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六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六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储层评价

渗透率级差是一个远大于1的数。渗透率级差
越大,反映渗透率的非均质性越强;反之,非均
质性较弱 。
.
7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⑷ 渗透率均质 系数(Kp)
Kp
K K max
渗透率均质系数是渗透率突进系数的倒数。 其数值在0~1之间变化,K越接近1均质性越 好。
.
8
4.泥质夹层 的分布频率 和分布密度
⑴速敏性:因流体流动速度变化引起地层微粒运移,堵塞通道, 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⑵水敏性:当与储层不配的外来流体进入储集层后引起粘土膨胀、 分散、运移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⑶酸敏性:酸液进入储层与酸敏性矿物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或释 放颗粒而使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⑷盐敏性:地层耐受低盐度流体能力(水化膨胀)储层中的粘土 矿物在接触低盐度流体时可能产生水化膨胀、分散和运移而降低
渗透率突进系数是一个大于1的数,其值越大表示非均
质性越强。一般来说,当<2为均匀型,当为2-3时为
较均匀型,当>3时为不均.匀型。
6
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的定量表征
渗透率级差定义为砂层内最大
⑶ 渗透率级差 ( J k ) 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
Jk
K max K min
J k ——渗透率级差; Kmin ——最小渗透率值;
①席状砂体:长宽比1:1 ②土豆状砂体 <3:1 指连1.连砂通通体情方重性其在况③④⑤式点。横垂。带鞋不:研一向向状带规多究般连上砂状则边砂砂续和体 砂砂式体体 性平体体:、的的也面3:::多侧规越1上><—层向模好的2220式连越00相:::111、续大互孤、接立触式
2.表征参数:砂体配位数、连通程度和 连通系数表示。
1.分层系数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技术综述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技术综述

含油饱 和度高 , 砂层薄 的地方则相反。储层平 面非 均质性受砂体的发育程度及沉积微相的控制。

储层 的层 内非 均 质性 : 储 层层 内非 均质 性是 指 个单砂层规模 内部垂 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它是
直接 控制 和影 响一个单 砂层 内垂 向上注入 剂波 及体
第 1期


赵军龙
在这 方面 起步 稍晚 , 但 近 年来 我 国学 者对 储 层 非 均 质性 的研 究取 得 了一些 的进 展 。 目前 国内比较有 代 表性 的非 均质模 型概 念有 : 秦 同洛 ( 1 9 9 1 年) 根据 油 层规 模将 储层 非均 质性划分 为微 观 、 宏观、 粗 视 和 巨
中图分 类号 : P 6 1 8 . 1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3 ) 0 1 — 0 0 6 2— 0 3
O 引言
国外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始于 2 0世纪 7 0~ 8 0年代 , 相 比于 国外 对储 层 非 均质 性 的研 究 , 我 国
储层非均质性等等都有待人们去探讨 。本文在消化 吸收 国 内外 非均 质 性研 究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从 岩 心 资
料、 测 井资 料 、 现代 数 学方法 和生 产动 态 四个 方面对
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进行 了初步探索。
收稿 日期: 2 0 1 2— 0 9—2 6 基金 项 目: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科 研 计 划 项 目资 助 ( 项 目编号: i 1 J K 0 7 8 1 ) 作者简 介: 李 婷( 1 9 8 6 一) , 女, 湖北 黄冈人 , 西安石 油大学地 球探 测与信 息技术在读硕士研究生。
评 价储层 宏 观 的非均 质 性 , 使 用 测 井信 息 来 定 量 化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浅谈石油储层层间非均质性评价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地层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评价,对油田的地质研究、注水方案的确定、开发综合调整以及增产、增注措施规划的制定等,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是指在纵向上砂体之间的储层性质的差异程度。

目前,研究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大多数采用单项参数评价储层层间差异,如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层间渗透率级差、层间孔隙度级差等,或者将各层的储层参数罗列起来进行比较,反映其层间非均质程度,确定连通情况,规划注采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从一定角度来讲,是反映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未将这些参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一个储层参数只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储层的特性,而要全面的、科学地评价储层,仅根据一个相对独立的参数进行评价是不够严谨的;二是缺乏“量”的概念,不能准确定量储层层间差异。

目前,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正在向精细化、定量化、隐蔽化、前沿化方向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方法进行丰富发展、科技创新,定量评价储层层间非均质性,更好为油田勘探开发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

油田地质特征一般指构造位置、构造运动类型、含油层系、储层类型、储层特点、油藏类型等。

这里我们以A油田为例,运用多种储层参数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评价储层的非均质性。

该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西部边缘区,自上而下,共发现馆陶组至沙河街组沙四段中亚段7套含油层系。

目的层由于经受两次构造运动(济阳运动、东营运动)的影响,并处于凹陷与凸起的过渡带,因而具有含油层系多、储层类型多、层间差异大、油藏类型多等特点。

在地层剖面上,储层类型多、储层层间差异变化大。

从上到下,馆陶组属河流相沉积、东营组属湖成三角洲相沉积、沙河街组沙一下亚段为浅湖相沉积、沙三段1 砂组为滨湖相—砂坝沉积、沙三段2 砂组为扇三角洲沉积、沙四段上亚段为生物礁相沉积、沙四段中亚段属滨湖相沉积。

其岩性除沙一段下亚段、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以外,其余均为砂岩。

储层地质学(读书笔记)

储层地质学(读书笔记)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1. 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是绝对的。

在一个测量单元内(如岩心塞规模),由于只能把握储层的平均特性(如测定岩心孔隙度),可以认为储层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是相对均质的,但从一个测量单元到另一个测量单元,储层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如两个岩心塞之间的孔隙度差异,这就是储层非均质的表现。

