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历史虚无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历史虚无主义

王申慧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看似是以“求真”和“求是”为目的而对相关历史进行的“价值中立”式的学术研究,实质则是一种鲜明地反映评价者“特定政治需要和目的”的价值评价。就评价是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反映来说,其存在着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主客体价值关系的“真假”问题。但是,我们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主要不是针对评价的“真假”的问题,而是当我们面对不同评价主体对同一历史的不同评价时,何种评价才具有“合理性”的问题。这种“合理性”是指判断何种评价标准符合“公论”与“公道”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唯物史观;经济决定论;历史终结论;阶级斗争决定论

从理论渊源上观之,历史虚无主义源于虚无主义,其与虚无主义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关系。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提出“价值重估”的口号就是希望借此建立一种新的价值用以消解传统的超感性的崇高价值体系,而这种“价值重估”必然会导致对过去历史的价值的否定性评价。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所谓“告别革命”的论文发表以来,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兴趣盎然”,不断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重评历史”“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等为名歪曲、编造、篡改一些历史事实。更具有迷惑性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精心挑选”了一些“真实的”历史细节,并在其基础上依据自己特定的目的、利益、需要评价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价值,大肆宣扬自己得出的“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对于前者,我们应该从科学认知的角度,从史实材料的客观性、真实性上进行批判。但对于后者,仅仅从史实材料的客观性、真实性方面进行批判还不够,因为历史虚无主义声称自己赖以评价的历史材料也是客观的和真实的。对此,除了要从“史观”的角度对其展开批判外,还应该从评价论的视域出发探讨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根源。

一、唯物史观不是“阶级斗争决定论”

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的作用是通过改变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它是为作为“产婆”的生产力服务的“助产婆”。在唯物史观的逻辑体系中,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隶属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动力”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终极动力”,即原动力;另一类是“直接动力”,即对原动力发生反作用的动力。他们所谓的“终极动力”或“原动力”是指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动力”是指包括阶级斗争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力。他们把“直接动力”的作用,比喻为“杠杆”或“助产婆”的作用,而把“终极动力”比喻为“产婆”。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化过程,缩短过渡时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1] ;马克思和

恩格斯曾共同指出:“将近 40 年来,我们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一贯强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所以我们决不能和那些想把这个阶级斗争从运动中勾销的人们一道走”[2]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水平的实质提高才是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终极动力,而阶级斗争则是在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时,通过改变生产关系来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经济决定论”是一个伪命题

所谓的“经济决定论”是一个概念模糊的伪命题,并且唯物史观绝非宿命论式的“经济决定论”。历史虚无主义诬称唯物史观是所谓的“经济决定论”。那么,这个“经济”概念到底是指什么?众所周知,“经济”的概念可以指生产力、也可以指生产关系、还可以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体。那么,这个所谓的“经济决定论”到底是“生产力决定论”还是“生产关系决定论”、抑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共同决定论”。显然,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应该是生产力决定论。其次,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生产力决定论并不否定生产力以外因素的作用,尤其是不否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作用。也正是根据这一点,恩格斯曾经对有关唯物史观是经济决定论的指责作出过直接的否定,他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6] 由此可见,唯物史观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能力、而不是将模糊的“经济”作为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对意识和上层建筑的作用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那就是看这种作用能否调动广大生产者的积极性、能否实现生产能力的提高。

三、唯物史观对精英人物的历史作用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有关唯物史观否定精英人物历史作用的指责并不是什么新的发明,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史学界有关历史创造者问题的争论中就有这种质疑,但当时提得非常隐晦,现在则是确将之归结为唯物史观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命题。马克思指出:“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4]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唯物史观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3] 。因此,劳动人民物质和精神力量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历史的主干,构成社会历史进步的坚实基础。没有这种坚实的基础,少数精英人物是不可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例如,在论述阶级产生时,唯物史观认为,作为统治阶级的少数精英能够从物质生产领域游离出来专门从事公共职能的管理工作,这必须是以生产能力的提高为前提的,即公社成员在满足自身的需要以外已经能够产生少量剩余来供养在非生产领域工作的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