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关系及意义

合集下载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体一致认同,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淘汰而得以保留,至今仍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

在世界经济日渐一体化的今天,保护与传承民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从民族旅游开发的角度看,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源泉,没有民族文化,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族地区旅游业也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样,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就必须保护和发展好民族传统文化。

一、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长期以来,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诚如美国著名学者弗克斯(Fox)所言:“旅游业像一把火,它可以煮熟你的饭,也可以烧掉你的屋。

”笔者认为,要想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必须树立“保护性开发”的理念,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工程,设计者要明确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这一核心主题,开发建设道路、商业设施时,不能破坏民族风貌的标志性地貌、地形,要全力保护原始民居建筑,宗教活动场所,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场所,更要充分保护非物质文化,尊重当地的民族生产、生活习惯。

在保护中开发。

诚然,旅游开发也会给民族文化带来了许多冲击和影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决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来限制民族旅游业发展的行为。

保护不是保守,更不是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

我们保护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展现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应多发掘一些优良的、高尚的、易于教化和传播的风俗。

要想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好民族文化,我们应当把能表现民族精神、民族特性、行为偏好的文化广泛传播和推广。

二、民族文化保护的对象和主体(一)民族文化保护的对象对旅游开发的民族地区,首先要保护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如民居,水系、道路等;其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主要是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习俗礼仪节庆、传统手技艺和与自然及宇宙相关的知识及实践等等。

民族文化变迁对旅游地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民族文化变迁对旅游地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游率高。 此外 . 早期 的旅游发展丰 富了旅游文化 的“ 符 号系统” . 吸引 了更 多的旅游者 . 大理旅 游文化 的内涵进一步扩展 。 在文化 自主的基础 上, 吸取多元文化的营养 。在竞争 与冲突 中各种文化相互包容 . 多元文化 在 大 理 趋 于 整 合
3 . 民族 文 化 变 迁 背 景 下 旅游 地 的发 展 策 略
◇ 高教 论述◇
科技 圈向导
2 0 1 3 年1 5 期
民族文化变迁对旅游地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彭 凤
( 大理学院政法 与经管学院
【 摘
云南
大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7 1 0 0 3 )
要】 变迁是所有文化和社会发展 中的永存现象。 为了适应现代化进程 , 当前 , 越来越多具有丰富旅 游资源的少数 民族地 区走上 了民族
2 . 民 族 文化 变 迁对 旅 游 地 的 影 响
1 . 文化 变 迁 的含 义
文化 变迁就是指 由于族 群社会 内部 的发展或 由于不同族群之 间 的接触而引起 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文化变迁可以分为无意识 的变 迁和有 意识 的变迁 . 后者 又包括主动变 迁 、 指导性 变迁和强制变迁 三 种类型 。 促使文化变迁的原 因. 一是 内部的 . 由社会 内部 的变化 而引起 : 二 是外部 的 , 由 自然环境 的变化及社会 文化环境 的变 化如迁徙 、 与其 他 民族 的接触 、 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 当环境发生变化 . 社会成员以 新 的方式 对此 做 出反应 时 . 便开始发 生变迁 . 而这 种方式被这一 民族 的有足够 数量的人们所 接受 . 并成为 它的特点 以后 . 就可以认 为文 化 已发生 了变迁 。 人类 学家们对于 哪一个领域更 易于引起变迁 的问题有不 同的说 法, 一说技术先于意识形态 ; 一说意识形态更为根本 ; 米德等则认 为越 早学到 的东西越难改变 第二种观点 以 L _ A . 怀特为代表 . 认 为在整个 文化系统 中. 技术系统引起社会系统的变化 。而技术社会 系统 又引起 意识形态 系统 的变化 这个看法符合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的 唯 物 主 义 观 点

《旅游文化学》课件

《旅游文化学》课件
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元素进行结构化处理,探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元素进行解读和分析。
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
文化资源价值评估
评估当地文化的传承状况和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
文化传承与保护评估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
传播中华文化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可以为世界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推动世界旅游发展
04
CHAPTER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与技术
通过设计问卷,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问卷调查法
通过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导游、经营者等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推动经济发展
起源
01
旅游文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认知逐渐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发展
02
在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学科体系逐渐形成。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更加丰富和深入。
根据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和游客流量等因素,合理规划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规划法
制定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时序规划法
综合考虑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全面、协调的文化发展规划。
综合规划法
05
CHAPTER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埃及金字塔
1

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关系及意义

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关系及意义

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关系及意义作者:李惠惠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5年第2期李惠惠本文从社会文化变迁的概念入手,通过阐述旅游地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相互影响的特殊关系,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使我们能理性得认识二者关系背后的现实意义,从而更好的推动旅游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中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美国学者克拉克洪和凯利认为:“所谓文化乃在历史里为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切设计。