测量单元具有规模和层次性,储层非均质性也具有规模和层次性。

一个层次的非均质规模包含若干低一级层次的测量单元(如小层单元包括若干个岩心测量单元)。

另一方面,储层性质本身可以是各向同性的,也可以是各向异性的。

有的储层参数是标量(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其数值测量不存在方向性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相等,换句话说,对于呈标量性质的储层参数,非均质性仅是由参数数值空间分布的差异程度表现出来的,而与测量方向无关。

有的储层参数为矢量(如渗透率),其数值测量涉及方向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不等,如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差别。

因此,具有矢量性质的储层参数,其非均质性的表现不仅与参数值的空间分布有关,而且与测量方向有关。

因此,矢量参数的非均质性表现得更为复杂。

2. 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储层非均质性的划分方案很多,其分类依据主要有规模、成因和对流体的影响程度等几个方面。

Pettijohn等根据规模大小划分出5个层次:①油藏规模的沉积相及造成的层间非均质性;②油层规模的沉积微相和相变关系;③砂体内韵律性、沉积结构构造等非均质性;④岩心规模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各向异性;⑤显微尺度的孔隙结构、类型、矿物学特征等。

而Weber根据非均质性成因给出了如下的分类系统(图1)。

油藏描述+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油藏描述+第7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复合韵律:正、反韵律的不同组合。
2. 最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
主要描述层内最高渗透率段处于底部、
顶部或中部。一般情况下与上述粒度韵律相 一致,分别相应于正、反或复合韵律。
3. 层内不连续薄夹(隔)层 层内不连续薄夹(隔)层对流体流动可起到不
渗透隔层作用或极低渗透的高阻层作用,因而对驱
油过程影响极大,也是直接影响一个单砂层垂直和
水平渗透率比值的重要因素,有时也可能直接遮挡
注入剂段塞使驱油效果变差。 (1)不连续薄夹层的类型 (2)各类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和产状 (3)夹层出现的频率和密度:夹层频率,夹层密度
不连续薄夹层的类型: 一般按岩性划分。主要指泥质,细粉 砂质岩类,还包括石油运移过程中产生的沥青或重质油充填条带 等。 找出各类夹层在电测曲线上的响应特征, 并建立典型剖面。
④ 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比值:
Kv / Kh
二、层间非均质性
是对一套砂、泥岩间互的含油气层系的总体描述,重点突 出层间非均质性。包括各种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 律性,以及作为隔层的泥质岩类的发育和分布规律等,是决定 开发层系、分层开采工艺技术等重大开发战略的依据。 1. 沉积旋回性 2. 分层系数 3. 砂岩密度
③ 非均质系数(突进系数)(SK)
渗透率极大值( Kmax )与其平均值( K )的比 值。即
K max SK K
是评价层内非均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变化范
围为S K ≥1,数值越小说明垂向上渗透率变化小,
注入剂波及体积大,驱油效果好。数值越大,说明
渗透率在垂向上变化大,注入剂易由高渗透率段窜
进,注入剂波及体积小,水驱油效果差。
4. 压实、滑动引起的微裂缝
微裂缝一般指宽度为 10um以下的裂缝。在显微

苏里格气田储层非均质性

苏里格气田储层非均质性

苏里格气田储层非均质性摘要: 苏里格气田属于典型的岩性圈闭气藏,具“低孔、低渗、低丰度”的地质特征。

以苏里格气田东区z9区块为研究目标,利用实际地质资料分别对苏里格气田z9区块石盒子组8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石盒子组8 段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都非常严重,垂向上的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要强于平面非均质性; 石盒子组8下亚段砂体最发育,在沿河道方向砂体的连续性较好,而在垂直河道方向上河道砂体较厚更叠频繁,连续性较差,致使层间非均质性最严重。

关键词: 砂体;夹层;非均质性; 储层; 苏东z9区块; 苏里格气田abstract: the surig gas field belongs to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ypical, with “low porosity, low permeability, low abundance .”. surig east block z9 gas fiel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actual geological data respectively 8 reservoir plane heterogeneity, intraformational and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study of surig gas field z9 block stone box.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y area shihezi formation of 8 layer and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is very serious, vertical interlaminar and intrastratal heterogeneity is stronger than the plane heterogeneity; shihezi group of 8 low sub-member of zhiluo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continuous along the channel direction of sand body is good, but in a vertical channel the direction of channel sand body is thick overlapping frequent, continuity is poor, resulting in the most serious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keywords: sand body; interlayer; heterogeneity; reservoir; su east block z9 gas field; surig中图分类号:te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一、区域地质概况苏里格气田东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境内。

曲流河沉积非均质性研究—以北一区断东“二三结合”试验区葡I 2沉积单元为例

曲流河沉积非均质性研究—以北一区断东“二三结合”试验区葡I 2沉积单元为例

的非均 质性 的关键 。

毒 _ . 。. 一 . 1 l |

高 ≈ 庋 澹 ;
≤ ≥j J
. 一 . 一 .

一 一

--
。 ‘ ‘

}l I

: ’
- 》 . ..
_ _

t证 嘉
图2 葡 I 2单 元沉 积微 相 图
7套井 网 , 中基 础井 网 3 其 1口, 驱井 4 聚 3口相 继 开 发 了葡 I 。 组 目前 区块 平均单 井综 合含 水9. , 76 采
出程 度达 5 . 。 13
图 1 研 究 区概 况
2 平面非 均质性
透率 分布特 征几 个方面 对研 究 区葡 I2 积单 元平 沉 面非均 质状况 进行 了研 究 。
研 究 ; 内开展 对 曲流河侧 积 夹层 的定 量描述 。该研 究 成果不仅 增加 了储层 非均 质性 研 究 的深 度 和精 层
度, 而且 为精 细刻 画聚驱后 剩余 油分布特征 奠定 了地质基础 。
关键 词 : 曲流 河 ; 面非均质性 ; 平 单砂体 ; 内非均质性 ; 层 侧积 夹层
内容 。

