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三)
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拥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项目。
天坛传说、凤阳民歌、跳马夫、上党二簧、莲花落、拦手门、棕编(新繁棕编)、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壮医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等,入选此次名录。
有关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规定:
国务院在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称,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
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管理工作。
努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的台阶,为构建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积极的贡献。
浙江省曲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热昏小热昏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是伴随着梨膏糖产业的兴起而产 生的。
绍兴莲花落表演(4张)据清末绍兴文化人周作人所写日记推测,“绍 兴莲花落”问世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
1906年至1910年间,“下三府”(今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一个 绰号“长手指甲”的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收上虞崧厦沈可发、绍兴坡 塘唐茂盛为徒。
温州莲花形成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由道情演化而来,清 末民初已拥有大量听众,主要流行于浙南的温州市区、永嘉、瑞安、乐清、 平阳、泰顺及台州的部分地区。
绍兴莲花落,又称“莲花乐”、“莲花闹”,是浙江绍兴一带的曲艺 种类之一。
绍兴莲花落,形成之初以沿门说唱为主,此后艺人又开始以绍兴方言 说唱长篇书目,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唱词通顺流畅,幽默风趣,有说有 唱,以唱为主。代表性曲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
绍兴莲花落主要流行于绍兴、宁波、杭州等地区。2006年5月20日, 浙江省绍兴县申报的“绍兴莲花落”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23。
2008年6月7日,上海市黄浦区和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独脚戏被国务院 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Ⅴ—68。
杭州评话又称“杭州大书”,是流行于浙江省杭州市及周边地区的曲 艺品种。
杭州评话源自南宋时期的古代曲艺,明末清初逐步形成,至清代道光、 咸丰年间进一步成熟。杭州评话由一人采用杭州方言说表,叙事中可不时 插入模拟代言内容,夹叙夹议。
2020年整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doc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153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30项)
二、传统音乐(共计15项)
三、传统舞蹈(共计20项)
四、传统戏剧(共计4项)
五、曲艺(共计13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2项)
七、传统美术(共计13项)
八、传统技艺(共计29项)
九、传统医药(共计2项)
十、民俗(共计15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共计153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7项)
二、传统音乐(共计19项)
三、传统舞蹈(共计16项)
四、传统戏剧(共计15项)
五、曲艺(共计4项)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6项)
七、传统美术(共计23项)
八、传统技艺(共计32项)
九、传统医药(共计10项)
十、民俗(共计21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财富,中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其中,民间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戏曲、民间舞蹈、传统曲艺等。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政府通过资助演出、举办比赛和培训等方式,支持和推广这些民间艺术,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传统音乐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风格。
政府通过设立音乐学院、举办音乐节和比赛等方式,培养和支持年轻音乐人,努力保护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传统技艺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之一、中国传统技艺包括陶瓷、丝绸、木雕、金属工艺等多个类别。
这些技艺传承有序、技艺独特,代表了中国的古老智慧和文化特色。
政府通过设立技艺传承学校、举办技艺比赛和培训等方式,传承和保护传统技艺,推动其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
传统戏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传统戏剧包括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多个剧种,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政府通过资助演出、设立专业剧团和培养青年演员等方式,保护和传承传统戏剧文化。
此外,传统体育和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领域。
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蹴鞠等,这些项目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魅力。
政府通过举办比赛、培训和推广等方式,传承和保护传统体育文化。
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举办庆祝活动、传统习俗展示等方式,保护和推广传统节日文化。
