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常识补充
对联常识补充一、对联知多少二、对联猜一猜(请在空格处填上正确选项)*节令联: (甲)元宵节 (乙)端午节 (丙)中秋节1.( 甲 ) 光天满月,火树银花。
关键词:【火树银花】,形容元宵节灯火通明,灯光灿烂的景象。
2.( 丙 ) 天开清旷域,人在广寒宫。
关键词:【广寒宫】,神话里月亮中的宫殿。
3.( 乙 ) 榴花彩绚朱明节,蒲叶香浮绿螘樽。
关键词:【榴花】,夏季代表植物;【蒲叶】,古时多于端午节将菖蒲浸入酒中,相传喝了可以避邪及免疫。
4.( 乙 ) 保艾思君子,依蒲祝圣人。
关键词:【艾】,即艾草,中国民俗端午节悬插在门上,用以避邪驱瘟。
【圣人】,即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在农历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而亡,人们非常敬重屈原爱国的精神,故每年的五月五日都要去河边纪念他,并用竹筒装米放入江中喂饱鱼虾,这样鱼虾就不会去吃屈原的身体了,此即是粽子的由来。
*庙宇联:(甲)弥勒佛 (乙)月老庙 (丙)财神庙1.( 甲 ) 笑口常开,笑古笑今,万事付诸一笑;大腹能容,容天容地,于人无所不容。
关键词:【笑口常开】、【大腹能容】,描述弥勒佛的外在形象。
2.( 乙 ) 愿天下有情人都能成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关键词:【天下有情人都能成眷属】,相传月下老人是主管男女婚姻的神。
3.( 丙 )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做半点事,朝也拜,暮也拜,教我为难。
关键词:【几文钱】,相传财神爷是掌管钱财的神。
*行业联:(甲)蛋店 (乙)电信业 (丙)眼镜行 (丁)米店 (戊)花店(己)理发店 (庚)医院 (辛)保险业1.( 甲 ) 蕴白金黄,浑圆一体;扬清激浊,分判两仪。
关键词:【蕴白金黄】,此处的「白」即是蛋白;「黄」即是蛋黄。
2.( 辛 ) 莫怨风云多不测,何愁水火太无情。
关键词:【风云多不测】、【水火太无情】,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意外,故有保险业之兴起。
3.( 丁 ) 无时巧妇难为力,歉岁司农费尽心。
关键词:【巧妇难为力】,谚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又称对子,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起源于桃符。
对联最早出现在三国时代,也有说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题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最早对联,也是第一幅对联。
也有人说第一副对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对联应具备四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
(一)平仄相会,音调和谐,习惯是仄起平落,上联尾字是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
(二)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虚对虚,实对实,名词对名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相对词应相同位置上。
(三)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平仄相谐1、上下联平仄相反,但又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反.(上联仄、下联平)。
2、上下各句内平仄交替(马蹄韵的规则,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五)上下联之间内容应相关、对联禁忌1、.忌合掌:上下比的词语并义相配,不能意思相同,否则犯了合掌病。
如:“五湖传喜讯,四海送佳音”五湖四海同指广阔地域,传和送意思相似,喜讯佳音更是同义词.这样对联就不合格,2忌重:是指不规则重字,有规则是巧联,如“百鸟鸣春歌盛世,一龙降世兆丰年两个世字在不的位置上犯不规则重字3.忌失对欠平衡:如:奥运精神传友谊,圣火辉煌映和谐。
“辉煌”对“精神”的词性失对(形容词对名词)(六)失替应留意:失替是语病,平仄应交替,上联2、4、6字应是仄、平、仄,或平、仄、平;下联应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
不管上下联2、4、6字出现连续2 平或2仄为失替。
(七)乱脚:指上联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上联仄收尾,下联平收尾(即上仄下平)违背即乱脚。
如:九州迎圣火;百载圆一梦。
上下联最后一个字都是仄声。
(八)忌孤平:指平脚句(下联)里,除最后一个字是平韵外,其它字均仄韵,这就叫孤平,上联的孤仄也不行。
对联的语法结构和用字技巧
对称:是对联结构最基本的要求。上下两联,要求具有严整的对称美,像飞机的两翼、车的两轮一样。如果上下联光是字数相等而句子结构不一致,那就不能做到严格的对称美。例如陈爱珠女士(大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母亲)挽其夫沈永锡联:
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难瞑目
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江,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上下句分别说两件事,表示二者择一,称为选择关系或称取舍关系。常用“宁……不……”、“与其……不如……”、“但”、“不”等,如:
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联句以“宁……不……”关联直抒胸臆,表现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英雄气概。
再如一婚联:
但求天长地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何必朝相暮依
可以看出,这是一对身居两地的新婚夫妇,为表达爱情的真挚而撰写的对联。
八、因果关系
出句和对句分别推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般出句讲原因、理由,对句讲结果、或做出结论,但也有倒装者。