建 立单 砂体 的识别标 志是准 确刻画 单砂体 的基
础 。经 3 条 剖面研 究 , 3 总结 出本研 究区单 砂体划 分
的 四个 重要 标 志n : 废弃 河道 是 单 一河 道边 界 的 ① 重 要标 志 ; 河 间砂 体 的 出现代 表两 条 不同 河道 的 ② 边 界 ; 河道 砂体 层 位 上 的变化 反 映 的是两 条 不 同 ③ 期 次的河道 ; ④河 道砂 体厚度 、 规模上 的差异 。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储层评价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储层评价
个储层,必须采用多项参数,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般来说,储层综合评价都要选择以下一些参数: ① 油层厚度:如沉积厚度、砂泥岩厚度、砂泥岩比例、 有效厚度等; ② 油层物性:如有效孔隙度、绝对孔隙度、有效渗透率、 粒度中值、分选系数、泥质含量等; ③ 孔隙结构:如孔隙类型及分布状况、平均孔隙直径、孔 喉 比、最大连通喉道半径、最小非饱和体 积孔喉分选系数等; ④ 沉积相带:所属亚相、微相及特征 ⑤ 油层分布状况:如含油面积、油砂体个数、油层连通情况、 砂层钻遇率等; ⑥ 地质储量分布:各砂层储量大小及其占总储量的百分数。 所选用的参数,在不同地区、不同油田、不同任务和不同 的勘探开发阶段是有差别的。因而评价参数的选择范围和参数 的重要程度也有不同。
(4)层间非均质性
三、层内非均质性
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在垂向上的储渗性质变化。 包括层内渗透率的剖面差异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的位置、 层内粒度韵律、渗透率韵律及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层内不 连续的泥质薄夹层的分布等。
正韵律 反韵律 复合韵律 均质韵律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粗变细 颗粒粒度自下而上由细变粗 正、反韵律的组合 粒度在垂向上变化均匀
夹层分布频率越高,层内非均质性就越严重。 ⑵夹层分布密度( Dk ) 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合计厚度。
H sh Dk H
H sh —层内泥质隔夹层总厚度,
m;H —层厚,m。
夹层分布密度越大,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 就越强。
渗透率差异对水洗油层的影响 油层剖面渗透率的非均质性变化情况复杂,一般可归结为 三种基本类型:渗透率下高上低的正韵律油层,渗透率下低 上高的反韵律油层,渗透率呈正、反韵律交叉变化的复合韵 律油层。这三种油层的剖面水洗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见水 水淹 剖面水 见水后含水 采收率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概念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包括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性。

(2)分类根据非均质规模大小、成因和对流体的影响程度等来进行分类。

——常按规模、大小分①Pettijohn分类(1973)Pettijohn对河流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五种规模储层非均质性。

油藏规模1~10km×100m层规模100m×10m砂体规模1~10m2层理规模10~100mm2孔隙规模10~100μm2②Weber分类(1986)Weber根据Pettijohn的思路,不仅考虑非均质性规模,同时考虑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将储层的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i. 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ii. 成因单元边界iii. 成因单元内渗透层iv. 成因单元内隔夹层v. 纹层和交错层理vi. 微观非均质性vii. 封闭、开启裂缝③Haldorsen分类(1983)Haldorsen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按照与孔隙均值有关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四个级别:i. 微观非均质性:孔隙和砂粒规模(薄片)ii. 宏观非均质性:通常的岩心规模(岩心大小)iii. 大型非均质性:模拟网格规模(砂体)iv. 巨型非均质性:地层或区域规模。

④Tyler分类(1988,1993)Tyler对曲流河道、河控/潮控扇三角洲储层按非均质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分类图,划分出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

i. 巨型尺度--油层组规模ii. 大尺度--建筑块模型(较大的网格单元)iii. 中尺度--岩相规模(较小的网格单元)iv. 小尺度--纹层规模v. 微尺度--孔隙规模⑤裘亦楠的分类(1987,1989)根据我国陆相储层特征(规模)及生产实际,裘亦楠提出了一套较完整且实用的分类方案i. 层间非均质性ii. 平面非均质性iii. 层内非均质性iv. 孔隙非均质性(3)主要研究内容①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河口坝砂体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

河口坝砂体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

河口坝砂体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王改云1杨少春1廖飞燕2(1.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2.胜利油田分公司桩西采油厂,山东东营257237) 摘 要 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以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二段8、9砂层组为例,对河口坝砂体储层的层间、层内、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表征,并分析了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

认为河口坝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弱,而层内、平面非均质性以中等—弱为主,非均质综合指数与含油饱和度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非均质性中等的区域内。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河口坝砂体1 地质背景及研究方法胜坨油田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侧的坨庄—胜利村—永安镇二级构造带中段,属于逆牵引背斜构造稠油油藏。

该油田划分为3个区,坨28断块位于三区的西北部,呈北东方向抬起、向西开口的负向簸箕状构造。

沙二段是主力含油层系,共分为15个砂层组,其中8、9砂层组是研究的目的层段,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岩性以细砂岩、粉细砂岩为主,属中孔中渗储层。

坨28断块1965年开始投产,经过30多年的开采,钻井井数已达470口,综合含水率超过92%,采出程度却小于30%。

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参数很多,文中在分析渗透率、砂岩密度等参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还采用了利用熵权法得到的非均质综合指数[1~3]。

选择了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沉积微相、孔隙度等11个非均质参数。

其中在引入沉积微相控制指数时,将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进行了量化,不同的微相类型赋予0~1.0的值。

综合考虑各个单因素非均质参数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按照其表征非均质性强弱的程度,利用不同的公式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运用熵权法确定各非均质参数指标的权重,最后将归一化处理后的指标加权平均得到非均质综合指数I。

