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学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时期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而父母的习惯和行为准则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有幼教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了解和研究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寻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优化教育教学内容是当前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园地处市郊,经济状态较差,大多数孩子父母在外地务工,孩子由祖父辈监护的较多,溺爱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老人对孩子特有的温情使孩子们更加娇惯和任性,其次现阶段祖父辈的文化层次通常不高,对儿童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另外老人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有限的,加之隔代的关系,和孩子的交流与沟通往往不够充分,由此难免产生一系列教育问题。

我们曾对我园302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了家庭教育调查,共发放问卷302份,收到有效问卷270份,统计结果如下:

调查清楚地表明,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在幼儿教育认知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甚至已经在很多孩子身上有了具体的体现。通过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与双亲监护家庭的孩子相比,学龄前

留守儿童中性格孤僻的比例明显较大,表现为不合群、活动不积极、动手能力差、耐心不足、对老师和同学易产生对立情绪等等,另外在卫生习惯、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差距更大。不难想象,长此以往,孩子的健康、阳光成长就成了空话,反之,一些不良的习惯和阴影子却可能伴随着孩子的终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觉得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是想方设法改善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核心是提高监护人的幼教认知水平,努力使监护人以科学的幼教理念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学活动中;二是在幼儿园日常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幼儿群体在幼儿教育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努力消除家庭教育不足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实践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源头抓起,办好儿童家长学校

举办幼儿家长培训、交流活动,提高其幼教认知水平和幼儿教育行为能力。开展学期“好爷爷、好奶奶”评选活动,用成就感和责任感激发老人的教育热情。

为了保证活动开展的质量,避免盲目性,我们在活动前事先征求家长意见,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存在困惑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聘请

有关专业人士举办幼教知识讲座,特别是针对学龄前留守儿童监护人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可行的方法和建议。幼儿教育专家来我园进行了专题讲座,深受家长欢迎和好评。

注意加强老师和监护人的沟通交流,培养和监护人的感情,使之能自觉地担负教育孩子的重任,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爱心的付出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在交流过程中,很多监护人看到老师们是真心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都非常感动,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有趣的是,俗话说老人如孩子,每学期开展的“好爷爷、好奶奶”评选活动很好地调动了老人们的积极性,看他们在家长会上争着用自己真实的事例介绍经验的样子真的很让老师们欣慰:目的达到了。

为了更好地让家长时时把幼儿教育放在心上,同时营造更好的教育氛围,我们根据《家长行为规范》、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行为规范》,结合儿童容易出问题的诸多方面编写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手册》,有些还编成顺口溜,教给孩子,再传给家长,起到了“念念不忘”的特殊效果。

二、针对学龄前儿童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上下功夫

学龄前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加上监护人怕出问题的心理特点,往往胆小、动手能力差,独立性不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分成多个主题的小阶段,某一阶段按照主题提供某些方面的生活经

验,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常规教学内容为基础,强化补充生活技能、学习、交往等行为习惯方面的教学内容。

首先是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我们按各年龄段分别制定不同内容、不同要求的生活卫生习惯及学习行为习惯计划,着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幼儿园整体目标下,做到各年龄班每学期、每月、每周、每日、每一次活动有目标,阶段有重点,层次递进,确保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

其次是更加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趣性,这样使孩子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比如为了让幼儿能很轻松愉快地接受常规训练,我们把行为规则用游戏、音乐、儿歌、讲故事等形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对学龄前留守儿童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有效克服他们胆怯、孤独的心理阴影,帮助他们更容易地融入集体,形成热爱学习、积极主动的良好习惯。

用好奖励措施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对表现好的幼儿必须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如评小红花、笑脸娃娃、小红旗等,激发孩子积级向上的精神。特别对学龄前留守儿童,更要留心他们的积极表现,及时肯定表扬,避免他们产生比普通孩子更容易出现的被忽略的感觉。

三、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的情感注入,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龄前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现象比较普遍,亲情关爱的不足是导致他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如何从情感入手,培养学龄前留守儿童道德感、荣誉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保护、鼓励积极情感,改善学龄前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而带来的消极情感,进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采取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1、开展“老师妈妈”帮扶教育活动

我园把每一位老师和学龄前儿童对号入座,一位老师担当10个孩子的“老师妈妈”,实行“三个一”制度。老师每天都要和每个孩子有肯定性的接触,包括身体(如抚摸、拥抱、拉拉手等)、表情(如微笑、鼓励)、目光和言语,尽可能满足孩子们的情感需要。

2、要求教保人员每天做到“三个一”,即:

一个拥抱或抚摸

一个微笑

一句温馨的问候或赞扬

同时无论在周内还是周末,老师都会安排活动和孩子们在一起,组织活动,进行游戏,增进老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营造快乐和谐、亲如家人的良好氛围。

3.开展同伴互助活动

我们开展了《小手拉小手》、《一起去郊游》、《我们都是好朋友》等活动,增强了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按照活动的不同目的,让不同特点的孩子结成小组,共同参与活动,自觉体验“一帮一”、“一帮多”、“多帮一”,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交际能力培养,有效地培养了孩子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

五、针对儿童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为了做到“因人施教”,三年来,我园建立了学龄前儿童成长档案456份,根据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家庭教育现状,把他们分成了几种类型:家庭经济困难型,监护人溺爱型,监护人态度恶劣、责任感不强型。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采取针对性教育手段,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园减免学费或申请困难补助达一百余人次;对监护人溺爱型和监护人态度恶劣、责任感不强型,我们采取家长会、家访、晨午间个别交流、小纸条、家园联系专栏等,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改善他们的教育行为。

同时我们要求教师做好个案观察与记录,三年来对每一位学龄前儿童都进行了密切跟踪教育,个案达千余份。经过三年的培养教育,我们调查发现,97%的学龄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提高,89%的学龄前留守儿童生活卫生与学习习惯良好发展,87%的学龄前儿童独立能力增强,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