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综述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在13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在行为上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问题常常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对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都产生着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综述,并探讨相关研究的发现。

一、个体因素:1.家庭背景:研究发现,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良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监护和教养、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个体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也与犯罪有关。

研究发现,缺乏自控能力、冲动、自我中心、依赖他人、对权威不敬、过度自信等个体心理因素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3.学业问题:学业不佳和辍学是青少年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缺乏学习动力、不良的学校环境和缺乏适应能力等因素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二、社会环境因素: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

研究发现,与犯罪青少年为伍会导致青少年参与犯罪活动,尤其是在迷信、贩毒和暴力犯罪方面。

2.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研究表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参与犯罪活动。

3.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也与青少年犯罪有关。

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混乱可能加剧了青少年的迷茫和犯罪倾向。

三、预防和干预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加强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2.提供良好学习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学业成绩和学习动力,从而降低犯罪风险。

3.加强社会支持: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避免犯罪。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其原因涉及个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加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加强社会支持等措施都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青少年犯罪心理作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作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作文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的稳定和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之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中的不良因素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家庭暴力、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倾向。

此外,家庭经济难点、家庭纠纷等也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其次,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影响也非常重要。

青少年正处于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同伴关系对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青少年的同伴群体中存在着犯罪行为,他很可能受到同伴的影响而参预到犯罪活动中。

此外,同伴关系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青少年对权威的反抗、对社会规范的不遵守等方面。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

如果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他们可能会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解脱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

此外,青少年对风险的认知能力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冲动和诱惑的驱使。

针对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和解决:首先,加强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的建设。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也非常重要,父母应该赋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其次,加强学校教育和同伴关系的引导。

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匡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同伴关系的引导,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此外,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咨询。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匡助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师可以匡助青少年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第一篇: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

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断从犯罪心理角度研究分析犯罪动机,从发案特点寻求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路子。

一、犯罪现状透视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特点:1、团伙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2、暴力犯罪突出。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轻,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3、犯罪类型多样。

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也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汽车、吸毒贩毒等)也有所涉足。

4、犯罪年龄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

二、犯罪心理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好奇心理。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辨别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由于好奇心理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吸毒、色情暴力、网络等。

2、逆反心理。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不堪忍受,易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而忽视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因为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还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安与危险。

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1.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背景青少年犯罪往往与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在个体心理因素方面,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的认知、情绪和决策能力都在不断发展。

然而,一些青少年可能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心理问题或朋辈影响等原因,无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

贫困、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社会价值观的失望和逆反心理,他们可能通过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此外,现代社会的大量信息、便利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负面信息和不良影响,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犯罪行为可能与青少年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发展有关。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有能力计划和执行复杂的行为,这也为犯罪行为提供了机会。

而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压力的影响,从而做出冲动和不理智的举动。

其次,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形象也影响着犯罪行为。

社会认同感是指青少年对社会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程度。

当青少年无法融入社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和歧视时,他们可能选择违反社会规范,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此外,一些青少年可能因为自卑感和自尊心受损而产生攻击行为,以此来恢复自己的自尊和尊严。

最后,家庭和亲密关系也在青少年犯罪心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庭环境的稳定性、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纪律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研究表明,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家庭暴力和家庭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常见因素。

同时,缺乏亲密关系和支持系统也会增加青少年感到无助和孤立的可能性,进而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认同和满足。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对青少年个体、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社会心理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策略。

一、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不稳定、低收入家庭、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逃避现实、追求刺激的心理倾向。

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以及家庭成员缺席也是引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

2.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充满了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和同伴关系等心理问题。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获得同伴认同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可能倾向挑战社会规范,采取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刺激。

二、影响因素分析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同伴群体往往会加强青少年对犯罪行为的接受度,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这种同伴影响使得青少年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更具冲动性,并容易受到负面行为的影响。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来说,宽松教育、缺乏监督和规范、家庭冲突和家庭破裂等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对道德观念的淡漠和违法行为的产生。

