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冬病夏治ppt课件

(2024年)冬病夏治ppt课件

9
脏腑经络理论
脏腑功能调理
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冬病夏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 善气血运行,提高机体免疫力。
经络疏通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作用。冬病夏治 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疏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达到治疗目的。
2024/3/26
10
03
冬病夏治的方法与 技术
溃疡性结肠炎
在夏季进行中药灌肠、艾 灸等治疗,温阳散寒、祛 湿止泻,缓解溃疡性结肠 炎症状。
18
妇科疾病治疗
痛经
慢性盆腔炎
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代谢旺盛的特 点,通过中药、针灸等方法,温经散 寒、活血止痛,缓解痛经症状。
利用夏季阳气旺盛,通过中药灌肠、 艾灸等方法,温阳散寒、祛湿消炎, 缓解慢性盆腔炎症状。
25
治疗前准备事项
1 2
了解病情
在治疗前,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包括 病史、症状、体征等,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 法,如针灸、拔罐、艾灸等。
3
合理安排治疗时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法的需要,合理安排治 疗时间,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2024/3/26
26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024/3/26
保持室内环境舒适
在治疗过程中,应保持室内环境舒适,避免患者受凉或受 热。
注意患者的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 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遵守治疗规范
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治疗规范,确保治疗的安全和 有效。
27
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2024年度冬病夏治三伏贴ppt课件

2024年度冬病夏治三伏贴ppt课件
21
持续改进和优化建议
治疗方案个性化
加强患者教育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包括贴敷部位、药物配方、贴敷时间 等的调整,以提高治疗效果。
向患者详细介绍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原理、 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的认知 度和依从性。
跟踪随访
多学科协作
对患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了解治疗效果 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大椎穴
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 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 病、疟疾等。
膏肓穴
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 下,左右旁开四指宽处, 主治咳嗽、气喘等。
12
药物选择与搭配
辛温类药物
如白芥子、细辛等,可温肺散寒 、化痰止咳。
2024/3/23
补益类药物
如人参、黄芪等,可补气养血、扶 正固本。
活血类药物
如当归、川芎等,可活血化瘀、通 络止痛。
15
贴敷前准备工作
了解病情
贴敷前应对患者的病情进 行详细了解,确定是否适 合使用三伏贴。
2024/3/23
选择穴位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 进行贴敷,一般选择病痛 所在经络的穴位。
准备药物
准备好所需的三伏贴药物 ,注意药物的保存和使用 方法。
16
正确贴敷方法及时间掌握
清洁皮肤
贴敷前应先清洁皮肤,保持皮肤干燥、无破损。
症状改善程度
通过患者自我报告和医生观察,评估三伏贴治疗后患者症状的改善 程度,如疼痛减轻、发作频率降低等。
生理指标变化
监测患者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如体温、血压、心率等,以客观评 估治疗效果。
生活质量改善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如睡眠、饮 食、精神状态的改善等。

冬病夏治三伏贴PPT演示课件

冬病夏治三伏贴PPT演示课件
发作或秋冬加重的皮肤病,如冻疮、寒冷性多形红斑、 慢性荨麻疹;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
4
3、三伏灸贴敷时机
• 于农历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第一天分别敷贴一 次(肺系疾病多取庚日,以天气晴热者为佳);
• 一般为每10天敷贴一次(如果中伏为20天,中伏的第 10天可加贴一次);
• 连续3年以上。5Βιβλιοθήκη 4、三伏灸(肺系疾病)药物组成
• 3、 中药穴位敷贴可显著抑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减少 炎性细胞募集,抑制炎性介质释放及IgE合成,减少气道炎 症反应。IgE产生减少,不致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机体的过 敏状态受到了抑制。血清皮质醇治疗后均有明显增高,说 明肾上腺皮质功能得到改善。
21
谢谢!
22
冬病夏治——三伏灸
1
1、冬病夏治——三伏灸
• 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盛的时候进行穴位贴敷 以防治疾病。
• 主要用于在秋冬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慢性、迁延性 疾病。
• 来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 • 具体方法源于《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
2
2、三伏灸适应病症
• 最适宜的病症以慢性肺系疾病为主,包括:反复感冒、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慢性咳嗽、 肺间质疾病、肺功能不全,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 窦炎、慢性咽炎、咽部感觉异常等表现阳虚寒甚者;
7
(2)细辛
【性味归经】性味辛温,入肺、肾经, 【功效】有祛风、散寒、开窍之功用。
8
(3)元胡
• 【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肝、脾、心经。 • 【功效】活血,利气,止痛。
9
(4)甘遂
• 性味:苦寒,有毒。归经:入肾、肺、大肠经。
• 功能:逐水,消肿散结。