例如一棉花店联: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前一句是因,是说棉花大丰收的景象,后一句是果,是说大家有了棉衣,再不觉得冬天的严寒。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叙述连续的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称连贯关系,关联词多用“已……又……”、“才……又……”等。例如:
识对联 对对联(语文课件)
指出毛病并修改对联
上联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词 性
下联
不
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来 相
同
香
3.结构相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偏
并
偏
正
列
正
结
结
结
构
构
构
4.节奏相合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5.平仄相谐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2.有一财主,父子花钱各捐了一个进 士,心中十分得意,大年三十,在门 前贴了一副对联,以示庆贺。联曰: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
村人王某读罢,在对联上寥添数笔, 其联顿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财主见了又羞又怒,只得把对联撕去。
3.最早的春联
——《声律启蒙》
雨 暴雨 下暴雨 窗外下暴雨 风 狂风 刮狂风 山上刮狂风
窗外下暴雨,烟尘滚滚起。 山上刮狂风,树叶纷纷飞。
水— 山 碧水— 青山 碧水环绕— 青山巍峨 门前碧水环绕— 屋后青山巍峨
草— 花 绿草— 红花 雨润绿草— 风拂红花 静聆雨润绿草— 笑看风拂红花
猜猜看(店名)
1.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书店
2.新事业从头做起; 旧现象一手推平。
理发店
3.但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药店
4.客至心常热; 人走茶不凉。
茶店
5.春东夏西秋南冬北四一方岁宾川至流如不归息。。饭店
6.任挑肥拣瘦,
指向哪里,割向哪里;
请依次排队,
对联常识及对联赏析
1.联中隐字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 绕丝,右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上联隐一“攀”字, 利用隐示法,先隐示“木木”,利用象形法,隐示“大”和“爻”,再 加一“手”字,则组成“攀”字;下联用同样的方法,将“幺幺、木、 白”隐示出来,可组合成“樂”字,颇富巧思。 2.联中隐事 雄鸡鲤鱼猪婆肉; 香菇木耳曲子耙。 相传此联出自湖北某 地的一个杂货铺。楹联中所列举的六味食品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 也是一般杂货铺里常有出售的食品。该联所隐示的是“开门大发”之意。 这样的楹联看似粗俗平常,实则匠心独具,耐人寻味。 3.联中隐物 万顷波涛乘骑过; 不胜将军弃甲逃。 该联上联指“海马”, 下联指“(败将)酱”,在谜语联中,这种写意隐物的楹联是很多的。 4.联中隐物指事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 弦琴。 此联为苏州王鳌与松江徐阶的戏谑联,上下联似乎是讲吹笛弹琴 之事,实则上联所要表达的一层意思是指“吹火筒”,下联则隐指“弹 棉花”一事。这样的楹联均能一语二用,语意双关,联意含蓄。 白蛇渡江,头顶一轮红日; 乌龙卧壁,身披万点金星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
对联常识 及对联欣赏
一.对联的别称 二.对联的起源 三.对联的要求 四.对联的横批 五.对联的分类 六.对联的张贴
一.对联的别称: 门联 楹联 对子 对句 联句 联语
传说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 叉枝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 神荼(读作申舒)、郁垒(读作郁律)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捆住他们丢 去喂老虎。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 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 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内容逐渐被两句对偶的吉祥诗句所替代,因此出现了对联的新形 式,而后遂演变成春节贴春联的习俗。我国最早的对联,一说在五代时(公元964年),蜀后主 孟昶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也有人认为早在南朝梁代时 期,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刘令娴也是个文采四溢的 诗人,她题写的门联是: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 到了宋朝,春联受到了推广应用。北宋王安石《元日》诗中描绘当时百姓张贴春联的情景: 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元朝时期,宫庭、 宦门、寺庙等也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楹就是柱子)。同时应酬的寿 联、挽联等也开始产生了。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在除夕时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贴春联 一幅。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官廷豪门推广到了百姓门户。 大年初一清早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有一屠户人家因没钱买 纸所以没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当下挥毫,为屠户题下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 刀斩断是非根。因此对联在明清两代真正达到鼎盛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高考对联常识
对联对联的要求与讲究(一)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
