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毕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卫生事业管理
题目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研究
姓名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提要
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一词源于希腊语nosos(疾病)komeion (医疗护理),意指由医疗护理工作引发的感染病,患者包括在医疗保健机构中接受诊疗的患者、探视者以及医务人员。
这种感染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发生在医院或其他医疗保健机构内。
在医院获得而出院后才发病的感染及医疗保健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性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普遍存在,目前医院感染多见多重耐药菌感染。
感染部位由高到低依次是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以及其他感染,呼吸道感染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感染。
为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需要加强监测,并及时进行消毒隔离,进而有效控制感染。
关键词
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监测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
Name ZhiDa Lv
Abstract
Hospital infections (nosocomial infection) from the Greek word nosos (disease) komeion (health care), which means health care caused by infectious diseases, including patient acceptance by patients, visitors and medical staff at clinics in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 This
infection is not present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nor in the incubation period, but occurs in a hospital or other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In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 and was discharged after the onset of infection and occupational medical staff care institutions also belong hospital infections. Prevalence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the hospital infection is more common multi-drug resistant infections. The site of infection in descending ord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s,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blood infections, and other infections,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r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infections. To effectively reduce multi-drug resistant hospital infections, the need to strengthen monitoring and timely 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thus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infection.
Keyword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prevention; control; monitoring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研究
NAME
医院感染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
近年,随着病原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新型病原体不断出现和新的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案例呈持续增加趋势。
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院消毒工作水平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甚为重要。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当今医院管理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了医疗活动的全过程,涉及到医院的各个部门,关系着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本文就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发展状况作简要阐述。
一、医院感染的危害和发生情况
在美国,院内感染是十大死因之一,造成死亡的人数比艾滋病,乳腺癌,飞机失事,车祸的死亡总和还多。
事实上,用常识或者循证医学干预的方式,许多感染是可以预防的,比如勤洗手或用含酒精的清洁液消毒,以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或采用自动化感染监控等;然而,即使众所周知的科学知识能够预防许多常见的感染,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去执行它。
在美国每年有200万人发生医院感染,每年有9万人死于医院内感染。
医源性感染已成为第四位死因,每年导致88000病人死亡(MMWR,2000)。
全球死因分析中死于各种感染者占38%。
英、美统计,因医院感染原因造成直接死亡的占0.9%,间接原因引起死亡的占
2.7%。
医院感染明显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国内多家医院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例感染病人延长住院时间是15-18天。
WHO2002年监测资料显示,外科伤口感染的病人住院日延长8.2天,产科手术延长3天,普通外科手术延长9.9天,整形外科手术延长19.8天。
医院感染明显增加医疗费用,美国每年因医院感染增加83~130亿美元医疗费用,中国平均每例医院感染病人增加医疗费用2400~3200元。
医院感染率居高不下,全世界每时每刻有140万人发生医院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对全球55所医院进行现患率调查,平均8.7%的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
国内193所医院现患率调查显示,大多数医院的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8%。
2004年-2006年,北京在二、三级医院进行了现患率调查,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泌尿道和胃肠道。
其中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占很大一部分比重并且致死率极高。
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院消毒工作水平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甚为重要。
下面针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治提出一些建议。
(一)多重耐药菌的预防首先是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对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起了一定的扩散作用,因此,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慎重,以免产生多重耐药菌菌株。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临床科室发现感染病例,应及时送检标本,及早明确病原学诊断,及州发现多重耐药菌,并做好消毒隔离与治疗等工作,以防止多重耐药菌传播与流行。