中医冬病夏治三伏贴中医治疗PPT课件

中医冬病夏治三伏贴中医治疗PPT课件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减:肉桂丁香(代麝香)麻黄斑瞀
三伏贴具体操作—取穴
1.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 定喘穴:大椎穴(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肺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
三伏时间推算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 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 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 30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 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初伏);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 是7月25日,就进入了第二伏(中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但是还没过立秋,再过十天(这年的中伏 就有20天了),又是一个庚日,且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就进入了第三伏。这就是说, 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中伏的十天(有时是二十天),是最热的。民间有“冷在三九,热 在中伏”之说。
三伏贴注意事项
(6)患有严重湿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疾患;或皮肤有破损;或对贴敷药物过敏者,不宜敷贴。 (7)贴敷期间忌食辛辣油腻、冷饮,嘱多饮水;贴敷当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肤清洁。若出现水泡, 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
三伏贴注意事项
(8)有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的患儿不宜贴敷。 (9)为了保证疗效,且避免引发感染,应尽量减少水 泡的发生。若敷药处皮肤有灼热疼痛感时,应及时取下药 膏,并用清水轻柔洗净,严禁抓挠,一般可自行痊愈。如 有严重水泡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课件

冬病夏治穴位敷贴课件

03
冬病夏治的适应症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妇科疾病等。
04
冬病夏治的穴位敷贴方法包括选穴、药物制备、敷贴方法、注意事项等。
穴位敷贴的作用
1
温经散寒:通过穴 位敷贴,可以温通 经络,驱散寒邪,
缓解疼痛。
2
活血化瘀:穴位敷 贴可以促进血液循 环,消除瘀血,改
善局部微循环。
3
扶正祛邪:穴位敷 贴可以调整阴阳, 扶正祛邪,增强机
穴位敷贴效果
治疗效果
缓解疼痛:穴位敷 贴可以缓解关节疼 痛、肌肉酸痛等症 状
01
改善睡眠:穴位敷 贴有助于改善睡眠 质量,提高睡眠深 度
02
04
调节内分泌:穴位 敷贴有助于调节内 分泌,改善内分泌 失调引起的症状
03
增强免疫力:穴位 敷贴可以增强人体 免疫力,提高抗病 能力
预防效果
增强免疫力:穴位 敷贴可以调节人体 免疫功能,提高抵
皮肤瘙痒:敷贴后 皮肤可能出现瘙痒, 可适当减少敷贴时 间
皮肤过敏:敷贴后 皮肤可能出现过敏 反应,如皮疹、瘙 痒等,需立即停止 敷贴并就医
皮肤破损:敷贴后 皮肤可能出现破损, 需立即停止敷贴并 就医
皮肤灼热:敷贴后 皮肤可能出现灼热 感,可适当减少敷 贴时间
皮肤起泡:敷贴后 皮肤可能出现起泡, 需立即停止敷贴并 就医
药物作用:温经散寒、 活血化瘀、补气养血等
药物剂量:根据病情和 体质,选择合适的剂量
药物使用方法:外敷、 内服、注射等
敷贴方法
01
选取穴位:根据 病症选择合适的
穴位
02
清洁皮肤:敷贴 前清洁皮肤,保
持干燥
03
贴敷药物:将药 物均匀涂抹在穴