1、工对①数目、颜色、方位、虚词自成一类,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②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③连绵词只能跟连绵词相对,且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
④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⑤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也算工对。
地理对:河对海、地对山、大陆对长天、荒原对沙漠、古塞对雄关。
天文对:冰对火、雪对霜、海市对山光、星辰对日月、瑞雪对骄阳。
颜色对:红对白、紫对缃、黑桦对白杨、青竹对绿柳、墨兰对珠黄。
方位对:南对北、西对东、六极对八风、五湖对四海、边塞对围城。
数字对:一对二、百对千、两两对三三、千年对万寿、独木对群山。
花木对:桃对李、菊对兰、玫瑰对牡丹、绿茵对红叶、白芷对橙柑。
飞禽对:鸥对鸟、枭对鹏、白鹤对黄莺、杜鹃对喜鹊、燕舞对鸪鸣。
走兽对:熊对象、马对羊、狡兔对贪狼、雄狮对猛虎、牛仔对猴王。
鱼虫对:蜂对蠓、蛾对虫、蝼蚁对鱼龙、河龟对海蚌、蝴蝶对蜻蜓。
人伦对:夫对妇、臣对君、祖宗对玄孙、同志对朋友、家族对外亲。
文学对:词对赋、曲对文、五典对三坟、楚辞对史记、诗品对文心。
感情对:愁对乐、喜对吟、和气对知心、涌泉对滴水、思绪对情恩。
精神对:痴对臹、佞对昏、颓废对沉沦、修身对养性、刻骨对铭心。
人事对:公对私、言对行、协作对竞争、生活对劳动、长辞对永生。
文史对:经对史、古对今、后汉对先秦、伏羲对盘古、忠臣对昏君。
形体对:面对首、毛对肌、口舌对心脾、饥肠对傲骨、夺目对画皮。
宫室对:楼对阁、户对窗、皇室对民房、茅庐对寺庙、巨厦对中堂。
珍宝对:珠对玉、锦对珍、绿翡对白银、琼瑶对玛瑙、紫贝对黄金。
军事对:弓对箭、将对兵、烽火对狂旌、楚歌对剑气、画角对长城。
饮食对:茶对酒、盐对油、瓜果对米粥、山珍对海味、熊掌对猴头。
对联基本知识对联大全
对联基本知识对联大全1、对联基本知识目前仍有不少楹联爱好者不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或了解少,不免有一些出律和犯忌的对联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这种象长久下去,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因此我们理和摘录这方面的知识,让读者能较快了解对联起源发展状和一般分类标准,掌握对联写作常识,明确对联张贴的要求和法。
让我们与广大楹联爱好者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联艺水平。
叠对联起源及特点与分类对联又称楹联、对子、联语,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骄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间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
这一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学传统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枝精致夺目的奇葩。
对联的起源可以远溯到桃符。
桃符又名仙木,是古人过年时悬挂在门两边,画着传说中镇邪除妖的神茶和郁垒神像的桃木板。
后来桃符逐渐简化,上面只画符咒或只写“神茶”、“郁垒”的名字。
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到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指此事,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但这种桃符只是为了求神灭祸、祈求吉祥,没有独立使用对仗句子的意识,还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对联。
五代时,符咒和“神茶”、“郁垒”的名字逐渐被联语替代。
据说这源于后蜀国君孟爬的一个突发奇想的旨意。
后蜀广政二十七年,孟爬突然下了一道旨意,命群臣在桃符上题写对句,比试才华。
群臣写来写去,孟爬都不满意。
最后孟爬索性自己提笔写出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这种过年在桃符上写联语的形式慢慢传人民间,深受百姓的喜爱,越传越广。
虽然这副五言联并不一定是我国的第一副对联,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它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对联常识
二、对联常识(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孕育于先唐,产生于唐至五代,然后受各种姊妹艺术的影响与促进,发展于宋元,到明清达于鼎盛。
1.孕育对联的修辞手法(1)对偶对联在形式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偶。
对偶,指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是一种反映汉语特点的修辞方式。
(2)对偶的发展·对偶这种修辞方式很早就存在于古代的散文和诗歌中。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等:·西汉时期的赋体作品中,对偶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魏晋南北朝时期,赋体作品趋向骈体化,追求形式的齐整,通篇由对偶句组成,并开始讲究平仄。
例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宋元思书》)·赋和骈体文对后世文体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骈体讲宄平仄和对偶的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
2.产生对联的载体条件古人认为桃木和桃木制品可以驱邪辟鬼,在大门上挂上两块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称为“桃符”。
后来就在上面写一些吉利词句,再后来又发展为书写联语。
这就是春联乃至所有对联的起源。
传统的说法认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对联是五代时的蜀主孟昶(chäng)写在桃符上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3.促进完善对联的姊妹艺术(1)对联与赋和骈体文从对联艺术本身的特点看,它句式灵活,长短自如,注重文采和用典等,与赋和骈体文都有相似之处;它的讲究平仄,不讲押韵,则更像骈体文。