(三)检验科细菌室检出多重耐药菌时,须及时电话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以便能及时指导临床开展预防控制工作;细菌室每季度负责对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分析,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整理审核后,将结果公布,供临床参考。
(四)各病区主管医师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或定植病例,须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同时填写“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监控医生应在《医院感染管理手册》的相应栏目内进行登记。
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规定的时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时,应通知全科人员积极采取如下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
a)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医院《手卫生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
b)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实施手卫生。
c) 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a) 将患者隔离于单间,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可安置在同一病房。
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b) 病房和“患者一览表”须设黄色隔离标志,并在病历夹封面粘贴黄色隔离标签。
c) 医务人员进入病室应戴口罩、帽子、穿工作服,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休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须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妥善处置使用后隔离衣。
d) 减少患者的病房转换和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对其他患者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e) 减少不必要的人员出入病室和接触患者,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提醒进入者应注意预防隔离,在出病室前做好手卫生。
f) 当患者感染治愈,且连续3个标本(每次间隔>24小时)培养均为阴性时,方可解除隔离。
3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消毒管理
a) 严格执行医院《消毒灭菌膈离制度》,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如拖把、抹布)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
每天上、下午应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b) 工作人员、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应相对固定,诊疗物品及仪器设备用后应及时清洁、消毒或灭菌。
送检标本应置于密闭容器内密闭运送。
c) 严格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要求处理患者的医疗废物,应单独收集。
d) 患者出院、转出或死亡后,病室及床单元应进行终末消毒。
(六)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预防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或延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药剂科应加强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审批手续的监管,避免滥用。
除此之外,加强院内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卫生标准迫在眉睫。
二、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发展的基础。
我国针对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的法律法规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其中,以医院消毒领域的法律法规的发展尤为突出。
1986年卫生部颁发的首部消毒卫生行政法规《消毒管理办法》,第一次提出对消毒产品实行卫生许可证制度。
1992年和2002年卫生部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对《办法》进行了两次修订,奠定了其在传染病防治法配套法规的地位。
1988年9月~2012年8月期间卫生部先后4次颁发了《消毒技术规范》,《规范》从1988年并无界定术语,到2012年修订至30多个术语,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改进。
同时卫生部于2009年5月相应颁布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三个强制性行业标准,解决了《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1986)的局限于不足[1]。
2007年6月第三十四届美国感染控制年会(APIC)发出呼吁,要求对医院感染“零宽
容”[2]。
关于医院消毒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不断修订有效地指导我国医院感染消毒进程的发展,为消毒供应室的合理运作提供管理、操作和监测的依据。
此外,我国针对防控医院感染的细分领域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法律法规,如《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等。
这不仅进一步提高了防治院内感染的法制管理层次,而且完善了对院内感染的监督法规体系,为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加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三、医院感染的监测体系
我国最早的全国医院感染监测体系于1986年组建成立,该体系主要系统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常见的病原体及其耐药性,自体系建立以来,不断有新医院被纳入体系之中。
随着现代医院的快速发展,我国医院感染监测体系仍然面临诸多瓶颈。
当前,我国的医院感染监测网限于管理宽度的制约,不能完全包括各层次的所有医院。
而监测方法以回顾性调查较多,较少采取前瞻性调查,对收集的监测资料利用分析不足,使监测流于形式,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指导意义减弱。
由于医院感染的监测内容复杂,传统的监测方法很难做到及时监控,因此,完善医院感染的全面监测必须借助软件和网络的优势。
有研究称,我国新开发的RT-NISS医院感染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实现对医院内感染全过程的监测和防控“关口前移”,从而解决了传统医院感染监测的低效与滞后的局限。
2003~2006年先后有医院投入使用了运用Borland公司Delphi7.0和微软公司大型数据库SQLServer2000等先进的开发工具研制的医院消毒卫生监测信息网络软件,得到理想的效果。
现阶段,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改变医院感染监测模式,逐渐实现医院感染管理全面信息化监控,及时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将会成为我国医院感染监测的发展趋势。
[3]
四、医院感染管理的组织结构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结构主要根据三级管理网络体系构建,可分为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近年,我国医院对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的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2007年5月,对广州市13所三甲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情况调查发现,所有医院均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医院感染监控三级网络。
虽有部分医院因自身条件的限制,在人员配备与具体工作落实力度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各医院根据国家规定建立的三级管理网络对医院感染工作的顺利开展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4]。