冬病夏治最新版本ppt课件

冬病夏治最新版本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12
沟通问题
三伏贴不是万能的,不能包治百病。 很多疾病需配合其它手段,积极治疗原发病。 三伏贴需多年进行
最新版整理ppt
13
谢谢观看
最新版整理ppt
14
最新版整理ppt
8
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针刺、艾灸、理疗、按摩、穴位贴敷以及 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反复 研究,证明于炎热夏季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发作或容易发作的 疾病疗效显著。临床选用具有温通经络、温肺化痰、散寒去湿、通 行气血、补养阳气、增强体质等作用的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 等中药研成细末,取汁调成膏状,根据病情选取不同的穴位以治疗 不同的疾病。如贴敷天突、膻中、肺俞等穴位治疗支气管炎、支气 管哮喘;贴敷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治疗胃痛;贴敷颊车、风池等穴 治疗面瘫等均获满意疗效。
10
并发症的处理
局部出现的红疹疼痛发痒等,可局部涂擦 烧伤膏或者红霉素软(眼)膏,有较大水 疱的可先用消毒针(如一次性注射器针头) 挑破排除其内液体后涂擦以上药物。对于 严重皮肤破损或骚痒或者引起全身症状的 应到医院检查处理
最新版整理ppt
11
温馨提示
1、三伏贴贴敷期间,忌烟、酒、生冷。油腻、辛 辣之品; 2、三伏贴贴敷之后可能在皮肤上留下色素的沉着, 用湿毛巾擦拭即可; 3、三伏贴贴敷时间:成人6—8小时,儿童2—4小 时; 4、三伏贴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 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5、三伏贴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 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切忌抓挠,不宜擅 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6、三伏贴贴敷后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反应, 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涂抹京万红或湿润烫伤膏; 7、三伏贴贴敷其他谨遵医嘱。

冬病夏治三伏贴学习PPT课件(2024)

冬病夏治三伏贴学习PPT课件(2024)

24
三伏贴的科研现状及成果
2024/1/30
临床研究
目前已有大量关于三伏贴的临床研究,证实其在治疗慢性 呼吸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作用机理研究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三伏贴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探 讨,揭示了其通过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等多种途径发挥 治疗作用。
药物成分研究
对三伏贴中的药物成分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了其药效物 质基础,为进一步优化三伏贴配方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伏贴的原理及作用
2024/1/30
10
三伏贴的起源和发展
2024/1/30
古代医家对“冬病夏治”的认识
01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为冬
病夏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伏贴的起源
02
三伏贴作为冬病夏治的一种外治方法,起源于古代医家对穴位
贴敷疗法的运用。
三伏贴的发展
03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三伏贴逐渐发展
案例一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经过连续三年的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病情 得到显著改善。
案例二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贴敷三伏贴的同时,配合中药汤剂治疗 ,疼痛明显减轻。
案例三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通过冬病夏治与三伏贴的联合应用, 发病率明显降低。
2024/1/30
23
06
三伏贴的科研进展及前景 展望
2024/1/30
分享三伏贴在临床上的疗 效评价和典型案例,加深 对三伏贴疗法的认识和理 解。
2024/1/30
5
02
冬病夏治理论基础
2024/1/30
6
冬病夏治的概念
“冬病”指的是在冬季容易发作 或加重的疾病。

冬病夏治三伏敷贴ppt课件

冬病夏治三伏敷贴ppt课件

穴位定位
颈痛: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阿是:局部痛处。 肘臂痛:



曲池:屈肘,肘横纹头,尺泽,与 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曲池 下2寸。 臂臑: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 阿是穴:局部痛处。
穴位定位
膝痛:
膝眼:屈膝,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足三里:膝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脊旁开1横指。 膝阳关:膝外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凹陷中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中。 血海:髌底内侧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鹤顶:髌底中点上方凹陷处。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冬病夏治三伏敷贴
敷贴疗法的定义