(2)对联与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都要求对仗,将对联与它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对联不像律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以外,其余在平仄、对仗方面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3)对联与词对联的对偶要求虽大体与律诗相同,但又不像律诗那么严格。
律诗对仗不允许同字相对,对联则可以这样。
这些特点,与词相似。
(4)对联与曲元曲的体式与词接近,但比词更为通俗和口语化:也比诗词有更多的复字、叠字等。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对联及对联常识与要求
人教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对联及对联常识与要求对联常识:1.字数相等;2.词性相对;3.结构相应;4.节奏相和;5.平仄相协;6.意义相关.(八下语文)一下对对子、合体字韵文:云对雾,雪对霜。
和风对细语,朝霞对夕阳。
是对非,长对短。
花对草,蝶对蜂。
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
虚心对骄傲,热情对冷淡。
桃对李,柳对杨,山清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诚实赢得千家赞,虚伪招来万户嫌。
千口舌,舌甘甜。
土里埋,木帛棉。
人门闪,马门闯。
心入门,闷得慌。
合手拿,分手掰。
人失足,跌下台。
二上对对子:美对丑,爱对恨。
真诚对虚假,冷漠对热忱。
雪中送炭见真情,助人为乐献爱心。
贫对富,冷对暖。
饥寒对温饱,索取对奉献。
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三上古诗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
(王安石)三下对对子、古诗名句:清对浊廉对贪功对罪正对偏奖对罚优对劣善对恶勤对懒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维)漠漠水田白鹭飞,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王建)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晏殊)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杂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汪洙)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无名氏)。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杜甫)四上:趣味对联(回文、双关、叠字、异音、讥讽)6副,景点对联4副:雾锁山头山锁雾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天连水尾水连天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一位父亲请先生给后来想读书的儿子赠对联:苏东坡给莫干山寺庙势利眼住持题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坐请坐请上坐好读书不好读书茶敬茶敬香茶北京颐和园月波楼:四川青城山真武殿:山东济南大明湖:江苏苏州沧浪亭:一径竹阴云满地树红树碧高低影四面荷花三面柳清风明月本无价半帘花影月笼沙烟淡烟浓远近秋一城山色半城湖近水遥山皆有情四下古诗名句,唐伯虎与祝枝山、乾隆皇帝与纪晓岚趣巧对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对联知识
诸葛亮)相关的成语是 (三顾茅庐 赞颂的是( )
(2)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赞颂的是( )相关诗句是 ( 文天祥 )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填成语:根据上联的提示写出一个成 语使之构成一幅完整的对联。 1、世本无先觉之验 人贵有( 自知之明) 2、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 3、良言入耳三冬暖 ( )六月寒 恶语伤人 4、光阴似箭催人老 ( 日月如梭)躜少年
1、人梯巧搭登攀路 A、水深不乏破浪舟
2、学海无涯勤可渡 B、阵阵渔歌卷春风 D、书山有径志能攀 E、心血勤浇栋梁材
3、山高自有人行路 C、雨滋桃杏万户红
4、风吹杨柳千门绿 5、点点轻舟腾巨浪
1—E、2—D、3—A、4—C、5--B
下面的对联都是赞颂古代名人的.请写出其中一副对 联所赞颂的人物、与对联内容相关的成语或诗句。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古。
备选成语: 恶语伤人、自知之明、日月如梭、海阔天空
复习对策
1、了解对联常识 2、阅读古今名联 3、加强诗文积累 4、关注名胜古迹 5、增加名著阅读
声 律 启 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大家能把下面律诗中的对偶句挑出来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游山西村 风烟望五津。 陆游 城阙辅三秦,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对联小常识
对联小常识0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02.在对仗的基础上,有两个中心和主题统一的句子,通常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独立悬挂。
如:碧水鱼读月,花与静鸟谈天。
0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0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曰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0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06.【对联与字】汉语言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其他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字形状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对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联,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0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0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八年级上册语文对联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对联知识点近年来,语文对联的学习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八年级上册语文对联知识点是大家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上册语文对联知识点的相关内容。
