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姜建清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谈一谈如何对待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和中国货币制度的构建问题,重视是讲一下企业走出去的一些看法。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中国采取一系列积极主动措施,今年看来我们的经济各项指标都非常良好,都在朝着预期方向发展。中国始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主动地针对不可持续、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深入推动改革。我今天主要想谈谈对企业“走出去”及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看法。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产能与消费需求的失衡

第一,我想讲讲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与挑战。首先是产能与消费需求的失衡。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摆脱以前长期存在的产品短缺和产能不足状态,进入产品和某些产能相对过剩状态。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国外市场有所扩大,产品和产能过剩情况被推延和缓解。直接以海外市场需求为对象的产品生产和加工业投资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增大了。这样一来,我国现有生产能力的供给是以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总和为对象的。当国内外市场需求因不同原因发生变化而缩小时,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便会凸显出来。所以产能过剩问题不仅反映了外来冲击的消极影响,更反映了我国经济自身存在的不合理增长方式与不当经济及产业结构问题。

一是投资与消费的“剪刀差”造成境内产能过剩。我国投资、消费占比一直呈现相反走势,投资率长期居高,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偏低。从2001年到2010年,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7.7%,消费率却从61.4%下降到48%,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5.3%下降到35.1%。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消费率也显不足。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全世界家庭最终消费率为61%,投资率为22%,而我国的家庭最终消费率为37%,投资率为43%。这一偏差最终导致了境内产能不能被消费需求吸纳的部分越来越大。

二是投资冲动和管理不到位造成一些高新产业边成长边过剩。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外部条件限制和信息不充分,企业的逐利行为难免会发生行业拥挤和企业同构问题。甚至因为受政策影响和资本市场驱动,存在着盲目扩大项目、重复上马建设等情况。

面对产能过剩与消费需求的矛盾,我们需要从产能过剩拉动型的增长转变为消费需求推动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一方面要继续发展第一、第二产业中的新兴行业,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消费占GDP的比例。而在挖掘海外需求方面,对外投资及其带动的相关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加快国内过剩产能消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所以这个产能过剩可能是一个长期问题。

(二)进口与出口的困境

第二就是进口与出口的困境。中国三十多年来在对外贸易尤其是加工贸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去年达到2.9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但是这个发展现在也越来越感到那些潜在的压力和不平衡。

一是面临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的压力。过去一些加工贸易模式把自身大多限定在低技术含量的生产、装配环节,“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格局削弱了加工贸易与国内经济的关联度及出口收益率。比如,我们苹果手机只有4%的价值留在中国,90%多都是在外国实现。从这种状况看,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在减弱。

第二是面临贸易和投资双顺差的压力。从1990年至2010年,中国已经保持长达近20年的,除1992年、1993年、1998年三年外,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世界经济对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承受力不断减弱,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不断增强,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逐步加大,相应地国际经贸关系中的矛盾也日益尖锐。

另一方面,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贬值和货币供给过度增长的风险。在外汇储备的问题上,美国和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实际上得到了更多实惠。我们攒了一些钱,但要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双顺差和外储余额形成贬值的对外金融资产和升值的对外金融负债所导致的经济福利流失。

三是面临反倾销和贸易摩擦的压力。到2010年,中国已连续16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5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尽管确实存在着贸易保护主义,但产能过剩和技术含量不高是中国企业频频遭受反倾销调查的重要诱因。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西方国家意识到其依靠发展虚拟经济来支撑负债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纷纷提出重建实体经济。这也会加剧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竞争,给中国产品出口带来明显的压力。

四是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中国制造”桂冠来之不易,背后是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

代价。由于中国出口的污染含量远远超过进口,出口的快速扩张和巨额的贸易顺差对中国环境的综合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国际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是中国承担了更高的环境成本。发达国家消费了“中国制造”的产品,却把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留在了中国。

而且,很多西方国家为了自身利益,纷纷设置环境壁垒。所以中国企业出口的环保成本在大幅上升。这是我讲的第一方面,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和挑战。

二、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投资发展的周期理论

第二我想讲讲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我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讲一讲投资发展的周期理论。20世纪80年代,邓宁(JohnH.Dunning)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与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结构联系起来考察,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根据人均GDP可把一国的投资发展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外资输入的规模同时加大,虽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仍表现为负值,但绝对值有缩小的趋势。

第四阶段就是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明显表现为正值。

去年中国人均GDP为4382美元,今年有望进入到4750美元的阶段。去年外国对中国投资是1100多亿美元,中国对外国投资是688亿美元,还是顺差。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446亿美元,与去年大体相当,拐点并未出现。

如果这个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中国是具备适应条件,我判断中国对外投资即将进入大规模拓展周期。这是我讲从理论方面来看。

(二)贸易立国和投资立国——发达国家的转型经历

第二个,贸易立国和投资立国——发达国家的转型经历。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也曾面临与我们今天相似的问题。比如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束缚不断加剧,对外贸易中的贸易壁垒摩擦越来越多,货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等。当时的日本把实施了40年的贸易立国战略改变为投资立国战略,促进了日本对外投资的迅速发展。现在很多学者把日本这一阶段的对外投资负面评论比较多,认为他们在这走过弯路,当然具体对外投什么,里面一定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