我们在“历史终结论”[259]的叙述下反思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一份难得的遗产。
论阿尔都塞的总问题方法和科学主义认识论
2012年第1期山东社会科学No.1总第197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7·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主持人:王雨辰)·主持人语:阿尔都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不仅针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命题,而且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栏目发表的三篇论文从不同的视角对阿尔都塞的理论展开探讨,旨在深化对阿尔都塞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论阿尔都塞的总问题研究方法和科学主义认识论王雨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阿尔都塞的理论总问题和科学认识论是他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他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这一目的出发,强调应当从与近代西方哲学断裂点上来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变革,因而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论题”。
[关键词]阿尔都塞;总问题;科学认识论;人道主义[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1-0013-06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20世纪60年代,他以论战的姿态投入到当时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的争论中,通过重建阅读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展开认识论的解释,有针对地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论题,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拟系统论析他的阅读理论和科学认识论及其对其理论运思的影响。
一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阿尔都塞投身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而他之所以提出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又是与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性质的争论直接相关的。
这一问题原本是资产阶级学者最初挑起的,其核心是力图用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异化思想统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
论阿尔都塞“认识论的断裂”理论的思想背景
论阿尔都塞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文论
在六七十年代法国结构主义思潮风行时,有一些自称相信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深受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阿尔都塞,学术上称之为“阿尔都塞学派”。
阿尔都塞学派的理论家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同结构主义结合起来,即用结构主义来“诠释”、“发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并力图创建一种“新马克思主义”,即“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学派的问世还与苏共二十大后非斯大林化的政治形势有关,阿尔都塞认为,随着苏共二十大对个人崇拜的谴责,包括苏联在内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了一场深刻的意识形态上的反动,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世界观(如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等)严重地威胁着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阿尔都塞学派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对上述情势的积极的回应。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阿尔都塞学派关于文艺问题的理论见解。
与法兰克福学派强调文艺与人道主义的关联不同,阿尔都塞学派所凸现的主要是文艺与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集团的意识形态的联系。
一.阿尔部塞的艺术与意识形态理论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Althusser,1918-),法国著名哲学家,生于阿尔及利亚比尔芒德雷市的一个银行经理家庭,他先后在阿尔及利亚和法国本土的马赛、里昂等地接受教育。
1948年,他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获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留校执教至今。
1948年,他还加入了法国共产党。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阅读〈资本论〉》、《保卫马克思》、《列宁和哲学》、《政治和历史》等。
阿尔都塞既反对所谓斯大林主义的经济主义,同时也反对利用黑格尔派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来清除所谓斯大林主义的做法。
他还反对在哲学中讨论自由、异化、物化和处于历史中心的“人”的地位这样一些主题,他试图用结构主义来保卫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科学”的基础上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不是职业的文学批评家,他仅仅是偶尔几次谈及艺术和审美的问题。
但是阿尔都塞的哲学思想本身却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尤其是马契雷、伊格尔顿等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形成了所谓“阿尔都塞学派”的文艺理论。
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的理解
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的理解作者:黄梅玲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1期【摘要】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思想进程是从1845年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开始转变的,从意识形态的非科学到科学,从人道主义到实证主义的理论总问题转变。
但笔者并不赞成其观点,笔者认为,在马克思思想进程中并没有所谓的认识论断裂,而是认识方法和逻辑理论的差异。
他只不过一开始用哲学、伦理学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而后期则是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
【关键词】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人道主义;实证主义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0001-01由朗茨胡特和迈耶尔于1932年编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序言时,提出了两个马克思,接着阿尔都塞提出了“认识论断裂”问题。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认识论断裂”发生在1845年写的《形态》中。
“这种…认识论断裂‟把马克思的思想分成两个阶段:1845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断裂后是…科学‟阶段。
”1并断言这是事实,但笔者并不赞同其观点。