1. 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一种表现形式简洁、意义深长的诗歌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由两句相互呼应、内容相辅相成的诗句组成,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2. 对联的结构每一对对联有四句话,即上联和下联各两句。
对联中的上下联往往相互呼应,意义相辅相成。
在写对联时,需要遵循诗歌创作的基本常识,切忌语言过于简单和平淡无奇。
3. 对联的创作对联的创作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技巧,常常需要通过研读经典来进行积累。
同时还需要注重平衡和对比,让对联中两句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对比之处。
在写对联时还需要注意用词和语言的生动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内涵。
4. 对联的分类根据对联的内容和形式,对联可以分为各种各样的类型。
例如,按照韵脚可以分为平水韵和仄仗韵,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政治对联、社会对联和生活对联等。
此外,对联还可以根据场合进行分类,例如过年对联、营销对联、祝福对联等等。
5. 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对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同时也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如,对联可以作为广告宣传的一种形式,可以用于场馆、商场、饭店等的装饰,还可以用于特定主题活动中的表演等等。
在现代社会中,对联的创作和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
总的来说,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八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之一。
在对联的学习和创作中,需要注重技巧和艺术技巧,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使得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相互融合,发扬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联常识
对联常识对联由两个或两段相互照应的语句组成。
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 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古代常将对联悬挂、张贴于店堂庙宇的楹柱上,所以对联又称楹联。
随着社 会的发展,对联的形式、用途和种类有不少新的变化,“楹联”便成了对联的雅 称。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 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 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
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 以是下联多分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 称为“联脚”。
上下联各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上下联各有一句,则上联通常标 逗号,下联是感叹号、问号、句号等标点符号。
对联的类别(一)就对联上下联的 1. 正对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 补充。
比如:语意关系上而言大至可以分为二类:。
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 这种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
2. 反对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 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比如: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3. 串对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
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 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
比如: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头是百年身。
”(二)从用途上来分,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 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谐趣联等。
1. 春联。
春联,顾名思义是春节时人们用来表示喜庆的一种良好祝语,或表示合喜联又叫婚联。
是人们对结婚者的一种良好祝愿。
它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
这种对联有一个特点,就是上下联语中一般都或明或暗的含有一个能表示夫妻意 义的名词。
例: 万里长征欣比翼 /百年好合喜同心 一世良缘同地久/百年佳偶共天长家团聚生活幸福,或祝愿来年五谷丰登事事如意 例: 福旺财旺运气旺 春风入喜财入户 迎新春事事如意 2. 喜联家兴人兴事业兴 岁月更新福满门 接鸿福步步咼升 横批:喜气盈门横批:新春大吉横批:好事临门3. 寿联。