总之,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项目涵盖了民间艺术、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体育和传统节日等多个领域,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财富,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30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30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表序号名称类别省份时间备注1 昆曲表演艺术江苏2 古琴艺术传统音乐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传统音乐新疆4 蒙古族长调民歌传统音乐内蒙中国、蒙古跨国项目5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传统艺术对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仅限扬州雕版印刷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藏族雕版印刷技艺(仅限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
6 汉字书法传统艺术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 中国剪纸传统艺术8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传统艺术对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俞源村古建筑群营造技艺、东阳卢宅营造技艺、浦江郑义门营造技艺)、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东阳木雕、徽州三雕(婺源三雕)、潮州木雕等11项;对应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7项。
9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表演艺术东北三省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已经入选非遗保护项目。
10 格萨(斯)尔传统艺术西藏等17世纪11 侗族大歌传统音乐贵州春秋战国时期12 花儿传统音乐甘肃等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玛纳斯14 蒙古族呼麦15 南音16 热贡艺术17 中国蚕桑丝织对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蜀锦织造技艺、蚕丝织造技艺(余杭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扫蚕花地);保护级别不详非物质文化遗产:种桑养蚕传统技艺。
18 妈祖信俗19 金石篆刻20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1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22 宣纸制作技艺23 藏戏24 西安鼓乐25 粤剧26 中医针灸27 京剧28 中国皮影戏29 端午节2009.1030 珠算2013.12目前我国有30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6项列入稀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北京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皮影戏
•类型:戏曲表演
•说明:皮影戏是一种利用透明的兽皮或纸板制作的影子,通过灯光照射在白幕上进行表演的传统艺术形式。
2.北京坐标方向仪制作技艺
•类型:手工技艺
•说明:北京坐标方向仪是一种传统的测绘仪器,具有独特的制作技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京剧
•类型:戏曲表演
•说明: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在北京,京剧有着丰富的传统和发展历史。
4.老北京糖画
•类型:手工技艺
•说明:老北京糖画是一种用糖浆在硬纸板上绘制各种形状的传统技艺,这些糖画通常栩栩如生,是古老的京城传统之一。
5.皇城相府春酒技艺
•类型:酿酒技艺
•说明:皇城相府春酒是北京的传统名酒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酿造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拓展项目名录
(共计191项)
一、民间文学(共计41项)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29
I-85
天坛传说
北京市东城区
1030
I-86
曹雪芹传说
北京市海淀区
1031
I-87
契丹始祖传说
河北省平泉县
1032
I-88
赵氏孤儿传说
山西省盂县
1033
I-89
白马拖缰传说
山西省晋城市城区
I-111
海洋动物故事
浙江省洞头县
1056
I-112
土家族哭嫁歌
湖南省永顺县、古丈县
1057
I-113
坡芽情歌
云南省富宁县
1058
I-114
祝赞词
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湖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1059
I-115
黑暗传
湖北省保康县、神农架林区
1060
I-116
陶克陶胡
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序号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086
Ⅲ-97
跳马伕
江苏省如东县
1087
Ⅲ-98
仗鼓舞(桑植仗鼓舞)
湖南省桑植县
1088
Ⅲ-99
南县地花鼓
湖南省南县
1089
Ⅲ-100
跳花棚
广东省化州市
1090
Ⅲ-101
老古舞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
1091
Ⅲ-102
跳曹盖
四川省平武县
1092
Ⅲ-103
棕扇舞
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传统戏曲: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越剧、川剧、河北
豆腐脑戏、湘剧、皮影戏、吕剧、闽剧、陕剧、怀剧、晋剧、粤剧。
古老的民间艺术:中国楹联、八音盒、古琴、昆曲、相声、太极拳、
茶艺、婚礼文化、剪纸、彩塑、皮影戏等。
传统技艺:雕刻技艺、刺绣技艺、绘画技艺、篆刻技艺、书法技艺、
木雕技艺、竹编技艺、掐丝技艺、翡翠雕刻技艺、陶瓷技艺、景泰蓝
技艺、金银锁链技艺、琴棋书画技艺、家具技艺、造纸技艺、折扇技艺、雅皮编技艺、编织技艺、漆器技艺等。
传统体育文化:跆拳道、武术、柔道、赛艇、击剑、民族舞蹈、太极拳、足球、棒球、篮球、排球等。
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地方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特色节日等。
传承表演:白毛女、汉李太极拳、西安大鼓舞、火焰舞、挥扇舞、侗
族歌舞等。
传统风俗:森林浴、水火祭祀、宗祠祭祖、秘事文化、婚俗风俗、夜
游文化、塞外歌舞、地方歌舞、把扇文化、农家节庆、花海文化等等。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独特性、代表性和传递性的文化现象,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和传统的手工艺技艺等。
它体现了人类在世界各地特定历史时期的智慧、创造力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口头传递方式传承,容易受到时代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许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国国家文物局于2006年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同年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动和保护,中国于2011年和2014年又分别发布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名录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并对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项目,从不同方面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