笔者认为,马克思思想进程中并不存在所谓的“断裂”,马克思后期的思想,包括《资本论》在内都是人道主义立场的进一步发展,并不存在从人道主义到实证主义的转变。
一、“断裂”的含义断裂的说法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
例如:阿尔都塞指认的“认识论断裂”就发生在1845年,简单地说,在《形态》之前,马克思则用人、主体、异化、精神、自由等概念,在《形态》之后,马克思则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概念,这种由概念变化导致的理论差异就是“认识论断裂”。
2巴加图利亚也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他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分工在一定意义上起着基本范畴的作用,并把分工与劳动异化联系起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这个基本范畴成了…生产力‟。
评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评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20世纪的发展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各种流派品种杂多。
但是纵观整个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一直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摇摆。
科学主义思潮以客观性(objectivity)为元价值探究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的语言、形式、逻辑和结构,并力图以此为基础使哲学“科学化”;人本主义思潮则以主观性(subjectivity)为元价值探究人的超越性、情感意志和自由,它力图使哲学“人本化”,具有强烈的反科学主义倾向。
1阿尔都塞就是以反人道主义的形象出现的。
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阿尔都塞一以贯之的理论出发点和思想的立脚点。
阿尔都塞的科学化的倾向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资源。
苏共20大后在国际范围内和法共党内广泛流行的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思潮,阿尔都塞认为这种思潮会严重地危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命运,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捍卫这一学说的严格科学性质。
为此他需要不遗余力地把“非科学”的因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清理出去。
当时法国这是结构主义“大行其道”的时候。
阿尔都塞显然是受到了结构主义的影响。
结构主义有三个主要的特点:一是强调整体性与层次性。
理论家认为,结构表现为一个系统或整体,是许多要素、成分或单元按照一定的模式和规则组成的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二是结构主义强调非个体性,他们强调结构作为一种理性的存在或者观念具有独立性和自主选择性,不把结构还原成个人意识,不把结构看成是个人的自我选择;三是强调非历史性,在结构主义理论家看来,他们认为共时态的研究由于历时态的研究。
阿尔都塞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运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进行了一种独特的解释。
此外我们应该看到阿尔都塞的思想的产生是直接与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有直接的联系的——20世纪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作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产生的——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就是这样产生的。
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质询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
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质询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关于《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质询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结合米歇尔?佩肖(Pecheux,M.)、马克?沃伦(Warren,M.)和伊格尔顿(Eagleton,T.)等人的研究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质询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进行考察,可以看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理论所描述的那种“主体性效应”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而解决这种矛盾,就需要把主体性问题从个体与自我关系的内部领域中解脱出来,把它重新放到主体性位置关系的外部领域来考察,从而与他所提出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重新统一起来。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质询;主体性中图分类号:JO文献标识码:ADOI:10.16152/ki.xdxbsk.2015-01-014阿尔都塞(Althusser,L.)是20世纪的一位意识形态理论大师,在其学术生涯中,他曾多次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论述,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命题。
其中最为重要有三个:第一、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或一个时代的“自我意识”;第二、“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存在条件的想象性关系的一种‘表征’”;第三、“意识形态将个体当作属民质询”。
在这三种提法中,“质询”理论是最晚(1979)提出的一种,也是理论效应最为显著、引起争论最多的一种提法。
在这一提法中,阿尔都塞从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角度――主体性建构的角度――描述了意识形态运作的具体过程,从而为意识形态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巴利巴尔(Balibar,E.)曾指出,阿尔都塞穷其一生苦苦探索的,是“找到这样一种‘视角’――理论上以阶级为基础――,凭借它能够去分析公共与私人领域之差异的起源、功能和形态,进而分析这种差异是以何种方式支配个体和群体的主体位置的,这是隐蔽在阿尔都塞著作中一些本质部分的组织原则;即便不是最成熟的,也可能是最核心的。
”这一论断无疑把《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项研究的笔记)》一文放到了阿尔都塞思想整体的核心位置上。
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取向与理论特质