在这一切设计中,有些是显明的、有些是隐含的;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反理性的,也有些是非理性的。

这些设计任何时候都是人的行为之潜在的指导。

……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什么叫文化变迁?有几种解释,有些辞书把文化变革也叫文化变迁。

按照《文化社会学》一书的解释,所谓文化变迁是指凡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及其所引起的文化系统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均称之为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变迁,简单地说,就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分格的变化。

本文所指的社会文化变迁,即指旅游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就是传统的社会文化在旅游的发展中被外来文化同化、侵蚀、丧失、减弱、演变的过程及现象。

二、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一)旅游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旅游发展促进传统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变革。

社会文化变迁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生活方式所发生的任何变更,这种变更或是因为内部发展所引起,或是由于不同民族或地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

归因于内部发展的变迁往往追溯到发明或发现,而归因于外部发展或交往的变迁则常常追溯到借取或传播。

由此可见,旅游对社会文化变迁的作用,属于外部因素。

旅游之所以能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因为旅游主体的构成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游客可以年龄不等,可以性别不同,可以国别不一,可以价值观、文化背景不同等等,因此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产生的影响就不同,旅游者选择的旅游方式就不一,而旅游目的地作为接待处,为了迎合更多旅游者的需求,赚取经济利益,不管是旅游开发者还是旅游目的地居民,他们会适时的改变或放弃传统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

旅游对当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对当地居民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应注重当地文 化的传承和保护,避免文化
资源的流失。
当地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提 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和文化
传承意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旅游对当地经济的积极影响
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 的就业机会,包括酒店、餐饮、交通、 零售等行业的工作岗位。
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 展,如旅游纪念品制作、导游服务等, 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升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支 持,如道路、交通、通讯、水电等。
06
结论和建议
强化政府监管,合理规划旅游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旅游业的监管,制定合理的旅游发 展规划,确保旅游业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 破坏,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规范,提高旅游服务质 量,保障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权益。
提高当地居民参与度,实现利益共享
当地居民通过与游客的交流,更加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 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
旅游业的发展让当地人意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激 发他们保护和传承文化的积极性。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旅游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与外界交流 的机会,有助于传播当地的文化特色 和价值观。
VS
游客的到来为当地带来了多元化的信 息和观念,丰富了当地人的文化视野。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 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投入更多资源进行传 承和发展。
通过旅游业,当地居民有了更多机会展示和 传承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
得到更好的延续。
04
旅游对当地社会的消极影响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小论文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小论文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小论文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进入90年代中后期,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了发展较为快速的阶段。

国家旅游局1998年推出了“华夏城乡游”,1999年推出了“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纷纷抓住机遇,形成了一股乡村旅游热。

这一旅游形式和农村以及农民生活息息相关。

乡村旅游对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农民生活、农村文化等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一、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内在机制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本源在于城市与乡村文化势差。

文化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最活跃的因素。

现代旅游已然不再仅仅停留在自然景观的表层,它更需要文化元素的充实。

古老而厚重的乡村文化积聚着中华上下5000年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历史不断冲刷而形成风格各异的村落民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传承着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

在传统的乡村文化面前,中国城市文化呈现着另一番文化形态。

中国城市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渗透了西方文化的因子,它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儿,难以保存中国本身最为原真的文化面貌。

两者之间出现了文化势差,这正是乡村旅游形成的吸引力本源。

这是一种现代人追求的生存质量,更是一种生活时尚。

这种文化势差是建立在空间势差、视觉势差、心理势差的基础之上。

城市的喧嚣繁杂与乡村的宁静悠然、城市的钢筋水泥与乡村的砖瓦木房、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与乡村的慢调节奏,这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文化势差的表层现象。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空前地渴求着远离城市的喧嚣,返璞归真,亲近泥土,将情感、智慧和理想纳入一片宁静平和之中。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客源地的城市性与目的地的乡村性级差或梯度是乡村旅游的动力源泉。

都市人在追求清新宁静的乡村环境,释放心理积郁的同时,他们更深层的是在体验与城市文化截然不同的乡村文化。

二、乡村旅游与农村社会变迁的关系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旅游地区农村社会变迁的加速器,社会变迁促进或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反映出了旅游动态的一个特征——流动。