其中之一是《庐剧》,这是一种源自安徽省的传统曲艺,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庐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剧之一。
庐剧的表演以唱腔为基础,加上各类表演技巧和化妆服饰,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艺术体验。
庐剧的连台或销子(也被称为打手子)表演更是充满了激情和张力,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曲艺的瑰宝。
另一个项目是《黔剧》,黔剧源于贵州省,有着200多年的历史。
黔剧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唱腔而闻名,是贵州地区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
黔剧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说、板、打、弹、拉、笛、箫等各种艺术技巧。
黔剧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古装剧目,也有具有现代主题的剧目,展现了贵州地区特色文化和社会生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
文化特征及制作工序
苏绣针法分类
单面绣
双面绣
本地绣
苏北绣
宝应绣
苏绣注重运针变化,苏绣常用的苏绣针法有:齐针、散套、施针、虚实针、乱针、打点、戳纱、接针、滚针、 打子、擞扣针、集套、正抢、反抢等。从原来常用的10多种增加到如今的四五十种。
文化特征及制作工序
苏绣按用途分可分为:
装饰类(单面绣、双面绣)实用类(手帕、 荷包)。
三
重 大 意 义
单请 说在 明此 即处 可添 ,加 注具 意体 版内 面容 美, 观文 度字 。尽
量 言 简 意 赅 , 简
四
申 请 非 遗 流 程
单请 说在 明此 即处 可添 ,加 注具 意体 版内 面容 美, 观文 度字 。尽
量 言 简 意 赅 , 简
壹
非遗内容介绍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 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 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传
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18。
承
保
在苏绣面临的传承和保护措施方面,不仅要注重传承对象上技术人才的断层现象,
护
更要扎根于国内的非遗文化保护现状,结合互联网新兴传播交互方式,让苏绣重
焕光彩,同时也要加强国际版权意识,守护好这份珍贵灿烂的优秀文化遗产。
中国 国家 四级 大非 名物
苏
绣质
之文
一化
绣 遗
和提高。
苏绣的历史渊源
苏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但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需要 与时俱进。面对各种新形势,苏绣企业纷纷改革,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1.05.24•【文号】国发〔2021〕8号•【施行日期】2021.05.24•【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现予公布。
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国务院2021年5月24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一、民间文学(共计12项)二、传统音乐(共计19项)三、传统舞蹈(共计13项)四、传统戏剧(共计9项)五、曲艺(共计18项)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27项)七、传统美术(共计17项)八、传统技艺(共计46项)九、民俗(共计2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一、民间文学(共计9项)二、传统音乐(共计8项)三、传统舞蹈(共计9项)四、传统戏剧(共计14项)五、曲艺(共计2项)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3项)七、传统美术(共计22项)八、传统技艺(共计36项)九、传统医药(共计11项)十、民俗(共计16项)。
国家级非遗膏方熬制技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家级非遗膏方熬制技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膏方熬制技艺是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传统的膏方熬制技艺是一种中医药制剂方法,通过熬煮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材,提取有效成分,并将其配制成膏剂药品。
这种制剂方法在中医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保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膏方熬制技艺逐渐被一些新的制剂方法所取代,而这一传统技艺正面临着日益减弱和失传的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非遗技艺,我国政府将其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其传承与创新。
首先,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膏方熬制技艺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对传统的制剂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修订了一系列相关的技艺手册和标准,为传承者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其次,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培训班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传授和交流膏方熬制技艺,提高传承者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的研发和创新工作,推动膏方熬制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为其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膏方熬制技艺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首先,它是一种纯天然的制剂方法,无论是药材的选择还是制剂的加工过程,都完全依靠自然材料和传统工艺,没有任何人工添加物,因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疗效。
其次,膏方熬制技艺制剂简单易懂,容易掌握和操作,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严格的操作环境,适合在各种条件下进行,具有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可行性。