I在[0,1]之间变化,I越小,非均质性越强。

结合本区地质特征及前人研究成果,建立I定量表征目的层非均质性的标准:I<0.4为强非均质性;0.4≤I<0.55为较强非均质性;0.55≤I<0.7为中等非均质性;I≥0.7为弱非均质性。

碎屑岩的储层非均质性

碎屑岩的储层非均质性

第五章碎屑岩的储层非均质性储层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直接目的层,储层描述与表征是油气藏研究的中心,而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

这是因为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当前,在油气藏开发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就是如何精确认识油气藏中储层的各种特征。

只有科学地、系统地、定量化的研究储层的非均质特征,才能提高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效益,才能对开发井的位置作出最优化的选择,以及合理地设计出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案。

换言之,储层非均质特征的研究是制定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基础,是评价油藏、发现产能潜力以及预测最终采收率的重要地质依据。

第一节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储层的非均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而均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

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围内才可以把储层近似地看作是均质的。

当然,海相储层非均质程度相对于陆相储层低,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储量90%来自陆相沉积储层,且绝大多数都采用注水开发。

因此,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对储层中油气水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开发效果的好坏。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油气储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运动的综合影响,使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的各种属性都出现了不均匀分布和变化。

总而言之,无论是碎屑岩储层还是碳酸盐岩储层,无论是常规储层还是特殊储层,其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在三度空间上往往都是变化的,这种变化就是储层的非均质性。

非均质性对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效果影响很大,尤其是对地下油气水的运动,提高油田采收率影响深远。

广义上讲:储层非均质性就是指油气储层在空间上的分布(各向异性——Anisotropies)和各种内部属性的不均匀性。

影响结果:前者控制着油气的总储量、分布规律及勘探开发的布井位置;后者控制着油气的可采储量、注采方式(如波及系数)、产能以及剩余油的分布。

储层建模:前者的研究结果是建立骨架模型;后则是建立参数模型。

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

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

我国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评述邓 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年来我国在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当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中采用的主要参数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今后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方向、尺度效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表征方法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23—0001—03 储层非均质性是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和变化[1],是储层的普遍特性。

由于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与油气储量、产量及产能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着油气田的注水采收效果和最终采收率[2],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研究,就成了揭示储层中油气运动规律,指导油田开发生产的最基础性工作。

近年来,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我国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开展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大量研究。

在影响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结果的诸因素中,除了储层本身外,最重要的就是参数和方法的选取。

但是储层非均质性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动态性决定了对其的表征研究必然带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由此,开展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研究的参数与方法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通过对大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对近年来我国在储层非均质性主要表征参数和研究方法上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力图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1 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储层非均质性表征参数繁多,总体上可划分为2类:一是单一参数,包括反映储层质量的单一参数和反映储层结构的单一参数,二是对多个单一参数进行数学处理后得到的综合参数。

1.1 单一参数在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研究者一般都把渗透率的变化作为储层非均质性的集中表现[3],并通过求取渗透率的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极比、极差和非均质系数等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

浊积岩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浊积岩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浊积岩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地区长63储层主要发育滑塌浊积砂体,为低孔低渗型储集层,非均质性强。

通过对该地区300余块物性资料,28块岩心资料和51口井精细测井解释资料进行数学运算和统计分析,定量研究了浊积岩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特征以及非均质性的成因和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层内非均质性总体强烈,3个小层长631,长632和长633均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关键词】浊积岩非均质性鄂尔多斯盆地长63油层组1 地质概况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与渭北隆起接壤。

长63油层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631,长632,长633三个小层;平均孔隙度为8.17~9.96%,平均渗透率为0.51~0.68×10-3μm2,属超低渗储层,渗透率变化大,非均质性明显。

2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主要是描述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砂体连通程度在纵横方向上的变化,宏观非均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

2.1 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是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部、垂向上影响和控制储层内流动、分布的地质因素综合。

层内非均质性主要研究粒度韵律特征、渗透率韵律、层理构造、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等。

层内非均质性是生产中引起层内矛盾的内在原因。

2.1.1?渗透率韵律特征由于沉积环境不同,颗粒在沉积的过程中显示出了不同的韵律性,而不同的韵律性直接影响着储层物性纵向上的差异。

研究区两口井的韵律剖面图如图所示(1),长63段为复合韵律,垂向上表现为正反韵律交替出现。

研究区内多数井渗透率韵律剖面总体表现为复合韵律,渗透率在垂向上变化明显。

2.1.2?渗透率非均质性评价层内的非均质性在垂向上多表现为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

表征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定量参数有渗透率突进系数(tk)、变异系数(vk)、级差(jk)等。

根据这些参数可将层内非均质程度分为三级,即弱非均质性、中非均质和强非均质。

储层非均质性

储层非均质性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 国内外研究动态储层非均质性是指油气储层在沉积成岩以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和各项属性的不均匀变化。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从储层沉积相岩相分析,储层非均质综合分析储层微观特征分析储层地质建模和试验大方面来分析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储层沉积相岩相分析(2) 储层非均质参数法 (3) 储层微观特征分析 (4) 储层地质建模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 80年代,国际上1985、1989、1991年分别召开了3届储层表征技术讨论会,从而掀起了储层研究的热潮。

国内外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已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其研究内容与领域在不断加深,同时,有关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向定量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世界上各大石油公司和科研院所不惜重金开展露头精细解剖,力图建立各类储层的原型模型,积累地质知识库,这已成为当前这一研究领域的最新热点,最为成功的国外项目当属BP进行的Gypsy剖面研究。

在微观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面,地质统计学变差函数理论及分形几何学等理论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为随机建摸等模拟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油田以陆相碎屑岩储层为主,地质情况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原油性质差异大,油藏最终采收率低,因此,加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于我国油气田开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中最核心的内容。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 储层中的剩余油高度分散, 挖潜难度越来越大。

储层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非均质性是造成剩余油高度分散的主要地质因素, 因此, 必须深入研究储层各层次的非均质问题, 更加精细地进行储层描述和预测, 这是深度开发油田, 高采收率的基础和关键。

随着油气田开采形势的日益严峻,须对老区块进行工艺调整、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并不断寻找新的靶区。

已有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均为对现今储层内部结构的研究,对老油区开发阶段的工艺调整、注水挖潜起到决定性的指导作用,但对于预测新的有利靶区则收效甚微,因为油气藏形成是个历史过程,现今的储层由于经历了一系列成岩、构造等作用的改造,与油气藏形成时的原始面貌相差甚远,已形成的油气聚集区可能由于后期储层的变化而变得更加隐蔽,因此,研究储层在油气藏形成时期的原始面貌、受成岩和构造等因素影响的变化,直至现今状态这一过程,不失为寻找可能有利靶区的一种可行办法,这将会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一个新的尝试。

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1

大庆油田葡萄花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1

图 5 小层内垂向上的非均质模式图 Fig.5 Model of vertical heterogeneity of individual reservoir
表 2 PⅠ1-PⅠ4 小层夹层频数表 Table 2 Interbeds frequency of individual reservoir from PⅠ1toPⅠ4
化的信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故在本次研究过程中,考虑利用 BP 网络对渗透率进行预测。
研究表明,渗透率可以视为孔隙度(φ)、泥质含量(Vsh)、粒度中值(Md)、束缚水饱和度(Swi)
的函数,即 K = f (φ,Vsh,Md,Swi)。由于 K 值变化较大,取其对数形式,即 lg K = f (φ,Vsh,Md,
平行层理和斜层理的存在一方面有利于注入剂均衡地进入油层内进行驱动提高驱油效率一方面降低储层的渗透率这是因为层理面上富集炭屑和碳质薄层对垂向渗透率影响更大小层内韵律性特征储层中渗透率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韵律性有简单正韵律复杂正韵律均质韵律反韵律和复合式韵律图4由于层内渗透率在空间上分布差异性的影响层内水淹及驱油效率差异性很大因此剩余油多分布在渗透率较低的部位尤其是正韵律中上部的低渗区
部葡萄花油层组的非均质性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研究。文章认为大庆油田中部葡萄花油层组 PⅠ2 小层层内非均质
性最严重,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单砂层垂向上渗透率的变化以正韵律和复合式韵律为主,局部发育反韵律模式。
经对葡萄花油层组 PⅠ1—PⅠ4 系统研究(PⅠ表示葡萄花油层组一段;PⅠ1 为次一级分层,以下名称类推),层
Swi =21.742-2.7526Srr Md =0.1682-0.0035Srr。 AC — 声波时差; Srr — 微电极幅度差。
(3)

坪北油田延长组长6油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坪北油田延长组长6油组储层层内非均质性研究
11 A型 ( 韵律 ) . 正
流体渗流特性等 , 都与储层非均质性有关 。 储层非均质性 的分类方案很多 , 同的学者根 不
据不同的研究 目的、 研究对象 , 对非均质性的分类也 有所不同。裘亦楠既考虑非均质性的规模 , 也考虑 开发生产的实际, 将碎屑岩 的储层非均质性分为两
P l O. 6 8 7. 4 4 2. l 9 O. 1 3 O. 3 2 O. 8 2 O. 4 2 O. 3 2 O. 2 1 3. o 6 4. 3 2 3. 6 5 6. 41 4. 3 0 1 5l . 13 .6 11 .9 11 .4 1. 3 2 1 5 2 1. O 2
性( 隙) 并对碎屑岩储层的层 内非均质性进行 孔 _, 3 J 了深入研究_。吴胜和 、 4 J 刘泽容 、 郑浚茂等提 出用渗
透率 、 夹层频数 、 连通系数 、 储层密度 、 孔隙度极差 、 均质系数和隔层厚度等参数表征非均质性l ] 。
坪北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地 区, 地处我国黄土 高原的中部 , 在构造上隶属于鄂尔多斯盆地的陕北
维普资讯

沉 积 与 特 提 斯 地 质
Sdmetr e lg n e ei nayG ooya dT t
g y
V 12 o 2 o .6 N . Jn.0 6 u 20
文 章 编 号 :093 5 {06 0—050 10 .80 20 )205 4
要 弱一 些 。
Ta l Da a o h ta taa ee o e et be 1 t n t e i r sr t l t r g n iy n h
韵律
渗透率
L 隙度
类型 井号 变异 非均质 变异 非均质 系数 级差 系 数 系数 级差 系 数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5T03:32:11.75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6期作者:陈新[导读] 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吉林油田新木采油厂 138000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油气储集层在空间展布及内部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即储层非均质性。

它不仅是平面上的变化,更是三维空间内储层性质的变化。

包括:岩性、厚度、物性(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油气水性质(密度、粘度等)、流体饱和度等。

储层非均质性总体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储层损害的影响。

1、层内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包括垂向上渗透性的非均质程度、高渗透率段所处位置、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夹层分布等。

它直接控制或影响一个单砂体垂向上的注入剂波及厚度。

1.1粒度韵律性粒度的韵律性受沉积环境、沉积方式及水流等控制,水流强度大,携带的颗粒粗,反之则细。

由于水流强度的周期性变化造成粒度粗细的周期性变化。

粒度韵律性是构成渗透率韵律性的内在原因,对层内水洗厚度大小影响很大。

(1)分流河道微相沉积正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正韵律发育,颗粒粒度自下向上变细,正韵律往往导致物性自下而上变差。

三角洲分流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发育正韵律结构。

该砂体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沉积为正韵律,孔隙度值由12.5%上升到18.6%,呈正韵律性。

渗透率由0.14×10-3μm2上升到8.61×10-3μm2,渗透率变异系数1.62,渗透率突进系数7.02,级差1060。

砂体的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2)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复合韵律砂体工区目的层中复合韵律相对正韵律不发育,多为多期河道叠加形成,也有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形成。