第八章 旅游效应

第八章 旅游效应

(二)按着旅游效应的社会价值划分
1 、积极效应 2 、消极效应
(三)按着旅游效应的表现形式来划分
1 、隐性效应 2、显露效应
(三)按着旅游效应的产生的时间划分
1、即时效应 2、滞后效应
(四)按着旅游效应的作用来源
1、旅游者效应 2、旅游产业活动效应
第二节 旅游业的经济效应
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效应
第三节旅游的环境影响
案例背景: 1992年12月,武陵源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名气大增的张家界,海内外游客蜂拥而至, 在景区解决游客的吃、住、行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世 居在景区里的居民、企事业单位竞相在核心景区建各类旅游服务设 施。一时间,在天子山、袁家界等地,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商 贸棚点相继出现在绿水青山之间;位于景区交通枢纽的"水绕四门", 一批较大规模的宾馆酒楼也开始出现。 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充斥在景区内的各色建筑面积已达 36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核心景区内冒出了" 宾馆城","世界最美的大峡谷"--金鞭溪每天被迫接纳1500 吨污水…… 1998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5年一度 的遗产监测时,对景区人造"天上街市"提出了严厉批评:"武陵源 的自然环境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 的旅游业范围内,其城市化对其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时间,国内外专家、官员对武陵源景区的过度开发相继提出了尖 锐批评,痛心疾首地呼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资源非常珍贵, 不可再生,要采取比一般景区更为严格的特别保护措施"。
(一)引起物价上涨
外来游客引起日用品上涨

旅游业发展与社 会文化变迁

旅游业发展与社 会文化变迁

旅游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旅游业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家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给经济带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变迁。

旅游业的兴起为许多地区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旅游目的地通过吸引游客,促进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以一些知名的旅游城市为例,如桂林、丽江等地,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当地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外部投资,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并非仅仅带来经济上的好处,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在一些旅游热门地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逐渐被商业化和舞台化。

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原本具有深厚内涵和独特韵味的传统仪式、节日等可能会变得形式化和表面化。

比如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歌舞表演,原本是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进行,如今为了满足游客的观赏需求,每天定时定点重复演出,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旅游业的发展还可能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在一些旅游胜地,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包括旅游从业者、投资者和游客。

这可能会打破当地原有的社会平衡,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比如,当地居民可能会因为物价上涨、资源竞争等原因而感到生活压力增大。

同时,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会影响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

此外,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大量游客的涌入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

一些自然景区由于游客过多,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比如一些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由于游客的过度活动,沙滩受到侵蚀,海洋生态受到威胁。

面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摘要】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与理论归纳类文章。

文章的第一部分展示了旅游社会学在国外的开展状况;综合评述了主要的思想流派、理论观点、学术著作以及代表人物,具体包括旅游社会学研究的发展演进观、新迪尔凯姆学说、冲突批评理论、功能学派、韦伯主义、形式主义/现象学和民族方法学派,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7种理论流派。

文章的第二部分尝试性地建构了旅游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内容包括旅游活动主体类型、旅游系统与发展花式、主客交往、旅游吸引系统特征、旅游影响与社会文化变迁及现代化,以及旅游现象的两重性等旅游社会学研究对象的6大基本属性与范畴。

文章对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和视角也作了简要的讨论。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5006(2001)06- 0016-11一、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状况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是对旅游社会文化现象主体(即“旅游者”)在现代及后现代社会中的独特“性质”和“类型”的研究,并从把“旅游者”作为独特的社会群体和个体的认识中而缘起的。

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学思潮中出现了符号互动主义(symbolic interac tionism:以社会意义的传播交流和个体的社会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现象学(phenome- nology:以主观世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建构为主要研究内容)、民族方法学派(ethnome- thodologist perspective:以个体释义社会现象的准则为主要研究内容)、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以人类需求与个体性格以及社会文化系统的层次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等等不同的理论学说;并开始了对旅游作为群体和个体社会活动现象的理论解释和研究(Dann and Cohen,1991);产生了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旅游作为社会文化变迁力量的研究以及旅游者个体自身的社会化过程研究等等内容。

从上述观点出发,旅游社会学的核心思想认为:对旅游作为一股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力量,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不应该把旅游社会文化现象孤立地加以研究,而应该把它融入“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众多因素中作情景化的(contextualized审视”(Cohen,1979a)。

红色旅游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精选5篇)

红色旅游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精选5篇)

红色旅游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精选5篇)第一篇:红色旅游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红色旅游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传承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通过红色旅游让人们重温激情岁月,感受祖国变化,激励人们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我们振兴民族、建设祖国的热情,更使人们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拥护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红色旅游有助于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形式。

可以使成千上万革命前辈和先烈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事迹感染广大人民群体,使我们更好地继承革命传统,抵制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革命先辈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色旅游文化,弘扬革命精神,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

红色旅游有助于促进人们的道德建设。

红色旅游把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创业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使我国公民的道德教育更进一个水平。