最后,膏方熬制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内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与中医药文化和智慧相互交融,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智慧。
国家级非遗膏方熬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的共同责任,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举措。
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的关注,才能确保这一非遗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未来,我们期待膏方熬制技艺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34项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中国34项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11月,《京剧》、《中医针灸》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以及《麦西热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28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
中国28项目列入“非遗”名录6项目急需保护文化部今天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京剧》、《中医针灸》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项目情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助理项晓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笑频、北京市文化局长降巩民出席会议并答记者问。
会议由文化部办公厅副主任陈向红主持。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助理项晓伟通报,2010年11月15日至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京剧》、《中医针灸》成功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麦西热甫》、《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列入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我国共有28个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6个项目列入急需保护名录。
这6个急需保护的项目除本次公布的中国活字印刷术等3个外,还有去年公布的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据悉,全世界目前共有213项代表作名录项目,16项急需保护名录项目,3项最佳实践项目名册项目。
为何申报的是《中医针灸》而不是“中医药”整体项目?“《京剧》、《中医针灸》的申报通过,是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尊重,但中国今后的申报难度会越来越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在会上披露了申报工作的艰辛。
他解释说,中国申报的项目首先必须是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国家级名录”,其次还要有国际视野,就是要熟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评审规则,准备好规范化的申报材料,才有可能在现场说服评委取得申报的成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一、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和传承的、代表着特定文化传统的实践和表达方式。
其中,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为主题,深度探讨传统技艺的特点、重要性以及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二、传统技艺的特点1. 历史悠久:传统技艺往往源远流长,几经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2. 独特性: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是人们认识和感知一个地方文化的窗口。
3. 手工艺性:传统技艺多依赖手工操作,需要掌握独特的技巧和工艺,并通过不断传承和实践持续发展。
4. 传承性:传统技艺往往以师徒制为基础,通过口传、示范和实践的方式传承下来。
三、传统技艺的重要性1. 保护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
保护传统技艺意味着保护和传承着独特文化信息的一部分,使其得以延续。
2. 传递知识智慧:传统技艺不仅具备实用价值,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智慧,通过传承,使得人们能够学习和理解古代的智慧和技巧。
3. 维护文化身份认同:传统技艺作为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情,是人们认识和感知自己文化身份的重要手段。
4. 促进经济发展:传统技艺不仅具备文化价值,还有经济价值,通过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四、保护与传承的问题1. 法律与政策保护:政府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推出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责任。
2. 社会关注与参与:社会各界应关注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通过参观展览、购买传统手工艺品等方式支持传统技艺的发展。
3. 教育与培训:加强对传统技艺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传统技艺继承者,保持技艺的活力和传承效果。
4. 创新与融合: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需要与时俱进,注重技艺的创新和融合,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青海省传统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谢谢观看
加牙藏族织毯技艺,青海省湟中县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之一。
藏毯是青海藏族的传统手工织造品。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藏毯的编 织技艺,明末清初达到成熟期,经过三千多年的传承,青海逐步形成了具 有地方特色的藏毯织造行业。
2006年5月20日,加牙藏族织毯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22。
从此,扎西吉彩成为了一个以金银铜器加工厂和金银铜匠集中的行政 村,各种工匠人才济济,金银铜器品种繁多,质量好,在区内外有较高的 声誉。