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

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

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白云岩是一种具有非常特殊岩石特征的碳酸盐岩,其储层非均质性和渗透性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来说至关重要。

了解并掌握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对于有效开发该区域的油气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是指在储层中存在着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特征。

白云岩层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复杂的构造和岩石学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储集层的垂向和水平方向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均质性。

非均质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空间变异、脆性岩石的发育以及不同岩相的存在等。

了解和研究这些非均质特征对于评价储层的开发潜力,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白云岩储层的渗透性是指岩石孔隙中流体流动的能力,也是判断储层含油气性能的重要依据。

白云岩层的渗透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岩石的孔隙度、孔隙连通方式、岩石孔隙中的流体粘度和温度等。

白云岩储层的孔隙度一般较低,但其孔隙结构多样,可以通过孔隙连通方式的研究来分析渗透性的特征。

此外,不同的岩石成分和结构也会对渗透性产生显著影响,如脚层和水平缝等特殊构造对渗透性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对于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非均质性的存在导致储层中不同地区的油气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可能存在高渗透性的储层,而有些地区则可能存在低渗透性的储层,这对于确定开发方案和确定开发区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了解储层的非均质性可以评估采油技术的适用性,如水平井、酸化、压裂等技术对于非均质储层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渗透性的了解也可以提供有关采油方法的指导和优化,以提高储层的开发效果。

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渗透性是油气勘探开发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准确研究白云岩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以及渗透性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定储层的非均质性,我们可以通过岩心分析、测井解释、地震反演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等多种方法。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探讨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探讨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探讨储层非均质性是原油储层在地层中的分布以及各种物性的变化呈现不均匀变化的现象。

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是油气藏勘探开发的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目前,国内外在储层非均质性上的研究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储层流动单元、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随机建、模非均质综合数法及洛伦兹曲线法等方法。

本文主要对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标签: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现状及发展引言我国的大部分油田目前都处在二次开采的后期阶段,油田的含水率逐渐增高,开采难度也越来越大,油田的采收率也越来越受到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油田开采的进行越来越突出。

而我国的油田大部分都是陆相的砂岩等碎屑岩的储层情况,地层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油藏的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在各个方向上的非均质性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造成了油藏的储量不足,而且地层中流体的不断排出,地层能量得不到补充使得油气藏的出液量逐步降低。

原油的采收率也较低。

在油藏储层的描述中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加深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对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在经过国内外多年的研究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领域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研究方法也向着定量化以及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1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在油田的开发后期,为了能够达到精确描述油气藏,有效的提高油气藏的采收率,往往会在进行储层非均质研究,因此来对油气藏开发的地质情况进行科学、精确的研究和判定。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气藏开发和储层地质情况描述不可或缺的部分。

储层非均质性主要是因为油气藏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地层沉积以及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下导致储层在物性以及分布上呈现出不均匀变化的现象,目前我国较为常用的一种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将岩层的的非均质性通过细分为层间、层内、微观和平面非均质性等四种储层非均质性来进行研究。

孤东油田馆陶组上段储层沉积微相及非均质性研究

孤东油田馆陶组上段储层沉积微相及非均质性研究
~ ~
①孤东油 田馆上段储层 主要 发育两种沉积模
式, 上部 为 曲流 河沉积 模 式 , 下 部 主要为辫 状河 相模 式 。② 孤 东油 田馆 上 段储 层共 有 河床 亚 相 、 堤岸 亚 ] n ] 相、 河 漫 亚相 和 废 弃 河道 亚 相 四种亚 相 , 边滩 、 河] 道 充 填沉积 、 心 滩微 相 、 谷底 滞 留沉积 、 河道 边缘 、 决口 扇、 道 间洼地 和漫 滩沉 积 等 8 种 沉积 微相 。 其 中以 曲 流 河边滩 、 辫 状河 新滩 、 河 道边 缘 、 河漫沉 积为主 。 ③ 曲流河 边滩 沉 积 微 相 、 辫 状 河心 滩 沉 积微 相属 于 中 等 非均 质储 层 , 河道 充 填 储 层属 于 中偏 强 非 均质 储 层, 河道边 缘 储层 属于 较强 非均 质储 层 。
储层 岩 性为 粉砂 岩 、 泥质粉 砂 岩 。 剖 面上粒度 无 明显变 化规 律 , 粒 度 中值 为 0 . 0 7 ~O . 1 2 mm。剖面 上 渗 透率 略呈正 韵 律 分 布 , 平 面砂 体 顺 河道 呈狭 长 条 带 状分 布 , 砂 层厚 度 一般 为 2 ~4 m, 渗透 率 为 0 . 2 ~ 0 . 5 肿 。孔 隙结 构 为 低渗 小 孔 细喉 型 , 主要孔 喉 半 径 集 中在 4 . 6 4 - - . . i i . 6 脚 , 孔 喉 比为 5 . 4 , 以片状 、 弯 片 状喉道 为 主 , 属 较强 非 均质性 储 层 。