红色旅游对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使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不断得到提高。

红色旅游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荣辱观。

红色旅游以独特的价值对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起着重要的作用。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区都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这对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有很大作用。

红色旅游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

党在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的革命道路上,形成了许多让人敬仰和崇敬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太行精神等,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哲学从现象到本质

旅游哲学从现象到本质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旅游的定义。作者认为,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或 娱乐活动,而是一种人类存在的需求。旅游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日常生活的压力 和束缚,让我们重新找回自我,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意义。这种观点 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旅游的定义,让我更加旅游对人类存在的重要性。
这本书探讨了旅游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作者认为,旅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了解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同时,旅游 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这些观点让我 认识到旅游对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旅游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贡献。
目录分析
《旅游哲学从现象到本质》是一本探讨旅游哲学的著作,通过对旅游现象的深 入分析,揭示了旅游的内在本质和意义。本书的目录作为全书内容的导航,具 有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对本书目录的分析。
本书的引言部分对旅游哲学的基本概念和背景进行了概述,为读者提供了本书 的主题和目的。通过简短的介绍,作者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为后续的章节提供 了铺垫。
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探讨了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作者认为,旅游是一种文化的 碰撞和交融,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这些章节通过对文化的深 入分析,揭示了旅游在文化维度上的意义和价值。
第十六章作为全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旅游哲学的未来走向。作者提出了旅游 哲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精彩摘录
旅游,这个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一直热衷的活动,如今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 人们对于新奇环境和文化的探索欲望,更是对于生活品质和人生体验的追求。 在旅游的旅程中,我们寻找的是什么?其本质又是什么?这些疑问引导我们走 向《旅游哲学从现象到本质》这本书的探索之旅。
书中精彩摘录一:“旅游是对世界的认知和自我理解的艺术。”这句话深刻反 映了旅游的哲学内涵。旅游不仅是对外界的探索,更是对自我内心的挖掘。每 一次的旅行,都是一次对世界的重新认识和对自我理解的深化。我们带着对未 知的好奇和对自我认知的期待,踏上旅程,寻找答案。

21世纪以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1世纪以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旅 游 是一 个 涉 及社 会 、 经济 及 环境 的复 杂 的社
会 现象 。第 二次 世界 大 战以后 ,随着 旅 游规 模 的不
断扩 大 , 它 所 产 生 的 影 响 日 益 受 到 关 注 。 墨 菲
( Mu r p h y ) 把旅 游 定 义 为 关 乎 旅 游 者 和 目的地 居 民 双方 的社会 文 化事 件 ¨ , 认 为 旅游 作 为 现 代社 会 最 大规 模 的人际 交往 的意 义首先 体现 在文 化交换 和跨 文化 交流 。世 界 著 名 旅 游 学 专 家 贾 法 尔 ( J a f a r ) 则 明确 指 出 , 旅 游是离 开 常住地 的游人 、 满 足游人 需要 的产 业 和旅游 地三 者之 间社会 交换 给旅 游地 带来综
[ 文章编号] 1 0 0 2— 5 0 0 6 ( 2 0 1 3 ) 1 2— 0 0 2 4— 0 1 0
D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5 0 0 6 . 2 01 3 . 1 2 . 0 0 3
迪 瑞等 ( D e e r y ,e t a 1 . ) 对 此 进 行 了很 好 的 综 述 ,
[ 基金项 目] 本 研 究 受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4 1 3 7 1 1 6 0 ) 资 助。
史脉 络 , 指 明未来 研 究方 向 , 为促 进新 时期政 府部 门
旅游 管理 的 有 效 性 、 旅 游 产 业 发 展 的可 持 续 性 、 游
[ T h i s s t u d y w a s s u p p o r t e d b y a g r a n t f r o m t h e N a t i o n a l N a t u r a号 ] F 5 9 [ 文 献标 识 码 ] A

21世纪以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1世纪以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1世纪以来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作者:姜辽苏勤杜宗斌来源:《旅游学刊》2013年第12期[摘要]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问题。

文章选取国内外权威核心刊物,识别相关文献,剔除无关文献,梳理发展脉络,从居民感知、文化变迁、地方身份和社会结构等4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国内外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理论方法。

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领域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社区和旅游区的实证研究居多;在理论方法方面,以相关学科的理论应用为主,对自身规律的反思与总结较少,理论提炼水平有限。

最后,鉴于地方全球化发展趋势,从研究领域、理论方法、分析工具等方面反思与展望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居民感知;文化变迁;地方身份;社会结构[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13)12-0024-010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3?12?0031 引言旅游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复杂的社会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它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墨菲(Murphy)把旅游定义为关乎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双方的社会文化事件[1],认为旅游作为现代社会最大规模的人际交往的意义首先体现在文化交换和跨文化交流。