西藏日喀则市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的历史悠久,据考证七世班禅 丹白尼玛(公元1780——1854年)从尼泊尔请进金银匠,在“陆定”(现 在扎西吉彩南边)建立加工场地,专门组织加工寺庙用品。扎西吉彩金银 铜器加工厂是在1960年的工匠互助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有工匠18 人,每人入股八到二十元。
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 为一体,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 渗透、融会的变化。事实上,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 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筑。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指中国撒拉族特有建筑形式篱笆木楼的传统 营造方法,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撒拉族的古民居篱笆楼,是 土木石混为一体的古老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故 得名篱笆楼。1989年国家发行的民居邮票,其中的青海民居就是撒拉族篱 笆楼。其营造技艺积淀着撒拉族特有文化现象,是高原上难得一见的、具 有一方民族区域特色建筑艺术。对研究撒拉族的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为撒拉族篱 笆楼营造技艺的保护单位。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09项,是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历史、地理位置、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方面,为保护和传承中国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戏曲表演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已发展出多种剧种。
其中,大板、秦腔、河南梆子、汉剧、粤剧、川剧地位更为特殊。
这些戏曲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民间音乐岭南音乐、苗族歌舞、揭阳幽默唱腔等都是享有盛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音乐饶富情感热烈,展现了广大民间阶层的生活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精神,也传承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价值。
三、传统技艺中华民族的传统手工技艺无论是绘画、刺绣、漆器艺术、毛织物、竹编工艺还是土陶、瓷器、铁器等技艺,其历史悠久,传承至今。
这些传统技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民族文化的特色与风味。
四、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习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民族文化、历史、民间风俗,体现了中华民族认祖存宗的独特精神。
五、传统体育中国传统体育运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包括太极拳、蹴鞠、毽球、中国功夫、沙场舞、丝绸健身操等,这些体育项目与中国古代文化深度融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采。
总之,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众多领域,涵盖范围广泛。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在于其文化价值和传承性,对于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入第三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概述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我国国家文物局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对具有代表性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并加以保护和传承。
本文将介绍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相关情况。
2. 入选概况2011年,我国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XXX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纳入名录。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我国广袤的地域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涉及了传统技艺、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民俗等多个方面。
其中,有的是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技艺,有的是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文化精神的传统表演艺术,有的是与民族风情紧密相连的传统民俗活动。
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在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3. 代表作品3.1 传统技艺我国传统技艺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项目包括但不限于景泰蓝、扎染、剪纸等。
这些传统技艺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代表着我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
景泰蓝作为一种传统的烧制工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扎染作为一种古老的染色技艺,以其独特的手工艺和鲜艳的色彩在民间流传已久。
剪纸则是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以其精湛的刀法和丰富多彩的图案而著称。
这些传统技艺都是代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入选将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些文化传统。
3.2 传统表演艺术我国的传统表演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秧歌、木偶戏、皮影戏等。
秧歌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除了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的也承载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精神追求。