2018年第1期(总第166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ꎬ201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General.No.166哲学问题研究㊀㊀编者按:如何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形态和内在逻辑ꎬ揭示其理论问题ꎬ是深化与开拓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途径ꎮ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㊁本雅明语言哲学思想ꎬ以及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都是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国外马克思研究领域的新方向和新内容ꎮ在这组专题中ꎬ«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取向和理论特质»一文力图从总体上把握阿尔都塞思想ꎻ«语言转向视域下本雅明 纯语言 哲学思想之辨»一文从当代西方语言学转向这一视角ꎬ对本雅明理论的实质与建树展开了剖析ꎻ«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辩护»一文在捍卫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性的基础上ꎬ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态学的内涵及现实意义ꎮ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取向与理论特质王㊀雨㊀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ꎬ武汉430073)摘㊀要: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理论 总问题 的研究方法ꎬ既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道主义化的做法ꎬ同时又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主义㊁技术还原论的解释ꎬ使其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主义㊁反决定论和反历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ꎮ上述价值取向既使他能够坚持区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产阶级哲学的原则区别ꎬ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反人道主义 的理论命题和 理论实践 的概念ꎬ也使他提出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的命题ꎬ强调了历史的开放性和无限可能性ꎬ避免了政治消极主义的缺陷ꎮ但是ꎬ由于他理论 总问题 研究方法论不能正确处理 共时态 与 历时态 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ꎬ不能正确说明不同的理论 总问题 之间转换的中介ꎬ使得他的马克思主义观具有若干自相矛盾和不能自圆其说的缺陷ꎮ关键词:阿尔都塞ꎻ理论 总问题 ꎻ科学主义ꎻ反历史目的论中图分类号:B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18)01-0096-08收稿日期:2017-10-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 (17AKS017)作者简介:王雨辰(1967 )ꎬ男ꎬ湖北武汉人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哲学博士ꎬ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ꎮ㊀㊀阿尔都塞的理论主题既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道主义解释ꎬ又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政治实用主义化的做法ꎬ力图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基础上ꎬ阐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职能ꎮ他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以理论 总问题 研究方法为出发点ꎬ对上述理论主题展开探索而形成的ꎮ科学揭示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价值取向和理论特质ꎬ对于我们认识和评判阿尔都塞的理论得失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ꎮ一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观既具有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ꎬ又具有突出的反决定论㊁反历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ꎮ上述价值取向的形成与阿尔都塞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密切相关ꎮ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看ꎬ苏共 二十大 对斯大林主义展开了批判ꎬ但当时的批判不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去分69析 斯大林现象 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ꎬ而是把它归因于斯大林的个人品格ꎬ导致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道主义解释的流行ꎮ不仅如此ꎬ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采取了一种教条主义和政治实用主义的态度ꎬ导致了无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真正意义上的研究ꎮ从其所处的理论背景看ꎬ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ꎬ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一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其反马克思主义斗争中的一匹战马ꎮ但苏共 二十大 后ꎬ用人道主义和异化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成了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潮流ꎮ面对这种理论局势ꎬ阿尔都塞强调ꎬ这种以抽象人道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ꎬ严重贬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ꎬ因而必须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ꎮ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ꎬ不仅存在着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ꎬ而且还存在一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机械决定论的理解ꎬ其表现形式就是马克思与黑格尔思想关系上的 颠倒说 ꎮ阿尔都塞认为ꎬ用 颠倒说 来解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ꎬ只能导致一种对马克思哲学的经济决定论和技术还原论的结局ꎮ由此ꎬ阿尔都塞通过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以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ꎬ提出了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 和 多元决定 的理论命题ꎮ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具有反决定论的价值取向ꎬ而且ꎬ他的马克思主义观还具有突出的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ꎬ这突出体现在阿尔都塞秉承的理论 总问题 研究方法论和他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命题上ꎮ阿尔都塞所提出的理论 总问题 研究方法论ꎬ是他受结构主义方法论影响的结果ꎮ结构主义的理论先驱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ꎬ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还有法国的斯特劳斯㊁拉康㊁福柯㊁巴尔特等人ꎬ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ꎬ并把 一切不符合他们的 科学 认识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称为 意识形态论 [1]ꎮ结构主义从哲学方法论的价值取向上看ꎬ具有 反主体论㊁反中心论㊁反历史主义㊁反目的论 ꎬ强调结构共时性分析的特点ꎮ在结构主义强调 共时态 研究方法的影响下ꎬ阿尔都塞主张运用理论 总问题 的研究方法ꎬ强调 确定思想的特征和本质的不是思想的素材ꎬ而是思想的方式ꎬ是思想同它的对象所保持的真实关系ꎬ也就是作为这一真实关系出发点的总问题 一切都取决于总问题的性质ꎬ因为总问题是组成成分的前提ꎬ只有从总问题出发ꎬ组成成分才能在特定的文章里被思考 [2]55ꎮ阿尔都塞强调ꎬ只有坚持理论 总问题 研究方法ꎬ揭示理论家理论思考的理论思维方式和理论框架ꎬ才能真正把握理论家的思想实质ꎮ阿尔都塞提出理论 总问题 研究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在当时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中所流行的建立在历史目的论和观念论基础上的 