世界著名旅游学专家贾法尔(Jafar)则明确指出,旅游是离开常住地的游人、满足游人需要的产业和旅游地三者之间社会交换给旅游地带来综合影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2]。

实践表明,旅游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对社区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分裂乃至破坏当地社会结构[3]。

因此,旅游对于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比之经济影响更深刻、也更长远。

旅游影响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语国家,并逐渐成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热点问题[4]。

社会文化与服务业发展

社会文化与服务业发展

社会文化与服务业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服务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社会文化与服务业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社会文化如何影响服务业发展,并分析服务业如何适应社会文化变革。

首先,社会文化对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变迁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紧密相连。

比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快餐、外卖等便捷的服务形式受到了广大人们的青睐。

这就促使了快餐业和外卖业的迅速发展。

同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于高品质的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就催生了一大批高品质的餐饮、旅游、健身等服务机构的兴起。

其次,服务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文化。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仅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比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商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线购物,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此外,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这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

在服务业适应社会文化变革方面,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考虑和改善。

首先,服务业需要更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与体验。

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服务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

对于服务业来说,无论是餐饮业还是旅游业,都要注重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其次,服务业需要积极运用科技手段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比如,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和喜好,从而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服务。

此外,服务业还应注重多元化发展,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的需求。

社会文化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对于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服务业的繁荣,而服务业的发展也为社会文化变革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只有紧密结合社会文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并推动社会进步。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2)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就业机会和解决就业问 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为国家创汇,创税和回笼货币。
在接待国际旅游方面增加国家外汇收入,提高我国国际支付能力。 旅游业的大规模发展,能够扩大政府税收来源,增加政府税收。且有助 于国家货币回笼,促进国家将及发展。
1.4 推动当地社会文化的对外交流
• 例:
嵩山少林寺旅游推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对外传 播和交流。
外国游客来北京旅游,了解学习我国文化,历史, 习俗等。
1.5 有利于社会文化的现代化
(1)指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吸引旅游者到旅游地参观访问,接待地会不断改 进自己的物质条件,增加新的文化设施,优化文 化环境。促进一些城市独特风貌以及颇具创造性 的人文景观的形成。(VR旅游体验馆等)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对科学技术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
例:
(1)“旅游+”模式
(2)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17年7月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 要》提出,“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年新增直接就业人数100万人左右; 到2020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达到3300万人。
(3)旅游者签证税,消费税等,以及旅游企业的营业税,所得税。还有 来自旅游从业人员的个人所得税等都给国家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
2.3 使旅游目的地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
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pptx
一·旅游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1 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带动区域相关行业的发展。
在面向旅游者开展经营方面,旅游业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相关设施 和设备,并且需要耗用大量相关物资,旅游业也因此会成为许多其他行 业的购买者或需求市场,从而会刺激这些相关行业的发展或扩充其生产 规模。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2

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2

真实 (real)
舞台化 (staged)
真实 景观的 (real) (1) 真实 (authentic) 本质
(3) 真实的否认 (denial of au2 thenticity ) , 即 舞 台 猜 疑 (staging suspicion)
(Nature of Scene)
舞台化 ( sta2
游景观情形 ,即景观本身是人为的 ,而游客也认识到 了其中的“舞台化性质”,Cohen 称此为“开放的旅游 空间”。
that is open to outsiders) ”。第五舞台是经过简单准备
诚然 ,Cohen 的上述理论 ,发展了 MacCannell 关
可供游人“进入”和“观赏”的后台 。如一般意义上的 于“舞台真实”的观点 ,但是 ,这种描述主要是针对
光地“真实情况”以及当地居民“真实生活”的了解 , 理论体系不能对所有的旅游景观情形作出合理解
都体现出这么一种特点 。基于这种认识 ,MacCannell 释 ,尤其在旅游者对景观的印象和认知上存在严重
认为 ,现代旅游中的大多数经历都属于“旅游场合中 的舞台真实 ( staged authenticity in tourist settings) ”经
“闲人免进场所”。第六舞台是 Goffman 所界定的“后 “观光型”旅游景观情形而言的 ,仍有某种“静态审
台 (back region) ”,即可唤起旅游意识和神秘遐想的 视”之嫌 。MacCannell 的学说侧重历史 、文化 、考古等
社会空间 。
遗迹 (址) 性人文景观 ; 而 Cohen 的观点则不仅包括
4.“真 实 性 ( authenticity) ”与“ 舞 台 性 ( staged2 ness) ”:对旅游吸引系统的社会学解释