相反,良好的家庭教育、明确的规范和监督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抵制外界诱惑,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预防策略探讨1.社会教育和宣传通过社会教育和宣传,向青少年普及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提高他们对合法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同时,加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和照顾青少年。

2.加强同伴关系培养在同伴关系的培养中,引导青少年选择积极、正面的朋友圈子,帮助他们建立稳定友好的同龄交往关系。

此外,倡导同伴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提高青少年对非法行为的抵制能力。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

浅析青少年犯罪原因1.自控能力较差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因。

未成年人性意识觉醒较早,自我意识、体验感强,喜幻想、易冲动、爱虚荣,且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遇事容易冲动、随性而为,进而导致行为偏离道德和法律约束,最终触犯法律。

有的学生在校与他人发生矛盾吃了亏,就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而自卑感太强,产生补偿心理,以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方式招引大家的瞩目;还有的未成年人进取心差,不好好学习,爱慕虚荣、贪图享乐,为追求物欲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犯罪有原发性影响。

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家庭结构的缺陷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创伤,缺乏亲情的关爱,极易导致未成人产生自卑,出现性格畸形,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

其次,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形成的直接原因,如溺爱型教养方式,容易让未成年人形成任性骄纵的不良心理;粗暴型教养方式,容易被未成年人模仿而形成暴戾、好斗的性格,拟或引发逆反或者自暴自弃心理;放任型教养方式,容易造成未成年人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羁傲不训的不良性格,极易受到外界诱惑。

3.学校品德及法治教育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当前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片面以学习成绩定成败、论英雄,极易造成学习成绩欠佳的未成年人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

许多学校对法治教育说起来重视,做起来应付,很少安排上法治课,方法简单走形式,起不到应有效果。

未成年人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淡薄,不能认识和辨别某些行为的正当性和非法性。

同时,学校亦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很少配备专业心理老师,对问题未成年人缺乏心理疏导,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4.社会环境的污染对未成年人犯罪形成心理上的诱因。

社会上种种不良现象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危害极大,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严重化的主要社会根源。

面对商品经济的冲击、拜金主义的诱惑、腐败行为的侵害,容易使未成年人产生畸形的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进而转化为潜在的消极因素,成为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恶性肿瘤”。

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

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

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心理因素等多个角度来浅议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最大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环境随着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变化,青少年的价值观也不断地受到冲击和影响。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文化和价值观会对青少年产生很大的影响和诱惑,从而导致他们出现不良行为和心理。

2.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之一,但是许多学校存在优越、劣根性的教育思想,一些学校还存在贪污腐败及暴力、欺凌等现象。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和行为。

3.家庭环境青少年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如果家庭中父母长期不在家、家庭关系不和谐、缺乏关爱等情况,这些不利因素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家庭因素不良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和不良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家庭没有给予青少年正确的教育和指导,青少年很容易误入歧途。

2.家庭关系不和谐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冷漠、亲子沟通不畅,这些都会对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导致青少年出现不良心理和行为。

3.父母缺席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的原因,父母经常早出晚归,长时间离开家庭。

这种情况导致青少年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三、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青少年心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焦虑、抑郁、逆反心理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他们出现不良行为和心理。

这里列出几个常见的心理问题:1.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家庭和社会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青少年存在一些问题,如自闭症、强迫症、进食障碍等,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行为。

2.情感失控情感是每个人的正常生理反应之一,如果青少年情感失控,常会出现暴力行为、自残等行为。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生理上看,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

一般来说,青少年思维相对简单,自控能力较差,情绪不很稳定,易感情用事,一旦受到某种诱惑和刺激,容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同时,青少年明辩是非的能力较成人低,好奇心和模仿性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蚀而发生心理畸变。

法制意识淡薄。

法律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评判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青少年不学法,不懂法,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基本的分辨能力,以致于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怎么办针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总结以下预防对策:1、自身预防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2、家庭预防搞好家庭预防,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