目前,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已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多数三级医院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及规章的相关内容,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医院感染三级管理体系[5]。
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级别、领域的医院医疗资源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参差不齐,部分基层医院普遍存在诸如领导对医院管理重视不够、专业人才的缺乏、常规监测管理流于形式、规章制度执行力度低等情况,导致三级管理体系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6]。
其次,医院感染与消毒管理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但其分属医政和疾控两个不同行政部门执行,造成统一管理力度下降,执行效率低。
所以,通过系列改革,使相关工作归属统一部门管理,促进两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将推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发展[4]。
五、医院感染防控的具体措施
(一)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
消毒供应室是为医院提供无菌物品的重要科室,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
1消毒供应室的建设布局
消毒供应室的设计布局关系到消毒工作质量控制的优劣,根据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相关文献报道,消毒供应室的建设布局有以下标准:
.供应室地点应选择靠近临床科室,位于住院部与门诊部之间的位置,有条件要建在楼房顶层;
.根据消毒供应中心的常规工作,划分3个独立区域: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
.依照消毒供应室3区域划分原则,划出两条功能线路:人流线与物流线;
.区域间应配备如双推弹簧门等实际屏障作为界限间隔;
.规模不同的医院按照自身条件对消毒供应室建设作相应调整。
大型综合医院,可设立额外的消毒工作间,如一次性医疗用品库房,综合库房,质检室等;小型医院供应室,可根据不同区域功能的相关性对工作间进行合并,如回收间与清洗间合并[7]。
2消毒供应室的常规工作
医院消毒灭菌工作是防控医院感染的基本保障。
加强消毒供应室的消毒灭菌工作,引入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应用标准化的先进技术,将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但我国部分医院消毒供应室的灭菌工作仍然存在管理不规范、分区不明确、设备较落后、出品不合格等情况。
消毒供应室的回收清洗区是收集医院污染器械物品的场所,由于未经过消毒区的灭菌,相关器械分类台、框架推车等物品表面污染严重,常成为医院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有研究发现,比较常用的3种消毒方法紫外线灯照射法、含氯消毒剂喷雾法和动态消毒机法对其进行消毒,其中动态消毒机消毒法最优,合格率达100.0%,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最低,为79.2%[8]。
对医疗器械的清洗主要分为手工清洗与机械清洗。
手工清洗用于对结构复杂、精密器械的清洗。
机械清洗适用于大部分器械的清洗,其超声波清洗仪应用空化效应原理,使得清洗效率更高,降低对医疗器械的损伤,消除人工清洗的不确定因素。
对器械物品清洗灭菌后,需对其进行包装分发,这过程常常是灭菌后物品重复污染的高发阶段。
有医院针对包装质量的缺陷,通过定期反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对灭菌包装物品进行三查三对,举行包装技能考核并记入业务考核档案中等方式,显著提高消毒供应室包装后器械物品的质量。
同时,有医院为提高消毒供应室管理一次性医疗物品的工作效率,引入计算机管理,使供应室的管理正规化,得到满意的效果。
(二)空气消毒防控
我国医院感染患者首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感染,平均感染率达到35%~65%之间。
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体容易通过空气进入人体,造成感染。
另外,医院人员流动大,空气消毒效果差,常造成空气污染和交叉感染。
加强对医疗机构室内空气消毒工作,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其中,提高空气消毒的技术水平与应用新设备是关键。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其室内消毒情况有差异,其中社会办医院,学校医务室厂矿医务室等空气合格率明显低于地、市级医院,主要原因是地、市级医院多采用了先进的多功能循环风消毒器或局部空气净化等设备,而社会办医院学校厂矿等医务室仍采用甲醛熏蒸,紫外线灯管等传统的空气消毒方式[9]。
传统的紫外线、臭氧、化学消毒剂熏蒸消毒空气虽然经济、方便,但是其消毒效果低、有效范围小。
而空气消毒洁净器是一种新型的空气消毒器,能在有人活动的情况下能进行动态消毒杀菌除尘,并将空气中细菌总数保持在标准浓度下,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三)医护人员手卫生
在我国,医护人员经手传播细菌造成的感染约占30%。
有研究报道,合理规范处理医护人员手卫生,可降低25%~50%的医院感染率,因此,切实加强管理医护人员手卫生工作将是提高防治医院感染工作的重点。
长期使用低剂量的快速手消毒剂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消毒,不但能节约成本,而且其消毒效果能够达到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四)学习培训组织管理
定期、合理、专业、规范地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学习,能让参与防控医院感染相关人员获得最新最全的防控信息,是提高医疗机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水平的间接手段。
其中,新毕业护士和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应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有文献显示,通过制定层级培训计划,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员掌握的进度和其接受能力
的差异及时进行调整与考核,使的新毕业护士和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能更好的落实各项消毒规范制度,激发各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对医院感染防控的意识水平[10]。
消毒培训方案的制定应联系实际工作中的具体环节,把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培训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最大化发挥培训的效果。
有医院以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考试并行的模式对院内消毒员开展半年的岗位培训,对比培训前后供应中心消毒员的理论与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均有显著提高,消毒灭菌质量有明显提升。
由此可见,合理的培训计划,规范化的培训制度,对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护质量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玲,刘勇。
落实《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中国现代医生
[2]李小寒,尚少梅。
基础护理学第五版
[3] 殷瑾,张群,陆燕。
医院感染实时预警系统的实践与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4] 韩佳音,宋铁,林锦炎。
广州市13所三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5] 张薇,邵晓丹,何纳。
上海市黄浦区医院环境消毒和院内感染预防现状研究,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6] 程昌会,郭德芳。
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7] 吴美华,朱建萍,邵能玲。
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医疗器械集中式管理体会,临床护理杂志
[8] 刘枝莲,张秀梅,张玉香。
供应室器械分类台框架推车不同消毒方法效果比较,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9] 邓建华。
毕节市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消毒质量报告,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10] 戴李中,郑柏湘。
分层培训在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培训中的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