旅游对东巴文化的影响-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

旅游对东巴文化的影响-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

旅游对东巴文化的影响-民族学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旅游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之于旅游问题研究的一个学科分支,主要研究旅游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变化。

旅游人类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 那时的美国旅游业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旅游人类学一些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旅游发展对于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人类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拓展到潜藏在旅游经济发展之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关系。

史密斯主编的《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的出版(1977年)和再版(1989年),较典型地反映了研究思路的转变。

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两大流派。

以纳什、史密斯为代表的人类学者坚持以旅游目的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格雷本、麦坎内尔(MacCannell)、阿尔贝斯(Albers) 、詹姆斯(James)等人则将研究视角扩展到游客、客源地社会等方面。

格雷本将旅游视为一种带有朝圣性质的仪式活动,有丰富的符号内涵,可以赋予旅游者新的生活意义。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出现旅游人类学的研究。

潘盛之于1997年出版的《旅游民族学》,是国内学者较早从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旅游现象的学术专着。

在短短的十余年中, 中国旅游人类学者不仅专注于评价西方旅游人类学理论,引入国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先进思想,也将眼光放在了中国旅游发展的本土文化,特别是民族旅游文化上, 并且在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必须结合本国旅游发展的现实这一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二东巴文化的概念和内容东巴文化,指的是从汉、唐起到初年的纳西族古、近代文化,包括从语言到文字、即从口传文化知识到通过创制文字(从画图到标音,从随意性到规范性)记录生产生活思维发展,形成哲学宗教的过程。

东巴文化的内容主要记载于东巴经书中,通过纳西族宗教东巴们的口传身授、世代相袭而传承。

旅游开发与传统地域文化保护关系初探基于典型徽州古村落的调研

旅游开发与传统地域文化保护关系初探基于典型徽州古村落的调研

旅游开发与传统地域文化保护关系初探基于典型徽州古村落的调研一、概述随着全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开发与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徽州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访。

旅游开发与传统地域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明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开发对徽州古村落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旅游开发中有效保护传统地域文化,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

徽州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这些古村落的建筑、布局、雕刻等体现了古代徽商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游客的涌入给古村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旅游开发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地域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如改变村落的生活方式、加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等。

如何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典型徽州古村落的调研,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旅游开发对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旅游开发中有效保护传统地域文化,实现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和谐共生。

这对于保护徽州古村落的文化遗产、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阐述研究背景:旅游开发与地域文化保护的矛盾与协调。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旅游开发往往伴随着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原始风貌的消逝,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旅游开发与地域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本文以徽州古村落为例,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关系。

徽州古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域特色,是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典范。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徽州古村落也面临着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双重挑战。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8年重庆师范大学地理学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1、干洁空气2、冻土3、生态系统4、土壤肥力5、生物多样性二、简要问答题(70分,每题10分)1、简述地球自转地理意义。

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3、按照板块学说的观点,地球板块有几种类型?各自的特征是什么?4、什么是反气旋?根据温压结构,反气旋有几种类型?各自的特征是什么?5、为什么说河流是气候的镜子?6、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7、什么是地域分异规律?三、综述题(50分,每题25分)1、试述厄尔尼诺现象及其环境效应。

2、谈谈你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人文地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1、民族:2、现代农业:3、文化整合:是指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各种文化因子、文化丛之间是协调的,就是整合,否则就是不整合。

4、适度人口:5、实证主义方法论:二、简要问答题(70分,每题10分)1、论述你对文化结构的理解。

2、世界工业的空间扩散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你认为其中存在何种规律?3、何谓城市景观?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简介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5、佛教在向我国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哪些不同系统的教派?各分布于哪些地域?6、何谓城市内部结构同心圆模型?其意义何在?7、论述客家土楼的文化内涵。

三、综述题(50分,每题25分)1、综合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2、综合分析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及其开发者规避不利影响的主要对策。

2009年重庆师范大学考研真题自然地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1、恒星日:2、地壳:3、信风带:4、海水盐度:5、喀斯特地貌:二、简要问答题(70分,每题10分)1、简述板块构造学说。

2、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和特点。

3、简述海陆间水循环过程。

4、举四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5、风化作用的类型有哪些?6、论述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关系及意义作者:李惠惠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2期本文从社会文化变迁的概念入手,通过阐述旅游地旅游发展与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相互影响的特殊关系,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使我们能理性得认识二者关系背后的现实意义,从而更好的推动旅游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中国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美国学者克拉克洪和凯利认为:“所谓文化乃在历史里为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切设计。

在这一切设计中,有些是显明的、有些是隐含的;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反理性的,也有些是非理性的。

这些设计任何时候都是人的行为之潜在的指导。

……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什么叫文化变迁?有几种解释,有些辞书把文化变革也叫文化变迁。

