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重见天日始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藏经洞重见天日始末

敦煌,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风云际会,繁盛一时,见证了古老的中华帝国和广袤辽阔的中亚地区无数的沧桑巨变和盛衰荣辱。

当朔风和黄沙蚀尽最后一丝荣光,敦煌也无法逃出盛极而衰的宿命。衰落的敦煌渐渐被人遗忘,直到1900年,一个浑浑噩噩又不乏小聪明的道士,他一次不经意的行为,让这个荒凉残破沉睡千年的地方再次汇集了世界的目光。“忽有天炮响震,忽然山裂一缝,吾同工人用锄挖之,欣然闪出佛洞一所,内藏古经万卷”,他挖出了亚洲最伟大的古代文化宝藏。

从此,敦煌的辉煌与耻辱就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小人物就是道士王圆?。

传奇总是在不经意中完成的。吊诡的是,历史把这个奇遇的机缘幸运地赐给了王圆?这个年近半百的道士。是他发现了敦煌藏经洞!是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窟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窟耗尽青春;欲哭无泪的悔恨与被挫伤的民族自尊将由这个洞窟吞吐。

王道士发现了敦煌藏经洞。但纵使费尽心机梳理他一生

的事迹,仍难以寻觅到他与他的伟大发现有什么必然联系的蛛丝马迹。

王道士(约1850―1931年)出生在湖北麻城县。本名园禄,现在更多人知道他的名字叫“圆?”。“圆?”这个名字蕴涵着非常浓厚的道教味儿,似乎让人感觉到这一定是在他做了道士之后才有了这个意味着功德圆满的名字。

王道士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在他的童年时代,他生活的麻城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灾荒。据《麻城县志》记载,咸丰六年(1856年),湖北省包括麻城在内的十个大县从农历的六月到九月滴雨未下。直到第二年,仍持续大旱。连年的灾荒致使庄稼枯死,米价飞涨。史书记载曰:“禾麦尽槁,斗米千钱,人有菜色,野有饥孳。”虽然政府也制定了“缓征本年租税三分之二”的政策,但实际上对饥寒交迫的灾民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他们不得不离开故土,远走他乡。

刚刚八九岁的王圆?为了活命,也不得不跟随家人,凄凄惨惨地汇聚到逃难的滚滚人流中,开始了他漫长的流浪生涯。历史不会也不可能去关注一个流浪儿的生活,所以即使他辗转流落到敦煌发现了举世瞩目的藏经洞,他的人生经历轨迹也仍然很不清晰,只能通过一些零星的片段来推测。大概在清光绪初年,他在甘肃酒泉的巡防军里当过差。而当时的酒泉,道教活动颇盛,驻军的巡防营里也传播着道教教义,王圆?可能在服役期间就接触了道教。在退伍之后,不知出

于何故,就在当地出家成了道士,师父是当地道行高洁的盛道法师,给他起了个道号,叫法真。因此,道人尊称他为“王法真”,俗人习惯称他为“王道士”。

从八九岁背井离乡到中年出家为道,他的墓志铭说“历尽魔劫”,从而“灰心名利”。再后来他又到处漂泊,离开酒泉,继续向西云游。而这时,在他的心中至少已经种下了道教信仰的种子。他可能到过许多地方,大约在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漫游到敦煌莫高窟,就在这儿安顿下来,直到终老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一个道士为什么会选择在本来是佛教圣地的莫高窟居住下来?可能当时的莫高窟虽已非常萧条败落,但寺院的香火还没有中断,老百姓的供养与施舍还勉强可以接续。也可能因为莫高窟那清静安宁的环境让漂泊流浪多年的王道士可以安放那疲惫的灵魂,于是莫高窟便成了他最为理想的落脚地。难怪他初见千佛古洞,乃慨叹曰:“西方极乐世界,其在斯乎!”在这个佛教圣地,曾经的辉煌虽然已成过往,但荒芜的洞窟和斑驳的造像仍然散发着雄浑的气魄和诱人的光彩。莫高窟浓厚的宗教气氛无疑也契合了他模模糊糊的宗教信仰,让他决定停下那云游四方的脚步。

王道士选择了莫高窟,莫高窟也接纳了王道士。

王道士走进莫高窟的时候已年近半百,而此时的莫高窟主要由互为隔墙邻居的“上寺”和“中寺”的僧人看管。但

当时这两个寺院的僧人主要是属于藏传佛教系统的喇嘛,对属于显教的洞窟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莫高窟完全处于自生自灭之中,大自然的风雨可以恣意侵袭,一幅破败荒凉的景象。

近乎无人问津的莫高窟为王道士的进入并充当住持创

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眼见宝窟无人管护,一片残破,便自愿地担当起“守护神”的重任。在一种模糊朦胧的宗教信仰的驱使下,他以修窟拜佛的名义,四处奔波,苦口劝募,省吃俭用,积攒钱财,用于清理洞窟中的积沙,并对洞窟进行维修。他还在莫高窟南区洞窟北头的“三层楼”对面选了一块平整的地方盖了几间茅屋住了下来。慢慢地,他和当地的百姓士绅熟悉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也在敦煌与莫高窟渐渐确立起来。他很快成了敦煌的名人,公然以“莫高窟住持”的身份自居。

王道士开始着手修复残破的莫高窟。他粉刷了一些洞窟里历经风雨剥蚀、颜色剥落灰暗的壁画;还把一些洞窟里的佛教塑像毁掉,改为道教塑像;又打通了洞窟之间的岩壁,修建了连接洞窟的一个个甬道,这样洞窟之间行走就方便多了,但岩壁上精美的壁画却也遭到破坏。另外,他还请人在一处新筑的走廊上描绘了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王道士甚至还用老百姓布施给他的用于修缮佛窟的香

火钱建了一座在当时的敦煌来说相当气派的建筑,即莫高窟

道观“三清宫”,俗称“下寺”。在佛教圣地莫高窟堂而皇之地供起了道家三尊像,花的竟然还是敦煌老百姓施给佛窟的钱,这似乎有些荒唐。其实,世事就是这样捉弄人,不仅把一个道士安排在和尚居住的佛窟里,还让太上老君的弟子为释迦牟尼竭虔诚之意,效犬马之劳,这阴差阳错的安排委实透着离奇古怪,让人难以置信,但这的确就是事实。

很快,莫高窟的一些洞窟里已经摆放着由王道士新塑的泥像和经他之手涂抹的新“壁画”。他还在莫高窟前栽种了一大片白杨,如今早已绿树成荫,参天蔽日。后来,敦煌县长为嘉奖他的功德,还委任其为道会会司,因此,也有人称他为“王会司”。

王道士在莫高窟住了下来,最终使他成为藏经洞的揭秘人。这是阴差阳错的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神秘力量的暗示?其实神秘的力量是不存在的,虔诚的宗教信仰才是王道士接近藏经洞的关键所在。假如他没有在莫高窟发展道教的宏大志向,莫高窟的藏经洞不知还要沉睡多久。好在历史不容假设,藏经洞重见天日的日子还是悄悄地到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