未来完成式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ꎮ因为 未来完成式 的哲学史研究方法ꎬ在探讨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道路和思想性质的过程中ꎬ或者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抽象的比较ꎬ或者秉承一种历史目的论ꎬ先验地认定青年马克思必然走向马克思主义ꎬ或者仅仅只是在观念中ꎬ而不是在青年马克思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㊁意识形态环境中考察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ꎬ既无法真正揭示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ꎬ也无法确定青年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性质ꎮ阿尔都塞由此提出应当摒弃上述方法ꎬ坚持理论 总问题 的研究方法ꎮ阿尔都塞理论 总问题 研究方法同结构主义一样ꎬ强调整体性和共时态的研究方法ꎬ忽视和反对历时态的研究方法ꎮ在阿尔都塞看来ꎬ由于理论 总问题 并非一目了然ꎬ必须运用 症候阅读法 找出隐藏在深处的理论 总问题 ꎬ这就要求超越理论文本的白纸黑字展开阅读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真实含义ꎮ因此ꎬ 必须彻底改变关于认识的观念ꎬ摒弃看和直接阅读的反映的神话ꎬ并把认识看作是生产ꎮ [3]15这种摒弃直接阅读而采取的方法就是 症候阅读法 ꎮ在阿尔都塞看来ꎬ所谓 症候阅读法 就是 在同一运动中ꎬ把所读的文章本身中被掩盖的东西揭示出来并使之与另一篇文章发生联系ꎬ而另一篇文章作为必然的不出现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 [3]21ꎮ按照阿尔都塞的解释ꎬ任何一种理论既有表面的白纸黑字所显示出的表层结构ꎬ也有在白纸黑字后面隐藏的内在深层结构ꎬ这种内在结构对于作者而言ꎬ虽然是无意识的ꎬ但是ꎬ这种深层结构却是思想家从事理论思考的理论框架或理论总问题ꎬ它决定了该思想体的性质ꎮ因此ꎬ在阅读理论著作时ꎬ不仅要看到理论著作中写在白纸黑字上的原文ꎬ而且ꎬ更要看到白纸黑字上没有明确说出ꎬ但是却隐藏在原文中的内在结构ꎬ即 空白㊁无和沉默 ꎬ只有这样ꎬ才能抓住该理论的本质ꎬ这种阅读方法就叫作 症候阅读法 ꎮ阿尔都塞的理论 总问题 研究方法和 症候阅读法 都强调不应仅仅停留于理论著作的字面含义ꎬ而应透过这些字面含义ꎬ抓住理论家理论思考的思维方式ꎬ指出理论文本的价值并不在于表面上的白纸黑字ꎬ而在于其内在的结构ꎬ这些看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ꎮ但是ꎬ他所说的理论 总问题 研究方法和 症候阅读法 都具有过于重视理论文本的 同时态 价值和意义ꎬ而否定理论文79本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取决于其内部结构ꎬ而且必然要受到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ꎬ这实际上是把理论文本的 共时态 和 历时态 意义和价值割裂开来ꎮ事实上ꎬ任何一个理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与其内在结构和理论 总问题 相关ꎬ同时也必然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时代需要㊁文化传统的差异密切相关ꎬ阿尔都塞的问题在于割裂了理论文本的 共时态 和 历时态 相互之间的意义和价值的关系ꎬ片面强调理论文本的 共时态 意义和价值ꎬ而忽视和否定了理论文本的 历时态意义和价值ꎬ这种对待理论文本的形而上学态度必然使他在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形成若干似是而非的论题ꎮ根据上述研究方法ꎬ阿尔都塞把 科学和意识形态 看作是两个截然对立的理论总问题ꎬ并把这种 科学和意识形态对立论 的原则ꎬ运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ꎬ从而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ꎬ存在着一个从非科学的 意识形态时期 到 科学时期 的所谓 认识论的断裂 ꎮ而在他眼里ꎬ由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ꎬ不是意识形态ꎬ因此ꎬ就要把一切非科学的因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清除出去ꎬ把他认为是属于意识形态的东西都予以排斥ꎬ凡是科学的东西都加以捍卫ꎮ由此ꎬ他认为ꎬ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ꎬ存在着一个从青年时期的 意识形态理论总问题 到成年时期 科学理论总问题 的转变ꎬ只有成年时期的马克思的思想才真正属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时期ꎮ由于阿尔都塞把人道主义斥之为意识形态理论 总问题 ꎬ由此ꎬ他认为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必然会贬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ꎬ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 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理论命题ꎮ为了进一步阐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与特质ꎬ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划分为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 和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两部分ꎬ认为前者以理论形态存在ꎬ从其价值取向上看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ꎬ从其内容看则是以经济因素起最终决定作用的 多元决定 论ꎻ后者则是以实践状态存在ꎬ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展开阐发ꎮ为了避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实用主义化的做法ꎬ阿尔都塞提出了 理论实践 的概念ꎬ其核心是认为只有限制在思维领域中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ꎬ才能避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实用主义化的做法ꎮ阿尔都塞把 实践 划分为社会实践㊁政治实践㊁意识形态实践和理论实践四种基本形式ꎬ强调理论实践是通过加工一定的原料产生特殊的产品ꎬ即认识的过程ꎮ 任何理论工作都要有一定的原料和一些 生产资料 ( 理论 概念ꎬ以及概念的使用方法ꎬ即方法)ꎮ由理论工作加工的原料ꎬ如果属于一门新兴科学ꎬ可能具有浓厚的 意识形态 性质ꎻ如果属于业已建立或已经很发达的科学ꎬ就可能是已经经过理论加工的原料ꎬ是一些已经形成的科学概念ꎮ [2]165也就是说ꎬ 理论实践 是运用一定的方法ꎬ对已有理论认识进行加工ꎬ从而产生新的认识的过程ꎮ在理论实践中ꎬ理论工作的生产资料ꎬ即理论实践的概念和方法是理论实践的决定性因素ꎮ理论实践包括科学的和非科学的理论实践ꎬ它们之间存在着 质的断裂 ꎬ即 认识论的断裂 ꎻ理论实践与其他实践形式的不同ꎬ在于它是在思维中进行的ꎬ因此ꎬ理论实践的对象并非是单纯直接的感觉和独特个体ꎬ而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概念和理论体系ꎬ由此ꎬ阿尔都塞提出了 实在具体 和 思维具体 两种具体的概念ꎮ所谓 实在具体 就是在人的思维之外保持其独立性的客观对象ꎻ所谓 思维具体则是人们对 实在具体 的一种抽象ꎬ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ꎬ但是绝不能将两者混淆起来ꎮ阿尔都塞之所以提出作为思维的具体和实在的具体的区别ꎬ主要还是为了反对经验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是对实在本质进行抽象的观点ꎬ其主旨是为了反对用资产阶级哲学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ꎬ进而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企图ꎬ以此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严密性和自主性ꎮ阿尔都塞进一步用一个公式来描述马克思的理论实践过程ꎮ即 马克思(«资本论»)是黑格尔(德国哲学)对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社会主义加工的产品ꎬ换句话说ꎬ是黑格尔辩证法对劳动价值论(R)+阶级斗争(FS)加工的产品ꎮ [4]113阿尔都塞认为ꎬ在这个公式中ꎬR+FS=马克思的理论实践的原料ꎬ即理论实践的对象ꎻH(黑格尔哲学)=理论生产的工具ꎻ黑格尔辩证法对(R+FS)加工形成的产品就是«资本论»ꎬ当然ꎬ这里所说的黑格尔辩证法是经过改造以后的黑格尔辩证法ꎮ经过这一理论实践的过程ꎬ马克思发现了一种与黑格尔不同的新的历史科学和哲学ꎬ即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ꎮ阿尔都塞基于以上认识ꎬ在«保卫马克思»和«列宁与哲学»中ꎬ先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关于理论实践 的理论和 理论领域的阶级斗争 的两个命题ꎮ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ꎬ由于阿尔都塞比较强调解决的是如何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问题ꎬ比较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ꎬ因此ꎬ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 理论实践的理论 ꎮ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规定ꎬ是因为他把理论实践划分为科学的理论实践和意识形态的理论实践ꎬ强调在理论实践的过程中ꎬ必然会存在非89科学的意识形态的干扰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就是排除理论实践过程中非科学的意识形态的干扰ꎬ实际上ꎬ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的理论实践的一般方法论指导ꎮ他的这个观点提出后ꎬ招致各方面的批评ꎬ这些批评主要是说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一种同无产阶级的生活和斗争没有任何关系的理论ꎬ是一种 理论主义 的错误ꎬ也与他所反复强调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对于工人阶级运动的重要作用相矛盾ꎮ因此ꎬ他在«列宁和哲学»一书中ꎬ开始关注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政治意识形态功能的关系问题ꎬ强调 哲学是政治在一定领域㊁面对一定现实㊁以一定方式的继续ꎬ哲学是理论领域ꎬ或者更确切地说ꎬ同科学一起代表政治ꎻ反过来ꎬ哲学在政治中ꎬ同从事阶级斗争的阶级代表科学性 [4]69ꎬ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义为 理论领域的阶级斗争 ꎮ应该说ꎬ阿尔都塞把哲学定义为理论领域的阶级斗争 ꎬ是为了解决他在«保卫马克思»中所犯的 理论主义 的错误ꎮ他的思路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保证理论家的无产阶级理论立场ꎬ代表理论家的党性和政治ꎬ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则是无产阶级理论家分析历史和政治的科学理论基础ꎮ但是应该看到ꎬ由于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看作是非科学的 虚假意识 ꎬ这样ꎬ他也就必然否定作为意识形态基础和核心的哲学所包含的客观内容 人和世界㊁人和人的关系问题ꎮ这种否定ꎬ实际上是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上升为包括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内的所有意识形态是虚假的错误结论ꎬ这就决定了他所谓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的要求和愿望必然落空ꎮ这是因为ꎬ阿尔都塞既要求哲学世界观应该发挥其阶级性和战斗性ꎬ又把世界观等同于他所说的 意识形态 ꎬ这样的必然结局是丢失他所谓的世界观的实践作用的客观内容ꎮ如果说他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还是坚持从理论生产方式的角度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ꎬ那么在«列宁和哲学»一书中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定为一种政治立场或理论立场ꎬ这又和他所说的理论总问题的原意相差甚远ꎬ以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到底是什么ꎬ只有阿尔都塞本人才能解释和理解ꎮ可以看出ꎬ阿尔都塞本质上是通过割裂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ꎬ来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ꎬ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职能的关系ꎬ凸显了其理论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ꎮ二阿尔都塞的理论还具有强烈的反历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ꎬ这种价值取向不仅体现在他通过对青年马克思思想争论中流行的 未来完成式 的哲学史方法论的批判进而提出理论 总问题 研究的方法论ꎻ而且还体现在他通过展开对传统知识论哲学的批判ꎬ进而提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的理论命题ꎮ他之所以批判青年马克思思想争论中流行的 未来完成式 的哲学史方法论ꎬ是因为这种哲学史方法论不仅预设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观念ꎬ并以此为标准ꎬ审视青年马克思的著作ꎬ而且认定青年马克思主义必然会走向成年马克思主义ꎮ阿尔都塞正是反对这种基于历史目的论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ꎬ提出了理论 总问题 研究方法论ꎮ这种价值取向使他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不同于近代知识论哲学的新型哲学ꎮ他在«列宁和哲学»一书中探讨哲学与政治的内在联系时指出ꎬ在西方资产阶级和学院派学者特别是法国唯灵论哲学家看来ꎬ恩格斯和列宁所阐发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荒诞不经的㊁经不起真正考验的自然主义哲学ꎬ他们甚至把列宁的哲学看作是一种权宜之计ꎬ他们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认为马克思㊁恩格斯和列宁这样的政治家不可能有哲学ꎮ这些法国的哲学家之所以有这种观点ꎬ主要是因为法国长期盛行保守的唯灵论哲学ꎬ同时也是因为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ꎬ提出了一种其他哲学家不想知道ꎬ或不愿承认的哲学ꎮ因此ꎬ阿尔都塞指出: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马克思㊁恩格斯和列宁是不是真正的哲学家ꎬ他们的哲学论述是不是在形式上无可非难ꎬ他们是不是关于康德的 自在之物 说了蠢话ꎬ他们的唯物主义是不是批判以前的ꎬ等等 真正的问题正好在于列宁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实践ꎬ而使这种传统的实践成了问题ꎮ [4]39-40这种新的哲学实践正好击中了传统哲学最敏感的地方㊁最难以忍受的地方和最忌讳的地方ꎮ在这种哲学传统看来ꎬ哲学家的对象是整体ꎬ他们都是关于总体的专家ꎬ哲学就是要 关心与科学实践的难题㊁知识生产过程的难题㊁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难题㊁所有这些难题之间关系不无关系的这些问题 [5]16ꎮ阿尔都塞指出ꎬ这种哲学传统本质上把哲学看作是关于世界总体的知识ꎬ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哲学家必然与列宁哲学存在着相对立的两方面ꎬ即 一方面ꎬ它不能忍受它可能有东西要向政治和政治家学习的观念ꎮ另一方面ꎬ它不能忍受哲学可能是一种理论即一种客观知识的对象的观念 [4]40ꎮ而列宁作为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治家ꎬ这就决定了他所阐发的哲学必然与资产阶级和学院派学者所宣扬的哲学发生矛盾冲突ꎬ阿尔都塞强99调列宁提出了一种新的 哲学实践 ꎬ虽然这种新的哲学实践的内涵还有待揭示和阐发ꎮ他把上述思想进一步发展ꎬ晚年提出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的命题ꎮ阿尔都塞认为ꎬ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和哲学派别的划分是基于哲学本质论和历史目的论而展开的ꎬ这种哲学观把哲学看作是 作为关于整体 也就是说ꎬ关于全部事物 的科学而出现ꎮ哲学阐明了全部外在对象的真理ꎬ揭示了这些对象自己所不能明确表达的东西:它 说出 ꎬ它揭示ꎬ它们的本质 哲学相信没有谁㊁没有什么可以代表它说话ꎬ相信如果它不存在ꎬ世界就会失去它的真理ꎮ因为要让世界存在的话ꎬ就必须让这样的真理说话ꎮ这真理就是逻各斯ꎬ或开端ꎬ或意义 [5]224-225ꎮ这种哲学观意味着无论唯心主义哲学ꎬ还是唯物主义哲学ꎬ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本质论㊁必然性和目的论的哲学ꎬ以这种哲学观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会导致一种历史决定论和历史目的论的结局ꎮ阿尔都塞则认为ꎬ与这种强调本质㊁开端㊁目的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相反ꎬ还存在另外一种更加偏爱分散和紊乱的唯物主义潜流ꎬ它开端于伊壁鸠鲁ꎬ经过斯宾诺莎㊁马基雅维利㊁卢梭等人的继承和发展ꎬ最终由马克思将这一潜流发展到最高峰ꎮ如何通过清理这一遮蔽的唯物主义潜流ꎬ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特质与内涵ꎬ就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理论任务ꎮ阿尔都塞把伊壁鸠鲁看作是这一唯物主义潜流的开创者ꎮ与德谟克利特强调原子运动的必然性观念不同ꎬ伊壁鸠鲁强调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中发生偏斜运动相互碰撞而形成的ꎮ但是ꎬ对于原子于何地㊁何时㊁以何种方式发生偏斜和碰撞ꎬ没有人能知道ꎬ它就是由平行运行的原子偶然相遇而发生的ꎮ世界上 事实的完成仅是偶然性的结果ꎬ因为它依赖根源于偏斜的原子的偶然相遇ꎮ [6]169-170阿尔都塞由此认为ꎬ世界起源于偶然性ꎬ也不存在理性主义哲学所说的那种必然性的规律ꎬ所谓规律不过是人们事后基于某种目的的演绎结果而已ꎬ必须因此坚持下述观点ꎬ即 通过相遇成形ꎬ进而确立必然性的规律ꎬ即便在其最稳定状态也受到彻底不稳定性的困扰ꎬ正是这种彻底不稳定性解释了我们难以把握的某些东西ꎮ因为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对合乎 规范 的东西的感知ꎬ还让我们必须知道规律是可以变化的ꎬ规律的有效性不仅是暂时的ꎬ绝非永恒的 [6]195ꎮ马基雅维利是把 虚空 和 偶然 运用于政治实践的第一人ꎬ马基雅维利因此被阿尔都塞看作这一唯物主义潜流的继承者和发展者ꎮ在阿尔都塞看来ꎬ马基雅维利当时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使分裂的意大利实现国家的统一ꎬ他正是依据意大利的现实探寻这一问题的答案ꎮ意大利的现实和形势是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有所发展ꎬ但占统治地位的还是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ꎬ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ꎮ马基雅维利则深入思考了意大利的这个现实与形势ꎬ因此ꎬ阿尔都塞肯定马基雅维利是第一个思考 形势 的理论家ꎬ这种思考实际上就是通过民族国家和创建民族统一体制的难题的 相遇 ꎮ对于如何解决这个 相遇 的难题ꎬ马基雅维利拒绝了关于国家起源于自然状态的自然法政治哲学传统和理论ꎬ把政治实践置于这一理论虚空中进行思考ꎮ因此ꎬ对于马基雅维利而言ꎬ他是从一个纯理论空间转向了政治实践的空间ꎬ在政治实践的空间中ꎬ他思考的主题是 新君主如何产生的问题ꎮ阿尔都塞进一步指出ꎬ马基雅维利认为新君主的诞生是一个过程ꎬ如何实现从布衣到君主的奇遇ꎬ必须具备空无㊁机遇和能力三个条件ꎮ所谓 空无 就是指新君主的获得是由于 一种 政治虚空 以期待摆脱传统ꎬ重建世界 [6]172ꎻ所谓 机遇 就是指诸如幸运之类的偶然性ꎻ所谓能力就是指决定相遇的必然性因素ꎮ上述三个因素构成了 吻合 不吻合 和 延后吻合 三种组合形式ꎮ在 吻合 的形式中ꎬ幸运和能力得到了有机的结合ꎬ因而是一种最有利的结合ꎻ在 不吻合 的形式中ꎬ个人不具有相应的能力ꎬ仅靠命运不能支撑得太久ꎬ这是一种否定形式的结合ꎻ在 延后吻合 的形式中ꎬ一开始是个人不具有相应的能力ꎬ幸运决定了一切ꎬ但随后个人能力增强ꎬ并再度获得幸运ꎮ通过对这三种组合形式的分析ꎬ阿尔都塞的结论是ꎬ新君主要产生并获得成功ꎬ首先需要持久的幸运这种偶然性ꎬ但幸运这种偶然性要发挥作用ꎬ还必须与能力这种必然性结合ꎬ只有具备把握幸运的能力ꎬ 相遇 才会真正发生ꎮ马基雅维利之所以是 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 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ꎬ是因为他强调了 偶然性 在政治实践中的巨大作用ꎮ也就是说ꎬ马基雅维利理论思考的目的是能否产生新君主ꎬ并实现意大利民族国家的统一问题ꎬ这个目的能否实现ꎬ取决于幸运与能力能否相遇㊁能力是否能够掌控幸运这些条件ꎮ当上述条件不具备的时候ꎬ 相遇 不会发生ꎻ当上述条件具备的时候ꎬ 相遇 在什么时候和地方发生㊁以什么方式发生ꎬ这一切又都是偶然的ꎮ这就意味着在当时意大利的政治实践中ꎬ应当从意大利的现实条件出发ꎬ把握意大利各种分散的力量与促成新君主诞生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偏斜运动ꎬ让它们产生相遇ꎬ从而实现政治实践的成功ꎮ换句话说ꎬ马基雅维001。
从库恩的“范式”理论与阿尔都塞的“总问题”理论比较看现代西方
第28卷 第6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6 2019年6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un.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6-0001-03 从库恩的“范式”理论与阿尔都塞的“总问题”理论比较看现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影响 杨 松 雷(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摘 要: 20世纪60年代,在科学界和哲学界分别产生了两种影响巨大的方法论,分别为库恩的“范式”理论和阿尔都塞的“总问题”理论。
一个要证明科学发展的“哲学性”,一个要解决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本文简单介绍了两种理论并试把二者作对比分析,并试从二者的比较中看现代西方科学与哲学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特点。
关键词:范式;总问题;认识论断裂;科学共同体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View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odern Wester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from Kuhn's "Paradigm"Theory and Althusser's "Total Problem" TheoryYANG Song-lei(College of Marxism,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0054)Abstract: In the 1960s, two influential methodologies were produced in the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circles, namely Kuhn's "paradigm" theory and Althusser's "total problem" theory. One to prove the Philosophical Natur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ne to solve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wo theories and tries to compare the two, and tries to se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luence and reference between modern Western science and philosophy.Key words:paradigm; total problem; epistemological fracture; scientific community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9-01-01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法兰克福学派政治哲学研究”(项目编号:2015BS001)杨松雷(1979-),男,河南舞阳人,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论科学主义与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论科学主义与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驰
【期刊名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1)001
【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阵营中,阿尔都塞是少数坚持科学主义立场的理论家.他虽然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但在意识形态理论、辩证法的性质和内容等重大问题上,基本上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路径上讨论问题,这些理论的合理内核值得关注.