属 中等 非均 质性 储 层 。 4 . 2 曲流 河边 滩储 层 的 非均 质性 储 层 垂 向上 粒 度 具 有 明显 正 递 变 规 律 , 自下 而 上 由中细 砂 岩 、 细 砂 岩逐 渐 过 渡为 粉砂 岩 、 粉砂 质 泥 岩。 砂层 厚度 为 6 ~1 2 m, 可划 分 出4 ~8个 侧积 体 。 每 个 侧积 体 的 发育 规 模 向上 逐 渐 变 小 , 泥岩 夹 层 集 中 分 布在剖 面 的 中上 部 , 具 典 型 的粒 度正 韵 律 。 粒 度 中 值为0 . 1 2 5  ̄0 . 2 5 am , r 变异系数为 0 . 3 O ~0 . 4 2 , 泥 质含 量为 5 ~1 O . 在垂 向上 , 渗 透率 为 正韵律 , 最 高值 可达 1 O 。 , 其均 质 系数 为 0 . 2 5 ~0 . 3 0 , 突进 系 数为 3 . 0 " - 4 . 0 , 级差一般为 1 8  ̄2 7 , 最高达 4 0 0倍 。 平面 上渗 透率 一般 大 于 1 . 5 , 变 异 系数 为 0 . 6 O ~ 0 . 8 5 , 泥质含量为 5 ~1 0 , 微 观 孔 隙结 构 属 高渗 大孔 中喉 型 。 孔 喉 半径 主 要分 布在 i i . 6 ~1 8 . 5肛 m, 孔 喉变 异 系数 为 1 . 7 5 ~1 . 9 5 , 孔喉 比为 6 . 4 , 且 以缩 颈、 片状 喉道 为主 , 也 属 中等 非均 质性 储 层 。 4 . 3 河道 充 填储 层 的非 均质 性 该 类 型 砂 层厚 度 一 般 为 4 ~8 m, 粒 度 呈 正 韵 律 分布 , 粒度 中值 为 0 . 1 1 ~0 . 2 2 mm, 粒 度 变 异 系数 为 0 . 3 5 ~O . 4 7 , 泥质含 量 为7 9 , 6 ~1 5 。 在 剖面上 , 渗 透 率呈明显的正韵律 , 最高渗透率分布在剖面的底部 , 渗 透率 均质 系数 为 0 . 2 0 " - - - 0 . 2 8 , 突进 系数 为3 . 5 - - - . 5 . 0 , 平均 级 差 一 般 为 2 0 ~2 9 , 最 高达 3 0 0倍 。在 平 面 上, 渗 透 率变 化较 大 , 其值为 0 . 5 ~2 m。 。微 观孔 隙 结 构 属 中渗 中孔 中 喉 型 , 孔 喉 半径 为 7 . 3 5 ~1 8 . 5 肛 m, 孔 喉 比为 7 . 5 , 以缩 颈 和片 状 喉道 为 主 。 属 中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影响,形成储层的各种性质(包括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等)在三维空间分布和各种属性的不均匀变化性,主要表现在岩石物质组成的非均质和孔隙空间的非均质[1-3]。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流体(包括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因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储层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是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地质研究中的重要基础工作[2]。

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80年代,从六、七十年代的沉积环境分析和相模式研究到80年代的沉积体系分析和以Cross发起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从以高密度开发井网为基础的精细地质模型研究到储层露头精细研究和随机建模技术,国内外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已形成了许多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技术,其研究内容与领域在不断加深,同时,有关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地向定量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4]。

1、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有很多[4-5,8-9]:(1)Pettijohn的分类Pettijohn等(1973)在研究河流沉积储层时,依据沉积成因和界面以及对流体的影响,首次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5个层次:①油藏规模的沉积相及造成的层间非均质性;②油层规模的沉积微相和相变关系;③砂体内韵律性、沉积结构构造等非均质性;④岩心规模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各向异性;⑤显微尺度的孔隙结构类型、矿物学特征等。

这种分类便于结合不同的沉积单元进行成因研究,比较实用。

(2)Weber的分类Weber(1986)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还考虑了构造特征、隔夹层分布及原油性质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提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分类体系,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7类,即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成因单元边界,成因单元内渗透层,成因单元内隔夹层,纹层和交错层理,微观非均质性和封闭、开启裂缝。

该分类可以在油田评价和开发期间定量地认识和研究储层非均质性。

(3)H.H.Haldorsen的分类H.H.Haldorsen(1983)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及储集体的孔隙特征,按照与孔隙均质有关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微观非均质性、宏观非均质性、大型非均质性和巨型非均质性四种类型。

(4)裘亦楠等的分类裘亦楠等(1987,1989,1992)既考虑了非均质性的规模,又结合开发生产的实际,将碎屑岩非均质性由大到小分为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微观(孔隙、颗粒和填隙物)非均质性四类。

分类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科研之中,并沿用至今。

2、储层非均质性的描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描述和分析主要是反映其对油藏流体流动影响的程度和方式。

一般要求分层次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影响因素及其对流体运动、油田采收率的可能影响,包括定性和定量描述。

(1)定性描述[4]是指地质特征的描述,如断层、裂缝、层理和夹层等,主要考虑规模的大小,可以借助的资料包括岩心资料、成像测井(FMI)、高分辨率地层倾角测井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分析。

对于10~100m范围的中型非均质性,必须依赖于野外露头类比、现代沉积类比或密井网解剖建立的原型模型、地质知识库等;米级及更小型的非均质性仅在岩心中可以分辨出,建立沉积模型,正确识别沉积环境和成岩历史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微观非均质性还需要借助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的观察。

(2)定量描述一些直接测量手段可能用于非均质性的定性描述,但多数情况下仅能通过建立模型来表征。

传统的研究方法是以渗透率的各向异性来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的,如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等,较为单调。

而近年来,则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灰色聚类分析法、成岩岩相分析法、流动单元分析法、沉积单元分析法、地质统计学法等来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

这些方法多是从地质方面着手,与利用测井资料分析储层非均质性相比较,它们的连续性较差,定量性分析不够。

对于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方法的研究在不断推陈出新并日益成熟,由定性分析向半定量及定量研究过度,由单一的描述手段向多种技术配套、多个学科结合的趋势发展。

目前常用的非均质参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以渗透率参数变化为主线的非均质参数有;②表征砂体厚度及分布的非均质参数有平均砂层厚度、分层系数和砂岩密度等;③表征储层中油层分布变化的非均质参数有夹层频数、夹层密度和有效砂层系数等。