按照《文化社会学》一书的解释,所谓文化变迁是指凡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及其所引起的文化系统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均称之为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变迁,简单地说,就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分格的变化。

本文所指的社会文化变迁,即指旅游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就是传统的社会文化在旅游的发展中被外来文化同化、侵蚀、丧失、减弱、演变的过程及现象。

二、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一)旅游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旅游发展促进传统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变革。

社会文化变迁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生活方式所发生的任何变更,这种变更或是因为内部发展所引起,或是由于不同民族或地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

归因于内部发展的变迁往往追溯到发明或发现,而归因于外部发展或交往的变迁则常常追溯到借取或传播。

由此可见,旅游对社会文化变迁的作用,属于外部因素。

旅游之所以能促进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因为旅游主体的构成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游客可以年龄不等,可以性别不同,可以国别不一,可以价值观、文化背景不同等等,因此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产生的影响就不同,旅游者选择的旅游方式就不一,而旅游目的地作为接待处,为了迎合更多旅游者的需求,赚取经济利益,不管是旅游开发者还是旅游目的地居民,他们会适时的改变或放弃传统的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

比如有的景区修建大型停车场,主要吸引自驾游的游客;有的景区则依靠地理优势,发展探险旅游;有的发展养生旅游;有的提供购物旅游等等,总之在旅游发展的刺激下,旅游地社会文化不得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适时变革。

第二,旅游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

旅游者是其常住地文化的载体,他们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实际上是旅游者的主体文化与旅游目的地客体文化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

不管是团体游客还是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带有客源地文化的气息,在与当地居民、旅游从业人员的交流中,无意间会形成两种文化之间的传播,起初交流双方可能不能认同对方的文化观念,产生抵触或排斥心理;而当双方的交流不断加深,涉及到更多的领域时,对方文化带来的冲击会让交流双方心理发生变化,又开始慢慢接受到逐渐被吸引,甚至产生吸纳外地文化、改变当地文化的冲动。

旅游追逐经济利益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旅游中当两种文化碰撞时,旅游开发者会敏锐的发掘外文化带来的发展潜力,不断引进新的文化模式,形成新的旅游亮点;而旅游地居民会产生本地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文化保护意识。

在敦煌的居民调查中,86%的被调查者认为外国游客的到来影响本地传统文化,不仅影响当地文化,还有价值观念、生活习俗都会产生影响。

第三,旅游发展导致文化的失真性和商业化。

旅游以经济行为的状态发生发展,就需要强有力的市场作为支撑。

旅游产业开发者为旅游打造供给市场,为游客提供色彩斑斓的旅游消费项目;大众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塑造需求市场,为旅游开发者输送源源不断地旅客。

旅游开发资金和消费资金都在无形的市场内相互循环,不仅满足旅游开发者的经济目的,还满足了游客的消费欲望。

这种资金的流动,让旅游开发者看到了经济利益的迅速回笼,他们开始想尽各种办法,运用各种手段,挖掘当地文化的价值,把它们(民俗节庆、社会风俗、民间传统艺术等)按照游客的口味加工包装,转化成适合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赢得游客的青睐。

这种把社会文化按照旅游消费的需求加以改善的方法,一方面使当地人从不同角度到感知本地文化,有助于对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人们可能受到当前经济利益的刺激,更多的加工、出售文化商品,造成文化失去原真性,以致文化的商品化后果。

为了满足游客的快餐消费理念,加工出售的文化从此丧失了其原有的文化意义,与一般商品的区别越来越小。

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的“天天泼水节”就是旅游地文化商品化的典型代表。

原来每年一次(公历4月15日)的傣族人民泼水节,变成了只要游客需要随时奉上的旅游消费项目;泼水节代表的傣族人民向佛祖祈求风调雨顺、阖家幸福的美好生活向往,变成了景区赚取游客经济利益的独特表演节目;一年一次的固定节日,有人会因为错过或没能赶上而遗憾,现在变成天天都有的日常节目,降低了游客的旅游期望;原本傣族人民在劳作之余的节庆活动,变成了死板的表演艺术,甚至成为有些人的工作。

旅游地开发文化追逐经济利益的行为,严重破坏了自然规律下形成的文化生态系统,使原本的文化生态丛林出现越来越多的商业足迹。

(二)社会文化变迁对旅游的影响第一,文化价值创新,旅游地生命周期延长。

R·W Buter于1980年基于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将生命周期引入旅游地研究,建立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得到普遍的认可。

他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由“早起探险”、“地方参与”、“发展(开发)”、“巩固”、“停滞”和“衰退”几个阶段构成。