【总页数】7页(P1-7)
【作者】马驰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中心,上海,200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1
【相关文献】
1.浅析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J], 张磊
2.阿尔都塞与普朗查斯结构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 [J], 张勇
3."无主体"的悖论: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观的一个审视 [J], 王文轩
4.论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以阿尔都塞为例 [J], 毕芙蓉
5.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两条路径——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 [J], 孙乐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批判阿尔都塞的“总问题”和“认识论断裂”
批判阿尔都塞的“总问题”和“认识论断裂”【编者】上世纪30年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发表,以及其研究热潮的兴起,马克思忽然变成了两个,一个叫做青年马克思,一个叫做成熟马克思。
于是,在理论上引起了大混战。
坚持这种区分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阿尔都塞。
而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由周扬挑起的一场关于“异化”问题的公案,又把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的水搅的更混,以致于到今天为止,有一些人谈起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时,都斩钉截铁的从《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开始,毕竟这是恩格斯发过话的。
但是,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能代替对于马克思早起著作的阅读——尤其是《手稿》的阅读,更不能代替对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领会。
吴晓明教授这篇文章是骂阿尔都塞的,骂的有没有道理呢?在阅读中领会吧。
“总问题”和“认识论断裂”——评阿尔都塞的哲学史方法论吴晓明(复旦大学教授)【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阿尔都塞认为,青年马克思发展到成熟的马克思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康德、费尔巴哈的“总问题”转到黑格尔的“总问题”的“认识论断裂”。
文章对阿尔都塞的哲学史方法论进行了深入地剖析,认为阿尔都塞坚决反对黑格尔的“逻辑精神”时,却背离并放弃了现实的历史原则,因而与某种仅只专注于传统渊源的解释方案(例如弗洛姆)处于“二律背反”的对立之中。
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 (1918年10月16日-1990年10月23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18年10月16日出生于阿尔及利亚。
在德国哲学的背景中,社会概念是和“理性-自由”概念密切相关的(甚至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同一的),而在这种相关性上出现的中间概念就是国家。
阿尔都塞据此提出了一种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方案,他把“青年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40—1842):在马克思那里“占主导地位的是利康德和费希特较近而离黑格尔较远的、理性和自由的人道主义”。
问题式界划意识形态与科学——晚期阿尔都塞坚持认识论断裂理论的方法论构
自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 1932年被 全文发表,关 于 马 克 思 思 想 转 变 的 争 论 持 续 至 今。争论的焦点不是马克思思想是否发生了转 变,而是马 克 思 思 想 转 变 的 性 质,即 青 年 马 克 思 与后期马克思思想的关系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 是连续的 还 是 非 连 续 的,是 融 贯 的 还 是 断 裂 的。 尤其需要进一步追问的问题是,依据怎样的标准 评判马克思思想转变的性质。阿尔都塞的认识 论断裂理论正 是 在 “如 何 评 判 ”的 层 面 上 提 供 了 独特和完整的方法论构架,即问题式界划意识形 态与科学。
塞指认马克思早期思想对应预先设定的意识形 人处于异化的 应 预 先 设 定 的 科 学 问 题 异化,那么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是扬弃异化,复归
式。由于意识形态问题式与科学问题式是异质 类本质。因 此,共 产 主 义 运 动 即 被 规 定 为 了 扬
3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独特整体和异质分界,意识形态与科学是两种异 学。在推理 顺 序 上,从 人 的 类 本 质 是 对 象 性 的
质的问题式。基于此方法论构架的前置,阿尔都 活动出发,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对照,发现工
20208 No8,2020
学 术 探 索 AcademicExploration
2020年 8月 Aug.,2020
问题式界划意识形态与科学
———晚期阿尔都塞坚持认识论断裂理论的方法论构架
黄 进
(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要: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理论的特质是方法论前置,其方法论构架是问题式界划意识形态与科学。问题式是思 想家提出问题的方式,其功能是划定思想的独特整体和异质分界。意识形态与科学是两种异质的问题式,前者是 以主体为中心的双重镜像结构,后者是无主体的开放结构。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与科学在问题式层面上异质的 结构应用于考察马克思思想,发现马克思思想存在认识论断裂。晚期阿尔都塞坚持以此方法论构架论证马克思 思想存在认识论断裂,并特别指认自己提出和坚持意识形态与科学的界划归根结底是出于特定政治立场。 关键词:认识论断裂;方法论;问题式;意识形态;晚期阿尔都塞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0)08-0037-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期山东社会科学No.1总第197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7·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术主持人:王雨辰)·主持人语:阿尔都塞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他不仅针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命题,而且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栏目发表的三篇论文从不同的视角对阿尔都塞的理论展开探讨,旨在深化对阿尔都塞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论阿尔都塞的总问题研究方法和科学主义认识论王雨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阿尔都塞的理论总问题和科学认识论是他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他从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这一目的出发,强调应当从与近代西方哲学断裂点上来理解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变革,因而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论题”。
[关键词]阿尔都塞;总问题;科学认识论;人道主义[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1-0013-06阿尔都塞是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20世纪60年代,他以论战的姿态投入到当时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的争论中,通过重建阅读理论对马克思的思想展开认识论的解释,有针对地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论题,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拟系统论析他的阅读理论和科学认识论及其对其理论运思的影响。
一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阿尔都塞投身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目的和归宿,而他之所以提出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又是与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中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性质的争论直接相关的。
这一问题原本是资产阶级学者最初挑起的,其核心是力图用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异化思想统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
苏共“二十大”后,这股“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在西方共产党内开始流行,并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对此,阿尔都塞一方面强调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辩论的结果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生死存亡,因为用青年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和异化论题来解释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将严重贬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另一方面批评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能有效地回击资产阶级学者发起的挑战。