木偶戏和皮影戏则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它们通过木偶和皮影的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我国传统故事和文化精神。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四川省共有辖区21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江市自贡市广安市遂宁市巴中市德阳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眉山市攀枝花市雅安市资阳市泸州市成都市达州市广元市绵阳市南充市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以无形文化为主,以人为本的活化的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1、阿坝州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一)、口头传说和表述(民间文学)1、史诗史诗是羌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在羌族口碑古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迟基格布》。
2、歌谣歌谣是羌族人民生活、生产、习俗、文化、历史、道德和思想感情的反映,表现出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羌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可分为历史传说歌:《戈基格布》、《木姐珠与燃比娃(斗安珠)》、《赤基格布》。
3、民间故事羌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以及其他故事。
羌族民间故事片主要以叙述体的口述文本不用唱颂形式。
神话故事流传较广且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开天辟地》、《造人种》、《两兄妹》、《太阳和月亮》、《取火种》、《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澹台湖畔人家的博客银饰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1999年10月1日,国家部门发行1999-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1套56枚,其中第6枚“苗族”中有佩带银饰的苗族少女(见图)。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Ⅷ-40,贵州省雷山县等地区申报。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流传于贵州雷山、黄平、剑河、台江和湖南凤凰等地区。
苗族银饰由银匠手工制作,经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工序,以压、寥、刻、搂等工艺制成。
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灵感,根据当地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在银饰上刻制出各式图案或花纹。
银饰主要有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有粗件和细件之分。
如项圈、手镯等为粗件,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索、银链、耳坠等为细件。
苗族人以银饰体现审美,并表示富有和避邪,一个盛装苗族女性,全身银饰达二三十斤,每逢民族节日,头上、颈上、胸前、后背戴满银饰,跳起芦笙,踩起铜鼓,银佩叮当,银光闪闪,饶有一番情趣。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而银饰洁白纯净、质地坚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1999年10月1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1999-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1套56枚,其中第39枚“阿昌族”的阿昌族男子身挎户撒刀(见图)。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Ⅷ-41,云南省陇川县申报。
相传明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部分士兵驻守户撒屯垦,将打制刀具的技法传给了阿昌族人民,后吸收汉族兵器精华,形成独特的冶铸和锻造技艺。
户撒刀有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有“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之誉,刀叶刻有“双龙抱柱”“二龙夺宝”等精美图案,刀鞘用木、皮、银等材料制作。
品种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匕首、宝剑等百余种,主要用于生产、生活和装饰。
户撒刀以背刀最为著名,其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成面,刀体美观,刀口锋利。
阿昌族男性以佩戴户撒刀展示英武勇敢之势,并深受汉、傣、景颇、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爱。
户撒刀在历史沧桑洗礼中,不仅融汇着各族人民的爱戴与赞美,也倾入了阿昌族人民恨与爱的情感,犹如一颗闪亮明珠,成为中华民族瑰宝。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1999年10月1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1999-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1套56枚,其中第47枚“保安族”展示了保安族男子锻制腰刀的场景(见图)。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Ⅷ-42,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申报。
保安族腰刀俗称“保安刀”,保安族传统手工艺制品,也是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锻制技艺历史久远,相传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
主要流传于甘肃、青海等保安族地区。
其制作十分复杂,工序多达80多道。
多以优质钢铁为原料,经反复锻打、劈开加钢,最终淬火而成,刚韧相济,闪闪发亮,寒光逼人。
刀具种类繁多,各有特色。
如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鱼刀和蒙古刀、哈萨克刀等,尤以“双刀”“双垒刀”最为著名,誉称“什样景”。
规格多为5寸、7寸、10寸三种;刀面镌有手、龙、梅花等各式图案;刀把由红铜、黄铜、牛角、牛骨等垒叠打制成各种美丽晶亮的花纹;刀鞘用木或皮革制成,上端的小孔,挂有别致的紫铜环。
保安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不仅用于生活,也是装饰品,成为保安族的文化根基,深受西北各族人民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享有盛誉。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2017年7月29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17-17《凤(文物)》特种邮票1套6枚,其中第5枚“明·缂丝凤穿牡丹团花”为苏州缂丝(见图)。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Ⅷ-15,江苏省苏州市申报。