对联、连贯、得体
对联、语言连贯和得体专项练习一、对联(一)对联的常识1.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②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等;③语法结构一致,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
④平仄相对,仄起平落。
上联尾字必须为仄声,下联尾字必须为平声。
现代汉语中阴平和阳平属“平”,上声和去声为“仄”。
⑤内容相关。
内容相关即是上下两句意义要相近或相反,相互合作,彼此联系,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思想。
但不能重复。
2.对联的禁忌:①忌“合掌”。
即上下联意思相同。
②忌“同字”。
上下联中不可有相同的字。
3.对联的分类:春联、喜联、寿联、挽联等(二)对联练习1、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感世事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寸步优游知远近”选择最合适的下联()A、一生坎坷知冷暖B、世事艰辛识人心C、一生坎坷晓高低D、人事沧桑见冷暖解析:C。
四个备选项从对联的知识来考虑,一眼可以排除A项,因其犯了重字的错误,上下联同一位置不能重字。
B项犯了语法错误,同位置词语词类和结构都要相同是对联艺术的精髓所在。
“人心”是名词,与远近结构也不同。
D项对仗工整,对联音律讲究仄超平收,然“暖”为仄,不妥,且语意也没有C项衔接之自然。
2.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句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1987年高考题)A 柳絮池塘淡淡风B 榆荚临窗片片雪C 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答案:A3.下面是旅居台湾的孔子第77代嫡传孙孔德写给在大陆的二姐的对联中的上联,其下联是()上联:风雨一杯酒下联:__________________A.天涯共此时B.羁危万里身 C.江山万里心 D.千里共婵娟答案:C4.下面是一首题为“秦淮晓渡”的绝句,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意境和谐、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潮长波平岸,。
一声孤棹响,残梦落清淮。
A.乌啼月满街B.月辉洒长街C.莺啼花满枝D.草青风低树答案:A 【解析】(1)诗歌一、二句对仗,第二句末字应为平声,排除D项。
对联小常识
对联小常识
对联的结构:由上联(对头)和下联(对尾)组成。
对联的两个特点:一是对,二是联。
字数对等
对词性相对联:意思关联
音调相对
1、字数对等:上联有多少个字,下联就要以相同的字以之相对。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对应位置的词的词性要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等,所谓“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例如:
上联:明(形)月(名)松(名)间(名)照(动),
下联:清(形)泉(名)石(名)上(名)流(动)。
3、音调相对:单独一联要平仄相间,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下两联相同的位置要平仄相对,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例如:
上联: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下联:黄河入海流。
----- 平平仄仄平
又如:
上联: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下联:更上一层楼。
----- 仄仄仄平平
4、意思关联:上下两联的意思可以相近,也可以相反,但必须有所关联。
练习:
1、单字练习:
风对(),海对(),红对(),树对(),清对(),好对(),长对();
2、两个字练习:
清风对()(),野火对()(),千里对()(),和顺对()();。
【对联大全】对联平仄常识
【关键字】对联大全对联平仄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一)平仄归类标准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
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
(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二句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对联知识及训练题
高考对联知识及训练题一、对联的相关知识1.对联的性质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
它言简意深,句式整齐,声韵和谐,意蕴丰富,琅琅上口,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欣赏价值。
对联的种类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
对联由上联(也叫上句或出句)和下联(亦称下句或对句)两部分组成。
其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个字。
上下联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方式。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正对,也叫同类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类相关,它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如:“神州六号飞天外遨游畅览,环宇双雄瞰地球潇洒归航。
”上联写飞船遨游太空,下联写飞船回归地球。
又如:“知识海洋勤是岸,科技高峰志为梯。
”上联写勤奋,下联写志气。
二者相互补充,给人以启迪。
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对相反,它们相互映衬,相反相成。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反一正,一贬一褒,一抑一扬,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串对,也叫流水对,指上、下联之间具有某种因果、承接、主次等逻辑关系。