敷贴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
成部分,是指在人体的穴位或身体的 局部敷贴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该法是以中医的经络学说等中医理论 为指导依据,应用中草药鲜药直接捣 碎外敷或干品研末,用水,酒,蜂蜜 ,姜汁等赋型剂调成糊膏状,或用药 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敷贴于皮肤, 孔窍,腧穴及病变局部等部位用来治 疗疾病。

六.三伏四法
冬病夏治新举措 1.三伏灸(隔姜艾灸)—温经开穴 2.三伏熨(中药热熨)—无药敷穴 3.三伏贴(穴位敷贴)—温药敷穴 4.三伏补(中药汤剂)—温脏固本

七.治疗时间
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伏”表示 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 一段时间,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至8月中旬 。 三伏特点: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初伏:夏至日始第3个“庚日”为入伏第一天。 二伏:夏至日始第4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 三伏:立秋日始第1个“庚日”为末伏第一天。
三.作用机制



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与淋巴液循环, 促进炎症及代谢产物吸收,增强或调整免 疫功能。 加强组织代谢,增强细胞活力。 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药物的理化性 质,药物的药理性质,皮肤固有可透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苦,寒,有毒。泻水逐饮,驱顽痰。
生姜
• 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 咳,解鱼蟹毒,解药毒。
• 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产生抗炎作用。
洋金花
• 味辛,性温;有毒。平喘止咳,镇痛,解 痉。
• 含多种莨菪烷类生物碱,以东莨菪碱含量 较高,莨菪碱少量。可用于紧急治疗哮喘 持续期。
半夏
• 辛,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 痞散结。
适应病症
•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
•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延胡索
• 辛,苦,温。活血,利气,止痛。 • 主要成份是生物碱,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
甘遂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
理论基础
•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 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 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 “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 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 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 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 慢性、顽固性疾病。
• 镇咳作用,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
药物制备
•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 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 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 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 间适当调整。
•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 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贴敷时取 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 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 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 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 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 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 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 不适感。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 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 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 “伏” 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伏的 确立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从夏至日 开始计算,第三个天干为“庚”的日子叫 “初伏”,过十天逢第四个庚日为“中 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 的叫三伏。
贴敷时间
• 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 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 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 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贴敷的最 佳时间为去药后局部潮红,有热痛感,几 天后脱一层薄屑或有细小水泡。
注意事项
•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
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 6.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 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
疗效
贴敷方法
•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 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 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 (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贴敷时机
•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 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 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 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
•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 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
• 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 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 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 里等。
皮肤反应
• 虽然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疗法,因为当 时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但通过 多年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 治疗效果为目的。而且穴位贴敷部位水泡 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 敷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 泡。
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 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 恶性肿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 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
• 异常皮肤反应及处理 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 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三伏贴致过敏病例
刘×,女,31岁,患哮喘病8年,每年冬春易发,发作时咳 声重浊,痰多色白,多方治疗无明显效果,时轻时重。给 予连续2年三伏贴后病情得到控制。但第3年进行敷贴时, 第1、2次敷贴后,仅局部红赤、起泡、微痒、灼痛,无全 身症状,约4 d~6 d水泡吸收,局部症状消失。第3次敷 贴后,局部红赤,起大泡,有3 cm×4 cm水泡2个,7 cm×4 cm水泡2个,2 cm×4 cm水泡2个,还有散在小水 泡,水泡晶莹饱满,局部奇痒。继之全身出现紫红色斑疹, 或如风疹块,脚心、手心亦可以见到红斑,瘙痒难忍,肌 肤灼热,时有闷热感,伴心悸、气短。因患者已经敷贴2 个疗程,未见过敏反应,以为患者为其他原因所致过敏, 经抗过敏治疗近1周后恢复正常。第4年三伏天再次敷贴时, 头伏敷贴3 h即发生过敏反应,且过敏症状加重,局部瘙 痒难忍、灼痛,全身不适起风疹块,伴心慌气短,如前处 理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