(2)注意家教方法,因人而教。

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

(3)教子不力,应承担相应责任。

3、学校预防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主要做到:(1)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抓好素质教育和品德教育(2)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尤其注重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的培养(3)要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

4、社会预防社会预防,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法律规定如何处罚我国在对青少年犯罪的刑罚处罚上的态度是从宽处理,只在一些特别严重的案件中才会采取刑罚措施。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5篇范文)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5篇范文)

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5篇范文)第一篇: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自身心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因素中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作用比较突出。

有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需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社会因素,同时应加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工作。

本文从社会因素方面讨论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并就如何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构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体系,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字:青少年;犯罪心理;社会因素;犯罪预防青少年是指处于由儿童向成年过渡的特定阶段14至25岁的主体。

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但由于目前多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日益突出,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称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其自身心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如果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并分析产生犯罪心理的社会因素,青少年犯罪是可以预防的。

社会因素作为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诱因,值得探讨。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要社会因素奥地利犯罪心理学家杜立奥说过:“人的社会性缺陷是人产生犯罪心理的根源。

”通过分析目前青少年犯罪情况,可以发现导致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因素诱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人形成健康的心理,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显著的消极作用,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

根据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一些背景材料分析,青少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本身的性格特点,与他们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1、亲子关系的影响培根、蔡尔德和巴里进行了一项交叉文化调查,这次调查发现:在父子之间很少接触的社会中,少年盗窃发生率最高。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都有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发生。

有些犯罪行为不仅严重地伤害了受害人的利益,也对青少年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此,许多学者和心理学家都在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逐一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青少年犯罪的第一个心理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的人生路。

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声吵架甚至打架,孩子很容易学到家庭暴力的解决方式。

如果父母从来不和孩子沟通,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从而寻找其他不正当的渠道来获得注意力和满足感。

二、社会环境的压力青少年还面临来自社会环境的各种压力。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比如,有些青少年为了炫耀自己的勇气和胆识,故意出手斗殴;有些则因追求刺激和刺激而犯罪。

对此,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尤其是父母自己不做坏事,才能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说服力。

三、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心理成熟程度也不高。

无论是外界的压力,还是内心的诱惑,都可能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而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做出犯罪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其独立思考、理智思考和自我约束能力。

四、追求刺激感受青少年常常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

这种追求会导致他们轻视法律和道德,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例如,一些青少年可能偷窃、打架,不经过理智思考就做出行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学校和社会对这类青少年的支持和帮助。

五、心理方面的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心理问题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做出不正确的决策。

例如,一些青少年因经历创伤或家庭问题而表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很可能导致他们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的不满和不理解,最终会使他们做出犯罪行为。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尽可能提高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及矫正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及矫正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及矫正研究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一大社会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特点、类型,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介绍。

旨在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及矫正方法进行探讨研究,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矫正其犯罪心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犯罪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成因;矫正一、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心理即处于青少年期的人在从事危害社会行为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

与成年犯罪者相比,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产生具有情境性;犯罪动机具有反复性,并且其类型与成年人相比有很大区别,一般包括财物动机、性动机、友情动机、报复动机、戏谑动机和嫉妒动机;犯罪需要也有多方面性。

同时,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具有盲目性、突发性和游戏性的特点。

在犯罪的心理特点上,表现为:意志力和自尊心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存在冒险侥幸心理、具有神经类型特征、集群心理。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呈多样性、复杂性和重叠性。

中国学者对青少年犯罪类型的划分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通常都是以刑法典中的犯罪分类为基础,主要类型有:青少年的团伙故意伤害行为;青少年的偷窃犯罪活动;青少年的性犯罪活动;青少年吸毒、酗酒而引发的犯罪活动。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一)父母离异对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影响父母离异或因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子女犯罪率远高于健全家庭子女。