即上、下联的内容连贯相承,也就是说,上、下两联虽为两句,但却是表达一句话的意思。
例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意思是说在山中下了一夜雨之后,树梢上像流着几百道泉水。
又如:“聚来千亩雪,化作万家春。
”2.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
对联的上、下联不论字数多少必须完全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这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这样才整齐、对称、平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②词性相对。
上、下联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要求词性相对(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虚词对虚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叠词对叠词等。
在名词中,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诸如天文(日月风雨霜露)、地理(山水江河城镇)、草木(桃李花果枝叶)、建筑(亭台楼阁门户)、人体(手足口耳目)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的应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对联的效用对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从古到今,人们在新春佳节、婚丧嫁娶、乔迁住宅、庆贺祝寿等庆典活动中,都要张贴对联,宣柒气氛。
对联,从它的应用价值来说,有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
对联像号角,催人振奋;像清洗剂,净化人的心灵;像美妙的歌舞,创造吉祥的气氛;像诗歌图画,吸引人们欣赏;像情感的黏合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启迪智慧;像警钟、利箭,抨击黑暗,抑恶扬善。
例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黄兴,在武昌起义一周年的纪念会上,奋笔直书: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这是歌颂辛亥革命的佳联,至今还传为美谈。
又如在教师节期间,有人写道:做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烈火,化甘露浇桃李催放理想鲜花。
显然这是尊师重教,赞扬师德师风的对联。
2005年春联欢晚会,为喧柒盛世迎春的热闹气氛,安排了新春对联专题节目,以各个省市的特色为题,进行联对,如吉林与辽宁贯对:吉林: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辽宁: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河北: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河南: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不无双北京: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上海: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这些对联寓意深远,同时为当年的春晚添姿添色。
再如在抑恶扬善,扶正劫邪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北宋时期的奸臣秦桧墓前有这样一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臣人从宋后羞为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些对联能使人们爱憎分明,伸张正义,贬斥邪恶,弘扬美德。
总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其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喧柒气氛,传播智慧,陶冶心灵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二、对联的结构及张贴方法(1)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构成。
上联是出句;下联是对句,横批与上、下联紧密相连,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上、下联的思想。
比如有两幅对联:遍地牛羊六畜旺自力更生创千秋伟业满山花果四季香励精图治开万代宏基横幅是:春光明媚横幅是:奋发图强(2)对联的张贴。
张贴对联的口诀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
意指对联的出句(上联)贴在人的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联的对句(下联)贴在人的左手边,即门的右边。
因为古代文体行文是竖排,是从右至左行文的。
现代文体是横排,是从左至右行文,对联是竖写,要遵循古代文体的规则,所以要右至左张贴。
三、对联的基本规则对联的基本规则,或基本法则,基本要求,概括地说,是八个字:“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1)对仗工整。
对仗工整的要求是四点: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
一幅对联出句字数的多少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六字、七字,甚至几十个字都可以,但两边的字数必须相等,决不能一多一少,否则就不叫对联。
二是两边的词性相对。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介词对介词、……。
三是两边的句式结构相同。
如主谓桔构式、动宾结构式、复句结构式等,上下联的句式结构必须相同,不能更改。
如有一对联:人生不满君今满世人难逢我竟逢这是一位年逢百岁的老人写的一幅对联,从字数来讲,是七言句,两边都是7个字,字数相等;从词性来看,“人生”与“世上”、“君”与“我”都是名词,“不”与“难”是副词、“满”与“逢”是动词(满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动词,这里作动词用),可见两边的词性相同;再从句式结构来看,上下联都是用两个句子压缩而成的,用通俗的话来说:上联是:人生是不容易满百岁的,您今天却满百岁了;下联是:世上很碰到百岁人,我却碰到了。