此外还有连通系数、分布系数、孔隙度和孔喉半径等储层参数也常用于表征储层非均质性。

这些参数可用于求取储层的综合指数,以全面、定量地表征储层的非均质程度。

2.1 综合地质分析一些直接测量手段可能用于非均质性的定性描述,但多数情况下仅能通过建立模型来表征。

描述储层非均质性,主要用非均质参数、储层参数及其分布和微观特征参数等来表征,利用这些表征方法对不同油田、不同储层进行非均质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即上述参数仅能从一个侧面或某一角度来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如果遇到各种参数表征的非均质程度不一致时就很难作统一处理,于是便选取了将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的“非均质综合指数”来定量刻画储层非均质程度,变差函数、模糊数学、极差正规化、非线性映射法及熵权方法等数学方法被用作该“指数”的计算过程中,都在特定工区得到了有效应用。

此外,还有利用生产动态资料研究储层非均质性的实例,金强(1999)[10]根据美国一些开发多年的油气田产量等生产数据(如累积产量、年度产量和月度产量等),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地质分析提出了月度产量变异系数、年度产量变异系数和累积产量变异系数等特征参数,这些参数有效地反映了储层层内和平面非均质特征,对于高含水期的老油气田油藏地质模型研究很有帮助。

2.2 储层地质建模储层地质建模方法是一种快速且直观地反映储层内部结构的可视化方法,它可以实现对油气储层的定量表征及对各级非均质性的刻画。

习惯上将储层地质模型分为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3大类,早期地质模型大部分属于概念模型及静态模型。

随着油田的发展,越来越需对井网控制不住的区域给出精细预测和不确定性评价。

随机建模技术正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至今,随机建模方法已有多种,如布尔随机点法、与高斯分布有关的方法、指示模拟方法、退火方法等。

建模过程中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划分直接影响模型的精度。

以Miall为代表倡导内部构型分析法,即通过对典型露头砂体的解剖,从不同尺度认识储层的非均质性,并借此建立高精度的储层地质模型。

刘泽容等提出了建立四级油藏地质模型:一级为反映油田规模的油藏地质模型,二级为反映小层规模的沉积模型,三级为反映单砂体规模的储集单元模型,四级为反映微观储层特征的孔隙结构模型。

该建模方法使用简单,适合于中国大多数油田;林承焰则提出建立储层格架模型、沉积模型、微构造模型、微观结构模型以及流体模型等来反映储层非均质性。

随着沉积微相划分技术的发展,相控储层建模得以推广,而在相控基础上以流动单元为基础的地质建模则大大提高了模型的预测精度,能够更好地预测剩余油分布。

由于沉积地质体是在不同时间段形成的,为了提高建模精度,在建模过程中应进行等时地质约束,于是用于确定等时界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目前在储层地质建模及非均质性分析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3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和油气勘探决策的基础,也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实验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常见的实验方法包括实验室测试技术和模拟实验。

储层研究的实验室测试技术除了薄片及铸体薄片鉴定,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测定,粒度分析及重矿物分析等常规的分析方法,还不断涌现出一系列先进的测试手段,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阴极发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色谱—质谱仪等的出现推动。

储层研究不断向更精细、更多样的领域发展。

近年来,核磁共振岩心分析仪的研制又受到众人关注,它可以从一块岩样中得到孔隙度、自由流体指数、孔径分布以及渗透率等多种参数,为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提供了更先进的手段。

实验模拟能够建立流体在非均质性储层中流动的正演过程,为深刻认识非均质性储层内流体运动及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目前模拟实验有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2种。

对于物理模拟,宏观上,既有基于成藏阶段反映油气运聚过程的非均质储层成藏模拟,又有开发阶段反映水驱油过程的非均质储层剩余油分布模拟;微观上,既有反映油在水湿介质中运动的“优势通道”模拟,又有研究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的微观水驱油实验。

数值模拟则以反映非均质储层油气运动规律的油气运移数值模拟和反映储层成岩非均质性的成岩数值模拟较为常见。

何琰等(2001)[11]通过半变异函数,利用k阶球状模型拟合实验半变异曲线,利用线性规划法实现了k阶球状模型的最优拟合。

并提出了评价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评价指标,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变化幅度、变化速度以及变化的随机性进行定量描述。

隋少强等(2003)[12]研究辽河坳陷冷家地区沙三段各体系内储层渗透率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时,将非均质模式划分为线性增加型、线性降低型、三次函数型、二次中间增大型和稳定型。

3、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方法3.1 储层露头研究储层露头研究具有直观性、完整性、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等优点。

露头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在野外实测和室内测试所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沉积学分析、成岩分析、物性分析,获得储层原型模型,积累地质知识库,建立储层地质模型,以达到预测地下储层的目的。

3.2 沉积体系分析法沉积体系分析法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对海湾盆地的研究。

其从本质上讲属成因地层学,即在认识沉积环境和其他同沉积地质背景的基础上,解释大型沉积体的相互关系。

这一分析方法的基础是Walther相律和相模式概念在整个沉积盆地范围的应用和引申。

沉积体系分析强调了大型沉积体的空间关系、沉积体内部和外部几何形态的研究。

该方法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受到了特别的重视。

3.3 层次界面分析法层次界面分析法即首先将储层单元分层次描述,并对描述的结果进行成因上的解释,以找出规律性的结论,建立适合不同层次的模型;最后再借助地质和数学方法将不同层次的特征统一到一个体系中进行层次归一,以达到预测的目的。

整个分析过程可简单概括为以下5个阶段:(1)层次划分即在地层学基本单位的基础上划分出次级层次。

Miall(1988)扩展Jackson(1975)、Allen(1983)、Bridge和Gorden(1983)等人的研究成果,将河流沉积砂体划分出6级谱系[10]。

(2)层次描述即对层次界面及层次实体进行描述,目的是弄清界面的形成机制、形态、起伏、连续性、分布范围和厚度变化及级别,层次实体的几何形态、空间分布范围、相互关系及其内部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