由此,阿尔都塞通过对当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收稿日期:2011-10-12作者简介:王雨辰(1967—),男,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重建阅读理论和他的科学认识论入手,提出了一种唯科学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阿尔都塞认为,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在青年马克思问题的争论中表现笨拙,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所采取的“理论目的论”和“观念论”的哲学研究方法,既无法从总体上把握青年马克思思想的理论性质,也无法把握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进程。
阿尔都塞在这里所批评的“理论目的论”的研究方法,是指当时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先主观认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然后以此为标准去判定青年马克思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著作中,哪些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哪些思想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阿尔都塞这里所谓的“观念论”的研究方法,是指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者脱离了青年马克思所处的真实历史环境、理论环境来考察其思想的发展过程,而是仅仅拘泥于在观念史范围内考察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
他强调,上述哲学研究方法从本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当然也无法真正揭示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程。
为此,阿尔都塞强调,要正确阐释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和理论性质,就必须首先实现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建立他所谓的“理论总问题”的阅读方法。
阿尔都塞之所以强调“理论总问题”阅读方法,是因为在他看来,“确定思想的特征和本质的不是思想的素材,而是思想的方式,是思想同它的对象所保持的真实关系,也就是作为这一真实关系出发点的总问题”。
①可以看出,阿尔都塞所说的“总问题”实际上是指理论家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框架,它决定了理论家如何向他所面对的对象提出问题。
“为了从一思想内部去理解它的答复的含义,必须向思想提出包括各种问题的总问题。
这个总问题本身是一个答复,但它回答的不再是它自己的问题,即总问题内部包括的问题,而是时代向思想提出的问题。
只有把由思想家(它的总问题)提出的问题与时代向思想家提出的真实问题进行比较,才可能清楚地看到思想的真正意识形态性质。
”②也就是说,“理论总问题”不仅决定了理论家思考时代问题的思维方式和问题体系,而且也决定了理论家在思考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向时代提出问题。
把握了理论家的理论总问题,也就把握了理论家的思想的总体性质。
因此,阿尔都塞反对对某一独特思想整体的理论性质作单纯的观念史考察,而是主张在与思想整体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的关系中,在意识形态环境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在意识形态环境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关系中,来把握理论家的思想整体的理论性质。
具体到当时的青年马克思思想的研究,阿尔都塞主张应当通过考察马克思与他当时所处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环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和社会结构,来把握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和总体性质。
在他看来,脱离马克思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时代问题和意识形态环境,是不可能真正把握青年马克思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和总体性质的。
应该说,阿尔都塞的上述看法强调了理论同时代条件、思想运动、社会运动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破除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抽象的目的论和观念论的研究方法具有积极意义,也是合理的。
但由于“一般说来,总问题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它隐藏在思想的深处,在思想的深处起作用,往往需要不顾思想的否认和反抗,才能把总问题从思想深处挖掘出来”。
③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个隐藏在思想深处的“理论总问题”挖掘出来呢?对此,阿尔都塞提出必须抛弃传统的经验认识论,采用“征候阅读法”。
二所谓“征候阅读法”,按照阿尔都塞的解释,就是指“在同一运动中,把所读的文章本身中被掩盖的东西揭示出来并且使之与另一篇文章发生联系,而这另一篇文章作为必然的不出现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
④也就是说,单纯停留于理论文本表面的白纸黑字既无法真正读懂理论文本本身,也无法真正把握隐藏在理论文本背后支配理论家理论思考的总问题,必须通过互文式的对比阅读,透过理论家理论文本的表面文字,才能把握其理论思维方式和理论的总问题。
因为“历史的文字并不是一种声音在说话,而是诸结构中某种结构的作用的听不出来、阅读不出来的自我表白”。
⑤阿尔都塞由此把那种拘泥于理论文本表面的白纸黑字的阅读称为“直接的阅读”,并批评这种“直接的阅读”是一种经验主义认识论,其核心是把认识看做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进行抽象,进而占有其本质的结果。
①②③④⑤[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5页。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4页。
[法]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6页。
[法]阿尔都塞等:《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法]阿尔都塞等:《读〈资本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在阿尔都塞看来,经验主义认识的问题在于把“现实对象”当做“认识对象”,认为现实对象中包含着本质的部分和非本质的部分,进而将认识过程归结为认识主体剥离现实对象中非本质部分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核心部分:其一是“现实”,它由“本质和非本质”两个部分构成,本质的部分包裹在非本质的部分中,需要通过主体的抽象才能将其挖掘出来。
其二是主体的认识活动,由于本质的部分包裹在非本质的部分中,因此主体的认识活动就是运用特殊的手段,如筛选、剥离等,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消除非本质的现实,提炼出本质的过程。
“认识在本来意义上是抽象,也就是说,把现实的本质从包含它的现实中开采出来,从包含它、掩盖它、隐藏它的现实中分离出来。
”①阿尔都塞认为,经验主义认识论不是科学的认识论。
这是因为:第一,经验主义认识论对“本质和非本质”的界定犯了“相互设定”的错误。
经验主义认识论把非本质看做是现实对象可以看得见的外表,而本质则是现实对象中看不见的内核,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
而内核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被非本质的外壳所掩盖和包裹,“本质和非本质”在现实对象中的这种相互设定决定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认识活动的全部过程。
阿尔都塞批评经验主义认识论所谓的“认识”本质上是一种玩弄差别的文字游戏,因为当经验主义认识论把“本质”当做认识对象时,它就既肯定了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之间的不同,认识对象只是现实对象的组成部分,但同时它又否定这种肯定,因为它不过是把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之间的差别归结为现实对象中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简单差别。
这就意味着它实际上是通过对现实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判定,从而给了“现实对象”一个新的概念表达,即它的认识存在而已。
基于以上分析,阿尔都塞把经验主义认识论的理论总问题归结为“把被理解为现实对象的现实组成部分的认识纳入到这一现实对象的现实结构”。
②第二,经验主义认识论混淆了“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之间的区别。
阿尔都塞把认识活动看做是“理论实践”,它包括科学的理论实践和非科学的理论实践两种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质的区别,他称之为“认识论的断裂”。
在阿尔都塞看来,理论实践和生产实践的不同在于,理论实践是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展开的,它所加工的对象并不是外部现实对象或“感觉”,而是作为人类思维产物的一般认识。
“它不‘加工’纯粹的客观‘材料’,也不加工绝对的‘事实’。
相反,它的工作是要通过对由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论实践所确定的意识形态‘事实’的批判,确定它自身的科学事实。
确定它自身的事实,也就是确定它自身的‘理论’,因为科学事实(不是所谓纯粹现象)只是在理论实践过程中才能够被确定。
”③阿尔都塞批评经验主义认识论看不到理论实践的本质特性,进而直接把外部具体实在当做理论认识的对象,从而混淆了“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之间的区别。
基于以上认识,阿尔都塞以马克思关于正确的科学方法应该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相关论述为论据,具体阐发了他的科学认识论。
他强调,认识对象和现实对象、认识过程和现实发展过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就曾经批评过黑格尔混淆了这种区别。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陷入幻觉,把实在理解为自我综合、自我深化和自我运动的思维的结果,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
”④阿尔都塞据此认为,马克思在这里实际上明确指出了所谓认识对象是思维的产物,是思维把认识对象作为思维具体和思维整体生产出来,作为认识对象的思维具体虽然与作为现实对象的实在具体存在联系,但实在具体始终是独立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的,不能把两种不同的具体混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