上下联都是将两个分句,运用转折关系组合成一个复句,是包含转折关系的复句相对,且两个分句的句型也是一致的。
(2)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是对联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即平声对仄音,仄声对平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对联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情形,例如七言句,平起式为:仄起式为: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平平。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仍以(1)中的对联为例,上联:人生不满君今满下联:世人难逢我竟逢从平仄来分析,这是一幅平起式对联,上联的声韵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的声韵是:仄仄|平平|仄平平。
对联的平仄协调还有一条重要规则,那就是:不论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上联的句脚必须为仄音,下联的句脚务必为平音。
四、汉语音韵平仄区分(1)何谓平仄? 要了解平仄,首先要从声调谈起。
所谓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
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虽不够科学,但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2)古代汉语中四声的演变。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3)现代汉语拼音四声与古代汉语四个声调之间的关系。
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与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但也有不少类似之处。
现代汉语拼音一字四声,即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
因此,古代汉语四种音调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即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简单地说,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就是平音,三四声就是仄音。
这可用声调表对应如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例如:妈麻马骂(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
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
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平声,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
例如:骑,骑马,平声,动词;骑兵,去声,名词。
思,思念,平声,动词;思想,去声,名词。
誉,称赞,平声,动词,名誉,去声,名词。
数,上声,动词,计算;数目,去声,名词。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
“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
“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4)平仄的区分。
区别平仄简单的说,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下面讨论平仄问题。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
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 按普通话四声,吸来江水煮新茗;平平平仄仄平平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按古四声则是,吸来江水煮新茗;仄平平仄仄平仄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不符)。
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5)平仄在诗词和联律中的交错。
交错的规则概而言之是两句话: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平仄交错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
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五、对联的欣赏与评价对楹联进行评价和欣赏有利于我们提高作联水平,现以湖南专家对2005年春晚对联评赏为例进行分析,从中可得许多教益。
如广东、广西两省的对联是:广东: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广西: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专家点评:“春天故事”是讲深圳特区的发展,“三姐新歌”展示广西的新面貌,都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除“春”与“三”有点失对之外,其余都对得工整,但“三姐”是一个专用名字,不好更改,视为一个整体与“春天”专用名字相对。
仅管有点缺陷,但不必苛求。
深圳在南海边上,是广东的一个重要区域,用它代表广东;漓江是广西的一条重要江河,用它代表广西。
从平仄看,上联为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下联为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又如山东与山西两省的对联:山东:孔子仁关公义人文典范山西:泰山日湖口烟天地奇观专家点评:这幅对联从内容上讲上联讲人文典范,下联讲天地奇观,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外,但仔细琢磨,有匠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