巩固阶段旅游人数增张速度开始慢;停滞阶段旅游人数已达到高峰,旅游地吸引力开始减弱。

由此可以看出,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是旅游规划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面对旅游地停滞状态,旅游开发部门只有通过创造新的旅游产品,设计新的旅游形象等方法延续当地旅游的发展。

而这种具体的创新,就是在保留原有特色产品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吸纳其他旅游地的先进模式,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分析游客的价值追求,挖掘和开发原有资源的附加值,形成旅游新亮点。

一些景区的缆车开发,就是在传统爬山和坐车上山的基础上,为满足游客的不同体验要求而开发的。

第二,旅游地可进入性增强,旅游收入增加而旅游地游客接待合理化大众化旅游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方面,大众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使旅游创造的经济收入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开始重视旅游的发展,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和旅游资金支持,使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增强,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娱乐接待环境的塑造,都极尽可能满足现代人挑剔的消费观念。

再加之现代传媒手段的应用,人们对旅游的认识越来越简单化,已成为日常生活消费的一部分,这种对旅游的需求,刺激了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

然而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一味的注重经济效益的追求,盲目的宣传建设,追求旅游人数的最大化,这势必忽略了旅游地的承载力,持久的人数高峰,会造成旅游环境系统和设施的破坏,甚至会缩短旅游地生命周期。

莫高窟由于游客过多及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许多洞窟内珍贵的壁画在近几年内失色、剥落,逐渐失去本来价值,使得许多洞窟不得不封存起来。

第三,现代化设施相互复制,旅游体验世俗化。

谢彦君教授在《旅游体验研究》一书中写到,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旅游者追求的愉悦在类型上分为两类:旅游审美愉悦和旅游世俗愉悦。

审美体验强调的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及其愉快的体验,是具有超越性和非功利性的体验;而世俗体验建立在对感知对象的功利性认识基础上,通常通过视听感官以外的其他感官来获得,其实是生活中常见的愉悦体验形式,只是发生在旅游这一特定场景中,比如吃到地方美食、买到民族特色款式的衣服等等。

社会文化变迁中,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冲击了人们的视野,为了适应大众化旅游的发展,旅游地的现代化设施大同小异,尤其是娱乐性的主题公园建设,使旅游体验只能停留在世俗化愉悦的层次。

在一些以自然资源为主的旅游地,游客接待过程中环境保护不到位,白色垃圾遍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美体验的实现。

第四,地域特色模糊,旅游吸引力减弱。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一切文化变迁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一切精神力量的动力。

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工具和传媒技术的日益发达,使空间距离的真实感大大减弱,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方便快捷的了解旅游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旅游计划。

旅游资源具有区域性、不可转移性、民族性或文化性等特征,这也是旅游地区别于另一旅游地的关键,可是在现代化生产力条件下,人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强,旅游地文化逐渐被同化甚至侵蚀,以及旅游景区之间的相互模仿和复制,使得旅游资源的特征不在明显,地方特色逐渐消失,旅游吸引力减弱。

甘肃的少数民族回族,原本有自己的民族服饰,但长期的与汉族人混居,除了一些节日和礼拜中穿戴外,日常生活中民族服饰很少穿,甚至在回族聚居区,最常见的只有少数男子的白帽和妇女的头巾,他们自己也觉得穿汉族服饰比较方便。

旅游的吸引力,就是因为与常住地存在差异性,没有了这种地方特色,旅游的吸引力也就大大减弱了。

三、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相互影响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关系,对于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树立全新的旅游价值理念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地区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对于旅游资源,其具有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而旅游开发者往往是利用旅游资源的价值,更多的追逐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掩盖了观赏价值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成分,忽视了文化价值对旅游者的意义,从而导致了旅游中旅游体验的世俗化,在游客心中旅游满意度大打折扣,从根本上制约了当地旅游收入的增加。

因此,重视旅游文化价值,追求旅游体验的更高境界,是树立全新的旅游价值理念的关键。

(二)重构旅游地文化内涵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为了适应现代大众化旅游的快速发展,致使旅游地原本存在的特色地域文化被打碎甚至舍弃。

大众化旅游可进入性的建设,促使旅游地出现了更多现代化设施的相互复制,严重破坏了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对旅游地发展定位提出了挑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地方性的表现,是区别于其他旅游地的核心因素,因此在旅游地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重构本地特色文化内涵,与时俱进,特色鲜明,才能保持旅游地的地方性特色。

(三)加强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理性认识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旅游与社会文化变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旅游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无疑促使了社会文化的变迁。

当然,社会文化变迁对于旅游发展有着同样的作用,变迁与发展中积极作用和消极因素并从,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