缂丝是使用木机和竹制梭子、拨子,以“通经断纬”技法,将五彩蚕丝线缂织成图案花纹不分正反面为特色的织品,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等处表面形成小空或断痕,犹如小刀划刻一般,呈现出“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的效果,故又称“刻丝”,主要流传于江苏苏州地区。
缂丝起源于公元7世纪,自汉至隋唐渐趋成熟,宋代为鼎盛时期,明代更为精湛,清代出现缂、绘相融技法。
织造工艺分嵌经面、画样、织纬和整理等工序,其中织纬有勾、抢、绕、结、掼和长短梭等,另有盘梭、笃门闩、子母经、合花线等技法,多以不同画面表现各种艺术效果。
早期用于日常生活丝织品,明代开始织造帝后服饰,因色彩变换自由,后又以摹缂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艺术作品为主。
缂丝以高雅、细腻、精美、富丽著称,在中国众多灿若云霞的丝织品中誉为“织中之圣”。
2009年,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等作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烟火鞭炮制作技艺1997年7月1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1997-10《香港回归祖国》纪念邮票1套2枚和小型张1枚,其中小型张“香港回归祖国”有燃放烟火的画面(左图);2000年1月29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00-2《春节》特种邮票1套3枚和小型张1枚,其中邮票第2枚“辞旧岁”有儿童点燃鞭炮的情景(右图)。
烟火鞭炮制作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Ⅷ-86,湖南省浏阳市等单位申报。
烟火,亦作“焰火”,烟火剂燃烧时发出的烟和火。
旧时以搭架放演,显现空中楼阁或戏曲形象;现有平地小烟火和空中大烟火,一般系包扎品,内装药剂,点燃后烟火喷射,呈各种颜色,并幻成各种景象。
爆竹,亦称“炮仗”“爆仗”,用多层纸张密裹火药,接以药线,点燃药线引爆火药后发声,有单响、多响之别。
主要流传于湖南浏阳,河北井陉,江西万载、上栗,陕西蒲城、洋县等地区,制作技艺各具特色。
如湖南浏阳的浏阳花炮,河北井陉的南张井老虎火,江西万载的万载花炮、上栗的萍乡烟花,陕西蒲城的蒲城杆火、洋县的架花烟火爆竹等。
烟火鞭炮与中国民俗密不可分,每逢传统节日、开业庆典、婚丧嫁娶时,人们燃放鞭炮烟花以示吉祥如意和祛灾避邪,表达大众对事业兴旺、生活美满的憧憬。
弓箭制作技艺1986年12月20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T.113《中国古代体育》特种邮票1套4枚,其中第1枚为“弓箭”(见图)。
弓箭制作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44,北京市朝阳区等单位申报。
弓箭是射箭或打弹的器具,古时主要用于狩猎,《诗·小雅·吉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
”流行地方广泛,尤以北京聚元号弓箭、锡伯族响箭弓和蒙古族牛角弓等著名。
聚元号弓箭承袭中国双曲反弯复合弓传统技艺,主体内胎为竹,外贴牛角,内贴牛筋,两端安装木质弓,有制胎、插销子、铺牛角、铺牛筋、上板凳等5道工序、200多道手工制作;制箭有调杆、打皮、刮杆、安装箭头和尾羽等。
锡伯族响箭弓用当地红柳、牛筋等为主料,以大叶白蜡、洋槐木、榆木等硬木为辅料,经切、锯、刨、装饰等工序制成;箭头用兽骨制成,呈尖圆形,上钻有小孔,离弦后发出响声。
蒙古族牛角弓选用细而韧性的柳条作弓骨,背面贴牛角片,并粘上牛筋,经软化后拉成细丝,起固定作用,两头磨上槽口,或两头另插两个牛角插,以勒弓弦,外用蛇皮装饰。
弓箭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其流程复杂,工序细腻,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基因,是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2011年6月20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11-20《明清家具——坐具》特种邮票1套6枚,其中“黄花梨交椅”“黄花梨镂空福字纹四出头官帽椅”“黄花梨雕螭纹圈椅”“紫檀嵌大理石仿藤鼓凳”为中国传统明式家具(见图)。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45,江苏省苏州市等单位申报。
明式家具是指明代中叶以来,用紫檀、香枝木、黑酸枝、红酸枝、条纹乌木、鸡翅木等花纹美观,材质坚硬、耐久的红木制成的中国传统家具。
家具榫卯结合精密巧妙,平板以攒边法嵌入框槽内,坚实牢固,适应冷热干湿变化,装饰以素面为主,局部饰以漆雕或透雕,朴素不简陋,精美不繁缛,多以山水人物、飞禽走兽、花卉虫鱼、博古器物等图案。
通体轮廓及装饰轮廓讲求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及用线一气贯通而小有曲折变化,线条雄劲流利。
工序有选材、设计、木工、雕刻、漆工等,品种有凳椅,几案、橱柜、床塌、台架和屏风等。
明式家具材质基本相同,但制作技艺各异,如苏式家具、京作硬木家具、广式硬木家具、晋作家具等。
明式家具制作技艺以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技艺精良、漆泽光亮等特点,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传统家具制作的一朵奇葩。
制扇技艺2015年3月22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2015-5《挥扇仕女图》特种邮票1套3枚和小型张1枚,其中小型张为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全景(见图)。
制扇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Ⅷ-81,江苏省苏州市等地区申报。
扇子是一种有柄、骨、面等组成,民间常用的引风用具。
据史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扇子的国家,古书有“黄帝作五明扇”“舜始造扇”等之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
初时仅为帝王遮阳挡尘,西汉以后用于纳凉消署渐成风尚,后又在曲艺、戏剧、舞蹈中作为主要道具之一,以衍化人物姿态,表现人物情绪、刻画人物性格。
唐宋时期兴起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时称“扇诗”“扇画”,题材以诗文名句和仕女、山水、花鸟鱼虫等为主。
制作多以竹、蒲、草、葵、藤、木、纸、纱、罗、羽、绢、骨、象牙、麦秸、树叶等为材料,形状有圆、方、梯、椭圆、梅花、海棠、葵花、六角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扇子在我国极其普通,尤以江苏苏州的苏扇、浙江杭州的王星记扇、重庆荣昌的折扇,四川自贡的龚扇等为著。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制扇技艺凝聚着古今工艺美术之精华,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同时蕴藏着古老而又深邃的东方文化神韵。
风筝制作技艺1980年5月10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T.50《风筝》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为“雏燕”“瘦燕”“半瘦燕”“比翼燕”(见图)。
风筝制作技艺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Ⅷ-88,山东省潍坊市等单位申报。
风筝亦称“纸鸢”“鹞子”,相传为汉初韩信所作,初名“纸鸢”,五代时在纸鸢上系竹哨,因风入竹哨,声如筝鸣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