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作者:李文军孙子清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7期

[摘要]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不容乐观,突出存在着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尤其是,用水浪费、水污染与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共存,使得水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寻求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式。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配置措施

作者简介:李文军,单位:陕西省府谷县防汛办;孙子清,单位:陕西省府谷县流域办。

一、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根据稀缺资源分配的经济学原理,水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有效性与公平性的原则,在水资源利用高级阶段,还应遵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即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应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一)有效性原则

是基于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行为中的商品属性确定的。以纯经济学观点,由于水利工程投资,对水资源在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应解释为:水是有限的资源或资本,经济部门对其使用并产生回报。经济上有效的资源分配,是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益在用水各部门中都相等,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有效性”,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意义上的有效性,而是同时追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的环境效益,以及能够提高社会人均收益的社会效益,是能够保证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利用效益。这需要在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中设置相应的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并考察目标之间的竞争性和协调发展程度,满足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原则。

(二)公平性原则

以满足不同区域间和社会各阶层间的各方利益进行资源的合理分配为目标。它也许遵循有效性原则,也许不遵循。它要求不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及发展效益或资源利用效益在同一区域内社会各阶层中的公平分配。例如家庭生活用水的公平分配是对所有家庭而言的,无论其是否有购水能力,都有使用水的基本权利,也可以依据收入水平采用不同的水价结构进行分水。

(三)可持续原则

可以理解为代际间的资源分配公平性原则,它是以研究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消耗的资源总量与后代能获得的资源量相比的合理性,反映水资源利用在度过其开发利用阶段、保护管理阶段和管理阶段后,步入的可持续利用阶段中最基本的原则。它要求近期与远期之间、当代与后代之间对水资源的利用上需要有一个协调发展、公平利用的原则,而不是掠夺性地开采和利用,甚至破坏,即当代人对水资源的利用,不应使后一代人正常利用水资源的权利受到破坏。

二、我国水资源及其面临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近年来,水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污染三个方面,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水多、水少、水脏”问题。

(一)防洪标准低,洪涝灾害频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几大江河已发生了5次比较大的洪水,损失近9000亿元。特别是1998年发生的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充分暴露了我国江河堤防薄弱、湖泊调蓄能力降低等问题。防洪建设始终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二)干旱缺水日趋严重。

农业、工业以及城市都普遍存在缺水问题。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干旱缺水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尤其是农业稳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

近几年,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198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310多亿吨,1997年为584亿吨。受污染的河长也逐年增加,在全国水资源质量评价的约10万km河长中,受污染的河长占46.5%。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全国水蚀、风蚀等土壤侵蚀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愈来愈严重,黄河进入20世纪90年代,多年断流,年均达107天。此外,河湖萎缩,森林、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等问题,严重破坏了水环境。

三、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体而言,需要实行多项措施。

(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力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实践证明:以环境换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我国政府已制定了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2010年,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及严重荒漠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到2030年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到205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

(二)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开源、节流、保护并举,同时对有限的水资源实行优化配置。“短缺”与“浪费”并存是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重要特征。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缺水问题要通过节水来解决。应通过各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对当地的河道水、湖泊水、水库水、地下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合理分配;对于干旱、半干旱少雨区,应当积极推广各种集雨工程,将雨季的降水集蓄起来,供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对城市和工业区,因废污水排放量较多,应对污水加以处理,做到达标排放,以供农业和环境用水,实现污水资源化;沿海地区可以大量使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也可以利用海水淡化替代淡水,解决当地淡水不足的问题。

(三)综合治理江湖,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大江大河大湖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实行综合治理。通过堤防建设、河道整治、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形成综合防洪体系。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增加,多水源、多部门的用水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发挥水利部门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统一管理的优势,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既要有统一的综合管理,又要有统一的分区、分级管理。水管理的重点是加强立法工作,依法管水、用水和保护水;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行地下水有序、合理、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模式。只有管好、用好、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才能解决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四)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按照水与人口、经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总体规划与实施,实现对各用水部门和用水户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供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指导、约束和限制有关用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尤其在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必须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依据,制定产业结构布局和土地资源的开发规模。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