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分层推进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步分层推进阅读教学模式探讨分层走班制教学模式目前的语文教学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忽略了阅读指导,许多中学生不是主动阅读,而是被动阅读;不是“我要读书”,而是家长、老师“要我读书”。这与学生自己阅读、感悟少有关,缺乏兴趣成为阅读教学的心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在实践中增进兴趣。
从人们的认识规律看,阅读教学可分为四个层次:感知理解、揣摩品味、积累巩固、拓展创新,它们之间既是独立的,又体现了人们学习过程中的循序渐进规律,如能使这几个层次之间和谐发展,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感知理解、揣摩品味、积累巩固、拓展创新这四方面,可以为阅读教学构建一个系统。
(1)感知理解
传统阅读理论讲究“意合”,提倡“涵咏”(朱熹语),现代阅读理论主张“大而化之”,加强语感、文感、情感的训练,都是要适应汉民族的语言思维特点,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感知是阅读的起点。阅读的发生从感知书面语言符号系统开始。这一认读阶段,经历了由字到词、到句、到段、到篇的连续扩展过程。我们要从局部到整体,逐级去获取字、词、句、段的表层语义,把握读物的有组织的意义。理解是阅读的中心。它在感知的基础上,进入对整篇文章思想内容的
把握,包括思路、结构、语体、文体,质料主旨、文情笔法、文气文风各方面的理解。凭借联想触发,从语表层深入到意蕴层,它是整体与部分、阅读与生活多重循环解释的过程。
传统文本阅读教学,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乃至于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浸泡在冰冷的课文分析之中,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部分相加,不见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从根本上违背了文本特质及其阅读规律。感知理解是在准确汲取信息、扫除词语障碍的基础上,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通俗地说就是把读的东西弄明白,这是阅读能力的表现,是进行阅读积累、提高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感知理解要注意整体性。只有注意了文章的整体性,才能够较好地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
如,教授《蜀道难》时,通过诵读,学生能感知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知道写了何人何事,不必过分纠缠在解释字词上。对诗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通过反复诵读,也能慢慢感悟出来。
感知理解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通过它就好像远处看山能看到山的轮廓,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感悟。
(2)揣摩品味
如果说感知理解是远处看山的话,那么揣摩品味就是进入山林,细细欣赏。文章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揣摩品味是阅读的深化。它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到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审美,实现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词语和句子是组成语言大厦的基础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关键词句表达出来的。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
如《春》一课,为了让学生体会“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闹”字用得好,让学生用“叫”字换,进行比较,而“闹”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作者写一个“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特别是在古诗的教学上就更要注重揣摩品味。因为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语意含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诸如受字数的限制,用字
要省略;由于韵脚的约束,不得不运用倒装;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合乎押韵等,只有从这些细部入手,反复揣摩品评,仔细赏析,才能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准确的评价。
(3)积累巩固
所谓的积累巩固就是在学习课文时善于发现文本中的重要知识点,并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归类作为复习材料。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慢慢地构建语文的知识系统。如果说揣摩品味是对文本作深层次的纵向挖掘的话,那么积累巩固就是从文本的某一点辐射到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知识点,通过这种横向联系来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从《语文课程标准》所反映的课程结构和理念来看,语文积累必须体现语文内涵的拓展,因此,它所涵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大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口语交际、阅读、习作,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这些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内核。三是规范语言的积累,如教材文本的学习、记诵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等。学生通过规范语言的学习,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认识,更重要的是为语言发展获得了借鉴。另外,还必须注
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
化的学习。
积累是语文教学之本,语言积累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和写读书笔记积累丰富的语言。我们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可制定阅读计划,组织全年级的语文老师编订阅读材料,搜集各类
文章,编印成册供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另外还鼓励学生读名著名篇,多作笔记,写读后感。利用暑假时间规定一些必读的篇目,开学后进行文学鉴赏,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通过办校园报把学生的好作品刊登出来,发给每个学生,对学生能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
在各类文章和作品的阅读中,我们特别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积累:
1.字词、成语的积累
在每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把他们认为需要摘录下来的
字词先划出来。这些字词包括多音字,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或接触很少的生词、成语等。对于多音字,文中一般只有一个读音的,就要求学生补充完整这个字的其他读音;对于生词和成语,也要求理解它们的
意思。另外,还可以根据情况,找一些与课文的生字字形相近,学生很容易混淆的字,要求学生辨字组词。也可以对课文生字词进行同义词、反义词方面的扩散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