父母离婚后的孩子常常会感到内心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甚至出现品行障碍问题。

孩子的父母,或是在离异后对孩子不管不问,或是只在经济上满足孩子的需求。

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许多孩子混在社会上,沾染了不良习气,而家长又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进行棍棒教育或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叛逆、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好胜心理的扭曲和演变好胜心理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

当前,电视节目中有不少“暴力镜头”,青少年分辨能力差,抵制能力弱,受封建“行帮”思想的影响,甘为哥们赴汤蹈火,两肋插刀。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不良影响。

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建设和谐社会。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规定的年龄内犯下的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故意杀人、贩毒、无证驾驶等多种形式。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是构成个人的最初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青少年家庭不和睦、亲子关系不良、缺乏父母教育,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和反社会行为。

2、教育因素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教育能够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控制和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教育不到位、缺乏关爱和指导,青少年的行为容易偏离正轨。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是青少年行为的重要背景,包括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因素。

在社会不平等的情况下,贫困和社会阶层的限制会给青少年社会适应带来困难,增加犯罪的风险。

4、心理因素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自卑、孤独、挫折感等都容易引起青少年犯罪行为。

心理因素还涉及到青少年的道德和认知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差、思想认识混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了解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家庭教育家庭应该加强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作用,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学校教育学校应该改进课程设计,注重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心理健康。

3、社会支持社会各部门和机构应该积极参与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帮助,让青少年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4、心理疏导针对青少年的不同的心理问题,制定专业的心理疏导方案,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难题,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希望能够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行为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景与现状青少年犯罪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罪的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给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景与现状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和分析,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1.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景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背景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挑战,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行为增多的原因之一。

一些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疏于管教,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再次,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导致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

一些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2.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现状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现状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青少年犯罪行为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参与到犯罪活动中,犯罪年龄逐渐降低。

其次,青少年犯罪行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不仅仅是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还出现了网络犯罪、暴力犯罪等新型犯罪行为。

再次,青少年犯罪行为呈现出社会化的特点。

一些青少年犯罪团伙的形成,使得犯罪行为更加隐蔽和复杂。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背后涉及到多种社会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

了解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行为。

1. 社会认知因素社会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的认知和理解。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健康干预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健康干预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健康干预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在深入分析和了解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得不提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原因。

本文将探讨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介绍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性。

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陪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破碎的家庭、家庭暴力、缺乏安全感的家庭环境等都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例如,孩子在一个缺乏父母关爱和支持的家庭中长大,往往会容易感到失落和无助,这种情绪会导致他们寻求激动和刺激感。

他们可能会以违法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求,从而陷入犯罪行为。

二、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学校环境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高压的学习氛围、同伴关系的压力、被欺凌等都可能造成学生情绪的紧张和负面情绪的积累,进而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解脱这些压力。

另外,学校是否提供足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也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会使得青少年没有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当他们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进而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性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健康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心理健康干预,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如何调适情绪,避免走向犯罪的道路。

首先,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对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干预起到重要作用。

在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心理专家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并引导他们选择积极的行为方式。

其次,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防止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教育,青少年可以学习到如何管理情绪,正确解决问题,增强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而避免陷入犯罪的诱惑。

最后,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体系也是心理健康干预的关键。

社区和学校应该积极组织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提供各类心理支持资源,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从而建立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情感支持,减轻他们心理问题的负担。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心理因素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心理因素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问题的焦点之一。

对于这一现象,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除了家庭背景、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外,社会心理因素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犯罪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社会焦虑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压力不断增加。

许多青少年在学业、就业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焦虑情绪。

犯罪成为一种他们寻求释放压力的方式之一。

一项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焦虑情绪呈正相关关系。

社会焦虑不仅使得青少年对自身的压力感受增加,还使他们对社会的恐惧感增强。

在心理上,这种恐惧感可能导致他们对于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忽视,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与社会焦虑相关的心理因素还包括自尊感和认同感。

青少年对于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自我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

在受到严重否定或者不得到足够肯定的情况下,一些青少年会产生自卑感。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可能会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获得虚假的自我肯定。

同时,社会认同感也对青少年犯罪起到了重要影响。

社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当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感缺失时,他们很容易陷入逆境心态,产生偏离社会价值观的行为。

此外,家庭因素也是青少年犯罪中一个核心的社会心理因素。

家庭作为青少年的主要成长环境,对于青少年的行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环境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家庭的冷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缺少家庭监护等因素都容易导致青少年对于社会规范的忽视和对犯罪的心理倾向。

此外,家庭中的家庭暴力、虐待等不良家庭环境也会对青少年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进一步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最后,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犯罪行为有着密切关系。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家庭、朋友、学校等社会网络中获得的情感支持、信息支持以及工具支持。

社会支持的缺失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特征成因及防范对策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特征成因及防范对策

1.冲动性:很多未成年人在暴力行为中表现出冲动性,缺乏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些行为多半受到情绪波动和环境刺激的影响。

2.自卑感:许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存在着自卑感,缺乏自信和自尊,尽管暴力行为可以带来一时的掌控感和权威感。

3.社交隔离:一些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往往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出问题,缺乏适应能力,导致他们往往与正常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1.家庭环境: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往往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暴力、虐待、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2.学校环境:学校的暴力问题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重要成因之一、恶性欺凌、校园暴力、师生关系破裂等问题可能促使一些学生走向暴力行为。

3.社会环境:一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例如贫困地区、犯罪高发地区,以及社会不公平现象等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之一针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1.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关爱、理解和正确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改善学校的学风氛围和教育环境,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3.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水平。

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法律法规: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处罚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和教育改造,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5.社会关怀: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救助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总之,对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特征、成因和防范对策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对个体造成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秩序和安全构成威胁。

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探讨解决方法,对于减少犯罪率、保障青少年的成长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1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不良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庭暴力、家庭冲突、父母离异等问题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寻求逃避和发泄的方式。

1.2 社会问题的压力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教育不平等等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当他们面临经济困境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时,他们可能会选择走上犯罪的道路以获取物质和满足感。

1.3 教育系统的不足教育系统在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上的缺失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应该全面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素质教育,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解决青少年犯罪的方法2.1 家庭教育的改善家庭教育是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关键。

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同时,政府应该提供家庭教育的支持,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和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履行育儿责任。

2.2 社会支持的提供社会应当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政府可以投资于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的扩大,以及社会福利的改善,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2.3 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该加强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课余活动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2.4 加强法律和执法力度为了保护社会秩序和防止犯罪行为,加强法律和执法力度是必要的。

应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的打击力度,并同时关注对犯罪者的教育和惩罚。

应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构,以确保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研究综述
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在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日益凸显,在总结归纳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国内外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理论分析研究。

从心理学多层面分析总结青少年的犯罪成因,这对于预测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显著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071-02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增加,并有越来越低龄化的特征,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急剧增长趋势。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国民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

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相伴随的现象,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犯罪率远远高于其他年龄层的犯罪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是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问题也正在困扰着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

因此,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已经成为犯罪成因研究的重要领域。

有人把青少年阶段称为“危险期”。

因为在此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会出现矛盾性的特点,心理上感知到的成人感与现实中的幼稚性经常会产生极大的冲突,从而出现了个体的“认知—行为”相失调的情况,进而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冲突问题。

也有人借喻心理环境“荒漠化”这一比喻来形象地形容青少年的心
灵缺乏其所需要的温情,这极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各种偏差心理,也就是青少年心理的不健康状态。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1.犯罪青少年的认知特征。

犯罪青少年的认知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化缺陷。

一是他们具有不正确的三观,尤其是享乐的人生观。

据某市对200多名青少年犯的调查研究发现: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地追求个人享乐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二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反社会意识。

他们对待人和事不是心怀感恩,而是变本加厉的仇恨、报复社会。

这种反社会的意识渗透在了他们的性格和日常行为中。

三是他们具有错误的道德观。

他们对待善恶、是非、美丑不是做出正确的评价,而是歪曲它们。

很多青少年认为“打架是勇敢义气的表现”、“帮助朋友打架是团结互助”,这种错在于道德意识中的缺陷已经渗透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之中。

四是他们法制观念的缺失,缺乏最基础的法律常识、法盲犯罪尤为突出。

2.犯罪青少年的情绪情感特征。

犯罪青少年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往往是歪曲的。

在犯罪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方面,他们多数具有认识上的偏激性、易冲动性、情绪极易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

在情感上,对待他人与社会冷酷无情、麻木不仁、缺乏社会责任感。

他们的情绪变化多与庸俗、低级需要相联系,沉醉在不健康的精神需求中。

消极的情感体验极为突出,一方面对他们的同伙讲哥们义气、重感情;另一方面,又极易产生嫉妒、愤怒的心理,遇到挫折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们的自尊扭曲,有时又很极端,这就
使得情绪冲突经常在他们身上出现。

3.犯罪青少年的动机特征。

首先,犯罪青少年的意志力往往非常薄弱,极易诱发犯罪动机。

其次,他们的犯罪动机往往不稳定,跟随情绪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犯罪动机的进一步恶化。

再次,有时他们的情绪、情感本身就能形成直接的犯罪动机,起到直接驱使他们产生犯罪行为的作用。

最后,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具有无意识的特征,并且这一特征明显,有些犯罪行为的犯罪动机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4.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特征。

国内对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特征研究表明:他们的性格特征中外倾性明显,任性、粗暴和冲动,反映出了性格特征上的不成熟和放任自流的性格缺陷。

5.犯罪青少年存在人格障碍。

李慧民对犯罪青少年的scl-90调查研究发现:相比较一般罪犯,暴力罪犯具有更多的恐惧症状(p
三、国内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研究
1.“社会失调”论。

“社会失调”认为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在于社会在发展与演进过程之中所造成混乱以及行为规则的失范。

由于社会混乱使得社会控制对于犯罪行为、心理的控制力降低。

同时,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是随着产生的极度膨胀的物欲,直接导致部分“制度真空”现象。

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之中的巨大诱惑,部分个体与群体不能够对于新形势的发展适应,进而做出越轨行为。

2.”不良环境决定”论。

该理论认为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社会
快速转型和变迁的时期,由于社会经济主体和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发生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引起了诸多社会矛盾。

尤其是利益原则在社会各生活领域的大范围渗透,也导致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偏差。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肆意泛滥,各种腐败落后的东西屡禁不止,造成社会大环境的复杂局面。

而青少年由于认识能力有限,极富易感性和冲动性,自控力薄弱,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容易于产生违法犯罪心理和行为。

3.不良因素聚合反应说。

该理论认为犯罪心理的成因较为复杂,分析时应综合考虑到先天素质因素、外在刺激因素、主体心理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当多种不良因素同时在一个人身上聚合时,就会使这个人产生犯罪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而不同的因素组合则会形成不同的犯罪心理和行为。

人的心理活动的产生都是由主、客观,内、外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而犯罪心理也不例外,同样是由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结语
综上叙述了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的研究成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包括了自身的、社会的和环境条件的等。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最终导致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

我国在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研究中重理论缺乏实证,长期局限在传统的横向研究,缺少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纵向的研究。

未来研究青少年犯
罪心理成因的一个方向是:将东西方的研究成果趋于整合,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moffitt,t.e.adolescence-limited and l
ife-course-persistent antisocial behavior: a developmental taxonomy[j]. psycholo-
gical review,1993,(4).
[2]廖纪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eb/ol].http:
//w-
/lw/lw_view.asp?no=2775.
[3]郑红丽,罗大华.青少年犯罪成因心理学研究新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钟其,蒋晓冬,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5]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